春秋战国时晋的情况
春秋战国时晋的情况晋国只在春秋存在过,而韩赵魏三家分晋是晋国的结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另外不知道楼上那位是怎么用手机复制粘贴的,不过你抄的正好是不才我以前的回答。。。。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唐叔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公元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立国传说 关于晋国的立国有两个传说,互为依托: 一、左传曰:“邑姜方娠太叔。”根据历代注解,邑姜是姜太公吕尚的女儿,嫁给武王发,梦到上天说:“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她生的儿子据此名叫“虞”。 二、史记曰: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周成王因天子无戏言,遂封其弟于唐,史称唐叔虞。姓姬,名虞,字子于。 唐叔子燮(又称“燮父”),传说他徙居晋水边,因此改国号为晋——但是这种说法,出自《括地志》,未必可信。再者说,国号是那么随便就能够更改的吗?存疑。无论如何,自晋侯燮开始,唐叔虞的国就被称为晋国。 晋侯燮薨,子武侯宁族(或作“曼期”“曼旗”)。武侯薨,子成侯服人。成侯薨,子厉侯福(或作“辐”)。厉侯薨,子靖侯宜臼。自燮至宜臼,不知其年岁,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 靖侯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共和行政。 靖侯的曾孙子穆侯有二子,长子仇,少子成师。传说晋人师服预言,说仇、成师这两个名字“庶名反逆”,今后晋必然乱于此——不知道这是不是古人附会,因为后来,确实是成师的子孙取代了仇的子孙当上晋君,其间的经历不可谓不残酷。 靖侯薨,其弟殇叔自立。四年后,靖侯的太子仇率众归来,袭杀殇叔,立为国君,是为晋文侯。 曲沃代翼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根据历代注解,可知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之后,周携王立,但是诸侯不认同,而晋文侯杀之。申侯、鲁侯等诸侯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以此进入春秋时代。 根据史记“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彊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可知,晋国在春秋初期就有所气候,逐步壮大。 晋文侯仇薨,子昭侯伯立。昭侯封文侯弟成师于曲沃,是为曲沃桓叔。“曲沃邑大於翼”。翼,是晋君的都城,可是昭侯却把自己叔叔封到曲沃,一个比国都还要大的城,这明显违背了君臣礼仪,仿佛冥冥中预示着当初的预言,成师的后代将取代仇的后代。果然,大臣潘父弑杀了昭侯,迎桓叔入翼。不过这一次,“晋人发兵攻桓叔”,桓叔并没有得逞。晋人立昭侯子孝侯平,诛潘父。曲沃代翼第一战以曲沃的失败告终,尽管这个事实说明了曲沃还没有完全获得国人的心,但是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曲沃威胁到了国君的地位。 桓叔薨,子曲沃庄伯鳝立。孝侯十五年,庄伯在翼弑君。晋人攻庄伯,庄伯逃回曲沃。晋人立孝侯子鄂侯郄。鄂侯在位短短六年就死了,庄伯以为机会来了,发兵夺位。但是“周平王使虢公将兵伐曲沃庄伯,庄伯走保曲沃”,晋人立鄂侯子哀侯光。曲沃代翼第二战以曲沃失败告终。从中,可见当时的周天子仍旧有一定的号召力,而晋人仍旧拥戴晋君。 庄伯薨,子曲沃武公称立。曲沃武公发兵攻打晋君,成功地掳走哀侯。“晋人乃立哀侯子小子为君,是为小子侯”,而“曲沃益彊,晋无如之何”。那个时候,鲁弑隐公,礼乐开始崩坏,王室式微。小子侯在位四年后,被武公诱杀。虢仲伐曲沃,立哀侯弟缗为晋侯。 在齐桓公称霸那年,“ 曲沃武公伐晋侯缗,灭之,尽以其宝器赂献于周釐王。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君,列为诸侯,於是尽并晋地而有之”。至此,曲沃代翼。历时67年,前后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功。 骊姬乱晋 曲沃武公立三十七年而代翼,成为晋君,号“晋武公”,都翼。 晋武公在位两年薨,子献公诡诸立。都绛。 晋献公是一位十分有作为的国君,他挟着曲沃代翼的余风,率领充满新生活力的晋国大肆扩张,先后伐 灭霍,魏(此魏非战国之魏国,却是其龙兴之地),耿 ,虢,虞(借道於虞而灭虢,随后灭虞;唇亡齿寒的典故出于此)等诸侯国。强大的晋国,“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 可惜,英雄难过美人关,晋献公攻打骊戎的时候得到骊姬,对她倍加宠爱,想立她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就命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公子夷吾居屈,以此表示他的想法。后来,赐太子申生曲沃,这样一来更加明显地表达自己不立太子申生为君的想法(太子为国之储君,应在都城,而封以旧地,就像是清兵入关后,如果把皇太子封到燕京,那也就是不会立他了。)而骊姬时常吹枕头风,更通过陷害,让献公误以为太子申生想害他,于是赐死太子申生。重耳、夷吾害怕殃及自己,先后逃亡。献公薨,里克杀奚齐。荀息立献公弟悼子。不久,里克弑悼子。里克先后迎接重耳、夷吾,可是两位公子都不信他,而夷吾通过秦穆公的帮助回到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成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担心里克迎立重耳,于是诛杀里克,名义是里克弑二君杀一大夫(奚齐、悼子、荀息)。 晋惠公不仅违背当初对秦的许诺,还诛杀了里克、邳郑、七舆大夫,大失民望。此外,他还不礼周天子的卿士召武公,在诸侯之中,名望降低。荒年来到,晋得秦助,有米。等到秦国遇上荒年,向晋借米,晋惠公却听信庆封的话,以怨报德,趁机攻打秦国。结果晋国大败,晋惠公被俘。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见到弟弟被俘虏,哭得很伤心。秦穆公听了大臣的意见,就把惠公给放了。晋惠公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让太子圉到秦当质子。太子圉的母亲是梁女,结果秦灭梁,晋惠公又病重,太子圉担心有变,就逃回晋国。晋惠公薨,太子圉立,是为晋怀公。 秦恨晋怀公当初的不告而别,就寻找重耳,想立他为晋君。晋怀公下令让当初随同重耳逃亡的晋人在限期内回到晋国,不然灭其家。秦穆公帮助重耳入晋,栾枝、郤榖等人为内应,弑晋怀公。重耳立,是为晋文公。 春秋称霸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献公子。 尽管自献公起,晋国发生了内乱,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晋献公的强势扩张,为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晋文公即位,诛杀怀公大臣吕、郤,“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彼时,周襄王被王弟带逐。文公听赵衰“求霸莫如入王尊周”,赶在秦师前面发兵围温,迎回周襄王,杀王弟带。周顷王崩,周王室公卿争权,“赵盾以车八百乘平周乱而立匡王”,以诸侯而立天子,晋国的霸主地位达到顶峰。 称霸历程的几次战役: 城濮之战:文公四年,楚成王及诸侯围宋。宋向晋国求救。先轸建议出兵救援,一来回报当初宋国对文公的恩德,二来与楚国争霸中原。但是他认为不能直接救援,要攻楚国交好的曹、卫。文公作三军,“侵曹,伐卫”。楚成王果然收兵,但是楚将子玉认为当初楚王对晋文公有恩,而晋文公如今却故意攻击楚王交好的曹、卫,实在可恶,子玉悍然出兵。晋文公听先轸的意见,“不如私许曹、卫以诱之”,结果联合秦师,大败楚人于城濮。 肴之战:文公薨,襄公初立,秦穆公借机发兵攻晋。对于先轸、栾枝一个说打一个说不打,襄公听取了 春秋晋国青铜宝藏先轸的意见,出兵迎敌。“败秦师于肴,虏秦三将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以归”。襄公听母亲的话,释放了俘虏的孟明视、西乞秫、白乙丙,先轸颇有微词。三年后,孟明视率秦师伐晋,同一年,先轸之子先且居伐秦。秦晋交兵,互有斩获。此战之后,秦晋之间时常交兵,晋国强势地遏制了秦穆公称霸中原的野望。 鞌之战:景公八年,郤克出使齐国,被齐顷公的母亲笑话,因为他形体佝偻。郤克誓报私仇。恰好执政的魏文子以年迈的缘故请辞,而郤克接掌国政。景公十一年,借着鲁、卫求救的机会,郤克率栾书、韩厥发兵攻齐,与齐顷公战于鞍,大败而追之。郤克想齐国交出齐顷公的母亲为议和的条件,结果齐国不肯,最后还是议和了。此后,齐顷公赴晋,“欲上尊晋景公为王,景公让不敢”。 鄢陵之战:厉公六年,郑国不顾与晋国的盟约,而与楚盟。栾书建议发兵伐郑。及至发兵,楚来救。郤至说发兵诛逆,见到强援就退缩,那就没办法号令诸侯。于是迎战楚师,射伤楚共王,大败楚师于鄢陵。 自文襄,经灵成,至景厉,晋国遏秦困齐,与楚国争霸而大获全胜,更以诸侯身份立周天子(入襄王、立匡王),霸业达到顶峰。厉公之后,悼公以魏绛而九合诸侯, 三军六卿 晋武公以曲沃代翼,其子献公担心诸公子以此为乱,于是听从士蒍建议,大肆捕杀公族,无论是晋文侯一脉,还是亲近如桓叔、庄伯一脉,杀的杀,逃的逃,以至于晋无公族,为日后公室衰弱而六卿强盛埋下隐患。士蒍,其后为范氏;献公灭霍、耿、魏,而以魏封毕万,其后有魏氏;献公弥留托孤的荀息,其后有中行氏、知氏(或智氏)。 晋文公即位后,设三军,为晋国六卿的形成打下基础。郤氏(郤榖、郤克)、狐氏(狐毛、狐偃)、赵氏(赵衰、赵盾)、先氏(先轸、先且居)、栾氏(栾枝)、胥氏(胥臣、胥甲)诸卿大夫开始兴盛。其中,赵氏最强。 赵衰、赵盾父子,历经文襄灵成四公,权势滔天。襄公六年,赵衰、栾枝、咎犯、先且居等重臣都逝世。赵盾得到了专政的机会。第二年,襄公薨,赵盾立年幼的灵公即位,“益专国政”,甚至以卿大夫的身份会盟诸侯,隐隐有僭越公室的迹象,到了灵公薨而成公立,赐赵氏为公族大夫,其他的卿大夫更加不满。而赵穿弑灵公就成为诸卿伐赵的最有力借口,那时赵盾死后,其子赵朔将下军救郑,打败楚国归来,结果却见韩厥来劝自己避难,赵朔不从,最后屠岸贾率众发难于下宫,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史称下宫之难。(其后,在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帮助下,赵氏孤儿赵武长大成人,顺利报仇而灭掉屠岸贾一族,继续赵氏的发展) 赵氏被灭,诸卿大夫争权。景公八年,士会(范氏之祖,谥武子,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告老致仕,郤 赵卿墓现场克执政,发兵攻齐而大胜,郤氏日益壮大。到了厉公的时候,郤锜、郤焠(郤犨)、郤至位列三卿,至此,郤氏四世八卿(郤榖、郤溱;郤缺;郤克、郤犨;郤锜、郤至)。当初,郤锜与栾书作伪证助屠岸贾灭赵氏,而郤克之后,栾书执政,郤氏却比栾氏更加强盛。栾书不忿,及至鄢陵之战,更因郤至不用其谋而心生怨恨。恰逢厉公想“尽去群大夫而立诸姬兄弟”,栾书伙同中行偃,谗害郤至,借胥童灭三郤。紧接着,栾书、中行偃趁厉公出游,弑杀厉公而立悼公。悼公即位重用魏绛(谥昭)而九合诸侯,戎、翟亲附。随着郤栾之争的结束,郤栾两家先后衰弱。但是“晋由此大夫稍彊”。 悼公薨而子平公彪立,此时,赵氏(文子武,赵成子衰之后)、韩氏(宣子,韩献子厥之子)、魏氏(献子,魏昭子绛之后)强盛,而吴延陵季子、晋叔向皆预言此后晋归六卿。 自景公始作六卿,经厉悼平昭四公而六卿稍强,至顷公,而“韩、赵、魏、范,中行及智氏为六卿”。(范氏,始于士会,他先封于范后封于随,其部分子孙以范为氏,他的祖父是士蒍;中行氏,始于荀林父,他在晋文公始作三行以备胡时担任中行将,遂以此为氏;智氏,始于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荀息的后代。) 这六家之间,相互争权,最终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争斗: 其一,范、中行之乱:晋顷公六年,晋国六卿“平王室乱,立敬王”;顷公十年,赵简子鞅合诸侯而入周敬王于周,隐隐成为六卿之首;顷公十二年,魏献子率诸卿大夫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分其邑而弱公室,公室由此益弱。赵鞅的崛起,让范氏、中行氏颇为担忧,定公十五年,中行寅(中行文子)、范吉射 赵卿墓车马坑(范昭子)率众攻赵鞅,而定公以三家作乱,独追赵鞅于晋阳而攻之。荀栎(智文子)、韩不信、魏侈与范、中行为仇,于是出兵帮赵鞅,结果范氏、中行氏败走。定公二十一年,赵鞅赶走中行氏、范氏,得邯郸、柏人。“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於诸侯。”通过此乱,赵氏成为六卿之首,专晋国政。 其二,三分智氏:范氏、中行氏被驱逐之后,晋国六卿只有四卿(智、赵、韩、魏)。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通告齐、鲁,要讨伐四卿。结果四卿惊惧,反攻出公。出公失败出逃,结果死于路上。智伯立哀公,由此专晋国政,遂有范、中行地,最强。智伯专政,日益骄横,甚至先后向三卿要求土地,而赵襄子不予,他就率韩、魏攻赵。智伯率三家之力而攻打赵氏的老巢晋阳,“引汾水灌其城”。赵行反间,激起韩、魏唇亡齿寒的念头,最终“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杀知伯”,而“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彊於韩、魏”。如此一来,晋国六卿实际只有三家,而赵氏最强。 三家分晋 赵、魏、韩三卿分割智氏之地。晋幽公畏惧三卿,反而前往朝觐三卿,除了绛、曲沃,晋地尽入三卿之手。魏文侯立晋烈公,而与赵烈侯、韩景侯实际上成为了诸侯。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从名义上承认了赵、魏、韩的诸侯地位。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把晋君封于端氏。赵肃侯迁晋君到屯留,最终灭亡晋国。
春秋时期有晋国,三家分晋就进入战国了。
晋国出自周成王弟姬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县);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迁都绛(今山西翼城县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自立为诸侯,分裂晋国。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于是韩国、赵国、魏国三国分晋,晋国灭亡。
春秋末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因此又称韩赵魏三家为三晋,给你说一下三家分晋的过程吧
晋文公重耳周游列国时有两个重要且很有名的属下,赵衰和魏犨,重耳回国即位后俩人都得到重用成为权臣,赵氏和魏氏都是从这时候开始兴起的,韩氏则是从韩厥时兴起。
经过一段时间,晋国有权势的大臣有六家,人称六卿,分别为范,中行,智,韩,赵,魏。范氏与中行氏结盟,后因得罪其他四家,被其他四家合力驱逐。剩余的四家以智氏为最强。后智氏讨伐赵氏,要求或者说胁迫魏氏和韩氏于他一起,两家迫于智氏的强大答应。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在国内平定了内乱之后,发展生产,搞活外交等一举强大了起来,最后成为了霸主。
取代了魏,统一了三国
战国时代的地图各国疆域划分清晰的,谢谢了!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疆域: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战国时,各诸侯国陆续形成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相,又称相邦、宰相,是百官之长。将,又称将军,是武官之长。
秦国于武王二年(前309)开始设丞相一职,丞相中最尊贵者称相邦,最高武职初为大良造,到秦昭王时才设将军。楚国一直以令尹为最高官职,柱国或上柱国为地位稍次的最高武官。各国次一级的武官为尉,或称国尉、都尉。
国君的秘书称御史,并有监察之任。郡县的设置更为普遍,逐渐形成以郡统县的格局。原来,官吏世袭,各有封地。战国中期开始,国君对各级官吏改为给以一定粮食作为俸禄,或赏给黄金、钱币。
同时形成玺符制度,任免官吏以玺为凭,调动军队以兵符为据。从而将一切权力集中于国君之手。县以下,有乡、里、聚的组织。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齐国卿族田氏到陈完的第五世孙田恒,联合鲍氏,灭了当时专权的栾、高二氏篡夺齐国政权(前386年田氏代齐)。
后来燕国崛起,秦国中兴,及其它一些小国陆续的被吞并或沦为附庸。到了战国中期,剩下来的七个主要大国秦、楚、韩、赵、魏、齐、燕被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疆域:
秦:约占有今陕西关中、汉中,甘肃东南部,四川中东部。
魏:约占有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中部和东部。
赵:约占有今山西北部、中部和河北中部、西南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韩:约占有今河南中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齐:约占有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西部和山西东南部。
楚:约占有今湖北全省,河南,安徽,湖南,江苏,浙江的一部分。
燕:约占有今河北北部,辽宁,吉林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周朝灭亡前,周朝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
东周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一说公元前453年,另一说公元前403年)的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以三家分晋的结果为标志,奠定了战国七雄的格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
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春申君、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国
战国时代的地图: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
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扩展资料
战国早期,除吴于公元前473年被越所灭以外,其余的全都保存了下来。秦国和燕国实力较弱,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其中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于公元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灭四卿”的局面,号称“三晋”。
三晋在战国初期最强大,常常联合兵力进攻其他国家。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策命三晋为诸侯。齐国自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田恒(亦称陈恒)杀齐简公,专擅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但战国初期,齐实力暂时弱于三晋。楚国虽向东方略地扩展,但其北上与三晋争夺郑国却遭受失败。越国灭吴后曾强盛一时,进入战国后因长期内乱而势衰。于公元前333年被楚国所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七雄
秦:前期的范围是现在的陕西中西部、甘肃东部、宁夏东南部;
中期的范围是加上现在的四川大部分地区
楚:前期的范围是现在的湖北的中南部、安徽、江苏的南部,上海,
湖南、江西、浙江的中北部;后期是现在的江苏的南部、上海,江西、浙江的中北部
韩:主要是陕西的东部和河南的西部、湖北的北部、山西的西南部
魏:主要是现在的河南中部和东部、安徽的中北部、河北的西南部、山西的东南部
赵:长城以内的陕西东北部、山西的中北部,河北西部的一小部分
齐:主要是现在的山东、江苏中北部、河北的东南部
燕:主要是现在的北京及河北的北部一带
战国地图
山西为什么被称为"三晋之地"?
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出自晋国的三个诸侯国,都在今山西省一带定都过。
周定王十六年(前453年),晋国卿族赵、魏、韩三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赵、魏、韩三分晋国,成为实际上的三家诸侯国。在山西,赵国辖中部、东北部、东南部少部,魏国辖西南部、东南部少部,韩国辖东南大部和西南少部。
起初,赵国的都城在晋阳(今太原晋源区东北),韩国的都城在平阳(今临汾尧都区),魏国的都城在安邑(今运城夏县北),后来随着疆域的扩大移向河南、河北。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东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战国时期。山西分属赵、魏、韩三国领地。
扩展资料
山西的地理位置
山西省是中国内陆省份,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华北平原西面的黄土高原上。东以太行山为界,与河北为邻;西、南隔黄河与陕西、河南相望;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毗连。
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南北间距较长,纵长约682千米:最南端在芮城县南张村南,北纬34°34′;最北端在天镇县远头村北,北纬40°44′。东西间距较短,宽约385千米:最东端在广灵县南坑村东,东经114°33′;最西端在永济市长旺村西,东经110°14′。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山西省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一开头讲了一个周成王“桐叶封国”的故事,原句有:“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河指黄河,汾指汾河。接着有句说:“唐叔子燮,是为晋侯。”也就是说唐叔虞的儿子改国号为晋。这也就是“晋”的源头了。
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跻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简单说,就是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原来属于晋国的领地。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 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 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 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 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 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 ,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 ,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 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 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 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 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 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 ,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 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 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 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 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 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 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 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 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 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 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 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 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 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 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 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 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 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 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 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 ,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 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 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 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 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 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 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 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 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 ,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 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 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 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 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 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 、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 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 、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 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 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 ,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 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 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 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 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 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 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 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 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 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 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 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本文标题: 东周时三晋疆域大致是如何演化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656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