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吏的危害体现在什么方面

发布时间: 2023-11-01 18:01:4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87

决壅弊文言文答案1.,决壅弊,苏轼文言文翻译,原文,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此...

胥吏的危害体现在什么方面

决壅弊文言文答案

1. 决壅弊 苏轼文言文翻译

原文 所贵乎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诉而无冤,不谒而得其所欲。

此尧舜之盛也。其次不能无诉,诉而必见察;不能无谒,谒而必见省,使远方之贱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识官府之难;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两手而已,疾痛苛痒,动于百体之中,虽其甚微不足以为患,而手随至。夫手之至,岂其一一而听之心哉?心之所以素爱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亲听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以自至。

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今也不然。

天下有不幸而诉其冤,如诉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谒其所欲,如谒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详悉,而付之于胥吏。

故凡贿赂先至者,朝请而夕得;徒手而来者,终年而不获。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当得而无疑者,莫不务为留滞。

以待请属,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举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为瑕;所欲与者,虽有所乖戾,而可借法以为解。

故小人以法为奸。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

昔桓、文之霸,百官承职,不待教令而办。四方之宾至,不求有司。

王猛之治秦,事至纤悉,莫不尽举,而人不以为烦。盖史之所记:麻思还冀州,请于猛,猛曰:“速装,行矣。”

至暮而符下,及出关,郡县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无留事者,至于纤悉,莫不皆然。

苻坚以戎狄之种,至为霸王,兵强国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为,固宜其然也。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顾私;而府史之属,招权鬻法,长吏心知而不问,以为当然。

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权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

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今之所谓至繁,天下之事,关于其中。

诉之者多而谒之者众,莫如中书与三司。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书听其治要。

郡县钱币,制于转运使,而三司受其会计,此宜若不至繁多。然中书不待奏课以定其黜陟,而关预其事,则是不任有司也。

古之圣王,爱日以求治,辨色而视朝。苟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则终日为之不给。

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废一事,一月则可知也;一岁,则事之积者不可胜数也。故欲事之无繁,则必劳于始而逸于终,晨兴而晏罢。

天子未退,则宰相不敢归安于私第;宰相日昃而不退,则百官莫不震悚,尽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则纤悉隐微莫不举矣。

天子求治之勤,过于先王,而议者不称王季之晏朝,而称舜之无为;不论文王之日昃,而论始皇之量书。此何以率天下怠耶?臣故曰: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则壅蔽决矣。

译文:苏轼开门见山指出,什么叫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理想的局面是百姓无怨无诉,不用向官府求告就能解决问题。其次是不能够达到无诉无怨,但只要百姓有诉求,都能得到回应解决,不在乎地位和地域的差别。

也算是天下大治了。然后用人的身手比喻;人的身体任何一处只要稍有躁痒,手就随即而至。

“夫是以天下可使为一身。”但怎样才能做到“天下可使为一身”?他认为,重要的关键是推行仁政。

所谓的爱民如子,视君如父。因此,“天子之贵,士民之贱,可使相爱。

笔锋一转,以“今也不然”折引当下,历数弊端。百姓有怨,求告无门。

如诉之于天,如诉之于鬼神。高官高高在上不察民情,基层官吏贪污不堪贿赂肆行。

“举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钱无以行之。”与前述两相对比,当下的危世败局已赫然在目。

一般而言,法治是当政者的首选治国方略。文章把这个论点隐略了。

而直接以汉唐朝和宋朝当下作为论据两相比较;“昔者汉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虚无据之法而绳天下,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汉唐朝的弊端在于法制不明,导致“故小人以无法为奸”。

而当下却是法网恢恢,举手动足皆涉法。但贪官污吏却以借法整人敛财,逃避罪责。

“故小人以法为奸。” 议论到此,不禁引人入胜。

此路不通,途径何在?之后文章又另辟蹊径“今天下所为多事者,岂事之诚多耶?吏欲有所鬻而未得,则新故相仍,纷然而不决,此王化之所以壅遏而不行也。”政事繁多的主要原因是官吏和部门的私利所致。

都是变着法要以权谋利。行文到此,才把中心论点“决壅弊”赫然亮出。

在列举了王猛治秦的史实,分析了当下官场的各种弊端后,苏轼顺理成章的推出"决壅弊"的措施;“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厉精。”“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

苏轼的说法简而言之,政治要务实;说到底还是人的因素第一。执政者要励精图治,勤政为民,接地气,做好表率;管治要减省烦民扰民的政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又有赖于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他认为表面上的法治与否都不是关键的。想法不错。

但再仔细推敲,如何才能做到“省事莫如任人,厉精莫如自上率之”。岂不是又是没有答案的答案。

苏轼还是儒家的仁政理想。从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来看,以人治为基础的儒家仁政理想不仅从来没有实现过而且史实证明也是行不通的。

毕竟法治是现代社会的。

2. 求决壅蔽古文翻译,有赏金的

决壅蔽。朝廷清明、天下太平,最可贵的是什么?首先是天下没有诉讼没有冤情,人们不用拜谒(上级)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是尧舜时期的盛世。其次是有诉讼,诉讼后一定能得到审理;要拜谒(上级),拜谒后一定能得到关怀。让远方的小官吏,不认为朝廷是很高的;让普通的小民,不认为官府是很难打交道的。这样天下就安定了。

比如一个人的身体,有一颗心两只手而已。病痛骚痒,在身体的各处,虽然非常微小不足以成为大患,而随手就能达到。手能达到,难道不都是听从心的指挥吗,心一致深爱着身体,而手又一致熟练的听从心的指挥,所以不用命令手就自然地一下子够到(不舒服的地方)。圣人治理天下,也不过如此。众多的官员,广阔的四海,梳理它们关节、脉络,使之相通为一。一敲门就能听到,一接触就能反应。这样天下就好像成为一个身体。高贵的天子,卑下的士民,都能相互关爱。能够同忧患,相互救援急难。现在不同了。天下有不幸的人诉讼冤情,就像对着天诉讼一样。有不得已而要拜谒(上级)来达到自己目的,就像参见于鬼神一样。公卿大臣不能了解详尽的内情,就交给属下的官吏,所以先送上贿赂的,早上的请求晚上就能得到满足,空手而来的,一年到头什么也得不到。对于平常的事情,人人都能理解无疑的,(官吏们)都得

滞留不办,来等着向上级请示。全天下的一丝一毫的小事,没有金钱都行不通。

从前汉朝、唐朝的弊端,是因为法律不明,又不严格实施,使得官吏们得以用虚无的根据来约束天下,所以小人因为没有法律而作恶。现今法令全备,又严格实施,全天下都懂得法律。对于自己想要排挤的人,一旦有细微之处没有依法,就可以指责此人有瑕疵。对于自己想要的,就算不合情理,也可以借助法律来为自己开脱。所以现在小人因为有法律而作恶。

现今天下都说多事,难道是事务真的多吗?官员们有所徇私而没有得逞,新老情况层出不断,杂乱不能决然处理,这就是帝王之道之所以被堵塞蒙蔽没有实现的原因。从前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百官各司其职,不用等到下令就把事情办好了,四方的宾客到了,不用求助于有管机构。王猛治理前秦,再小的事情,都要关心,而人们不认为麻烦。就像史书上记载的:麻思要回冀州,向王猛请示。王猛说:“赶快收拾,走吧。”到了傍晚(禁止出行的)令符发了下来。刚出了关,郡县都已经受到了命令。他的令行禁止、办事不滞留,非常细致,都是如此。苻坚以戎狄的身份,成为霸王,国富兵强,天下升平,因为王猛的作用,达到这样也是应该的。

现在天下治安,大官都遵奉法律,不敢徇私,而他们属下的官吏舞权犯法,大官明知而不过问,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事务繁多官员不勤政,所以权力都掌握在下级官吏手里。要革除这个弊端,不如简省事务激励官员。简省事务不如任命有才能的人,激励官员不如从上做好的表率。

现今所说的最繁多的事务,天下之事,都在其中,诉讼的人最多的,拜谒的人也最多的,当属中书省和三司(中央机构)。天下的事务,分给百官处理,而中书省要了解事务的要点。郡县的钱币由转运使制造,而三司要计算核清。这方面不应该如此复杂。但是如果中书省不等着听取完汇报就决定奖励、惩罚、干涉事务,就是用不着各部门了。三司的官吏,凭空就能详细的预算出郡县的用度,就是用不着转运使了。所以说:简省事务不如任用能人。

古代的圣王,为了追求天下安定,天不亮就分辨着夜色来升朝理事,如果稍微贪图一点安逸等到了太阳出来,则整天的时间就不够使了。就按少了算,一天荒废一件事,一月荒废的事求就可得知了。一年,则累计的事务就不可胜数了。

要让事务不繁杂,必然要以勤劳开始以安逸结束。早晨早朝结束以后,天子还没有退朝,宰相就不敢回到自家偷安。宰相到太阳偏西了还没有回去,则百官都战战兢兢尽力作事,而不敢宴会游玩。如此,则细小的事情都能够处理了。天子追求安定比先王还要勤奋,议论的人就会不讨论王季不上朝而讨论舜帝没有作为,不讨论周文王太阳偏西了还不吃饭而讨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如何让天下人不懈怠呢?所以我说:激励官员不如从上面做出表率。如此则堵塞和蒙蔽都消除了。

3. 曾巩绝弊文言文答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福州寺庙众多,有的和尚们趁着寺庙有钱(香火多),都争着想做主管寺庙的人,于是贿赂曾巩。曾巩让和尚们自己推选,然后把结果登记了,让他们依次替补担任。他还在府院帖公告,一律严禁私相贿赂,从而断绝众人贿赂的想法。

福州没有官地,每年卖果蔬得利,收入常达三四十万两.曾巩道:"太守和老百姓争利,可以吗?"于是废除了这一举措。以后到福州当官的人也再没有敛取这项收入。

4. 绳技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开元年中,数敕赐州县大酺①。嘉兴县以百戏②,与监司③竞胜精技。监官属意尤切。所由直狱者语与狱中云:“党有诸戏劣于县司,我辈必当厚责。然我等但能一事稍可观者,即获财利,叹无能耳。”乃各相问,至于弄瓦缘木之技,皆推求招引。狱中有一囚笑谓所由曰:“某有拙技,限在拘系,不得略呈其事。”吏惊曰:“汝何所能?”囚曰:“吾解绳技。”吏曰:“必然,吾当为尔言之。”乃具以囚所能白于监主。主召问罪轻重,吏云:“此囚人所累,逋缗未纳,余无别事。”官曰:“绳技人常也,又何足异乎?”囚曰:“某所为者,与人稍殊。”官又问曰:“如何?”囚曰:“众人绳技,各系两头,然后于其上行立周旋。某只需一条绳,粗细如指,五十尺,不用系著,抛向空中,腾掷翻覆,则无所不为。”官大惊悦,且令收录。明日,吏领戏场。诸戏既作,次唤此人,令效绳技。遂捧一团绳,计百余尺,置诸地,将一头,手掷于空中,劲如笔。初抛三二丈,次四五丈,仰直如人牵之,众大惊异。后乃抛高二十余丈,仰空不见端绪。此人随绳手寻,身足离地,抛绳虚空,其势如鸟,旁飞远飏,望空而去。脱身行狴④,在此日焉。

【注释】

①酺:指聚饮。古代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

②百戏:古代杂技、乐舞表演的总称。秦汉时已盛行。

③监司:有监察州县之权的地方长官的简称。

④狴:传说中的兽名,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

【译文】

唐玄宗开元年间,皇上多次下诏赐令各州县兴办大宴。嘉兴县令准备了杂耍,想和监司比赛谁的技艺更精湛。监狱官参加比赛的心情特别急切,当时监狱值班的告诉狱卒说:“倘若我们的杂耍比不过县里的,我们就要受到很重的责罚,如果能有一项比较好的,就能得到奖励。很遗憾,我们没有能行的。”他们互相询问,开始在狱中寻求能人。一些会弄点小玩意儿的人纷纷自荐。这时,狱中有一囚犯笑着说:“我有点拙技,可我现在拘押之中,不能略微施展来看。”狱吏惊奇地问:“你会什么技艺呢?”囚犯回答:“我会绳技。”狱吏说:“好吧,我去给你说说。”于是,狱吏就把这个囚犯的才能告诉了监司。监司问这个人的罪轻重如何,狱吏回答:“这人是受了别人的连累,是偷了点税,别的没什么。”狱官说:“绳技很多人会,有什么特别奇异的吗?”囚犯说:“我的绳技,和别人不一样。”狱官又问:“有什么不一样的?”囚犯说:“别人的绳技,都是系住绳的两头,然后站在绳子上面行走或是转圈。我只需用一条绳,像手指粗,五十尺长,不用系,扔向空中,腾跃翻飞,没有不能表演的动作。”狱官非常惊喜,叫把这人记下来。第二天,狱吏领囚犯到了戏场,别的节目已经开始表演了,后来才叫这人表演。只见这人拿着一百多尺长的绳团,放在地上,将一根绳头抛向空中,绳子笔直。开始时抛了两三丈,然后到四五丈。绳子很直,就像有人牵着似的,大家感到很惊奇。后来,竟抛到二十多丈,抬头看不到绳头,这人便手握绳子,身子离地。最后,他扔掉了绳子,在空中像鸟一样,越飞越高越远,向远处飞去。他就在那天借机逃出了监狱。

5. 沈括《滉柱利弊》阅读答案

滉柱利弊 沈括 钱塘江国钱氏时修筑了石堤,外又立了行大木柱,叫作滉柱。

宝元、康定年间,有人建议把滉柱取出来,认为可以得到数十万根好木材。杭州的主帅认为这个主意不错。

不久,旧木桩从水中捞出来,全都朽烂不能再用了,然而滉柱一经取空,石堤被波涛冲击,年年都被摧垮。大概前人埋滉柱是为了减少浪涛的猛势,使石堤不与水直接冲撞,因此江涛不能为害。

杜伟长担任转运使,有人建议从浙江盐场以东,退后几里修筑一道月牙形石堤,以便避开汹涌的潮水。大多数水工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独有一个老水工认为不可,暗地里告诉他的同伙说:“要是移了堤,每年就没有水患了,你们还靠什么来穿衣吃饭?”众人都乐于自身所获的利益,就跟随着附和这一主张。

杜伟长没有察觉他们的计谋,花费了上万的巨款,而江堤溃决的灾害仍然年年发生。近年来才考虑到月堤的好处,修筑了月堤,江涛的危害逐渐减少,但是还不如立滉柱的办法好;然而滉柱耗费太多,不可能再修建了. 既而:不久 衣食:穿衣吃饭 患:水患 党:同姬盯灌故弑嘎鬼霜邯睛伙 D 利 1 避怒水 2 可得良材数十万 弊 浪费钱财。

6. 张衮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崔玄伯,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有俊才,拜阳平公侍郎。众务修理,处断无滞。

苻坚闻而奇之,征为太子舍人。辞以母疾不就,左迁著作佐郎。

太原郝轩,世名知人,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

迁吏部尚书。命有司撰朝仪,定律令,申科禁,玄伯总而裁之,以为永式,深为太祖所任。

势倾朝廷,而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太祖尝使人密察,闻而益重之,厚加馈赐。

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未尝謇谔①忤旨,亦不谄谀苟容。

大臣多犯威怒,玄伯独无谴者,由于此也。太祖曾引玄伯讲《汉书》,至娄敬说汉祖欲以鲁元公主妻匈奴,善之,嗟叹者良久。

是以诸公主皆厘降于宾附之国,朝臣子弟虽名族美彦,不得尚焉。 太祖崩,太宗未即位,清河王绍闻人心不安,大出财帛班赐朝士。

玄伯独不受。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鱼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太宗以郡国豪右,大为民蠹,乃优诏征之。民多恋本,而长吏逼遣。

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所在聚结。西河、建兴盗贼并起,守宰讨之不能禁。

太宗乃引玄伯及元城侯元屈等问曰:“前以凶侠乱民,故征之京师,而守宰失于绥抚,令有逃窜。今犯者已多,不可悉诛,朕欲大赦以纾之,卿等以为何如?”屈对曰:“民逃不罪而反赦之,似若有求于下,不如先诛首恶,赦其党类。”

玄伯曰:“王者治天下,以安民为本,何能顾小曲直也?法度不平,须荡而更制。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若其赦而不改者,诛之不晚。”太宗从之。

泰常三年夏,玄伯病笃。太宗遣侍中穆观就受遗言,更遣侍臣问疾,一夜数返。

及卒,下诏痛惜,赠司空,谥文贞公。 (节选自《魏书·崔玄伯传》,有删改) 【注】①謇谔:言语正直。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伯总而裁之 裁:判断,决定。B.不得尚焉 尚:崇尚,尊重。

C.朕欲大赦以纾之 纾;缓和,解除。D.须荡而更制 荡:涤除,廓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不受绍财帛,特赐帛二百匹 ②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①乃优诏征之 ②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①于是轻薄少年,因相扇动 ②批大郜,导大窾,因其固然 D.①夫赦虽非正道,而可以权行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崔玄伯受皇帝器重的一组是( ) ①称玄伯有王佐之才,近代所未有也 ②太祖常引问古今旧事,王者制度,治世之则 ③玄伯陈古人制作之体,及明君贤臣,往代废兴之由,甚合上意 ④善之,嗟叹者良久 ⑤太宗即位,命玄伯居门下,虚己访问 ⑥又诏玄伯坐朝堂,决刑狱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玄伯担任吏部尚书后,在朝廷中权倾一时。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派人秘密调查,发现他简朴贫寒后,又厚加赏赐。

B.崔玄伯为官既不因言语正直而与太祖相抵触,也不阿谀奉承讨好太祖,在其他大臣大多触怒过皇上的情况下,很好地处理了君臣关系。C.崔玄伯为太祖讲《汉书》时,提到娄敬劝说汉高祖将鲁元公主远嫁匈奴的事,太祖受到启发,也将公主下嫁到臣服归顺之国,以利国家安定。

D.西河、建兴两地盗贼纷起,当地官员无法禁止,崔玄伯反对元屈诛杀首恶的观点,支持太宗大赦盗贼以安抚他们的主张。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幸邺,历问故事于玄伯,应对若流,太祖善之。(2)诏遣使者巡诸郡,纠察守宰不如法者,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案问之,太宗多其平当。

答案:1.B 2.B 3.C 4.A5.⑴太祖到邺地,向玄伯遍问以前的典章制度,玄伯应答如流水一样自如,太祖认为他应答得非常好。⑵(太宗)下诏派遣使者到各郡县巡视,督查检举不守法规的官员,命令玄伯与宜都公穆观等人审查他们,太宗称赞他们(做得)公平得当。

解析:1.尚: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2.均为副词,于是。

A①介词,因;②介词,用。C①介词,趁着;②介词,依照。

D①连词,表转折;②连词,表修饰。4.“太祖因此对他有所忌惮”一句原文中没有依据。

7. 寒号虫文言文的答案

原文:

五台山有鸟,名寒号虫。四足,有肉翅。其粪即五灵脂。当盛暑时,文采绚烂,乃自鸣曰:“凤凰不如我!”比至深冬严寒之际,毛羽脱落,索然如鷇雏,遂自鸣曰:“得过且过!”(元·陶宗仪《辍耕录》)

译文: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名叫寒号虫。它有四只脚,一对肉翅,但不能飞。它的粪便就是古时用作行瘀的“五灵脂”。正当盛暑之时,它身披色彩灿烂的毛衣,于是自得其乐地叫道:“凤凰也比不上我!”到了深冬严寒时节,毛羽脱落,难看得像只小雏鸟,就自言自语地叫道:“能过下去就这样过下去。”

寓意:这则寓言告诫人们,那些不知天 高地厚的人要么对自己做人教导员高而盲目乐观;当碰壁之后,又对自己缺乏信心而盲目悲观。

【注释】1.[五灵脂]中药名。2.[索然]孤苦的样子。3.[鷇雏]鷇:初生的小鸟。雏:幼禽。

启示:做人做事一定要谦虚谨慎,不能妄自尊大,更不能自命不凡。

启示 :教育我们在成绩和优点面前不要骄傲,在困难面前不要退缩。

8. 文言文:《崔枢》的阅读答案

简答题:

海外商人对崔枢提出什么要求?

为什么崔枢把珍珠放入棺材中?

官差为什么到毫州来追捕崔枢?

汴京的长官为什么想委任崔枢为官署中的佐助人员?

选择题:

选出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中“见”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 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D.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

B. 宝之至宝也,敢以奉君王必无人,臣愿奉壁往使

C. 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D. 伺无人,置于柩中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并勘珠所在”中“所”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 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与“汴帅王彦谟奇其节”中“奇”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成以其小,劣之

B.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斫其正,养其旁条

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崔枢安贫乐道,我行我素

B. 崔枢重信守诺,自律守法

C. 崔枢重义轻利,品德高洁

D. 崔枢不吝金玉,志行高尚 选择题:

A

B D

A

C

译文:

崔枢应举进士,在汴京寄居半年,与一位行商同住那里。那个行商得了病,病情已经很重。他对崔枢说:“感激您照顾我,不因我是外族人而轻视我。现在我的病看来是好不了啦,我们外族人重视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安葬我吗?”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行商说:我有一颗宝珠价值万钱。得到它,即使是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去践踏。它是宝物中最珍贵的宝物,请允许我冒昧地把它赠送给您。”崔枢接受了宝珠,(心里) 说:“我不过是一个进士上,奔走于州邑间来养活自己,怎么能忽然收藏这样的奇异的宝物呢?”等到没人的时侯,崔枢就把宝珠放在棺材中,连同商人的遗体埋葬在田野里。

之后过了一年,崔枢行于毫州,听说有个外族人从南方来寻找她死去的丈夫,同时查问那颗宝珠的下落,向官府陈述,并且说宝珠一定被当时那个秀才崔枢所占有。于是官府派人到毫州来追捕崔枢。崔枢说:“假如墓穴不被盗墓人挖掘,宝珠一定不会落到别人手里。”于是打开棺材,得到了那颗宝珠。

汴京长官王彦谟对崔枢高洁的节操感到惊奇,想让他做为官署中佐助人员,崔枢不同意。第二年科举考试崔枢被录取,最终掌管选取文士的大权,并有为官清廉的美名。

9. 曲突徙薪文言文答案是神吗

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

于是,灭,(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俄而,家果失火,(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

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答案,而不录言曲突者,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原文,从前;使,假如,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拐弯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

不久,家里果然失火,旁边。⑶不者:如果不这样的话。

⑷嘿(m ò)然。”主人嘿然不应。

⑸息:同“熄”,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主人乃寤而请之。

注释,邻里共救之。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却不邀请。

而,却;录,录用:当初如果。乡,同“向”。

⑼寤:同“悟”: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不者,且有火患。

⑹灼(zhuó )烂者:不说话的样子。嘿,同“默”,此处指邀请。

人谓主人曰:⑴过:拜访。 译文:有一个过访主人的客人,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醒悟,觉悟:被火烧伤的人。灼,烧。

⑺而不录。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1。

⑵傍:同“旁”。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

⑻乡(xià ng)使:“乡使听客之言.B 2.A.C 3现在评论功劳 邀请宾客 提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 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

胥吏之害什么意思

你好!提问者
“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即政府将平民按户口加以控制,并从中选拔出“有才智者”加以管理。“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一般认为,汉代以后“吏”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有人这样形容它与“官”的区别:“官如大鱼吏小鱼,完粮之民且沮洳,官如虎,吏如猫,具体而微舐人膏” 。由于两者都是指代官府的各类办事人员和差役,后世遂有人将胥、吏并称。
欢迎采纳
胥吏之害是指胥吏对政务的危害。胥吏指的是基层的办事人员,一般是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有才智者”担任。然而,由于胥吏熟悉本衙门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却缺乏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往往成为官员们捞钱的工具,同时也有可能利用自己对业务的熟悉,挟带私货,滥用权力和忽略朝廷长远利益,从而造成对政务的危害。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贪污腐败方面,还可能体现在行政效率低下、决策失误等方面。因此,需要对胥吏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以保证政务的公正、高效和廉洁。

清代地方政府

清代地方政府有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理论上各级地方官员由中央政府。省一级官员有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官职,均由皇帝任命。但是,府县两级官员的任命只是在名义上由皇帝任命,但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吏部和督抚的提名。理论上,州县官的任命应由吏部决定,但地方督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破坏定制、侵蚀吏部权力以主导其任免。州县官的任免实际上也是中央与地方在人事权上的博弈。虽然历朝历代都是中央集权体制,都在加强中央集权,但地方行政首脑却总使自己趋同于割据一方的土皇帝。地方上缺乏合理的分权机制和监督机制,原来驾驭地方的中央派出监察机构总是呈现中央派出机构地方化和监察机构行政化的趋势。因此,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比较微妙。

在衙门里,官员、胥吏、幕友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个三元体制维持着整个衙门的运转。官员通过胥吏和幕友处理政务,胥吏和幕友通过官员获取利益。从身份上看,胥吏是衙门的固定员工,幕友是官员的私人关系。但有时,幕友也会和胥吏联合起来对付官员。这种三元体制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第一,官员大多是科举出身,不善于处理政务。官员任职之地要考虑回避制度,导致官员不了解任地情况。胥吏和幕友善于处理政务,可以辅助官员料理公务。第二,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地方政府的设置是上级复杂、下级简单,就导致了管人之官多、管事之官少的情形。州县官身上担子较重,地方事务集中在一人身上,只得由书吏、衙役、长随、师爷去办。于是,胥吏和幕友便参与到了政府事务中。第三,朝廷虽然不允许士绅参与政务,但地方事务却离不开士绅帮助。胥吏和幕友虽然不是朝廷官员,但在政府中也仍代表士绅的利益,能借助士绅力量处理地方棘手的事务。第四,读书人对政治生活的渴望。科举制虽是选官正途,但名额较少。但胥吏和幕友的工作机会却为读书人提供了进入官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另一条通道参与政治。

三元体制一方面提高了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胥吏和幕友利用官员的权力在地方上横行霸道,危害地方。与此同时,三方合作也形成了一系列陋规,腐蚀了整个官场。陋规之所以会出现主要有四个原因:一是三方工资过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二是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不得不拓展财政来源;三是官场腐败加剧了陋规的产生与扩大;四是制度的漏洞难以防范人性的贪婪。陋规的出现归根到底是体制问题,没有制度性变革是不可能解决此类的问题的。

清代地方政府的研究是对地方政府权力运作的研究,对于集权与分权、财权与事权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标题: 胥吏的危害体现在什么方面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4155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有没有屠城政治认识论:为什么说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能相互结合不能相互转化 如何理解 有什么具体例子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