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万国建筑群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啊?请告知,万国建筑群位于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南北全长4公里,是上海的重要象征。主要是在上海外滩北...
上海万国建筑群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啊?请告知
万国建筑群位于黄浦江西岸的外滩南北全长4公里,是上海的重要象征。主要是在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这一段是外滩建筑群的精华所在。这一片建筑位于南京路的东端接外滩,大多具有100到120年的历史,都是上海的优秀典型建筑,多为20世纪初的折衷主义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这些建筑大多都有爱奥尼克式的柱子,显得庄重,再加上线条一般都是鲜明的很,当然细腻的雕刻也是少不了的,尤其是窗户上的,刚柔相结合,的确是经典。 在上海外滩,矗立着一片租界时期的房子,号称“万国建筑群”。上海人向来把它们看作上海的标志建筑。 它们见证了上海沦于异族之手的那段岁月,见证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耻辱年代,可是,百年沧桑之后,它们仍然矗立在黄浦江畔,却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它们成了上海的荣光。 成群的金发碧眼的洋人在“万国建筑群”之间穿行,看到他们百年前的先人留下的杰作,他们心中大概不无骄傲之情吧?而在今天,在上海,在中国,他们依然可以像他们侵华的先人一样耀武扬威。 在这段1.5公里长的外滩西侧,鳞次栉比地矗立着海关大楼、和平饭店南楼北楼、原汇丰银行大楼等52幢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古典主义式、文艺复兴式、中西合璧式等各种风格的大厦。这些大厦虽然出自不同建筑师之手,风格迥异,但是建筑格调统一,建筑轮廓协调,在黄浦江西岸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享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盛名。
外滩位置
外滩曾经叫做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外滩曾经是各国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尽收眼底。从来没能把目光从那精致的建筑细节上挪开过。虽然都是当初各国各自建造的,但这里建筑风格非常万国建筑群协调地聚集在浦江沿岸,与江对岸浦东的现代化建筑争相辉映,共同谱写上海的辉煌篇章 昔今日的建筑,在精心的维护下,如今依然光彩依旧,各大银行入驻于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并且越来越多的时尚酒吧国际品牌也来外滩,让她了频添了几多时尚的味道。特别是那些搂与楼之间的街道,印证着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的变迁,别有风味。当你站在和平饭店老式的大门旁边遥望江对面高耸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的时候,你闻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奇妙味道。
复兴外滩
黄浦江边,万国建筑群组成的外滩,曾经是上海繁荣的标志,是上海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如今,它却只能作为古迹观赏,而不能像当年那样成为上海的灵魂。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不过,东华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实用动力中国大区总工程师潇然博士却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将万国建筑顶升6米,赋予旧外滩新的生命,让复兴后的外滩跟上大上海前进的步伐。
外滩“逃离”上海格局
漫步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等。它们的设计师不同,时间也各异,但其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因此成为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飞速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密集的商业开发和逐年膨胀的流动人口。这些都令只有2公里的狭长的弹丸之地,面临着地面拥挤、观光区狭窄、城市天际线被纷纷林立的高楼大厦破坏,以及很难营造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等等窘况。万国建筑群夜景 如今上海外滩仅仅作为外地人拍照留念的地方,上海人却很少光顾这里,因为在外滩外边建了高大的防洪墙,外滩亲水的感觉没有了。宁波外滩改造项目设计总监、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清运则表示,上海外滩建筑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介入到生活格局中来,它除了给那些银行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感的地址和给外地人提供拍照留念的地方外,没有任何价值。上海外滩的建筑有20万平方米的话,那么,上海就有20万平方米没有加入到晚上7点半以后的生活中。因此,上海外滩必须植入新的商业功能,成为晚上可以亮着灯的生活场所,进入到上海人的生活中来。商业功能曾是旧外滩的灵魂,它必须回到今天外滩的体魄中来。必须强调,如果外滩到最后仅成为外地人去旅行拍照的地方,本地人反而不愿意去,这简直是一种讽刺。
顶升外滩让灵魂回归
复兴外滩的实施方案,计划将外滩中山东一路沿线的23幢大楼组成的西式建筑群全面依次升高约6米至外滩防潮堤平行或稍高,与现今的防汛墙成大体水平面,再在两公里的外滩十车道之上铺就新的架高的地平面,与临江的防波堤连接,建成一个临江的约10万平方米的,集观景、休闲、步行街、绿化带和商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功能的广场。如此一来,从浦西外滩建筑升高后的一层走出,经过新建的外滩广场便能像从前一样直接看到黄浦江江面了。而底层的架空区域则可用于设置车行道、停车场、临街商业等等。顶升后的外滩建筑群预计可增加7万-14万平方米的底层面积(依顶升后建筑物增加的层数而定),加上新增的广场,可以创建十几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按照外滩黄金宝地的平均楼市价格5万-6万/平方米计算,将产生40亿-70亿人民币的经济价值;如果将这些面积用来出租作商铺,按照人民币80元/平方米/天的价格计算,每年可回收10亿-20亿的租金;另外,还由此产生每年100亿-200亿人民币的间接商业价值。外滩寸土寸金,而顶升增加十几万建筑平米却不用买一寸土地,因为所有建筑物的底座和道路已经在那里并属于他们的业主了。这和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买地建新设施完全不同。 然而,复兴外滩真正意义并不只是这些用数据表现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长远的社会和人文价值。潇博士强调说,在保护建筑物的同时,恢复对上海本地群众休闲和商业吸引力的外滩,加上黄浦江、陆家嘴风景和古西洋建筑群等绝无仅有的先天优势,外滩复兴后的繁荣一定会超过上海任何一个去处,并真正成为上海的象征,这就是外滩原有的灵魂。一个亲近自然、流水和绿色的城市之价值是无法仅用一个相同规模的钢筋混凝土城市之价值来衡量的。
优秀建筑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万国建筑群 外滩3号 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 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 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外滩电报大楼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 “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 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 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 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 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浦发银行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 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 礼查饭店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浦江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6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外滩位置
外滩曾经叫做黄浦路、扬子路、黄浦滩路,1945年改名为中山东一路。外滩曾经是各国列强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这里聚集着当年各国的领事馆,各大金融机构。这些建筑构成了著名的“万国建筑博览”。哥特式的尖顶、古希腊式的穹窿、巴洛克式的廊柱、西班牙式的阳台,尽收眼底。从来没能把目光从那精致的建筑细节上挪开过。虽然都是当初各国各自建造的,但这里建筑风格非常万国建筑群协调地聚集在浦江沿岸,与江对岸浦东的现代化建筑争相辉映,共同谱写上海的辉煌篇章 昔今日的建筑,在精心的维护下,如今依然光彩依旧,各大银行入驻于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并且越来越多的时尚酒吧国际品牌也来外滩,让她了频添了几多时尚的味道。特别是那些搂与楼之间的街道,印证着新与旧,历史与现代的变迁,别有风味。当你站在和平饭店老式的大门旁边遥望江对面高耸的金茂大厦和东方明珠的时候,你闻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奇妙味道。
复兴外滩
黄浦江边,万国建筑群组成的外滩,曾经是上海繁荣的标志,是上海乃至远东的金融中心。如今,它却只能作为古迹观赏,而不能像当年那样成为上海的灵魂。许多人为之扼腕叹息。不过,东华大学和河南科技大学教授、美国实用动力中国大区总工程师潇然博士却提出一个大胆计划,将万国建筑顶升6米,赋予旧外滩新的生命,让复兴后的外滩跟上大上海前进的步伐。
外滩“逃离”上海格局
漫步上海外滩,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在这一条弧线上,鳞次栉比地矗立起52幢各种风格的大厦,有英国式、法国式、西班牙式、希腊式、文艺复兴式等。它们的设计师不同,时间也各异,但其建筑格调基本是统一的,因此成为上海具有“万国建筑博览”标志性的建筑群之一,并一跃成为仅次于纽约和伦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上海飞速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密集的商业开发和逐年膨胀的流动人口。这些都令只有2公里的狭长的弹丸之地,面临着地面拥挤、观光区狭窄、城市天际线被纷纷林立的高楼大厦破坏,以及很难营造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等等窘况。万国建筑群夜景 如今上海外滩仅仅作为外地人拍照留念的地方,上海人却很少光顾这里,因为在外滩外边建了高大的防洪墙,外滩亲水的感觉没有了。宁波外滩改造项目设计总监、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马清运则表示,上海外滩建筑发展到现在,基本上没有介入到生活格局中来,它除了给那些银行提供了一个有历史感的地址和给外地人提供拍照留念的地方外,没有任何价值。上海外滩的建筑有20万平方米的话,那么,上海就有20万平方米没有加入到晚上7点半以后的生活中。因此,上海外滩必须植入新的商业功能,成为晚上可以亮着灯的生活场所,进入到上海人的生活中来。商业功能曾是旧外滩的灵魂,它必须回到今天外滩的体魄中来。必须强调,如果外滩到最后仅成为外地人去旅行拍照的地方,本地人反而不愿意去,这简直是一种讽刺。
顶升外滩让灵魂回归
复兴外滩的实施方案,计划将外滩中山东一路沿线的23幢大楼组成的西式建筑群全面依次升高约6米至外滩防潮堤平行或稍高,与现今的防汛墙成大体水平面,再在两公里的外滩十车道之上铺就新的架高的地平面,与临江的防波堤连接,建成一个临江的约10万平方米的,集观景、休闲、步行街、绿化带和商业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功能的广场。如此一来,从浦西外滩建筑升高后的一层走出,经过新建的外滩广场便能像从前一样直接看到黄浦江江面了。而底层的架空区域则可用于设置车行道、停车场、临街商业等等。顶升后的外滩建筑群预计可增加7万-14万平方米的底层面积(依顶升后建筑物增加的层数而定),加上新增的广场,可以创建十几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按照外滩黄金宝地的平均楼市价格5万-6万/平方米计算,将产生40亿-70亿人民币的经济价值;如果将这些面积用来出租作商铺,按照人民币80元/平方米/天的价格计算,每年可回收10亿-20亿的租金;另外,还由此产生每年100亿-200亿人民币的间接商业价值。外滩寸土寸金,而顶升增加十几万建筑平米却不用买一寸土地,因为所有建筑物的底座和道路已经在那里并属于他们的业主了。这和在城市的任何地方买地建新设施完全不同。 然而,复兴外滩真正意义并不只是这些用数据表现的商业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长远的社会和人文价值。潇博士强调说,在保护建筑物的同时,恢复对上海本地群众休闲和商业吸引力的外滩,加上黄浦江、陆家嘴风景和古西洋建筑群等绝无仅有的先天优势,外滩复兴后的繁荣一定会超过上海任何一个去处,并真正成为上海的象征,这就是外滩原有的灵魂。一个亲近自然、流水和绿色的城市之价值是无法仅用一个相同规模的钢筋混凝土城市之价值来衡量的。
优秀建筑
外滩1号 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万国建筑群 外滩3号 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 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 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 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外滩电报大楼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 “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 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 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 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 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 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 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 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 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 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 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 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 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 格林邮船大楼浦发银行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 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 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 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 礼查饭店 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浦江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6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黄浦江历史
黄浦江历史滔滔的黄浦江不仅是上海灿烂文化的象征,也是上海历史的见证。古往今来许多历史文化名人都在黄浦滩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黄浦江(Huangpu Jiang)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3县及闵行、徐汇、卢湾、南市、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9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长113.4公里。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 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以航运功能为主,江面宽约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浅处水深9.1米。黄浦江航道从吴淞口至松浦大桥一段可通万吨级轮,松浦大桥至毛竹港可通1000吨级轮,龙华港以下两岸均为装卸区,龙华港以上局部有浅滩。上海市60%以上输入货物和98%以上外贸物资均由此航道出入,客运线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
三林塘港(Sanlinta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东起浦东新区与南汇县界,往西经杨思港入黄浦江。因横贯三林镇境,故称三林塘。长约8公里。河宽6~10米,水深0.8~1.8米。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黄浦江,后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经人工开凿,改往西北入新泾港,新泾港同时改称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000公顷。
下横泾(Xiaheng Jing) 位于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俞泾塘,往东流经法华桥、新寺,与南沙港、南竹港、南横泾相交,东至庙泾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30余公顷。
大治河(Dazhi He) 位于闵行区南部、南汇县中部。是上海市于1977~1979年期间开挖的人工河道。取拨乱反正加强国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黄浦江,经闸港、鲁汇、宣桥,并与泰青港、奉新港、浦东运河、泐马河、五尺沟、白龙港、随塘河等交汇,东入东海。长36公里,河宽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宽64米。具有航运、灌溉、纳潮泄洪、排涝调蓄、冲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1万公顷。
大蒸港(Dazheng G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青浦县南部。又名大蒸塘。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起松江县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以西圆泄泾,东迄浙江省界红旗塘。流经青浦县蒸淀、小蒸及松江县新浜等镇。长10.2公里。底高-3~-4米。为六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小涞港(Xiaolai Gang) 位于青浦县、松江县、闵行区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龙塘。长约8公里。原名小来浦,一作小涞浦。历史上以竹冈塘与蒲汇塘交汇处以北称小涞浦。
上横泾(Shangheng Jing) 位于金山县东部、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万担塘,往东与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经胡桥、柘林等镇。长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200余公顷。
上澳塘港(Shang,aotang Gang) 位于徐汇区西部。南起漕河泾港,往北经漕宝路三号桥、上澳塘,入蒲汇塘。长约2公里。可通行10~15吨级小船。
川杨河(Chuanyang He)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西起黄浦江,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长江口。长约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开挖而成。有航运、泄洪、排涝、灌溉和引水冲污等功能。可通航100吨级船只。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三闸港节制闸及杨思节制闸。当市中心区黄浦江水位暴涨至5.2米以上,或浦东新区遭受洪水威胁时,可打开杨思节制闸,将涨水积涝往东排入长江;反之,如浦东遇旱或水质污染严重时,可打开三闸港节制闸,引长江淡水入川杨河。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女儿泾(Nu'er Ji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又名吴泥泾、鱼泥泾或语儿泾。北接俞塘,南入黄浦江。长4.5公里。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且有灌溉之利。
太浦河(Taipu He)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荡的基础上人工开挖连接而成。西起江苏省吴江市庙港乡太湖东岸,东至青浦县金泽镇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练塘镇南大港处与西泖河相接。长57.2公里,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其中江苏吴江市境长40.5公里,浙江嘉善县境内1.46公里均是湖荡水面,上海市内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众多,大小湖荡共205个,自西往东穿越蚂蚁漾、雪落漾、大龙荡、杨家荡、汾湖、东姑荡、邗上荡、马斜湖、长白荡、钱盛荡、叶厍荡等20多个湖泊荡漾。底宽110~150米,面宽200米,底高最深处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涝水量,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
巨潮港(Juchao Gang) 位于奉贤县西北部。亦称巨漕或巨漕港。南起庄行,北迄黄浦江。长8.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2.2米,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500公顷。
六磊塘(Liulei T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中部。西起松江县北泖泾,往东与茜蒲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入黄浦江。长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5~2.4米,可航行10~40吨级船舶。
古浦塘(Gupu Tang)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以西。西起斜塘,往东经大港镇,过油墩港,东接松江市河。长4.3公里。枯水期水深1.7~4.7米,河宽6~18米。1971年、1972年两次疏浚并截弯取直,1978年建古浦塘西套闸。可通行3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东走马塘(Dongzouma T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东,纳杨树浦港,往东越宁国北路,过控江新村、中农新村,入虬江。长5公里,宽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东走马塘以江湾镇走马塘往东延伸而得名,又称外走马塘。现两岸多工厂、住宅,水质严重污染,仅有排涝之利。
龙华港(Longhua Gang) 在徐汇区东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云:"龙华港,东南至百婆桥,入于黄浦,故亦名百婆塘。"后来百婆桥也称百步桥,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汇塘与漕河泾港交汇处,东入黄浦江。长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龙泉港(Longqua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部。旧名盐铁塘,又称龙船港。原从金山卫东门往北直抵松江城,1956年和1977年曾将金山卫城河至盛梓庙一段长约23公里河道拓宽浚深,还从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运石河。原山阳乡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卫东门一段龙泉港改称老龙泉港。今龙泉港南起运石河,往北纳红旗港、中运河、浦南运河,至盛梓庙迄于运港,接叶榭港。长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宽5~8米,可通行20~60吨级船舶。
北竹港(Beizhu Ga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古称竹冈或竹冈塘,以冈身竹冈得名。后称竹港,1981年改名北竹港。北起淀浦河,接小涞港,南经莘庄、颛桥、马桥、闵行,入黄浦江。长约15公里余。河宽4~7米,航道水深1.1~1.6米,枯水期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北沙港(Beisha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闵行区西南部。北起松江县张家浜,往南经马桥,至闵行入黄浦江。穿越六磊塘、俞塘。古以沙冈为名,称沙冈塘,1959年改名沙港,1994年更名北沙港。长约13公里。通航15~60吨级船只。明天顺四年(1460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同治三年(1864年)及1958年、1981年等曾疏浚。具排灌、通航作用。
北横港(Beiheng Gang) 位于青浦县西部,淀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东迄拦路港。流经金泽、西岑、莲盛3镇。长9.08公里。可通航60吨级船只。太浦河开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东口设有船闸一座。水面宽广,风景秀丽,河两岸有上海市纺织局和园林局办的疗养院。
叶榭塘(Yexie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南部、金山县东部。以叶榭镇名命名。古名南盐铁塘,相传吴越王用于运盐铁,故名。北自黄浦江松浦大桥东侧起,向南流经叶榭、金山县亭新镇盛梓庙,南迄运港,与龙泉港相接。长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宽44~55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白牛塘(Baini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古时原为狭长湖荡,后淤塞成河道。传说湖中曾出现过白色神牛,故名。南起黄良甫港与定光塘汇合口,往北沿金山、松江两县边界,北入大蒸港。长约6.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河宽15米,可通行60吨级船舶。
白莲泾(Bailian Jing) 位于浦江新区西南。西起三八河,经北蔡、花木、严桥、六里等,西入黄浦江。长22.5公里。历代疏浚次数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闸,并将下游河道浚深加宽、截弯取直,从港口至船闸一段能通行100吨级船舶,自船闸至川杨河段可通行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西沟港(Xigou G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称西沟浦。南起川杨河,往北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等4镇境,入黄浦江。长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吨级船舶。河口建有节制水闸。
朱泖河(Zhumao He) 位于青浦县西部。北起淀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镇,南抵东泖河。长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30~40米,通航能力为50吨级。大部分是在旧河基础上裁弯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闸一座,起排涝、引水、挡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两镇农田涝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辰山塘(Chenshan Tang) 位于松江县北部。因流经辰山东麓而得名。辰山亦称神山,故亦名神山塘。北起三官塘,南至老油墩港按沈泾塘。长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运港(Yu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北部,南泖泾与龙泉港之间。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庙迄于龙泉港、叶榭港交汇处。长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宽6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虬江(Qiu Ji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国定路西,越国定路、淞沪路,经长海医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与东走马塘相会,往东越军工路、上海机床厂,于复兴岛北端附近流入黄浦江。长7公里余,河面宽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吨级以下,军工路至黄浦江一段长1.4公里,可通行60吨级船只。有通航、排涝之功能。
原虬江古河道西起白鹤江至吴淞江会合口,东流经今白鹤、旧青浦、纪王、封浜、江桥、沈家行,过黄浦江至高桥镇东北注入长江,与东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龙港、新泾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现在的虬江仅存数段残留河道,彼此不相联通,但可分段航行,东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虬江。
杨树浦港(Yangshupu Gang) 位于杨浦区西部。西北起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原名杨树浦,亦称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19世纪末叶后,人口增多,工商繁荣,"杨树浦"遂逐渐成为区片名称,为使区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区别,将河流杨树浦改称杨树浦港。有航运和泄洪之利,长阳路以南可通行15吨级以下小船。
秀州塘(Xiuzho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七仙泾,往东经金山县朱泾镇北折至六里庵港。长18.4公里。宋元时,是华亭县与秀州(今浙江嘉兴)间的水驿道,故名秀州塘,亦称官塘、大官塘。可通行100~300吨级船只。为金山县与浙江嘉善县之间的主要航道,受益农田约6000公顷。
沙泾港(Shajing Gang) 位于虹口区中部偏东。北起走马塘,往南经江湾镇春生桥,穿过中山北路、大连西路、四平路,南迄虹口港。曾名俞泾浦。长7公里余。是虹口港主要支流。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水质严重污染。
沈庄塘(Shenzhuang T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闵行区东南部。东起咸塘港,西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沈泾塘(Shen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城西北。北起老油墩港接辰山塘,往东南到松江城西南入松江市河,长6.5公里。枯水期水深1.7米,宽约1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张泾河(Zhangjing He) 位于金山县中部。旧称张泾。南起金山卫城河,向西北流经大石头、角里、张堰、松隐入大泖港,中途穿越东红旗港、牛桥港、利民河、中运河、前冈塘、后冈塘、荡泾和池泾等。五代时,张堰镇南有小官浦(后称青龙港)入海;张堰镇北通松江城为张泾。明成化八年(1472年)筑海塘堵塞小官浦等后,乃在金山卫西北另辟新运盐河通张堰,即今张泾河南段。长26.4公里。枯水期水深1.5~3.5米,底宽8~10米,可通100吨级船舶。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与张堰、松隐、新农等镇间主要通航河道。受益农田约1.5万公顷。
张家浜(Zhangjia B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东起浦东运河,往西流经王港、唐镇、金桥、张江、洋泾、花木、严桥等镇境,至塘桥入黄浦江。长17.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米,宽6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600余公顷。张家浜与洋泾港、西沟港和川杨河等西口水闸已形成完整的引排水系统,不仅可引淡水灌溉和冲污,且能排除内涝。
张家塘港(Zhangjiatang G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徐汇区南部。西起新泾港,东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530公顷。
奉新港(Fengxin Gang) 位于南汇县西南部、奉贤县北部。北起大治河,经蔡桥、头桥,南迄浦南运河。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河宽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拦路港(Lanlu Gang)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淀山湖东南,介于大小莲湖之间。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东南至东方红大桥接东、西泖河。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拦"原多作"烂",以"烂路"得名,或说因过去河上无桥,两岸交通受阻,故名。长8.7公里。底宽30米,淀峰附近底高为-3米,河面宽80米,水流湍急。清代为华亭、奉贤、娄县、金山、青浦5县运粮入湖通道。为五级航道,系苏申外港线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
金汇港(Jinhui Gang) 位于奉贤县中部。北起黄浦江,往南经金沙、齐贤、光明、奉新,穿越浦南运河、随塘河,以及里护塘、人民塘、团结塘等海塘入杭州湾。长约22公里,底高-1~1.5米,底宽44~90米。原名金汇塘,北段为冈泾塘,南段为和尚塘。现为奉贤县最大引排水河道,占全县引水量52%,排水量60%,南北两端均建有节制闸,汛期洪水可开闸排入杭州湾。可通行100~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400公顷。
周浦塘(Zhoupu Tang) 位于南汇县西北部、闵行区东部。东起咸塘港,往西经题桥、陈行,至塘口入黄浦江。西口建有船闸。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5~3.4米,河宽8~10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泗泾塘(Si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北部。古称泗泾,因纳通波塘、外婆泾、洞泾、张泾4水而得名。西起通波塘,东流过洞泾入北泖泾。长8.65公里,底高0米,河面宽度在27~58米不等,最宽处于泗泾镇西一段达80米。通航能力为40吨级,受益农田1000余公顷。
泖河(Mao He) 位于青浦县东南部和松江县邻接处。河道昔宽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团(一作圆)泖,为"华亭三泖"(团泖、大泖、长泖)之一。西北于青浦县练塘镇东方红大桥处接拦路港,东南至松江县石湖荡镇泖河村与小斜塘相连。承接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长10.5公里,河面北狭南宽,宽度100~500米,最宽处达700米。底宽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通航能力:北段为500吨级,南段为300吨级。受益农田约1万公顷。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为东西两支,西泖河接太浦河来水,东泖河接西大盈港来水,洲上旧有唐澄照禅寺和泖塔,现寺毁塔存;南沙洲名小独圩,面积约30公顷,分泖河为南北两支。南支宽300米,因淤浅,已筑簖养鱼,不通航。北支又称中图漕,为今主航道,宽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吨级船只。
春申塘(Chunshen T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又名莘村塘。西起北竹港,往东与北横泾、马屯港相交后,入黄浦江。长9.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南竹港(Nanzhu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南桥、新寺、柘林,入运石河。长约19.4公里。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南沙港(Nansha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邬桥、法华桥,至胡桥汇上横泾后南入运石河。长约18余公里。兼具排灌、通航之利。
南横港(Nanheng Gang) 在青浦县西部莲盛镇境内。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荡、山秦荡,东至拦路港。长9.8公里。底宽15米,底高-1米,河面宽度为40~75米。杜赖村以西为新开河段,以东为原横港。拦路港口有节制闸。是太浦河北片西水东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柘泽塘(Zheze Tang) 位于青浦县中部。旧称柘溪。北起淀浦河,南至青浦与松江两县交界处接官塘。长5.7公里,水深2.5米,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1300余公顷。
赵家沟(Zh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东起随塘河,西流经顾路、杨园、东沟、张桥4镇,经浦东大道九号桥,再经东沟入黄浦江。长9.2公里。枯水期水深1.8米,可通行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万公顷。
面杖港(Mianzhang G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县潮泥滩,水源来自长泖,往东北流经兴塔,北入秀州塘。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宽5~10米,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4000余公顷。
咸塘港(Xiantang G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浦江新区西南部。或说曾名曹家沟、都台浦。南起大治河,往北与东盐铁塘、沈庄塘、周浦塘、盐船港相交,经过航头、下沙、沈庄、周浦、御桥,入川扬河。长2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宽9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为南汇县西部主要南北向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800公顷。
虹口港(Hongkou Gang) 位于虹口区南部。亦名沙洪、穿洪或洪口。于嘉兴路桥附近接俞泾浦,稍南,有沙泾港来汇,再东南流过鸭绿江路桥、汉阳路桥,南入黄浦江。长1.5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宽5~8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俞塘(Yu Tang) 位于松江县中部、闵行区南部。西起通波塘,向东流经马桥、北桥、塘湾、吴泾入黄浦江,并与洞泾港、北泖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汇。长24公里,底宽4~6米,底高0米,河面宽27米,通航能力15~30吨级。为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南部农田排灌和调节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000公顷。
洞泾港(Dongjing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通波塘和北泖泾之间。北起淀浦河,流经泗泾、洞泾、卖花桥等集镇,南入黄浦江。原北起泗泾塘,南流至茸北镇、龙树庵转西南通环城河。1971年废除龙树庵至环城河段,利用旧河道向南挖通黄浦江。1972年在泗泾塘疏浚小洞泾通淀浦河,合名洞泾港。长19.5公里,底高0~-1.5米,河面宽31~35米,通航能力20~25吨级,灌溉农田1600余公顷。是松江县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洋泾港(Yangji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南起自华漕达,往北越浦东大道七号桥入黄浦江。长4公里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宽6~10米,可航行15~40吨级船只,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胥浦塘(Xup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南部。西南会浙江省平湖县上海塘(与金山县境交界处),往东纳南来六里塘,北流接中官塘后折而东与惠高泾相汇。相传为吴国伍子胥所凿,故名。长8.7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宽40~60米,可通行100吨级船舶。
圆泄泾(Yuanxie Jing) 位于松江县南部。西起松江县与青浦县交界处,上接大蒸港,东汇斜塘入横潦泾。以圆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悬星泾。长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120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是承接上游来水下泄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黄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高桥港(Gaoqiao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原为嘉定县与上海县间之界河,故明代已名界浜。南起赵家沟,北流经杨园、高东、东沟、高桥4镇,西入黄浦江。长11.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1.8米,通航3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曹家沟(C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名都台浦。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沟,故称曹家沟为都台浦。由三灶港北流,经过川沙镇、唐镇、陆行、张桥4镇,达赵家沟。长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宽10米,可通行20吨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淀浦河(Dianpu He) 位于青浦县中部、松江县北部、闵行区中部。西起淀山湖口九曲港,东至黄浦江船华渡口。联结淀山湖、黄浦江,故名。自西向东横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两县和闵行区10个乡镇,与西大盈港、东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横泾等交汇。长46公里。青浦镇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长,为29公里,底宽25米,底高-1米,河面宽48米。淀浦河系沿原抢开河、漕港、横泖、蒲汇塘等河裁变取直、拓宽、浚深,并历经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线贯通。是1949年以来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为青浦、松江县控制排水的骨干河道,也是沟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干航道之一。西端淀山湖口建有船闸,东部在松江县、闵行区交界处建有节制闸和船闸。为六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3.6万公顷,具有排涝作用。
斜塘(Xie T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西北在石湖荡镇泖口村与泖河相连,东南流至李塔汇镇与圆泄泾交汇,接横潦泾。承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量大流急。河长6.5公里,底宽70米,底高-4米,河面宽约180米。属五级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只,是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太浦河开通后,成为长(兴)湖(州)申线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涝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农田约6600公顷。石湖荡镇以东河段上有沪杭铁路桥。
惠高泾(Huigao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南起沪浙交界处山塘,往西北流经廊下折而北,经吕巷和五龙庙,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宽5~8米,可航行2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200公顷。
紫石泾(Zishi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松江县南部。南自张泾河往北穿越中运河、后冈塘,入黄浦江。长10.3公里。1977年开挖。以旁侧小河赭石泾命名。枯水期航道水深2.4米,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4600公顷。紫石泾和张泾河合流处,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引水工程的起点。
蒲汇塘(Puhui Tang) 位于松江县与闵行、徐汇区境内。西起淀浦河,与小涞港、北横泾、新泾港等相交,流经七宝、虹桥,后折而南至新龙华南接漕河泾港。长约19公里。可通行15~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漕河泾港(Caohejing Gang) 位于闵行、徐汇区境内。曾名曹乌泾或曹湖泾。西起新泾港,往东过南新泾,南新泾以西一段亦称何家浜、西上澳塘、东上澳塘,西纳蒲汇塘接龙华港。长9公里。可行驶10~20吨级小船。
横沔塘(Hengmian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南汇县北部。南起六灶港,往北经横沔、孙桥,入川杨河。长6.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
横潦泾(Hengliao Jing) 在松江县西南部。西起斜塘与圆泄泾汇合处,东汇大泖港接竖潦泾,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之一。长5.5公里,底宽80~200米,面宽240米。属二级航道,通行1000吨级船只,与竖潦泾同为杭申线、长湖申线和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联结浙江省的水上动脉,太湖流域和浙江来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
黄浦江是历史上最早人工开凿疏浚的河流之一,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宽约400米。黄浦江贯穿上海百里港区,虽无名山秀岭可供观赏,但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明清时,“黄浦秋涛”为沪城八景之一,农历八月十八在陆家嘴可见“银涛壁立如山倒”之景。近年来,黄浦江中游有越江隧道,上游的松江县车墩、叶榭间有黄浦大桥。
关于黄浦江的开凿,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上海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
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地弄清其来龙去脉,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不怕旱涝,安居乐业。人们感激黄歇的恩德,便将这条大江称作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春申江。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之一,食客三千,门庭若市。
据清同治《上海县治》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黄浦江(Huangpu Jiang) 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发源于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南宋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黄浦江流经青浦、松江、奉贤3县及闵行、徐汇、卢湾、南市、黄浦、虹口、杨浦、浦东新区、宝山9区,至吴淞口注入长江。长113.4公里。黄浦江水系承太湖总泄水量的78%, 为太湖水系最重要的注入长江水道。流域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位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水势平缓,深受潮汐影响,进潮最大流速可达每秒2米,退潮最大流速为每秒1.8米。黄浦江是上海市居民主要生活用水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且具航运、排洪、灌溉、渔业、旅游、调节气候等综合功能。上游江水可供生活用水,龙华以下以航运功能为主,江面宽约550米,最大水深17.4米,航道最浅处水深9.1米。黄浦江航道从吴淞口至松浦大桥一段可通万吨级轮,松浦大桥至毛竹港可通1000吨级轮,龙华港以下两岸均为装卸区,龙华港以上局部有浅滩。上海市60%以上输入货物和98%以上外贸物资均由此航道出入,客运线年客运量在600万人次以上。
三林塘港(Sanlinta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东起浦东新区与南汇县界,往西经杨思港入黄浦江。因横贯三林镇境,故称三林塘。长约8公里。河宽6~10米,水深0.8~1.8米。下游原由三林往西南入黄浦江,后因河口淤塞,1952年冬,经人工开凿,改往西北入新泾港,新泾港同时改称三林塘港。可通行3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000公顷。
下横泾(Xiaheng Jing) 位于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俞泾塘,往东流经法华桥、新寺,与南沙港、南竹港、南横泾相交,东至庙泾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航行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330余公顷。
大治河(Dazhi He) 位于闵行区南部、南汇县中部。是上海市于1977~1979年期间开挖的人工河道。取拨乱反正加强国家治理之意命名。西起黄浦江,经闸港、鲁汇、宣桥,并与泰青港、奉新港、浦东运河、泐马河、五尺沟、白龙港、随塘河等交汇,东入东海。长36公里,河宽102米。枯水期航道水深4.2米,高程-2米,底宽64米。具有航运、灌溉、纳潮泄洪、排涝调蓄、冲污等功能。可通航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1万公顷。
大蒸港(Dazheng G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青浦县南部。又名大蒸塘。据清光绪《青浦县志》载:"塘在濮阳塘南,其地有古濮阳王墓,蒸土为之,故名。"西起松江县三尖嘴沪杭铁路桥以西圆泄泾,东迄浙江省界红旗塘。流经青浦县蒸淀、小蒸及松江县新浜等镇。长10.2公里。底高-3~-4米。为六级航道,通航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是浙北洪水下泄重要通道,也是浙江、上海间的重要水上航道。
小涞港(Xiaolai Gang) 位于青浦县、松江县、闵行区界。南起淀浦河,北迄蟠龙塘。长约8公里。原名小来浦,一作小涞浦。历史上以竹冈塘与蒲汇塘交汇处以北称小涞浦。
上横泾(Shangheng Jing) 位于金山县东部、奉贤县西南部。西起万担塘,往东与南沙港相交,抵柘林,入南竹港。流经胡桥、柘林等镇。长1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6米,可通行5~1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1200余公顷。
上澳塘港(Shang,aotang Gang) 位于徐汇区西部。南起漕河泾港,往北经漕宝路三号桥、上澳塘,入蒲汇塘。长约2公里。可通行10~15吨级小船。
川杨河(Chuanyang He)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西起黄浦江,往东经杨思、孙桥、川沙,流入长江口。长约29公里。1978年11月~1980年1月人工开挖而成。有航运、泄洪、排涝、灌溉和引水冲污等功能。可通航100吨级船只。东西两端分别建有三闸港节制闸及杨思节制闸。当市中心区黄浦江水位暴涨至5.2米以上,或浦东新区遭受洪水威胁时,可打开杨思节制闸,将涨水积涝往东排入长江;反之,如浦东遇旱或水质污染严重时,可打开三闸港节制闸,引长江淡水入川杨河。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女儿泾(Nu'er Ji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又名吴泥泾、鱼泥泾或语儿泾。北接俞塘,南入黄浦江。长4.5公里。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且有灌溉之利。
太浦河(Taipu He)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因沟通太湖和黄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荡的基础上人工开挖连接而成。西起江苏省吴江市庙港乡太湖东岸,东至青浦县金泽镇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练塘镇南大港处与西泖河相接。长57.2公里,流经江、浙、沪3省市15个乡镇,其中江苏吴江市境长40.5公里,浙江嘉善县境内1.46公里均是湖荡水面,上海市内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众多,大小湖荡共205个,自西往东穿越蚂蚁漾、雪落漾、大龙荡、杨家荡、汾湖、东姑荡、邗上荡、马斜湖、长白荡、钱盛荡、叶厍荡等20多个湖泊荡漾。底宽110~150米,面宽200米,底高最深处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涝水量,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
巨潮港(Juchao Gang) 位于奉贤县西北部。亦称巨漕或巨漕港。南起庄行,北迄黄浦江。长8.4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2.2米,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500公顷。
六磊塘(Liulei T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中部。西起松江县北泖泾,往东与茜蒲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入黄浦江。长1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5~2.4米,可航行10~40吨级船舶。
古浦塘(Gupu Tang) 位于松江县松江镇以西。西起斜塘,往东经大港镇,过油墩港,东接松江市河。长4.3公里。枯水期水深1.7~4.7米,河宽6~18米。1971年、1972年两次疏浚并截弯取直,1978年建古浦塘西套闸。可通行3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东走马塘(Dongzouma T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政修路,往南穿越四平路折而东,纳杨树浦港,往东越宁国北路,过控江新村、中农新村,入虬江。长5公里,宽20~30米,水深;低水位2.2~2.4米,高水位3.8~4米。东走马塘以江湾镇走马塘往东延伸而得名,又称外走马塘。现两岸多工厂、住宅,水质严重污染,仅有排涝之利。
龙华港(Longhua Gang) 在徐汇区东部。明正德《松江府志》卷二云:"龙华港,东南至百婆桥,入于黄浦,故亦名百婆塘。"后来百婆桥也称百步桥,百婆塘亦叫百步塘。西起蒲汇塘与漕河泾港交汇处,东入黄浦江。长3.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6~1.9米,可通行10~60吨级船舶。
龙泉港(Longqua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部。旧名盐铁塘,又称龙船港。原从金山卫东门往北直抵松江城,1956年和1977年曾将金山卫城河至盛梓庙一段长约23公里河道拓宽浚深,还从河缺口改道往南,直通运石河。原山阳乡河缺口往西南到金山卫东门一段龙泉港改称老龙泉港。今龙泉港南起运石河,往北纳红旗港、中运河、浦南运河,至盛梓庙迄于运港,接叶榭港。长19.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1.8米,宽5~8米,可通行20~60吨级船舶。
北竹港(Beizhu Gang) 位于闵行区西南部。古称竹冈或竹冈塘,以冈身竹冈得名。后称竹港,1981年改名北竹港。北起淀浦河,接小涞港,南经莘庄、颛桥、马桥、闵行,入黄浦江。长约15公里余。河宽4~7米,航道水深1.1~1.6米,枯水期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北沙港(Beisha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闵行区西南部。北起松江县张家浜,往南经马桥,至闵行入黄浦江。穿越六磊塘、俞塘。古以沙冈为名,称沙冈塘,1959年改名沙港,1994年更名北沙港。长约13公里。通航15~60吨级船只。明天顺四年(1460年)、万历七年(1579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同治三年(1864年)及1958年、1981年等曾疏浚。具排灌、通航作用。
北横港(Beiheng Gang) 位于青浦县西部,淀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东迄拦路港。流经金泽、西岑、莲盛3镇。长9.08公里。可通航60吨级船只。太浦河开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东口设有船闸一座。水面宽广,风景秀丽,河两岸有上海市纺织局和园林局办的疗养院。
叶榭塘(Yexie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南部、金山县东部。以叶榭镇名命名。古名南盐铁塘,相传吴越王用于运盐铁,故名。北自黄浦江松浦大桥东侧起,向南流经叶榭、金山县亭新镇盛梓庙,南迄运港,与龙泉港相接。长7.3公里,底高-1~-3米,河面宽44~55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白牛塘(Baini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古时原为狭长湖荡,后淤塞成河道。传说湖中曾出现过白色神牛,故名。南起黄良甫港与定光塘汇合口,往北沿金山、松江两县边界,北入大蒸港。长约6.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河宽15米,可通行60吨级船舶。
白莲泾(Bailian Jing) 位于浦江新区西南。西起三八河,经北蔡、花木、严桥、六里等,西入黄浦江。长22.5公里。历代疏浚次数较多,1977年曾在河口建套闸,并将下游河道浚深加宽、截弯取直,从港口至船闸一段能通行100吨级船舶,自船闸至川杨河段可通行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万余公顷。
西沟港(Xigou G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称西沟浦。南起川杨河,往北流经张江、金桥、洋泾、张桥等4镇境,入黄浦江。长11.4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可通行20~30吨级船舶。河口建有节制水闸。
朱泖河(Zhumao He) 位于青浦县西部。北起淀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镇,南抵东泖河。长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30~40米,通航能力为50吨级。大部分是在旧河基础上裁弯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闸一座,起排涝、引水、挡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两镇农田涝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辰山塘(Chenshan Tang) 位于松江县北部。因流经辰山东麓而得名。辰山亦称神山,故亦名神山塘。北起三官塘,南至老油墩港按沈泾塘。长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运港(Yun Gang) 位于金山县东北部,南泖泾与龙泉港之间。起自亭林市河,至盛梓庙迄于龙泉港、叶榭港交汇处。长5.9公里。枯水期水深1.3米,河宽6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虬江(Qiu Jiang) 位于杨浦区北部。西起国定路西,越国定路、淞沪路,经长海医院、沈家行后,往南越翔殷路,再与东走马塘相会,往东越军工路、上海机床厂,于复兴岛北端附近流入黄浦江。长7公里余,河面宽30~40米,低水位水深0.8~1.8米,高水位水深3.9~4米。通航能力在10吨级以下,军工路至黄浦江一段长1.4公里,可通行60吨级船只。有通航、排涝之功能。
原虬江古河道西起白鹤江至吴淞江会合口,东流经今白鹤、旧青浦、纪王、封浜、江桥、沈家行,过黄浦江至高桥镇东北注入长江,与东大盈浦、通波塘、新通波塘、蟠龙港、新泾港、桃浦、彭越浦等相交。现在的虬江仅存数段残留河道,彼此不相联通,但可分段航行,东段仍保留原名,西段1981年改名西虬江。
杨树浦港(Yangshupu Gang) 位于杨浦区西部。西北起走马塘,东南注入黄浦江。原名杨树浦,亦称杨名港、杨名浦、杨木浦、兰路港、兰州河。19世纪末叶后,人口增多,工商繁荣,"杨树浦"遂逐渐成为区片名称,为使区片名和河流名有所区别,将河流杨树浦改称杨树浦港。有航运和泄洪之利,长阳路以南可通行15吨级以下小船。
秀州塘(Xiuzho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七仙泾,往东经金山县朱泾镇北折至六里庵港。长18.4公里。宋元时,是华亭县与秀州(今浙江嘉兴)间的水驿道,故名秀州塘,亦称官塘、大官塘。可通行100~300吨级船只。为金山县与浙江嘉善县之间的主要航道,受益农田约6000公顷。
沙泾港(Shajing Gang) 位于虹口区中部偏东。北起走马塘,往南经江湾镇春生桥,穿过中山北路、大连西路、四平路,南迄虹口港。曾名俞泾浦。长7公里余。是虹口港主要支流。枯水期航道水深1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水质严重污染。
沈庄塘(Shenzhuang T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闵行区东南部。东起咸塘港,西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沈泾塘(Shen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城西北。北起老油墩港接辰山塘,往东南到松江城西南入松江市河,长6.5公里。枯水期水深1.7米,宽约1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张泾河(Zhangjing He) 位于金山县中部。旧称张泾。南起金山卫城河,向西北流经大石头、角里、张堰、松隐入大泖港,中途穿越东红旗港、牛桥港、利民河、中运河、前冈塘、后冈塘、荡泾和池泾等。五代时,张堰镇南有小官浦(后称青龙港)入海;张堰镇北通松江城为张泾。明成化八年(1472年)筑海塘堵塞小官浦等后,乃在金山卫西北另辟新运盐河通张堰,即今张泾河南段。长26.4公里。枯水期水深1.5~3.5米,底宽8~10米,可通100吨级船舶。是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与张堰、松隐、新农等镇间主要通航河道。受益农田约1.5万公顷。
张家浜(Zhangjia Bang)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东起浦东运河,往西流经王港、唐镇、金桥、张江、洋泾、花木、严桥等镇境,至塘桥入黄浦江。长17.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8米,宽6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受益农田2600余公顷。张家浜与洋泾港、西沟港和川杨河等西口水闸已形成完整的引排水系统,不仅可引淡水灌溉和冲污,且能排除内涝。
张家塘港(Zhangjiatang G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徐汇区南部。西起新泾港,东入黄浦江。长约8公里。枯水期水深1.2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530公顷。
奉新港(Fengxin Gang) 位于南汇县西南部、奉贤县北部。北起大治河,经蔡桥、头桥,南迄浦南运河。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河宽4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200公顷。
拦路港(Lanlu Gang) 位于青浦县西南部,淀山湖东南,介于大小莲湖之间。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东南至东方红大桥接东、西泖河。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拦"原多作"烂",以"烂路"得名,或说因过去河上无桥,两岸交通受阻,故名。长8.7公里。底宽30米,淀峰附近底高为-3米,河面宽80米,水流湍急。清代为华亭、奉贤、娄县、金山、青浦5县运粮入湖通道。为五级航道,系苏申外港线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农田约1300公顷。
金汇港(Jinhui Gang) 位于奉贤县中部。北起黄浦江,往南经金沙、齐贤、光明、奉新,穿越浦南运河、随塘河,以及里护塘、人民塘、团结塘等海塘入杭州湾。长约22公里,底高-1~1.5米,底宽44~90米。原名金汇塘,北段为冈泾塘,南段为和尚塘。现为奉贤县最大引排水河道,占全县引水量52%,排水量60%,南北两端均建有节制闸,汛期洪水可开闸排入杭州湾。可通行100~3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400公顷。
周浦塘(Zhoupu Tang) 位于南汇县西北部、闵行区东部。东起咸塘港,往西经题桥、陈行,至塘口入黄浦江。西口建有船闸。长10.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5~3.4米,河宽8~10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泗泾塘(Sijing Tang) 位于松江县东北部。古称泗泾,因纳通波塘、外婆泾、洞泾、张泾4水而得名。西起通波塘,东流过洞泾入北泖泾。长8.65公里,底高0米,河面宽度在27~58米不等,最宽处于泗泾镇西一段达80米。通航能力为40吨级,受益农田1000余公顷。
泖河(Mao He) 位于青浦县东南部和松江县邻接处。河道昔宽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团(一作圆)泖,为"华亭三泖"(团泖、大泖、长泖)之一。西北于青浦县练塘镇东方红大桥处接拦路港,东南至松江县石湖荡镇泖河村与小斜塘相连。承接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长10.5公里,河面北狭南宽,宽度100~500米,最宽处达700米。底宽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通航能力:北段为500吨级,南段为300吨级。受益农田约1万公顷。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为东西两支,西泖河接太浦河来水,东泖河接西大盈港来水,洲上旧有唐澄照禅寺和泖塔,现寺毁塔存;南沙洲名小独圩,面积约30公顷,分泖河为南北两支。南支宽300米,因淤浅,已筑簖养鱼,不通航。北支又称中图漕,为今主航道,宽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吨级船只。
春申塘(Chunshen Tang) 位于闵行区中部。又名莘村塘。西起北竹港,往东与北横泾、马屯港相交后,入黄浦江。长9.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南竹港(Nanzhu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南桥、新寺、柘林,入运石河。长约19.4公里。可通行20~40吨级船舶。
南沙港(Nansha Gang) 位于奉贤县西部。北起黄浦江,南流经邬桥、法华桥,至胡桥汇上横泾后南入运石河。长约18余公里。兼具排灌、通航之利。
南横港(Nanheng Gang) 在青浦县西部莲盛镇境内。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荡、山秦荡,东至拦路港。长9.8公里。底宽15米,底高-1米,河面宽度为40~75米。杜赖村以西为新开河段,以东为原横港。拦路港口有节制闸。是太浦河北片西水东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柘泽塘(Zheze Tang) 位于青浦县中部。旧称柘溪。北起淀浦河,南至青浦与松江两县交界处接官塘。长5.7公里,水深2.5米,可通航60~80吨级船只,灌溉农田1300余公顷。
赵家沟(Zh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东起随塘河,西流经顾路、杨园、东沟、张桥4镇,经浦东大道九号桥,再经东沟入黄浦江。长9.2公里。枯水期水深1.8米,可通行4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1.1万公顷。
面杖港(Mianzhang Gang) 位于金山县西部。西起浙江省嘉善县潮泥滩,水源来自长泖,往东北流经兴塔,北入秀州塘。长12.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2米,底宽5~10米,可通航15~3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4000余公顷。
咸塘港(Xiantang Gang) 位于南汇县西部、浦江新区西南部。或说曾名曹家沟、都台浦。南起大治河,往北与东盐铁塘、沈庄塘、周浦塘、盐船港相交,经过航头、下沙、沈庄、周浦、御桥,入川扬河。长20.3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8米,宽9米,可通行10~100吨级船舶,为南汇县西部主要南北向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800公顷。
虹口港(Hongkou Gang) 位于虹口区南部。亦名沙洪、穿洪或洪口。于嘉兴路桥附近接俞泾浦,稍南,有沙泾港来汇,再东南流过鸭绿江路桥、汉阳路桥,南入黄浦江。长1.5公里。枯水期水深1.5米,宽5~8米。可通行30吨级船舶。
俞塘(Yu Tang) 位于松江县中部、闵行区南部。西起通波塘,向东流经马桥、北桥、塘湾、吴泾入黄浦江,并与洞泾港、北泖泾、北沙港、北竹港、北横泾相交汇。长24公里,底宽4~6米,底高0米,河面宽27米,通航能力15~30吨级。为松江县东部和闵行区南部农田排灌和调节水量的主要河道之一,受益农田约5000公顷。
洞泾港(Dongjing Gang) 位于松江县东部,通波塘和北泖泾之间。北起淀浦河,流经泗泾、洞泾、卖花桥等集镇,南入黄浦江。原北起泗泾塘,南流至茸北镇、龙树庵转西南通环城河。1971年废除龙树庵至环城河段,利用旧河道向南挖通黄浦江。1972年在泗泾塘疏浚小洞泾通淀浦河,合名洞泾港。长19.5公里,底高0~-1.5米,河面宽31~35米,通航能力20~25吨级,灌溉农田1600余公顷。是松江县北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洋泾港(Yangjing Gang) 位于浦东新区西部。南起自华漕达,往北越浦东大道七号桥入黄浦江。长4公里余。枯水期水深1.3~1.8米,河面宽6~10米,可航行15~40吨级船只,有排洪和灌溉之利。
胥浦塘(Xupu Tang) 位于金山县西南部。西南会浙江省平湖县上海塘(与金山县境交界处),往东纳南来六里塘,北流接中官塘后折而东与惠高泾相汇。相传为吴国伍子胥所凿,故名。长8.7公里。河底高程-4~-5米,河面宽40~60米,可通行100吨级船舶。
圆泄泾(Yuanxie Jing) 位于松江县南部。西起松江县与青浦县交界处,上接大蒸港,东汇斜塘入横潦泾。以圆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悬星泾。长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宽120米。属6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是承接上游来水下泄入黄浦江的主要河道,黄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高桥港(Gaoqiao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北部。原为嘉定县与上海县间之界河,故明代已名界浜。南起赵家沟,北流经杨园、高东、东沟、高桥4镇,西入黄浦江。长11.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1.8米,通航3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
曹家沟(Caojia Gou) 位于浦东新区中部。曾名都台浦。明天顺二年(1458年),巡抚都御史崔恭疏浚曹家沟,故称曹家沟为都台浦。由三灶港北流,经过川沙镇、唐镇、陆行、张桥4镇,达赵家沟。长13.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3米,宽10米,可通行20吨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淀浦河(Dianpu He) 位于青浦县中部、松江县北部、闵行区中部。西起淀山湖口九曲港,东至黄浦江船华渡口。联结淀山湖、黄浦江,故名。自西向东横越上海市中部,跨青浦、松江两县和闵行区10个乡镇,与西大盈港、东大盈港、老通波塘、新通波塘、北竹港和北横泾等交汇。长46公里。青浦镇以西河段原名漕港。其中青浦段最长,为29公里,底宽25米,底高-1米,河面宽48米。淀浦河系沿原抢开河、漕港、横泖、蒲汇塘等河裁变取直、拓宽、浚深,并历经1959年、1971年、1977年三次施工,1977年3月全线贯通。是1949年以来上海市最大的水利工程,为青浦、松江县控制排水的骨干河道,也是沟通太湖流域和上海市的骨干航道之一。西端淀山湖口建有船闸,东部在松江县、闵行区交界处建有节制闸和船闸。为六级航道,通行100吨级船只,受益农田约3.6万公顷,具有排涝作用。
斜塘(Xie Tang) 位于松江县西部。西北在石湖荡镇泖口村与泖河相连,东南流至李塔汇镇与圆泄泾交汇,接横潦泾。承淀山湖和太浦河来水,量大流急。河长6.5公里,底宽70米,底高-4米,河面宽约180米。属五级航道,可通行300吨级船只,是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太浦河开通后,成为长(兴)湖(州)申线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涝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农田约6600公顷。石湖荡镇以东河段上有沪杭铁路桥。
惠高泾(Huigao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南起沪浙交界处山塘,往西北流经廊下折而北,经吕巷和五龙庙,北迄胥浦塘接掘石港。长11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2.5米,底宽5~8米,可航行20~6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3200公顷。
紫石泾(Zishi Jing) 位于金山县中部、松江县南部。南自张泾河往北穿越中运河、后冈塘,入黄浦江。长10.3公里。1977年开挖。以旁侧小河赭石泾命名。枯水期航道水深2.4米,可通行60~10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4600公顷。紫石泾和张泾河合流处,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引水工程的起点。
蒲汇塘(Puhui Tang) 位于松江县与闵行、徐汇区境内。西起淀浦河,与小涞港、北横泾、新泾港等相交,流经七宝、虹桥,后折而南至新龙华南接漕河泾港。长约19公里。可通行15~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3000余公顷。
漕河泾港(Caohejing Gang) 位于闵行、徐汇区境内。曾名曹乌泾或曹湖泾。西起新泾港,往东过南新泾,南新泾以西一段亦称何家浜、西上澳塘、东上澳塘,西纳蒲汇塘接龙华港。长9公里。可行驶10~20吨级小船。
横沔塘(Hengmian Gang) 位于浦东新区南部、南汇县北部。南起六灶港,往北经横沔、孙桥,入川杨河。长6.6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2.2米,可通行10~30吨级船舶。
横潦泾(Hengliao Jing) 在松江县西南部。西起斜塘与圆泄泾汇合处,东汇大泖港接竖潦泾,为黄浦江上游主要河段之一。长5.5公里,底宽80~200米,面宽240米。属二级航道,通行1000吨级船只,与竖潦泾同为杭申线、长湖申线和苏申外港线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市联结浙江省的水上动脉,太湖流域和浙江来水下泄入海的主要通道。
求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并附其历史故事
外滩是上海的风景线,也是全世界少有的都市景点。好些第一流的建筑师曾在这里大显身手,留下了二十余幢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优美建筑,使外滩有“外国建筑博览”之称。本书详细介绍了这些历史建筑,此处选摘三节,以飨同好。 汇丰银行大楼 20世纪初,汇丰银行成为外资在华最大的银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它正式开始考虑重建自己的银行建筑了。 汇丰银行新大楼由公和洋行主管威尔逊建筑师设计。大楼于1921年农历五月初五择时奠基,1923年6月封顶。据当时的小报记载,汇丰银行还请了中国的风水先生择定奠基的日期和时辰,确定第一铲从何方位动土,还在奠基石下按中国的传统埋下了中国的压胜钱,以及世界各国的各种银币。同样,当建筑封顶时,汇丰也定制了许多镌有中文的“上梁钱”,分散藏在建筑的暗角上。这些故事有多少真实性,只有等若干年后,汇丰银行大楼大修或拆除重建时才能知道了。 新汇丰银行大楼占地约15亩,分主建筑和副建筑,建筑面积23415平方米,其占地面积与建筑面积,均居当时外滩建筑的首位。 汇丰银行的主楼,一般认为是一幢仿复古主义的商业建筑。大楼高五层,中部七层,另外还有地下室一层半。建筑以正大门与大门上面的穹顶为主轴线,两侧形成严格的对称,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在视觉上能造成一种对称和均衡,从而产生一种典雅而豪华的直感。大楼的外立面设计,就是西方建筑史上所讲的“三段式”,底层独立形成一个立面,正大门设计成罗门拱券,外墙全部用大石块作贴面,给人以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堡的感觉,从而使储户产生安全和放心感,这正是银行建筑最希望达到的目的。二层至四层形成“中段”,在中段的中部,设计了六根爱粤尼亚复合柱作支撑,其中四根为双柱,从而使原本简单的平面变得变化多端,增加了建筑的立体感。五层以上为“上段”,设计了一个庞大的希腊穹顶,明显地成为建筑的标志,挑出了建筑的主轴线。 汇丰大楼是一幢近代的银行建筑,因此,在设计上又更多地考虑到银行建筑应有的功能及特点。比如,在外滩12号的大门口处,装了三扇转门,以供出入。进门后就是一个八角亭,这是大门与后面营业厅的缓冲设计,供客户稍事休息后进入营业厅,当营业厅中客户较多时,也可以在这里休息等候。八角亭后就是面积足有1500平方米的营业大厅,厅的墙沿及暗角,设计有暖气设备与冷排风系统,屋顶设计了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块厚玻璃镶拼,牢度足以顶住千磅的冲击。从天棚透过来的日光,不仅提供了日间工作的阳光,更使客户感到温馨、和睦。 在汇丰银行主大楼与副楼之间是一块空地,这是供停车用的,除了银行职员的车辆外,运钞车也在这里装卸。这个空场中另外还造了一幢房子,是银行警卫的用房。入夜后,这幢建筑就把主楼的营业用房与副楼的库房完全隔离开来,一旦发生警事,警卫也可以及时抵达报警点,从而确保银行的安全。 在大楼兴建时,银行专诚委托英国的艺术家特别雕塑了一对铜狮子。狮子是英国人最喜欢的猛兽,也是汇丰银行的行标。“文革”期间,这对铜狮子被上海市文管会及时转移到当时设在永嘉路的上海滑稽剧团仓库内,到上世纪80年代,还是笔者将其运了出来,现陈列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大厅里。 这幢大楼一度成为上海市政府所在地。1997年上海市府迁往新址后,该楼即通过房地产置换的方式,成为浦东发展银行产业。 江海北关的变迁 上海历史博物馆珍藏着一幅《三姑戏弈图》,该图系道光时画师曹亭史临摹前人的作品,此画的主题是取与江海关相近的、位于上海东北城墙上的“丹凤楼”,这是上海天后宫的主楼,天后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航海保护女神。关于天后的俗身,民间至少有将近十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说认为天后由“一后二妃”组成,以象《易》“天一地二”之说,她们通常的形象就是在下棋,故称“三姑戏弈”。从图中可以看到,沿江的衙署就是上海江海关,沿江停靠的船舶,就是等待验关的海船。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的那一天,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上海道宫慕久就在外滩沿江设立了盘验所,实际上这只是江海关临时派出的验关机构。这个盘验所的位置应当在今外滩13号江海关大楼对面的黄浦江边。到了道光二十六年初(1845年底),即《1845年上海租地章程》签订后不久与英租界刚建立时,根据《章程》规定,租界将成为外国人的居住区和贸易区,许多外轮将停靠在黄浦江边,许多货物也将在这里上岸,于是宫慕久立即拨款,在原盘验所的对面,征地建立“专司各国商船税务”的新关。由于这个关在原江海大关的北面,故被称为“江海北关”。 江海北关是一幢典型的中国衙署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分布,正门向东开在外滩马路上。辕门采用传统的中国牌楼顶,门楣上书“江海北关”四字,据说是出于两江总督怡良之手笔。 开埠后的上海,经济发展增长极快,二十年后,江海北关的年征税额就超过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的总和,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奠定了上海外贸、商业中心的地位。 1893年11月17日,是上海开埠50周年纪念日,工部局计划举行声势浩大的庆典活动。新的江海北关大楼于1891年破土兴建,1893年落成,赶上了上海开埠50周年大庆。新江海北关大楼沿用了旧址的基础,平面与旧关基本相近,为凹字形,是英国15世纪最常见的市政建筑模式,正中为钟楼。江海北关的建筑样式由传统的中国衙署建筑向西洋建筑的变化,从某种角度讲,也表明上海正在向世界靠拢。 从20世纪初开始,许多在沪的外资企业又计划翻新或重建他们的公司建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一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开始实施了。 在江海北关的周围建造了许多体态庞大、造型美观的新大楼,原来总高只有35米的江海北关建筑已称不上大楼,在众多华屋中,显得苍老陈旧,带有几分可怜相。1925年,海关决定再建新楼,大楼的设计曾出过几套方案,均不合心意,最后由公和洋行老板、汇丰的设计者威尔逊提出了一个新的设想,他认为,根据现实情况,江海关新楼难以与贴邻的汇丰银行大楼匹敌,不如在设计上尽可能使之与汇丰做到统一,使两幢楼成为统一的整体。威尔逊的提议获得赞许,随后就确定由他承担大楼的设计。 新的海关大楼高十一层,层次和总高均超过汇丰一倍。从建筑外观的总体讲,该建筑仍为复古主义风格建筑,兴许考虑到海关是国家对外贸易的管理机关,正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的神庙形式,四根经典的陶立克柱式支撑起庞大的建筑,使人感到这里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神殿,同时也让人体会到建筑的阳刚之美。大堂的顶部天花,用中国最传统的青红相间的色彩,勾勒出沙船等中国船只形状,表明这是中国的主权机构。而铁拉门上,以世界通用的金钥匙和铁锚组成的海关标志,其寓意则是:中国海关已加入世界海关的行列。大楼的顶部设计有四层高的钟楼,装有从英国定制的四面巨钟,直径达五米,每根指针重达120公斤,该钟每15分钟自动报时一次,站在浦东,可以看清时针,悠扬的钟声可飘达数里之遥。 20世纪20年代也是世界建筑发展的腾飞时期,随着钢筋水泥等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升降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建筑逐渐向高度发展;对讲究实惠的商人来讲,他们不主张将很多的钱花在只有观赏效果而无实际使用价值的非功能性装饰上,设计师们也就更追求现代派的线条美,以替代复古主义的繁琐哲学。所以,在江海关大楼的建筑立面上,已看不到多余的非功能性装饰。因此也可将该建筑作为上海近现代派作品的先声,它在上海近现代建筑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外滩气象信号台 1872年8月,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郎怀仁和江南主教谷振声在上海徐家汇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江南科学委员会”。该委员会下辖四个分支机构,其中一个机构就是由司铎高镐鼎组织领导的气象台,并在徐家汇建立一座天文台,将气象记录和观察资料编一本杂志,在上海出版,并寄往欧洲。 1873年7月,天文台建成。这个简陋的建筑成为中国近代出现的第一个气象预测和预报机构。由于气象预测对航海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天文台也就多了一份业务——直接向海关提供气象信息。 起先,由海关出资,将气象信息刊登在当日出版的报纸上。但当时报纸发行的范围很小,大多数船员及市民很难获得这些信息。大约在1884年,由海关出资,在法租界外滩建造了一个木结构的气象信号台,每日最新的气象预报就通过在该建筑上挂不同的旗帜,以向外公布。《点石斋画报》当时就以“日之方中”为题,绘了一幅画,其文字是这样写的: 本埠法租界外滩外洋泾桥堍,于秋间新制验时球与报风旗,按旗于每日上午十点钟扯起,递报吴淞口外风信,其视风之所向或大或细或晴或雨,随时改悬传报至球,则每日十一点三刻钟时升起半杆,十一点五十五分钟时升至杆顶,至十二点钟球即落下,以便居民验对时刻。允称奇制。旗无定形、定色,视风之趋向、力量以为准。 从《点石斋画报》所绘的图中可以看到,该气象信号台主建筑上有一木杆,顶端安装风向仪和风速仪,风速仪下有一只大球,它是报时用的;正杆旁有数根绳索,是扯报风旗的。虽然这个气象信号台十分简单,但它确实成了上海最早的气象预报台及标准时间对时钟。 随着上海的进步和发展,外滩的建筑逐渐升高,对气象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1907年,该气象信号台被拆除重建。重建后的信号台高50米,成为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物,人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或用望远镜看清塔上扯起的各种信号旗,以决定是否起航,所以这个信号台对上海航运起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到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电台广播事业的发展,气象预报可以更及时地传送到更远的地方,信号台的报时、报气象作用逐渐减小,直至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至60年代,它已成为外滩保存下来的一件历史建筑物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在外滩改造及建延安东路过江隧道时,在不动建筑结构的前提下,将其整体向南移动26米,创下了上海建筑史上将大型建筑整体移动的记录。现在,这一信号台内辟有“外滩历史陈列室”,游客可入内参观并登高眺望。 摘自《外滩的历史和建筑》薛理勇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2月版 文汇报2002/7/5
关于宁波的历史
宁波的历史名人,宁波的历史小故事帮我找几个,谢谢!好的有积分!!!!!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
期,宁波一直为越国辖地;战国中期以后,宁波为楚国所据。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置鄞、鄮
、句章三县,属会稽郡。
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辖地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县与余姚合并,名为句章
县,县治置于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于会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定州治于
三江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
州,下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由小溪迁往三江口
,并建城筑池,为日后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的讳,改称明州为宁波。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道台,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人在北京经营的名店———同仁堂。“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
、定海六个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
人都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商,形成了商帮,当时较著名的商帮有“广帮”、“徽帮”、“闽帮”等,
但有些商帮逐步衰落,销声匿迹,而“宁波帮”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
“宁波帮”企业家,更是举世闻名。
肇始———壮大———鼎盛:宁波帮的发展
1 . “宁波帮”的肇始时期。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宁波有众多
的优良港湾,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
之路”的出发港,在秦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时,宁波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贸事业颇为
兴旺,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 8 3 9 —9 0 7 年) ,中日往来贸易船舶3 7 次,其中通过明州( 宁波)
放洋,有确切记载的达7 次,唐会昌二年( 8 4 2 年) 至咸通六年( 8 6 5 年) ,海商李邻德、张支信、
李延孝分别率领商帮从明州望海镇( 今宁波镇海) 出发,7 次赴日本进行商贸活动,每次去的人数在5 0
人左右,规模颇为可观。日本的遣唐使节、留学生及高僧等也从宁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 9 9 0 年
) ,宁波设市舶司,同广州、杭州的市舶司合称为“三司”,除与日本继续交往外,与朝鲜的往来显著增
加,专设高丽使馆,沿途设有“航济亭”、“高丽亭”,接待朝鲜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时,又与真里富(
今柬埔寨) 、占城( 今越南) 、�婆( 今印尼) 、大食( 今阿拉伯) 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元时,设庆元(
今宁波) 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海运事业
非常兴旺,海运户达1 0 0 0 余户。明朝和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以前,较长时间里实行海禁,
宁波的合法海外贸易一度停滞,但走私商贸活动仍非常活跃。在明末清初期间,宁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
沿海的城镇发展,在北京的宁波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是药材和成衣。明崇祯年间,宁波的药材商在北京
建立起“鄞县会馆”。清初宁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会馆”。乾隆、嘉庆年间,宁波商人在汉口建立
了“浙宁会馆”。在清嘉庆二年( 1 7 9 7 年) ,宁波在沪商人钱随、费元圭等发起募捐,筹建以行帮为
基础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 1 8 3 1 年) ,又有方亨宁等发起重修,这时期的“四明公所”以办
理同乡善举为主。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得到镇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进行重建,作为同乡集
会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宁波人集合起来,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上述这些,标志着宁波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2 宁波历史
商帮已开始形成。
2 . “宁波帮”发展壮大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以其地处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交通便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全国内外贸易
的中心,各省商帮都云集上海,宁波商人以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优势,大批涌入上海,据估计清末在上
海的宁波人已达4 0 万人。他们当中,既有地主、商人,也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居民、苦力者
,他们在上海经营南北洋的埠际贸易及颜料、钟表、粮油、海味、煤炭、棉布、药材、西药、棉纱、银楼
、五金、机械等行业,并经销洋货,开展对外贸易。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的买办多数是宁波
人。有些宁波商人既是金融买办,又是贸易买办。宁波商帮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中急剧
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地位。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商人基于发展需要,在上海相继组
成各种行业小团体,在商业行帮中有同善会( 渔业) 、崇德会( 海味业) 、济安会( 酒业) 、永兴会( 南
货业) 、敦仁堂( 猪业) 、喻义堂( 药业) 、诚仁堂( 肉业) 、永济堂( 洋货业) ;手工业行帮有长寿会
( 石作业) 、年庆会( 木业) 、同义会( 银匠
) ;劳工团体有四明长石会、水手均安会等。这类小团体具有同乡和同业的双重结构,它以维护帮会利益
、互济互助为目的,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宣统
元年( 1 9 0 9 年) ,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筹建四明旅沪同乡会,成为上海最早的地域性同乡会组织,1 9
1 0 年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同乡人彼此交往、相互照应、休戚与共、同乡人谋取共同利益的
自治社团组织,又是联络旅沪宁波人的纽带。1 9 2 0 年—1 9 3 5 年间,还分别建立了镇海、定海、奉
化、象山等地以县为单位的旅沪同乡会。从“宁波帮”在上海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到集合同乡力量的组成
,标志着“宁波帮”趋于成熟阶段。
3 . “宁波帮”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宁波帮”臻于鼎盛阶段。随着财力的积聚、业务的扩大、
人员的增加,“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将活动地域伸向汉口、天津、苏州等大城市。1 8 5 8 年汉口开
埠,宁波商帮很快向汉口扩展,汉口成为上海以外宁波商帮较集中的地区,主要经营水产、银楼、航运、
火柴、水电、杂粮、洋油、五金、银行等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几乎全部被宁波商人所占,长江夹板船航运
业皆属宁波商人所经营。有许多宁波商人还充任洋人在汉口的洋行、银行的买办。在天津的宁波商人,远
在清中叶闭关自守时代,就经营航运业,代清廷南粮北运及民间的南北货运输,以6 艘船为一小队,1 0
艘船为一大队,成群结队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最多时达六七十艘,主要经营户为鄞县的秦氏、
吴氏,慈溪的孙氏、董氏,镇海小港的李氏、乐氏。天津开埠后,宁波商人进一步向天津发展,1 8 4 0
年以后,宁波帮在天津的势力日益扩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机构。除继续经营航运业务外,还在天津
开展进出口贸易、银行保险业、绸缎呢绒业、金银眼镜业等。民国时期,在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有不
少名店,都是宁波商人经营的。一批实力雄厚
的宁波商人,分别在天津开设钱庄、金店、绸缎庄、五金商号、洋行、房产公司、轮船公司等,还代为洋
人在天津经营猪鬃、皮毛、山货、棉花等进出口业务,成了洋人在天津的买办。
开拓———创业:足迹遍布全球
从“宁波帮”的活动地域看,宁波商人的开拓创业精神的确令人惊叹。从《鄞县通志》记载的旅外同
乡会的情况看,宁波商帮的主要活动点除上所述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温州、无锡、扬州、
徐州、芜湖、南昌、沙市、长沙、重庆、厦门、汕头、青岛、烟台、郑州、大连、沈阳、临海、兰溪、建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3 宁波历史
德等地。宁波人所到之处,那里的商业活动就繁荣起来。宁波人在各地还经营了许多名店、大店,如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仁堂、童涵春、蔡同德等著名药铺,亨得利、亨达利钟表店,都是宁波人经营的。
宁波大慎木行金廷荪在福建设坐庄,置有宁波南船和大北船各三四十艘。在上海经营五金机械进出口业务
的,绝大多数都是宁波人,仅叶澄衷( 镇海人) 一人,就在上海开设了老顺记、南顺记、义昌顺、新顺记
、瑞昌顺等5 家。虞洽卿( 镇海人) 、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资创办宁绍、三北、鸿安、长和、永利、永
安、舟山等轮船公司。这些轮船公司,由于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长江各埠“宁波帮”的大力支持,在外
国轮船公司的倾轧下,不仅屹立存在,并且有所发展。仅三北轮船公司的船只曾占全国民族航运业吨位的
1 / 7 。“宁波帮”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
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和第一家银行,为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且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凡有宁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
明公所”、“宁波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如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其会员每月聚会一次,4 0 余年来从未间
断,他们的后代,至今乡音未改。目前,宁波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和港澳同胞有7 . 3 万人,遍布香港
、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5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也
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的“宁波帮”企业家。包玉刚( 镇海人) ,原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到香港后继续经
营银行和航运,1 9 5 5 年以7 7 万美元购买8 2 0 0 吨旧油船1 只起家,开创航运事业,经过2 0 多年
的努力,至1 9 8 0 年3 月,已有船舶2 0 2 艘,2 0 5 3 万吨,在世界各大港埠设有2 0 余家子公司或
代理公司,包玉刚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船只最多、吨位最高的“船王”。香港1 0 大首富中“宁波帮”占
了3 个。
商会———冒险———乡情:历久不衰的秘诀
“宁波帮”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力压群雄,成为上海诸商帮的巨擘,它有以下3 个主要特点。
一是,上海总商会是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宁波帮”能获得较快发展,称
雄商界,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自有商会组织以来,基本上由“宁波帮”掌握着上海商会的实权。他们还通
过银业、钱业两公会,控制和影响上海工商界各业公会。1 9 0 2 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首任总理是
慈溪人严信厚,1 9 0 4 年改称上海商务总会,严又继任会长。从1 9 0 2 年—1 9 4 6 年的4 0 余年期
间,“宁波帮”中的一批头面人物在上海商会中任职的有:朱葆三( 定海人) 、周晋镳( 慈溪人) 、虞洽
卿( 镇海人) 、秦润卿( 慈溪人) 、宋汉章( 余姚人) 、李厚佑( 镇海人) 、傅筱庵( 镇海人) 、袁履登
( 鄞县人) 、俞佐庭( 镇海人) 、励树雄( 镇海人) 、方椒伯( 镇海人) 、金润庠( 镇海人) 、盛丕华(
镇海人) 等人。“宁波帮”中这些人物能在较长的时间里控制上海商会,反映了“宁波帮”在上海商界的
地位。另一方面,“宁波帮”在上海经济界拥有相当权力的商会中任职,保护了宁波商帮的利益,促进了
“宁波帮”在上海的经济发展。
二是,“宁波帮”所以能闻名于世,这与宁波商人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有关。如“宁波帮”原来掌握着
沙船业,镇海的李也亭、慈溪的董耿轩家族都是以沙船业起家发财。鸦片战争后,轮船兴起,宁波商帮仍
抓住航运这个优势,发展轮船业,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兴办宁绍轮船公司,虞洽卿独资办三北轮埠
公司,敢于同外轮竞争。三北公司总吨位达9 万吨,为当时我国三大民营轮船公司之一。上海的钱庄业,
“宁波帮”势力最大,9 个主要钱业资本家家族集团,“宁波帮”就占6 个。但后来感到钱庄久居外资银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4 宁波历史
行的附庸地位不妥,1 8 9 7 年由严信厚、叶澄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虞洽
卿、李云书等筹办了四明银行。后来实力较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以及
垦业银行等都由“宁波帮”所掌握,实现了从落后的钱庄业到先进的银行业的转变。镇海人方液仙,不愿
继承方氏家族祖业,吃现成饭,而去搞化学工业,父亲反对,不给资金,母亲和舅舅给的钱全部赔光,都
没有动摇他搞化学工业的决心,从而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从经营的行业上看,“宁波帮”经营了许多
新兴的行业,如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西药等畅销货。还有许多宁波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一
切都反映了宁波商人能审时度势,及时开拓新的领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宁波商人重乡情乡谊,同乡扶助观念特别强,能风雨同舟,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如宁波商人合
资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与英商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抗衡。当时票价斗争十分激烈,宁绍轮一
开航,就在船上挂牌“立永洋5 角”,以示永不涨价。同时减免货运费,这样一来大家争着去乘宁绍轮,
使太古轮乘客锐减,有时甚至放空。资本实力雄厚的太古公司,把票价从1 元降到3 角,以图压垮宁绍轮
,大批旅客又涌向太古轮。资本微薄的宁绍轮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紧急关头,宁波商帮的方樵岑、朱葆
三、秦润卿等组织了航运史上罕有的“航业维持会”,集资1 0 余万元。给宁绍公司每票补贴2 角,使宁
绍公司也能以每票3 角的低廉价格与太古公司竞争。同时,虞洽卿还发动同乡会会员,让货物尽量交付宁
绍公司承运,使宁绍公司和外轮竞争中取得胜利。宁波人还有“爱乡而又不恋故土”的特点。宁波人外出
经商自古有之,一般男孩到十四五岁,家中就挽亲托眷找人介绍职业,到外地商店、工厂当学徒,否则就
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而遭受非议。男子背井离乡出门到外地,父母也不因恋子之情而加以阻拦。学徒3 年
备受艰苦,故在外经商、务工多有所成就。许多“宁波帮”的著名人物,如虞洽卿、叶澄衷、秦润卿、盛
丕华、金润庠等,都由亲戚、同乡介绍当学徒而发迹致富。
民谚说:无宁不成市,阿拉(我)宁波人做生意头子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
都有宁波人。
在上世纪,在中国,有十大商帮,而这
十大商帮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
,以广东人和浙江宁波人最多。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
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宁波帮在工商业、金融业等领
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
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被称之为“宁波帮”的,是一个什
么样的“地域群体”呢?岁月的风尘肯定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有一个数字仍足以引起人们长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
人竟占40万人之多。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宁波人,宁波帮,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
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
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一
在海外的宁波帮中,包玉刚是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北京会见了一位香港来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说过一句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在邓小平的讲话鼓舞下,包玉刚行动起来了,他无偿捐资1000万美元建了一座饭店。对此,他没有别的要
求,只要求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兆龙饭店”。邓小平为饭店题写了店名,这在邓小平一生众多的题词中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5 宁波历史
,为一家饭店题写店名并不多见,足见邓小平对此事的看重。
而在众多的捐款中,也许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为家乡宁波捐资兴建宁波大学。
1984年月12月19日,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这一天,中英两国正式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也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包玉刚与当时的宁波市长耿典华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议。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破土动工,仅用了13个月,新建的宁波大学就迎来了她的开学典礼。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包玉刚的率先垂范,这对海外宁波帮不啻是巨大震动。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顾
国华、汤于翰、黄庆苗、朱绣山等一大批海外“宁波帮”纷纷捐资,包氏家族也继续出资捐建宁波大学。
一个在故乡办学的热潮,在海外的宁波帮中蔚然成风。
今天,当人们走进宁波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这座优美的校园称得上是“捐资助学博物馆”。每一幢楼都
诉说着宁波帮人士对“百年树人”的深刻认识;铭刻着宁波帮人士对家乡的赤子情怀。“要真正富裕起来
、强大起来,就靠教育,就靠人才”,这正是他们的共同认识。
宁波大学的成长,宁波帮的慷慨助学,
激发了更多的宁波有识人士办教育的热情。宁波万里教育集团又走出了一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2004年4月15日,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行了奠基仪式,这
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从此中国的
学子们可以在家门口直接“留学”世界名校了。 二
宁波人办教育是有传统的。它又与一位年轻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连在一起。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
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岁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波的土地
。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执著而务实的人,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
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
宁波文化的种子播种发芽了。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考试院”。十余年后,当王安
石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也产生了。那些农人商民的孩子经过十
年寒窗开始成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些原本安放在宁波孔庙里的历代的儒学碑,无不颂扬着王知县当初的开蒙之功。王安石的意义并不在于
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恰恰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
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
宁波人士诸孟家说:“我太公就是对我们讲不能求官,只能求学,有学才可以以后经商。你没文化我跟你
做生意做不来的。就是以前毛泽东讲的没有文化的军队就是愚蠢的军队。我那祖宗也是这么讲,有文化我
们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经商。”
这以后宁波出了2432名进士、12
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开创的那种“田家有子皆习书,士
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那种尚文尚礼、崇信崇义的地
方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代代宁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这以后,从宁波走向全国的基本上就是两种人:
商人和学人。 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众多宁波帮一直都盼着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座属
于自己的大学。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们美好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只有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年
代,包玉刚们的抱负才得以实现。
三
唐宋(618-1279)以来,宁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假舟楫之利的宁波商人,开
始与日本、高丽、东南亚沿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而与宁波毗邻的上海,更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当三北盐碱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过杭州湾来到上海的时候,黄浦江边还仅仅是一大片滩涂地,一个小小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6 宁波历史
的县城蜷缩在今天的南市。
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
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耸立在宁波江滨老码头上
的雕塑,成了这座城市某段历史的注脚。它所表现的,正是
印记在一代代老宁波记忆里最常见的情景。当地的口语,向来把外出经商形象地称为“跑码头” 。 当时
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正是沿着一条“沙船之路”驶向了上海。
沙船是当时的南方最常见的一种商船,尽管这种只有三尺阔的平底木驳船,常常经不起海涛的颠簸,但与
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码头”的宁波商人,却似乎少了一些悲凉,多了一份放达。
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很多宁波商人走出故乡的四明山,来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个交通并不
快捷的年代,乡音成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慰藉。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的第一个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建
立了。
对于当时旅居外地的宁波人来说,组织
同乡团体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的乡情纽带,更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1819年,宁波籍的号商和船主在
上海建立了“浙宁会馆”,而在上海干手艺活的宁波籍
下层民众,也本着“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精神,于1831年建立了“水木业公所”,会众基本上是泥、
木、石、雕、锯的匠人。以上两个同乡团体,前者是同
乡的互谊组织,而后者则是同乡的行业协会。 另一种更具特色的同乡性的行业,也在这时出现在宁波人
聚居的上海滩。裁缝,也就是成衣匠,这也是用沙船带过来的宁波手艺。不过宁波的成衣匠不是一些只会
使用剪刀的寻常工匠,他们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红帮裁缝”。
宁波裁缝因为专门给当时被叫做红毛人
的外国人做西装,因此就被称作“红帮裁缝”。据说他们的祖师爷宁波人张尚义,是一个在横渡杭州湾时
翻船的幸存者。这位当年的宁波小裁缝因为抱住了一块破船
板,经过数天的漂泊竟得以到达日本的横滨。在言语不通、满目都是陌生人的异国他乡,他居然凭手艺找
到了自己的职业,为停泊在那里的俄国船员修补西装。心灵
手巧的张尚义很快成了西装裁剪的高手,多年以后,他的儿子张有松回到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
——福昌西服店,并向宁波同乡广为传授手艺。 “红帮裁缝”作为一个群体,最早
是依托上海滩才得以扬名,以后他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这些出身卑微的宁波裁缝,成了中国近
代服装改革的先驱,由他们所创造的中国服装史上的很多个
第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论著
作,都是出自宁波人之手。 中山装的设计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
说:孙中山先生提出来了,(袋口)要用笔架形,那个时候我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笔架形,因为笔架形做
起来比较麻烦啊,圆的做起来简单啊,他说呢,这里有意
义的,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们的革命要用知识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后,孙中山先生来了,(这种款式
)称为国服,具体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
宁波裁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垄断
了各地的西服制作业,日后上海南京路上涌现的最有名的西服号,几乎都是宁波人所开。后来的事实证明
,“红帮裁缝”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消
失,即使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身上的服装,几乎都是由“红帮裁缝”的传人巧手制作的
。 今天,这个中国东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实的服装之都,在国产的每十件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从这里
生产出来的。
四
随着宁波商人北渡上海,并从上海辐射
到北京、天津、汉口等各大城市,药材商的足迹也如海鸥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宁波商人经营的著名药铺,
如上海的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
达仁堂,都是这些城市的药业名店。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见丝毫褪色。 京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7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春秋时
期,宁波一直为越国辖地;战国中期以后,宁波为楚国所据。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置鄞、鄮
、句章三县,属会稽郡。
两汉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县辖地未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三县与余姚合并,名为句章
县,县治置于小溪(今鄞县鄞江镇),仍属于会稽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置鄞州,定州治于
三江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改称鄮县,属越州,县治复置小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设明
州,下辖鄮、慈溪、奉化、翁山4县,州治在小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州治由小溪迁往三江口
,并建城筑池,为日后宁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朝建立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避国号的讳,改称明州为宁波。从此宁波之名沿用至今。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设宁绍道台,驻宁波。1927年划鄞县城区设宁波市。
1949年5月浙东解放,鄞县城区建置宁波市。1986年宁波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宁波人在北京经营的名店———同仁堂。“宁波帮”,泛指旧宁波府属的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
、定海六个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商
人都涌向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经商,形成了商帮,当时较著名的商帮有“广帮”、“徽帮”、“闽帮”等,
但有些商帮逐步衰落,销声匿迹,而“宁波帮”历久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在港、澳、台等地的
“宁波帮”企业家,更是举世闻名。
肇始———壮大———鼎盛:宁波帮的发展
1 . “宁波帮”的肇始时期。宁波,地处东海之滨,居全国大陆海岸线中段,海道辐辏。宁波有众多
的优良港湾,从宁波港起航,商船可借助海潮和风力往来南北,是我国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陶瓷
之路”的出发港,在秦代商贸活动已相当活跃。唐时,宁波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外贸事业颇为
兴旺,唐开成四年至天佑四年( 8 3 9 —9 0 7 年) ,中日往来贸易船舶3 7 次,其中通过明州( 宁波)
放洋,有确切记载的达7 次,唐会昌二年( 8 4 2 年) 至咸通六年( 8 6 5 年) ,海商李邻德、张支信、
李延孝分别率领商帮从明州望海镇( 今宁波镇海) 出发,7 次赴日本进行商贸活动,每次去的人数在5 0
人左右,规模颇为可观。日本的遣唐使节、留学生及高僧等也从宁波口岸入唐。北宋淳化六年( 9 9 0 年
) ,宁波设市舶司,同广州、杭州的市舶司合称为“三司”,除与日本继续交往外,与朝鲜的往来显著增
加,专设高丽使馆,沿途设有“航济亭”、“高丽亭”,接待朝鲜的使者和商人。南宋时,又与真里富(
今柬埔寨) 、占城( 今越南) 、�婆( 今印尼) 、大食( 今阿拉伯) 等国进行贸易往来。元时,设庆元(
今宁波) 市舶提举司,直隶中书省,海运事业
非常兴旺,海运户达1 0 0 0 余户。明朝和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年) 以前,较长时间里实行海禁,
宁波的合法海外贸易一度停滞,但走私商贸活动仍非常活跃。在明末清初期间,宁波商人向北京及沿江、
沿海的城镇发展,在北京的宁波商人,经营的主要行业是药材和成衣。明崇祯年间,宁波的药材商在北京
建立起“鄞县会馆”。清初宁波商人又在北京建立“浙慈会馆”。乾隆、嘉庆年间,宁波商人在汉口建立
了“浙宁会馆”。在清嘉庆二年( 1 7 9 7 年) ,宁波在沪商人钱随、费元圭等发起募捐,筹建以行帮为
基础的“四明公所”。道光十一年( 1 8 3 1 年) ,又有方亨宁等发起重修,这时期的“四明公所”以办
理同乡善举为主。咸丰三年( 1 8 5 3 年) ,得到镇海大商家方仁照兄弟捐巨款又进行重建,作为同乡集
会之所,“四明公所”把上海的宁波人集合起来,在上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上述这些,标志着宁波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2 宁波历史
商帮已开始形成。
2 . “宁波帮”发展壮大时期。鸦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我国,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
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上海以其地处长江流域终点,腹地深广,交通便捷的优势,逐渐成为全国内外贸易
的中心,各省商帮都云集上海,宁波商人以甬沪交通仅一水之隔的优势,大批涌入上海,据估计清末在上
海的宁波人已达4 0 万人。他们当中,既有地主、商人,也有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居民、苦力者
,他们在上海经营南北洋的埠际贸易及颜料、钟表、粮油、海味、煤炭、棉布、药材、西药、棉纱、银楼
、五金、机械等行业,并经销洋货,开展对外贸易。上海最早受外商雇用的洋行和银行的买办多数是宁波
人。有些宁波商人既是金融买办,又是贸易买办。宁波商帮在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经济中急剧
崛起,形成自己的实力地位。成为我国民族资本的一支重要力量。宁波商人基于发展需要,在上海相继组
成各种行业小团体,在商业行帮中有同善会( 渔业) 、崇德会( 海味业) 、济安会( 酒业) 、永兴会( 南
货业) 、敦仁堂( 猪业) 、喻义堂( 药业) 、诚仁堂( 肉业) 、永济堂( 洋货业) ;手工业行帮有长寿会
( 石作业) 、年庆会( 木业) 、同义会( 银匠
) ;劳工团体有四明长石会、水手均安会等。这类小团体具有同乡和同业的双重结构,它以维护帮会利益
、互济互助为目的,是“宁波帮”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宣统
元年( 1 9 0 9 年) ,在上海的宁波商人筹建四明旅沪同乡会,成为上海最早的地域性同乡会组织,1 9
1 0 年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作为同乡人彼此交往、相互照应、休戚与共、同乡人谋取共同利益的
自治社团组织,又是联络旅沪宁波人的纽带。1 9 2 0 年—1 9 3 5 年间,还分别建立了镇海、定海、奉
化、象山等地以县为单位的旅沪同乡会。从“宁波帮”在上海商界举足轻重的地位到集合同乡力量的组成
,标志着“宁波帮”趋于成熟阶段。
3 . “宁波帮”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宁波帮”臻于鼎盛阶段。随着财力的积聚、业务的扩大、
人员的增加,“宁波帮”以上海为基地,将活动地域伸向汉口、天津、苏州等大城市。1 8 5 8 年汉口开
埠,宁波商帮很快向汉口扩展,汉口成为上海以外宁波商帮较集中的地区,主要经营水产、银楼、航运、
火柴、水电、杂粮、洋油、五金、银行等行业,其中石油行业几乎全部被宁波商人所占,长江夹板船航运
业皆属宁波商人所经营。有许多宁波商人还充任洋人在汉口的洋行、银行的买办。在天津的宁波商人,远
在清中叶闭关自守时代,就经营航运业,代清廷南粮北运及民间的南北货运输,以6 艘船为一小队,1 0
艘船为一大队,成群结队往来于宁波、上海、天津之间,最多时达六七十艘,主要经营户为鄞县的秦氏、
吴氏,慈溪的孙氏、董氏,镇海小港的李氏、乐氏。天津开埠后,宁波商人进一步向天津发展,1 8 4 0
年以后,宁波帮在天津的势力日益扩大,在天津建立上海的分支机构。除继续经营航运业务外,还在天津
开展进出口贸易、银行保险业、绸缎呢绒业、金银眼镜业等。民国时期,在天津商业中心劝业场一带有不
少名店,都是宁波商人经营的。一批实力雄厚
的宁波商人,分别在天津开设钱庄、金店、绸缎庄、五金商号、洋行、房产公司、轮船公司等,还代为洋
人在天津经营猪鬃、皮毛、山货、棉花等进出口业务,成了洋人在天津的买办。
开拓———创业:足迹遍布全球
从“宁波帮”的活动地域看,宁波商人的开拓创业精神的确令人惊叹。从《鄞县通志》记载的旅外同
乡会的情况看,宁波商帮的主要活动点除上所述外,还有南京、杭州、苏州、常熟、温州、无锡、扬州、
徐州、芜湖、南昌、沙市、长沙、重庆、厦门、汕头、青岛、烟台、郑州、大连、沈阳、临海、兰溪、建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3 宁波历史
德等地。宁波人所到之处,那里的商业活动就繁荣起来。宁波人在各地还经营了许多名店、大店,如北京
、天津、上海等地的同仁堂、童涵春、蔡同德等著名药铺,亨得利、亨达利钟表店,都是宁波人经营的。
宁波大慎木行金廷荪在福建设坐庄,置有宁波南船和大北船各三四十艘。在上海经营五金机械进出口业务
的,绝大多数都是宁波人,仅叶澄衷( 镇海人) 一人,就在上海开设了老顺记、南顺记、义昌顺、新顺记
、瑞昌顺等5 家。虞洽卿( 镇海人) 、朱葆三( 定海人) 等集资创办宁绍、三北、鸿安、长和、永利、永
安、舟山等轮船公司。这些轮船公司,由于得到上海等沿海口岸和长江各埠“宁波帮”的大力支持,在外
国轮船公司的倾轧下,不仅屹立存在,并且有所发展。仅三北轮船公司的船只曾占全国民族航运业吨位的
1 / 7 。“宁波帮”还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机器
轧花厂、第一家榨油厂、第一家火柴厂、第一家机器制造厂和第一家银行,为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作出
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宁波帮”不仅闻名于国内,且足迹遍布全球,在世界各地,凡有宁波人聚居的地方,就可找到“四
明公所”、“宁波同乡会”之类的组织。如新加坡宁波同乡会,其会员每月聚会一次,4 0 余年来从未间
断,他们的后代,至今乡音未改。目前,宁波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和港澳同胞有7 . 3 万人,遍布香港
、澳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5 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各地也
涌现了一批善于经营的“宁波帮”企业家。包玉刚( 镇海人) ,原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到香港后继续经
营银行和航运,1 9 5 5 年以7 7 万美元购买8 2 0 0 吨旧油船1 只起家,开创航运事业,经过2 0 多年
的努力,至1 9 8 0 年3 月,已有船舶2 0 2 艘,2 0 5 3 万吨,在世界各大港埠设有2 0 余家子公司或
代理公司,包玉刚成为当时世界上拥有船只最多、吨位最高的“船王”。香港1 0 大首富中“宁波帮”占
了3 个。
商会———冒险———乡情:历久不衰的秘诀
“宁波帮”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力压群雄,成为上海诸商帮的巨擘,它有以下3 个主要特点。
一是,上海总商会是控制上海金融贸易和影响全国商业的商人团体,“宁波帮”能获得较快发展,称
雄商界,一个重要因素是上海自有商会组织以来,基本上由“宁波帮”掌握着上海商会的实权。他们还通
过银业、钱业两公会,控制和影响上海工商界各业公会。1 9 0 2 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成立,首任总理是
慈溪人严信厚,1 9 0 4 年改称上海商务总会,严又继任会长。从1 9 0 2 年—1 9 4 6 年的4 0 余年期
间,“宁波帮”中的一批头面人物在上海商会中任职的有:朱葆三( 定海人) 、周晋镳( 慈溪人) 、虞洽
卿( 镇海人) 、秦润卿( 慈溪人) 、宋汉章( 余姚人) 、李厚佑( 镇海人) 、傅筱庵( 镇海人) 、袁履登
( 鄞县人) 、俞佐庭( 镇海人) 、励树雄( 镇海人) 、方椒伯( 镇海人) 、金润庠( 镇海人) 、盛丕华(
镇海人) 等人。“宁波帮”中这些人物能在较长的时间里控制上海商会,反映了“宁波帮”在上海商界的
地位。另一方面,“宁波帮”在上海经济界拥有相当权力的商会中任职,保护了宁波商帮的利益,促进了
“宁波帮”在上海的经济发展。
二是,“宁波帮”所以能闻名于世,这与宁波商人富有开拓冒险精神有关。如“宁波帮”原来掌握着
沙船业,镇海的李也亭、慈溪的董耿轩家族都是以沙船业起家发财。鸦片战争后,轮船兴起,宁波商帮仍
抓住航运这个优势,发展轮船业,虞洽卿、方椒伯、袁履登等兴办宁绍轮船公司,虞洽卿独资办三北轮埠
公司,敢于同外轮竞争。三北公司总吨位达9 万吨,为当时我国三大民营轮船公司之一。上海的钱庄业,
“宁波帮”势力最大,9 个主要钱业资本家家族集团,“宁波帮”就占6 个。但后来感到钱庄久居外资银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4 宁波历史
行的附庸地位不妥,1 8 9 7 年由严信厚、叶澄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虞洽
卿、李云书等筹办了四明银行。后来实力较强的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以及
垦业银行等都由“宁波帮”所掌握,实现了从落后的钱庄业到先进的银行业的转变。镇海人方液仙,不愿
继承方氏家族祖业,吃现成饭,而去搞化学工业,父亲反对,不给资金,母亲和舅舅给的钱全部赔光,都
没有动摇他搞化学工业的决心,从而创办了中国化学工业社。从经营的行业上看,“宁波帮”经营了许多
新兴的行业,如经销五金、颜料、洋油、洋布、西药等畅销货。还有许多宁波商人从事进出口贸易。这一
切都反映了宁波商人能审时度势,及时开拓新的领域,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宁波商人重乡情乡谊,同乡扶助观念特别强,能风雨同舟,共同抵御经营风险。如宁波商人合
资创办的宁绍轮船公司,与英商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抗衡。当时票价斗争十分激烈,宁绍轮一
开航,就在船上挂牌“立永洋5 角”,以示永不涨价。同时减免货运费,这样一来大家争着去乘宁绍轮,
使太古轮乘客锐减,有时甚至放空。资本实力雄厚的太古公司,把票价从1 元降到3 角,以图压垮宁绍轮
,大批旅客又涌向太古轮。资本微薄的宁绍轮入不敷出,难以维持。紧急关头,宁波商帮的方樵岑、朱葆
三、秦润卿等组织了航运史上罕有的“航业维持会”,集资1 0 余万元。给宁绍公司每票补贴2 角,使宁
绍公司也能以每票3 角的低廉价格与太古公司竞争。同时,虞洽卿还发动同乡会会员,让货物尽量交付宁
绍公司承运,使宁绍公司和外轮竞争中取得胜利。宁波人还有“爱乡而又不恋故土”的特点。宁波人外出
经商自古有之,一般男孩到十四五岁,家中就挽亲托眷找人介绍职业,到外地商店、工厂当学徒,否则就
会被人视为没有出息而遭受非议。男子背井离乡出门到外地,父母也不因恋子之情而加以阻拦。学徒3 年
备受艰苦,故在外经商、务工多有所成就。许多“宁波帮”的著名人物,如虞洽卿、叶澄衷、秦润卿、盛
丕华、金润庠等,都由亲戚、同乡介绍当学徒而发迹致富。
民谚说:无宁不成市,阿拉(我)宁波人做生意头子活络,不管是千里路,不管是万里远,只要有市面,
都有宁波人。
在上世纪,在中国,有十大商帮,而这
十大商帮中,“宁波帮”是一大劲旅。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人做过一次调查,旅居上海的外来移民中
,以广东人和浙江宁波人最多。在这些移民中出现的有
影响的工商界人物,广东帮占一成,其他各帮占二成,而宁波帮占了七成!宁波帮在工商业、金融业等领
域不但影响了江浙、上海的进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响
了中国工商业、金融业的进程。 被称之为“宁波帮”的,是一个什
么样的“地域群体”呢?岁月的风尘肯定已经湮没了太多的历史细节,但有一个数字仍足以引起人们长思
。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共有华人68万,而其中宁波
人竟占40万人之多。以上海作为一个最大的集散地,宁波人,宁波帮,这群从小闻惯了海风腥味的人们,
这一传统儒学教化之下的新兴商帮,带着商人的精明开阖
却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真正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一
在海外的宁波帮中,包玉刚是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
北京会见了一位香港来的客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刚。
1984年8月1日,邓小平说过一句对后来影响深远的话:“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在邓小平的讲话鼓舞下,包玉刚行动起来了,他无偿捐资1000万美元建了一座饭店。对此,他没有别的要
求,只要求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兆龙饭店”。邓小平为饭店题写了店名,这在邓小平一生众多的题词中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5 宁波历史
,为一家饭店题写店名并不多见,足见邓小平对此事的看重。
而在众多的捐款中,也许人们记忆最为深刻的是他为家乡宁波捐资兴建宁波大学。
1984年月12月19日,是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这一天,中英两国正式签订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也
就在这一天的晚上,包玉刚与当时的宁波市长耿典华签订了筹建宁波大学的正式协议。这真是历史的巧合
。
1985年10月29日,宁波大学破土动工,仅用了13个月,新建的宁波大学就迎来了她的开学典礼。
邓小平的重要讲话,包玉刚的率先垂范,这对海外宁波帮不啻是巨大震动。赵安中、曹光彪、李达三、顾
国华、汤于翰、黄庆苗、朱绣山等一大批海外“宁波帮”纷纷捐资,包氏家族也继续出资捐建宁波大学。
一个在故乡办学的热潮,在海外的宁波帮中蔚然成风。
今天,当人们走进宁波大学的校园,你会发现这座优美的校园称得上是“捐资助学博物馆”。每一幢楼都
诉说着宁波帮人士对“百年树人”的深刻认识;铭刻着宁波帮人士对家乡的赤子情怀。“要真正富裕起来
、强大起来,就靠教育,就靠人才”,这正是他们的共同认识。
宁波大学的成长,宁波帮的慷慨助学,
激发了更多的宁波有识人士办教育的热情。宁波万里教育集团又走出了一条中外合作办学的新路子。
2004年4月15日,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在宁波举行了奠基仪式,这
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中外合作大学,从此中国的
学子们可以在家门口直接“留学”世界名校了。 二
宁波人办教育是有传统的。它又与一位年轻的改革家王安石名字连在一起。正是他指给了宁波人又一条出
路。
1047年,也就是北宋庆历七年的秋天,27岁的年轻知县王安石从今江西临安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宁波的土地
。
王安石是一位十分执著而务实的人,他把离衙门不远的一处破旧的庙宇改建为县学,并亲自从深山寻找到
五位知书识字的老先生出山执教。这五位人物,便是日后在浙东学术史上著名的“庆历五先生”。
宁波文化的种子播种发芽了。从此宁波有了作为学子科举考试的专门场所“考试院”。十余年后,当王安
石以参知政事的身份为宋王朝部署改革的时候,宁波的第一代进士也产生了。那些农人商民的孩子经过十
年寒窗开始成才,不久,即产生了宁波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
这些原本安放在宁波孔庙里的历代的儒学碑,无不颂扬着王知县当初的开蒙之功。王安石的意义并不在于
使少数的民间子弟通过读书做官而从闭塞的小城走向全国,他的更为重要的影响恰恰在于他从此倡导了一
种价值取向,形成了一种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
宁波人士诸孟家说:“我太公就是对我们讲不能求官,只能求学,有学才可以以后经商。你没文化我跟你
做生意做不来的。就是以前毛泽东讲的没有文化的军队就是愚蠢的军队。我那祖宗也是这么讲,有文化我
们就能走遍天下,就可以经商。”
这以后宁波出了2432名进士、12
名状元,出了数万名举人和数十万名秀才童生,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开创的那种“田家有子皆习书,士
儒无人不织麻”的社会氛围,那种尚文尚礼、崇信崇义的地
方文化精神,成为了一代代宁波人人格理想的精神支柱。这以后,从宁波走向全国的基本上就是两种人:
商人和学人。 所以,从19世纪末以来,包括包玉刚在内的众多宁波帮一直都盼着在自己的家乡有一座属
于自己的大学。但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们美好的愿望始终未能实现。只有在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年
代,包玉刚们的抱负才得以实现。
三
唐宋(618-1279)以来,宁波人向外拓展的目光开始转向中国漫长的海岸线。假舟楫之利的宁波商人,开
始与日本、高丽、东南亚沿海国家有了贸易往来。而与宁波毗邻的上海,更成为他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当三北盐碱平原的第一批先行者渡过杭州湾来到上海的时候,黄浦江边还仅仅是一大片滩涂地,一个小小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6 宁波历史
的县城蜷缩在今天的南市。
三江汇流的宁波,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贸
易口岸之一。开放带来的商业文明,使宁波人拥有了一种闯荡天下的勃勃雄心。耸立在宁波江滨老码头上
的雕塑,成了这座城市某段历史的注脚。它所表现的,正是
印记在一代代老宁波记忆里最常见的情景。当地的口语,向来把外出经商形象地称为“跑码头” 。 当时
民歌唱道:“大海泱泱,忘记爹娘。”早期的宁波商人,正是沿着一条“沙船之路”驶向了上海。
沙船是当时的南方最常见的一种商船,尽管这种只有三尺阔的平底木驳船,常常经不起海涛的颠簸,但与
走西口的山西人相比,“跑码头”的宁波商人,却似乎少了一些悲凉,多了一份放达。
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已经有很多宁波商人走出故乡的四明山,来到隔海相望的上海。在那个交通并不
快捷的年代,乡音成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慰藉。1797年,宁波人在上海的第一个同乡团体“四明公所”建
立了。
对于当时旅居外地的宁波人来说,组织
同乡团体不仅仅是出于一种自然的乡情纽带,更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1819年,宁波籍的号商和船主在
上海建立了“浙宁会馆”,而在上海干手艺活的宁波籍
下层民众,也本着“亲帮亲,邻帮邻”的互助精神,于1831年建立了“水木业公所”,会众基本上是泥、
木、石、雕、锯的匠人。以上两个同乡团体,前者是同
乡的互谊组织,而后者则是同乡的行业协会。 另一种更具特色的同乡性的行业,也在这时出现在宁波人
聚居的上海滩。裁缝,也就是成衣匠,这也是用沙船带过来的宁波手艺。不过宁波的成衣匠不是一些只会
使用剪刀的寻常工匠,他们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红帮裁缝”。
宁波裁缝因为专门给当时被叫做红毛人
的外国人做西装,因此就被称作“红帮裁缝”。据说他们的祖师爷宁波人张尚义,是一个在横渡杭州湾时
翻船的幸存者。这位当年的宁波小裁缝因为抱住了一块破船
板,经过数天的漂泊竟得以到达日本的横滨。在言语不通、满目都是陌生人的异国他乡,他居然凭手艺找
到了自己的职业,为停泊在那里的俄国船员修补西装。心灵
手巧的张尚义很快成了西装裁剪的高手,多年以后,他的儿子张有松回到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
——福昌西服店,并向宁波同乡广为传授手艺。 “红帮裁缝”作为一个群体,最早
是依托上海滩才得以扬名,以后他们的足迹逐渐遍布了大江南北。这些出身卑微的宁波裁缝,成了中国近
代服装改革的先驱,由他们所创造的中国服装史上的很多个
第一,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中国的第一套西服、第一套中山装,甚至第一部西服理论著
作,都是出自宁波人之手。 中山装的设计者王宏卿之子王汝珍
说:孙中山先生提出来了,(袋口)要用笔架形,那个时候我父亲问他,为什么要用笔架形,因为笔架形做
起来比较麻烦啊,圆的做起来简单啊,他说呢,这里有意
义的,什么意义呢?就是我们的革命要用知识分子,等衣裳全部做成以后,孙中山先生来了,(这种款式
)称为国服,具体名字就以中山先生命名就叫“中山服”。
宁波裁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垄断
了各地的西服制作业,日后上海南京路上涌现的最有名的西服号,几乎都是宁波人所开。后来的事实证明
,“红帮裁缝”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而消
失,即使在1949年以后,毛泽东等新中国领导人身上的服装,几乎都是由“红帮裁缝”的传人巧手制作的
。 今天,这个中国东部的城市,仍是名副其实的服装之都,在国产的每十件服装中,就有一件是从这里
生产出来的。
四
随着宁波商人北渡上海,并从上海辐射
到北京、天津、汉口等各大城市,药材商的足迹也如海鸥逐浪般地流向四方。宁波商人经营的著名药铺,
如上海的童涵春、冯存仁、蔡同德,北京的同仁堂、天津的
达仁堂,都是这些城市的药业名店。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些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未见丝毫褪色。 京
作者: 60.179.156.* 2006-6-12 11:56 回复此发言
--------------------------------------------------------------------------------
7
宁波历史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宁波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七千年前,人类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创造出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
本文标题: 黄浦江边的历史感体现在哪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3852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