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的太平天国,此举究竟是疯狂的还是有可能成功?作为国史研究五朵金花之一,学界曾掀起一股研究太平天国热,探讨此次运动之成败得失、...
北伐的太平天国,此举究竟是疯狂的还是有可能成功?
作为国史研究“五朵金花”之一,学界曾掀起一股研究“太平天国热”,探讨此次运动之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其中又以罗尔纲成就最为显著。研究太平天国,有两大热点必定绕不开,即是“天京事变”、“孤军北伐”,搞不清楚这两件事之来龙去脉,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了解这段历史。
对于太平天国北伐,历来评价不一,持否定意见者占多数,认为这是洪杨一次疯狂举动,是盲目自信,孤军北伐岂有不败之理?区区2万人,长途千里奔袭大清帝都,没有后勤补给,没有队友支援,成功概率等于零,这是大多数人对太平天国北伐之看法。李秀成在写《自述》时,将林凤祥、李开芳北伐列为“十误”之首,曾立昌、秦日纲两次增援北伐也同属“十误”之一。
仔细研究南方军队北伐之历史,2万人就敢北上征讨对手,还真没见过。如果朝廷决心北伐,动用之军队、民夫非常多,甚至达百万之众。
桓温北伐:共三次,每次出动步骑四五万、水师两三万,连同后勤人员(征用民夫)在内,至少用八十万。
刘裕北伐:共两次,每次出动步兵、骑兵、水师,共计十余万,算上后勤人员(民夫),至少用百万。
雍熙北伐:宋军出动二十余万,(步兵为主),连同民夫,至少用两百万。
隆兴北伐:南宋出动兵马八万,号称二十万,连同民夫,至少用八十万。
开禧北伐:南宋出兵近十万,号称三十万,连同民夫,至少用百万。
徐达北伐:攻灭大都,步骑总计二十五万;横扫漠北,常用十五万。若是算上民夫,估计每次得用到一两百万人。
蓝玉北伐:突袭漠北,带兵十五万,出关后不带民夫,纯战斗力量。
朱棣五征漠北:每次出动兵马五十万,战斗力量十余万,其余为后勤。
从上述可知,当朝廷决定北伐“胡虏”时,单纯出动军队至少接近10万,多则50万,规模不可谓不大。林凤祥、李开芳2万兵马北伐满清,而且还是孤军深入,没有后勤补给,又没后续援兵派出,这在历史上还从未出现过,毕竟2万人实在有点少,组织一场大规模会战都会力不从心。就此而言,洪杨的确是在进行战略冒险,派两万精锐北伐实乃疯狂之举动。
但是,仔细分析当时之具体条件,再考虑到杨秀清突出之军事才干,北伐并非是一时之冲动,并非战略冒险,更不是疯狂之举动,而是基于现实之理性判断,既有实行之必要性,更有操作之可行性。
01.太平军北伐之兵力构成
太平天国斗争14年,以“天京事变”为分水岭,太平军之构成可分为两个阶段。“天京事变”之前,军队中核心骨干是“老广西”,也就是从广西一路杀到江南的精锐老兵,其战斗力相当强悍;“天京事变”后,精锐老兵要么死于内部恶斗,要么被石达开带走,李秀成等只好把手伸向天地会、流民、游勇,甚至连地痞流氓都招收,部队战斗力顿时下滑。
杨秀清此次出兵北伐,人数2万,但成分相当纯,清一色的老广西(客家人为主),其战斗力、战斗意志、革命信念均一流。长期的土客械斗生涯以及随后的起义运动,让这些老兵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而客家人之血缘纽带与拜上帝教之宗教信仰又将他们紧紧团结在一起,所以这2万老兵堪称之精锐中之精锐,具备北伐之硬实力。
此外,林凤祥、李开芳这两位主帅骁勇无敌,定都天京之前与罗大纲一起充当大军开路先锋,有“万人敌”之称。况且,林、李两人之前曾长途奔袭长沙,具备长途作战之必要经验。就此而言,杨秀清选择林、李做统帅,自有其道理。
02.太平军北伐之迫切与必要
从北伐军之兵力构成与统帅实力来看,北伐的确具有可行性,有把握达到闪击对方,重创敌人之效果。当然,军队战斗力强,不一定就要北伐,毕竟当时太平天国需要用兵之处很多,分兵作战乃兵家大忌,杨秀清不会不知。那么,为何他还是要北伐呢,而且还只派出2万人?其实,这是当时太平天国所处战略环境之必然,北伐很迫切,也很必要。
当时,太平天国拖家带口从武昌来到南京,人数多达60万,再加上南京城内居民,估计有一百多万。在“团营制度”与“圣库制度”下,商业、手工业(民营)一并取消,整座城市如同军事要塞,不事生产。如此一来,手头仅有南京、镇江两城且处在清军包围中的太平天国若不想被“饿死”、“困死”,只能夺取产粮区,保证天京食物补给之同时建立外围防线。
因此,太平天国必须西征,拿下长江中下游,保证粮草补给,建立战略屏障,以保证天京安全。若想西征顺利进行,不被清军从四面合围包饺子,必须得有一支军队北上,吸引清军注意力,牵制北方八旗劲旅,阻止其南下作战。所以,北伐非常必要与迫切,是确保太平天国战略大手笔——西征顺利进行之重要一环。
03.太平军北伐之有利条件
就战略处境而言,太平天国很被动,处在清军包围之中,而且地盘小,生存空间受挤压,明显居于劣势地位。北伐却不一样,劣势虽有,但有利条件更多,甚至可以说是恰遇千载难逢之良机,若是策略得当,还真有成功之可能。
有利条件一:清朝从未想过太平军会北上,认为洪秀全、杨秀清最多是在江南地区折腾,绝对没胆量北伐。所以,中原防务相当空虚,这为太平军玩“闪击战”,长途奔袭北京提供了绝佳之机遇。
有利条件二:清朝兵力有限(本民族人口不多,又不放心汉人掌兵权),而且是分散驻防(兼警察性质所致),不利于调动。就算清朝想阻止北伐军行动,短期内也无法调集一支有规模之武装力量。事实的确如此,北伐军杀到天津时,清朝东拼西凑,才弄出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总计六万。此外,部分军队还是从江南抽调。
有利条件三:清朝腐朽没落,剥削严重,北方民众生活困苦,纷纷揭竿而起,尤其是两淮地区的“捻军”起义,更是让满清吃尽了苦头。所以,北伐军不是一“人”在战斗,会有队友配合。北伐军一个月内走出安徽,靠的就是“捻军”帮忙。
04.太平军北伐战术之合理性
就敌我双方之情况而言,杨秀清决定派军北上征讨满清并没错,就算不能灭了清朝,至少可以阻止清军南下增援,为西征顺进行创造条件。基于此认识,杨秀清派兵北伐时所采取的战术是:“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也就是不要贪恋攻打沿线城市,而是直接进军北京,直捣黄龙,玩“闪击战”,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之效果。
就北伐军之人数、战斗力而言,“闪击战”还是具有相当合理性。2万兵马,若是沿途攻击城市,不但兵力损失惨重,还可能被围于坚城之下,陷入绝地。退一步讲,就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区区2万人,也不可能每城分兵驻守,这无异于自我削弱力量,犯了“分兵之大忌”。趁着清朝未来得及防备,中原防务空虚之际,快速推进,直逼京畿,威胁大清心脏地带,不失为一步好棋。
后来的北伐进军证明,杨秀清此举并没有错,5月誓师北伐,11月则抵达天津郊外,遥望北京,吓得咸丰想搬家。当然,北伐最终还是失败,全军覆没,可这并不是原定战略之问题,而是林凤祥、李开芳执行过程有错。首先,对敌情判断失误,未能在河南商丘渡河进入山东,缩短攻击北京之距离。其次,围攻河南怀庆以及河北沧州,前后浪费近3个月时间,给了清军重新部署防御之时间,僧格林沁与胜保两大军团就是在此时组建完成。最后,攻击北京无望时,不能趁着清军混乱之际及时撤退南下,而是非要呆在阜城等待援军,然后继续进攻北京,执行这早已过时之计划,最终被清军困死,全军覆没。
若是林凤祥、李开芳不沿途攻打城市,北伐军8月即可抵达北京,僧格林沁、胜保两大军团还没有组建成功,咸丰去哪里找部队勤王呢?驻防北京的所谓八旗劲旅,在临洺关之糟糕表现足以证明他们守不住京城,很可能会溃散。此时,咸丰之剩下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将南方军队北调,让其进京勤王;二是直接逃往东北躲避兵锋,抛弃北京。无论走哪一条,咸丰都会是输家。调南方军队进京勤王,江南九省必定保不住,等于拱手让给太平天国;在经济重心已完全南移之大背景下,没了江南财税支撑,大清熬不了多久。直接逃往东北,作为满清皇帝的咸丰不可能指挥得动内地汉族督抚及其武装,这等于宣告大清灭亡。此外,若是林凤祥、李开芳能及时南撤,就算沿途损失惨重,但不至于全军覆没,可以保住有生力量。
综上所述,1853年太平天国派2万大军北伐,并非是疯狂举动,而是基于现实之理性判断。之所以闹得全军覆没,不在于北伐战略本身,而是林凤祥、李开芳执行计划有误,先是沿途攻城浪费时间,后则是撤退不及时,以致陷入绝境。
如果想要一举灭掉满清,通过太平天国直接北上能做到吗?
历史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消灭满清,不会那么随随便便成功!
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举事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由此爆发。起义爆发后,太平军不断突破清军的堵截,北上到长江流域。
1853年1月12日,太平军攻克武昌;
1853年3月19日,太平军攻克江宁,随即洪秀全等进入江宁,改名天京,成为太平天国的都城。
那么,如果当时的太平天国拿下武昌后不是顺江东下,而是挥师北上,能一举消灭清朝吗?静夜史认为很难,原因如下:
1、自南向北进攻几乎不可能成功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从南向北取得胜利,并建立大一统王朝的,只有朱元璋一人!
足以表明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从南向北北伐取胜的困难程度。
一般而言,大军从南向北,需要克服以下几个困难:
一是气温,随着纬度的升高,气温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南方的士兵,想要彻底消灭北方政权,需要进行过冬的准备,而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要保证在夏季结束战争,而越往北,夏季时间越短。
二是补给,因为气温的降低,越往北,人口密度越小,南方军队就地获得补给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从南方调粮保证后勤供应,越往北,补给线越长,补给就越吃力,打胜仗就越艰难!
三是地形,一般而言,南方的地形相对支离破碎,适合步兵和水军的活动,但是往北走,地势越来越平坦,越来越适合骑兵的机动。而如果南方军队没有骑兵这一兵种,北伐将会受到北方骑兵的巨大打击。
而太平天国想要取得消灭清朝的胜利,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最最起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后勤的供应。要知道,大军呼啦啦地占领北京,不代表清朝就此灭亡,清朝的皇帝可以逃回东北老家,可以逃到避暑山庄,甚至可以逃到蒙古高原。这就意味着太平天国不太可能在几个月时间里彻底消灭满清,所以太平天国要进行的,是持久战。
而要保证太平天国的后勤,就必须有个稳固的根据地。很明显,太平天国没有这些!
2、太平天国的内讧
太平天国的内讧由来已久。虽然洪秀全宣扬大家都是天父的子民,都是兄弟姐妹,但是亲兄弟也要明算账。
太平天国中的矛盾很多,最著名的当属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的矛盾。这两人矛盾的激化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未盛先衰。
本来拜上帝教是洪秀全创立的,而且洪秀全为了笼络人心,蛊惑群众,常常装神弄鬼,比如正在和大家座谈的时候,突然啊的一声,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然后又突然鬼上身一般念念有词,原来这是天父附体,借着洪秀全的身体给众教徒训话,大意就是你们要听我次子洪秀全的,我这孩子老厉害了,跟着他可劲造反吧!
但是,很快杨秀清也学会了这一套,专利被夺走洪秀全很生气,但后果不严重,因为此时洪秀全和杨秀清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要是揭穿杨秀清就等于给自己挖坑。所以洪秀全只能忍。
但是杨秀清不甘寂寞,没事就喜欢来个天父附体,然后训斥自己的次子洪秀全,末了告诉大家,其实我儿杨秀清这小伙也是非常厉害的,跟着他也能创造一番事业!
这小子是公然夺权啊!
所以,洪秀全和杨秀清的矛盾随着太平天国的发展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天京事变”的爆发。
而除了洪秀全和杨秀清,太平天国内部的矛盾多如牛毛,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有权就嘚瑟的心态,更多的是为了争权夺利,所以太平天国不可能形成和清朝死磕的合力,被清朝各个击破在所难免!
所以,历史一再证明,农民阶级尤其自身的局限性,这都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完成彻底的反封建革命!
太平军当年如果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呢?
洪秀全等率领的太平军占领南京,定都天京后,当起了天王。太平天国真正有战略眼光的就是东王杨秀清。为了减轻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对天京的压力。杨秀清派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为主将等率2万多人从扬州出发,开始北伐。
天平天国初期,永安封王,在当时天官副丞相和地官正丞相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这2万兵马虽然不多,但是都是广西起家的老营兵马,是天平军真正的精锐,战斗力彪悍。
太平军北伐部队只用了3个月就从安徽、河南等地,进入直隶地区,前锋一度打到天津西杨柳青,这种进展速度不但让清廷大感震动,也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意料之外。因北伐军并非太平军主力,而是一支深入敌境的孤军,陷入僧格林沁数十万清军的重重包围。最终全军覆没。倘若太平军主力出击一鼓作气全军北伐,是否能打下北京?
答案是不能的!洪秀全定都天京。清廷便在天京外围建起江南、江北两座大营。可以说清朝和太平军领导阶级的注意力都在这两座大营上。林凤祥、李开芳的北伐军就是一支奇兵,出其不意之下,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可以说太平军能打到天津是清军疏忽的结果。就像当初吴三桂三藩之乱,以有备之师打无备之敌,半年间占据半壁江山。但是当清朝缓过劲来,调兵遣将,全国布局,举国之力与吴三桂大战,吴三桂顿显颓势,继而灭亡。
若天平军倾巢出动,开始北伐,江南江北大营的清军岂能按兵不动,各省的清军也不会像江南、江北两座大营集结,而是盘踞各省,据险节节阻击,则太平军主力推进速度不会如北伐军一样快。且当时清朝大将胜宝已经从东北、亲王僧格林沁也从蒙古调来大批看家底的精锐,全是清朝号称弓马骑射最强悍的老底军队进关。
清朝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而太平军则变成没有根据地的流寇,后勤补养跟不上,所以很难打到北京。就算打到北京,只能扩大政治影响,清朝也不会灭亡,清朝皇帝还有一项看家本领,那就是“跑”,对于这一招,英法联军、八国联军、都一筹莫展。所以杨秀清派少股部队北伐,牵动清朝兵力,以主力大破江南、江北大营,在战略上是成功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