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子继承皇位,生母必须自尽,为何还有太后临朝称制?第一道武帝制定这一制度与他受制于母亲,尤其是从登国元年(386年)建国到皇...
北魏太子继承皇位,生母必须自尽,为何还有太后临朝称制?
第一
道武帝制定这一制度与他受制于母亲,尤其是从登国元年(386年)建国到皇始元年(396年)他母亲贺氏去世的十年间,他始终生活在母亲贺氏的影子里有关。道武帝生于什翼犍建国三十四年(371年),而代国于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376年)被前秦所灭。而拓跋珪建立北魏是在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从代国灭亡到北魏建国的这十年间,道武帝的年龄在6至15岁,由于年龄尚小,他始终生活在母亲贺氏的监护下,一切受制于母亲。
第二
制定这一制度是为了配合离散诸部政策的实施,打击与削弱部族势力,并使“父死子继”制度顺利实行,从而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维护君权。在代国时期和北魏建国初期,部族的势力很强大,“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他们又往往与皇族拓跋氏通婚,外家部族通过皇后或皇太后攫取了很多权利,这严重影响了皇权的统治与稳定。
代国时期王位继承实行军事部落联盟首长推荐制度,实行“兄死弟及”制度,而道武帝建国后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度,部落的存在将严重妨碍这一制度的实行,但遏制外家部族又必须遏制母后本人,所以“子贵母死”制可以抑制与拓跋皇室联姻的部落贵族的势力,使“父死子继”制顺利实行,进而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维护君权。
第三
制定这一制度是道武帝对拓跋部在代国时期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魏书序纪》中说圣武帝诘訜与天女合,生力微,谚语曰:“诘訜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当时的拓跋部仍处于母系社会时期,是重母轻父的,但在史书中却说诘訜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这其中肯定有难言之隐,诘訜皇帝可能与其妇及力微皇帝的舅家有过冲突。
第四
制定这一制度也有出于对保持最高统治圈内继承者的血缘上的纯洁性的考虑。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很重视这一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他们更不愿在被统治族中选择后妃,以免使最高统治权的继承在血缘上有问题,比如满族。因为鲜卑族人丁太少,并且皇族又不能占有太多的统治阶层的女子来满足繁殖皇室成员,于是只能利用被统治民族的女子来繁殖皇室成员。但拓跋珪对此心存忧虑,所以以此制度来保持最高统治圈内继承者的血缘上的纯洁性。
第五
制定这一制度也受拓跋珪晚年的性格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拓跋珪晚年因沉醉于武功的胜利而骄奢淫逸起来,加上他出身于原始的游牧部落的酋长之家,自幼长期处于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之中,养成了十分暴戾和猜忌的性格。“帝服寒食散”,药性一经发作,就“喜怒乖常”,甚至达到精神分烈的状态,以致“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对扬者”。这使他陷入怀疑狂和杀人犯的地步。“喜怒乖常”,暴戾,猜忌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也是促使他制定这一制度的一个因素。
第六
道武帝制定这一制度也到了受汉武帝“将立其子先杀其母”的启发。虽然前文中说这一原因有不妥之处,但对“子贵母死”制度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影响。因为道武帝实行“子贵母死”的过程与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的方法过程颇为相似,都是先谴之,然后“幽于宫”,然后杀之。
道武帝的时代,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混乱关系走向澄清,十六国历史行将结束的时代,拓跋部社会从游牧走向农耕已成定局,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的作用,中国固有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造就了道武帝,使他得以从部落联盟君主向专制中国皇帝转变,他为维护君权,巩固专制集权统治,制定了“子贵母死”这一制度,虽被批评为“子贵母死,矫枉之义不亦过哉!”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道武帝的个人经历来看,“子贵母死”虽然残忍,但也有道武帝无可奈何而为之的一面,亦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此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母后干权,后权危害君权的现象。只要封建专制主义一日不消除,母后干权,后权危害君权的现象就永远无法断绝。
冯太后为了替情夫报仇,不惜杀子夺权,为何后世对她的评价依旧很高?
为何后世对她的评价依旧很高?因为冯太后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她在治国方面真的很棒,加上她培养了一代明君,自然后世人对她的评价就高了,所以我们不可以只是看她的缺点,要看她优点有多少了。对待历史要一分为二,不要太死板了。
立子杀母的制度
我们都知道冯太后的老公年纪轻轻就挂了,冯太后根本就没有生下一个儿子,那么她是怎么做太后的呢?那是因为她是皇后,拓跋弘要上位,那么按照祖宗的规定,就是立子杀母的制度,拓跋弘自己的亲生母亲是去领盒饭的,冯太后没有儿子逃过了一节,可以说是超级幸运的了。
临朝听政的权力
拓跋弘上位的时候,他才12岁,朝政啥的他也不懂,那么大臣的权力就越来越大,加上魏时期的政权没有形成完全的制度化政治,就有一个人出来瞎折腾了,这个大臣就是乙浑,看到帝王年幼,太后也年轻,要知道冯太后那个时候才24岁,按照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在读书的娃。
可是这些都是乙浑一厢情愿的,冯太后一点都不怕,非常淡定就设计杀了乙浑,政局一下子就稳定下来,也是因为冯太后临危不惧,所以冯太后得到了临朝听政的权力。
拓跋弘杀了李奕
冯太后在后来比较乱来,还养了一个情夫,也就是李奕,李奕这个人多才多艺,还风流倜傥,所以把冯太后迷得团团转转了。冯太后给他一个都官尚书的职位,没有想到是拓跋弘在亲政后,就直接杀了李奕。
冯太后非常生气,就开始设计杀了拓跋弘为自己的情夫报仇,报仇完了之后,冯太后就专心养育孝文帝,要知道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北魏孝文帝变法,都是在冯太后的教导下,足以看出冯太后的政治能力。
北魏历来实行后妃赐死制度,为什么冯太后还能当政两朝?
冯氏的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是北燕国王,其父冯朗在北燕灭亡后降魏,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姑母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左昭仪。后来其父因罪被杀,她随姑母人宫。
公元452年,文成帝即位后,封十四岁的冯氏为贵人,十八岁立为皇后。同年,立两岁的儿子拓跋弘为皇太子。按照"立子杀母"的规矩,拓跋弘生母李贵人被赐死。冯皇后抚养拓跋弘,待太子如同亲生。
文成帝死后,献文帝拓跋弘即位时,年仅十二岁,尊冯皇后为皇太后,由丞相乙浑总揽朝政。乙浑图谋篡位,冯太后用计把他逮捕杀死。从此,朝政由冯太后一人裁决。
随着献文帝慢慢长大,母子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公元471年,十八岁的献文帝被迫禅位于五岁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但他仍统兵南征北伐,这本身就使冯太后感到威胁,而且他还杀了太后的男宠李奕,于是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年仅二十三岁的献文帝毒死。
献文帝死,冯太后以太皇太后身份再次临朝听政。杀了一批政敌,重用一批有改革思想的人,进行一系列改革:颁行班禄制,整顿吏治,统一度量衡,推行"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改变了鲜卑族的落后局面,为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繁荣打下基础。
冯太后的生活也比较俭朴,不好华饰,但她却好男宠,并把这当成是笼络权臣的手段。就连南朝齐国派来的使者刘缵也被冯太后留宿宫中,在床帏间解决边境问题。
不论如何,冯太后都不愧是北魏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公元490年九月,冯太后病逝,终年四十九岁。谥为文明太皇太后,葬于永固陵。
文明皇后即大名鼎鼎的文明太后冯氏。12岁入了北魏皇宫,深受当时的太子宠爱。后来她作了皇后,24岁时当了寡妇。在熊熊烈火中,她欲跳进去与丈夫一起死。后来被内侍救出来了。这一救,也成就了她在政治上的伟业。
她先辅佐献文帝,在朝政上很有业绩。后来献文帝长大后,难以控制,文明太后干脆毒杀了他,另立小皇帝,就是孝文帝。她又辅佐孝文帝,支持他改革朝政,政绩斐然。
有一次,她吃饭时,发现饭里有一只蜻蜓。孝文帝大怒,要杀厨子。但冯太后却不以为然地说:“没有必要为了这样一件小事而动怒。”
当然,她也有面首,估计当时有地位的女人,身边都会有男人吧。后来,冯太后在49岁那年病死。无论怎么说,她都堪称是一个伟大的女人。
北魏前期一直实行“立子杀母”制度,为何还无法避免太后干政呢?
“立子杀母”的创始者是汉武帝,但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却是北魏。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自己有个好妈,靠舅家的保护才活下来,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忌惮太后专权,居然专学汉武帝这一点。
一、“立子杀母”制度的起源,来自汉武帝晚年的忌刻残忍
然而汉武帝的为人却是各有说法。刘彻的一生其实纠结着欲望和迷信,因为才会才晚年陷入妄图长生不老的迷梦。因为模糊不清的巫蛊事件,刘彻逼死他的太子刘据,清理了皇后卫子夫一族,与他的各个儿子都形同仇敌,这才想起了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这是因为刘弗陵年幼,不足以威胁汉武帝的地位。出于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年轻的原因,汉武帝害怕自己死后,子幼母壮,钩弋夫人不但可能给他戴绿帽子,还可能威胁刘家江山的缘故,汉武帝赐死了钩弋夫人,安排了行为极为谨慎的霍光、金日磾等人给刘弗陵(后来的汉昭帝)当辅政大臣。这便是立子杀母的最初由来。
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复兴代国、建立北魏,从汉武帝那里学来了这招,遂成为北魏长期的制度
拓跋珪建立的北魏,并非是个完全新建的国家,拓跋家的代国在匈奴衰落后长期称雄于漠北,东晋十六国时期,当前秦强盛时,代国被前秦攻灭。前秦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崩溃,身为拓跋家嫡孙的拓跋珪复兴了代国,后又改国号为魏。
拓跋珪能够复兴代国的核心力量,是其拓跋家的宗族部落势力,以及其母亲、舅家的势力,这些部落都极为强大,时分时合,又时而叛乱。虽然一般评价都将拓跋珪说成北魏一代英主,然而,事实上的拓跋珪却是个极为残暴的人,喜怒无常。大概是出于他对这些强大部落势力的戒备,害怕这些部落势力借着太子母家的身份而作乱。因此,拓跋珪从汉武帝那里学来了杀子立母的招数。
拓跋珪之子拓跋嗣被立为太子,其生母就被赐死,据说拓跋嗣很伤心,但后来身为明元帝的他却依旧依样画葫芦,他儿子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一样被赐死,“立子杀母”遂成为一项北魏的长期制度,持续了百来年,直到北魏后期被宣武帝废除。
三、废除这项残酷制度的北魏宣武帝是著名的北魏孝文帝的儿子,然而,他废除这项制度的直接后果却导致灵太后专政,灵太后为了情人、权力毒杀亲子孝明帝,终于引发北魏国内大乱
孝文帝就是历史书上迁都洛阳、大力推动汉化改革的那位著名皇帝。他执政的前期,就经历了长期的冯太后专政。冯太后是北燕国主冯跋的后人,北燕灭亡后,冯太后进入北魏宫中,这在那个时代十分正常。因为冯太后并非献文帝(孝文帝之父)生母,因此未被赐死,还在献文帝继位就掌控的朝政大权,献文帝传说也是冯太后毒死的,她在孝文帝继位后继续掌控大权,直到她死去。
孝文帝的儿子宣武帝,因为信仰佛法,因此废除了立子杀母的制度,后来继位的孝明帝的生母胡太后(即灵太后)得以掌控大权,她和他儿子因为朝政、情人人因素矛盾激化,灵太后便学冯太后毒杀皇帝,只是这次居然毒杀的是亲生儿子而已。孝明帝死,遂导致强大契胡军阀尔朱荣以此为借口兵入洛阳,灵太后被沉河而死。北魏完全大乱,以至于灭亡。后分裂为高欢掌控的东魏(北齐)和宇文泰掌控的西魏(北周)。
四、残忍的“立子杀母”制度,能起到稳定皇权的作用其实很有限,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
自从汉武帝初创这种做法,虽然避免了钩弋夫人临朝,但却让霍光获得了极大的权力,身为权臣,霍光掌控朝政数十年,废帝立帝、政由己出,若非汉宣帝隐忍多年、一举消灭霍光死后的霍家势力,刘家的皇位也是难说。
冯太后为了报仇将自己的儿子杀死,为何觉得她很可伶?
北魏的冯太后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女性政治家,在北魏这样的时期像冯太后做出那样贡献的人真的不多。冯太后原本出生意个显赫的家庭,她的祖父是北燕时期的国君,但是因为当时的时局动荡,她的祖父成了最后一个国君,后来她的父亲沦为了北魏的大臣。虽然没有她的祖父那一辈显赫,但也是北魏朝中的大臣,后来冯太后的父亲卷入了一桩大案中,被太武帝诛杀,因此冯太后成了婢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冯太后的人生并没有终结,反而是一个转折点。在文成帝拓跋濬登基之后,当年年仅十一岁的冯太后就被拓跋濬看中,被选为了贵人,后来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成为了皇后。两个人的感情非常的要好,据说在拓跋濬去世之后,冯太后甚至还想要殉情,后来被人们劝阻才得以活命。北魏前期有一个很大的政治特色就是立子杀母的制度。在北魏时期,如果自己的儿子被立为了太子,那么她就很难摆脱被诛杀的命运。冯太后杀死的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虽然当时的冯太后深得皇帝的喜爱,但是她并没有自己的子嗣,否则她也不会成为冯太后。不是冯太后亲生儿子的拓跋弘在两岁的时候就被拓跋濬立为了太子,后来十年之后在拓跋濬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拓跋弘,与是冯太后就被尊为了皇后。但是的北魏政权没有完全的行程制度化的政治,朝中大臣的权利很大,当时有一个叫乙浑的人就发动了政变企图取而代之。当时年轻的拓跋弘当然是什么也不懂,正是应为冯太后的聪明果断设计诛杀了乙浑,才稳定了朝中的局面,也是因为这样冯太后才有了临朝听政的权利。
当时的北魏虽然在开国的时候就规定了杀母立子规定,但仍然是太后垂帘听政最频繁的时期,冯太后也不是北魏第一个听政的太后,但也不是最后一个。在冯太后执政后的一年半的时间,拓跋弘的妃子就生下了自己的儿子拓跋宏,就是后来的孝文帝,当时的冯太后非常的高兴,为了扶养自己的皇孙,冯太后宣布归政,让拓跋弘自己亲政。后来的拓跋弘慢慢的长大,想摆脱冯太后的控制,开始打压对冯太后重用的大臣开始打压。冯太后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之后,私生活也是非常的混乱。
但是冯太后有一个喜欢的人叫做李奕,冯太后让他担任了都官尚书,可是拓跋弘在亲政之后,却杀了李奕。这让母子两个人之间的嫌隙就越来越大。最后冯太后逼着拓跋弘退位,让年仅五岁的拓跋宏登上了皇位。拓跋弘成为了太上皇,但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当上了太上皇的拓跋弘比以前更加的勤政了,朝中的很多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处理,已经不局限于当一个政治皇帝了,还带兵打仗南征北战,打败了当时柔然的进攻。在公元476年的时候,冯太后发动了政变。
据说拓跋弘被冯太后抓到了宫殿,在不久之后就死在了平城的永安殿。关于拓跋弘是这么死的,史书也没有具体的记载,但是当时的人都怀疑是被冯太后杀死的。从冯太后和拓跋弘的关系来看,冯太后是一个滥杀无辜心狠手辣的人。但是在冯太后的培养下,孝文帝拓跋宏成为了一个很上进的人皇帝,而且北魏的孝文帝变法也是历史上一个很出名的时间,这些都是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完成的,由此可以看见冯太后的政治才能。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