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

发布时间: 2023-07-29 00:00:4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8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历史时期?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初年。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的故事发生在历史时期?

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发生在战国初年。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晋国的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专权。公元前490年,赵氏击败范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范氏和中行氏的土地尽为韩、赵、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联合击败智氏,平分其地,分别建立韩、赵、魏三个政权。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侯国,正式承认了他们诸侯的地位。《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史学界以此作为东周时期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
田氏代齐,指中国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是春秋末期,一般认为三家分晋后就进入了战果时代。田氏代齐则是战国初年。
春秋末期战国初期

三家分晋的历史意义

一、历史故事急求三家分晋

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

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

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

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

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

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晋阳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了。

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让给智伯瑶,是不会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

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韩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约他们反过来一起攻打智伯瑶。 韩、魏两家正在犹豫,给张孟谈一说,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里,过了三更,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卧榻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

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 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

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

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赵、韩、魏三家灭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瑶侵占两家的土地收了回来,连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 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二、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历史影响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①6。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①7,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就等于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并且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纲纪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预示着分封制奴隶制将要消亡,新兴的封建制度的到来。

三、【三家分晋是什么意思

三家分晋中国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公子、公孙只好离晋而仕他国,这就是所谓晋无公族.由于排斥公族,导致异姓或国姓中疏远的卿大夫得势,政权逐渐为他们所操纵.春秋中期以后,10余个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晋国的政局.经过不断吞并,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韩、魏、赵、范、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称为六卿.代表新兴势力的六卿同晋国旧贵族进行了激烈斗争,旧贵族日趋没落.六卿各自采取革新措施,以期发展实力.韩、赵、魏的改革尤为彻底.后来赵又灭范氏、中行氏,迫使他们逃出晋国.春秋末年,智氏最强,赵联合韩、魏消灭智氏.晋长期的卿大夫兼并战争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除晋国的最后国君——晋静公,最终完成三家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是以新旧势力斗争为表现形式的晋国社会变革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历史从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简述铸刑鼎事件的历史意义

历史上有名的铸刑鼎有两个:子产铸刑鼎和晋铸刑鼎公元前536年(郑简公三十年)三月,郑国执政子产命令把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到鼎上,公布于众,令国民周知这是国家常用的法律,这也是子产对他从公元前543年以来所进行的诸项改革的总结,因为他的改革涉及诸多方面,例如对郑国的城邑与农村加强治理,要求君臣上下都尽职尽责,修好田地的封界和沟洫灌溉系统,对田野农舍重新规划和改造,并确定赋税数额.对于卿大夫忠谨俭约者奖励提拔,玩忽职守、奢侈腐化者则撤职查办等等.子产的改革成效是巨大的,给人们带来了大大超过以前的实惠,但遭到了晋国叔向的指责及官贵的反对.子产“铸刑书于鼎”是我国首次公布成文法,这是我国法制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历史事件.元前513年(晋顷公十三年)冬天,赵鞅和荀寅率领晋国军队在今天的河南中北部汝水之滨修建城防工事,同时,向晋国民众征收“一鼓铁”铸造铁鼎,并在鼎上铸上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引起了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其中孔子和蔡史墨的责难最尖锐激烈.晋铸刑鼎毕竟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打破了统治阶级专断刑律、任意处置剥夺百姓权利的不合理局面,像孔子开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一样,它在开启民智、唤醒人们自我意识,以至打破旧的政治格局、推动社会改革进步方面意义是不可低估的.晋国之所以在春秋时代霸业长盛不衰,主要原因不是国君代代都是明君,而是卿大夫中精明强干者随时推翻消灭专政弄权危及晋国以及多数卿大夫利益的豪门强族,三(谷阝)、栾氏、范氏、中行氏等的相继灭亡削弱,都是这种新陈代谢的表现.而三家分晋,韩、赵、魏成为战国时代法家的主要发源地,当与晋国的这个重视法制建设和普及的传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赵氏孤儿和三家分晋”的历史始末

三家分晋与赵氏孤儿 一、赵氏的由来 晋文公名曰重耳,乃春秋时期晋国国君献公的儿子。

重耳大名鼎鼎,经历坎坷而传奇。他的坎坷遭遇和一个女人有关,这个女人就是骊姬。

在一次战争中,作为胜利者,晋献公得到了两个女人-骊氏姐妹。晋献公将她们纳入后宫,宠爱无比。

等到骊姬生下一个男孩之后,晋献公就决定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 另立太子当然是件大事,晋献公也深知其中的利害。

为了清除障碍,他决计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即使这样,骊姬依然不放过他们,极尽落井下石之能事,太子和重耳他们只好流亡别国。

这是一次漫长的流亡。等重耳再次踏上晋国的土地之时,已经是19年之后。

令人欣慰的是,流亡归来,重耳就被拥立为晋国国君。 在这漫长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身边始终有一帮忠实的拥趸跟随,其中最重要而且功劳最大的一个人就是赵衰。

在重耳流亡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以礼相待,很给重耳面子,不仅把公室的女儿嫁给他,还送给了他80匹骏马。 重耳没有受到过如此高的待遇,因而沉醉在温柔富贵乡里,逐渐丧失了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他这样想可以,但跟随他的人不干了。是啊,大家跟随你,就是觉得你有前途有奔头是潜力股啊,一旦你重耳在齐国止步不前,每天醇酒美食地享受起来,不再想着杀回晋国,那么大家辛辛苦苦跟随你这么多年,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然后将其装进马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

重耳在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赵衰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

用《史记》的话来评价赵衰就是:“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所以,重耳做了国君,功劳最大的赵衰就被封为原邑大夫,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他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晋国的公卿。

二、赵氏的崛起 赵衰的继承人是他的儿子赵盾。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

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晋襄公的去世,给赵盾出了一个大难题。

这个难题给赵盾后来的日子带来严重的影响。 这个难题和晋襄公的太子有直接关系。

晋襄公的太子叫夷皋,本来父死子继,理所应当。但是,当时夷皋年纪太小,赵盾觉得这孩子生活尚且不能自理,怎么做国君?因此,赵盾打定主意,不让太子接任,要改立晋襄公的弟弟、太子的叔叔——当时正作为人质滞留在秦国的公子雍为国君。

主意既定,赵盾马上付诸行动,在第一时间派使臣前去秦国迎接公子雍。 从这一行动可以看出,在晋国政坛上,赵盾已经可以只手遮天、随心所欲。

但是,赵盾也有赵盾的软肋。他是靠着他的父亲追随重耳才换来了今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赵盾只能算是“权二代”,“权”而不“贵”。

虽然赵盾位高权重,但和晋国统治者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在宗法社会,赵盾实在称不上贵族。

他们赵家在晋国政坛也没有足够的人脉关系,没有人脉关系就等于没有足够的实力。 太子夷皋的母亲就是拿捏准了这一点,开始找赵盾 *** ,表面上她用的武器是眼泪,但实际上她真正的武器是她背后的宗族。

太子既然能被立为太子,背后一定有一批支持者。 而赵盾也许正是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才以太子年龄太小为借口,要另立国君。

一旦成就此事,赵盾就有了立国定主之功,不但能有效地改变晋国的政治生态,而且将更加突显自己位高权重的形象。 太子背后的力量不肯善罢甘休,太子的母亲更是不依不饶。

她每天第一件事就是拦着赵盾,啼哭不止,她甚至不顾身份,见到赵盾就下跪,弄得赵盾手足无措。 她只问赵盾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刚去世的襄公有什么过错,你为什么要抛弃他的太子而另立国君?”问得赵盾哑口无言。

赵盾为此事忧虑,越想心越虚,太子背后的势力、太子母亲背后的势力,不知比自己强多少倍,如果另立别人顶替太子,也许会有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赵盾骑虎难下,只好改弦更张,答应按既定方针办,国君的位子还让太子来坐。

接任的太子就是后来的晋灵公。 这件事情又说明,赵盾虽然只手遮天,但还有所顾忌,不敢为所欲为。

太子即位,可被赵盾派到秦国去迎接公子雍的人已经在归途上了。无奈之下,赵盾只好再派一支小分队,去拦截并干掉早先迎接公子雍的那批人。

赵盾必须把这个 *** 擦干净。 既想只手遮天,又不能无所顾忌,同时思维又不缜密,这样的人想平平安安占据高位,似乎不会那么容易。

在赵盾志得意满之时,危机正悄悄向他走来-在太子母亲的心目中,在太子拥护者的心目中,在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晋灵公本人的心目中,赵盾是一个心怀叵测的奸邪小人,是他们的敌人。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慢慢长大的晋灵公该怎样处理和赵盾的关系呢?历史的记载很耐人寻味。

长大后的晋灵公自暴自弃,骄纵无常,其行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譬如,他平时喜欢爬到王宫最高的建筑上,用弹弓往下射过往的行人。

行人为了不被射中,就会四处躲闪。 每当晋灵公看到下面的行人惊慌失措、像无头苍蝇一样。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水岭是怎么划分的?除了三家分晋外还有哪些事情?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主要指东周的前半段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魏赵韩三家分晋,也即晋国分为魏国、赵国、韩国这三个诸侯国。不过,在笔者看来,除了三家分晋之外,其实还有三件事情也是春秋和战国的重要分水岭。







一、三家分晋




首先,就“三家分晋”来说,根据《史记》、《春秋》等史料的记载,在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非常强大的诸侯国。不过,对于晋国来说,因为公族势力的衰微,所以卿大夫的势力也相应增强。对于晋国的卿大夫来说,本来分为六卿。在之后的较量中,这六卿变为四家,分别为智氏、魏氏、赵氏、韩氏。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魏氏、韩氏一起消灭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对于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周王室不仅没有率军讨伐,反而还册封三家为诸侯。







二、田氏代齐




其次,说到三家分晋,就不能忽略田氏代齐。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田氏代齐指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也即和三家分晋一样,周天子对于田氏代齐这一历史事件,也选择了承认。自此之后,田氏齐国取代了姜氏齐国。此外,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彻底告别了齐国君主的大舞台。






三、徐州相王




在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后,形成了魏国、韩国、赵国、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这战国七雄相争的格局。不过,在这战国七雄中,一开始还是只有楚国这一个诸侯国僭越称王。当然,这一情况从徐州相王开始发生改变。根据《史记》、《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徐州相王指的是战国时期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的历史事件。公元前443年,魏国君主魏惠王因为多次被齐国击败,所以率领一些诸侯国一起到徐州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





四、五国相王




最后,对于徐州相王来说,主要是魏国和齐国这两个诸侯国的称王。公元前325年,在徐州相王之后,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公元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镟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也即“五国称王”。在五国称王之后,不仅战国七雄都相继称王了,对于中山国、宋国等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也都僭越称王。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徐州相王和五国相王之后,标志着周王室权威的彻底消失,也即战国七雄的君主已经和周王室平起平坐了。而这,或许才是战国时代的真正到来。对此,你怎么看呢?

田氏伐齐,当田氏伐齐成功后周天子也承认了田氏齐国的合法性。魏惠王和齐威王相互承认对方是王的身份。还有一个是五国相王。
就是根据第1场战争是齐国来攻打燕国从而划分的,还有司马家族权力庞大,燕国的领土面积一步步丢失。
其实就是按照地域来划分的,一般会弄一个棋子来证明这是自己的领土,另外还有晋国后代的一些事情。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战国七雄格局的正式开启

据《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403年,即周威烈王23年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为韩侯、赵侯、魏侯,俗称三家分晋。无独有偶,齐国的大夫田氏,与此同时也废掉了姜氏取而代之成为诸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使得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从这一变局中可以看出,这其中分封制起到了很大作用。周王朝实施分封制的方法是: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分封给大夫,大夫分封给卿,卿分封给士,它的每一层都是往下分封的。所以天子后来能够被诸侯架空,诸侯就能够被自己国内的大夫给架空。因为这是由它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基本上,上一级只管都城周围,底下全给分封出去,随着地方势力的逐渐庞大,等于就是中央集权走向衰落。所以以晋国为例,晋国当时有六家大夫具有相当的权力,除了韩、赵、魏三家外,还有智氏、中行氏和范氏,中行氏和范氏很快就覆灭了,韩、赵、魏联合起来又把智氏给灭了,最后这三家,索性把晋国的国君给废了,自己做了诸侯。周天子一看好家伙太无法无天了,不过我也没办法,被迫承认册封这三家为诸侯吧,晋国于是一分为三,韩国、赵国、魏国横空出世。

小时候拿板儿砖砸缸的司马光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周封三晋这个窝囊事儿让天子之职彻底崩坏,礼制是国家赖以存续的纲纪,三晋居然威胁周天子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还不得不承认,这纪纲大乱,就标示着周朝末日已经临近。

战国七匹狼

齐国原来的国君应该姓姜,例如齐桓公,名字叫姜小白,那会儿起名还不太讲究。结果大夫田氏强大起来把姜氏废掉之后,自己当了诸侯,齐国改姓田了。所以三家分晋,加上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的局面。

这个战国七雄一开始还不是就这7个国家,当时一共20多个国家都觊觎霸主地位,历经战火洗礼,这前20强大浪淘沙的一番海选PK之后,基本上就剩下燕、齐、楚、秦,赵、魏、韩,7位选手继续死磕了。

从春秋五霸升级衍化到战国七雄,可以看出春秋的时候,中原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体现在晋楚两国的争霸当中,晋在北边,楚在南边,一直是南北对峙。到了战国的时候,主要矛盾就是东西矛盾了,具体表现就是秦国跟关东六国的矛盾。因为关东六国位居崤山函谷关以东,对秦国形成一定威胁。尤其到了战国末期,秦朝想统一六国,进一步激化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请正确排列下列历史事件:1牧野之战,2三家分晋,3诸侯会盟,4桂陵之战

a.1324 b.1234 c.2134 d.1423
选择A 1324

分析:
牧野之战发生于周部落和商王朝之间,周武王是胜利者,建立了周朝取代商朝,这就是西周。
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了东周,同时春秋战国时期也开始了。春秋在前,战国在后。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共推盟主,尊王攘夷。后来,大国晋国被其赵魏韩三家卿大夫瓜分,史称三家分晋,同时期齐国田氏取代君主姜氏,史称田氏代齐,这两个大事件标志着战国时期的开始。
战国时期初,魏国强大,但被齐国打败,发生的战役中较为著名的有桂陵之战。
其实这道题出的并不严密,诸侯会盟自春秋起就很常见,直至战国,但我想应该是强调尊王攘夷的那些会盟,发生在春秋时期。
牧野之战【年代说法不一,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
诸侯会盟【春秋时期】
桂陵之战【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

所以,答案是 a.1324
答案 是 A 1324
牧野之战 是周灭商的一场重大战役。
诸侯会盟 是指强大的诸侯召集其他诸侯开会并称霸的事情,这属春秋时期(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 是指赵魏韩三家分晋,这是在春秋末,战国开端(一分三之后成战国七雄)。
桂陵之战 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属战国时期。
1,3,2,4应该这样排列
理由:
牧野之战是商朝末期一次重大战役,这次战役周取得了胜利,后来商灭亡,西周开始。
诸侯会盟,这个在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但都是在春秋时期,春秋五霸召开的会盟为主。
三家分晋,这是战国初期,加上田氏代齐就是战国的开始。
桂陵之战是战国中期的战争。
我觉得选a
D
本文标题: 欧洲历史上有哪些类似田氏代齐,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3231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两个平行通电导线之间的作用力大小如何计算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面临的危机与传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