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你是否赞同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为什么?不赞同,“王道”是孟子对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相互征伐的混乱局势开出的药方。与“王道”相对...
(5)你是否赞同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为什么?
孟子认为,对内,“霸道”会导致“上下交征利”,造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冲突;对外,“霸道”必然会导致对外扩张,必然会导致国家冲突和武力滥用,从而出现“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混战景象。因此,“霸道”是一种会破坏当时生产秩序和社会秩序的路线,“霸道”必然伴随着一方对另一方的强行压迫。霸道会破坏既有的秩序,而且通过武力所建立起来的霸权必定伴随高昂的成本,这种成本只能转嫁于本国底层民众、或者掠夺其他国家。 说白了,“霸道”不仅不能创造产值,而且还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和浪费。
而“王道”在孟子看来则是一种很好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1.王道是一种低成本的管理模式,用道德和礼乐作为治理的工具。相较于维系霸权所需的高昂成本,如果王道能被推广开来,那么整个社会的治理成本将大大降低。 2.王道对统治者自身有较高的要求,即统治者必须合理压制自己的欲望,尽可能的避免“与民争利”,避免“上下交征利”局面的出现,亦即尽可能的减少对民众的压迫。 3.在“王道”模式下,生产能得到最大的保障,因生产不足而导致的互相掠夺的可能性被降至最低。
如果把当时的生产力比作一块蛋糕,大家都觉得这块蛋糕不够吃。各国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那么“霸道”所采取的办法是把其他人干掉,然后把他们的的蛋糕抢过来。这种手段简单直接,但其弊端就在于:这种行为并不能使蛋糕本身变大——抢来抢去,蛋糕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并且蛋糕在争夺的过程中还会有损耗(会有部分蛋糕被损坏)。 而“王道”采取的办法是大家都不要抢,大家和平地把蛋糕分配,虽然大家都吃不饱,但也不至于有人饿死。统治者要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总是想着剥削老百姓的蛋糕,也不要总想着抢别的国家的蛋糕。在这基础上,大家再努力生产,尽可能地提高生产力、把蛋糕做大,从而实现“王道乐土”的社会。
因此,生产力要想恢复和进步,“王道”是唯一途径。“霸道”则是生产力不足而导致的争夺现象。 那为什么实行“霸道”的虎狼之秦最后却成功统一了呢?因为秦是先用霸道的方法把别人都干掉,然后用抢来的蛋糕填饱自己的肚子。当对手全部被干掉之后,已经没有可供掠夺的对象了,秦仍然秉持着霸道却不事生产,所以统一之后的秦迅速崩溃了。 后面的历朝历代吸取了这一教训,在通过霸道消灭对手后,立马实行王道,恢复并发展生产力,
谁知道《“强项令”董宣》的译文?
帮帮忙啦~~~~~~~齐宣王问:“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王道吧。”
齐宣王问:“具备怎样的品德才能实行王道呢?”
孟子答道:“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齐宣王又问:“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又问:“您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您坐在朝堂上,有人牵头牛走过堂下,您问:‘牵牛上哪儿去?’他回答说:‘要杀了它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那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罪过却要往死地里送。’那人问:‘那就废除祭钟的仪式吧?’您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去换牛吧。’不知有没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样的善心就足以实行王道了。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齐宣王说:“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不大,我怎么会舍不得一头牛呢?就是因为不忍心看到它恐惧发抖的样子,没有过错却要往死地里送。所以才说用羊去换牛。”
孟子说:“您不要奇怪百姓以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您要是哀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用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道:“这真个是什么心理呢?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正是仁爱之道,(因为您只)见到牛没有见到羊。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对于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鸣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仁厚的人们总是远离厨房的。”
齐宣王高兴地说:“《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像是冲着您说的。我自己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要探索做它的目的意义,反而得不出。经您这么一讲,我心里又感到有些触动了。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孟子说:“有人向大王禀白道:‘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齐宣王说:“不,不会。”
(孟子紧接上去说:)“现在大王您一片仁心,使禽兽沾恩,而百姓却一无所得,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视力;百姓不被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
齐宣王问:“不肯做和不能做,从外表上说来,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说:“要人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的确是不能做。叫一个人为长辈按摩,他对人说:‘我不能做。’这是不肯做,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不行王道,不属于将泰山挟在腋下跳过渤海这类事情;您不行王道,属于为长辈按摩一类的事情。 “尊奉自己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奉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儿童,推广开去也爱抚人家的儿童。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把一件小东西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诗》里面说过:‘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这不过是说拿自己的一片爱心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够推广恩泽就能保有天下,否则,就连自己的老婆孩子也保护不了。古代那些圣明的国君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善于推己及人罢了。现在大王您的恩泽能够泽被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什么好处,这又是为什么呢?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没有不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请大王您掂量掂量吧!
“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下和士兵冒着生命的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然后才快活吗?”
齐宣王说:“不,我对这个有什么快活呢?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想借此得到我很想得到的东西。”
孟子问道:“大王您很想得到的东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而不答。
孟子问:“是因为好吃的东西不够吃吗?轻暖的衣着不够穿吗?还是因为文采美色不够看吗?琴瑟歌唱不够听吗?侍奉左右的宠臣不够用吗?大王您下面的臣子都能充分供给,您难道为的是这些么?”
齐宣王说:“不,我不是为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很想得到的东西我知道了,您是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北面朝见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齐宣王问道:“事情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很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齐宣王说:“您可以把道理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反问道:“假如邹国人跟楚国人开战,大王您认为谁会得胜呢?”
齐宣王回答道:“当然楚国胜。”
孟子说:“这样说来,小国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大国,人数少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人数多的,势力弱的本来就不可以抵挡势力强的。现在天下拥有千里见方土地的国家一共只有九个,齐国的土地凑起来也不过只占九分之一。拿九分之一的地方去征服九分之八的地方,这跟邹国和楚国对抗又有什么两样呢?您又何不回到根本上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呢?现在大王您如果发布命令,施行仁政,使天下想做官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朝中做官,耕田的人都愿意在大王您的田野里种地,经商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街市上做生意,旅行的人都愿意到大王您的国土上来游历,天下那些痛恨自己的国君的人,都愿向大王您诉说。要是真能做到这样,又有谁能跟您对抗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帮助(实现)我的志愿,明确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聪明,请让我试试看。”
孟子道:“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像一般人,只要失去了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就会动摇一贯向善的思想。假使没有这种思想,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老百姓。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可以干出陷害老百姓的勾当呢?所以贤明的国君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够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够养活他们的老婆孩子;遇上好年成终身饱暖,即使是凶年饥岁,也不至于饿死;然后要求他们走上向善的道路,所以老百姓也就容易服从了。现在所规定的老百姓的产业,上不够奉养父母,下不够养活老婆孩子;年成好也要终身困苦,遇上凶年饥岁,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礼义呢?大王您既然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那就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绵袄了;鸡和猪狗一类的家畜不要耽误它们繁殖生长的季节,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了。一家一户种百亩的田地能及时得到耕种,八口人吃饭的人家,就可以不闹饥荒了。重视学校教育,反复地叮咛他们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肩挑背负出现在道路上了。年老的人穿丝绵、吃肉食,一般老百姓也不至于少食缺衣。如果这样还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戴,以实现王道,那决不可能。”
陈留人董宣当洛阳令。湖阳公主的男仆杀人藏入主子家府,官吏抓不着。有一天湖阳公主外出,奴仆驾车。董宣带领一班人等侯在洛阳城北面西头门,拦住车,用武器逼住,宣布杀人犯罪状,当场把杀人犯抓住杀掉。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我不须槌死,我自已死。”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强制之,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者,官吏不敢入门,乃今贵为天下,威权不能行之于一个地方官员身上吗?”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下令:“强项令出去!”赏钱三十万。董宣把赏钱分赐下属。由此,董宣能搏击豪门贵族。京师内,无人不为之震动。
[题解]
董宣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的京都洛阳令。《资治通鉴》卷四十三,汉纪三十五,光武帝建武十九年,即公元43年,记载了董宣的一则故事。
故事梗概。光武帝姐湖阳公主家府中的一个男仆,仗势杀人后藏进主人家府。洛阳令董宣设计,把这个杀人犯抓住,并当着湖阳公主的面,把杀人犯斩决。湖阳公主到光武帝前告状,光武帝大怒,召来董宣,准备下令处死董宣。董宣毫不畏惧,反问刘秀要天下?还是要包庇杀人犯?光武帝无言以对,只得放了董宣。然而湖阳公主不依,光武帝下不了台,只得命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不料董宣更不依,两手撑住地面,左右侍臣强按他的头,他硬是不肯叩头,不给面子。光武帝没奈何,只得训斥董宣:“强项令出!”强项,即颈项强直不曲,这实际上宣布董宣无罪,而又给以赞美之词。果然事后发给他不少赏赐。董宣把赏赐都分给下属。从此洛阳境内皇亲贵族豪强不敢横行不法。
光武帝名刘秀,字文权,东汉开国君主。
[原文]
陈留董宣为洛阳令。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侯之,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父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能搏击豪强,京师莫不震粟。
[释文]
陈留人董宣当洛阳令。湖阳公主的男仆杀人藏入主子家府,官吏抓不着。有一天湖阳公主外出,奴仆驾车。董宣带领一班人等侯在洛阳城北面西头门,拦住车,用武器逼住,宣布杀人犯罪状,当场把杀人犯抓住杀掉。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我不须槌死,我自已死。”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强制之,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者,官吏不敢入门,乃今贵为天下,威权不能行之于一个地方官员身上吗?”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下令:“强项令出去!”赏钱三十万。董宣把赏钱分赐下属。由此,董宣能搏击豪门贵族。京师内,无人不为之震动。
古代所说的帝道、王道、霸道分别是什么?
一、所谓“霸道”的本意,乃是“伯道”。“伯”者,方伯之谓也。其特质并非恃强凌弱,而是在西周封建体系下,建立和平的诸侯国国际体系,抑制兼并、干涉篡弑、提倡国际仲裁。
实践中,往往是主要强国获得国际推举,并由周天子任命为“伯”,代替周天子进行国际仲裁。主要手段乃是恢复过往固有秩序。是为历史上的“春秋五霸”。
二、所谓“王道”,即周公创立封建宗法制,其历史合理性,本就在于以公族士卿构成的贵族阶层制约君主权力,形成类似贵族共和的体制。
这种制度设计是低效的,仅仅适用于西周早期地广人稀的城邦结构,后期就变成了国家的财政黑洞。
三、所谓“帝道”,是黄老一派道家思想,参考尧、舜、禹、黄帝等五帝的冶理方法,无为而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干,怡怡还很复杂。这里的无法是指法,黄老一派道家也重法,但是法和法家的法有明显区别,法家的法是君主全权主观定下的最后连君主都不能随便改,而黄老道家则是要跟据天道人道客观情况定出最适合当下情况的法,也就是这个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是灵活万变的。
现在的美国法律有点像这个包罗万象,甚至每个洲都有不同的法,定的尽可能详细,尽可能帖合客观,尽可能灵活。如上古尧舜让国之事,未为信史。但战国中期,平民学术兴起,尚贤让国的“帝道”,确曾是一时时尚。
如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而自出为将,如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宋康王让国于宋元,大致都发生在同一时代,可见当时之风尚。
秦国书籍《吕览》也有秦孝公让国于商鞅,有“尧舜之义”,商鞅避而不受,得“许由之名”的说法。
因此后来秦惠文王必诛商鞅而后快,并非只是汲汲于旧怨,而是商鞅确实对其君位有重大威胁。
扩展资料
1、王道表示为:
(1).正确的选择、方法等;
(2).强大的事物或方法(褒义);
(3).自己特别喜欢的人、事、物;
(4).对某件事坚信不疑的说法。
2、霸道表示为:
指做事专横;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语出《荀子·王制》:“故明其不并之行,信其友敌之道,天下无王,霸主则常胜矣。是知霸道者也。”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道
百度百科—霸道
百度百科—帝道
帝道、王道、霸道之别,是战国中期方始诞生的话语。
帝道
所谓“帝道”,如上古尧舜让国之事,未为信史。但战国中期,平民学术兴起,尚贤让国的“帝道”,确曾是一时时尚。如赵武灵王让国于其子惠文王,而自出为将,如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宋康王让国于宋元,大致都发生在同一时代,可见当时之风尚。秦国书籍《吕览》也有秦孝公让国于商鞅,有“尧舜之义”,商鞅避而不受,得“许由之名”的说法。因此后来秦惠文王必诛商鞅而后快,并非只是汲汲于旧怨,而是商鞅确实对其君位有重大威胁。
秦孝公、赵武灵王,是当时后世公认的雄主;燕王哙和宋康王后世虽有恶名,然同时代诸子著作,皆以为英主。宋康王以区区之宋,伐齐、侵楚、破魏,与强秦对等缔盟,事功亦烜赫一时,至宋元出奔导致宋国内乱,始为齐楚魏三强联兵所灭。当时情势,则周制以亲亲为礼法之根基,一姓之国,公族、士卿盘根错节。让国之举,对旧秩序冲击太大,必生反弹。故秦国让国未成,尤得富强;赵、燕、宋让国既成,其主皆不得善终。此正是因为西周宗法制之制约所致,未可据此妄断上古尧舜让国的真伪,但足以证明西周封建以后,让国之“帝道”为绝无可能。
王道
所谓“王道”,即周公创立封建宗法制,其历史合理性,本就在于以公族士卿构成的贵族阶层制约君主权力,形成类似贵族共和的体制。这种制度设计是低效的,仅仅适用于西周早期地广人稀的城邦结构,后期就变成了国家的财政黑洞。这种颟顸的粗糙的分权体制,在阻止了君主肆意妄为、即价值过度耗散的同时,也妨碍了君主有效动员国力资源即集中价值,因此也令国家保持一种不死不活的状态,在列国相争的大争之世已注定落伍。
霸道
所谓“霸道”的本意,乃是“伯道”。“伯”者,方伯之谓也。其特质并非恃强凌弱,而是在西周封建体系下,建立和平的诸侯国国际体系,抑制兼并、干涉篡弑、提倡国际仲裁。实践中,往往是主要强国获得国际推举,并由周天子任命为“伯”,代替周天子进行国际仲裁。主要手段乃是恢复过往固有秩序。是为历史上的“春秋五霸”。自齐桓公尊王攘夷,存邢、复卫、归鲁侵地始,到越王勾践灭吴后,返楚、宋、鲁之故地而终。终春秋之世,华夏体系都是一个多边协作秩序,而非霸主的单极体系。法家的本质奥秘,如《商君书》所言“利出一孔”。即由君主垄断一切利益之来源,迫使举国上下不得不依附于君主。一切新生的政治主张,都是对社会弊病的对症下药。法家这剂猛药,针对的是春秋以来各国公族、士卿等既得利益集团尾大不掉之痼疾。
拓展资料
帝道、王道、霸道三说,试探秦孝公是真,但不是试探秦孝公的格局,而是秦孝公的口味。其实对商鞅的人品节操与格局,实不宜过分高估。他若真是那种道之不行浮于海的豁达之人,后来当秦惠文王要杀他时,他也就不会据商地起兵自立,以图侥幸了。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反之,如果不顾一切,依靠权势,蛮横逞强,颐指气使,巧取豪夺,就是所谓霸道了。但是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去,古人的所谓王道和霸道,从本质上说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实行王道和实行霸道,结果可以完全相同;而赞成王道的人和赞成霸道的人,虽然有时分为两派,甚至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然而,有时是同一种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忽而提倡王道,忽而又提倡霸道。
帝道:即是以上古圣王(尧舜禹汤)的方式治理天下。
帝道、王道、霸道在记载中同时出现的例子是:
“(商鞅)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语公以王道而未人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儒家要求君王对百姓实施“仁政”,让百姓“近悦远来”,这就叫作“王道”。
秦国实施变法,核心便是“耕”与“战”。变法之后,秦人财富地位与血统关系不大,而主要与战功挂钩。于是,敌军首级,成了金钱地位的等价物。从此,秦人特别嗜血好战。因为,战场杀敌等于发家致富,“虎狼之师”由此养成。可见,所谓“霸道”,就是对内严刑峻法,对外军国主义。
帝道:上天(天帝)之道,就是按照上天的自然之道,大家同尊上天;而天子就是率众以尊奉天帝之道;天帝之道,顺应天帝四时、自然人文的规律,不逆天行事就是帝道;
王道:“王”是根据大家公认的“礼法”确认的执掌最高权柄的人,大家跟随这个“王”遵行这个“礼法”相处、行事,这就是王道;众人公议认可的礼法就是王道;
霸道:霸道是有王道存在的前提下,即大家公议认可的礼法、习俗存在,但是不一定遵行,依据实力强弱来成为首领的行为,大家遵行于你,不是因为认可的礼法,而是因为你的实力太强不得不然。因此霸道有依赖强力强迫、威慑使大家服从的意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