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对后世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3-01-04 11:01:0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5

议论文,关于王献之,的快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王献之对后世的影响

议论文 关于王献之,的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琅琊临沂人,书法家、诗人,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柳公权跋王献之《送梨帖》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与其妾桃叶的故事历来是民间传说中热门的话题,据说他曾作《桃叶歌》以送佳人。
王献之的女儿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怠,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蒱,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兄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毡青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牸牛,甚妙。起家州主簿、秘书郎,转丞,以选尚新安公主。尝经吴郡,闻顾辟强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径入。时辟强方集宾友,而献之游历既毕,傍若无人。辟强勃然数之曰:“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士,非道也。失是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出门。献之傲如也,不以屑意。谢安甚钦爱之,请为长史。安进号卫将军,复为长史。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献之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试谓曰:“魏时陵云殿榜未题,而匠者误钉之,不可下,乃使韦仲将悬橙书之。比讫,须鬓尽白,裁余气息。还语子弟,宜绝此法。”献之揣知其旨,正色曰:“仲将,魏之大臣,宁有此事!使其若此,有以知魏德之不长。”安遂不之逼。安又问曰:“君书何如君家尊?”答曰:“故当不同。”安曰:“外论不尔。”答曰:“人那得知!”寻除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及安薨,赠礼有同异之议,惟献之、徐邈共明安之忠勋。献之乃上疏曰:“故太傅臣安少振玄风,道誉泮溢。弱冠遐栖,则契齐箕皓;应运释褐,而王猷允塞。及至载宣威灵,强猾消殄。功勋既融,投韨高让。且服事先帝,眷隆布衣。陛下践阼,阳秋尚富,尽心竭智以辅圣明。考其潜跃始终,事情缱绻,实大晋之俊辅,义笃于曩臣矣。伏惟陛下留心宗臣,澄神于省察。”孝武帝遂加安殊礼。未几,献之遇疾,家人为上章,道家法应首过,问其有何得失。对曰:“不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献之前妻,郗昙女也。俄而卒于官。安僖皇后立,以后父追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无子,以兄子静之嗣,位至义兴太守。时议者以为羲之草隶,江左中朝莫有及者,献之骨力远不及父,而颇有媚趣。桓玄雅爱其父子书,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晋书》卷八十)
[编辑本段]十八口大缸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不知道你要的是不是这些.
坚持,就会胜利
从古到今,哪位有成就的人没付出辛勤的汗水?哪位发明家没有刻苦学习、反复试验?哪位书法家没有刻苦练字?没有。没有不付出却得到成功的事。王献之也是通过努力练习才成为书法家的。
王献之很小就写得一手好字,常常受到夸奖,他渐渐自满起来,经过父亲的教导,从此他刻苦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王献之终于成为了大书法家。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也要有所付出。
以前,爸爸教我练字,每天写完作业吃完饭,耳边总会响起父母的叮嘱,让我去练字,一听到这种声音,我就只能不耐烦地“嗯”一声,慢吞吞地拿出笔、本,简单地写几个字就跑出去玩,经过父母的教诲,渐渐我努力起来,可过了一段时间,我还像原来那样,再过一段时间干脆不练了。学了<<王献之练字>>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不怕无能,就怕无恒。爱因斯坦小时不聪明,在实验课上,他做了三个小板凳,虽然很粗糙,但是,他做的板凳却一个比一个好,经过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
我要向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学习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书法家王献之在书法界的地步是怎样的?

王献之,提到他大家都认识他的父亲王羲之。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就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他是东晋外戚大臣、书画家、诗人、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王献之从小就跟随父亲练习书法,以行书和草书而出名,同时他也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的功底。他与父亲羲之并称为"二王",自己有着"小圣"之称,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在东晋时期王献之是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在年轻的时候他的才名就让大众所知道了,但是他自己却一直呆在家里。但是他的才华气度会让你想象不到他竟然是一个标准的宅男。王献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局限,他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和今草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王献之的字在笔势上与气韵上要超过他的父亲的。王献之的书法风格不拘一格从而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有自由独立的价值。王献之的著名书法作品是《洛神赋》,他的其他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上的瑰宝。米芾称王献之:“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



王献之最厉害的一点就是他的书法,虽然他也擅长画画,但是画画的成就还是没有书法高。因为他有一个书法家父亲王羲之,再加上自己又很勤奋,在东晋时期被称为后起之秀。王献之特别勤奋好学,他不仅学习父亲王羲之还学习其他的书法家,最后自成一派。有人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是“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和王羲之并称“二王”,古人讲究伦理道德,假如王献之没有超越王羲之的方面,自然不会被世人记住,既然被记住了,又与王羲之齐名,很明显超越了。父子俩都是书圣,如果不是李世民极力贬低王献之,王献之应该是天下第一。
东晋时期堪称后起之秀。他不仅学习父亲王羲之,也学习其他的书法家,博采众长而又自成一派。有人评价王献之的书法是“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王献之与王羲之是处于同一个地位上的,父子二人合称二王,但有句话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献之师承自己的父亲,同时在王献之本来就兼收并蓄的基础之上继续博采众长,成就自然会比王羲之更高
王献之是东晋的著名书法家,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和王羲之合成“二王”。王献之的影响力在一段时间,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如何解释王献之书法的特征?

古人对献之书法评述甚多,有代表性的如羊欣云:“献之善隶(指真书)、稿(指行草书),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采古来能书人名》)李后主云:“子敬俱得右军之体,而失于惊急,无蕴藉态度。”(见马宗霍《书林藻鉴》)张怀璀云:“子敬神韵独超,天姿特秀,流便简易,志在惊奇。峻险髙深,起自此子。”(《书估》)项穆云:“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书法雅言》)其中,所谓“媚趣”、“惊急”、“惊奇”、“尚奇”等说,用词不一样,涵义则颇为近似。羊欣说其书法“骨势不及父”,与李后主所说“无蕴藉态度”,道出了二王书法不一样的根本点——羲之书含蓄深沉,平和灵润,以内涵风骨为美;献之书洒脱豪迈,以开张奇丽为美。(羲之书与钟繇书相较,以姘胜质,二王相较,献之书之妍又胜羲之。)因此,明代项穆说“书至子敬,尚奇之门开矣”。献之书对形式美的追求更甚于羲之,这也是献之狂称“世人那得知”的理由所在。这一点,无论在其真书或是其行草书中都得到了充足的表现。张怀璀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若以拳术作比喻,羲之书似内家拳,柔中寓刚,献之书如外家拳,刚中见柔,各造其极。王献之的“尚奇”风格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唐张旭、怀素以及宋、明两代的浪漫主义书风中诸多豪迈新奇派书家的远祖。《山谷题跋》谓:“余尝从右军父子草书比之文章,右军似左氏,大令似庄周也。由晋以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左思语言淳朴,庄子为文恣肆,以之比二王,十分确当,“脱然无风尘气”,又是二王书法的共同特点。后世千余年来书法风格千变万化,大家巨匠代不乏人,但在这一点上能“脱然”者确实不多。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献之《鹅群帖》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释智永为羲之七世孙,妙传家法,为隋唐书学名家。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第二次则在唐。唐太宗极度推尊王羲之,不仅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评钟繇则“论其尽善,或有所疑”,论献之则贬其“翰墨之病”,论其他书家如子云、王蒙、徐偃辈皆谓“誉过其实”。通过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学书人,无不尊晋宗“二王”。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历代书学名家无不皈依王羲之。清代虽以碑学打破帖学的范围,但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仍未动摇。“书圣”、“墨皇”虽有“圣化”之嫌,但世代名家、巨子,通过比较、揣摩,无不心悦诚服,推崇备至。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晋室南渡北民南迁,在江南大融合。山东琅琊国王氏望族,经王览(206年-278年)、王正到王旷(约274年-328年)时,两晋(266年-316年),发生“八王之乱”(290年-306年),历16年,死30万人。王旷善于审时度势,效法先祖王览,于东汉末年避乱南居30年。在五胡侵鲁,琅琊危急,299年开始,两晋大分裂,北方大混战。

为什么历史上,将王羲之与王献之并称二王?

首先他们的书法是一个脉络的。
其次,王羲之是书法的集大成者,王献之又是一个开拓性人物。他们留下了大量的作品,技法及人文特点都表现的非常丰富,且对于后世影响巨大,所以称为“二王”体系。
从特征上来说,王羲之更传统一些,继承了晋之前的大量的书写风格,笔法上称之为“内掖”,行草书书写比较保守,以小草为主。王献之笔法外拓,草书连带更加狂放,气势更足,雅致上稍欠缺。所以二王加起来就完美些了。艺术成就上二人不相上下。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首推《
兰亭集序
》。
王献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
本文标题: 王献之对后世的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272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最适合在家里养的植物是什么盗墓笔记里磁石真的能影响指南针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