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他不称帝对曹魏政局的后续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发布时间: 2023-01-04 01:00: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第一个劝曹操称帝的人是孙权吴国的孙权杀了蜀国的将军关羽后,非常担心刘备会借机出兵报复。于是,孙权想出了一个计谋:...

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他不称帝对曹魏政局的后续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第一个劝曹操称帝的人是孙权

吴国的孙权杀了蜀国的将军关羽后,非常担心刘备会借机出兵报复。于是,孙权想出了一个计谋:他要向曹操俯首称臣。并且立即派使者送去了一封劝曹操称帝的书信。

这时,司马懿也抓住机会,立即劝说曹操称帝。

(孙权)

陈群说:“汉室自安帝以来,到现在国运已经衰弱了。魏王您德高望重,百姓仰望,故孙权远在东吴也向您称臣、劝您称帝呢!此乃天人之应,异气同声。魏王您应早登大魏皇帝,而即正统,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曹操笑着说:“我做了30多年的汉臣。虽然我为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现在已经是魏王了,我怎么还敢奢求别的呢?”

古代劝进的方式,都是属下劝好几次,权臣非得推辞好几次。不能一下子就答应的。因为这样才能看出这位大权臣并非有意篡夺王位。

曹操年纪很大了,想让他的儿子当皇帝。曹操只想做“周文王”(推翻商朝的周文王没有称君王,让自己儿子周武王做了开国君主)。

曹操越是拒绝称帝,大臣们越是想说服他。曹操的心腹之一夏侯惇也加入了这个劝进队伍,他说:

"天下咸知汉祚已尽,异代方起。自古以来,能除万害为百姓所归者,即生民之主也。今王上从戎三十余年,功业卓著,天下投归,理应顺民应天,复何疑哉?"

曹操见群臣都来劝自己称帝,连忙挥挥手,拦住他们,说:

“别说了。如果我有天命,我就做个周文王。”

(曹操)

曹操的话意思很清楚。他想当皇帝,但是自己不会称帝,将称帝的伟业留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懿明白了曹操的这一举动,但他还是没能想明白,像曹操这种枭雄,为何甘愿采取如此柔软缓和的做法?

有多少人为了最终登顶,没有条件去创造条件去称帝?(例如袁术)。是什么让曹操拥有如此绝情的自制力,以至于拒绝了拥有一切、近在咫尺的终极诱惑?

曹操的这句话“如果我有天命,我就做周文王”,已经在他的脑海中萦绕了20多年。起初司马懿听到曹操说这句话时,也是根本听不懂,只有当司马懿处于同样的处境时,他才终于意识到曹操心中的难处。

曹操,为什么不想称帝?在我看来,曹操之所以没有称帝,最大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毕竟是汉人,不能忍受一个乱臣贼子的名声。例如,袁术称帝后,别人都说他是个大逆臣,结果袁术没有一个好下场。

你认为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是他不想当、不敢当、甚至对皇帝不屑一顾?当年一些汉臣为了奉承曹操,写联名信请曹操废掉献帝自己称帝。曹操堂弟夏侯墩知道此事后,马上面见曹操,对他说千万不能称帝,不然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此事必须从长计较。当时曹操十分赞同夏侯墩的说法。不久曹操因病去世,夏侯墩十分悔恨,因为就是他的劝阻使曹操没能在有生之年做上皇帝自己不久后也郁闷而死。
这件事说明夏侯墩认为曹操还是想当皇帝的,只是时机未到。为何曹操统一北方,在朝中有绝对的权威后,还没有称帝的最好条件?因为汉朝皇帝那受着上天庇护的“遮羞布”还在,曹操怕拉开这条遮羞布后,舆论对己不宜,怕孙刘两家借机制造事端,所以才不得不把称帝的计划暂且放下。
还有一事恰好说明了曹操的担心。赤壁后曹操不敢再举兵南下专心治理北方。记念后北方一片繁荣的景象。孙权趁机拍拍曹操的马屁,说曹操现在受万民景仰,应一跃为帝才对哪。曹操读了信后冷笑一声,说:“孙权那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烧烤哪。”这话一语双关,既说了谋权篡位不可行,还因为汉朝号称得到“火德”自己代汉须胜于“火德”,就是让自己坐在火炉上的意思。孙权这信是一半试探一半挑唆,曹操也是一半拒绝一半不甘心。
曹操实际上拥有皇帝之权,一切朝政大事皆由他掌管。献帝只是后宫的男主人,有时甚至连后宫也管不了。一切生杀大权都在曹操手上,只不过曹操还缺一件黄袍子罢了。
事实上,不称帝对他也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的高明之处。留下献帝,他就能打着天子的旗号,在都许之后不久就就轻而易举地收复了豫州,使关中诸将望风而降;他则利用献帝之名,实现和平的征服,让大小诸侯掩耳盗铃,“名正言顺”地代表献帝。刘琮投降、张昭一派劝孙权投降,也是为了以此做挡箭牌。
不做皇帝最大的挑战就是自己的权利欲,所以曹操非常清楚,不能慕虚名而处实祸。公元210年,献帝封给曹操10万人口
很简单,因为再怎么说,当时也还是汉室江山,(姓刘的天下)就算已经名存实亡,但影响力尤在,从政治上考虑,他确实没必要称帝,因为他已经有了所有实权,献帝只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而且一旦出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往皇帝身上推,而且他一旦称帝,就会失去所有民心,并且等于宣布要和天下为敌,这样,别的军阀就会有借口集结合理讨伐他,就算他再强大,打得赢也耗不起,并且即使他称帝,别人也不会信服他,还要被人从汉贼骂成篡汉反贼,从军事上说,手下那些猛将谋士可能有那种跟随曹操原本只是为了帮助他统一汉室,还天下太平(例如荀彧这些人),而曹操一旦称帝,与他们的理想则完全相悖,曹氏集团就会分崩离析,而别的君主趁机挑拨离间,甚至可以让曹氏集团内斗,从而兵不血刃,轻而易举打败曹操,实现自己的野心,而曹操也很聪明,深知这一点,并且他是出身汉室官僚主义的人,想维护这个政权,所以篡汉之说更无从谈起。。。但曹操确有篡汉之心,这一点并不用怀疑

另外曹操自己也说了想当周文王(自比周文王)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呢?

  对此,学术界有不同意见。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曹操虽有此念,但他审时度势,最终还是决定知难而退,适可而止,把代汉自立的任务留给了他的儿子,证据则在《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和《魏氏春秋》。据两书,曹操成为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后,代汉自立的呼声就开始高涨起来。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以陈群、桓阶、夏侯敦为代表的一些人拒绝劝进。陈群、桓阶认为,汉朝早已名存实亡,天底下一尺土地一个子民都不属于汉(尺土一民,皆非汉有〉,只剩下一个虚名(唯有名号),取而代之有什么不可以?夏侯敦则说,什么是万民之主?就是能够为民除害众望所归的人。从古至今,都是这样。殿下就是这样的人,应该尽快“应天顺民”,有什么犹豫的?曹操的回答是:孔子说过,施行的是政事,就是从政(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如果天命确实眷顾我,我就做周文王好了(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众所周知,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仍然服事殷商的。取代殷商的是他的儿子周武王。所以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曹操这话的意思是要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果然,曹操去世才几个月,曹丕就逼汉禅位了。

  然而吕思勉先生不同意。吕先生的《三国话史》中有一节《替魏武帝辨诬》,全盘否定曹操代汉自立的说法,认为曹操根本就没有这个念头。他说,曹操自比周文王,“正见得他不肯篡汉”。至于学术界普遍认为这话的意思是暗示曹丕来做,吕先生的评论是“岂非梦呓”。

  那么,事情到底是怎样的?

  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曹操的内心深处其实很矛盾。要说曹操从来就没想过要代汉自立,怕不是事实。说曹操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就更不是事实。但他终其一生确实没有这样做,确是事实。原因何在呢?有障碍。张作耀先生的《曹操评传》总结了四条,我归纳为十二个字:不吉利,想报仇,难改口,不合算。具体说就是:
  一,曹操年轻的时候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的话。这个观念,晚年时可能还有。
  二,曹操世受汉恩,报答之心是有的。
  三,曹操一直信誓旦旦,绝无篡汉之意,总不能自食其言。
  四,刘备和孙权一直把曹操看作对手和榜样,一方面骂他汉贼,另一方面又巴不得他早点称帝。据《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孙权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上表称臣,说天命就在曹操这里。对此,曹操的头脑倒是很清醒。他明白,只要自己称帝,刘备、孙权他们马上就会跟着来,“篡汉”的罪名却得由他曹某来背。他不可能上这个当。再说了,曹操现在虽然不是皇帝,却是“中央”,刘备、孙权也只是“地方”。如果三个人都称帝,刘备、孙权他们就不是“地方”,而是“对方”了。这不划算。

  所以,曹操拿着孙权的信对大家说,这小子是要把老夫搁在炉子上烤哇(是儿欲踞吾著炉上火邪)!这才有“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的说法。也就是说,是否代汉自立,令创打魏王朝,听天由命吧!但是,封公、建国、称王这些事,该做还得做,而且一往无前。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参考资料:http://bbs.0437.gov.cn/viewthread.php?tid=22929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不称帝是因为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曹操从小家里条件不好,出身低微,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崛起,在晚年的时候达到了权利的顶峰,但是他始终都没有登上帝位,很多人觉得他是太懦弱太胆怯了,其实他是考虑了各个方面才做的决定。

曹操是一个讲究纲常伦理和忠孝礼仪的人,虽然他本事很大,有能力称帝,但是他带兵出去打仗用的是天子的名义,也就是汉献帝,如果把汉献帝废掉自己称帝,那他就会被别人指责是千古罪人,世世代代都要被人唾骂。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思想也不允许天子做这样大逆的事。




扩展资料:

曹操开始走上仕途就试图用比较严格的法律改变当时权豪横行的情况。由于祸在中央,曹无法施展自己的意图。到他自己掌握政权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强的法治政策。他说:“夫刑,百姓之命也”;“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曹操起用王修、司马芝、杨沛、吕虔、满宠、贾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强。如果把袁绍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术加以比较,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情况:“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

在袁绍的宽纵政策下,“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炫鬻家财,不足应命”。所以袁绍虽兵多、钱多、粮多,终为曹所败。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强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悦”的效果。司马光说曹“化乱为治”,并非无据。

不得人心。

明明有权有势有实力,曹操却拒绝称帝,他一生拒绝称帝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为何不愿意称帝?

我觉得曹操一生没有称帝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不想背负篡汉的骂名,第二就是形势不允许。虽然曹操有权有势有实力,但他唯独没有人心,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就算实力再雄厚,没人支持同样会一败涂地。曹操顾虑很多,所以生前一直没有机会称帝,也无法称帝。

曹操本是汉室一员,但当时汉朝已走向衰亡,改朝换代是必然的趋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我们后人给曹操的评价,实际上曹操可能并不是这样想的,或许他是真的想保护天子、保卫汉朝。当初董卓作乱的时候,曹操是第一个举大旗征讨的,他打的旗号就是保卫汉室。正因为曹操的目的是正义的,所以汉室的重臣才会效力于他,也有很多爱国的谋士也甘愿为他所用。如果曹操想要篡汉,是不可能得到这么多拥护的。

曹操如果真的篡汉了,那么他在历史上必将留下骂名,他不想这样。可惜曹操一世英名,虽然生前尽力维护自己的政治形象,但死后儿子曹丕终究还是当了叛国贼。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曹操生前就有篡汉的想法,否则曹丕不可能在其死后马上称帝,其实我个人觉得是冤枉了他的。

再就是汉朝的旧臣也不会拥护曹操称帝的。这些汉朝旧部把希望都寄托在曹操身上,希望曹操可以平复乱世、恢复汉室,曹操生前确实也努力这样做了。曹操能有如此大的实力,大部分都是这些汉室旧部的支持,所以如果他真的篡汉,必将众叛亲离。

曹操觉得做帝王太累,还是做臣子舒服,就不想要了。
还是为名声考虑。应该是害怕后人说他的不是吧。
因为曹操挺重视自己的名声的,当时起事就是假借匡扶汉室的借口,如果称帝就会面对口诛笔伐,而且也会给其他各路人马攻打他的借口。
因为曹操觉得称帝之后,会给孙刘攻打曹魏的口实。

曹操为什么至死不称帝?你怎么理解这个问题?

01、因为曹操也想要护住自己的一世英名。

和乱世当中的其他军阀对比,曹操这个人的实力要更高一些,眼界自然也要更高一些。而且曹操其实也是受到了儒学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说曹操这个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声的,虽然现在很多人认为曹操是一个枭雄,但在当时曹操并没有丧失伦理纲,常并没有主动的去谋朝篡位。所以即便到死,曹操也没有称帝,主要也是想要维护住自己的一世英名,因为曹操不想后人称自己是一个谋朝篡位的乱臣贼子。

02、如果当时曹操称帝的话,会在政治上失去主动。

其实在曹操生前一直都有很多的政敌,假如说当时曹操直接赶走小皇帝自己称帝的话,那么就会给这些人留下口实。即便是当时的曹魏内部,也是有一些人不希望曹操称帝的,所以为了维护内部的团结和稳定,曹操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去称帝的。

03、对于曹操来说,皇帝只是一个虚名而已,没必要强行称帝。

虽然曹操并没有称帝,但其实曹操已经掌握了实际的权力,当不当皇帝对于曹操来说是无所谓的,因为曹操认为皇帝只是一个虚名。对于曹操来说,只要能够走上政治前台,并且能够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负,其实就已经足够了,而且这一点曹操也已经做到了。

04、曹操认为自己已经没有必要去称帝了。

但曹操完成自己所有的政治理想时,其实早就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对于这样的一个老人来说,称不称帝也就不太重要了,而且曹操也知道,即便此时自己称帝也没有办法在龙椅上坐很长的时间。所以干脆选择不称帝,剩余的那一些让自己的后人去完成即可。

曹操到死都不称帝一方面是不想死后被后入扣上乱臣贼子的这个罪名,另一方面是觉得实权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面,皇帝威胁不到他的实权,所以才会放心的不称帝吧。
因为曹操不敢称帝,当时国局比较混乱,如果他称帝的话,会有其他的国家攻打他,而且他称帝名不正言不顺的。
其实登不登帝对他来说都是都是一样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就是一个虚名,而且这样可以更好的维持他的英名。

曹操最后为什么没称帝?是什么原因在阻止?

01、曹操称帝名不正言不顺

虽然当时的曹操非常的强大,但是那个时候的曹操上面依旧有汉献帝,说白了,当时的曹操依旧是大汉朝的臣子,虽然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皇帝,然而汉献帝确实是东汉王朝的正统血缘,而曹操仅仅只是一个外姓人而已。此时的曹操如果强行称帝的话,那么是得不到大多数人支持的。如果老百姓不认可这个皇帝,那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02、当时的天下动荡不安,内部统一需要一定的时间

虽然当时的曹操很强,然而还没有到一家独大的地步,比如说还有孙权和刘备。此时的曹操如果强行称帝的话,那么孙权和刘备必然会连起手来共同对付曹操,这样一来曹操日子也不会太好过。所以想要称帝,那还是得解决了刘备和孙权之后才能够考虑。况且当时的曹魏集团内部也并不是铁板一块,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支持曹操称帝的,你比如说荀彧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还是有很多人笑中的是大汉王朝,而并不是曹操,此时曹操前行称帝只会导致内部瓦解。

03、曹操没必要称帝

要知道曹操虽然没有称帝,然而曹操手中的权力要比汉献帝大很多,所有的实权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表面上来看曹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向汉献帝汇报,然而这仅仅只是走个过场而已。也就是说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过的日子要比帝王还潇洒,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就没有必要是强行撺汉了。

04、有前车之鉴

在荀彧之前,曹操其实就已经知道了称帝是不可行的,比如说以前的袁术就是急于称帝,最终才导致的灭亡。曹操如此精明,当然不可能走他的老路。

第一,曹操称帝和孙权与刘备有什么关系呢?我们都知道,后期的三国其实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和刘备这三股势力了。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称帝的。无论是独断朝政的曹操,还是雄踞江东的孙权,亦或是自称汉室宗亲,占据益州的刘备。但是孙权和刘备的野心却都不小,都不愿意只做个汉朝的臣子,而刘备和孙权没有称帝的原因无外乎就是顾虑还活着的汉献帝,因为刘备和孙权一旦称帝,他们就成了乱臣贼子。但是如果曹操称帝了,那么刘备和孙权称帝也就没有障碍了,也不用担心承担骂名。我们从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和孙权就接连称帝就能看出这一点。
第二,曹操虽然在后世的名声不好,但是曹操却无愧于一个英雄人物的称号,曹操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人格。曹操早年的时候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大臣,在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就已经表现出了自己对汉室的忠诚。后来曹操也说了,自己只想做个征西将军,绝对是没有称帝的想法的。如果曹操称帝,那么曹操无异于自己打自己的脸,曹操也是要面子的人。
第三,条件不成熟。汉室毕竟是经历了数百年,受汉室恩惠的人很多。尽管是乱世中汉室的威信已经降到最低了,仍然还是有很多人以匡扶汉室为己任。比如说蜀国的诸葛亮,曹操集团的荀彧,孔融,崔琰等人,如果曹操想要称帝,必然是要面对内外很多的阻力。
第四,曹操的年纪大了。当时的曹操已经六十多岁了,以汉朝的医疗条件和人均寿命来看,曹操就算一年之后就去世了,人们也不会感到奇怪。所以曹操也不愿意晚节不保,去贪图那个虚名。当时的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实际上曹操的权力远比皇帝大得多。皇帝享受的待遇,曹操也是一样不少。所以曹操说过,如果天意真的要让我曹家做皇帝,那我宁愿做个周文王。意思就是说周天下三分有其二,但周文王仍然尊敬商王室,但是周文王死后,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最后一点,也就是第五点,那就是皇帝还有用。虽然人们都知道曹操绝不是汉室的忠臣,只是一个挟持汉室自重的汉贼。但无论是孙权和刘备,都不得不承认汉献帝所在的许都才是中央。所以只要汉献帝还在,曹操和刘备孙权的关系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就算曹操的命令,刘备和孙权都当做耳旁风,但是在道义上,曹操就已经占据了优势。
其实曹操和帝位只是差了一个名头而已,曹操真的没必要为了一个虚名,而让自己陷入被动中。但是说曹操是个忠臣,没有篡汉自立的想法也是骗人的。曹操作为一代枭雄,历经了千辛万苦才达到那样的高度。说曹操对皇位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曹操需要面对的问题比较多,所以曹操才没有那么做。至于人们所说的曹操为什么不还政于汉献帝,那就更是一个笑话了。就算曹操肯那么做,曹操手下的大臣们也不会同意的。
因为从当时的局势来看的话,如果曹操坚持登基称帝,那么就需要赶走当时的那个小皇帝,所以会让曹操在政治上面失去主动性,当时的曹操是有很多政敌的,所以曹操如果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当了皇帝,也会受到很多大臣的非议;
因为当时东汉的皇帝汉献帝还在世,献帝是有一个正统地位皇帝,所以曹操称帝会有很大的阻碍,而且曹操当时一直在征战,也没有时间考虑这件事情;是由于他不是一个正统的地位,而且当时三国并存,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称帝的,只有统一了三国他才可以称帝。
首先他不能够上了孙权的当 ,而且当时的形势也不允许,如果他称帝的话,天下必有大乱,主要是为了自保名节,年龄也太大了,他当时称霸于世的时候,已经65岁了。
本文标题: 为什么曹操不称帝 他不称帝对曹魏政局的后续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2725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激光可以打穿地心吗现在还有县志吗,有没有记录过比较奇特的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