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什么样子的

发布时间: 2022-07-08 18:00:5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6

崇祯的真面目你知道吗?袁崇焕被杀,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名将毛文龙,令满清没了后顾之忧,并导致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极大...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什么样子的

崇祯的真面目你知道吗?

袁崇焕被杀,有点咎由自取,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名将毛文龙,令满清没了后顾之忧,并导致崇祯皇帝对袁崇焕的极大不满,随后清军入关,袁崇焕没有守住重镇蓟西,在没有崇祯皇帝允许的情况,把关宁军带到北京城下,外地部队没有圣旨是绝对不可以进驻北京,否则会有造反之嫌的。崇祯皇帝抓了袁崇焕后,还没处置,关宁军就哗变,回师宁远不听朝廷的命令,最后是袁崇焕一封信才劝住了关宁军,这是皇帝最忌讳的事,国家军队成私家军队,不听皇帝圣旨,只听主将命令; 当年蓝玉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掉的脑袋,袁崇焕的死,他个人要负主要责任。     松山之战的失败不能怪在崇祯皇帝头上,洪承畴出师救锦州,一开始是一帆风顺的,打了几个小胜仗,清军完全处于劣势的,皇太极被迫抱病率军增援,洪承畴却不听部下的劝告,没有派兵防守从锦州到后方的一条小路,这条小路正好可以切断明军的粮道,结果让皇太极钻了空子,一举焚毁了明军的粮草,上演了官渡之战的翻版。
  
   孙传庭兵败,虽然有崇祯皇帝催战有原因,但孙传庭在皇帝面前夸口在前,他自称只要有五千精兵就足以破李自成,结果呢,他率几万人驰援开封就打了败仗,崇祯皇帝并没有责难他,让他戴罪立功,由于当时国库已经没银子,庞大军费开支已经让明朝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而关外清军虎视端端,随时可能入关,不迅速解决李自成军,就会让清军钻空子,所以崇祯皇帝他拖不起,所以才放手赌一把,让孙传庭出潼关会合左良玉的军队和李自成决战,从交战双方实力对比,其实胜率应该在50%以上,可惜,胜利的天平还是倒向李自成。
  
   至于内帑,那就更不值一驳了,有史书说崇祯内帑有3700万两白银,请问这笔巨款从何而来,明朝一年的财政收最多也就400万银,而军费高达2000万两,打从万历朝开始明朝年年财政赤字,在财政赤字的情况还能攒这么多钱?崇祯在位期间连陵寝都没修,给天启皇帝盖陵寝的钱还是东拼西凑来的,有一部分还是从崇祯的伙食费中节省下的钱,要知道历代皇帝是很注重给自己修陵寝,崇祯皇帝的宠妃下葬时,没有钱弄金器陪葬,就以铜器代替,李自成军逼近北京,崇祯放下皇帝的尊严,竟然低声下气的向大臣们讨钱发军费,看看崇祯都穷到这个份上,还说他内帑几千万两白银,这不是搞笑么!
  
   说白了崇祯皇帝亡国的原因其实就一条,没有力排群臣的意见,采取杨嗣昌的意见和尽快和满清讲和,采取“攘外先安内”的政策,和满清讲和,一旦和议达成就可以节省军费开支,降低百姓赋税,并腾出手来集中兵力解决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解决内乱,没了军费开支,就可以全力发展经济,整顿吏治,等国力富强起再收复辽东的领土,当年汉朝就是采取和匈奴和亲,才有了“文景之治”,北宋放弃收复北方失地的愿望和辽朝结兄弟之盟才成就北宋空前发达的经济实力,俗话说得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做人如此,治国更应该如此,崇祯皇帝是很想和满清讲和,但是大臣们一个个都理直气状,坚决反对议和,呼声那是一边倒,崇祯皇帝也无可奈何,可以说明朝士人太注重大明的尊严了,简直有点愤青的气质了,宁可经济崩溃,民不聊生,面对两线作战也坚持不与夷敌讲和,结果导致了亡国!

即使崇祯处在嘉靖的位子,他也一样会明朝搞垮。崇祯最大的问题是到死都没弄明白什么样的君主才是合格的君主。
   在明朝正德皇帝之后,厂卫是皇帝唯一能够直接掌握的可靠力量.崇祯在灭老魏之后却搞出了裁撤厂卫来,并且直到煤山上吊也没能使厂卫的力量恢复到他即位之初。袁崇焕的种种荒唐行为都是文官集团失去的厂卫力量制约的结果。
   再则崇祯毫不清楚权利运行的规则,在袁崇焕杀毛文龙时没有立即出手维护中央和皇权的威信,而是心存侥幸的看袁是否能兑现他的承诺。可以想象如果袁崇焕真的哪怕只是在表面上做到5年平辽的话,那毛文龙的事情绝对不会被追究的。但是毛文龙事件的政治影响之恶劣远远超出辽东战场的屡战屡败。他使整个国内的权力规则都发生了改变,地方军镇普遍的藐视朝廷可以说由此而起,既然挑战中枢的威信的做法可以不受惩罚的话地方实力有什么理由忠心不二呢。如果是一个合格君主就算拼上关外的土地不要也必须立即捉拿袁崇焕,即是给武官系统一个交代同时也是维持中央政府的权威。   最后,崇祯在全国的武装力量基本失控的情况下,居然仅仅因为缺钱就遣散了由太监出面整训的直属军队。合格的君主宁可被人骂昏君也会无所不用其极的保住能够直属的军队

至少做到了君王死社稷,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帝王,明亡,错不在他

明朝经过万历时期的怠政,实际上是衰而未亡,萨尔浒之战明军虽然败于后金,但是只要有装备精良的关宁铁骑牢牢地把守着山海关这道通向中原腹地的门户,除非明帝国国内发生足以从根本上动摇其统治的大变乱,无论是后金,还是后来的清帝国若想灭亡明朝,都是殊非易事。可是崇祯皇帝即位不到二十年就一手断送了看似固若金汤的江山社稷,而且他还是一位死不瞑目的末代皇帝,他在临死前说出的那句“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的谬论,多年以来不知道迷惑了多少人。
   即位之初,崇祯皇帝轻而易举地铲除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集团,使这位登基御宇的时候年龄尚且不到二十岁的皇帝真地以为普天下的烦忧事都不过是君王一朝振作就可解决的。在他看来,无论是嘉靖时期的朝政昏暗,还是万历时期的国事日非,都是君王不思振作造成的。只要有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严厉地督促群臣,天下何患不治啊?崇祯打心底里无比崇拜明太祖洪武皇帝,在他看来朱元璋的一切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都是那么英明、伟大和正确。难道不是吗?天启时期之所以朝政败坏,不就是因为天启皇帝忘记了宦官不得干政的圣明祖训而招致的恶果吗?嘉靖时期朝政昏暗,万历时期国事日非,其根本原因不就是由于皇帝不够勤勉吗?只要像太祖洪武皇帝那样勤于政事,不尚奢华,对群臣的要求严厉到苛刻的地步,实现国朝中兴的宏图,岂不是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
   好多关注明朝历史的人认为崇祯皇帝与洪武皇帝禀性很相似,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在对待臣工的苛暴方面,二者确实相差不远。但是在老练、沉着和冷静方面,二者可谓相去甚远。朱元璋并不急功近利,他面对元朝衰微,天下似乎唾手可得的大好局面,并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仍然能够做出冷静的决策。他否决了猛将常遇春孤军冒进,直捣幽燕的主张,而是稳扎稳打,先定中原,再取潼关,最后席卷大都,水到渠成地赢得胜利。崇祯皇帝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者。他所面对的关外后金政权,是一个方兴未艾,兵民合一,军力强悍的劲敌。后金政权的实力远在曾经逃亡漠北的蒙元残余势力之上,当年明帝国国力如日中天的时候,永乐大帝五次用兵进击蒙元,尚且未能把这股残余势力完全肃清。到了崇祯皇帝执政的时候,明帝国的国势已经日薄西山,后金政权的实力又非蒙元可比,可是崇祯竟然相信了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的方略。其实以当时明朝和后金政权的实力对比来看,莫说五年,就是十年八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明王朝也未必有确切的把握能够把关外完全荡平。崇祯皇帝在这件事上轻信了袁崇焕立下的军令状,可见其头脑是何其发热。仅仅头脑发热还不是最要紧的。要紧的是崇祯皇帝眼见袁崇焕夸下的海口不能实现,不但不反思自己的决策有无失当之处,还一股脑地把罪责全都推到臣子身上,说什么“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把袁崇焕捉拿下狱,处以极刑。在崇祯皇帝看来之所以不能克竞平辽之功,完全是由于袁崇焕不尽心尽力造成的,他根本就没有想到当年君臣二人定下的五年平辽的决策完全是不切实际的。在崇祯眼里只有成功是硬道理,失败即使是偶尔的失败都是不能被允许的。臣子只要失败了,就是一无是处的。在处死袁崇焕的时候,崇祯难道就没有想到袁崇焕曾经是赢得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功臣,是抵御后金入寇的柱石和干城,对待勋劳如此卓著的功臣,除了杀戮以外,难道就不能让他戴罪立功,继续为国效劳吗?按照〈〈明史〉〉的说法,崇祯执政时期 “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此说未必尽然。难道袁崇焕不是一位军事才华出众的堪比李光弼、郭子仪的名将吗?李光弼、郭子仪当年又何尝只打胜仗,不打败仗呢?只是唐肃宗和唐代宗不以一时的失败而全盘否定将领的功绩和干才,而崇祯皇帝则是一位输不起的君主,一点儿都没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气度,一输急了,必然红眼,必然对失败的臣子大开杀戒,所以唐肃宗和唐代宗依靠李光弼和郭子仪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而崇祯皇帝自毁长城,诛杀了袁崇焕,致使明王朝进一步滑向了败亡了深渊。
   朱元璋过河拆桥,诛杀为他打天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功臣,历来为后世所诟病。但那毕竟是在天下已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大清洗,朱元璋德行有亏,策略却没有失算。崇祯皇帝即位仅仅三年,在内忧外患都未解除的情况下,河还没有过去,却急不可耐地先把桥给拆了。其行事之躁切,之有失沉稳,莫说比之于朱元璋,即使与唐肃宗和唐代宗那样平庸的君主相比,尚且远远不如。可悲的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崇祯皇帝居然说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这样没有自知之明,也没有知人之明的蠢话。崇祯一朝的确缺乏能够匡扶社稷的文臣,但是明朝皇帝历来都是乾纲独断,大权从不旁落的,唯一的例外是在万历朝的前十年里张居正成为实际执掌朝纲的权臣,可是张居正最终却落得了一个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下场。在他死后,不仅十年执政之功废于一旦,还被亲政后的万历皇帝抄了家,子孙都遭到了皇权下的清洗。到了崇祯朝的时候,张居正身死家亡的殷鉴不远,在君主如此高度集权的体制下,即便文臣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得不韬光养晦,明哲保身。期盼出现治国安邦的文臣虽然不现实,但是崇祯一朝的确不缺乏能征惯战的武将,难道这些武将都是亡国之臣吗?如果崇祯不杀袁崇焕,袁崇焕会是亡国之臣吗?如果在松山之战的时候,崇祯不急切地迫令洪承畴出兵,导致全军覆没,洪承畴被俘,洪承畴会是亡国之臣吗?如果在明军与李自成农民军对决的时候,崇祯不急切地迫令孙传庭师出潼关,导致孙传庭兵败战死,孙传庭会是亡国之臣吗?在胜负攸关的十字路口上,崇祯一次又一次地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太多的力挽危局的机会,这难道不是崇祯皇帝的内在素质使然吗?自从崇祯登基御宇以来,明王朝的国势可谓江河日下,在败亡的道路上越陷越深,外因毕竟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就内在素质而言,崇祯难道不是亡国之君吗?实际上崇祯皇帝既乏自知之明,又无知人之明。被他委以重任的温体仁和周延儒都是奸佞小人,他最宠信的杨嗣昌也是一个心胸狭窄,排挤贤能,最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宵小之辈。即便温体仁、周延儒和杨嗣昌可以算作是小谋而大任的亡国之臣,可是对他们委以重任,使这些宵小之辈得以执掌了炙手可热的权柄的崇祯皇帝,难道就可以推卸掉作为亡国之君的责任吗?   按照〈〈大学〉〉中的观点:“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说,治国安邦之道在于使良好的德行和德政得到发扬光大,在于尊重民意,亲近民众,采取最合理最完善的政策。崇祯的素质与作为与〈〈大学〉〉中要求的标准相去甚远。经常有人提到,在崇祯皇帝身上有着勤政和节俭的美德。但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君主,越勤政就越做出更多的错误决策。崇祯皇帝固然节俭,但是也是一位吝啬的守财奴。在他眼里,家和国之间的界限是绝对明确的。直到末日来临的时候,崇祯都不肯把皇室内孥中所藏的丰厚资财充作军饷。皇帝惜财到如此地步,怎么能够让将士们在疆场上甘心效命呢?至于亲民,崇祯皇帝就更做不到了。一位真正爱民如子的皇帝怎么会在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时候还在层层加码地对老百姓加派“剿饷”、“辽饷”和“练饷”呢?用竭泽而渔的办法把老百姓逼到绝路上,其结果只能是老百姓揭竿而起,用遍地烽火把明王朝这座将倾的大厦付之一炬。在大厦即将被烧毁的时候,一直只知道“敬天法祖”,却从来也不知道“敬天爱民”的大厦主人,却把自己描绘成一个完全无辜的受害者,这简直是一幕不可多得的历史笑剧。

我只想说一句,身在局中身不由己。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上帝视角来看历史,但是人们总是忘了他的立场和他面对的错杂的人性因素。说他刚愎自用自废武功。讲实话我实在想不出来一个新上位的皇帝怎么在不扳倒对立权臣的时候树立威信。而且我也想想不出来,在面对亡国危机的时候给予袁崇焕那么大的信任资源都给他了,结果因为袁崇焕当初自信过头有把国家继续拖入他那连一半都没完成的计划的深渊时候有什么理由不杀了他。要知道当初国内已经不安宁了。更何况在还是王爷的时候就目睹了糜烂的朝政,我不知道他有怎样的信心你能想你们那样一眼就看出谁值得用谁能信任。要知道在那个时候看满朝文武几乎一丘之貉相互攻奸看不到一点为国为民。这些有人想过吗?光凭借史书记载的表象,就有人或捧或黑,我想问问那些所谓的专家,既然你能把明朝末年的局势说的头头是道换你你行吗?不仗着这几百年来人类的进步你行嘛?要么你就给给国家提点建设性建议看看。我想看看那个专家能像他要求的古人那样对身处的时代了如指掌?专家们你能把当下的事都说清嘛?

崇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耽耽,山河冷落,烽烟四起。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 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 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 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明史》评价思宗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祚讫运移,身罹祸变,岂非气数使然哉。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历史学家孟森说:“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思宗虽有心为治,却无治国良方,以致酿成亡国悲剧,未必无过。孟森也说思宗“苛察自用,无知人之明” 、“不知恤民”。思宗用人不彰、疑心过重、驭下太严,史称“崇祯五十相”(在位十七年,更换五十位内阁大学士、首辅),却加速了明王朝的覆亡。思宗的性格相当复杂,在除魏忠贤时,崇祯表现的超乎机智,但在袁崇焕一事上却又表现的相当愚蠢,袁崇焕跟崇祯说五年之内收复辽东,简直就像个疯子。崇祯也疯,他真就相信了。直到一年后,袁崇焕终于为自己的大话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学者所言“在思宗身上,机智和愚蠢,胆略与刚愎,高招与昏招,兼而有之”。史家对于思宗普遍抱有同情,以为崇祯帝的一生实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为剿流寇,明思宗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农民军的负责人。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但是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这也使得明末农民起义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虽然明思宗期盼着明朝能在他手中迎来“中兴”,无奈前几朝的积重难返,当时天下饥馑,疫疾大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加上明思宗求治心切,生性多疑,刚愎自用,因此在朝政中屡铸大错:前期铲除专权宦官,后期又重用宦官;在众大臣的吹捧下,崇祯高估了袁崇焕,误信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的大话,以倾国之力打造了一条宁锦防线,结果满清从蒙古绕了过来,明王朝面临没顶之灾。 乾隆亲自修订的《明史o流贼传》中说:“庄烈之继统也,臣僚之党局已成,草野之物力已耗,国家之法令已坏,边疆之抢攘已甚。庄烈虽锐意更始,治核名实,而人才之贤否,议论之是非,政事之得失,军机之成败,未能灼见于中,不摇于外也。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当夫群盗满山,四方鼎沸,而委政柄者非庸即佞,剿抚两端,茫无成算。内外大臣救过不给,人怀规利自全之心。言语戆直,切中事弊者,率皆摧折以去。其所任为阃帅者,事权中制,功过莫偿。败一方即戮一将,隳一城即杀一吏,赏罚太明而至于不能罚,制驭过严而至于不能制。加以天灾流行,饥馑洊臻,政繁赋重,外讧内叛。譬一人之身,元气羸然,疽毒并发,厥症固已甚危,而医则良否错进,剂则寒热互投,病入膏肓,而无可救,不亡何待哉?是故明之亡,亡于流贼,而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清朝编纂的《明史》依旧承认他兢兢业业,勤勉勤俭。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崇祯皇帝宁可煤山自尽,也没有把宁远铁骑调进中原打李自成,遵守了自朱棣起历代明皇们对臣民的承诺“天子守国门”!
比较复杂。说他是昏君,他却有明君的很多特点,勤于政务,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从继位起,没过几天好日子,内忧外患,焦头烂额,他用无限的精力和勇气苦撑十几年。说他是明君,他却刚愎自用,反复无常,直到山穷水尽都不知道变通,最后灭亡他自己是有责任的。能力方面,说他没能力,不能这么简单的说。他十几岁继位,拿我们现在看,十几岁懂什么?面对复杂的朝局,他显示了超出年龄的成熟和能力。绝大部分人,在那个年龄,恐怕不见得比他有能力。我们不能拿几百年后,事后诸葛亮的眼光看事情。要说他有能力,可他实实在在亡国了。倒不是非得成败论英雄,而是很多重大决策和过程,他做得确实不好。他总在一个恶性循环中,逐步玩到危如累卵了还不能看清现实。我想起了慈禧,对她的人品我也不敢恭维,但如果把慈禧放到崇祯这个位置上,我想她一定能摆平。因为她对外识时务(赔款割地),对内能把大臣收拾得服服贴贴。固然无耻,但没倒台也就没吃亏,总的来说还是很老辣的。但是崇祯显然就嫩了,书生意气,很像光绪帝,俩人结果都是败。所以我觉得崇祯是一个性格不够完善,政治上还不成熟的皇帝。一失足成千古恨呀,实在承担不起亡国之君的重担,即使我们不想成败论英雄,但这个名声也会流传千古,永远刻在史书上。
话不多说,崇祯是一位聪明勤奋的皇帝,也是一个可怜的人。传言说他无能、性格偏激、疑心重、、我想说这是满清为了丑化明朝丑化崇祯刻意编造出来的。原因很简单,如此皇帝怎能不亡国。其实崇祯一点都不无能,只不过生不逢时罢了。魏忠贤这么牛的人,朝廷上上下下几乎都是他的同党,而崇祯刚登基才17岁根基不稳完全靠一己之力把他和他的党羽铲除。民间称赞他为“圣人出”。这样一个皇帝你能说他无能不够聪明吗?

历史上的崇祯,究竟算不算是一个好皇帝?

崇祯不算是好皇帝,当然他就算是朱元璋、朱棣再生也未必挽回大明的覆灭。

崇祯17岁登基,快刀斩乱麻的消灭了魏忠贤,随后17年执政自杀而死。

抛去国家大环境不谈,崇祯这个人性格有问题。

他过于强硬,这从他最后宁可自杀也不逃亡或者投降可以看出来。

历史上,汉人王朝灭亡过一次,北宋灭亡靖康之耻,徽宗钦宗都被俘虏;南宋灭亡,临安皇帝是投降的。

这些皇帝都没有死,然而崇祯是主动自杀的,宁死不受屈辱。

这说明崇祯皇帝性格的强硬一面,很有骨气。

但做皇帝,绝非刚硬就可以的,一定要有强大的军政能力,还有有政治家的特殊性格。

远的不要说,看看他的祖先朱元璋、朱棣,都是能力超群,性格狠辣又极有谋略、城府之人。

而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能力不足,还不相信大臣,经常胡乱干涉。同时,崇祯生性多疑,经常有怀疑就擅自杀死或者废黜大臣,哪怕大臣在非常关键的岗位上。

这导致本来就混乱的明末政府和军队,更加混乱,最终彻底崩盘。

就用人来说,我们看看崇祯怎么回事?

以对付流寇农民军来说。崇祯帝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区区13年内,竟然更换了这多主将。每个主将上台以后,指挥1年甚至不到1年就被替换。

而农民军的实力庞大,北方就有至少百万之众。区区1年时间,就是神仙也不可能将农民军彻底歼灭。

这导致围剿农民军政策,关键时候总是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再说崇祯干涉一线指挥问题。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隔行如隔山,非专业人士不能随便做专业的事情。

之前2003年伊拉克自由运动期间,某些专家对于战争惊呼搞笑的判断,大家也都看在眼里。

这说明什么?所谓的军事专家在电视上说说段子是没问题的,同打仗的军人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崇祯明明不是军人,却往往在关键时候干涉具体指挥,出现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比如著名的松锦大战,也就是明军和清军最后的战略决战。

在明军并没有能力进行野外决战情况下,崇祯却横加干涉,强宁洪承畴率领13万主力营救锦州。

而虽然洪承畴明白明军同满清野战就是寻死,也明白皇太极包围锦州是围城打援,却架不住崇祯的催促。

结果13万大军刚刚出兵,就被满清优势兵力团团包围,切断粮道。

此时洪承畴出战,打不过;死守,没有粮食。

于是袁崇焕等人苦心经营多年的关外明军精锐,以及强悍的关宁锦防线,全部崩溃。

至此,虽有吴三桂退守山海关,其实已经无法阻挡清军。

所以,崇祯的性格不适合做皇帝,甚至不适合做团队领袖。

当然,如果他生在明朝中期,依靠内阁掌握大局,还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他生在覆巢之下的明末,就算有通天彻地的才能也是无用的,更别说还是这样的性格。

崇祯并不算是一个好皇帝,虽然他在最后临死不屈,但崇祯生性多疑,经常擅自杀死或者废黜大臣,导致军队中出现了混乱。
我觉得他不算,因为他是非不分,把三名大将都给杀了,最后自毁长城。
崇祯算是一个好皇帝,他在明朝末期极力挽救明朝的衰败,最后失败也不甘受辱,选择自尽。他已经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明朝。
是一个好皇帝,因为他想要凭自己的努力,去改变明朝的结局,励精图治,但最终失败

崇祯的真实形象

明史是清朝修的,所以说崇祯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了,请大家帮忙还原!
崇祯时很勤奋的,兢兢业业 十七年如一日的治理大明.他立志要光复大明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崇祯也是很有能力的不然怎么会铲除了魏忠贤呢?崇祯也是个有尊严的人不然怎么会在破城之日自缢殉国呢?崇祯也是个很坚强,很有魄力的人不然怎么会一开始明知要亡国却还是坚持到最后一秒呢?崇祯也是个孝顺的人不然怎么会因为忘记了母亲的面容而不顾皇帝身份在午门前痛哭呢?崇祯也是个爱民的君主不然怎么会在临死前的遗诏中写下“任贼分裂我尸,误伤百姓一人”呢?要知道古人是很看重死后的尸体的。崇祯也是个节俭的人,他的衣服都还是皇后给他打的补丁,而且他也没有为自己修建陵寝,节省了宫中开支。这一切都是为了大明,他要筹集军饷给前线,所以那些史书上写的崇祯聚敛钱财,吝啬是不对的。现在很多人说崇祯刚愎自用,其实崇祯是救明心切,下手太重了。而且崇祯从小就失去父母,没有温暖的童年,独处深宫。他不完全信任别人也是难免的。是人都有些缺陷,即使他是皇帝。对于崇祯杀袁崇焕这件事,我觉得有点假,毕竟崇祯误杀袁崇焕的说法是在明后100年才出来的,难免有清编造的嫌疑。如果想真正还原崇祯,只能穿越到三百多年去,但是这是我们所无法抵达的。我们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明史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对崇祯有意见但是至少有一句话可以证明崇祯是明君,就是崇祯自尽后明朝遗民写的“世上已无朱由检,谁曾为民念挂牵?”而且他们还把崇祯当成了神来供,现在还有崇祯庙呢。民心就是最好的证明!
崇祯其实是个冤大头,他接手的是个烂摊子,再努力也挽回不了衰败的大趋势。哪时社会风气堕落,社会发展陷入停顿,崇祯其实并不算昏庸,但是上辈留下的问题太多,他一个人解决不了。
是一个明君但遇时不济
  崇祯:很勤奋,兢兢业业 十七年如一日的治理大明.他立志要光复大明但是最后没有成功。同时也是个性鲜明的人物,在城破之日,与敌偕亡的勇气,叫人敬佩。他节俭,孝顺是大明少有的开明之君。
  评价:崇祯这个人,并不是神经病,但也不是明君。他只是想有所作为但又被无限制权力极端扭曲的人物。总的说来,崇祯是很聪明的,也很努力,但明朝制度的极端专制让他没有改正错误的约束。而他的自尊,让他丧失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1627年-1644年在位,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本文标题: 历史上真实的崇祯帝是什么样子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528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明末崇祯皇帝勤于政务却还是最终亡国戈甲骨文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