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割据一省,为什么陈济棠是一级上将,龙云刘湘韩复榘等只是二级上将

发布时间: 2022-07-06 03:01: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7

陈济棠救过老蒋的命,后被老蒋封为一级上将,最终结局如何?陈济棠救过老蒋的命,后被老蒋封为一级上将,但最终和老蒋貌合心离。两广事变...

同为割据一省,为什么陈济棠是一级上将,龙云刘湘韩复榘等只是二级上将

陈济棠救过老蒋的命,后被老蒋封为一级上将,最终结局如何?

陈济棠救过老蒋的命,后被老蒋封为一级上将,但最终和老蒋貌合心离。两广事变的失败之后,陈济棠败给了蒋介石,归顺后去海南做了行政长官,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国民党派系斗争非常严重,蒋介石名义上是一国之主,但真正听他话的只有江浙一带,阎锡山、李宗仁、刘湘、王家烈等枭雄雄踞一方,就连蒋介石发家的广东,都属于“南天王”陈济棠。

陈济棠有一个长处,他非常会站队,早年他其实隶属于陈炯明的粤军,看到陈炯明与孙中山势不两立,他立刻站到了孙中山的一边,在大获全胜的一方那里分得了不少功劳,从此在国民党中站稳了脚跟。后来广西新军雄起,陈济棠就看出了李宗仁前途光明,就给予大规模助力,于是又赢得了桂系座上宾的地位。

1925年蒋介石讨伐陈炯明,陈济棠正是蒋介石的右翼主力。结果蒋介石因为自己指挥糟糕,冒进误入了敌人包围圈,被猛将林虎打得丢盔弃甲,眼看突围无望,蒋介石甚至准备开枪自杀。好在这个时候,陈济棠神兵天降,打退了围上来的林虎军队,蒋介石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蒋介石对救过自己的人很很好,因此授予了陈济棠一级上将的军衔,相当于开国元帅的地位,而且把广东交给陈济棠打理,这也就奠定了陈济棠“南天王”的开始。但陈济棠却不信任蒋介石,在对方想拉拢自己讨伐李宗仁的时候,陈济棠出了一个奇招,他带上了精通相面之术的大哥陈维周,想看看蒋介石的命数。

结果陈维周江湖方术不到家,竟然说蒋介石活不过1936年,这也让陈济棠在关键时刻站错了队,他决定联系李宗仁,准备反蒋。当然陈济棠反蒋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因为在地理位置上,他的广东和蒋介石的江浙中间隔着中共苏区,他料定蒋介石一旦解决了红军就会长驱直下收拾自己,所以陈济棠想留着中共苏区作为自己的屏障。

但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蒋介石将红军赶进了陈济棠的地盘,要的就是陈济棠和红军鹬蚌相争,但陈济棠早已打定主意保存实力对付蒋介石,所以对于围剿红军只是做了表面工作,基本上等于放红军送出了广东。这也让蒋介石非常生气,看清了陈济棠的意图。

后来随着两广事变的失败,陈济棠败给了蒋介石,归顺后去海南做了行政长官,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这是我的一点看法。

这样说吧,虽然说他曾经救过蒋介石的性命后面也,被蒋介石升为一级的上将但是这都是前期的事情,他们两个人后续的关系发展其实是越走越远的。话说早期的陈济棠很懂得审时度势,当时他还是在陈炯明手下干事的时候,就已经看出了陈炯明和孙中山两人早晚会翻脸的,成为敌人。

他早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就放弃了陈炯明果断的来到了孙中山这边的阵营。而在之后因为蒋介石要讨伐陈炯明,当时的陈继堂作为蒋介石的得力助手。但是当时的蒋介石由于自己能力的问题,在指挥上不得力使得自己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导致自己身陷重围,那时候的蒋介石是相当的绝望,他已经准备好要自杀的。这时候陈继堂突然出现,击退了包围的军队,拯救了蒋介石,蒋介石才得以保存下性命。

就是因为救命之恩蒋介石才授予陈济棠一级上将的军衔。但是很可惜的是陈继堂并不相信蒋介石会真心真意的对待她,他反而更相信风水术士的说法,风水术士说蒋介石命数不好,所以当时的陈继堂就背叛了蒋介石跑到了李宗仁的阵营上面去了。

蒋介石在之后的行动计划中也有打算收拾了陈继堂的想法,于是在第5次红军的反围剿行动中,蒋介石将红军逼近了陈继堂的地盘里面,他的目的很明显,要的就是红军和陈继堂在他的地盘里打个你死我活,最后他渔翁得利。但是很可惜当时的陈继堂,已经知道他的意图,所以果断的将红军给放走了。蒋介石对于他这种行为相当的恼火,而在之后因为两广事变失败,蒋介石击败了陈继堂,之后的陈继堂就跑到南海去当官了。

两广事变的失败,陈济棠败给了蒋介石,两人貌合心离。
陈济棠败给了蒋介石,归顺后去海南做了行政长官,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两广事变的失败,陈济棠败给了蒋介石,归顺后去海南做了行政长官

国民党上将名录

国民党党上将

国民党军队正式授任上将的名单如下:

(一)特级上将

蒋中正1935 年4 月1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二)一级上将

阎锡山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冯玉祥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46年7 月27 日退役。

张学良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武昌行营主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西安事变后被监禁,1945年2月5日退役。

何应钦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部长。

李宗仁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

朱培德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办公厅主任。

唐生智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财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军委会训练总监部总监。

陈济棠1935 年4 月2 日任,授衔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军军长。

陈绍宽1935 年9 月6 日任海军一级上将,授衔时为军委会海军部部长。

陈 诚 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驻赣绥靖军预备军总指挥、军委会宜昌行辕副主任。1939 年5 月2 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为军委会政治部部长。1947 年2 月21 日晋任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参谋总长兼任东北行辕主任。

(三)二级上将

陈调元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军事参议院院长。

何成浚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鄂绥靖公署主任,1946 年7 月26 日退役。

朱绍良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甘绥靖公署主任。

韩复榘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路总指挥。

宋哲元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二十九军军长。

刘 湘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四川剿匪总司令。

刘 峙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豫绥靖公署主任。

万福麟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五十二军军长,1946 年7 月27日退役。

何 键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四路总指挥。

白崇禧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前为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后任军委会军训部部长。

刘镇华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十一路总指挥,1945 年11 月5日退役。

顾祝同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赣绥靖公署主任。

商 震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二军军长。

傅作义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五军军长。

徐永昌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三军军长。

于学忠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第五十一军军长。

杨虎城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西安绥靖公署主任。

蒋鼎文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

龙 云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

徐源泉1935 年4 月3 日任,授衔时为鄂湘川边区"剿匪"总司令,1946年7 月26 日退休。

杨爱源1935 年12 月1O 日任,授衔时为第三十四军军长,山西清乡督办。

程 潜1936 年1 月11 日任,授衔时为参谋本部参谋总长。

李烈钧1936 年12 月31 日任,授衔时为军事委员会委员。

卫立煌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加上将衔,时为湘鄂赣边区清剿主任。1939 年5 月2 日晋任二级上将,时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孙连仲1936 年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1942 年晋任二级上将,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薛 岳1936 年9 月26 日由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为贵州绥靖公署主任。1944 年9 月29 日晋任二级上将,当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余汉谋1936 年9 月12 日任中将晋加上将衔,时任第四路军总指挥、广东绥靖公署主任。抗战时任第四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46年6 月13 日晋升二级上将,后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邓锡侯1937 年3 月11 日由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第四十五军军长、军委会重庆行营副主任。1947 年2 月21 日晋升二级上将。时为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熊式辉1937 年9 月2 日由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前任军委会南昌行营办公厅主任、江西省军管区司令,后任军委会委员。1947 年2 月21 日晋为二级上将,时为东北行辕主任。

陈 仪1937 年9 月2 日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时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1947 年2 月21 日晋为二级上将,时任台湾行政长官。

(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

张发奎1936 年9 月12 日任陆军中将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任苏浙边区主任,后任四战区司令长官。

张治中1935 年4 月4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1936年9 月晋加陆军上将衔,不久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兼左翼军总司令。

钱大钧1935 年4 月4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军委会委员长行营参谋长、军委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 1936 年9 月26 日 晋加陆军上将衔,后曾任全国航空委员会主任。

鹿钟麟1936 年1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时任军事参议院参议。同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后任军法执行总监、冀察战区司令。

马鸿逵1936 年l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同年9 月26 日晋加上将衔,不久任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

刘建绪1935 年4 月5 日任陆军中将,1936 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为第二十八军军长、闽浙赣皖边区绥靖主任、第十集团军总司令。

张之江1936 年1 月22 日任陆军中将,同年9 月26 日晋加陆军上将衔,时为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副院长。1946 年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0698472

国民党的部队分几种?

比如说:中央军 晋绥军rn还有什么军?
抗战初期国民党整编各路部队时的番号和原出身情况。

第一路军 总指挥 陈调元 (该路军原为直军齐燮元的苏军、皖军所部)
第二路军 总指挥 刘峙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顾祝同部)
第三路军 总指挥 韩复榘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四路军 总指挥 何建上将(该路军原为唐生智湘军,1929年降蒋)
第六路军 总指挥 朱绍良上将
第七路军1 总指挥 刘湘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七路军2 总指挥 毛维寿上将(原十九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1 总指挥 唐生智上将(原第四路军分化)
第八路军2 总指挥 陈济棠上将(该路军为广东地方军阀部队,原李济深旧部)
第八路军3 总指挥 朱德上将 副总指挥 彭德怀上将(中共领导的原中国工农红军)
第九路军 总指挥 鲁涤平上将(该路军为湖南部队,原谭延闿旧部)
第十路军 总指挥 龙云上将(该路军为云南地方军阀部队,原唐继尧旧部)
第十一路军 总指挥 刘镇华上将(该路军为袁世凯年代镇嵩军)
第十二路军 总指挥 田颂尧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三路军 总指挥 石友三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1929年降蒋)
第十四路军1 总指挥 邓锡侯上将(该路军为四川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四路军2 总指挥 顾祝同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
第十五路军 总指挥 马鸿逵上将(该路军为北洋军阀时期回族部队)
第十六路军 总指挥 徐源泉上将(该路军原为张宗昌旧部)
第十七路军 总指挥 杨虎诚上将(该路军原为陕西部队,源出靖国军)
第十八路军1 总指挥 毛光翔上将(该路军为贵州地方军阀部队)
第十八路军2 总指挥 陈诚上将(该路军为蒋介石嫡系,而且是王牌)
第十九路军 总指挥 蒋光鼐上将(该路军原为广东部队,陈铭枢、李济深旧部)
第二十路军 总指挥 张钫上将(该路军为收编万选才、樊钟秀残部后组成)
第二十一路军 总指挥 夏斗寅上将(该路军为黎元洪时代鄂军石星川残部)
第二十二路军 总指挥 吉鸿昌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五路军 总指挥 梁冠英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六路军 总指挥 孙连仲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蒋)
第二十七路军 总指挥 冯钦哉上将(原十七路军分化)
第二十九路军 总指挥 宋哲元上将(该路军原为西北军主力,中原大战后降张学良,间接降蒋)
中央军 就是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直接领导的军队,国民党当时在南京有一所和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军校,从这里毕业的的军官,指挥的军队都是蒋介石的中央军。

嫡系部队,嫡系就是指部队的指挥官是出身黄埔军校的。
因为黄埔军校资格比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军校老得多,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级别更高。

地方部队,阎锡山的晋绥军、广西的桂系、四川杨森 西北军 东北军表面上服从南京中央政府,实际上是称霸一方的军阀,杂牌军,是蒋介石为了清洗军阀,故意缩减编制,克扣军饷,装备 补给 士气都很差的地方部队。
皇协军 伪军 两者都是汉奸部队,不同在于,皇协军主要任务是维护城市县城治安,伪军多是跟鬼子去扫荡的。。。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授上将军衔的都有哪些人?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1、特级上将1名: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2、一级上将17名: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39年5月13日晋任1名:程潜(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9年12月9日追赠1名:吴佩孚(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0年5月18日追晋1名:宋哲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2日追晋1名:陈调元(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5年10月3日晋任1名:白崇禧(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1947年2月21日晋任1名:陈诚(原为陆军二级上将)。
3、二级上将34名:全是陆军二级上将
1935年4月3日授任20名:陈调元、何成浚(1946年11月退为备役)、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1946年7月退为备役)、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1949年2月被褫夺)、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1935年12月10日授任1名:杨爱源;
1936年1月11日授任1名:程潜;
1936年12月31日授任1名:李烈钧(专为担任审判张学良的军事法庭审判长而授衔);
1939年5月2日晋任2名:陈诚(原为加上将衔)、卫立煌(原为加上将衔,1942年1月9日被"革去陆军二级上将"降级为陆军中将,1943年11月23日复任陆军二级上将);
1944年2月9日晋任1名:薛岳(原为加上将衔);
1945年10月3日晋任2名:张治中(原为加上将衔)、张发奎(原为加上将衔);
1946年6月13日晋任1名:余汉谋(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2月21日晋任3名:熊式辉(原为加上将衔)、陈仪(原为加上将衔)、邓锡侯(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18日晋任1名:邹作华(非现役,原为加上将衔);
1947年11月21日授任1名:孔庚(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非现役,原为国民党军早期中将,时年75岁)。
4、上将54名:陆军上将51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1名:范鸿仙(民国先烈);
1935年4月6日追赠1名:石青阳(积劳病故);
1935年7月15日追赠1名:谭人凤(民国先烈);
1935年10月18日追赠1名:张开儒(积劳病故);
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
1936年7月23日追晋1名: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6年11月23日追晋1名:王均(事故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6日追晋1名: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12月11日追晋1名: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838年追晋1名: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追晋1名:张諝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3月23日追晋1名:蒋方震(字百里,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9月23日追晋1名: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19日追晋1名:吴广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9年11月21日追晋1名: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0年7月7日追晋1名: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1941年9月29日追晋1名: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3年6月12日追赠1名: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
1943年9月10日追晋1名: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4年6月22日追晋1名: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4月9日追晋1名:张定璠(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5年5月25日追晋1名: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
1945年5月28日追晋1名: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6年7月31日晋任4名:张之江、鹿钟麟、王陵基、王树常;(均为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5、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综上所述,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1名,其中特级上将1名(授任1名)、一级上将17名(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陆军16名、海军授任1名)、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军人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上将54名(授任12名、晋任7名、追晋24名、追赠11名;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1人次(其中有20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46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从1935年"铨叙"后,到1949年国民党败走台湾,其间国民政府的军衔制度基本是统一的,但由于国民党政府、军队固有的"山头、派系"所制,各路军阀为自己的属下加官晋级、封官许愿还是屡见不鲜,而私自升迁军衔也不在少数。仅举山西为例,由一级上将、山西王阎锡山自己晋封的上将就有:王靖国、孙楚等。加之笔者所见《国民政府公报》并不完整,又可能有一些上将的任命未见于公报,所以本章所列上将尚不能认作1935年至1949年国民党军上将的全部。

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分别指的是谁?

  2005年9月中旬,台湾前“参谋总长”罗本立提出了退伍申请,主动放弃“一级上将”职衔,同时辞去陈水扁总统府战略顾问一职,创下了台湾军方的先例。罗本立自称辞职的原因是“从军60年未返家乡,希望能返乡祭祖,完成为人子孙应尽的本分”。

  据了解,国军《陆海空军军官士官服役条例》规定,“一级上将”是终身役,除非本人主动提出辞呈同时获得批准,否则没有届龄退伍的问题。罗本立辞官回乡祭祖一事之所以被各界所关注,其主要原因是一级上将的职位在国军中实在是凤毛麟角,能做到这一位置的多为国军极为重要的将领。因为这个军衔在早年就是「元帅」的位子。元帅投奔敌营成和体统?

  根据有关数据记载,国民政府以及现在的台湾当局授予部队的将军,分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国军的特级上将只有蒋介石一人,相当于大元帅。授予一级上将始于1935年,早年共9人授衔,其中包括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一级上将在地位上,大致相当于解放军的元帅。 这些将领都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风云人物,陆军一级上将有:何应钦、冯玉祥、阎锡山、张学良、李宗仁、唐生智、朱培德、陈济棠,海军一级上将是陈绍宽。

  蒋介石的五星是早在北伐后就取得的。中国在北伐统一铨叙后,军衔就有特级上将,当时蒋介石已经担任特级上将一职。

  据《中华民国史事日志》记载,民国24年3月27日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蒋中正为特级上将,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一级上将,陈调元、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徐永昌、于学忠、商震、傅作义、龙云、何成浚、朱绍良、白崇禧、顾祝同、万福麟、何键、杨虎城、刘镇华、蒋鼎文、徐源泉为二级上将。

  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宗仁要算其中的佼佼者,李在北伐和抗战中都屡立战功,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辉煌胜利。李宗仁算得上是名将,而且在政治上也较突出,一直是桂系首领,曾任民国代总统。

  何应钦、冯玉祥在军事上也有一定才能,何在北伐中,担任东路军总指挥,于福建松口战役大胜,一直北攻到上海,无往而不利,在抗战中,何也是我国战略的重要策划者。

  冯玉祥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小有名气,后来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都表现了军事才能。

  阎锡山、唐生智、陈济棠都是地方势力的代表,閰早年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功不可没。唐在北伐战争担任主攻吴佩孚,湖北诸多战役如贺胜桥、汀泗桥及武昌攻城战,表现极为出色,将吴的主力完全歼灭,经此一役,军阀们才闻风丧胆,一败涂地。

  陈济棠早年也追随中山先生革命,两广统一也作出贡献,北伐后在军事上就没有什么出色之处,但在政治上却都有自己的一套。

  张学良出生于旧军阀系统,但其作为少壮军人,有爱国热情,东北易帜归顺中央,避免了东北沦亡于日本,“西安事变”成就了他的爱国心,却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朱培德作为国民党滇军将领,在北伐中也有不错的表现,而且始终忠于孙中山,但其后很少担任要职,多任参谋长职务。

  陈绍宽早在清朝就在海军中任职,其资历足以担任海军首脑,但他谦冲为怀,提携后进不遗余力,然民国国穷财弱,海军长期不受重视,其作为有限。

  分析一级与二级上将名单,其中大多曾为独霸一方的地方势力,蒋的嫡系仅何应钦一人。黄埔学生一个都没有,升的最快的薛岳及陈诚等将领也只是中少将罢了!可见在七十五年前国民政府以元帅的崇高地为酬庸蒋介石等十位将领,主要还是感谢他们统一中国的功劳,政治因素明显要高过战场上的表现。
本文标题: 同为割据一省,为什么陈济棠是一级上将,龙云刘湘韩复榘等只是二级上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842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洗澡边听音乐会让身心愉悦吗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凭什么说其他三个国家的文明都已经消失,而中国的文明还存在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