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初期分封四个藩王,为何后来只有三藩之乱,另外一个藩王呢?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
清朝初期分封四个藩王,为何后来只有三藩之乱,另外一个藩王呢?
清朝初年“三藩”,是指三个割据一方的藩王,即云南平西王吴三桂、广东平南王尚可喜、福建靖南王耿精忠。清军在进入山海关后,由于自身八旗兵兵力不足和原先明朝疆域的广大,利用投降的明朝将领,作为攻击李自成大顺军和南明的先锋。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这一策略,促使清朝得以迅速攻占了原先明朝的疆域,也即完成了对明朝的取代。不过,等到清朝一统天下之后,三藩却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拥有过大的兵权,从而割据一方,不利于清朝江山的稳固。甚至,三藩一定程度上可以与清廷分庭抗礼,成为了清王朝内部的极大不安定因素。
所以,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年轻的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决定,战争爆发。而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朝初期,实际上册封了四个藩王。那么,问题来了,清朝初期分封四个藩王,为何后来只有三藩之乱,另外一个藩王呢?
一
首先,“三藩之乱”,涉及的是3个藩王,即平西王、靖南王、平南王。可是,在清朝入关后,清廷一共封了4个汉人藩王,为什么到了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时,只剩下了3个藩王?这是因为,其中一个藩王被废除了。这个藩王,是定南王孔有德。孔有德大约出生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铁岭矿工出身,“长于弓马,不识字”。天启元年(1621年),也即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在位的第一年,后金占领辽沈后,孔有德同其兄孔有性投奔明将毛文龙,参与了镇江大捷,后转进皮岛。孔有德虽然目不识丁,但是,他“骁勇善斗,临阵先登,为诸将冠”,累升至参将。
对于勇冠三军的孔有德,毛文龙可谓十分欣赏,于是收他为养孙,赐名永诗。当然,孔有德对毛文龙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以至于在贵为清朝藩王后依然“每言(毛)大将军时事,辄于色不自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萨尔浒战役以后,后金迅速崛起,到崇祯年间(1628—1644年),已基本上控制了东北地区,山东半岛已成为明朝防御后金军渡海南下的前线。对此,在笔者看来,后金的壮大,显然是多个因素导致的情况。其中,就后金来说,善于从明朝吸收和挖掘人才,显然成为其扭转形势的重要原因。
二
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借机处死毛文龙,其旧部由副将陈继盛统辖。对此,在笔者看来,毛文龙被杀,不仅影响到袁崇焕之后的命运,自然也对他的手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孔有德认为毛文龙“无罪横受屠酷”,感到非常寒心,终日闷闷不乐,于是投奔了孙元化,随孙元化去了登莱。后来,孔有德等毛文龙曾经的部下,选择归降了后金。皇太极对他们的投降极为重视,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崇祯九年(1636年),孔有德受封恭顺王。
因此,相对于吴三桂等藩王,孔有德成为藩王的时间,显然是非常早的。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孔有德随多铎追剿李自成及南明力量,平定了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凯旋后还驻辽阳。顺治三年(1646年)授平南大将军,进攻南明永历势力,从此孔有德开始单独统兵。一定程度上,清朝对于孔有德等原先明朝将领的放权,有助于发挥这些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得以迅速平定南明等势力,进而帮助清朝一统天下。
如果崇祯在1644年1月下旨给各地布政使和藩王让他们迅速招兵买马,讨贼立功。明朝必重演春秋;战国史
。明朝必存在400多年。明朝灭亡是因为养太多藩王,养这些藩王需要多少钱?
明朝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正是由于明朝的无能才实施满清入主中原,统治了中原地区几百年,从而由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等一系列的不合时宜的政策使我们从世界上的强国沦落为了任人欺凌的弱国。
就像大家都知道的那样正是由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破紫禁城才直接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但是为什么富饶的大明王朝最后就没有扛过当时小冰期的天灾呢?不仅没有扛过还导致无所依靠的农民,为了活下去揭竿而起!
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由于朱元璋这个明朝的开国明主制定的分封制度,这个制度原本的意愿是朱元璋太爱自己的子孙了,为了不让他们受苦受累就为了他们设置了这个制度。朱元璋规定只要朱氏宗亲都是需要国家养的,可以说他们的俸禄是很优厚不仅有银子更有土地。明朝藩王分为两等,一是亲王,二是郡王,说实话由于明朝宗亲都光享福了被封的亲王并不多,消耗大明朝国力最多就是郡王。说实话那时又没计划生育的概念,明朝贵族宗亲有没事干孩子可是没少生。据《明史》记载明朝初年时,明朝各类宗室总数不过58人,而到了万历二十三年的时候宗室已达到十五万人之多。明朝养活这些人可是花费了不少,更是把明朝的血都吸干了。
据《明史》记载,在明末天启年间,大明王朝养活宗亲共花费禄米396万石,但可怜的是当时明朝一年的田赋收入才只有257万石,也就是光依靠当年的收入已经养活不起了大明的宗亲了。不知道看到这样的问题就是朱元璋是不是也会很苦恼,他万万没有想到正是他的子孙把大明王朝给拖垮了!
可以说是非常多,明王朝的灭亡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种藩王身上了,因为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后有规定好了,只要是他老朱家的人那么就有非常好的待遇,可以说令人着实羡慕,当时他规定老朱家的王爷多达一万石,而且除此之外还会赐予一百倾以上的土地,可以说在自己的领地里就如同自己的王国一样,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些亲王还有一些盐铁的专卖权,可谓是富可敌国,而且在万历时期据说当时一年给予宗室的钱财就达到了552万两白银,可以说大大拖累了明王朝的发展,所以最后在崇祯时期才会被灭。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起于微末的,可以说小时候是穷怕了,但他这个人也有矛盾点,就是对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基本都杀了个遍,因为是担心这些功臣会动摇他老朱家的江山,但却大肆的分封自己的子嗣,而且还给了非常好的待遇,还给这些亲王土地,可以说是大大拖累了整个明王朝,因为一开始他原先是想要给予这些子孙更好的待遇,不用遭受自己年轻时那般生活,但他却没料到的一点就是他老朱家的人太会生了,可以说到了明朝后期的时候老朱家的人就多达了几百万,加上这些亲王可以说不用工作,但却拥有着极高的经济特权,可以说个个都是富到流油,以至于拖累了整个国家。
据记载,在万历时期,当时以福王为首的9位藩王就占了河南十分之一的田地,而且万历皇帝因为颇为宠爱福王,所以他拥有的土地是最多的,多达3万顷田地,而且还拥有着河南部分地区的盐铁专卖权,可以说简直是比国家还富有,可以说这还是小部分,而且老朱家的亲王分部在全国,可以想象占据的土地有多少了,而且每年还要给予这些人俸禄,要知道明朝时期当时有战争、也有天灾等诸多的情况,所以当时朝廷一边要支出应对各种情况,一边要给予这些亲王俸禄,可以说大大拖累了明朝,使得最后国家都灭亡。
唇亡齿寒或许这些亲王都不懂得这个道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没了的话那么他们这些人基本也就完了,因此在国家面临着危机的时候基本也是不愿意捐款帮助,因而最后在崇祯时期国家灭亡,这些亲王的下场也不是很好,不得不说是一种讽刺。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地位,能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吗?
凭朱皇帝的能力,应该能。
作为一个王朝的皇帝,要保证王朝不被敌人毁灭,皇权巩固,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他必须拥有政治天赋和帝王权谋,深沉的城府。同时理解国家统治的本质和根基,这样才能运用一个国家的力量,抵御外敌入侵,内敌反叛,官吏腐败,内政崩溃的结局。
如此,我们可以比对下朱元璋与朱由检二人的性格,才识,政治情商,军事才能,御下手段多方面比较。得出的结论是: 朱元璋肯定完胜朱由检的。
首先,朱元璋出身农民贫苦经历,后来又投靠郭子兴,很快获得郭子兴自己老板的赏识,这说明朱元璋打仗厉害,军事才能一流。而又有情商可以获得老板欣赏。同时会公关交际,结识很多当时文武精英,说明朱元璋有识人之明。而且信人不疑,让一批智士为他出谋划策。如刘基,李善长等。所以,击败各方敌人,创建大明。此后,朱元璋表现了帝王权术,御下手段,诛灭功臣而国家不乱,皇权大增。掌握军队而国力强盛。惩治贪官不手软,抑制土地兼并而不慌,朱元璋作为皇帝很成功。
而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差了很多,身为皇帝喜怒形于色,轻信文官东林党忽悠。杀魏忠贤后又对宦官集团打击过度,造成东林党一党独大。皇权被操纵。被人架空。城府不够,权谋太差。而且识人不明,军事上被牛皮王袁崇焕欺骗糊弄。政治上被东林党架空,结果是乱杀大臣。对土地兼并没有抑制,结果是逼反农民。正因为内乱耗尽了国库被灭国,反被外敌后金摘了桃子。
所以,结论是朱元璋代替朱由检做皇帝的话,后金肯定没有机会入主中原。甚至有被消灭的可能!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时期,绝对能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那怕到最后内忧外患的地步,朱元璋依然可以力缆狂澜,因为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东林党文官集团,像女真和李自成都是不足为惧。首先以朱元璋的性格和能力,东林党那些文官跟朱元璋根本不在一个档次,朱元璋可是杀伐果断的帝王。当年那批淮西勋贵和战功赫赫的武将,如蓝玉,李善长,刘伯温等那个不比东林党有手段,在朱元璋的压制之下也是老老实实的。
如果朱元璋处于崇祯的位置,东林党成不了气候,东林党敢威胁皇权,朱元璋直接杀一批,关一批,那个敢在多说一句话。人都是有从众心理,东林党文官集团也是如此,只要东林党稍微有一点威胁皇权,朱元璋必杀之,其他文官也就战战兢兢的听朱元璋的,那敢妄自做大。财政方面,要知道朱元璋是底层出身最恨贪官污吏,朱元璋如果在崇祯时期,那个敢贪,贪一些银子都是要剥皮实草的。各个官员不敢贪污是其次,以朱元璋的性格断然不会加重农业税收。明末农民税收过大才让农民起义不断,朱元璋一向反感商人,肯定加重对商人的税收,东林党那些提议取消商人税收在朱元璋这里没商量,直接否定。民众没有那么的压力自然不会起义,李自成之流断然不会起兵造反的。
当初李自成和张献忠起义,开始明朝军队完全吊打农民起义军,崇祯采用安抚手段和加重农民税收才让李自成之流做大。以朱元璋的性格,李自成起义直接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李自成在第一次起义失败的时候,朱元璋不用说直接处死李自成,还能让李自成翻起大浪。崇祯和朱元璋性格虽然都是多疑,朱元璋比崇祯强在敢于用人,像袁崇焕那些武将,朱元璋肯定大胆用之,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这种平贼杀敌毫不手软的人,朱元璋绝对是委以重任,女真在这些武将手里还不是小意思。朱元璋可是从战场上厮杀出来的皇帝,御驾亲征对朱元璋也是小意思,女真确定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像文官武将和东西两厂等之间的权利之争,要是朱元璋在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朱元璋当年杀了多少万文官武将,像明末那些官员胆敢放肆直接就是杀,朱元璋可不怕没人可用。文官那些以退为进的小把戏在朱元璋这不好使,换成朱元璋你想辞官,直接就让你告老还乡了。如此下去,明朝末年的几个心腹之患全部解决,大明中兴指日可待。就算以最后局面,朱元璋的性格说迁都南京,那个敢有二话。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的一位皇帝,他一生也算是勤勤恳恳,但在皇位上也没有什么作为,最终李自成兵逼北京,崇祯皇帝落得一个吊死煤山的下场。那么如果处在当时崇祯皇帝位置上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位以手段狠辣与铁血著称的帝王,他能否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最终中兴大明呢?
明太祖朱元璋就算是与崇祯帝易地而处,也做不到平灭女真,扫荡李自成,中兴大明,至少说朱元璋无法全部做到。朱元璋虽然是一位铁血的帝王,然而明末的大明已经不是明初的大明,此时的大明内忧外患很多地方已经积重难返。而朱元璋虽然还是那个明太祖,但他手下也没有了明初随同他打天下的那群骄兵悍将,谋士能臣,他想要做出改变其实很难。
明朝末期,文官士大夫集团已经把持了朝政,勋贵集团几乎没有了实权,藩王尾大不掉朝廷防之如同防贼,根本起不到朱元璋开国时期设想的那样以藩王守四方目的。而武将被文官压制已久,军队战力更是不堪,在加上朱元璋最为痛恨的贪腐成风,卫所米蓝,国库空虚。而当时又正好时值小冰河期,天灾不断,民不聊生,起义四起。那么在这种局面下,哪怕是以朱元璋的能力,他也无法做到在平灭女真的同时,扫荡李自成,并且中兴大明的目标,但这并不表示朱元璋会坐以待毙,毫无作为。
朱元璋是一代雄主,他如果接手崇祯的位置,那么很容易就能了解到国家内忧外患的情况,觉察到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而且以朱元璋的政治智慧,也可以很容易的把握到当时大明面临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法,其实是有的,大明两百多年历史上有很多人做出过尝试,也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朱元璋只要回顾一下历史,那么就知道该如何做了,具体来说,朱元璋能做的事情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朱元璋首先会重用厂卫,以压制文官集团,明朝的政治就是文官集团与皇权争夺权力的过程。厂卫就是皇帝用以压制文官集团的一个工具,这一点只要朱元璋回顾一下明朝他死后发生的事情也就能明白。明朝末年严重的党争,造成了朝廷效率的低下与不作为。而明末党争的一个关键就是魏忠贤死后,再也没有强力的厂卫出现,也就是说文官集团在于皇权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从而开始了内部的争权。重启厂卫,一方面可以方便皇帝的掌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压制文官士大夫集团,对于控制朝廷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以朱元璋的手腕,厂卫将会被他牢牢的控制。
朱元璋第二步是重用人才,重启新政。明末也不是没有人才,而且这些人才都还算是听皇帝的话,最终却都被崇祯给折腾死了。袁崇焕、卢升象,洪承畴,孙传庭,秦良玉等等人物,朱元璋发现人才与用人的能力绝对不是崇祯可比,而且他也不会如同崇祯那样的朝令夕改,其实只要用好这几个人,明朝基本就不会亡。而重启新政自然是当初张居正的变法,这也是明朝最后的一点荣光,朱元璋要是知道,就能明白这个新政对于明朝的好处,特别是对于明朝财政的好处,重启新政势在必行。
解放藩王是朱元璋的第三个选择,从朱元璋死后建文削藩开始,到后来的宁王作乱,明朝对于藩王的防备也是步步加深。到了末期藩王基本就是如同养猪一样被养着,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物不说,也完全起不到镇守一方,反而多数是在为祸一方,是明朝末年的一大问题。但这个问题对于朱元璋来说,其实并不算是问题,因为他是朱元璋,所以他敢于动手直接给所有的藩王松绑,把明初的政策重新给藩王,藩王可以自行招募卫兵,抗击流寇保境安民。对于一般的明朝皇帝不敢这么做,因为这么做了之后,皇室的藩王是比流寇更正统,更有威胁的存在。
朱元璋不同,先不说他恐怕有自信没有藩王能玩过他,就算真有藩王能够如同朱棣那样起兵靖难成功,最终扫平天下,朱元璋恐怕也会高兴,这毕竟都是他的子孙后代,藩王夺天下,总好过李自成或者是满清。所以朱元璋是唯一不怕藩王作乱的一个皇帝,而此时的大明藩王是富可敌国,这个从史书或者是后世张献忠沉银的一些文物就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放开藩王,他们的财富与其送给流寇不如自己募兵,还能消耗流寇的战力。看看历史上南明的藩王几乎都是推出来的傀儡,早点解放藩王,让藩王抓兵,就算是天下崩了他们朱家也未尝没有再战之力。
朱元璋最后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一个国家的大计,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他很可能采取的还是那套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也就是说,对外满清,利用关宁防线,严防死守,这个交给袁崇焕来做,没有了几年扫平满清的不切实际,纯粹做防守,袁崇焕还是很称职的。没有盲目的与满清决战,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送锦大战,什么洪承畴被俘投降的事情发生了。然后就是对内对付义军了,朱元璋自己就是义军起家的,对于其中的门道可以说是门清。而且义军曾经好几次被明朝压制了下去,在朱元璋的手下,张献忠想玩投降又反叛那就是找死,只要他敢投降,那么下场绝对悲惨。义军会慢慢的被压制。
朱元璋考虑到其寿命的问题,以及扫平满清绝对不是那么容易,他应该可以做到基本平灭国内义军,大明出现中兴的迹象,至于满清,朱元璋在大明国力没有充分的恢复之前,是不会与满清进行决战的,可能来不及平灭满清。但中兴大明为大明续命绝对可以说是绝对没有问题,弄一个类似张居正的中兴局面恐怕也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