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喝茶又叫做吃茶,这与人们的制茶过程与饮茶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地方,人们喝茶的时候...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为什么喝茶又叫“吃茶”?
喝茶又叫做“吃茶”,这与人们的制茶过程与饮茶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某些地方,人们喝茶的时候喜欢往茶里放一些佐料。所以,这茶里不只有茶叶,还有一些我们平常吃饭时所要放的东西。比如,有盐、黄豆、芝麻等。在人们喝完杯里的汤水之后,往往会把剩下的佐料和茶叶一起倒入嘴中吃掉。因此,这喝茶又叫做“吃茶”。
但在我国,并完全都是这一种吃法。有些地方也确实只是泡茶叶,只为饮用。我国喝茶水时,往往讲究品茶,而不是喝了就完事。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会细细品味茶水的味道,就像是把它当成了一道菜一样。所以,喝茶就被人们称为了“吃茶”。事实上,喝茶与吃茶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泡茶的过程中,一片片的茶叶往往会在水中散开。所以,水中经常会出现茶渣。当人们在喝茶的过程中喝到茶叶或茶渣时,并不会吐出来,而是把茶渣茶叶嚼碎,然后吞进肚子中。这样一来,喝茶就被称为”吃茶“了。
在古代,茶叶刚刚被发现时,是被当作药材来进行食用的。当一个人中毒时,可以用茶叶来进行解毒。在唐代,流行了一种这样的吃茶方法:就是将茶和葱、姜、枣、桂皮等材料放到一起,熬成粥来喝。在当时,就有了”吃茶“这种叫法。这种叫法经过了一代又一代,日子久了,人们便养成了将喝茶称之为”吃茶“的习惯。
有趣的是,吃茶这一习俗还与男女的婚俗有所联系。在一些婚俗中,”吃茶“实际上代表着许婚,也就是女方家同意嫁到男方家。这么听来,”吃茶“也很有喜庆的意味啊。
过去品茶时都会咂嘴、嚼末、渍舌,和吃东西是差不多的,这种说法也一直延续下来。
什么茶在宋朝被叫做茗粥
什么茶在宋朝被叫做茗粥释义:即茶粥,指烧煮的浓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状,故称。
出处:唐·杨华《膳夫经手录》:“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煑,是为茗粥。” 宋·苏轼《绝句》之二:“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天风吹月入栏干,乌鹊无声夜向阑。”
示例:清·唐孙华《夏日斋中读书》诗之三:“日携一卷书,潇洒送炎燠。忘忧代萱苏,破睡调茗粥。”
茶的雅名称做“茗”,一般指好茶。所以,茗粥就是用好的茶配以其它的或养生或保健或治病的辅料熬制成的粥,均可叫做茗粥。
古代人喝的茶水真是咸的吗?
我们现代是直接冲泡,可古代还加了其他材料?古人喝的茶水确实是咸味的,盛唐以前的茶甚至跟我们今天的咸味抹茶菜汤差不多,我们可以从茶的演变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大概很久之前就有饮茶,但是开始普及还是汉朝。陆羽的《茶经》里面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是汉代以后,到了三国,人们才广泛的开始喝茶,比如喝酒的时候喝一些茶。
第二个阶段:唐代,喝的加盐的茶水。《茶经》里面也有记载:“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古代里面茶水加盐,也可以起到提鲜的作用。茶在唐代以前是当做药的,到了陆羽这里写了《茶经》,也把茶推广开来了。
第三个阶段:宋朝,盛行点茶,电视剧《知否》里面有大量点茶的一些影视资料,这个时候的茶已经不仅仅是饮品了,更像咖啡一样,像一门技术,一门有趣味性的娱乐项目。宋代点茶,之前需要烤茶,再碾茶、筛末、煮水、点茶、调膏、击拂、候茶、品茗。点茶已经有点像现代的咖啡了,调膏、击拂有点像咖啡拉花一样。
第四个阶段:元明清,冲泡茶叶,已经和现在的喝法类似了。其实古代的饮茶方式,也是随着制茶工艺不断提升而演变的。
唐代之前往茶里加盐加佐料,其实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的制茶工艺不是很先进,茶叶苦涩,而盐和佐料可以调和味道,到后面技术上提升了,就不必这样了。个人看法,望采纳~
茶和酒都是用来喝的,为何古人喜欢说吃酒,吃茶?
古人为什么说吃酒而不是喝酒,吃茶而不是喝茶?原因在这里,看了你就会明白!古人老说:一壶浊酒。其实,这不仅仅是谦虚,也是当时的酿酒技术导致的。
“吃酒”一词的由来
古人的酒中一定有酒糟,因为古代人的制酒技术不比如今,运用的是发酵的方式,而不是蒸馏的方式,自然发酵酿酒,难免酒糟和酒混在一起,很难分离。
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酒叫吃酒,那可真的是吃酒,并不是古代的“吃”与现代的“喝”喝同意。“吃酒”一词体现最初体现的是生产和技术的落后性,到后来则是文化的继承。
古代的酒一般人喝的都是“浊酒”,因为里面参有制酒剩余的酒曲等物,
所以古代的酒并不比今天大家看到的酒那么清澈,而且古代的酒度数也很低,这也是为啥古代人喝酒都是抱着坛子喝的原因。
其实,古代的酒之所以浑浊,主要是他们的制作工艺造成的,他们没有今天的蒸馏技术,只能采取最古老的方式。在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酿酒的工艺了,只是那时候的酿酒方式比较原始。
酒的蒸馏技法是元朝以后才出现的,在元朝以前,即使用细布过滤,仍然难以沥净粮食和果品的残渣。因此古时的酒应该是略显浑浊,在秦汉时期甚至不需要过滤残渣,酒与醩混合食用。
“吃酒”的文化却是历久弥珍,后世虽然采用过滤、蒸馏等手段,使酒逐渐清澈,但是“吃酒”一词依旧沿用,偶尔会被拿出来提高“逼格”。
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
那么古人为何称之为“吃酒”而非“喝酒”呢?原因大概有二,一是类似于“吃茶”,二是古代有“吃酒点盐”的典故。吃茶与茶类似,两者本该都是用来喝的,但是古人却喜欢用“吃”一词来形容。
茶最早多为药用,根据陆羽的《茶经》记载,在唐宋时期,多是将茶与葱、姜、枣、橘皮等熬成粥吃,类似今天的八宝粥,因此叫“吃茶”实至名归。
南宋开始逐渐有少数人喝茶,到了明朝人们才开始广泛的饮茶,但是“吃茶”一词依旧被保留下来,与“喝茶”并用。如今有些文人雅客也会用说吃茶,来显摆一下。
“吃酒”的原因与之类似,秦汉时期以米酒居多,并且浑浊有粮食残渣。《周礼》中记载有“醴”,也就是现在说的醪糟,是米酒的一种,形态类似于米粥,因此说“吃酒”一点也不过分。
那为什么古时候,人们要说“吃酒”,而不是现在普遍使用的“喝酒”?其具体的原因,已不可考证,但一种说法是,与语言的用词习惯有关。
这种说法认为,在先秦两汉时期,古代汉语中表示“吃喝”的文字,多是用“食和饮”,喝字还未出现,或是像“啖”字也多用来表示吃,所以也有“啖酒”一说。
可“吃酒”这种说法,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如果你稍微留意,便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方言还保有“吃酒”的说法,但意义稍有不同,有些直接代指“喝酒”,一些只表示“吃酒席”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