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怎样航运的?又不是海上,没大风,靠什么做动力?还有,他最大能让多大吨位的船只航行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怎样航运的?...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怎样航运的?又不是海上,没大风,靠什么做动力?还有,他最大能让多大吨位的船只航行
京杭大运河在古代是怎样航运的?又不是海上,没大风,靠什么做动力?还有,他最大能让多大吨位的船只航行?急,回答好的加300分?清朝为了保证漕运做了哪些工作?
清朝朝廷为了确保漕运,对运道的疏通十分重视,采取了治黄兼顾治运的方针,这样,客观上给运河地区,特别是黄淮地区的水利事业带来一定的好处。清代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原为发源于山东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后为黄河所夺。中运河的开通,是清代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是清代南北漕运所必经的河段。它也是大运河的一部分。清代漕运方法基本承明制,但又有下列名目:正兑米,运京仓粮,定额330万石;改兑米,运通州仓粮,定额70万石;折征,将漕粮折算成银,价银统归地丁项内,上报户部。
看看大运河的漕运,是如何影响明清两朝的国运的,影响到底多大?
京杭大运河隋朝时开通,自此以后他成为了影响中国千年的交通命脉,而靠着大运河的漕运,大运河就无形中的影响了以后历朝历代,特别是明清两朝,因为自从朱棣定都北京,大运河的地位就更加的提高了。
定都北京后,北京的人口接近百万,再加上粮食储备等等,运河的漕运可以说是关系到京师的生死,因为古代最有效安全快捷的运输方式就是水运,所以朝廷就非常重视漕运,这样一来一条从南到北几千公里的距离,一条灰色利益链就产生了。
漕丁、地方官府、户部尚书、内阁大佬,一整条从地方到中央的产业链就形成了,这里面参与分润的人员不知道有多少,明朝时当时每年规定运送到京师的粮食为八百万石,但是最后报上来的是沿途莫名其妙的损耗了三千万石的粮食,光是这样还不够,每年的运河修缮的服役还是最频繁的,还要运河各项花销,这些开销加在一起,那简直是天文数字般的花费。
最后这些花费还大都落在了江南百姓的头上,反正朝廷是没本事拿出那么多钱的,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所以在后来清军入关能迅速的平定江南,这和明朝在江南失去民心有关,上千公里的运河,将近百万人涉及在其中,每年都有几千万两银子的分润在里面,所以后来一直有人提出要用海运代替运河,特别是戚继光平定倭寇动乱后,越来越多的人提出走海运,但是都没有得到回应。
牵扯的利益太大,上百万人,这些人要是乱起来那就真的是灾难,所以也就只能每年看着几千万两银子溜进贪官的口袋,就连皇帝都没办法,一直到清朝运河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哪怕是清朝后期,蒸汽船和火车出现了,漕运还是老样子,最后到了二十世纪初,大运河北段是在是淤积堵塞严重,再加上刚刚爆发的义和团和庚子赔款的好几亿两赔款,清廷上下是实在没钱修理运河。
清廷不顾一帮幽怨的眼神废止了漕运,上百万的靠运河吃饭的人一下失业了,运河原来的漕帮变成了青帮,还有一些参加了辛亥革命,所以这些运河工人还是出了很大力力气的。可见运河的漕运对于明清两朝的影响是有多大了,可以说国家就是被活活拖死的。
小伙伴们有啥不同看法,欢迎留下评论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