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不是爱读后感(溺爱不是爱 而是种伤害 来自北大学者武志红的育儿经)

发布时间: 2025-04-12 01:40: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4

溺爱不是爱,而是害!《围炉夜话》中说道:“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也曾说:“千万别太顺从孩子,因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溺爱不是爱读后感(溺爱不是爱 而是种伤害 来自北大学者武志红的育儿经)

溺爱不是爱,而是害!

《围炉夜话》中说道:“教子勿溺爱,子堕莫弃绝。”
著名心理学家李玫瑾也曾说:“千万别太顺从孩子,因为大部分逆子都是父母宠出来的。”
爱孩子是件好事,但是过度的爱很可能会变成溺爱,是畸形的爱,让孩子会有“心灵窒息”的感觉。真正毁掉孩子一生的,不是游戏,不是贪玩,而是源于父母对孩子过度而没有节制的溺爱。
溺爱不是爱,而是害!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只懂得一味索取,永远也学不会感恩,这正是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爱她,就让她“吃苦”。
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成长的道路上必然有风雨相伴,只有亲身去经历,去磨练,才能不断总结经验,从坎坷中汲取教训,引领她成长,而不是替她成长。只有苦过,才能享受极致的甜。
在平日的休闲时光里,我通过一系列的运动来磨练她的意志和毅力,与她一起看体育比赛感受运动员的坚韧与顽强,帮助她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好品性,当坚持的品质成为了习惯,便能受益终身。
父母疼爱孩子,不能一味的娇惯纵容,舍得让孩子吃劳动的苦,为她的将来长远考虑,才是深爱的表现。
我做饭时发现她喜欢围在我的身边问东问西,从小让她尝试帮我做家务,小到倒垃圾、扫地,大到揉面、包饺子,让她从点滴的劳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让她感受到我是家庭的小成员,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别小看孩子,孩子的视角往往让大人惊叹!
勤劳的品质无论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所谓“勤能补拙”,一件事情重复上百次甚至上千次,就能摸索出其中的道理和经验,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是上天赐予我们最宝贵的礼物,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融入了什么样的色彩,但是这画笔的主动权要交给孩子,给她一个独立的成长空间,父母扮演 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孩子成长,而不是替她成长。
六岁的她对未知的世界很好奇,懵懵懂懂,喜欢探索新奇的事物,喜欢摆弄她的玩具,包饺子时喜欢围在我的身边揉面团儿。
我观察到她有这个爱好后,为她购买了一些拼插玩具来提高她的动手能力,在动手的同时也是锻炼她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玩耍的过程中她会遇到各种问题,最简单的方式是向大人抛出问题,等大人回答。
往往这个时候我都会让她先开动脑筋思考,自己如何去解决,往返几次,让她学会自主思考,主动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育儿观念:溺爱孩子不是爱而是害

从溺爱本身看,溺爱是一种充满风险的爱,有“溺水身亡”之嫌。溺爱隐含的苛求是:父母意识上强调“乖乖,只要你成绩好,我们别无他求”的“应试”要求,和父母潜意识的征服情结或自卑情结而对孩子“我为你付出,是要看到你为我出人头地”的无意识暗示。孩子在这种“成绩至上”和“为我牺牲”的爱护下,慢慢会感觉无形的重压,这是心灵的重负。当走向青春期,许多情形和事情(比如竞赛或恋爱)不可能再由关系人物替代,而必需要自己面对选择时,由于自身的依赖情结,决断性和责任能力的弱小,使自己显得无助无能,他会因找不到自我而怀疑自己,继而会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甚至厌学、依赖游戏等退缩行为。

现代孩子的心理问题,溺爱与苛刻是两大原因。苛刻,也许表现在那些严厉、专制的家庭,这是抑制孩子心灵自由的养育环境。而溺爱,比苛求制约心理成长有过之而无不及。

溺爱为何有杀伤力?因为溺爱,看似充满温情和温暖,也有民主氛围,但它让孩子学会了被动的接受与服从,让孩子习惯了享受和依赖。溺爱隐藏了:对孩子创造性、开放性思维的遏制;对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压制;对孩子决断力、行为责任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孩子承受风险与挫折能力的扼杀。

一位13岁的女孩来做心理辅导,她一脸惆怅地说:“我小学时就不快乐,进初中后越来越感觉孤僻,在家里感觉不到温暖。”我问“你在家里是什么感觉呢?”“冷的感觉”“你觉得爸爸妈妈对你怎样?”“他们很爱我的,但我不知为啥感觉不到温暖”。这是被溺爱下孩子不快乐的代表。并非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不快乐,但溺爱的养育模式,肯定隐含了制约孩子心理能力的苛求。父母不得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给了孩子无私的爱,孩子却感觉不到爱?

如果在爱的关系环境里,孩子感觉不到爱,那肯定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父母不会爱的结果。所以,溺爱它象征了爱的窒息,溺爱意味着孩子创造性思维被爱淹没,孩子的自主性个性被爱阻止。

既然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溺爱(苛求)有关,那么,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个性心理,或者说提高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如孩子独立的意志、耐性、决断、宽容、爱的能力等,这些心理品质绝不是在课本上课堂上所能获得,也绝不是成绩好所能带来,而绝对需要我们给孩子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家长和老师能够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能真正读懂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意思,需要我们学习对孩子的情感教育的课程。

另外不仅儿童教育很讲究方法,早教识字教育也很讲究方法,人们对于画面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相比起枯燥的文字,需要一行一行进行练习,比如【猫,小,帅学汉字】是一款采用图片演化成字体的软件,让孩子在好奇快乐中学习汉字,我家闺女从三岁开始接触汉字,现在用了一年认字300多个,是一款免费的好软件。

【猫,小帅,识汉字】中的图片演化汉字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让孩子感知世界同时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对以后繁重学习任务有重大帮助。

《溺爱是毁掉孩子未来的残酷之爱》读后感

《溺爱是毁掉孩子未来的残酷之爱》读后感
1. 爱孩子需要学习------追求高质量的爱。爱子秘籍的宗旨:爱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爱要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作为!爱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教育的效果也有天壤之别。
2.犹太家长爱子启示录--------- 在所有与孩子有关的问题上,我们可能始终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全然不知道我们的爱也有可能是目光短浅的短线投资。怎样爱孩子就成了一门艰深的学问。犹太家长对儿女的爱,是以终身受益为目标,他们不做短线,他们做长线投资。“有偿生活机制不培养啃老族”,“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财商能力从娃娃抓起”,“延迟满足让孩子理解家长”,“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100分家长不如80分家长”,“家长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观察、参谋、提醒做军师父母,不培养平庸孩子”,“生存从娃娃抓起”等等一整套的独特方法。在富裕的环境下爱孩子,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智慧和勇气。掌握了爱孩子的艺术,孩子就会受益一生。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和满足感,你才会有从容的晚年,孩子也才会收获成功的人生。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有方法。
作者沙拉在书中多次提到现在中国家庭教育种种现象,检视一下我们自己,对号入座看看我们是不是这样的:
中国现在还没有成为经济强国,很多家庭还徘徊在中产阶级的门槛外,但对于爱孩子,却表现出来先娇、未贵先奢的教育理念。中国出现“孩奴”、“肯老族”、“草莓族”、“直升机父母”,(意思是指一些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不经意地还会愈飞愈快,愈管愈多,还生怕一减速,就会摧毁自己与孩子的人生。)国外将中国的“直升机妈妈”写进词典,并非有意丑化中国妈妈,而是对中国“直升飞机妈妈”的一个善意的提醒。在中国有很多父母为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过度抚养,孩子们不用叠被、不用烧水、不用做饭,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嘴,父母则是孩子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他们也不会有怨言。
在犹太人家里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小主人,不是中国家庭的“小皇帝”。
中国“富不过三代”,但在以色列很多家族的财富世代传承,这种传承并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生存的技能和素质,一种对自我人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
中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三成的成年人基本靠父母供养。难怪不少人都在高喊:谨防养儿“啃”老的现象颠覆中国人多年来养儿“防”老的观念。
这些现象该给中国人敲响警钟了吧!
中国新一代父母养儿育女面对的新课题、新挑战就是走出爱孩子的四大误区,你陷入了那个误区?
误区一:素质教育≠艺术教育
表现:在国内没有主心骨的家长把音乐、美术、武术、舞蹈、书法、外语等等错当成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后果:好分数=好学校,好学校=好文凭,好文凭=好工作,结果养儿“啃”老颠覆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养儿“防”老。
误区二:习惯性满足各种要求
表现:对孩子物质娇宠和娇宠,父母是孩子的提款机。父母成了“孩奴”,孩子成了“啃老族”。
后果:“钱是父母兜里掏出来的”、“钱是银行给的”,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劳动是价值,养成好逸恶劳的习惯。父母即时满足、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容易养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绪不稳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个性。
误区三:知爱而不知数
表现:新一代的父母更重视教育,但却没有领略“爱而知数”的内涵。“爱而知数”是家范教育,是素质教育,是慎始教育,而不仅仅是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智能、英语、奥数等教育。
后果:对孩子的行为缺乏明确规范的家庭,孩子到一定阶段会放肆,会不理解父母,父母越是给孩子无原则的宽容和无原则的耐心,孩子越会巧妙地接用你的爱心,最后擒拿了父母。
误区四:过度抚养,关怀强迫,过度热心
表现:父母过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在孩子上空盘旋、转悠,不肯撤退,典型的“直升机父母”。
后果:会降低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自理能力和适应力。会缺乏独立性、坚韧性、耐苦性和艰难意识。在爱的名义下,家长们付出了辛苦的代价,却收获了对孩子的唠叨与担忧。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已泼及全球,世界上数万种工作中,养儿育女是最重要,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作者沙拉总结了犹太家长爱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她将爱子秘籍,总结七个字:特别狠心特别爱,并归纳出三个内涵和对应技巧,书中记录了沙拉改造三个孩子的经验,非常非常值得学习,她会给爷爷奶奶们、爸爸妈妈们很好的启发收获和帮助。
一.在有偿生活机制中爱孩子
“有偿生活机制”是犹太人生存教育的一个精华,它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不仅使犹太人子孙精明富有,而且还使得他们无论瓢泊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如鱼得水地开展他们的事业。犹太人将干家务活看做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础课。
二.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
“延迟满足”是以色列亲子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延迟满足”让孩子学会忍耐,让他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一个人准备的,他所有的东西并不能垂手而得。“延迟满足”增强了孩子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了对成功至关重要的逆商。“延迟满足”还训练孩子在延后享受中磨练意志,磨练对人生的期许,从而变得更有弹性,在学习方面也会变得更有耐心。
三.撤退一步,学会放手
不做包办的管家,做一个参谋、观察、提醒的军师是犹太家长对自己父母角色的定位。犹太父母对儿女的爱,就是这样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他们常常比喻自己的家教方法说:我们不做短线,要做长线投资。
家庭教育帮助犹太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强调爱与教结合,但爱和教都要有度。只强调教,孩子就成了教育的靶子,他感受不到爱,他和父母之间的爱也就不会流动。
外婆学习心得-------以上介绍的三个方面教子经验,外婆也要逐步列入小红帽教育之中。
第一:“有偿生活机制”,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效果明显,那我就从做简单的家务事入手,让小红帽扫地、擦地、搬凳子、叠自己的小衣服做起,(现也正是这样做的)等上大班,让她自己洗自己的内裤、袜子,叠被子、洗碗等等家务,上学后我也实践实践“有偿生活机制”。
第二: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小红帽知道爸爸妈妈要上班,要苦钱,不上班就没有钱,有些东西可以给他买,其他小朋友有的东西,不一定就非要自己也有,她还是能懂这些道理的。
第三:撤退一步,学会放手
外婆我带外孙女基本原则就是培养她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她好的生活习惯,外婆告诉年轻的父母,你越早培养孩子好的生活习惯,你就越省心,孩子就越好带,你就越轻松,孩子就越懂事。
外婆挺欣慰的,看来外婆的教育没有偏离方向,还需继续努力呀!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绿色地、科学地爱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阶段享受的父母之爱应该有所不同,这是父母要把握的分寸。当孩子进入童年、少年以后,就应该尽量把父母之爱的剂量科学化,否则,补药就成了毒药,毁掉孩子前程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了。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温度、有理智地爱孩子
爱是一门艺术,这里面最难把握的就是情绪。特别狠心特别爱,以理智的胸襟包容孩子犯错误,以温暖的笑容鼓励孩子改正错误,使孩子的生命之树奋力向下自己扎根,直到长为参天大树。
特别狠心特别爱--------是有牺牲,更有智慧地爱孩子
自己做了父母,才知道受苦的同时也是享乐,奉献的同时也是收获,牺牲的同时也是满足。但过多牵连,过分束缚,以爱为名的牺牲与奉献最终也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有些爱,欲速则不达。
为了孩子,让我们学会如何去爱吧!

作文: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父母的爱肯定都会献给这个孩子。但是过分的爱就是溺爱,而溺爱又不等于爱,这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  看看这幅图,一个孩子在路上摔了一跤,他只是被一个西瓜皮滑倒了,这种是(事)本应该是常见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孩子也能够自行解决。但是大家也看到,当这个孩子摔了一跤之后,“社会”“家庭”“学校”都问了一句“出事了吧!”这就是一个极不好的现象。本是一个极平常的一件事,学校、家庭、社会都如此的(地)“关心”,不,不是关心,而是溺爱,而溺爱会影响孩子全方面的健康,所以也就不等于爱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成熟,也就得必须经过艰苦的磨炼。倘若孩子在磨炼中受到一点点挫折,一点点不顺,大人们就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其解决,这样会使孩子的应对能力下降,也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处事能力。这是对孩子的一种不负责任的间接表现,所以我们一定要杜绝这种溺爱的存在,使孩子能健康成长。  我出生在一个爸爸、妈妈都爱我的家庭,我又是独生子女,但是爸爸、妈妈对待我像是对待一个非独生子女一样。他们从小就磨炼我的遗(意)志,比如小时后(候)与别人打架,他们都是指导着我去怎样解决,以后慢慢使我自己解决,便使我有着为人处世的能力。相比别人的孩子(在溺爱成长下的孩子),我比他们要强得多。再如,从小父母就教我洗衣服,以后我的衣服便是我自己洗,长大后父母教我如何能修理一些小东西,现在身边的一些小东西有了毛病,修好根本不在话下。对于那些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就可能解决不了上述问题。还是那句话,过分的关爱就等于溺爱,而溺爱不等于爱。  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的是人才,而人才不是仅限于学习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力,而能力都是在生活中练出来的,慢慢积累下来的,非一日之功,而这个的必要条件就是大人们不能对孩子溺爱,因为溺爱会使孩子的各种能力下降。  最后,我要说的是“过分的关爱就是溺爱,而溺爱不等于爱”,所以请大人们不要溺爱自己的孩子。

爱与溺爱的尺度到底在哪里的读后感悟

爱与溺爱的尺度到底在哪里的读后感悟
“无条件的爱”这个词,相信大部分父母都不陌生。现在随便翻开一本育儿书籍,基本都会提到这个词。
但我相信,很多父母和我当初一样有个困惑 ——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什么区别啊?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不能一味无条件的爱吧?
我当时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养育孩子,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慢慢变得清晰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
Chapter 1
溺爱:“取悦型”家长的误区
没有一个家长是不希望孩子快乐的。
但当我们把“希望孩子时刻快乐”作为养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溺爱的温床。
我们这代的情感教育是缺失的。
从小,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好孩子不哭”。
所以,我们一直以来对情感是有偏见的。开心愉快是好的,难过愤怒是不好的。
这样的潜意识就会造就一类“取悦型”家长,他们不希望孩子哭,更加见不得孩子哭。
于是,只要孩子一哭,马上缴械投降,把之前学到的所有育儿知识都抛在脑后,第一反应就是,如何让孩子不哭。
这个应激反应是很危险的。
它只是在掩盖问题,得不到玩具哭了,马上买一个;吃饭时想要看电视,一哭马上打开电视机。
它没有教会孩子,怎样是与他人、与世界的有效互动方式。
长久下来,会给孩子一个错觉 —— 外面的世界是围绕着我的,而且是围绕着我的哭声建立。这就是自我中心,这就是溺爱造成的结果。
Chapter 2
有条件的爱:将“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我小时候有段时间是外婆带的。
外婆最习惯说的就是 ——“外婆带你很辛苦的,你一定要懂事成绩好,不然外婆就不喜欢你了”。
这其实就是最典型的“有条件的爱”。
这让我很小就明白了,外婆对我的爱是要基于我乖、成绩好的。
我那时的确是很乖,成绩也很好。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是缺少爱的滋养的。
我更多的是害怕。
另外一种更加极端的就是“威胁”。
比如 ——
“你这样,父母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这样是要气死我啊!”。
要知道,再顽劣的孩子,他们都是爱我们的。
对孩子最大的惩罚莫过于说这样的话。
这是用爱在绑架孩子,给孩子深深的愧疚感。
有条件爱的根源,其实是界限感模糊,分不清“对事”和“对人”的区别。
孩子一定会犯错,但我们需要时刻让孩子明白的是 ——
“妈妈仍然爱你,但我不喜欢这个行为。”
而不是因为孩子的一个行为,全盘否定孩子这个人。
更加不该把“爱”变成让孩子听话的筹码。
说个题外话,在生活中区分“对人”还是“对事”,真的可以少了很多无谓的争吵或者自己生闷气的。
多少夫妻一吵架就是人身攻击,其实就是气头上把“对事”变成了“对人”。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学会一种不健康的关系互动模式,以交换和威胁作为基础的。
比如我们成年后,总能听到有些人喜欢把“分手、离婚”挂嘴边 ——“你再XX,我们就分手”—— 但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想分手。
更容易让孩子的自信心受损,就像我自己童年的这段经历。
当我尽了最大努力却没有达到外婆要求时,我是感到自卑的。
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
Chapter 3
无条件的爱: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谈到无条件的爱,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它的概念就不谈了。
今天就想特别谈一下,在管教孩子时,怎么做才是真正地践行“无条件的爱”。
我以前写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文章,里面提到过无数次“温柔坚定”这个词。在我看来,这是最好的注释了。
比如,我家执行的零食规则有一条是 —— 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一般是上下午两次),吃零食时也必须坐在餐椅上吃。
小D有段时间在吃正餐的时候会要吃零食,我就会重申我们的零食规则:
“现在在吃午饭,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午饭时间没有零食”。
她肯定会反抗啊,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把碗和食物全部扔在地上,然后自己就大哭大叫起来。
这时,我温柔的是对她情绪的反馈 ——“嗯,我知道你很生气,因为你很想很想吃零食,最好马上吃到”。
但我坚定的是规则的执行 ——“但是妈妈告诉过你,零食只能在零食时间吃。我们需要先吃完午饭,然后去午睡,睡醒了我们就可以吃零食了”。
这些说完,她还是会很难过,拼命哭大声叫。
我会继续特别温柔平静地告诉她 ——“我知道吃不到零食,你很难过很难过。你可以哭一会,妈妈陪着你,直到你平静下来”。
然后,我会观察她的哭声。如果发现她哭声有转弱的趋势,我会及时说 ——“我们需要让身体平静下来,深呼吸,吸气~吐气~,我们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
这整个过程,我接纳了小D的情绪,而不是去制止她不许哭。
但我是用爱陪伴着她,去度过这段不好受的情绪,并且告诉她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整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情绪控制,温柔的语气本身也是在向她演示如何控制情绪)。
同时,我没有因为她的哭而妥协我对于规则的执行。
这整个过程,小D能感受到我的爱,而且是我对她的结纳。即使是她的脾气,我也是接纳和理解的。
但更重要的是,她也开始明白了,世界真的不是围绕着她转的,有些规则尽管不让人开心,但我们需要遵守。
而这点上,很多父母却常常容易弄反了。
孩子一哭,他们情感上是粗暴的——“不许哭,怎么这么不听话?再哭,妈妈打你了”。
执行上却是软弱的。有时孩子还是继续哭,哭到最后他们没招了,就会说 ——“好好好,那你不要哭了,妈妈去给你拿零食。这次吃完,下次不吃了哦”。
或者运用哄骗 ——“你现在把饭吃了,回头我给你买汽车模型”。
但我们都知道啊,这次吃完,一定还有下次。
慢慢地,你觉得自己管教不好孩子,而孩子也开始知道自己哭声的威力。
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中,孩子是没有得到爱的滋养的,他接受到的就是,妈妈在威胁我不哭,我可以进一步用哭来威胁她。
无条件的爱,爱本身是没有条件的,但对孩子的行为是有要求、有约束、有规则的。
无条件的爱,是不拿“爱”当做交换条件,而是父母出于爱、带着爱去教育引导孩子。
爱的态度应该无条件,但爱的方法是需要有策略的。
温柔而坚定 —— 情感上温柔,执行时坚定!
本文标题: 溺爱不是爱读后感(溺爱不是爱 而是种伤害 来自北大学者武志红的育儿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45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智能结构读后感(多元智能读后感)他在云之南读后感(书评《他在云之南》(景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