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赵匡胤之母力主兄终弟及,早已有协议。宋太祖传位时规则是兄终弟及,而后面的大...
奇怪!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赵匡胤之母力主兄终弟及,早已有协议。宋太祖传位时规则是兄终弟及,而后面的大佬是太祖太宗的妈,因此太宗继位从法理上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有问题的是太宗在任上打击了他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的弟弟和第二顺序继承人太祖儿子,而在太宗死时,大佬——老太太已经不在了,这个规则就执行不下去了。
其实很多人推测被他弟下毒的机率比较大,因为后面还对别人下了毒,症状差不多。金匮之盟那是后面为了自圆其说,跟赵普演双簧。五十岁在古代也不小了,即使他不考虑继承人,也没必要把有特殊意义的爵位(晋王,东京府尹,中书令)授给赵二,虚位以待自己儿子就好了,而且他的儿子当时也不小了,赵德昭已经25岁了,德芳也18岁了,一个封爵都没有,更别说封王了,封的官也是虚职地方官,根本与赵二就在一个层次。
如果不把宋朝当作后来偏安的宋朝,而是志在统一中原的宋朝,那么仍在乱世之中,兄终弟及也不是不可能,那个时代传义子,传女婿,传侄子的都有,传兄弟的就更多了。赵匡义被封晋王领开封尹,信号很明显,赵匡胤有意传位于他,因为在五代那样的乱世,如果传给平庸的儿子,宋朝可能就二世而亡了。
赵光义把德昭封为开封府尹,只不过是印证自己是合法继承人罢了,太祖就是心慈了,没把光义办了,最后落得自己不明不白的死去,德昭被逼死,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了,赵光义军事能力不行,政治能力中等,但耍阴谋诡计确是上等。
与其说杜太后的话有道理,还不如说赵光义见势头不对先下手为强,赵匡胤不死,再有几年亲儿子崛起没赵光义什么事了,烛影斧声后再杜撰个金匮之盟,然后一个个剪除潜在威胁。和皇太极比赵匡胤笼络人心的驭人术失败之极,皇太极暴死后手握大半八旗精锐而且战功赫赫女真族威望极高的多尔衮硬是压不服皇太极的旧部不得不妥协把皇位让给了没啥势力和威望的顺治,而且当时的女真人还没怎么接受父死子继这种汉人传统,看看同为女真开国皇帝的完颜阿骨打就把皇位传给了他弟弟就知道了!
这故事写成戏剧或小说就是《失败的哈姆莱特》,历史是残酷的,即使赵匡胤传位给儿子,赵光义一样会夺权(参考明成祖),从古至今,有大将夺权,权臣夺权,外戚夺权,父子相戕,兄弟相残,数不枚举,贤者上庸者下,血流成河,人民遭难,整部中华史,就是部赌博换人坐庄史!
民间野史中,赵匡胤身陈桥兵变皇袍加身后,本是立意让其弟赵光义继位,后再由其弟赵光义将皇位传给赵匡胤儿子,但权利这东西自古以来谁能舍,自然是只传自己嫡亲子孙了,不过还好,赵光义对自己子侄们还是较厚道的,赵匡胤的子孙一没靠得住的有力权臣帮助,自然是不敢有所作为了,再加上赵匡胤避免重蹈覆辙,已设计“杯酒释兵权”将自己的得力干将归隐山林养老了,自然没人帮他们了。
国家尚未统一,宋太祖就杯酒释兵权,小富即安,谈不上什么雄才大略,并不是不世出的,能够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一代雄主,他的历史地位被严重抬高了。权力的诱惑太大,赵光义也只是小人一个,弑兄称帝,前有李世民,后有朱棣,近代袁世凯当了总统还不满足,还要当中华帝国皇帝,人心不足蛇吞象,或者他们要说陈胜的那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明明是赵光义把赵匡胤干掉了,如果有金匮之盟为什么不在继位时拿出来?而是在n年后,赵普被贬官后想要重新上位才提出?况且赵匡胤的儿子年岁根本不小,继位一点儿都不成问题。杯酒释兵权可谓宽容至极,后世朝代变更帝王对功臣的待遇就没那么幸运了!各种帽子都有,欲加其罪何患无词!
皇帝能不比我们考虑的多?老赵手下的大臣能不想着储君的事,天天念叨万一您没了谁来做皇帝?老赵在位时间不短,不太会连自己暴毙的事都没考虑到,五代儿弑父弟弑兄的夺位之事不少,老赵不可能不警醒。
但他对自己弟弟一直很器重,毫无打压之意,反而有故意提携的意思。所以我还是认为老赵的选择是,德昭成长起来之前自己没了就传给自己的弟弟,但这样一来自己弟弟要没想法都不可能,毕竟谁都想做龙椅,看着一天天你不死侄子越来越强……我只好自己提前送哥哥上路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无法避免这种怪圈:重用外人吧,觉得他们不是自己家人,不是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容易有二心造反;重用本族吧,毕竟骨肉亲情,但是王爷们觉得同一个出身,凭什么你当皇帝;重用外戚吧,太后皇后们为了娘家利益容易把小皇帝架空;重用太监吧,他们没有子孙当皇帝也没用,可惜这群身残志坚的公公们往往性格扭曲人生观错乱,更加疯狂,所以皇帝注定是孤家寡人,信谁都不行啊。
宋太祖死后,他的心腹大臣为什么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对于宋太祖驾崩后为何不传位给已成年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承,有两种说法。
一、金匮之盟
这个盟约是由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立下的,在杜太后临终之际,让他把皇位传给弟弟,原因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的皇位,篡夺了后周的江山。当时的后周恭帝年仅八岁,赵匡胤凭借武力从幼小的君主里夺取政权,而正因为如此,杜太后才嘱咐赵匡胤吸取前朝教训,与其让当时年岁尚小的儿子登基,还不如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这样才能保证赵氏江山的长治久安。而当时赵匡胤也同意了,把写着传位给赵光义的诏书藏在金匮里,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二、第一,赵匡胤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和三子早夭,他的突然暴崩,没有留下传位遗诏和临终遗言,心腹重臣们无从着手,到底是立次子赵德昭还是四子赵德芳。按理来说,赵德昭是次子,位于长子之下,又为孝惠皇后所生,自然有优先继承的权力,然而当时的孝章皇后却打算立赵德芳为王,当他们打算停战,派赵德芳入宫时,赵光义趁机捷足先登,令皇子党认怂。第二,赵光义背后有着庞大的势力。一般来说,皇宫里第一是皇帝,然后太后,接着皇后,在皇帝太后都已经不在的情况下,自然就是皇后发号施令,但是太监总管王继恩居然敢直接反抗皇后懿旨,甚至自己招了赵光义进宫,放在当时,这可是死罪。他如此放肆的原因,可能就是与赵光义有莫大的利益关系。而王继恩作为皇帝的贴身近侍,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代表了大多数的赵匡胤心腹,这也是赵光义顺利继位的一个原因。
宋太祖驾崩后,为什么他的心腹不拥护他的儿子登基?
公元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暴死,享年50岁。根据史书的记载,宋太祖当时并没有留下过传位的遗诏,而等赵匡胤死后,作为晋王的弟弟赵光义便继承了皇位。
然而当时赵匡胤的儿子也已经有成年的了,那么赵匡胤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让弟弟赵光义坐上了皇位呢?
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奥秘?快来跟随小墨一探究竟吧!
【赵匡胤剧照】
不排除赵匡胤想把皇位传给儿子,但金匮之盟却打乱了自己的计划!根据宋史的记载,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在临终前,曾让赵普进宫记载遗命,母亲对赵匡胤说:“吾儿,哀家大线将近,我有重要的话想对你说。你可曾想过自己为何能取得天下?”
赵匡胤说:“是祖宗与太后的恩德与庇护。”
母亲说:“你想错了,如果不是周世宗把皇位传递给他年幼的儿子 你怎么能够取得天下,所以你要记住这个教训,他日皇位要先传给弟弟光义,光义再传其弟光美,光美再传给你儿子德昭,这样国家能有长君,才是社稷的大幸。”
赵匡胤:“母亲教训的是,儿臣一定谨遵教诲。”
就这样杜太后便让赵普将遗命写为了誓书藏于金匮之中,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匮之盟,也正是这份盟约,将赵匡胤的算盘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根据这份盟约,赵匡胤逝世后,其弟赵光义也便成功继位。
但还有人认为这段历史可能为赵光义篡改,由于赵匡胤与其母杜太后已经死去,这也只是赵普的一面之词,再加上后人们也并没有发现金匮之盟,因而这也便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小墨有言:个人认为,作为父亲的赵匡胤肯定想把自己的皇位传给儿子的,这毕竟是人之常情。
赵匡胤死时,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20多岁,而另一个也已经长大了,但不能违背的一个事实是杯酒释兵权之后的宋朝缺乏武将,以致于大宋经常会被外敌所侵扰,周边的政权仍时有战争。
【赵光义剧照】
因而对于当时来说,能力出众的弟弟赵光义便成了当时宋朝的一个顶梁柱,被封为晋王和开封府尹,职位更是位列宰相之上,原因便是他想将弟弟张光义作为“备胎”,等全国真正统一,局势稳定之后,再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竟然在50岁就已经死了,这也便使得他的计划失败了,因而赵匡胤在自己50岁暴死之时,他也没有留下遗诏指定接班人,更没有安排亲信来辅佐儿子继承皇位,这一切都将是他意想不到的。
【END】
太祖赵匡胤驾崩后,为何他的心腹不拥护自己的儿子登基?
这是因为当时赵匡胤的儿子过于年幼,不能担此大任,因此他的心腹们并没有拥护他的儿子登基,而是选择了赵匡胤的弟弟为继承人。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同时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将自己皇位继承给弟弟的皇帝。毫无疑问,在赵匡胤的心中,他还是很想将自己的皇位继承给自己的儿子,但是他担心自己年幼的儿子会经历政变,所以为了保护儿子的安危他最终选择了将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
通过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赵光义不仅仅只是赵匡胤表面上的兄弟,同时他为赵匡胤建立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赵匡胤建立宋朝登上皇位之后,赵光义也因为自身的能力从而使得自身的官职一路晋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为赵光义吸引了不少大臣的瞻仰。等到赵匡胤驾崩之时,自然很多大臣都是愿意立他们所喜欢的赵光义为继承者,而不是选择一个无能且年幼的赵匡胤之子。
无论是从个人能力上看,还是从身边的支持者上看,赵匡胤的儿子都是不能与他的叔叔相匹配的,自然是没有什么胜算去争夺王位的。尽管赵匡胤在世之时,他强制地立自己年幼的儿子为太子,他的儿子在继承皇位之后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傀儡皇帝”,更严重的是宫内发起政变,不仅丢了权力还会丢了性命。正是因为赵匡胤考虑了这些因素,所以他并未立年幼的儿子为太子,最终将皇位继承给了自己的弟弟。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的赵匡胤可是和自己的心腹们进行了“杯酒释兵权”。正是以为你心腹们手中没有了兵权,他们自然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对赵匡胤十分忠心,更是不会选择拥护他的儿子为下一任帝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