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庄子的故事,说明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惠子相梁,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
写一个庄子的故事,说明这个故事体现了庄子怎样的性格
惠子相梁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 “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这则故事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这则故事很富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卫护“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凤苞说:“一赫(即 “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这个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鲁滨逊漂流记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写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我不太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结局。
如果我写结局,我会让鲁滨逊留在荒岛,在荒岛上继续开创他的生活,后来荒岛上出产了黄金,吸引了大部分人在这里居住。
如果我写结局,我会让鲁滨逊留在荒岛,在荒岛上继续开创他的生活,后来荒岛上出产了黄金,吸引了大部分人在这里居住。
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结局我还算喜欢。如果我写这个故事,我会让它发大财。取上更漂亮的妻子。
如果我来写这个结局,我会让鲁滨逊继续留在这个荒岛上,并且让他在这个岛上发展文明,成为祖国的一片土地。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故事的情节,因为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果我来写这个结局,我会让鲁滨逊继续留在这个荒岛上,并且让他在这个岛上发展文明,成为祖国的一片土地
庄子的故事,短一点的,100字左右。急!!!!!!!!!!!!
要快啊!!!!!!!!!!!!!!!!!!!!!!!!!!!!!!!!!!!!!!!!!!!!!!!!!!!!!!!!!!!!!!!!!!!!!!!!!!!!!!!!!!!!!!!!!!!!!!!!!!!!!!!!!!!!!!!!!!!!!!!!!!!!!!!!!!!!!!!!!!!!!!!!!!!!!!!!!!!!!!!!!!!!!!!!!!!!!!!!!!!!!!!!!!!!!!!!!!!庄周梦蝶与濠梁之辩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即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一段摘自《庄子·内篇》,叙述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观点。大意是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来吊丧的人看见庄子蓬头赤足坐在棺材上敲着一只破瓦盆,一边敲打还一边唱着歌。庄子说:"人本来就没有生命,混杂在混沌迷茫之中,慢慢产生了气,气又聚成了人形,人形又变成了生命。现在人死了,只不过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罢了,这就同春夏秋冬循环是一样的。现在我妻子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我要是在旁边嚎啕大哭,那就是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我才不哭。"
(一)人和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儿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象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二)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象水一样蒸发,象河流一样远走,象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2400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死就是生。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要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三)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绑着破草鞋,
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那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 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宋国有一个叫
曹 商的人曾为宋王出使秦国,随从的车子 有一百多辆,回到宋国之后对庄子说:你住在穷里 陋巷 ,生活困窘,靠织草鞋度日,面黄肌瘦到这个样子,这是我所不能及的。 而我见到万乘君主得到随从车辆一百多这是我比你优越的地方。”庄子回敬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治愈他的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用舌头舐他的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治的病越低下可以得到的车子越多。你大概是用舌头舐痔疮的吧,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车子呢?你快走吧!”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原做官。庄子的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到庄子的才干,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他当宰 相,庄子对使臣说:千金固然重利,宰 相也可称尊位,但你们没见那用其所长的?虽然平时总给它吃上好的美味食料给它披上锦绣的衣服,但一旦把它牵到太庙作祭品时,它就象作头孤独的小猪,也是不可能的了。你们快走吧,不要来玷污我了。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我终身不愿为官,让我的精神得到快乐。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经不住富贵的诱惑,去
魏国做了宰 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向惠施挑拨说:“庄子想来代你做相。”惠施很恐慌就在国内搜查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去讥笑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不是 竹子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的,一支猫头鹰找到一只死老鼠,对着飞过来的凤凰叫了一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庄子以高洁的凤凰自比,在他看来宰相之位好比是只腐烂的老鼠,根本不值得一顾。
庄子之所以宁可过着贫苦的生活而不去当官求取富贵,是因为他厌恶虚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为了不和当权者同流合污,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疾俗,痛恨权贵的心志。
削白垩土的故事
惠子是庄子生平最好的朋友。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在惠子的坟墓前,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地有个人,有一天他正在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象苍蝇翅膀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那人也非常勇敢,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你现在叫我削,我不敢了,你也会怕呀'自从惠子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写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以及两人之间的熟悉与了解,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小雀跳梁亦适趣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逍遥游》。
知了和斑鸠不知道鲲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到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一个人到郊外去,一天吃三顿饭,回到家里后肚里还饱饱的呢。一个人要走一百里,那可就需要准备隔夜的粮食了。假如要到千里之外,那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也就是说,做的事情越大,需做的准备也就越多。知了、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怎么能懂得这样的大道理呢?
这就是说,懂得小道理的不懂得大道理,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你不看,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三旬为月的事情,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以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以八千年作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较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王与夏棘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们是在讨论上下四方有没有边际的问题。夏棘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而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由此看来,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品行可统一乡之众、德性适为一郡为主、能力可做一国之君的人,自己看待自己,大概都像小雀一样,认为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境界高邈的人。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也不会欢欣,天下的人都诅骂他他也不沮丧。他明白身内与身外的分别,善辩荣誉与耻辱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到了头了吧!他在处世方面已经达到了不经心小事的程度。不过他仍然有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人们,不要用自己的光去衡量天下,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不仅不能理解天下,而且会犯以框大的错误。正像知了、斑鸠和小雀不能理解大鹏为什么要翔一样。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其实这些故事百度上都有,我们回答也是复制的
你完全没有必要浪费积分:)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庄子》里还有一个有名的故事,叫“濠梁之辩”。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上散步。
庄子看着水里的苍条鱼说:“苍条鱼在水里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鱼,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
庄子说:“请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即是朋友,又是论敌。《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一段摘自《庄子·内篇》,叙述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观点。大意是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来吊丧的人看见庄子蓬头赤足坐在棺材上敲着一只破瓦盆,一边敲打还一边唱着歌。庄子说:"人本来就没有生命,混杂在混沌迷茫之中,慢慢产生了气,气又聚成了人形,人形又变成了生命。现在人死了,只不过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罢了,这就同春夏秋冬循环是一样的。现在我妻子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我要是在旁边嚎啕大哭,那就是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我才不哭。"
(一)人和蝴蝶和鱼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人类头疼了几千年的问题。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双翼飘举,游历花丛,他在花瓣和木叶间大声地笑。醒来之后的庄子,如陷浓云:是我作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作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变成了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如果蝴蝶作梦变成了庄周,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庄周的记忆里?
这个孤独的梦,不可言说。成为中国人心底里永远的浪漫。多年后,有个叫李商隐的青衣诗人高唱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表情,无比沧桑。
“鱼儿们在水里,多快乐啊!”庄子穿着自己编的草鞋,站在水边长长叹息。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惠施问他。
“咦?”庄子严肃地反问,“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永远都是主观的,客观,只不过是主观的一种概率。你站在历史之外,可以肯定某些事情是必然会发生的,但如果你站在庄子的池塘边,你会知道,事情本来可以有无穷无尽的选择。
庄子的意念,穿越了水和时间,和鱼儿合为一体,水象情人的手,缓缓滑过,岸上的庄子,在水里无比开心。是的,我知道,游泳是快乐的,岸边的那朵花悄悄绽放,和蜜蜂热烈地亲吻,它也是快乐的,水上的惠施有些忧郁,但他也是快乐。
“更奇怪了,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是快乐的呢?”惠施生气了。
“我知道,”庄子在水底搂着那条鱼笑道,“我知道,不要和我辩论,我知道你是快乐的。”
因为知觉。因为感受。“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我知道,所以,我反而忘记了我知道些什么,我是如何知道的。
世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要它如此。如果它不如此,我就不能站在这里观察它。我是世间的公理,永不被证伪。
不要说是对还是错,这是哲学。
(二)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我们珍惜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可是,你珍重了,就会不死吗?爱情就会永恒吗?
庄子说:“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生者,假借也。”
生命,是我们在这世间暂时借用的一个躯壳,不可以滥用,我们迟早要将自己,交还给冥冥中的那个神。你和这躯壳所拥有的一切,最终都会象水一样蒸发,象河流一样远走,象梦一样无可追寻。你珍惜或是挥霍,不足以改变这个结局。窃钩者人诛,窃国者天诛,没有分别。庄子在2400年前忧伤地沉思:那么,思考,或者不思考,有区别吗?有我,或者无我,在宇宙最高处的那尊神看来,有什么不同?
当然,庄子是无神论者,但我相信,当他面对浩浩长空,面对生死离散,他一定会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一条鱼,摇着尾巴游来,乞求庄子的爱情,庄子敲敲鱼的脑袋,告诉它:你拥有,就会失去。你若没有生的快乐,就不会有死的痛苦。所以,拥有就是失去,死就是生。相濡以沫,最终还是要在光阴中彼此迷失。我们为什么要走那么多弯路呢?结局清清楚楚地摆在前面,它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抵达。
他告诉鱼:你还是回海里去吧,江长湖宽,生命只是一场体验。
老婆在他的臂弯中死了。千千万万年,造化安排的这一次绝无仅有的相逢结束了。在几个小时前,她还在劝告儿子要读书,还在用树叶和红薯煮粥。庄子看着她渐冷的面孔微笑,他放下妻子,在宋国的街市中,敲着盆,大声歌唱。
“你怎么了?”有人问。
“哦,我的老婆死了。”他说,继续歌唱。
庄子望向天空。云朵在头上不停变幻,太阳散发出美丽的光辉,他看见死去的妻子,正在慢慢扩散,变成云,变成泥土,变成阳光,变成包围自己的空气。
“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噍然随而哭之,是不通命也。”
庄子喃喃地说,妻子睡在天地的大屋子里,她即将永恒,她再也不会有穷苦和疼痛,这是她的归宿,人人都有这样一个归宿,所以,我要为她庆贺。
数千年的光阴,如飞鸟一样落在他的头上,他霎那间明白了生命的道理。死,一直隐藏在生之中,死去,也就意味着得到永生。而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因为人有知觉、有形状、有质量。只有死去才可以。他在宇宙的最远处,看着自己微笑。
(三)在权贵的冷眼中桀骜不驯
终庄子一生,他始终对自己忠诚。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穿行帝阙,向王侯亮出宝剑;他和林间的枯骨、河里的渔夫结成朋友,向飞鸟和青草深情凝视。他在向人借钱的时候,依然不放弃骨子里的骄傲———你可以不借给我,但你不能欺骗我,他笑笑说,鱼渴的时候,你只要给他一口水就行了,不用引来大海。
庄子的哲学,似乎和鱼很有缘份,这让我们闻到喷香的海鲜味道,而不象孔子,有腐烂的气息。
他从骨头里藐视金钱和名位。挤脓的,得一辆车;舔痔疮的,得五辆车。你有这么多车,给当官的舔了几次痔疮?读这种书,让人感觉暑汗顿消,两腋生风。
他自己编草鞋换米,我想,他编草鞋的时候,嘴里一定还哼着风雅颂的小曲儿,心中无比自豪,出将入相又怎么样?堂呼阶应、起居八座,又怎么样?如果人有了精神上不朽的追求,那么,物质,只不过是猫头鹰嘴里腐烂的老腐尸体。
“不要跟我说当官的事!”他捂上了耳朵,“与其残民以逞,不如曳尾于泥涂。”我是一只乌龟,你还是让我在泥里艰难地爬动吧,这样,我就能用更多时间来关怀世界,关怀我自己。
庄子留给我们的,只是三十三篇短文,鲁迅说他“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感到很开心。
当然,我们能看到的,只不过是他的衣角,他的精神和思想,还在高天之上,俯瞰着众生沉默不语。
绑着破草鞋,
便问他说:“先生怎么这样疲困呢?”庄子回答说:这那里是疲困而是贫穷啊!读书人有理想而不能施行,这叫做疲困;衣服旧鞋子破了,这叫贫困不是疲困。我现在处于昏 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
宋国有一个叫
曹 商的人曾为宋王出使秦国,随从的车子 有一百多辆,回到宋国之后对庄子说:你住在穷里 陋巷 ,生活困窘,靠织草鞋度日,面黄肌瘦到这个样子,这是我所不能及的。 而我见到万乘君主得到随从车辆一百多这是我比你优越的地方。”庄子回敬说:“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能治愈他的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车,用舌头舐他的痔疮的可以得到五辆车,治的病越低下可以得到的车子越多。你大概是用舌头舐痔疮的吧,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车子呢?你快走吧!”
庄子一生穷愁潦倒,他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过荣华富贵的生活而是不原做官。庄子的才能闻名遐迩,楚王听说到庄子的才干,就派了两名使臣带着重金去聘他当宰 相,庄子对使臣说:千金固然重利,宰 相也可称尊位,但你们没见那用其所长的?虽然平时总给它吃上好的美味食料给它披上锦绣的衣服,但一旦把它牵到太庙作祭品时,它就象作头孤独的小猪,也是不可能的了。你们快走吧,不要来玷污我了。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之中游戏自乐,也不原为当权者所束缚,我终身不愿为官,让我的精神得到快乐。庄子的好朋友惠施经不住富贵的诱惑,去
魏国做了宰 相,庄子要去看他,有人向惠施挑拨说:“庄子想来代你做相。”惠施很恐慌就在国内搜查庄子搜了三天三夜。庄子去讥笑惠施说:“南方有一种鸟叫凤凰,凤凰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不是 竹子它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它不喝的,一支猫头鹰找到一只死老鼠,对着飞过来的凤凰叫了一声!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庄子以高洁的凤凰自比,在他看来宰相之位好比是只腐烂的老鼠,根本不值得一顾。
庄子之所以宁可过着贫苦的生活而不去当官求取富贵,是因为他厌恶虚为的封建制度,对当时的社会抱有强烈不满情绪。为了不和当权者同流合污,庄子后来当了隐士,以表明自己愤世疾俗,痛恨权贵的心志。
削白垩土的故事
惠子是庄子生平最好的朋友。惠子死后,庄子去送葬,在惠子的坟墓前,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地有个人,有一天他正在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象苍蝇翅膀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那人也非常勇敢,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你现在叫我削,我不敢了,你也会怕呀'自从惠子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写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以及两人之间的熟悉与了解,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小雀跳梁亦适趣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逍遥游》。
知了和斑鸠不知道鲲鹏高翔的道理,它们看大鹏费这么大的力气往南飞去,讥笑道:“我腾地一下就飞了起来,碰到树枝、房梁就落到上面,即使这样,有时候还飞不到上面,累了就只好落在地上休息一会。为什么要费那么大的力气,高飞九万里而去南面呢?”
一个人到郊外去,一天吃三顿饭,回到家里后肚里还饱饱的呢。一个人要走一百里,那可就需要准备隔夜的粮食了。假如要到千里之外,那就需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也就是说,做的事情越大,需做的准备也就越多。知了、斑鸠这两个小东西怎么能懂得这样的大道理呢?
这就是说,懂得小道理的不懂得大道理,生命短促的不理解生命长久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你不看,朝生暮死的朝菌永远也不知道还有三旬为月的事情,夏天鸣叫的知了永远不知道世上还有春天和秋天,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命太短促了啊!楚国的南面有一种灵龟,以五百年作为春天,以五百年作为秋天;上古时候有一种椿树,以八千年作为春天,以八千年作秋天。彭祖是古代一位长寿的老人,据说活了八百岁。一般的人要与他比较长寿,那不是很可悲吗?
商汤王与夏棘也曾经谈到过类似的故事。当时他们是在讨论上下四方有没有边际的问题。夏棘说:“在什么也不生长的边远北方再往北,有一个辽阔的大海。名叫天池。天池里面有一种鱼,宽度足有几千里,而长度那就没有人知道了。这种鱼的名字叫做鲲。在那里还有一种鸟,名字叫鹏,脊背像高大的泰山,羽翼像遮天的乌云,搏击长空,盘旋而上,高达九万里。驾着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向南飞,它是要到南海去,小雀看到了讥笑道:‘它是要往哪里飞哟?我腾地一下就飞起来了,大不了飞上几丈高就下来,在蒿草之间飞来飞去,这也就算是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这是要往哪里飞哟?’而这就是大小两种不同东西的区别呀!”
由此看来,才智可为一方长官、品行可统一乡之众、德性适为一郡为主、能力可做一国之君的人,自己看待自己,大概都像小雀一样,认为已经达到极限了。不过宋荣子却会嘲笑他们。宋荣子是一位境界高邈的人。天下的人都颂扬他也不会欢欣,天下的人都诅骂他他也不沮丧。他明白身内与身外的分别,善辩荣誉与耻辱的境界。这可以说是到了头了吧!他在处世方面已经达到了不经心小事的程度。不过他仍然有不足之处。
这个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告诉人们,不要用自己的光去衡量天下,不要用自己的见识去局限天下。天地辽阔,事物众多,用一己之见窥天下,不仅不能理解天下,而且会犯以框大的错误。正像知了、斑鸠和小雀不能理解大鹏为什么要翔一样。
宁做自由之龟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这是多么的可笑。庄子仰头看着惠子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其实这些故事百度上都有,我们回答也是复制的
你完全没有必要浪费积分:)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麽还要哭呢?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是一样的。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道家的超脱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有一个关于庄子的故事,他的妻子去世,朋友去看他,却吃惊地发现他一边拍打瓦盆,一边按着节拍唱歌。他的朋友很不高兴地批评他:“你不但不哭,居然还这麽做?”庄子回答说,他并非没有悲伤的感情,但是死是回避不了的事情,既然这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为什麽还要哭呢?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在这一点上,庄子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观点是一样的。
有一天,庄子在庄园里干活,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是一只蝴蝶,十分快乐,他就想,自己是一个人梦到了自己是一直蝴蝶,还是自己是一只蝴蝶,梦到自己是一个人?
寻求一个庄子的故事(有要求的呢)
1.不要《庄子》两则(即不要“庄子钓于濮水……”与“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rn2.要有原文(即文言文)和翻译;rn3.庄子在你所给的这个故事中的性格特点。庄子的故事有许多,梦蝶等比较为人所熟知;以下的故事比较“冷门”一些,供参考: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原文】
阳子之宋(1),宿于逆旅(2)。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3)。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度可以确定是非。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算是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的了。请让我说说这一点。苍天无为因而清虚明澈,大地无为因而浊重宁寂,天与地两个无为相互结合,万物就全都能变化生长。恍恍惚惚,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惚惚恍恍,没有一点儿痕迹!万物繁多,全从无为中繁衍生殖。所以说,天和地自清自宁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生无所不做,而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
【原文】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原文】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1),�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2),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3)。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4),目大不�?”蹇裳躩步(5),执弹而留之(6)。�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蜋执翳而搏之(7),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8),见利而忘其真(9)。庄周怵然曰(10):“噫!物固相累(11),二类相召也!”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12)。
庄周反入,三月不庭(13),蔺且从而问之(14):“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15)?”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16)’。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虞人以吾为戮(17),吾所以不庭也。”
【译文】
庄子在雕陵栗树林里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怪鹊从南方飞来,翅膀宽达七尺,眼睛大若一寸,碰着庄子的额头而停歇在果树林里。庄子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视力却不敏锐?”于是提起衣裳快步上前,拿着弹弓静静地等待着时机。这时突然看见一只蝉,正在浓密的树荫里美美地休息而忘记了自身的安危;一只螳螂用树叶作隐蔽打算见机扑上去捕捉蝉,螳螂眼看即将得手而忘掉了自己形体的存在;那只怪鹊紧随其后认为那是极好的时机,眼看即将捕到螳螂而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庄子惊恐而警惕地说:“啊,世上的物类原本就是这样相互牵累、相互争夺的,两种物类之间也总是以利相召引!”庄子于是扔掉弹弓转身快步而去,看守栗园的人大惑不解地在后面追着责问。
庄子返回家中,整整三天心情很不好。弟子蔺且跟随一旁问道:“先生为什么这几天来一直很不高兴呢?”庄子说:“我留意外物的形体却忘记了自身的安危,观赏于混浊的流水却迷惑于清澈的水潭。而且我从老聃老师那里听说:‘每到一个地方,就要遵从那里的习惯与禁忌。’如今我来到雕陵栗园便忘却了自身的安危,奇异的怪鹊碰上了我的额头,游玩于果林时又丧失了自身的真性,管园的人不理解我又进而侮辱我,因此我感到很不愉快。”
【原文】
阳子之宋(1),宿于逆旅(2)。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3)。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阳朱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漂亮,一个丑陋,可是长得丑陋的受到宠爱而长得漂亮的却受到冷淡。阳朱问他的缘故,年青的店主回答:“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他丑陋。”阳子转对弟子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只给你个题目吧。庄子梦蝶,濠梁观鱼,鼓盆之戚,庄子见曹商,原文到百度国学上去找。
随便来一个
渔 父
【题解】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历来也多有指责,认为是伪作,但本篇的思想跟庄子一贯的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儒家的指责不如《胠箧》、《盗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与内篇的观点相一致,而且渔父本身就是一隐道者的形象,因而仍应看作是庄派学说的后学之作。
【原文】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1),休坐乎杏坛之上(2)。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3),下船而来,须眉交白(4),被发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陆而止(7),左手据膝(8),右手持颐以听(9)。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10):“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11)。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义,饰礼乐(14),选人伦(15),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16),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17):“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劳形以危其真(19)。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20)!”
【译文】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原文】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1),顾见孔子(2),还乡而立(3)。孔子反走(4),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5),丘不肖(6),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7),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8)!”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9)。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10),乃无所陵(11)。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12),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13),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14),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15),工技不巧,贡职不美(16),春秋后伦(17),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18),诸侯暴乱,擅相攘伐(19),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20),人伦不饬(21),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22)。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23),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24)!”
“且人有八疵(25),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26);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27);希意道言(28),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29);好言人之恶,谓之谗(30);析交离亲(31),谓之贼(32);称誉诈伪以败恶人(33),谓之慝(34);不择善否(35),两容颊适(36),偷拔其所欲(37),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38),变更易常,以挂功名(39),谓之叨(40);专知擅事(41),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42);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43)。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译文】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身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浆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而去,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领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挤身于尘俗的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而且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顺引话意,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害;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美丑,好坏兼容而脸色随应相适,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外能迷乱他人,内则伤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不以他们为臣。所谓四患,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称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自负矜夸。这就是四种祸患。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再推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原文】
孔子愀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2),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3)?”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4),举足愈数而迹愈多(5),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6)。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7)。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8),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9),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10)。谨修而身(11),谨守其真(12),还以物与人(13),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14),不亦外乎(15)!”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16)。其用于人理也(17),事亲则慈孝(18),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19);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20);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21),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22),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23),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24)!”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25)。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26),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27),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28)。”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29),至于妙道(30);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31)。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32),延缘苇间(33)。
【译文】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孔子凄凉悲伤地说:“请问什么叫做真?”渔父回答:“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饮酒就会舒心乐意,居丧就会悲痛哀伤。忠贞以建功为主旨,饮酒以欢乐为主旨,居丧以致哀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为主旨。功业与成就目的在于达到圆满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个轨迹;侍奉双亲目的在于达到适意,因而不必考虑使用什么方法;饮酒目的在于达到欢乐,没有必要选用就餐的器具;居丧目的在于致以哀伤,不必过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变。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礼后站起身来,说:“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苍天特别宠幸于我似的。先生不以此为羞辱并把我当作弟子一样看待,而且还亲自教导我。我冒昧地打听先生的住处,请求借此受业于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渔父说:“我听说,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与之交往,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大道,谨慎小心地不要与他们结交,自身也就不会招来祸殃。你自己勉励吧!我得离开你了!我得离开你了!”于是撑船离开孔子,缓缓地顺着芦苇丛中的水道划船而去。
【原文】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1),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2)。
子路旁车而问曰(3):“由得为役久矣(4),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5),夫子犹有倨敖之容(6)。今渔父杖拏逆立(7),而夫子曲要磬折(8),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9):“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10),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11)。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12),下人不精(13),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14)。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15),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译文】
颜渊掉转车头,子路递过拉着上车的绳索,孔子看定渔父离去的方向头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听不见桨声方才登上车子。
子路依傍着车子而问道:“我能够为先生服务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大国的诸侯,小国的国君,见到先生历来都是平等相待,先生还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渔父手拿船桨对面而站,先生却像石磬一样弯腰鞠躬,听了渔父的话一再行礼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过分了吧?弟子们都认为先生的态度不同于往常,一个捕鱼的人怎么能够获得如此厚爱呢?”孔子的伏身在车前的横木上叹息说:“你实在是难于教化啊!你沉湎于礼义已经有些时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态时至今日也未能除去。上前来,我对你说!大凡遇到长辈而不恭敬,就是失礼;见到贤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他倘若不是一个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谦卑低下,对人谦恭卑下却不至精至诚,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伤害身体。真是可惜啊!不能见贤思齐对于人们来说,祸害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却偏偏就有这一毛病。况且大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各种物类失去了道就会死亡,获得了道便会成功。所以大道之所在,圣人就尊崇。如今渔父对于大道,可以说是已有体悟,我怎么能不尊敬他呢?”
渔 父
【题解】
“渔父”为一捕鱼的老人,这里用作篇名。篇文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全文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首先是渔父跟孔子的弟子子路、子贡谈话,批评孔子“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接着写孔子见到渔父,受到渔父的直接批评,指出他不在其位而谋其政,乃是“八疵”、“四患”的行为;应该各安其位,才是最好的治理。接下去又进一步写渔父向孔子提出“真”;所谓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最后写孔子对渔父的谦恭和崇敬的心情。
本篇历来也多有指责,认为是伪作,但本篇的思想跟庄子一贯的主张还是有相通之处,对儒家的指责不如《胠箧》、《盗跖》那么直接、激烈,守真和受于天的思想也与内篇的观点相一致,而且渔父本身就是一隐道者的形象,因而仍应看作是庄派学说的后学之作。
【原文】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1),休坐乎杏坛之上(2)。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3),下船而来,须眉交白(4),被发揄袂(5),行原以上(6),距陆而止(7),左手据膝(8),右手持颐以听(9)。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10):“彼何为者也?”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客问其族(11)。子路对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12)?”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性服忠信(13);身行仁义,饰礼乐(14),选人伦(15),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16),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问曰:“有土之君与?”子贡曰:“非也。”“侯王之佐与?”子贡曰:“非也。”客乃笑而还,行言曰(17):“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18);苦心劳形以危其真(19)。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20)!”
【译文】
孔子游观来到名叫缁帷的树林,坐在长有许多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弹琴吟唱。曲子还未奏完一半,有个捕鱼的老人下船而来,胡须和眉毛全都白了,披着头发扬起衣袖,沿着河岸而上,来到一处高而平的地方便停下脚步,左手抱着膝盖,右手托起下巴听孔子弹琴吟唱。曲子终了渔父用手招唤子贡、子路,两个人一起走了过来。
渔父指着孔子说:“他是干什么的?”子路回答说:“他是鲁国的君子。”渔父问孔子的姓氏。子路回答:“姓孔”。渔父说:“孔氏钻研并精通什么学问?”子路还未作答,子贡说:“孔氏这个人,心性敬奉忠信,亲身实践仁义,修治礼乐规范,排定人伦关系,对上来说竭尽忠心于国君,对下而言施行教化于百姓,打算用这样的办法造福于天下。这就是孔氏钻研精习的事业。”渔父又问道:“孔氏是拥有国土的君主吗?”子贡说:“不是”。渔父接着问道:“是王侯的辅臣吗?”子贡说:“也不是”。渔父于是笑着背转身去,边走边说道:“孔氏讲仁真可说是仁了,不过恐怕其自身终究不能免于祸患;真是折磨心性劳累身形而危害了他自己的自然本性。唉,他离大道也实在是太远太远了!”
【原文】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1),顾见孔子(2),还乡而立(3)。孔子反走(4),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5),丘不肖(6),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7),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8)!”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9)。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10),乃无所陵(11)。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12),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13),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14),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15),工技不巧,贡职不美(16),春秋后伦(17),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18),诸侯暴乱,擅相攘伐(19),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20),人伦不饬(21),百姓淫乱,天子有司之忧也(22)。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23),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24)!”
“且人有八疵(25),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26);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27);希意道言(28),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29);好言人之恶,谓之谗(30);析交离亲(31),谓之贼(32);称誉诈伪以败恶人(33),谓之慝(34);不择善否(35),两容颊适(36),偷拔其所欲(37),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38),变更易常,以挂功名(39),谓之叨(40);专知擅事(41),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42);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43)。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译文】
子贡回来,把跟渔父的谈话报告给孔子。孔子推开身边的琴站起身来说:“恐怕是位圣人吧!”于是走下杏坛寻找渔父,来到湖泽岸边,渔父正操起船浆撑船而去,回头看见孔子,转过身来面对孔子站着。孔子连连后退,再次行礼上前。
渔父说:“你来找我有什么事?”孔子说:“刚才先生留下话尾而去,我实在是不聪明,不能领受其中的意思,私下在这里等候先生,希望能有幸听到你的谈吐以便最终有助于我!”渔父说:“咦,你实在是好学啊!”孔子又一次行礼后站起身说:“我少小时就努力学习,直到今天,已经六十九岁了,没有能够听到过真理的教诲,怎么敢不虚心请教!”
渔父说:“同类相互汇聚,同声相互应和,这本是自然的道理。请让我说明我的看法从而分析你所从事的活动。你所从事的活动,也就是挤身于尘俗的事务。天子、诸侯、大夫、庶民,这四种人能够各自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社会治理的美好境界,四者倘若偏离了自己的位置社会动乱也就没有比这再大的了。官吏处理好各自的职权,人民安排好各自的事情,这就不会出现混乱和侵扰。所以,田地荒芜居室破漏,衣服和食物不充足,赋税不能按时缴纳,妻子侍妾不能和睦,老少失去尊卑的序列,这是普通百姓的忧虑。能力不能胜任职守,本职的工作不能办好,行为不清白,属下玩忽怠惰,功业和美名全不具备,爵位和俸禄不能保持,这是大夫的忧虑。朝廷上没有忠臣,都城的采邑混乱,工艺技术不精巧,敬献的贡品不好,朝觐时落在后面而失去伦次,不能顺和天子的心意,这是诸侯的忧虑。阴阳不和谐,寒暑变化不合时令,以致伤害万物的生长,诸侯暴乱,随意侵扰征战,以致残害百姓,礼乐不合节度,财物穷尽匮乏,人伦关系未能整顿,百姓淫乱,这是天子和主管大臣的忧虑。如今你上无君侯主管的地位而下无大臣经办的官职,却擅自修治礼乐,排定人伦关系,从而教化百姓,不是太多事了吗!
“而且人有八种毛病,事有四种祸患,不可不清醒明察。不是自己职分以内的事也兜着去做,叫做揽;没人理会也说个没完,叫做佞;迎合对方顺引话意,叫做谄;不辨是非巴结奉承,叫做谀;喜欢背地说人坏话,叫做谗;离间故交挑拨亲友,叫做害;称誉伪诈败坏他人,叫做慝;不分善恶美丑,好坏兼容而脸色随应相适,暗暗攫取合于己意的东西,叫做险。有这八种毛病的人,外能迷乱他人,内则伤害自身,因而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和他们交往,圣明的君主不以他们为臣。所谓四患,喜欢管理国家大事,随意变更常规常态,用以钓取功名,称作贪得无厌;自恃聪明专行独断,侵害他人刚愎自用,称作利欲薰心;知过不改,听到劝说却越错越多,称作犟头犟脑;跟自己相同就认可,跟自己不同即使是好的也认为不好,称作自负矜夸。这就是四种祸患。能够清除八种毛病,不再推行四种祸患,方才可以教育。”
【原文】
孔子愀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2),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3)?”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4),举足愈数而迹愈多(5),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6)。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7)。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8),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9),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10)。谨修而身(11),谨守其真(12),还以物与人(13),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14),不亦外乎(15)!”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16)。其用于人理也(17),事亲则慈孝(18),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19);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20);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21),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22),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23),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24)!”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25)。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26),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27),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28)。”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29),至于妙道(30);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31)。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32),延缘苇间(33)。
【译文】孔子凄凉悲伤地长声叹息,再次行礼后站起身来,说:“我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铲削掉所有的足迹,在宋国遭受砍掉坐荫之树的羞辱,又被久久围困在陈国、蔡国之间。我不知道我有什么过失,遭到这样四次诋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渔父悲悯地改变面容说:“你实在是难于醒悟啊!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厌恶自己的足迹,想要避离而逃跑开去,举步越频繁足迹就越多,跑得越来越快而影子却总不离身,自以为还跑得慢了,于是快速奔跑而不休止,终于用尽力气而死去。不懂得停留在阴暗处就会使影子自然消失,停留在静止状态就会使足迹不复存在,这也实在是太愚蠢了!你仔细推究仁义的道理,考察事物同异的区别,观察动静的变化,掌握取舍的分寸,疏通好恶的情感,调谐喜怒的节度,却几乎不能免于灾祸。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如今你不修养自身反而要求他人,这不是本末颠倒了吗?”
孔子凄凉悲伤地说:“请问什么叫做真?”渔父回答:“所谓真,就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啼哭的人虽然外表悲痛其实并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外表严厉其实并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笑容满面其实并不和善。真正的悲痛没有哭声而哀伤,真正的怒气未曾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未曾含笑而和善。自然的真性存在于内心,神情的表露流于外在,这就是看重真情本性的原因。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侍奉双亲就会慈善孝顺,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饮酒就会舒心乐意,居丧就会悲痛哀伤。忠贞以建功为主旨,饮酒以欢乐为主旨,居丧以致哀为主旨,侍奉双亲以适意为主旨。功业与成就目的在于达到圆满美好,因而不必拘于一个轨迹;侍奉双亲目的在于达到适意,因而不必考虑使用什么方法;饮酒目的在于达到欢乐,没有必要选用就餐的器具;居丧目的在于致以哀伤,不必过问规范礼仪。礼仪,是世俗人的行为;纯真,却是禀受于自然,出自自然因而也就不可改变。所以圣哲的人总是效法自然看重本真,不受世俗的拘系。愚昧的人则刚好与此相反。不能效法自然而忧虑世人,不知道珍惜真情本性,庸庸碌碌地在流俗中承受着变化,因此总是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沉溺于世俗的伪诈而很晚才听闻大道。”
孔子又一次深深行礼后站起身来,说:“如今我孔丘有幸能遇上先生,好像苍天特别宠幸于我似的。先生不以此为羞辱并把我当作弟子一样看待,而且还亲自教导我。我冒昧地打听先生的住处,请求借此受业于门下而最终学完大道。”渔父说:“我听说,可以迷途知返的人就与之交往,直至领悟玄妙的大道;不能迷途知返的人,不会真正懂得大道,谨慎小心地不要与他们结交,自身也就不会招来祸殃。你自己勉励吧!我得离开你了!我得离开你了!”于是撑船离开孔子,缓缓地顺着芦苇丛中的水道划船而去。
【原文】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1),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2)。
子路旁车而问曰(3):“由得为役久矣(4),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5),夫子犹有倨敖之容(6)。今渔父杖拏逆立(7),而夫子曲要磬折(8),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孔子伏轼而叹曰(9):“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10),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11)。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12),下人不精(13),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14)。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15),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译文】
颜渊掉转车头,子路递过拉着上车的绳索,孔子看定渔父离去的方向头也不回,直到水波平定,听不见桨声方才登上车子。
子路依傍着车子而问道:“我能够为先生服务已经很久了,不曾看见先生对人如此谦恭尊敬。大国的诸侯,小国的国君,见到先生历来都是平等相待,先生还免不了流露出傲慢的神情。如今渔父手拿船桨对面而站,先生却像石磬一样弯腰鞠躬,听了渔父的话一再行礼后再作回答,恐怕是太过分了吧?弟子们都认为先生的态度不同于往常,一个捕鱼的人怎么能够获得如此厚爱呢?”孔子的伏身在车前的横木上叹息说:“你实在是难于教化啊!你沉湎于礼义已经有些时日了,可是粗野卑下的心态时至今日也未能除去。上前来,我对你说!大凡遇到长辈而不恭敬,就是失礼;见到贤人而不尊重,就是不仁。他倘若不是一个道德修养臻于完善的人,也就不能使人自感谦卑低下,对人谦恭卑下却不至精至诚,定然不能保持本真,所以久久伤害身体。真是可惜啊!不能见贤思齐对于人们来说,祸害再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你子路却偏偏就有这一毛病。况且大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各种物类失去了道就会死亡,获得了道便会成功。所以大道之所在,圣人就尊崇。如今渔父对于大道,可以说是已有体悟,我怎么能不尊敬他呢?”
本文标题: 如果让你写一个庄子与他妻子的故事,你会怎么写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91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