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为何世界白银流入中国明朝中后期,由于郑和七下西洋和长期的贡赐贸易缺乏民间经济驱动力而导致的劳民伤财,传统的儒家思想,及...
明代中后期为何世界白银流入中国
1、国内白银市场的先期建立
通过上文所讲,在国内市场上明代白银的使用一直存在。但是囿于国家为了维持宝钞地位而不断施行禁银令的制约,白银只能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流通。政府的课税、土地买卖市场、江南富商大贾的贸易买卖[45]等数额较大的方面可以见到白银的踪迹,很显然在明前期白银的使用在国家法令的严禁之下是较为零星稀散的。尤其是永乐时期,政府禁银比较彻底,以至于民间契约上只见宝钞、缣帛、谷物等。到了宣德、正统时期,白银的使用明显增多,促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便是钞法的败坏。宣德时规定:
“凡以金银交易及匿货增直者罚钞” 。但是, “户部言民间交易, 惟用金银, 沙滞不行。乃益严其禁, 交易用银一钱者, 罚钞千贯, 赃吏受银一两者, 追钞一万贯。”[46]
尽管在课税、赏赐方面,白银仍在使用。但是国家法令有时候也会出现矛盾不一致的地方。从洪武到宣德,在民间仍然有鼓励犯罪罚银的规定[47],可谓是国家一定程度承认了民间用银的合法性[48]。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实物货币在宣德皇帝统治时期是运用最广泛的,尤其是缣帛和谷物,这从契约和记载中可以知道[49]。黑田明伸说过:“实际上,通货不稳定迫使人们转向物物交换的现象,即使到了20世纪,也是反复出现的”[50]。很显然明中前期通货的不稳定一直影响着市场运行的状态,使得实物货币大量存在。市场运行的不畅反过来又制约着人们对于更高通货的需求,最终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的迟滞和货币制度运行的混乱。
然而在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并不是这一复杂混乱的货币使用状况,而是要知道从何时起,白银逐渐取代其他通货逐渐在流通领域取得主要地位使得一定规模的白银市场建立起来。从契约的情况来看,正统时期宝钞已经不见踪影,白银已经取得主币的地位。景泰、天顺时期民间使用白银率是极高的。有学者指出:“至成化年间,90件契约中,无一例外地使用白银交易,从而说明民间交易中完全实现了货币白银化。”[51]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明代经济是如何受制于它的通货规模的。中国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切合一般认为是在16世60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的嘉、隆之际。这时期海外白银的流入不仅有日本,还有后来加入的马尼拉、南亚、中亚等地。学界曾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成果使得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白银流入中国的路线和大致过程[62]。
我们先来看看海外白银流入的路线问题。弗兰克指出白银流入中国的路线主要有三条:日本-中国、美洲-马尼拉-中国和欧洲-中亚和印度-中国,同时他认为中国在18世纪以前获得了相当于世界产量一半大约60000吨的白银[63]。近年来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把流入中国白银的路线主要归结为两条:日本和马尼拉,这条路线上的白银又包含两条小路线,即西属美洲-马尼拉和欧洲-马尼拉路线。万明把这些路线总结性的概括为:中国-东南亚-日本、中国-马尼拉-美洲和中国-果阿-欧洲[64]。总所周知,海外白银的主要来源有两个地方,即:日本和西属美洲。因此为了方便白银流入数量的估算,大家倾向性的用这两条源流来分析和估算白银流入的大致数额。
从中外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明代中后期中国通过各种类型的贸易从海外大量输入白银。然而在中国传统时代,由于缺乏数字统计手段使得我们难以确切知晓到底有多少数额的白银流入中国。因此,关于白银数量的估算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的瞩目和研究。目前,我们从这些研究当中可以得到许多信息,这不仅仅是白银流入数量的问题,更是中外几代学者孜孜不倦融会中西方资料和进行广泛学术交流的见证。
布罗代尔说过:“贵金属的作用似乎从来没有像16世纪那样重要,当时的人们毫不犹豫地把贵金属放在首位。”[67]如今学界就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在16世界中叶以后逐步形成的论点已经达成共识,其实质恐怕没有人能够否认白银流动在其中的作用,正是这种“丝绸之路上的钱币”[68]流通使得中国与世界逐步形成一个共同的经济体系。从此,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改变。就中国而言,蓬勃兴起的市场贸易和规模扩大的商品经济使得晚明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的社会变迁。
对于明代中后期白银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尤其是这种流动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什么却出现了不同的解释。以往白银货币化论者(白银进步论者)认为正是中国的白银货币化需求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白银的开采和周转,从而使中国是以一个主动的姿态参与构建世界的经济体系。然而有人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由于明代前中期一直存在的通货不足和经济体制问题使得通货结构经历着异常危险的状态,由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使得中国的市场经济和通货制度才得到挽救。同时他们对明代白银货币化的论点提出质疑,认为这是一种白银进步论的观点,是对欧洲经验的简单解读[69]。
笔者以为,对于明代白银问题及其中后期流动的考察,应该从中国独特的货币结构和社会制度框架来进行解释。日本学者说:“无论是货币还是市场都不能独立于制度而存在,对于制度而言也是一样”[70]。明代的白银在其中前期一直处于实物货币阶段,这种实物货币的存在体现了明政府货币制度设计构架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同时导致了明代前中叶钱钞货币结构的不稳定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双重压力使得明代的货币结构面临着急需转变的境地,而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最终为明代货币结构的转变提供了可能,使得白银得以摆脱实物货币的地位从而走向贵金属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白银流动的意义无法低估。
在清朝晚期,世界近一半的白银为什么都在中国呢?
说到货币自然离不开黄金,黄金由于稳定性好,所以被当成不会贬值的东西,除了黄金之外,银子也是古代重要的钱财计量物,明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当时中国已经聚集了大量财富,古代财富主要用白银来衡量。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曾在自己的笔记中写到:''天朝物产丰富,到处都是真金白银。''正是由于这句话,外国列强才一直窥视着中国的白银,马可波罗说的话也不假,当时中国的确有很多白银,大约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都在中国。
其实自古以来,金银都是稀缺之物,就算放到现代,想必很多人都没见过真正的金子、银子吧,古代则更加少了,由于古代技艺落后,想要提纯金银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需要经过好几个步骤才行,而我国的银矿资源并不多,清朝晚期这么多白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其实在15世纪时,白银在欧洲就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货币,到了16世纪初期,日本大量开采白银,后来西班牙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银矿,便野心勃勃的在墨西哥、秘鲁等地进行殖民掠夺,到了16世纪80年代,白银就大量流入中国了。
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人口又多,丝绸、陶瓷等吸引着外国人,他们自然就想用白银来换,当时的西班牙海上贸易十分频繁,他们便用掠夺来的白银,跟中国做交易,然后把中国商品卖给欧洲,赚取差价,再到后来中国的水果、家具、手工制品都可以出口。
就这样,欧洲殖民者掠夺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进入中国,换走了一批又一批物资,当时的中国变成了世界贸易大国,所以积攒了很多白银,但到乾隆时代,清朝便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停止了这些贸易,不过当时中国的白银存储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了。
中国人拿到白银之后,是不会让它在流出去的,自古以来中国百姓都有小民思想,只想要一辆车、一套房这辈子就够了,至于说去创业,去改变世界什么的,大多数人没这个想法,所以白银就这样集聚在中国了。
后来鸦片战争,英国轰开了中国的国门,加上战后割地赔款,中国这些白银大多数又全部要赔了出去,想想也真是够冤的,你觉得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