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续本,对比《认知觉醒》,我只能给差评,读完有收获,但是个人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充斥了那么一丢丢商业气息,当然,...
这本书是《认知觉醒》续本,对比《认知觉醒》,我只能给差评,读完有收获,但是个人感觉到作者字里行间充斥了那么一丢丢商业气息,当然,有可能读了第一本《认知觉醒》,自己稍稍觉醒了~
依然感谢作者,希望作者坚守初心!
读本书的主要收获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收获(主要以目录解读为主),第二部分是转存书友精彩书评(写的太燃,太炸~)
第一部分,个人收获
我理解认知驱动就是自我驱动,要先从心法准备,再用技法实践,最终做成一件事。
1、心法准备:
1)创造价值:改变自己的关键是创造价值,不要浪费生命给你的无限可能,要用价值规律看问题,时刻怀有利他之心,不要拒绝社交,因为所有的社交都是一面镜子,并且,被动社交,是内向成长者的制胜之道。
2)改变身份:一切从信念开始,要认识并理解你在这个世界的哪一层身份,给自己定位到想去的那一层身份(这是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并学会运用语言的艺术(会好好说话),拥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坚信自己可以成功!(千万不要胆怯畏缩,上来就对自己说不可能)。我建议此处脑补传销组织会上一起喊加油!加油!加油!场景,给自己打气,哈哈哈~
有了身份要注意,个人品德一定要跟上,俗话讲的好,“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3)心理准备:清除成事路上的情绪障碍,要尽量戒除人类本性的负面偏好,凡事往好处想,但不要过于乐观,找平衡点,成人的世界没有二元对立,要多维度思考,找共赢点,不要想着做任何一件事可以一劳永逸,踏踏实实死了这条心吧。
2、技法实践:
A.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策略——方法和路径
1)认知驱动:做一个真正的长期主义者,真正的目标和动力来自我们对一件事情清晰而长远的认知,而非某个特殊的时间点。
2)写下来:我们都低估了“写下来”的力量,写下来是情绪的调节器;写下来是专注的聚焦器;写下来是行动的发动机;写下来是目标的出发地;写下来是思考的挖掘机。
3)假设“什么能力可以让自己快速进步?”,假设是一切进步的开始,现实结果是最好的评判师。
4)降低期待:命运一定钟爱那些愿意慢慢变好的人,坚持长期主义,抵制短期主义是我们进步的不竭动力。降低期待,也能让自己多些自信与快乐,少些压力。
5)深度练习:跨越从普通到卓越的分水岭,深度练习让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勤奋,无效的劳动。降低期待让自己减少焦虑,更加容易前进。
6)跨界:如果你想与众不同,不妨试着跨界潜行,在各行各业内汲取营养,动用自己的迁移能力,进行搭配组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B.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战略——环境与多维
1)成事环境很重要,大环境借势,小环境借力,孟母三迁就是个很典型的规避不良环境案例,好的环境可以赋予一个人更多的能量,让一个人产生变好的念头并愿意去努力,还能让这份努力的效果得到放大。
2)多维思考,多维感知,学习的秘密之一就在于同时调动多维度感官,就读书来说,纸上的知识是一维的,实践出来的认知是多维的,实践出真知,实干出业绩。也要懂得,一个人就算不读书,也没什么好焦虑的,不要被众人的观点所挟持。只要你能够创造条件调动自己的多维度感官与优秀的人和事打交道,现实生活会证明你学到了什么。
C.做成一件事的技法之做到——最高等级成长
1)目标觉醒,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注意自己心智带宽,克制自己同时做很多事的欲望和冲动,只选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
2)成事之旅,如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
要保持耐心,不焦虑,克服趋易避难的天性,不要急于求成,一个人精通一项技能大约需要7年时间,而很多人一辈子通常只学一项技能,如果以7年为周期,我们这一生可以活很多辈子,要有方法,确保不会白白付出,坚持刻意练习,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拓宽自己的舒适区,要有策略,确保付出有所收获,产出深度价值,即制定有产出的目标、保持耐心去积累价值、在舒适区边缘打磨价值,如此,我们方有机会参与价值交换。
最后,我想说的是,人生有三个层次:消费层(没有目标)、生产层(外界目标)、创造层(内在目标),正如作者所说,顶级的生活不是奢华,而是创造!人活着的意义,是通过利他来实现自我,一定做成一件对他人有用的事!
第二部分,转存书友精彩书评
《认知驱动》是《认知觉醒》一书的姊妹篇,虽然各自成书,相互独立。但内容却紧密相连,互为一体。单从书名来理解,《认知觉醒》是清醒,《认知驱动》是践行。
封面犹如书的脸面,两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隐藏着很多彩蛋。
两本书的主要色调均由红、蓝、白三色组成,红色寓意“感性”,蓝色寓意“理性”,白色寓意“人生之路”。
《认知觉醒》的封面,“人脸”朝向左侧,白色区域在“人脸”之内,寓意我们要通过自我觉醒,看清来时的路。
《认知驱动》的封面,“人脸”朝向右侧,白色区域在“人脸”之外,寓意我们要通过创造价值,开创去往的路。
把两本书放到一起,“人脸”分别看向来时和去往的路,这便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知来时,晓去往。不忘过去,不畏将来,不负当下。
《认知驱动》一书共引用47本专著文献和其它多处资料,知识结构较为庞大,一篇书评很难提炼它的精华。所以,我会重点围绕人生、成长、习惯、践行4个角度展开阐述,为便于记忆,关键部分我同样会用1+2+3+4的框架进行整合,即:
1个目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利他,努力不要自嗨,高级的努力是能给他人创造价值。
2个维度,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外向成长两个维度,两者相辅,形成闭环,你的人生才能更好运转。
3个层次,习惯的改变分为三个层次:身份、过程、结果。真正的的改变是塑造身份的改变。
4个步骤,做事的基本逻辑是:计划、执行、检查、修复。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循环的PDCA,周而复始,阶梯上升。
Part 1——人生篇
1个目的:人生的终极意义是利他,努力不能自嗨,高级的努力是能给他人创造价值。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Life is worth living only for others.”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了他人而活着。
用一个词来总结,那就是“利他”。
什么是利他之心?
作者认为:“利他不是牺牲和讨好,利他的正确姿势不是无端付出,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需要通过自身的能力或价值去影响他人,服务他人,而不是试图用某种条件去取悦或控制他人。真正的利他,是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用自己的优秀和付出,感染对方带动彼此共同成长。”
利他的本质就是爱。利他之人,不发牢骚、鸣不平。时时保持谦虚,不骄不躁。热爱生活,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即便做出自我牺牲,也要努力为社会、为世人尽力。这种祈愿他人更好、充满关爱、美丽的利他之心,实际上也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因此,利他的结果就是利己。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就曾说:“他人是我,是另一个我,是不是我的我,是我所不是的人。”也就是说,大部分时间,我们和他人之间并不是隔绝的,他人或许就是往日的我,我即将成为的,或许是曾经的他。所以,当你为他人着想的时候,并不只是在帮助他人,而是很大程度上成就自己。抱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就会好转。
利他的途径是价值。人际关系犹如一面镜子,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当然要对别人有利,这样才能互利共赢。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通过自身的价值去影响他人,而不是用某种条件控制他人。利他之心与利他之力,缺一不可。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曾写道:“幸福即贡献感。”
稻盛和夫在《心》中也曾写道:“一切的成功都归功于利他。”
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利他,利他,比利己更幸福。
Part 2——成长篇
2个维度,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两个维度,两者相辅,形成闭环,你的人生才能更好运转。
作者在本书提出,一个人的成长分为内向成长和外向成长两个维度。
内向成长,是指围绕自身成长展开的活动,比如:早起、跑步、阅读、冥想等。简单理解为,输入性成长,服务自我,知识渊博,身体健康。
外向成长,是指围绕外界发展展开的活动。比如写作、画画、演讲、编程等。简单理解为,输出性成长。服务他人,满足世界,价值主导。
明白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今天,你外向成长了吗?有输出的结果吗?这个结果是否给他人创造了价值?
成长的陷阱在于: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内向成长,而忽视了外向成长,即重习惯,轻技能。重输入,轻输出。
我们一直在读书,却很少去实践,或者把读书心得写出来,形成有价值的文献让他人受益。我们一直在唱歌,却很少能用完整、熟练的曲子向他人表演。我们听了很多道理,却总感慨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真正想过好这一生,并非在于听过很多道理,而是能输出多少道理,呈现多少价值,影响多少人。我们既需要坚持内向成长,保证足够的源动力。更需要不断的外向成长,培养过硬的技能,持续对外输出价值,并收获世界给予的反馈。最终创造出独一无二,利己且利他的价值作品。
一个人,终极的学习方式是输入兼顾输出,如果只输入不输出,就会堵塞。如果只输出不输入,就会断流。
成长的正确做法应当是,先让自己变得更好,慢慢影响他人变得更好。最后,我们一起更好的影响世界。
Part 3——习惯篇
3个层次,习惯的改变分为三个层次:身份、过程、结果。真正的的改变是塑造身份的改变。
成长就是不断培养习惯,从而让自己得以改变。改变分为三个层次:基于结果的改变、基于过程的改变和基于身份的改变。
1、基于结果的改变。第一层次中,结果是我们的目标,比如读10本书、减掉体重20斤、考试得90分。对于结果的改变就是得到想要的目标,为了目标而做出行动。好比我们努力学习就是想要考上心仪的学校,一旦目标完成,获得了结果,行动就意味着终止,这样的改变是阶段性且表面化的。
2、基于过程的改变。第二层是过程的改变,就是在一段时期内,设置具体的目标动作,做出行为改变。比如为了减肥,每天坚持运动30分钟;为了读更多的书,每天坚持阅读2小时;为了成绩优秀,每周坚持上4节线上课。这种改变,往往会陷入一种盲区。就好比,今天你精力已经透支,当务之急是立即休息。但为了计划,你不得不去学习、去打卡、为了行动去行动,求量而不求质,效率低下。看似忙碌,实则焦虑。
3、基于身份的改变。第三层的改变是最深层次的改变,它是身份的变化。比如,目标不是读书,而是成为读者。目标不是减肥,而是成为健康者。目标不是写几篇文章,而是成为一名作家。改变习惯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关注你想要达到的目标,而是你想要成为谁。如何定义你的身份,你就会按照身份的特质,做出习惯性行为,而你的每一次行为都巩固了你的身份。
我们拿戒烟来举例。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句话暗藏的意思是,他潜意识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烟民,只是正在努力戒烟,这只是依附信念的一种改变。
乙则一口拒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则表明了,他已经发生了身份的改变。他认定以前是一个吸烟者,但现在已不再是烟民。
你的行为通常反应了你的身份,你的所作所为表明你相信自己是哪种人。
如果要改变习惯,就要重塑你的身份。用新身份不断累计新行为,最终让你的习惯与身份融为一体。
Part 4——践行篇
4个步骤,做事的基本逻辑是:计划,执行,检查,修复。人生就像一场不断循环的PDCA,周而复始,阶梯上升。
知名情感博主一罐寡言曾说:“99.99%的焦虑都来自于虚度时间和没有好好做事。所以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行动起来,认真做事,战胜焦虑,战胜那些心里空空荡荡的时刻。”
认真做事,听起来简单,但实践起来没那么容易。PDCA则为我们做人、做事,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PDCA,又名戴明环(Deming Cycle),由美国戴明博士提出,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修正)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以上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1、P(Plan)计划,确定目标和对策,最好是目标量化,对策可执行。
2、 D(Do) 执行,朝着目标去做,逐步实现计划中的内容。
3、 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找出问题及提供优化措施。
4、 A(Action)修正,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复制并打造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避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阶段的PDCA循环,周而复始。
PDCA是一个环,看似一个闭环,却又不断循环往复,向上爬升。就像人体的新陈代谢,持续循环,才能生长。天地、日月、星球循环往复,造就了宇宙的生生不息。我们做人、做事,如依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方法,就会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PDCA还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有目标和计划,有了计划就坚定的执行,但你的执行不必完全依附计划,而是要顺势而为。如果计划赶不上变化,那就在变化中快速检查、修正,形成你的新计划,继续坚定不移的执行。
一个清醒的人,就是拥有计划、执行、检查、修正的潜意识,坚持你的A计划,秘密培养你的B计划,或许某一天,你的B计划恰好遇见了N元素,那么你就开启了一段NB的人生。
写在最后
稻盛和夫曾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或者说是为了带着比出生时有一点点进步、更美一点、更崇高一点的灵魂死去。”
关于人生的意义,在《认知觉醒》一书,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一个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
在《认知驱动》一书,作者对这个观念则进行了完善:“人生至少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长的目的就是创造价值,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己。一流的生活是觉知,是内修,它可以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好。而顶级的生活是创造,是外修,它可以让别人过得更好。生命的意义在于利他,因为只有从他人的正面反馈中,我们才能照见自己。”
生命是有光的,人生最大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成为发光体,照亮你也照亮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