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跟着大国征战的小国,是如何保证兵源的?那些小国的力量不够,只能受大国的驱使,并且再加上为大国做先锋,也有一定的利益可图。...
春秋时期跟着大国征战的小国,是如何保证兵源的?
那些小国的力量不够,只能受大国的驱使,并且再加上为大国做先锋,也有一定的利益可图。还有就是春秋时其实死亡率比较低,那些俘虏也是可以用钱去赎回来的,所以小国就算是出兵当前锋也可以保持兵源。
一、大国称霸小国做马后炮在春秋时除了那些很厉害的大国,其实在底下也有数不清的小国家。而这些小国家想要在大国的统治下生存下来,并且不被灭掉,也是需要一门技术的。这些小国知道自己和大国硬碰硬的下场只会导致自己的国家被灭,所以同大国打好关系可谓是一门技术。那些大国都是利益的最大受益者,是受到底下无数国家的尊重的。但是一个国家再强大也是有极限的,所以也需要同他人共享势力来让自己的统治地方不断扩大。而这个时候小国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它们成为了大国的附属品。
二、小国冲在战场当前锋而且那些大国之间在互相争夺土地还有财富的时候,还会采用战队的方式。就会用自己的武力来强迫周围的小国加入自己的阵营,利用利益,还有武力来强迫小国替他们作战。毕竟灭国的影响摆在前头,小国自然不敢做出反对,那只好去执行任务。不过做这个任务也是有好处的,如果在这场战争中获胜,大国还会根据各种评判标准给小国一定的财富城池也算是一种额外收入。
三、赎回政策并且在春秋时期打仗一般都是点到即止,只要一方认错那并不会赶尽杀绝,不会像后来的人一样不断的杀戮。所以在那些诸侯国之间也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就算是有战争俘虏,只要通过足够的财富进行赎回都是可以达成的。这也是为何小国就算一直当前锋,也能有足够兵力的原因。
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并且壮大?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总体来说,战国时期的小国是“战国七雄”的陪衬,虽然有些“小国”在某些时期也取得了一些的成就,但是最终的结局是他们被七雄逐个消灭,所以问题应该稍微修改一下,说“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比较恰当,因为在战国时期那些小国要在七雄的夹缝中壮大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如果他们如果壮大了,那么他们就不是小国了,而是“八雄”甚至“九雄”之一了。
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在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霸业已经成了过往云烟,国与国之间更多的征讨、战争,很多春秋时期的小国都被吞并了,最后战国时期最为人知的是秦、韩、赵、魏、楚、燕、齐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然而在当时,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小的诸侯国在七雄的夹缝中生存,他们又是谁呢?
宋国
宋国的出身很高贵,是商朝的后裔,周武王灭了商朝之后,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商朝故地,但是后来武庚叛乱了,周公辅佐周成王平定武庚叛乱之后,为了使得商朝的祭祀不被断绝,分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国故地,是为宋国,公爵。
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实行改革,国力大增,宋国四处出击,占据了齐、楚、魏的不少土地和城池,而且吞并了另一个小国滕国,过于强势的宋国遭到了大家的记恨。公元前286年,齐、楚、魏趁宋国内乱联合攻击宋国,最终宋国被灭亡,三家瓜分了宋国的土地,至此宋国已经在战国七雄中挣扎了189年。
鲁国
鲁国的出身也很高贵,是周公的后裔,在平定武庚叛乱之后,周公考认为要多分封宗室子弟巩固中央政权,于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子孙都被分封。周公自己则被分封到奄地,是为鲁国,但是由于周公要留在首都辅佐周成王,所以周公派儿子伯禽去鲁国代自己执政。
在春秋时期,鲁国一度很强势,能够与东方大国、自己的邻居齐国争霸,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国力下降。公元前256年,鲁国被楚考烈王所灭,七年之后,最后一任国君鲁顷公去世,鲁国绝祀。至此,鲁国已经在战国群雄中挣扎了219年。
卫国
卫国又是一个周王室后裔的封国,第一代国君是周文王的嫡九子康叔。卫国最值得骄傲的历史就是他们曾经在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曾经帮助周平王平戎,一度成为诸侯的领袖,但是卫国终究国力微弱,在历史中并没有留下多少记录。
公元前254年,卫国被魏国兼并,成了魏国的附庸,卫国名存实亡,卫国的大小事务甚至国君都是由魏国决定的。公元前241年,秦攻魏,卫国的土地被秦国攻占,卫国又成了秦国的附庸,并且一直被保留到了秦二世时期,公元前209年,卫君被废,卫国正式宣告灭亡,卫国反而成了战国中最后被秦国消灭的诸侯国,超过了战国的其他六雄。
越国
越国的始祖是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越国的君主是大禹的直属后裔,越国建国时间也比较早,相传在公元前2032年左右就已经立国,但是越国在今天的浙江附近,浙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来说是比较偏僻的地方了,所以在此之前越国也并没有多少历史事件被记录。
到了春秋末年,吴越争霸才让吴国和越国两个地处中国大地边缘的两个国家走到了舞台的中央,最终越王勾践灭亡了吴国,越国在吴越争霸中笑到了最后。
公元前306年,越国北上伐齐,后被齐威王派人劝说放弃齐国去伐楚,结果被楚国击败,越王无疆战死,最终越国分裂成几个小国家,成了楚国的附庸国。至此,越国在战国的历史上存在了169年。
除了以上说的几个比较有名的国家之位,其他还有:
巴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蜀国(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
郑国(公元前316年被韩国所灭)
中山国(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
邾国(公元前261到256年年被楚国所灭)
西周国(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
东周国(公元前249年被秦国所灭)
对于历史,我们不能仅仅记住那些胜利者和强者,那些失败者和弱者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莱茵在线",或者搜索"Lyooezx"获取更多相关内容
战国时期的小国如何生存并且坐大
小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附庸还有哪些生存战略?
导语: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小国,在诸侯争霸战争中,小国是如何生存的?与大国联姻、委质于大国、附庸于大国
提起春秋时期,大家首先会想到春秋五霸,专业一点的会想到春秋三小霸,或者后来的战国七雄中那些大国,或者根据成语或典故会想到郑国、鲁国、卫国、宋国……,其实春秋时期的中原大地跟中世纪的欧洲一样,小国林立,诸侯满天飞;战争频发发生使大国兴衰无常,小诸侯国存亡更是朝夕可变。
《春秋》、《左传》记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大约一百四十多个,实际上远远超过这个数量,这些小国星罗棋布地散落在中原内外,大江南北,有的夹杂在大国之间,镶嵌大国之中,它们国家疆域犬牙交错,无论是大国与小国,它们共同书写了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个部历史是大国称霸的战争史,也是小国艰难生存的苦难史。
小国分布情况
周王畿内国家:周王时期的诸侯国大多都是周天子赏赐给近亲、宗族、卿大夫的领地,例如封同姓子弟为诸侯国,以封藩建邦,以屏周室。在周王直辖的领地范围内主要有以下小国:温国(河南温县),刘国(河南偃师县),荣国(河南巩义市)甘国(河南原阳县),樊国,尹国,周国(陕西宝鸡),封国(陕西户县)。
王叔县(河南孟津县),成国,原国(河南济源),召国(陕西岐山),苏国(河南焦作),单国(陕西眉县),詹国,巩国(河南巩义),毛国(陕西岐县),毕国(陕西咸阳),应国(河南平顶山),明国,益国,穆国,井国,武国,溓国等。
除了这些小国外,春秋时期还有十多个重要诸侯国,例如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卫国、宋国、陈国、蔡国等。
北方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的小国,主要有:分布在山东省的纪国、祝国、聂国、鄅国、皱国、莒国、向国、极国、邿国、滕国、薛国、滥国、郯国、炎国、国、郕国、宿国、项国、谭国、遂国、须句国、曾国、鄣国、州国、淳虞国、郜国、茅国、焦国、任国、邳国、牟国、邱国、根牟国、郭国、铸国、阳国、曹国、过国、颛顼国等。
分布在河南省诸侯国:苏国、密国、胡国、焦国、共国、凡国、葛国、鄢国、于国、东虢国、杞国、申国、吕国、郐国、戴国、鄎国、黄国、蓼国、潘国、光国、鄀国、弦国、滑国、江国、邘国、应国、蒋国、邶国、祭国、沈国、糜国、管国、姒国、蓐国、房国、焦国、胙国、雍国、项国、顿国、管国、唐国等。
分布在山西省诸侯国:北虢、南虢、郇国、虞国、贾国、霍国、耿国、杨国、倗国、冀国、黎国、仇由国等。分布陕西省诸侯国:梁国、芮国、毛国、雍国、崇国、杜国、西虢;分布在河北省诸侯国:肥国、鼓国、邢国、北燕国等。
南方诸侯国
南方诸侯国主要包括长江下游的江淮地区,长江中游江汉地区,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分布在江淮地区安徽省诸侯国:六国、英国、黄国、钟离国、舒国、舒庸国、舒鸠国、舒蓼国、舒龙国、舒龚国、舒鲍国、桐国、养国、巢国、徐国、宗国、萧国、皖国、泉国、妢国、妣国、庐国、州来国、南胡国。
分布在江苏省诸侯国:邗国、钟吾国。分布在江汉地区诸侯国:鄀国、轸国、鄂国、随国、曾国、夔国、罗国、鄘国、邓国、权国、郧国、胡国、绞国、赖国、顿国、析国、鄾国、廪国、谷国、贰国、西州国、庸国、唐国、南沈国、麇国。分布在四川盆地的诸侯国:蜀国、巴国、都国、西黄国等。
贿赂大国
春秋时期,周全衰微,天下混乱,诸侯国经过分化瓦解后,绝大部分邦国都消沉下去,只有齐、楚、秦、晋等国不断通过霸权外交,军事打击等手段在乱世中崛起,而夹杂在大国之间的小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强国而生,不得不找盟主,并不时向大国君主行贿。
例如,齐国要攻打卫国,卫国为了减少伤亡,通过向齐国贿赂才让其退步,才缓解了亡国危机;最为典型的要属郑国了,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且无山河险阻,地势一马平川,易攻难守,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无论是晋楚争霸还是齐楚争霸,郑国都是拉拢或打击的对象,深受多年兵患之后,郑国摸索出了一个生存之道,晋来从晋,楚来从楚,谁来就服从谁,谁来就跟谁结盟,郑国虽然落个首鼠两端的骂名,但他通过贿赂的手段,与强国建立联系,保存自己国家好多年。此外,宋国、蔡国、陈国、鲁国等小国都曾频繁采用贿赂的手段,使本国免遭灭国之危机。
政治联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通过联姻等手段改善与大国、强国以及敌对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处于大国夹缝中的小国,为了自身生存,更是“卑辞重币,四面出击”,通过政治联姻争取生存时间。
晋、齐争霸时,杞国原本是臣服于齐国的,当晋国实力强大,齐国实力衰弱后,为了讨好晋国,杞桓公朝见鲁成公,希望通过鲁国斡旋实现杞、晋联姻,以寻求晋国的庇护,来应对来自齐国、莒国的压力。例如,宋国伐郑,楚国伐宋救郑,郑国为了报答楚国的恩情,不惜违背礼制将两个女儿送给楚成王。
小国除了与大国进行整治联姻外,小国海通过与周室的联姻,以寻找靠山,求得生存;除此之外,小国还与小国进行整治联姻抱团取火。例如,弦国与江国、黄国、道国、柏国都是淮河上游地区的小国,面对楚国的崛起,面对楚国的不断侵夺,这些小国共同联合起来抗击楚国的进攻。它们互相之间通过联姻来增强实力。
委质于大国
委质于大国,就是实力弱小的诸侯国将太子、公子或者朝中重臣送到大国当人质,或者大国将小国使节扣押的外交行为,实际上就是人质外交。这种外交在春秋时期被广泛应用。
例如,郑、宋两国经常遭受强敌入侵,出于自保等原因,委任于楚国,希望换取和平。例如,楚国攻克郑国后,郑襄公肉袒牵羊,跪拜楚庄王,请作楚国的附庸,同时将郑公子派到楚国为人质,以表示绝不叛楚的决心,又割让土地,后退三十里,两国订立盟约,这才解决郑国的亡国危机。
与郑国一样,宋国也将宋公子委质于楚国,才赢得安宁。总之,春秋时期,将太子至于他国当人质以达到政治目的是非常常见的。不仅小国抵押人质,大国有时候在国势衰落或者被动的时候也抵押人质,例如齐晋争霸时,齐国迫于晋国、卫国的压力,以公子强作为人质抵押给晋国,晋国才答应撤军。
附庸于大国
春秋时期,小国不得不依附于大国,希望免遭灭国之灾,这种附庸行为是小国求得生存的重要策略。最为典型的要数郑、宋两国,他们时常依附晋国、楚国、齐国等大国,谁来就附属谁,谁打它它就臣服谁,谁衰败它就与谁解除盟约。
此外,还有纪国通过“大去其国”的办法,寄托于齐国羽翼之下;陈国依附于楚国,当陈国受到侵犯时,楚国出兵相救;许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当郑国要攻打许国是,楚国曾给予协助,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总之,初期时期,小国附庸大国现象是大量存在,这既是国家邦交往来的重要形式,也是当时社会缩影,大国之间争霸战争,只有瓜分小国才能增强实力,扩大疆域,当小国领土不断被蚕食,处于孤立无援时就会采取附庸大国的策略,实行救亡图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