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人物分析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怎么的一个人呢?无恶不做老人【简介】,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
姜子牙人物分析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是怎么的一个人呢?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记载】
“昭烈武成王”姜子牙
姜太公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高寿的人,姜太公死后,返周而葬,葬于文王、武王的陵墓旁。当时周朝规定,姜太公五世之内皆返周而葬,五世之后才能葬于齐地。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太公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太公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姜太公钓鱼
姜子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著名人物,同时他在道教和民间的地位也较高。他出身贵族家庭,祖先的封地叫吕,所以他又被称为吕尚。姜子牙生于宛西(今日的河南南阳西部一带),自幼聪慧。据说,他还能预测世界上将要发生的大事。
当时姜子牙所在的王朝商朝的纣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统治期间战争不断,为了躲避战乱,姜子牙到中国北方的辽宁隐居了40年,后来又来到西北陕西省的终南山。在那里,他经常到渭河去钓鱼,可是3年中他却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而且他的鱼钩还是直的。人们都嘲笑他,他却无动于衷,所以在中国有一句成语叫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神奇的是,后来他果然钓到一条鱼,在鱼的肚子里有一本兵法书。更巧合的是,当天晚上,周王朝(公元前11世纪-8世纪)的姬昌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高人。第二天,他就遇到了姜子牙。姜子牙向周文王讲述了自己的身世,文王当时正为了打败敌人建立王朝而搜罗人才,所以就对他说:我的先祖太公早就寄希望于你了。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太公望,在民间一般称他为姜太公。文王给他以极高的地位,并在他的帮助下,消灭了商朝。 在以后的中国各朝代都为他建立了神庙,而道家也传说他升天成仙了。
一、姜太公生平及其出生地之历史考证
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师,齐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姜太公祠内设有衣冠冢。
姜太公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关于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献记载不一,主要是东海说和河内说。
《孟子·离娄上》说:“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高诱注《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后汉书·郡国三》注引《博物记》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水经注·汶水》云:“(汶水)又北过淳于县西,故夏后氏之斟灌国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号曰淳于国。”《水经注·齐乘》云:“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究竟何说为确,据史籍和当代有关专家的考辨,认为东海说根据较为确凿。东吕乡当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吕、莒本为一字,莒为周代国名,即为现在山东省莒县。东吕乡、东吕里在莒城东面,今属山东省日照市。汉张华《博物志》明确标出:“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汉的“海曲’则为现在的“日照”。今人杨伯峻对姜太公里籍作了具体的考辨。他说:“阎若璩《四书释地续》云:‘后汉琅邪国海曲县,刘昭引《博物记注》云:太公吕望所出,今有东吕乡。又钓于棘津,其浦今存。又于清河国广川县棘津城,辨其当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谓海曲故城,《通典》称在莒县东,则当日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即是其家。汉崔瑗、晋卢无忌立《齐太公碑》以为汲县人者,误。”(《孟子译注·离娄上》)所论有据、甚确。就是说,姜太公的出生地当今山东省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亦正是司马迁所说的“东海上人’之义。据齐国国都,当今的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现今日照市。据姜太公分支后裔卢氏宗亲世界研究会(含韩国等国外卢氏)史记记载,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日照市。当今中国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权威之一,中国国防大学著名教授,姜太公后裔姜国柱先生,经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姜太公出生地为山东省日照市。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两城镇(距市区十八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城市。这是美国考古专家组同山东大学在实地联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结论。作为一代伟人姜太公出生在这样的文化发达地区,应更合乎情理。经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姜太公出生地应为山东省日照市。
《水经注》引太公庙碑文曰:“太公望,河内汲人。”《吕氏春秋·首时》篇说:“太公望,河内人也。”《史记》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沿者,东海上人。”卫辉市在民国以前属河内郡,1988年以前叫汲县。卫辉附近有“东海”这个地名,有碑文为证。 西晋汲郡出土的<竹书纪年>专载姜太公为"魏之汲邑人".(卫辉市太公泉镇吕村)
二、姜太公的历史地位
姜太公一生坎坷多磨而又轰轰烈烈、神秘莫测,确实称得上是奇人、奇事、奇男子。综观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从军事、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贡献,其中尤以军事最着,所以太史公言“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称得上兵家之鼻祖,军事之渊薮。
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国文艺舞台上一位“高、大、全”的形象,还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
周朝从古公亶父起,就盼望能得到一个圣人……一位武能安邦、文能治国的贤才,来辅助周国实现灭殷兴周的任务,所以名太公为“太公望”,到武王执政时,又以“师尚父”相称,尊宠权贵无以复加。文王所命太公之“师”即“太师”,是西周王朝“三公”中的最高长官,既主军,也问政。时有“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之言,足见太公在周朝中的地位之重。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太公的化身,便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为求国内安宁,需要像姜太公那样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忠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敕令天下诸州各建一所太公庙。并要求以张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当发兵出师或各将领及文武举人应诏,都要先去太公庙拜谒。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成为中华民族“武”圣人。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为抵御外冠入侵,下令要求各军事将领必读《太公兵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周西伯昌之脱羑里,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这就确立了姜太公是中华民族创立韬略理论开山祖的地位。
1972年从山东临沂银雀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发掘出的《六韬》残简,来校勘今天存世的各种《六韬》版本和本注,说明了《六韬》一书,在汉武帝以前就流行开了,否定了《六韬》是古人伪托吕尚所着的怀疑,进一步证实了姜太公在军事理论上的著述是真实的。他在军事理论方面,在政治、经济斗争的策略思想方面,都为子孙后代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富的遗产,人们称他是兵家权谋思想的始祖是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今天,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的治国方略、用兵之道时,不能不重视太公的杰出贡献、思想价值。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太公治国,确立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治国方针,在齐国数百年的发展史上,代代相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齐文化的历史地位。
太公已去世3000余年了,人民处于崇拜他的高尚人格,悼念他的丰功伟绩,以朴实的感情编造出他的很多神话故事歌颂他。说他曾在昆明山学道,后奉师命下山助周灭商,灭商之后又奉师命发榜封神。这在《太平御览》和《封神记》等书上逐步把他神化了。到了明代许仲琳为崇敬太公无法形容时便以神面化之编着了一部《封神演义》,把他说成是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了,太公的神奇和威严,成为驱邪扶正的偶像了。这些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却反映出姜太公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三、姜太公思想
吕尚(姜太公)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他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
1、韬略鼻祖,千古武圣
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兵圣”孙武及其《孙子兵法》饮誉中外,堪称兵法之集大成者,其军事思想亦不乏借鉴太公谋略之处。举例说明:如《孙子兵法·虚实篇》有“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之句,而以反映姜太公军事思想的《六韬》论着中《文韬·兵道》记载即有“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之句;《孙子兵法·计篇》中“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与《六韬·龙韬·论将》中“将有五材十过”,“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相近;《孙子兵法·计篇》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国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而《六韬·龙韬·论将》亦言“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等等。
有关姜太公军事思想的著作有《六韬》、《阴符经》、《太公兵法》、《太公金匮》等,但现存甚少。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的高明、深邃、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全面性、创造性、开拓性,他不是单纯地就军事而论军事,而是从哲人智能的高度,以聪明政治家的眼光,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这就使他的军事韬略、谋略颇具全面性、深刻性、精辟性,因而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六韬》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著作,在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作为武学教本,成为武将们必读的兵书。二千多年来,《六韬》与其它“武经”一样,从先秦至现代,不断有人注释、讲解、校勘、阐扬,挖掘其思想宏旨奥义,吸取其思想精华,经久不衰,至今愈盛,充分展现了其光辉的思想价值和不朽的生命力。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更加辉煌。
2、权谋思想
《六韬·文韬·文师》最后有一段姜太公的话:“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这是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灭商兴周的最大的也是最根本的权谋思想。因为,最大的权谋莫过于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奇取和建立国家政权是军事谋略的根本。这一思想,除《文师》外,在《发启》、《文启》、《顺启》等篇中也都反复论述这个道理。太公被封齐,建立齐国之后,推行的根本方针也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可以看出,姜太公认为,人的本性是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给予人以生利的是道义,能行仁义道德者,则能使天下人归服。因此,国君应当以天下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害为害,以天下之乐为乐,以天下之生为务。只有以仁义道德为天下兴利除害,使天下人与之共利害,同生死,共忧患,共苦乐,这样便可以收揽、固结民心,使万民归心、欢心。基于这种认识,《六韬》强调国君要行仁修德,泽及百姓,不可暴民、虐民,为已而害民,。只有这样,人民才能与国君同舟共济,拥戴国君。本思想亦在齐国的实践中贯彻、实现了这一思想。这是其它所有军事谋略家所没有的。可见,《六韬》一书的上述内容,与姜太公的军事谋略思想相符。
3、爱民思想
爱民之道,就是以仁义之道,修德惠民,使民和服。如太公所言:“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就是说,要尊重民意,敬爱民众,聚合宗亲,行仁举义,就会受到民众的拥护爱戴,这样使天下和服,就可以守土、固国而王天下。因此,威服天下者,不必专任武力,不可横暴百姓,而要以仁义为本,修德禁暴。这就是姜太公和《六韬》重视文韬而不轻武略,把经国与治军作为整体而论的高明之处。他治国安民用仁道,施仁政,重教化,因民俗,顺民情。这就充分表现了姜太公治政的出发点和归宿地都是为了爱民。《六韬·文韬·国务》云:“太公曰:‘利而无害,成而无败,生而无杀,与而无夺,反而无苦,喜而无怒。'”从上我们不难看出,“爱民”思想之深,在先秦军事、政治和诸侯君中,也只有姜太公才有如此深刻“爱民”思想。而且,也是由姜太公在齐立国之后,真正把“爱民”思想贯彻到建国的实践当中去,这就是齐国的富民政策。
4、顺民思想
姜太公深知“民为邦本,民固国兴”的道理,有民则有国,无民则何国可言。因此,他力倡以民为本,仁政顺民的思想。顺民就是“重民”、“贵民”。如果国君、人臣和各级官吏,不以民为本,以民事为务,而敲剥、残害民众,就会使民众离心离德,离之而去,叛之而反。姜太公通过自己长期生活在民众中的亲自实历,不断观察,精心研究,对于民为贵、民为本的思想有深刻的认识,并树立了牢固的民本意识,所以他在出山之前和立国治国之中,都始终坚持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收服民心,使万民归心。对如何安静、安定天下,姜太公指出:天有其自己的运行规律,民众有其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业。君主能与民众共同安生,天下就安静,民众就安定了。最好的政治是因民俗、顺民心进行治理,其次是宣传教化,感代民众。民众被教化、受感化,就会服从政令,所以说天道无为而能生长万物、成就万物,民众无需给予而能自己富庶,这就是对人治理天下的高尚道德,亦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根本道理所在。
5、举贤思想
《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六韬·文韬·上贤》云:“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举贤思想,在姜太公建立齐国之后,又正式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举贤而上功”。
6、六守三宝
姜太公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是全面而周到、精辟而深刻的。《六韬·文韬·六守》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六守:仁、义、忠、信、勇、谋。三宝: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这三宝在齐立国之后,也是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工商同时发展,重点又是发展工商业,因而,后来的齐国才发展或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姜太公在“三宝并重”“本末并利”、“上下俱足”、广开财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政策,确保财货正常流通、赋税正常缴纳,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繁荣,这种开源节流的经济、货币政策,实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上策。姜太公深知,农、工、商三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国无农无食不稳,国无工无器不富,国无商无货不活,故要农、工、商并重,协调发展,使人民有业可从,衣食饱暖,器具足用,财货流通,财政充裕。姜太公的“三宝”思想,不仅是周朝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而且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政治、物质基础。此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延续至当今世界。
7、九府圜法
姜太公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他制定的九府圜法。所谓“九府圜法”,颜师古《注》云:“《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姜太公所建立的“九府圜法”,是用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使钱币与布帛不断流通,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国以之富,民以之足。
“九府”是“掌财币之官”。查《周礼》的“九府”之职能,就在于“通货币,易有无”。
姜太公的财政经济政策和金融管理制度,不仅为周朝的经济管理、经济监督、赋税收纳、货物保藏等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而且为齐国的强大,为齐桓公和管仲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奠定了基础。姜太公的生财之道,理财之策,即开源节流之制,是富民强国之道,为万世治国兴邦之正道,万事不易之治道,故为万世法。
四、千秋功业,后人称赞
姜太公的道德功业,为后人所推崇、称颂。有人把他由人变为神,列入神仙之首,说他能呼风唤雨、使神役鬼;有人把他尊为“兵家鼻祖”;齐人称他为“天齐至尊”等等。历代文人墨客、哲人智士、兵家武士,都在诗词文论、兵书战策中,抒发情怀,称赞有加。他们或观太公留下的历史遗迹而抒发已志,或以太公事迹为据而引申已论,颂扬其功。
在《诗经·大明》中写道: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在诸多赞诗中,对姜太公一生功绩给予高度概括、评价的要算《封神演义》的作者许仲琳的《姜元帅赞》:
六韬留下成王业,妙算玄机不可穷。
出将入相千秋业,伐罪吊民万古功。
运筹帷幄欺风后,燮理阴阳压老彭。
亘古军师为第一,声名直并泰山隆。
对姜太公一生的千秋功业,不仅诗词歌颂,而且经史文论,多有盛赞。
对姜太公人们不仅重视他的著作和智能的价值,还十分尊崇他高尚的人格和不懈奋斗的精神,怀念他对正义,对文明的孜孜追求;困难,他不退却,不屈辱,不低头;饥饿,也不理会;沉沦,他不屈服;年高,他不服老,而对自己的理想、信念和追求毫不动摇。是有志不嫌年高,大器晚成“使老者奋”的典范。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自豪和骄傲。
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中,齐鲁文化是主要来源,集中代表了炎黄这一思想体系的传统文明。在远古时代,炎帝、黄帝为首的两个部落,已开始结合。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合成为一个民族。在周初,代表这两个部族的两个伟大历史人物,一个是封于齐国的炎帝后裔姜太公,一个是封于鲁国的黄帝后裔周公旦。我们说,假如没有周公的文韬和姜太公的武略,作为“小邦周”是很难战胜“大国殷”的,即使是战胜了,也难以巩固,并创造出那样灿烂辉煌的周代文明。现在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研究姜太公的思想,正确评价姜太公的功业,对于深入研究探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占其主流的齐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姜子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吗
姜子牙是真实存在的人物。
姜太公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
民间传说: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小徒弟,奉师命辅佐周文王、武王讨伐商纣王。其间阐教之元始天尊、截教通天教主、西方教接引道人三位教主共立了封神榜。伐纣成功后,姜子牙奉命封众神,等分完众神,姜子牙发现位置都已满,自己反而没有地方可封。
于是就坐到门楣上,当一个“监察神”。职责是防止个别神仙失职渎职,更不能让一些凶神煞神和厉鬼恣意妄为。
扩展资料姜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人称姜尚。
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 封为齐侯,定都于营丘,成为姜氏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建立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卒于镐京,长子姜伋嗣位。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为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
姜子牙在齐国的时候,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时,管蔡叛乱,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说:“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大国、定都营丘。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一直受历代统治者崇尚,这在《诗经》等唐朝以前的许多史料及文学作品中颂文颇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内患未除,政局动乱,国家面临着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的情况。
为了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便自称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庙,他用这一举动告诉人们,他要象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子牙那样的贤臣良将,他后来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国的人才,终于实现了“贞观之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望,字子牙,号飞熊,也称吕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吕地,因此得吕氏。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 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姜太公是齐国的缔造者,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
姜子牙是什么神?为什么会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句话?
其实姜子牙他是一个在封神榜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人物,但是到最后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成为真正的神,反而一直在民间作者一个辅佐帝王的丞相。那之所以会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样的一句话,其实也就是为了更好的去凸显出姜子牙他个人的智慧以及能力。
那这样的一句话说出来,其实并不是为了凸显他个人的地位有多么的高尚,只是为了凸显大家对于他的尊敬。那他之所以有能力说出这样的话,就是因为大家对于他来说还是比较认可比较信服的,所以他在说出这样的话时,那大家都会自主的去听信他这样的一个话。
其实从这样的一个角度的话,也算是侧面的去表现出姜子牙他在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形象。其实姜子牙它个人的事迹在实际之中相对来说也是有所记载的,在当时姜子牙他个人的名气就比较的大,那么再加上有着大智慧以及难以超越的谋略,所以说在当时的时候备受天下众人的推崇。
他这个人比较的有勇气,然后非常的讲究义气,那当时在民间的百姓其实对于他心中都是非常的推崇的而他其实是在神话故事之中出现也是为了去更好的渲染一下他个人的这个形象。那么他当时其实在说出这句诸神退位的话的时候,那所想要表达的也就是为了去显示出自己的身份。
姜子牙不仅是一个在历史中出现过的人物,是周武王的得力军师,只是一个凡人,而即使在神话小说《封神演义》的桥段中,姜子牙在最后也没有成为神,而是回到凡间继续辅佐周朝了。
就“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民间的俗语,在史记中也具有记载,例如在《史记》的二十七中,就有所记载。之所以这句话会被人们载入史册,被百姓们所熟知,这不仅仅是因为姜太公的大名,也是因为其的智慧,其的睿智,以及其在商纣无道的时候勇于站出,敢为天下先辅佐周武王的勇气和大义,所以才会被天下众人所崇拜,才会被人们所推崇。
就这句话有两种解释的意思,虽然都传于民间,但都具有了丰富的地域色彩和历史味道,现在就由我说出来和大家一一分析。
对于神的管制
话说在神话小说中,姜太公在帮助周武王成功的打败了昏庸无道的纣王后,对一些在此次战役和事件中死去的众人进行封神,最后按照当中的排位、贡献以及生前的德行进行封神,据记载,姜太公在此次封神仪式中一共封了365位神(但民间对此次封神的人数有所争议,有人认为如果确切的说,在此次封神的仪式中,姜子牙姜太公一共封了371位神仙)其实在姜太公把众多位置给大伙封完后,其实接下来是要封自己的(据说他要将自己封为玉皇大帝)可是因为一个亡灵的弄巧成拙、误打误撞抢了其的名额,再加上姜子牙未有神缘,以及不是灵体的原因,导致了姜子牙在最后被元始天尊安置在了人间,享尽人间的烟火和福祉。之所以未有那句“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是因为元始天尊给过其一条打神鞭,虽然这个鞭子的样貌不是那么很吸引人,但却有着抽打众神的权力,再加上这些神都是姜子牙封的,所以其对于这些神具有一定的威慑力,正因如此才会衍生出那句话。
在“一”的基础上衍生与百姓生活中
介于百姓对于姜太公的尊敬,以及对于其的崇拜,所以在古时候很多人在家中不仅仅会供奉佛像、道像,还会供奉姜太公的像。这就是从对人物事迹、品德的崇拜衍生到了对其人的崇拜,与姜太公类似的就有大家所熟知的关二爷,虽然没有什么正规的规定以及准则,可很多人就是崇拜关二爷的忠诚和勇猛,为了祛除家中的霉运,在摆上钟馗像的同时,也会摆上关羽像、以及有关关羽的壁画,想要以此来得到庇佑。姜太公也是同理,而百姓对其更多的“运用”便是在其家中进行盖房子的时候了,大家通常都会在盖房子的时候,在房梁上写下或是刻下“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种操作就好像大家在盖房子前以及为房子封顶时所作的仪式相同,所为的不过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方法来达到让自己盖的的这所房子能够起到破除更多的霉运,躲避一些大灾的作用。所以百姓写这段文字的初衷也是为了想要得到一个好彩头,能够使得这个房子可以顺利的建好,以及在建好后能更好的庇佑写下这段文字,这所房子的主人一家。
我相信大多数同学对姜子牙的认识都来自于《封神演义》,在这个神话体系中,姜子牙作为元始天尊的徒弟,辅佐周武王姬发反商伐周,从而成为一个传奇性的人物。
实际上,《封神演义》是明朝时期的神话小说,里面的姜子牙已经是神话了的姜子牙,是根据历史原型进行再创作的一个形象,并不是真正历史上的姜子牙。
历史上的姜子牙,名尚,又因为家族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
姜子牙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中落,为求生计,年轻时候的姜子牙干杀牛的屠夫,开过酒店卖酒,一直到七十岁还一无是处。
一直到他72岁的时候,才遇到姬昌,为姬昌所重用,姜子牙在历史上真正的标签应该是“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司马迁对姜子牙这也人也是评价颇高,说他“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意思就是后世兵家的那些谋略对策,都是起源于姜子牙。
在姜子牙的指挥下,周军最终战胜强大的商纣王军队,然后帮助姬发建立强大的周王朝。
周朝建立后,鉴于姜子牙在反商中建立的功劳,周王室将其分封于齐地,以稳定东方,在姜子牙的治理下,齐国很快成为大国,为后世齐国率先称霸打下了基础。
齐国建立后,按照当时的大小宗制度,姜子牙一直在镐京辅助新的周王治理天下,周成王时期,周王朝爆发内乱,姜子牙辅佐周公旦平定了叛乱,再次立下功劳。
可以说,姜子牙对周王室的贡献是巨大的,并不止于《封神演义》中展示的助周武王反商。
正是基于姜子牙在历史上的地位,后人就有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到后世就逐渐演变了神一样的人物。
姜子牙是一个什么样的神,为何诸神都要退位?
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在帮助武王反商后,代理发布封神榜,姜子牙领命奉神后,发现所有的神位已经满了,反而没了自己的位子上,于是姜子牙就坐到了门楣上,当一个“监察神”,由于姜子牙的手上有元始天尊赐他的打神鞭,不管是什么神,被这鞭子一打就会魂飞魄散。
为了监督这些神仙失职,姜子牙的职责就是到处去检查工作,没到一个地方,该部正神都要避让,颇有点明清时期的钦差大人的身份。
正是由于姜子牙在小说中这样的人设,到明清时期人们就将姜子牙当作是保护神,由于古代春节的时候忌讳多,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仿佛做错了事,说错了话,就会得罪哪路神仙。
为此,人们就把姜子牙的画像做成年帖,写上“姜太公再次百无禁忌”或者“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然后贴到门楣上,这样家里人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人,即使是神仙也不能惩罚了。
后来就成了习俗,即使现在一些农村也有这样的横条,据考证,这个习俗在明朝时期已经普遍粘贴了。
因为姜子牙手上有封神榜,商纣王昏庸无道,他勇敢地站出来,先辅佐周武王。也正是因为有这份勇气和毅力,所以被天下人所尊崇。
传说,在成功辅佐周武王打败商纣王之后,姜子牙对在战役中有贡献的人要进行封神。此次封神包括那些已经死去的人,也包括还活着的人。
本来这次封神是一共要封365位神的,但是对于这个封神的数据,大家一直有疑义。有些人说如果真的按照人数来算,此次封神应该是一共封了371位。
其实,姜子牙在把大多数人都封神之后,他是有一点私心的。他给自己预留了玉皇大帝的位置,但是因为中途突然出现了一个亡灵,破坏了他的计划。
再加上姜子牙没有神缘,所以他没能成功坐上玉皇大帝的位置。
但是,最后他被安排在了人间,也能够享受人间的烟火和福祉。而之所以会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句话,是因为元始天尊给过姜子牙一条神鞭。
这条鞭子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是却能够抽打神仙,所以是一项了不得的权利。再加上,这些神本来就是姜子牙封的,所以他一出现,各位神仙自然是要给他三分薄面。
其实这句话不仅仅只是一句俗语而已,在史记当中也是有明确记载这句话的。可见,姜子牙当初对于诸神的确是有一定的威慑力。而且,百姓对于他的行为真的是感念在心。
就是他当时勇敢站出来,才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历史中的姜子牙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周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一直到现在,还有数不胜数的人对其无比崇拜。姜子牙还是兵家的奠基人。
搜神记中,姜子牙进行的封神排名,但是封神榜里并没有姜子牙,也就是他并没有封神。但是民间却流传这“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
说法一:有个传说就是,姜子牙封神之后,留有玉皇大帝的位置没有人。大家心都知道这个位置是留给姜子牙的。于是,大家故意便问姜子牙是谁。姜子牙不慌不忙的说:“不用急,自然是有人来座。”结果一个叫花子张有仁以为是在叫他,便跳出来,刚好是在玉皇大帝的位置上。之前张有仁他在姜子牙封神之前,就躲在了供桌的下面,偷偷看封神。姜子牙瞬间气不打一处来,就立马到封神台的房梁上大骂张友仁。所以在民间就有“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说法。就是说这个地方有姜太公守护,其它妖魔鬼怪就就不要过来了。
说法二:姜子牙是管理众神的人。姜子牙将365位正神全部送上天庭圆满地完成了其任务后向元始天尊奉还打神鞭。其念姜子牙封神有功就没有收回打绳鞭,还让他巡视,监督这些正神。姜子牙只要拿着打神鞭去哪个地方,那个地方的正神就会暂时让位,就是“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说法来历。
为何姜子牙前期,只是个普通人,却也能封神?
姜子牙为啥有资格来封神?
历史上的姜子牙是河内郡汲县人,周朝的开国功臣,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韬略家。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继位之后,姜子牙又称为周王朝的军事统帅,结束了商的统治。后来姜子牙在自己的封地上建立了姜氏齐国,起称为了齐文化的创始人。但是在神话故事《封神演义》中,却将姜子牙描绘成了一位神话中的人物,中国的很多神仙都是姜子牙册封的,那么姜子牙明明是凡人,为什么却能册封诸神呢?
一、姜子牙的能力出众。姜子牙辅佐姬昌建立了周朝,因为功劳巨大,所以后世才将他神话,在传说中姜子牙是昆仑山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阐教弟子之一,所以才会被派去辅佐姬昌讨伐商纣王。在去讨伐商纣王的时候,收到了元始天尊的封神榜,代理元始天尊进行封神。
二、姜子牙是主持大典的人。姜子牙虽然不是仙人,但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出众,所以才能得到元始天尊的赏识,收到元始天尊的委托来主持封神大典,这毕竟是一个仪式,是仪式就要有一个主持人,所以姜子牙就成了这场仪式的支持人,毕竟姜子牙有能力,有威望,所以能得到这么一个主持人的位置也不为过。
三、姜子牙位极人臣,云游众神部,有群众基础。姜子牙位极人臣,百年之后,收到元始天尊的委托开始云游众神部,享受到各种待遇。而且在姜子牙出山之前,元始天尊还给他一个打神鞭,在封神后在收回,这个打神鞭的威慑力就相当于皇帝的尚方宝剑,正是因为有了这,姜子牙就奉元始天尊的旨令形式,所以将字眼是能够作为封神的重要人物出场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