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为什么降清,究竟是中了美人计,还是明朝已容不下他了?
究竟是中了美人计,还是明朝已容不下他了?洪承畴之所以投降满清并不是因为中了美人计而是当时的明朝已经容不下他了。洪承畴作为一个大将军,什么样的美女没见过怎么会因为庄妃的色诱而选择投降呢。更何况这种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庄妃作为皇太极的妃子不可能一个人孤身去色诱一个被囚禁的囚徒。
当时的明朝已经非常混乱,民间经常会发生各种农民起义。洪承畴虽然是一个文官,但他精通兵法,剿灭了不少起义军,这才被崇祯重用,让他率兵抵抗清兵。洪承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何况他还被自己的副将背叛,最终兵败被俘虏了。
洪承畴被俘虏之后,皇太极很看重他,想让他背叛明朝,投靠满清为他效力。但是洪承畴宁死不屈怎么都不肯,在牢房中他不洗脸不吃饭以示对明朝的孝忠。皇太极知道之后佩服他的骨气,心想洪承畴一个败兵之将,就算回了明朝又能怎么样,他回去之后明朝也没有他的立足之地就把他放了。至于庄妃色诱洪承畴这种事是根本就不可能发生的,他又不是什么大人物。
原来皇太极早就知道明朝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沙场,还因为他是为国捐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洪承畴这次回去之后根本就不能解释他如何从被清兵占领的地方回到明朝的。果然洪承畴在回去的路上碰到了熟人,知道了情况,这让他左右为难,因为他知道回到明朝之后必死无疑还是死在自己人的手上。深思熟虑之下他就返回了满清,投靠了皇太极。
洪承畴之所以降清,是因为当时的情况下,明朝已经容不下他了。
我觉得应该是明朝容不下他了,毕竟明朝对待战败之将是很严厉的。
可能是因为皇太极诚恳的态度,感动了洪承畴吧,让他降清。
因为当时的明朝已经江河日下,不行了然后洪承畴见好就收。
明朝灭亡崇祯有很大的关系吗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却成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早期形成的抑郁人格导致了不恰当的做事方式和行事风格,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我个人认为,的确是有很大关系,作为一个领导者,首先用人不力就是最大的失误,明朝末年,像袁崇焕,祖大寿,洪承畴等大将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说明朝是不缺人才的,但是由于崇祯皇帝昏庸无能,杀害袁崇焕,到后来乃至祖大寿,洪承畴投降,所以我个人认为,有很大关系!
历史的必然 封建中央集权的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而其中的人物所为只是加强灭亡的催化剂
崇祯是生错了年代呀 当然也有很大的失误
明朝重臣洪承畴为什么降清?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人。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
洪承畴是明朝降清最高级的官员,被称为开清第一功。洪承畴投降原因大体如下:
一、崇祯政无定法、吝啬多疑,刻薄寡恩。忠臣为大明孝死力,明皇屠忠臣如猪狗,熊廷弼、袁崇焕、孙传庭等人的下场让洪不寒而栗。
皇太极文韬武略远在崇祯之上,他统率的清王朝朝气蓬勃,清朝百官前途无量,洪承畴的心理天平逐步倒向清王朝。
(洪承畴在北京故宅)
二、洪承畴被俘关在盛京皇宫内的三官庙里,他每天不吃不喝,对皇太极祖宗八代问候个遍,只求速死。皇太极派洪承畴在明同朝之官之人身说法。
某天范文程在劝说时房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衣服上,洪承畴轻轻地把它掸掉。范文程看后径直向皇太极禀报:“承畴不会死,此时他连衣服尚且爱惜,何况生命呢? ”
皇太极很赞同范文程对洪承畴的判断,对洪承畴的恩遇更加优厚。某日皇太极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洪承畴大受感动。
三、洪承畴在明朝为官20多年,也与李自成的农民军和清军作战多年,对比明朝、清朝和“大顺”三种政治势力,洪承畴明白最后完成江山一统必是清朝。
还有二种民间传说:
1、一天洪承畴躺在光板床上,忍受着饥渴的煎熬,秀色可餐的庄妃来到面前,说花甲老母,谈娇妻爱妾,洪承畴听后酸楚万分,庄妃趁机将人参汤倒入洪的嘴中,双手顺势按在洪的双肩,洪承畴浑身一哆嗦,双手下意识地紧紧握住了庄妃的手。庄妃故意娇滴滴地说:“洪将军还有什么话吗?”……
这个听来荒唐的传说或许是真的,因为历史上满蒙部族中如果女性能将英雄收服,族人非但不会鄙视,相反她也更加得到大家的爱戴与尊敬。
2、洪承畴被俘后只求速死。皇太极见劝降无效,遂将释他放。洪承畴回家途中遇见家中仆人,仆人告诉他:现在全国都认定他已为国捐躯,如果他活着回去,朝廷定会问罪,全家都将被杀。洪承畴无奈之下决定返回盛京,归降皇太极。
因为洪承畴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只想让国家更加富强,百姓们能安居乐业,而当时明朝已经腐败不堪,所以他选择投靠大清。
这主要是因为明朝重臣洪承畴认为明朝大势已去,所以为了自保,选择降清。
因为他十分了解明朝的内部环境,已经对这个朝代失去了信心,他从清朝的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他认为以后清朝会取得天下。
明末重臣洪承畴为何改变初衷投降清朝
洪承畴是明朝的重臣,以蓟辽总督率兵援辽,朝中文武对他寄予很大希望。松山城破之后,洪承畴及其部将祖大乐被俘。皇太极派席赖、查塔、钟古、商吉图等前往松山,谕请围困松山的皇太极长子、多罗郡王豪格,代善的孙子、多罗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的十五子、多罗贝勒多铎等说,松山所获总督洪承畴、总兵祖大寿之弟祖大乐,可送入盛京;巡抚丘民仰、总兵王廷臣、曹变蛟如不降,可处死;祖大名、祖大成放入锦州。于是,豪格、阿达礼等对被俘人员以不同的待遇:将洪承畴、祖大乐两人送往沈阳;对明朝巡抚丘民仰、总兵曹变蛟、王廷臣等,先进行劝降,遭到拒绝以后,当即把他们就地处死,其下部将一百余人、士兵三千余人,也全部被杀害;将祖大寿的另外两个弟弟游击祖大名、祖大成,却放回锦州,实际是让他们去做祖大寿的工作。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太极很有心计,同时也说明他虽然比较宽厚,但对汉人的屠杀也是十分残酷的。被俘明将仅洪承畴、祖大乐送沈阳。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弟弟,为争取祖大寿,自然要保护;而洪承畴是明朝重臣,加以文韬武略闻名,如能争取洪承畴归顺清廷,对清朝以后形势发展将起重大作用。 汲修主人(礼亲王)谈太宗襟度有曰:松山既破,擒洪文襄(即承畴),洪感明帝之遇,誓死不屈,日夜蓬头跣足,骂言不休。太宗乃命诸文臣劝勉之,洪一语不答。太宗乃亲至洪之馆,解貂裘而与之服,徐曰:先生得无冷乎?洪茫然,视太宗良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因叩头请降。太宗大悦,即日赏赍无算,陈百戏作贺。诸将皆不悦曰:洪承畴仅一羁囚,何待之重乎?太宗曰:吾侪所以栉风沐雨者,究竟欲何为乎?众曰:欲得中原耳。太宗笑曰:譬之行者,君等皆瞽目,今得一引路者,吾安得不乐?众乃服。 据《清史稿?洪承畴传》记载: 上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今古事,梁间尘偶落,著承畴衣,承畴拂去之。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这两处所说的一个共同点是,洪承畴被俘之初,确实坚决不降。其他史料,也证明这一点。《明季北略》里说他被俘后, 不屈,命之跪,承畴曰: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朝鲜的王子李?写的《沈馆录》里也说,清廷无奈,就把他拘锁北馆,不给饭吃,只给菽水喝,想用虐待的办法来消磨他的意志。然而洪承畴并不惧怕,反而以绝食相抗,米浆不入口者七日,不过仍然是求死不得。《清朝全史》和《清史稿》里所说的洪承畴降清的关键之举,都是由于皇太极亲自去看他,并把自己的貂裘亲手给洪承畴披上,洪承畴受到感动,才归顺了清朝。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皇太极为此费了很大力气,做了很多工作,一些比较有作为的汉臣,如范文程、张存仁,也起了重要作用。当然,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原因之一。至于民间广泛流传着洪承畴的降清,是由于皇太极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做工作的结果,似乎并无根据。《清史演义》中第十回里关于洪承畴降清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桩好色的奇癖。这日正幽在别室,他是立意待死,毫无他念,到了巳牌,红日满窗,几明室净。听门外叮当一声,开去了锁,半扉渐辟,进来了一个青年美妇,袅袅婷婷地走近前来,顿觉一种异香扑入鼻中。承畴不由的抬头一望,但见这美妇真是绝色,髻云高拥,鬟凤低垂,面如出水芙蓉,腰似迎风杨柳,更有一双纤纤玉手,丰若有余,柔若无骨,手中捧着一把玉壶,映着柔荑,格外洁白。承畴暗讶不已,正是胡思乱想,那美妇樱口半开,瓠犀微启,轻轻的呼出将军二字。承畴欲答不可,不答又不忍,也轻轻的应了一声。这一声相应,引出那美妇问长道短,先把承畴被掳的情形,问了一遍。承畴约略相告。随后美妇又问起承畴家眷,知承畴上有老母,下有妻妾子女,她却佯作凄惶的情状,一双俏眼,含泪两眶,顿令承畴思家心动,不由的酸楚起来。那美妇又设词劝慰,随即提起玉壶,令承畴喝饮。承畴此时,已觉口渴,又被她美色所迷,便张开嘴喝了数口,把味一辨,乃是参汤。美妇知已入彀,索性与他畅说道:我是清朝皇帝的妃子,特怜将军而来。将军今日死,于国无益,于家有害。承畴道:除死以外,尚有何法?难道真个降清不成?美妇道:实告将军,我家皇帝,并不是要明室江山,所以屡次投书,与明议和,怎奈明帝轻信邪言,屡与此地反对,因此,常要打仗。今请将军暂时降顺,为我家皇帝主持和议,两下息争,一面请将军作一密书,报知明帝,说是身在满洲,心在本国。现在明朝内乱相寻,闻知将军为国调停,断不至与将军家属为难。那时家也保了,国也报了,将来两国议和,将军在此固可,回国亦可,岂不是两全之计么?这一席话,说得承畴心悦诚服,不由的叹息道:语非不是,但不知汝家皇帝,肯容我这般举动否?美妇道:这事包管在我身上。言至此,复提起玉壶,与承畴喝了数口,令承畴说一允字,遂嫣然一笑,分花拂柳的出去。看官!你道这美妇是何人?便是太宗最宠爱的庄妃。因闻承畴不肯投降,她竟在太宗前,作一自荐的毛生,不料她竟劝降承畴,立了一个大大的功劳。 《清史演义》这个记述,在民间广泛流传。我写作此书时,审阅有关洪承畴降清的所有能看到的史料,绝无演义中记述的这些内容。演义属小说类,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爱憎进行编造,本不足信。显然,这些编述的目的,在贬低洪承畴和贬损庄妃。 事实上,庄妃是不可能独自一人去看望洪承畴的,起码会有宫女随从;而且,沈阳的清宫院落不是很大,皇太极住的清宁宫,与庄妃所住宫室在一个院落,庄妃的一举一动其他嫔妃也能看得到。皇太极为顾及自己的颜面,也不会同意庄妃去用美人计说降洪承畴,这是一般常识。况且,《清史演义》在讲这个内容的第一句话就是:原来洪承畴人本刚正,只是有一桩好色的奇癖。这话自然是丑化洪承畴的。实际上,洪承畴在个人生活上很遵守儒家道德,并没有什么风流之举。庄妃说降洪承畴未必是历史事实。但庄妃聪明贤慧,为皇太极出了劝降洪承畴的主意,倒还是有可能的。 张存仁等早年降清的汉臣,对招降洪承畴的确比较热心。到四月初,都察院参政张存仁即上奏道: 今松锦既破明国将帅有不人人破胆,处处惶惧者乎。臣观洪承畴欣欣自得,侥幸再生,是能审天时,达世务,仰慕皇上为天授福德之真主。洪承畴既幸得生,必思效用于我国,似不宜久加拘禁,应速令薙发,酌加任用,使明国之主,闻之寒心;在廷文臣,闻之夺气。盖皇上特为文臣之归顺者开一生路也,且洪承畴身系书生,养于我国,譬如孤羊在槛阱之中,蝇飞无百步之力耳,纵之何所能,禁之何所用,此恩养之不宜薄者也。 崇祯十五年(1642),即崇德七年五月四日,洪承畸同意薙发,正式降清。清廷怕他反悔,当天夜里就给他剃了发。第二天下午,皇太极命明朝降臣降将洪承畴、祖大寿、祖大乐、夏承德、祖大弼等入见。皇太极坐于崇政殿,洪承畴跪于大清门外请罪,奏曰: 臣系明国主帅,将兵十三万,来松山援锦州,曾经数战,冒犯军威。圣驾一至,众兵败没。臣坐困松山城内,糗粮罄绝,人皆相食,城破被擒,自分应死。蒙皇上矜怜不杀而恩养之。今令朝见,臣自知罪重,不敢遽入。所以先陈罪状,许入与否,候旨定夺。 皇太极听罢,十分高兴,他说: 洪承畴所陈诚是。彼时与我军交战,各为其主,朕岂介意?朕所以宥尔者,以击败十三万兵,与得松锦诸城,皆天也。天道好生,善养人者,斯合天道。朕故推恩活尔,尔但念朕抚育之恩,尽心图报。从前情罪,悉与宽释。 于是洪承畴等入大清门,在崇政殿前,向皇太极行三拜九叩,正式投降清朝。礼毕,皇太极召洪承畴等入殿,命坐于左侧,赐茶,问洪承畴曰: 洪承畴答道: 昔无此例,今因文臣众多,台谏纷争,各陈所见,以闻于上,遂致如此。 皇太极说: 今日文臣固众,昔之文臣亦岂少耶?特今君暗臣蔽,故多枉杀,似此死战被擒,势蹙归降之辈,岂可戮彼妻子。即其身在敌国,可以财币赎而得之,亦所当为,何至坐妻子以死徒之罪乎?其无辜冤滥亦甚矣。 洪承畴垂涕叩首奏道: 皇上此谕,真至仁之言也。 皇太极命洪承畴等退出,坐于大清门外。当时祖大寿等为皇太极准备了一份丰厚的礼物,皇太极不受,祖大寿等跪于大清门外一再恳请,皇太极念其心诚只拿了一两件,其余全部退回。回宫之后,皇太极命多罗贝勒多铎等在崇政殿宴请洪承畴等。宴毕,大学士希福、范文程等传皇太极谕承畴、大寿曰: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耳。洪承畴等忙叩首奏道:圣恩优异,臣等何以克当,虽死亦无憾矣!皇太极是个极细心的政治家,对祖大寿送来的丰厚礼物拒不收,并非他不喜欢,而是不愿让初次相交的降臣看他不起。最后收一两件,是为了照顾降臣的情绪。他在赐宴之后,考虑到降臣因他不在席上而有想法,忙又让人向降臣说明他不出席的理由。这实在是周到极了。在降臣面前,他的这些做法,都大大提高了他的威望;也增加了降臣对他的信任。皇太极的这些举动,使洪承畴感激流涕,从此真心归降,为清王朝建功立业。
本文标题: 明朝末年,洪承畴、祖大寿降清,对明朝有什么影响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83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