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借鉴历史的两京制度吗

发布时间: 2021-11-22 00:02:1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0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不少朝代实行两京制实行两京制的朝代大多都是扩张的,扩张前有一个都城,扩张后由于领土的变化,原来的都城就可能位置过...

中国可以借鉴历史的两京制度吗

为什么中国古代有不少朝代实行两京制

实行两京制的朝代大多都是扩张的,扩张前有一个都城,扩张后由于领土的变化,原来的都城就可能位置过于偏僻,不利于统治全国,所以得迁都。在一种情况就是国被攻破了,领土失掉了,那么都城的位置也就发生了变化,所以也得迁都。
交通不便,关东关西各有强力的地方势力,需要经常来回跑,保证影响力辐射面够广,统治稳固。
一个是“陪都”一般是皇族用来度假以及避暑用的!?!
在我国大一统王朝实行两京制的有隋、唐、明。隋唐的正式国都都是长安,洛阳多数时候是作为陪都存在的(武周时期是正式国都,那是为了表示有别于李唐的长安),都是为了加强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及出巡、游玩、避暑、度假等需求。而明朝的南京是开国时定下的国都,其实朱元璋时期就考虑过迁都,有说法是迁至长安,但未实行,至朱棣当政时出于抵御蒙古,远离反对他的建文帝的势力范围等各种原因将都城迁至北京,南京就成了留都。
就和现在的直辖市是一个概念......

明朝两京制度,两个朝廷不乱吗?

两京制并不是明王朝的首创,早在周初,周天子就已经花大力气修建新都雒邑,使之与镐京互成掎角之势。后来周平王东迁为何会选择雒邑而不是其他地方?原因很简单,雒邑本就是周都之一!周天子迁都雒邑名正言顺,镐京与雒邑应该是中国历史上“两京制”最早的雏形了。


汉王朝时期,东汉政权建立之后,虽然以洛阳为都,但并没有彻底抹去西汉政权都城长安的地位,虽然长安被“废弃”,但理论上它依然是汉王朝的都城之一,因此也被称为“西京”。唐王朝也存在类似的情况,自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起,唐王朝的不少帝王都居住在东都洛阳,但长安理论上仍然是唐王朝的都城,因此有时候也被称为“西京”。不仅汉、唐如此,中国历史上实行“两京制”、甚至“多京制”的王朝不在少数,但无论“两京”还是“多京”,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它们的地位并不平等。通常情况下皇帝居住的都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权力中心,其他所谓都城,充其量只能算是“陪都”性质。


当然,有时候因为权力中心的转移,“陪都”的实际地位甚至要超过名义上的“都城”。远的就不去说了,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民国时期。南京沦陷之后,蒋某人宣布重庆为“陪都”、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办公。彼时,虽然南京还是中华民国名义上的首都,但实际权力中心却已经转移到了重庆。从某种意义上将,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位于沦陷区的首都南京!


明王朝的“两京制”

明王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改金陵为南京应天府。既然应天府是南京,那么彼时就已经有北京了吗?北京不是明成祖朱棣迁都之后才出现的吗?诚然,现在的北京的确是明成祖迁都之后才出现的,明初他的名字叫北平(即元大都)。那么,明太祖搞出的北京又是哪里呢?河南开封。


南京这个地方,四面平原,除了北面的长江、几乎无险可守!只要过了长江,南京几乎就是一马平川,非常有利于大兵团展开。从战术角度而言,南京其实并不适合作为国都,明太祖实际上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选择了开封和老家凤阳作为了“备胎”,将开封定位了北京、凤阳定位了中都。可事实上呢?开封也是个类似南京的存在,除了黄河之外几乎无险可守。加之北宋之后的多年废弃,开封城早已不再适合做国都城。至于凤阳,除了能满足明太祖“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心态,更加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后来明太祖自己就主动放弃了中都城的营建工程……


后来明太祖一直在纠结,也一直在考察,他还曾考虑过西安并派出皇太子朱标前往实地考察。但随着懿文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明太祖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了为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铺路上,也便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迁都的事情了。直到“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当上了皇帝,迁都之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


出于明王朝国都安全的考虑,也因为对南京旧臣们的天然不信任,明成祖即位之后便开始为迁都做起了准备。但这一次他考虑的既不是河南的开封、洛阳,也不是陕西的西安,而是自己曾经的老巢——元大都、北平!北平作为元王朝的大都,有作为国都的基础,同时又是明成祖的老巢,经过多年经营,明成祖的势力早已根深蒂固。最终,明成祖下定了决心,花大力营建新都并于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北平,改北平为京师顺天府。以南京应天府为留都并保留了南京的整套政府机构,称南京某部、某院等。


两个朝廷不会乱吗

明成祖驾崩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即位。这位在位仅十个月的皇帝想要将两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于是将皇太子朱瞻基派往了南京。说白了,明仁宗就是想将南京“废物利用”、作为皇太子练手的“工具”,让皇太子提前“实习”当皇帝、又不会影响到自己行使皇权。如果按照明仁宗的逻辑发展下去,将来一些强势的皇太子们会不会以南京为根据、与北京的皇帝老爹分庭抗礼,恐怕还真是个未知之数……好在明宣宗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无形中帮了明王朝一把,明仁宗驾崩后远在南京的明宣宗回京奔丧、即位,朱高煦居然派人在半道埋伏、准备劫杀明宣宗!明宣宗虽然侥幸逃过一劫,但这件事给他内心造成了极大的震撼,让皇太子去南京提前“实行”恐怕行不通。自此,明仁宗的“试点”作罢,明王朝的皇太子不再居住于南京。


有人要说了,两个国都、两套完全相同的班子,难道老朱家不怕内乱吗?乱不了!自宣德始,南京的各部院逐渐沦为了摆设,虽然仍然设置了六部等政府机构,但南京各部院的职权范围却只限于南直隶(今江苏安徽等地)地区,差不多成为了“地方政府”一般地存在。而且,南京各部院没有决策权,有事只能上书北京的相关部门,经其向皇帝请示汇报后由皇帝最终作出决断。换言之,南京各部院实际上就是北京各部院的“派出机构”、“分公司”而已……久而久之,明王朝的官员们宁可在北京当侍郎、也不愿去南京当尚书!南京各部院彻底沦为了受排挤、受处分官员们的去处,也被戏称为“失势官员养老院”。著名的“海青天”海瑞的大部分仕宦生涯就是在南京度过的,虽然地位“崇高”、位居部院正职,却没有什么实权可言……


即便如此,明王朝的皇帝们依然不放心。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南京各部院做大,明王朝又向南京派驻了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 说白了就是用宦官和世袭贵族监视和牵制南京各部院的官员!如此一来,南京各部院的权力就更加不值一提了,以至于后来南京实际上完全落入了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手中,南京各部院的尚书、侍郎基本沦为了摆设。而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之间也形成了一种相互牵制的微妙权力平衡,根本没有谁可以做到一家独大,自然不可能发生内乱。顺带说一句,著名的“船长”郑和就曾经担任过南京守备太监之职。


当然,明王朝保留南京或许还有一重更深层次的考量,那就是一旦北京失陷,南京的“政府机构”随时可以顶替北京、成立“流亡政府”。明末清初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崇祯帝自尽身亡之后,南明政权便迅速以南京为根据建立了起来。虽然后来因为内部的正统之争,南明政权陷入了长期内斗、让满洲人钻了空子。但如果有一个宋高宗赵构那样的人出现呢?历史恐怕又是另一番景象了,不是吗?


综上所述,明王朝虽然实行“两京制”,但两京的地位并不平等,北京的各部院才是真正的“实权部门”,南京的各部院不过就是失势官员的“养老院”罢了。而且,自宣德之后,南京已经没有“主子”了,又怎么可能出现所谓内乱?如果明王朝延续了明仁宗在位期间皇太子坐镇南京的政策,遇到强势的皇太子,恐怕还真不一定就不会发生内乱……当然,这一切只是一种假想而已,事实就是明王朝的南京各部院根本没有什么实权,而且还有南京守备太监和南京提督军务勋臣的监视和牵制,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儿!


中国历朝都实行“两京制”,建国后南京却不改名,南京算陪都吗?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中心,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定首都,有些法定首都还不止一个,比如南非就有3个首都,分别是:茨瓦内、开普敦、布隆方舟,是全球设立首都最多的国家。另外还有如荷兰、韩国等国,有2个法定首都。

南非首都开普敦鸟瞰图

全世界最早设立多首都或者称“两京制”的国家是中国,夏朝便已具雏形,到了西周初期进一步完善,在原首都镐京保留的情况下,筹建东都洛阳。自周以后,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几乎都沿用传统设立2个首都,有时还被称作“陪都”。

汉唐两代当时在法理上都设有2个首都,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两宋时期虽然中原王朝处于不利局面,对北方的管辖较弱,但设立的首都却很多,北宋有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另外商丘被称南京,大名府为北京。南宋偏暗江南,当时的政治中心在临安(杭州),但临安实际上并非法定首都,南宋的首都还是开封和洛阳。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称帝,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首都地位,而且设置和北京完全相同的天子机构,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京制”。

唐长安城复原图

除了汉人建立的大一统王朝都采用“两京制”外,元清等入主中原的朝廷法定首都也有2个或以上,比如元朝首都除了大都(北京)外,还保留了上都和中都。清朝入关后,同样定都北京,但也保留了发源地的盛京作为陪都。可见,在中国历史上不管是汉人建立的朝代还是入主中原的,大一统的或是割据时期,几乎都设立了2个或2个以上的法定首都。

其实,除了封建社会设置多个首都或陪都外,到了民国时期,依然保留延续了这一传统,大家都知道民国的首都是南京,抗战时期曾将重庆改为陪都,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洛阳也曾是行都,西安为陪都。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重庆和北平都为法定的永久陪都。

抗战时的陪都重庆老照片

为何历朝历代都要设置多个首都或陪都呢?其实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传统等一系列的考虑。中国是领土大国,幅员辽阔,为便于管理很多朝代会采用“两京制”,能够有效辐射到更广大的地区。另外古时候很多城市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重要,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经济文化发达,也会被定为陪都,比如洛阳。还有就是皇帝避难到某地,由于在此办公也需要名正言顺,故而也会设立陪都。

唐朝洛阳城复原模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勘定首都时,也有很多选择,比如西安、洛阳、南京、北京,最后综合考虑定在了北京。一直以来很多人都有个疑问,为何建国后,南京已经不是作为都城了,南京这个名字却不改呢?要知道,在中国传统里,只有首都或是陪都才可以称为“京”,“京”的最初汉语意思为“高地”,后演变为国都,也就是说只有一国之都才可称为“京”,而建国后又从来没有设定过法定陪都。南京最早是在明朝叫起来的,因他是“南部的京城”,清朝时南京因失去都城地位,改称江宁,太平天国定都后称天京,民国定都复名南京,可见除了新中国,南京只有在作为首都或是陪都时才会这么叫。

南京总统府旧址

南京之所以不改名,其实有3个原因,一是新中国成立后,今时不同往日,新时代不太讲究这种封建传统了,而当时的南京也已经叫习惯了,改名牵扯因素很大,既然如此,保留这个称呼也未尝不可;第二个原因是南京承载了太多的近代史,特别是日军侵华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些耻辱都在时刻警示着后人,保留南京的称呼,也是对民族耻辱历史的一个铭记;最后当然还有个原因,那就是给对岸一个念想,毕竟人活着总得有目标啊,没了目标也就没了动力,也算是一种情感维系吧。

我们现在的南京并不是陪都,我们的首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京。至于南京的起名,只是想要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罢了。
并不是,是因为南京这个地方历史文化背景比较悠久,而且这个名字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
当然是的,因为这样可以很好地保证在发生意外的时候,有一个可以避难的场所和休整的地方。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两京制”的设立?

两京制又称为陪都制,中国古代许多朝代都设立陪都,从西周开始就有这种制度,皇帝在许多原因下都会设置副都。

明代陈建写过这样一篇《建都论》,里面是这么说的:

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必三者备,而后可以言建都。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会被皇帝选来做都城或者陪都。

除了以上三点儿,皇帝还注重风水,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而且时有战争,如果距离较远,出兵也不方便,所以陪都尤其重要。

经济原因

都城内的经济发展普遍较好,建立陪都后,经济文化也可以随之转移。隋唐时以洛阳为陪都,洛阳的经济发展迅猛,隋炀帝大业元年下令修建洛阳城后,大批百姓入住,洛阳人口很快到达了百万之众,同时也吸引了许多的富商前去做生意。

同时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漕运发达。古代漕运是最经济最便捷的交通方式,运河沿岸的城市都比较繁华,这也为商人提供了便利,隋唐时期,大批胡商在这里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说到文化,洛阳的唐三彩制作技术精良,武则天开始,唐三彩需求量增加,这种用来陪葬的工艺品可以被做成各种形态,而文化交流的繁荣也让唐三彩有了欧洲、非洲的特色。

除了唐三彩,佛教和歌舞也在洛阳大放光彩。

军事原因

比较著名的一个说法就是“天子守国门”,朱棣为了对抗残余的蒙古势力,而选择迁都北京,而南京就变成了陪都,同时陪都也为王朝提供了一条后路。

隋朝杨广迁都到洛阳也有军事原因,他的弟弟杨谅反叛后他就意识到东南方不稳定,杨谅反叛,东部十九个州响应,而隋朝刚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南方也不稳定,大兴城距离东南又遥远,不方便管控,所以选择了洛阳,以防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如《建都论》所说有个好的地势很重要,地理环境优越可以保障安全。

政治原因

都城所在之处,贵族势力扎根,影响皇帝的权力,而陪都可以很好的分散他们的势力,而且都城的所在之处也能更好的获得民心。

本文标题: 中国可以借鉴历史的两京制度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7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们认为孝道值得提倡么十二生肖为什么鼠第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