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错误到底是隋朝伟大还是唐朝别把隋朝给贬低了,所谓的大唐盛世不过窃取的隋朝的成果。隋朝是...
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
到底是隋朝伟大还是唐朝
大隋之盛世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空前,当时社会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此时的中华帝国国泰民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户口锐长,垦田速增,积蓄充盈,甲兵强锐,威动殊俗,幅员万里。有隋文帝开创的“开皇之治”。
这个时期是中华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全盛黄金期,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日本等国家的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响,这个朝代是唯一让日本对中国称臣朝贡的朝代,大隋帝国与倭国(即是日本)是宗主与藩属的关系。唐王朝与日本则是国与国的关系。 隋唐孰强孰弱显而易见!李世民的天可汗更可笑,589年杨坚早就被称为圣人天可汗了。大隋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对后世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却很多。如三省六部制、开皇律、州县两级制、均田制、大运河、科举制、长安城、洛阳城、义仓的创立……
直到隋朝中原大地再次得到统一,唐朝时期又被分裂,再到宋朝时期又再次得到大地统一。元朝时期还扩大了疆土。明朝又缩到原来的中原大地。至今没变,途中经过了清朝。
总结:
秦 皇:统一中原大地,不久又分裂。
杨 坚:再次把中原大地统一。后来又分裂。
赵匡胤:又再次统一了中原大地。
成吉思汗:扩大中原疆土。
朱元璋:守住中原大地,至今没变,途中经过了清朝。
说起李世民就不得不提到大唐盛世,他在位期间,国家有多富足?
提起唐朝就会想起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了玄武门事变后杀死了自己的亲兄弟的李世民得偿所愿当上了唐朝皇帝——唐太宗。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李世民的确将唐朝推到了一个盛世。李世民真正做到了,让国家富足。
首先是文化方面,唐宋八大家可谓是从古至今都在影响着大家。让中小学生都含泪的诗歌。从初唐四杰,再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最后还有白居易,李商隐,韩愈等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们。他们写下的大量诗歌都在描写着自己和身边的一切。而从他们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唐朝整体都是充满了文化气息的。
再是唐朝的经济发展,由于唐朝民风开放,因此周边的民族也会进去唐朝,寻找自己喜欢和需要的物品。而且从隋朝开始的粮仓一直到唐朝都还没有吃完,在吃的方面不需要操心。于是人们开始寻找乐趣,制作各种工艺品,周边的民族看到自然喜欢,无论是以物易物,还是用银子买卖,都让唐朝的经济迅速发展繁荣。
最后是政治方面,李世民完善了科举制度,让科举的人同时拥有了现在的德智体美劳,也让科举更加公平公正。如果说隋文帝开启了三省六部制,那唐太宗就是将三省六部推到顶峰的人?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将官僚之间的关系分析管理的更加严密透彻,加上均田制度帮助农业生产,让国家的粮食基础更加夯实。
或许李世民谋权篡位,打破了自古以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但李世民在现代人心中的形象确也因为他的政治军事和管理能力而让人记住了“贞观之治”,和唐太宗千古明帝的称号。
我了解到,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也还没有达到隋朝的水平,这是真的吗?隋朝两代皇帝都非常会治国吗?
隋朝的两个皇帝都很强的,隋文帝结束乱世,隋炀帝的功绩也不小,至于说急功近利,比起秦始皇来,也说不上,在我看来,隋炀帝的失败在于同时失去官心、军心以及地方士大夫的忠心,当时的官员和高级军官都来之于贵族阶层,而隋炀帝的科举制就是要摧毁贵族在官场和军方的特权,又没有秦始皇那样的威望,这不是找死吗。
一直到李世民晚年,“七宗五姓”的权势还很强大,在地方上,甚至比皇室权势都大,可以想象一下,刚实行科举的隋炀帝时期了。
至于你说的隋朝的皇帝不是两代而是三代,只不过第三个皇帝已经形同傀儡。这三个皇帝中,只有隋文帝是比较开明的,在位时期很有作为;可是后期隋文帝也犯了很多错误,只能说总体来说是开明之主。至于隋炀帝和隋恭帝两位,前一位是有名的暴君昏主,所犯下的罪过罄竹难书;后一位就是李家王朝的傀儡,在位一年就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物价上涨,贫富分化,大唐盛世的虚伪假象有什么?
一提到唐朝,每一个人无不将其与雍容华贵等形容词相联系,认为唐代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兴旺鼎盛时期。农业,商业,国际化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实际上唐朝整个不到300年的时间里,社会政治经济的动乱因素并不比其他王朝更少,而且市场物价的波动起伏也非常剧烈。即便唐朝在一段时期以内多次进行改革,但全都治标不治本,最终造成了更为混乱的经济。如果在唐代,你是体制内的人,朱门酒肉是常态。如果你只是普通民众,路有冻死骨,即便在开元盛世也不鲜见。
唐朝自然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粮食一直是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商品,粮食价格的变动直接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繁荣稳定的基本状态。且政治稳定,社会开明,农业丰收往往具有紧密的关联性。但遇到天灾政变,唐朝的粮食价格将出现前后物价相差1万倍的特殊情况,而这种特殊情况,不仅仅限于安史之乱时期。唐朝的经济繁荣期总共只有三个阶段,但是这三个阶段里最长的不超过38年。其他时间都是物价飞涨,或者物价极低造成了工商业和农业部门的极大损失,最终造成人们抛荒,在物价过低以后,随即爆发了不可控的物价上涨。
唐朝的基本经济背景,盛世尽是一瞬间!
在唐朝初年,物价是非常高的,这一点并不是唐朝原因,而是在隋朝末年,隋炀帝大规模出兵征讨高丽,对内剥削严重。明显高估了自身国力,虽然在表面上隋朝的兵器和粮草十分充足,但是在民间,由于隋朝税收政策的刚性以及普及性使得民间没有运作的空间。就体现了隋朝时期税收政策的完整,说一不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隋朝民间的社会支撑能力其实并不如政府所想。
为了能够持续大规模的发动就是战争,隋炀帝在各地大举征发劳工和粮食,既破坏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也捆绑了众多劳动力,最终只有王朝覆灭的命运。当然,这不仅仅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因素,但是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唐朝初年,物价水平是十分高的。唐高祖为了扫灭地方力量重新统一中国,还不得不对各地大规模用兵。生产不可能照常进行,而且很多粮食征收也采取政府的军事化管制。民众普遍性的能吃上一顿饱饭就算过节。
这一漫长的物价危机和粮食危机一直持续到贞观年间。但是直到贞观初年,全国各地必然爆发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和粮食短缺造成的大规模激发,唐朝政府不得不在进一步军事农业改革的同时,派武力镇压这些地方武装力量。在一些社会状况较为安定的地区,率先实行了农业政策,使得农业连续丰收,如此,唐朝一直以来的物价高涨以及农业歉收的局面才得以缓解。随后唐朝又进行了币制改革。确定货币,整顿市场经济。唐太宗一直到唐高宗时期38年左右,唐朝的物价基本维持稳定。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经济稳定发展期,随后在武周时期,物价再次上涨。武则天虽然是一个治国的杰出女政治家,但是经济规律是不可违背的。在前期经历了近38年的经济繁荣以后,唐朝也出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情况。这一次意味着在唐朝的那一个时候,蛋糕已经无法做大,更多的人开始分蛋糕,与唐朝的政治更迭一样不可避免。甚至在关中地区出现了水灾,蝗灾和疾病瘟疫。都被当世武则天的政敌看作武则天擅自篡位的上天警示,不管怎么说,当时关中地区都出现了人相食的局面。
这一情况在开元,天宝年间得以好转。开元,天宝年间是唐玄宗当政时期,也是唐朝经济最为繁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物品供应充足,物价水平自然十分低下。但是这一时期只持续了二十多年,到安史之乱以后,物价飞涨。北方的战争,北方完整体系的工农业受到极大破坏物价。开始迅猛上涨,同时在江南地区虽然物资丰盈,但是主要支撑唐朝政府的财税。
自身的经济状况虽好,但是经济负担沉重。还要给经历北方的战乱各地运送源源不断的物资。所以当时因为战乱水路不通,为了打通这些水陆要道,期间的成本和劳力自然也由南方各地承担。同时每年几乎都会有的自然灾害和北方持续的军事危机,整个唐朝政府财政困难,通货膨胀无法抑制。等到安史之乱基本平定以后,唐朝又进行了一些币制改革,开始实施足钱货币。在短期内确实稳定了经济,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又引发了一轮通货膨胀。民众在前期不仅被掠夺财货,土地,等到盗匪之乱结束以后。唐朝政府又代替了盗匪与民争利。
看淡盛世,真实的唐朝并不繁荣!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是高物价持续了三十多年,比上一次物价稳定的时期更长,之后唐朝政府开始实施两税法。两税法并没有增加唐朝社会的物资生产力,也没有重新铸造新的货币,而是将唐朝政府之前进行的国家税收从实物变成了货币,加强货币的通用性。
在这一个层面上,农民按时交税,由原先的实物变成了货币。提高了货币的流通,由此也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这是在宏观经济当中有明显改革成果的一项措施,在微观层面,每一个唐朝民众并没有根本性的感受。这两税法的实施虽然让钱比以前变得更值钱,但带来的就是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民众缴税因物价下降而造成的更沉重的经济负担。由此,唐朝的物价再一次上涨。
在这一时期,唐朝末年的统治集团腐朽荒淫,横征暴敛,社会矛盾都有所激化,农民起义也已经在各地频发。对于古代封建王朝而言,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同时每一个王朝是盛世还是乱世,都会伴随着各种自然灾害。之所以我们成为某一个时间段是盛世,是因为政府的执行能力和统御能力增强,可以协调地方治理地方灾害。
在王朝末年,政府真的没有这一个能力,地方全凭自觉。甚至相互推诿。由于灾害得不到治理,社会动乱和生产力受到破坏就成为常态。在全国民众忍受了数十年的高物价以后,黄巢攻占长安,粮食彻底断绝,米价贵至3万文一斗。此后数十年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当时的民众根本没有资格吃到粮食。这是历史的事实,更是历史真相的残酷性。
除了粮食和货币之间的矛盾和各项改革以外,唐朝的其他物价也逐年增高。不论是丝绸还是各种日常生活材料,在非常时期甚至被当作法定货币使用。但是依然控制不了通货膨胀,反而还会造成这一实体物资大规模价格上涨和暴跌的局面,进而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更为严重的危机。
除此之外,当时的酒和黄金的价格也持续上涨。唐朝在社会上佛教盛行,各地广修寺院,塑造佛像,耗费了大量黄金,同时再加之唐朝对外贸易的发展,黄金作为大规模的支付手段,与国外商人交换奇珍异宝,国内黄金的数量日益减少,黄金价格上涨。很多人认为这是投资的好事儿。但是在当时,唐朝可没有黄金市场的概念,物价也随之上涨。同时唐朝诗人每天必有酒。酒在唐朝也是逐年上涨的,并不会因为所谓的开元盛世而造成价格下跌,正如我们当下的白酒股一样。
有很多商人和地方看到了酒的保值增值作用,也纷纷拿出自己的粮食酿酒,从而获取暴利。在粮食本就不能够安心生产的情况之下,大量的粮食被用作酿酒,满足了上层人的附庸风雅。底层民众之结局可略知一二。其实唐朝总体而言,自始至终粮食都不成问题。粮食生产能力即便不能有所剩余,最起码也不可能造成大范围的饥荒。当大量的粮食被用作酿酒,满足上层人的享乐和创作的时候,唐朝的粮食长时段内奇缺。
此外,与国计民生直接相关的盐在唐朝的价格也十分夸张,甚至并不比粮食价格上涨更低,唐初食盐价格很高之后恢复正常。相比于粮食,盐价在低水平上的持续时间更长,但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政府为了敛财以弥补财政上的巨大亏空,开始在食盐方面入手,价格不断提高。增加了财政收入,成为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占到了唐朝每年税收收入的1/2,但是民众却深受其害。一些地方,一旦粮食才能换取三升食盐。偏远地区的普通民众则可能数十年都吃不到盐。
在交通运输方面,唐朝初年由于战乱,交通基础设施损坏严重。随后进行了修缮,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通成本在唐代并不高。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各地都遭受到了巨大破坏。南方送北方的基本物资以及人工劳力需要南方自行承担以外。对于通往北方的道路,唐朝政府也无力维持,将其外包给地方政府。而这所有的成本都在民众的税收当中抽取,抽取不够的,各地加税。
由此可以知晓,除了盐价,货币等,主要在安史之乱以后面临着重大危机。其他的经济基本面在唐朝初年就出现诸多问题。虽然每一次的改革可以在短时间内保证经济繁荣,但最长的时间也不过三十多年。随后就要为这三十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期所积累下的弊病还债。加上此时唐朝往往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最终也只能通过加税缓解财政危机。财政改革虽然可以让唐朝政府的基本运转,但这都是建立在民众的血与汗的基础之上。大唐盛世仅是沧海一瞬,真正的唐朝普通民众过得很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