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1、政府给予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培训学习较少,很多年轻父母不了解家庭教育。2、部分年轻父母把孩子放在...

我国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为何现在的父母没有习得这方面的文化传统

中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1、政府给予年轻父母的家庭教育培训学习较少,很多年轻父母不了解家庭教育。

2、部分年轻父母把孩子放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处,更多陪伴孩子成长成为遗憾。

3、孩子的心智成长、道德成长是非常关键的,很多父母不够重视。身心健康、道德美好是孩子生活幸福的基石,这些比技能、分数、奖状重要得多。

4、在整个社会相对浮躁、功利、攀比、压力较严重的环境下,父母太容易焦虑、抱怨、急躁,缺乏对孩子的宽容和耐心。

5、有些家长对孩子太过溺爱,滋生了孩子的任性、自私,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非常不利。

一、第一个问题:生养分离——惩罚等在未来
  这个问题,我想从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起。
  我的一个侄儿,他是82年出生的,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成家。孩子现在刚过了一周岁生日,马上要被奶奶带回山西老家去。原因是他们的房子很小,几个人长期挤在一个狭窄的空间里,心理压力都比较大;另外,小孩子的爷爷一个人在老家,生活上长期没人照顾,也是个问题。作为80后的小俩口,已认识到把孩子全托给老人,长时间见不到孩子是件不可取的事,但囿于现实,又不得不妥协一下。一家人最后商定的方案是,奶奶把孩子带回老家,每隔一个月来北京住一个月,这样交替着两头跑,虽然奶奶辛苦些,但可保证孩子有一半的时间能天天见到父母亲。总的来看,这应该说是个比较“两全齐美”的办法。
  这个例子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我近几年在生活和工作中接触了很多家长,总的来说,我觉得目前家长们面临的困惑或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几个方面,如何解决和孩子的分离问题,应该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困惑。
  在这一点上,应该说80后比70后的感受更强烈。我想,这个变化是个好现象。更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意识到和孩子相处的重要性,不再简单地把“生”与“养”分开来。这一点,我认为80后整体来说比70后上了一个台阶。这可能缘于家长们学习的意识越来越强,从做家长的素质及水平上来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
  前几天看媒体报道关于各地“用工荒”的问题,往年是农民工进城找不到工作,现在是城市企业招不到工人。媒体分析了几条原因,其中一条是,80后一代陆续成为了父母,他们看到了农村留守儿童大面积出现的问题,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他们已比较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外出多赚一点钱,但因此失去了陪伴孩子的机会,耽误了孩子的教育,是件不合算的事。
  70后这一代父母,他们很多人已开始品尝由自己制造的“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寄养儿童”所带来的“恶果”。有他们作为前车之鉴,更年轻一代父母们已有意识地避免和孩子分离。但现在整个社会生活还是快节奏的,竞争式的,80后所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一点不比70后少,所以他们作为家长,在分离问题上内心有更多的冲突,如何能充分地陪伴孩子,又能兼顾自己的工作,成为他们面临的一个两难问题。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用猕猴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他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梆梆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妈妈”更亲近。事实则不然,小猴子只是在饿了的时候才靠近钢丝做的妈妈,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绒布妈妈这里。这个细节,可以让我们看到婴幼儿内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惧,他们对温暖的依恋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这个实验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到这些猕猴成年后,基本上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实验人员把它们和另外一些吃母乳、在母亲怀抱正常长大的猕猴放一起后,这些从小没得到正常母爱的猕猴不能正常融入集体生活中,大多数性情冷漠,不会交配或拒绝交配。实验人员通过人工办法让这些有心理创伤的母猴怀孕,待小猕猴出生后,这些母猴对小猴冷漠而无情,残忍地虐待小猕猴,有的甚至咬死了自己的孩子。猕猴和人的基因有94%是相似的,它们身上反映的正是人类最初始的情感状态。这个实验说明,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大自然设计人类是有其深意的,让我们想一下,为什么男人的生育能力可以维持到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岁,而女人的生殖能力只能到50岁左右?这样的设计,就是要保证一个孩子出生后,他的妈妈有足够的余生来抚养他长大成人。一个孩子失去父亲是失去了世界的完整,而要失去母亲,则是失去了整个世界。我们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这是无数人总结出的一种无奈但合理的选择。我们来现实中考证一下就可以证实这一点,很多因各种原因缺失母爱的孩子,他们长大后,多半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父亲抚养都不能取代母亲,何况爷爷奶奶!
  通过前面这些话想说明的是,在抚养下一代问题上,我们要努力清除技术化的思维方式,要回归自然。我们常说要“科学育儿”,回归自然,才是遵循了最大的科学法则。
  现在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因为条件或观念的原因,早早地送孩子进“全托”幼儿园,一周才见孩子一面;而在很多农村地区近年来又搞“并校”活动,合并幼儿园、合并小学、合并中学,这使得很多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早早过上寄宿制生活。这些情况都会导致一些后续教育问题。我不得不说,这些“合并”行为是反教育科学的,是不尊重个体儿童的,它仅仅是出于行政管理的判断,而不是出于教育的考虑,更不是出于对儿童的尊重意识。早早地让一个孩子离开家庭,把他抛入集体生活中,会导致儿童早期的情感发育的损伤。再好的炉膛也不能把一个制作粗糙的碗烧成一个精美的盘子,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弥补早期精神发育所缺失的东西。
  把和孩子相处当作“早教”的一部分,已成为年轻一代父母们普遍认可的一种教育意识。所以在养育孩子和自己的事业形成冲突时,不少家长做出了痛苦而理性的选择。比如,有的妈妈为了陪伴幼小的孩子成长,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或出国工作的机会;有的妈妈为了延长哺乳期,宁可放弃高收入的职位或工作。这是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这是个积极的信息,有了这样积极的意识不等于有了条件,现在确实还有好多年轻家长为没有条件和孩子相处而苦恼。妈妈不能和孩子充分相处。比如职场中的女性往往承担了并不亚于男性的工作,母亲这个角色又要求她和孩子有更多的相处机会。这是年轻家长面对的第一个困境,是应该引关注的社会问题。
  二、第二个问题:竞争焦虑——已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
  家长们现在面临的第二个困境,或说主要问题,是竞争焦虑。
  现在年轻的父母们普遍有一种焦虑感。这些焦虑大家可以说都大同小异。比如,从大的方面来说,我能否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良好的教育?我是否有能力培养出一个具有社会竞争力的孩子?这样,就会牵扯出很多具体的困惑,别人上胎教班,我上不上?别人的孩子四个月就上早教班了,我要带孩子去吗?早期教育该如何做,我这样做对吗?如何选择到一所好的幼儿园,如何择到一所名小学,如何上一所不错的中学,如何帮助孩子取得高考的胜利,如何让孩子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70后、80后两代人都是从竞争中成长,并仍在竞争中生存。我们必须承认,他们绝大多数人目前没有获得经济上的安全感,同时他们又怀有较强烈的成功动机。所以竞争意识已强化为他们的天性,这种“天性”必会迁移到他对孩子的教育中。“领着孩子去打拼”成为他们抚养下一代的一种下意识心态。可是,毕竟绝大多数人受制于种种条件,在竞争中常感力不从心,这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会在人内心引起焦虑。
  应该说,这是个社会问题。这种竞争意识从50后、60后家长那里萌芽,到70后父母们那里大面积爆发,目前尚未看到下降的趋势。80后家长们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会面临这些压力,而这些压力仅靠自己协调解决是不可能的。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因为任何竞争中,获胜者永远是少数人,目标受阻的失败者遭遇的是痛苦和挫折。而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哲学家尼采也说过:“竞争产生对自己的不满意。任何对自己不满意的人,随时准备好了进行报复。”
  家长内心的竞争意识,学校实施的竞争环境,社会倡导的竞争文化都像山洪一样呼啸而来,把家长和孩子一起卷进去,很有少人能及时撤出,站岸上从容观看。
  人生并非完全不需要竞争,我们不否认竞争给人们带来的成就感,能推动社会进步。但从教育的角度来讲,竞争一定要守住两个度,一个是心理程度,一个是年龄向度。前者说的是“适度”的竞争是好的,不要“失度”;后者说的是并非任何年龄的人都适宜参加竞争,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中就不该有竞争。因为他们是弱势人群,体内能量本身就很少,竞争消耗能量,于老人来说会加速枯萎,于孩子来说会影响其正常成长。老人竞争的问题现在不是问题;而儿童竞争的问题则十分突出。家长们把自身的竞争心理和压力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进入了赛场。要上文化课,开始有作业,要比谁听话,比谁表现好。上了小学、中学,以考试为主的、名目繁多的评比几乎控制了学校生活——反儿童心理、反教育的事发生得实在太多了!
  人们错误地以为所有的竞争都可以促进儿童的进步,事实是绝大多数竞争对绝大多数孩子造成损害。获利的只是少数人。当竞争焦虑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时,带给成人的只是焦虑及相伴的损害,带给孩子的则是一生的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对孩子的损害根本而彻底。
  三、第三个问题:“家长强权”——最隐蔽但最锋利的刀子
  最想说的是第三种困惑。它经常被人忽略或误读,所以一直不曾引起大家的注意。但从我这些年的研究来看,这恰恰是最紧迫、影响最深的一个问题,这就是“家长强权”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感觉必须把70、80后这两代人分开来谈。区别是,70后自己扮演了强权家长,80则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及孩子尚小等原因,即使现在长大成人做了父母,仍是“被强权”的对象。
  70后出生在文革结束前后,他们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急速转型时期,市场意识扑面而来,迅速成为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同时,他们的文化程度又前所未有地高于前辈。他们自信自己有能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可是有关教育中的科学与民主意识还尚未得到普及。所以这一代人很多会以商业社会的思维特点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表现出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或是以技术思维方式来对待孩子。比如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要求孩子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各方面严格要求孩子,对孩子进行军事化“听话”训练,家长的意见总是对的……总之,在生活中表现得很强势。家长强势的典型表现就是对儿童自由意志的剥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孩子懦弱、逆反、没有上进心等等。
  这些年来,人们一谈到现在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时,都说孩子是被“溺爱”坏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归纳。这种错误的归纳长时间以来深入人心,使家长们迟迟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甚至更错上加错地往前走。比如有人认为是因为自己对孩子爱得太多了,为了不溺爱,就更严厉地要求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当然,这样做的后果是可以想象出来的,那就是孩子更不如意。其实,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的爱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因为没有爱就没有健康成长。如果说有些“爱”会让孩子变坏,那肯定不是“爱”,只不过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比如小到吃饭,大到上什么课外班或选择什么专业,家长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听话”仍是我们在教育儿童中的核心审美心理。人们说“四二一”家庭格局有问题,不错,是有问题,但这里的问题绝不是孩子被爱得太多,而是自由太少。六个大人管一个孩子,一人说一句,再加上一个说一不二的强势家长,孩子身上得捆绑多少绳索啊。一个被太多绳索捆绑的孩子,怎么可能是一个幸福的、健康的、有出息的孩子呢?!
  “自由”这两个字,在我们的教育中还没成为共识,公众对它还有太多的误解。每当我在不同的场合谈到给儿童自由的问题时,总会遭遇质疑,而质疑者总会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多么幼稚的阶段。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当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其实就变成一句空话。所以,我想,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来一次自我思想启蒙运动,重新估价自由在教育中的价值。理解了作为人的自由意志在教育中何等有价值,在家长内心自会掀起一场“去强权运动”,这不仅是家长的进步,也是整个社会教育文化的进步。
  而80后的父母,基于前面提到的时代的差异,并且他们的学习意识更强些;而且由于他们的孩子尚年幼,强权的问题还没来有在这一代家长身上凸显出来。但他们却必须面对自己父母的强势。因为这一代人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是有文化的50后,而且到他们自己的孩子在近年出生后,父母都还年富力强。这些年富力强的“老人们”,自己年轻时只抚养了一个孩子,既积攒了一些带孩子的经验,又没过足带孩子的瘾,身体又健康,所以,在孙辈出生后,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一手包办,爷爷奶奶成了养育孩子的主角,80后父母成了配角,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其余事情上,爷爷奶奶都包了。除了白天上班时间,甚至晚上孩子睡觉也是跟着爷爷奶奶。他们在教育理念上固守过去的老习惯,甚至做得过分,又不肯去学习新的理念知识,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在带孩子过程,两代人就会不断发生冲突。很多年轻人陷于两难境地,既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又无法阻止父母对孩子破坏性的教育。这是很多80后家长们遇到的一个典型问题。

第一、生养分离;第二、竞争激烈;第三、强势家长,家长都喜欢代替孩子思考问题,决定问题。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
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那么,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大家都知道,孩子丢到狼群中八年后变成狼孩。其实,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但是,我们做为家长,是不是可以想一想,为什么在同样的社会背景,同一个教育体制,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同样的任课老师,而只有家庭背景不同的情况下,成绩却是有排第一的有排50名的?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家长的责任呢?
无数实例证明:父母是决定孩子命运最重要的人。
当我们能抱着"孩子教育,我的责任。我改变了,孩子一定会改变。"的态度去思考,你会发现问题好解决了。你可以自己掌控局面。如果你认为问题出在老师或孩子身上,你会感到生气和无可奈何。因此,有人说,问题留给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聪明的人找方法去解决。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一个人字,外边加一个框子是什么字?是囚徒的囚字,别以为孩子愿意做皇帝,根据调查初中学生中有34%的学生想离家出走。两个初一男生扒火车离家出走,一周后,身上的钱花光了。当父母找到他们时,以为他们一定很想家,没想到,他们说如果捡到能卖的东西,还不想回家。中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不再象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他们要求被尊重。
我替孩子说句公道话,我们大人有时真的很不讲道理,平时我们不给孩子锻炼、思考和选择的机会,孩子没有得到锻炼。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大人又说孩子这不行,那不对。仔细想想看,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能力差?因为没有锻炼机会。
因此,我呼吁亲爱的家长朋友,对孩子要宽容,给孩子尝试犯错误的机会,也给孩子尝试成功的体验。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成长。而不要过分的限制他们。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母亲,一件小事唠叨每完没了,上纲上线,引古论今。还有的母亲把以前的错误都翻腾出来,然后给孩子贴上负标签,你怎么那么笨?你这辈子算是没出息了……这样做是在强化错误、强化负面信息。
唠叨说教不如去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说一千道一万,不如以身示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不要要求孩子。比如看电视,不让孩子看,首先大人要作出表率。
另外,孩子最反感的就是父母总是拿别人与他比较。你看人家……
一个孩子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说,不要再拿我与别人比,我一点信心都没有了。
4、四过分:过分的爱、过分的关照、过分的干涉、过分的严厉
过分的爱,已经使这一代不懂得什么叫做爱,什么是关心,什么是感谢。
过分的关照,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存能力,能干的母亲培养出不能干的孩子。
郑板桥临死的时候,让儿子给他做馒头。并给儿子留下一句话: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汉。值得我们借鉴。
过分的干涉,使得孩子无所适从。
过分的严厉,使得孩子的人格扭曲。不知道我们是否说过类似这样的话:"你再踢球就打断你的腿!你真笨你怎么不如人家?人家考试能考前三名,你为什么不能?期末考不到前十名我就打断你的腿。反正你是我生的,打死了也没关系……"
这话是被自己亲生儿子打死的母亲,在临死前对儿子说的话。正是这些话才使得徐力,一个17岁的好学生,拿起榔头砸向了母亲。
4、亲子关系错位
有些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主仆的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警察和犯人的关系、经济合伙人的关系……甚至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
而比较适宜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我以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人生导师、知心朋友和充电器。
5、缺少童心
孩子为什么不与你说心理话?因为许多朋友用量大人的尺子量孩子,认为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你不理解他,他当然不会和你说心理话。想一想如果我们10岁或17岁,我们会怎么做?
当我给中学生讲完课,十二三岁的孩子在反馈表上写到:"屈老师,我以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理解我们。"这样的话是不是该让我们大人反省一下我们的所作所为了?家长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家长的思维新区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孩子的心灵世界。
6、只问分数
家长最关心的是学习,是打多少分,我能理解。家长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不爱学习。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探讨一下:为什么孩子不爱学习?怎么样才能让孩子爱学习?答案很简单:因为学习有痛苦,所以不爱学习。如果学习有快乐,就爱学习。所以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使学习成为快乐的事情?
我一个朋友的小孩跟我说:我妈说上句我马上知道她要说的下句,整天就那么几句话:"你看人家孩子得了多少多少分,你看你,还不赶快去学习,别看电视了,快去写作业。打那么点分还好意思要踢足球?不行,告诉你,这个暑假那都不能去,在家给我乖乖的补课。"我都烦死了,她越说我越不爱学。
经常有家长朋友跟我说,我儿子太懒,不爱学习。问我怎么办?我们看"懒"怎么写:心束负。心被束缚住了。我们要探讨的是如何把他的心调动起来。也就是激发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来自于:信念、目标、兴趣、爱好、好奇心、被承认、被赞赏、成功的体验、责任感等等。
所以希望家长当好充电器的角色。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学习热情。
有些家长就问:充电器怎么当?怎么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兴趣、爱好产生的原因是对某一事情的成就感,而成就感的产生源于被肯定、被欣赏。我想问一问?大家是不是经常用肯定和赞赏的口气对待孩子呢?
7、忽视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
有多大的胸怀做多大的事情。清华有一名高考状元,高三时,中午从来没有睡过午觉,他利用午睡时间作数学作业,为的是在下午自习时,同学问他问题时,不必让同学等待。他不但节省了同学的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并且锻炼了口才,扩展了解题思路。其实帮人等于帮自己。不但要培养孩子学习好,品德更要好。
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自我中心,耐挫力差。这就是一点小事就会发生自杀或他杀的主要原因。
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了做人的教育,比如,好习惯的培养和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内容。
家庭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会极其深刻的影响自己的孩子,如果天天吵架的家庭,我觉得真的很痛苦,所以所以孩子不一定会很幸福,但是有很多吵架的夫妻比不吵架的夫妻过的时间更长,主要还是一个家庭的父母能不能快速达成共识,不要让争吵升级,不要导致家庭暴力。尽量让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才能让孩子快乐的生活。

第一、生养分离;第二、竞争激烈;第三、强势家长,家长都喜欢代替孩子思考问题,决定问题。

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包含哪些方面?

家学宝家庭教育课堂林增祥八大思维地图(高清视频)百度网盘   

 链接:

提取码: k52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几个内容:

1.家庭教育的背景是家庭,而教育者是家长,受教育者是子女。

2.家庭教育需要受到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3.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

4.家长通过一些社会的实践,对孩子施以影响的社会教育。

5.家长通过社会活动,对孩子进行沟通和指导。

扩展资料:

家庭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和改变孩子,而是家长提升和成长自己,这才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核心所在。作为父母,当你不学习,所有的亲子技巧,都只是装饰,甚至是毒药,当你改变了,你不需要任何亲子技巧,或者任何都可以是你的技巧。

孩子只是在用问题的方式来呼唤爱,呼唤被你看见,呼唤被关注,呼唤生命的养料,如果你能读懂这些信号,并给予回应,给予爱,给予关注,看见,那么他很快就成长了,因此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根本,就是学习改变,发展自己才是硬道理。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

孩子不是妈妈的专利,爸爸也应该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孩子四、五岁的时候,爸爸对孩子的肯定和赞美以及他的榜样力量,可以让男孩子明白自己长大后要 成为什么样的人;可以让女孩子明白自己将来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丈夫。

青春期以后,爸爸和男孩子经常在一起,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有力量的支持,减少许多困惑;女 孩子和爸爸的互动,可以让她更好地了解男性,满足她对异性好奇和依恋的渴望。无论男孩还是女孩,爸爸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1、家长应该充分相信孩子,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能放开手脚去做他认为喜欢的事情,而且在这样的信任之中,孩子才能做得更好。

2、家长的假设太多,便担心太多。事实上,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去走向未来呢。

3、孩子要自己长大,许多事情得自己经历了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所以,家长不妨放手。

4、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超过自己,不过事事听大人话的孩子很难超越。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超越自己,家长要应该多听听孩子的话,并鼓励孩子大胆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即家教,是子女在家庭接受的影响和教育,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是一个人一生的初始化教育,对于人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
家教是指家庭内部家长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家长通过自己的善言善行来教育子女做人做事的道理。好的家教对于子女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家教传统意义上讲是指家庭内道德、礼节的教育,如:这个孩子没家教;某人家的家教很严格等。家教的本来意义是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家教是个体社会化非常重要的途径。
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家庭教育效果的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家长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教养的态度、观念、期望和教育方法上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着不少观念误区,直接影响了家庭教育的质量,甚至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几个内容:
  1.家庭教育的背景是家庭,而教育者是家长,受教育者是子女。
  2.家庭教育需要受到一定形态的政治经济所制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3.家庭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家长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进行教育。
  4.家长通过一些社会的实践,对孩子施以影响的社会教育。
  5.家长通过社会活动,对孩子进行沟通和指导。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哪些困惑?

家庭教育中,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更好的学习一些东西,还有对孩子的放纵;

现在各家都会有电脑,然而孩子就会沉迷游戏。家长在家庭中会提到一些人际关系,孩子不了解家长说的人际关系。大部分家长因为孩子做的不好,会责怪他们,给他们的心理造成影响,给孩子带来内向。青春期是孩子都会遇到的,同样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以及孩子没有自己的主意也让家长头疼。

随波逐流的困惑:孩子身边存在大量的吸烟朋友,他们会自然形成吸烟。目前,小学生打架事件较多,他呼你去。

青春期的叛逆:孩子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不想听从家长的意见。他不到吃亏的时候,绝对不会回头的。因此,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孩子的青春期,让孩子多体验一下社会的不容易。

孩子不知道交什么样的朋友: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家长喜欢以他们的思想去指导孩子。

孩子的内向让家长更头疼:家长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教育孩子,孩子不擅长和别人聊天,除了家长,他想逃避所有人。

关于孩子的沉迷游戏:孩子具有好奇的心理,我们家长也要注意自己,当自己玩游戏时,要考虑孩子。你可以指导他,游戏是一种休闲娱乐的工具。不要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去击打他们,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家长的合理指导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的溺爱:每个家长都疼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对的。但也希望不要过度的疼爱,这样在以后他不会对你害怕,严重的是,有可能还要顶撞家长。适当的给孩子爱。溺爱,以至于孩子们不想自己独立生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也不要对孩子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管孩子的度如何把握、如何控制孩子情绪、如何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等,这些对于初为父母的都有一定的难度。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有: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如何与逆反心理严重的孩子沟通,等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共性问题。
1、孩子没有自律性,总是沉迷电子产品,不主动去学习;2、孩子比较懒散,有叛逆心理,爱跟家长顶嘴;3、孩子不懂处理人际关系,过于内向或者过于外向。

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

如何运用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家庭教育
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如《论语》是我国古代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它包含了立身、处事、为学、从政等丰富的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它融政治、伦理、道德与教育为一体,其核心是做人,是伦理道德修养。它提出的许多做人的原则和格言,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等等,具有普遍的意义。   又如《弟子规》,虽然总共仅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的淋漓尽致。《弟子规》所阐述的道理,譬如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泛爱众,而亲仁等教诲,适用于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以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弟子规》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的规律。   其他的如《童蒙须知》、《孝经》、《礼记》、《颜氏家训》等一系列经典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二、国学经典的道德意义分析   (一)国学经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特点。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13岁以前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能力较强,而其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及早让儿童学习中国文化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即是在他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接触最具有智能和价值的经典。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虽然他们这时还不完全理解,但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福德、开启其智慧,从而奠定他一生的高远见识和优美人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和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加强对经典的理解,经典遂成为他一生开智、受益、励志、成长的源泉。   (二)国学经典教育的精髓在于潜移默化而非灌输。现阶段我国的小学教育片面灌输知识技能,急功近利,让儿童身心疲惫,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的核心价值被忽略,教育的科学规律被漠视。当下,一些机构利用社会、家长的认识误区,打着培养小神童、小天才的旗号引人眼球,实则为赚取千金万金的学费。这种拔苗助长、把教育当成商业、产业来做的结果,误导了儿童发展。   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让孩子多认识字词,奠定大语文之根基,培养文化气质,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感悟圣贤文明,通晓启迪心智,陶冶品行,提高修养,培养儒雅风范,明白做人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根本素质。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让国学经典点点滴滴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让孩子们得到一种民族情感性格的熏陶,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至关重要。 “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课题研究方案   作者:福建晋江平山中学高中语文教研组 时间:2007-3-2 17:27:50   一、课题的表述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历史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遗产,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流派纷争,改革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语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语文教学逐步   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影响了学生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系统的改革,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期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因此,中央教科所批准立项的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审时度势,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的、宽松的、自主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课题目标   该课题的总目标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推进国民的阅读写作能力为基点,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扎实细致地进行课题研究,为开创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协调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   我校选择的子课题《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的目标是:在世界兴起了“汉语热”的背景下,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在学生语文学习背离传统文化的现实上,积极参与实践,务实探究,希望在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协调、有效结合的教学实践层面上,走出一条操作性较强,适合一般学校提高语文学习成效,并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终身、和谐发展的路子!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性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的明显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2、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学习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凭借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对来自客体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组,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观察、思考、探索,才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及相应的思想方法,建立优化高效的学习策略,而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主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完成认知方面的自我建构,而且有利于学生在情意方面的自我建构。   4、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先进的教育理念。   5、有关新课改的纲领性文件。   6、不断发现、搜集到的报刊、网站的动态资料。   四、研究的对象   本实验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平山中学高中部全体学生。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的原则   1、 师导性和生本性相结合的原则   2、 创新性和务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3、 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 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原则   (二)、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为我校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倾向性研究、引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基础。   2、实践研究法:围绕课题总体目标,对开展的各种语文活动进行研究,在实践中及时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3、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的教育理念进行学习和运用性的研究。   4、总结研究法:对各阶段的研究经验、教训及时总结,对研究种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得出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5、个案研究法:关注学生个体,对研究对象的变化与发展进行全程性的跟踪研究,通过一定的检测方式,考查研究的效果。   6、系统研究法:即摸索并建立一整套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发展方向的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1月一2006年10月)为基础研究阶段。   1、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2、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子课题,并向上级申报子课题。   3、召开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等,明确研究的方向、对象和方法。   第二阶段(2006年11月-2009年3月)为课题实施阶段。   1、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   2、全面实践研究。在实践中注意补充和调整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完成中期报告。   3、在中期成果鉴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提高性的实践和研究。   第三阶段:(2009年3月-2009年8月)经验总结阶段。   整理、汇总各阶段的研究成果(论文、案例、教学录象、学生习作、活动照片等),出版论文集、展示学生成果等,撰写结题报告,提请主管部门验收。 力争推广有价值的做法、经验。   七、研究的预期效果及形式   1、 每位实验教师整理、总结出关于提高高中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有读写能力、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方法,并完成相关论文的撰写。   2、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共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3、 每位实验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不同年级和学习阶段运用不同读书策略和有效方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推进教学进程,使学生课、内外学习,高中和终身学习相得益彰,协调发展。   4、积极加强与课题研究领导组相关老师保持沟通、联系,力争在相关刊物发表、展示我校师生的研究成果。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领导组:郭永乐(校长,高级教师)周维键(校书记,高级教师)   许清江(主管教学副校长,高级教师)   课题组具体负责人:易晓红   课题组成员:蔡琳、徐广之、许明哲、林晓峥、洪明媚、林秋雪、张榕、何旋珠、黄雅雅、蔡琳琳、张婷婷 、庄凉凉   九、研究教师承担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子课题:   序号 研究方向(子课题) 成果形式 负责人   1 怎样提高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底蕴 论文 易晓红   2 《论语》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易晓红、洪明媚、黄雅雅   3 读背说思悟写结合法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再探 论文 易晓红   4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知识的引用 论文 蔡琳   5 书法练习对提高师生语文素养的价值探究 论文 许明哲   6 在作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论文 张榕、何旋珠、林晓峥   7 古典诗词和语文教学 论文 林秋雪   8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究 论文 洪明媚、黄雅雅   9 语文教学中的传统山水文化 论文 徐广之   10 传统文化经典文本与高中语文教学 论文 庄凉凉、蔡琳琳张婷婷   十、经费预算: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研究提供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活动经费和有力的精神力量支持。   十一、此研究课题要坚持为学生做好的几件实事及预期可能达到的效果:   1、坚持做好国家级优秀期刊《新读写》(该杂志被定为课题资料和主要实验载体)的发行工作,引导学生在自愿订阅的基础上,充分组织学生运用好该读物,并希图借此在文化视野层面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坚持把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文本视做语文教学可以肩负的一项重任。如开展《论语》每日一读等活动。各研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发挥所长,大胆摸索适合自己和学情的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力争达到提高学生文学鉴赏力,知识和能力,学识和德行能得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3、关注该课题的发展动向,广泛虚心学习,认真深入研究,探寻最科学语文教法和学法,竭力提高课堂效益,组织学生积极向《新读写》投稿,力争发表作品,作文竞赛、语文培优能出成绩。各参与研究的教师每年负责完成一份能体现课题研究思想的优秀论文或案例或录像课。力争有作品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发表。   4、各语文课题研究教师应秉承、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文以载道,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在引导学生学以践行、文以养德方面,精心培育学校人文软环境中担负起不可推卸的主力军之责!
本文标题: 我国的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是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为何现在的父母没有习得这方面的文化传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26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与传统文化有关的八字成语有哪些如何评价最近的DNA检测中,土耳其人大部分是希腊人后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