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60 |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要进驻西安,毛主席指示:坚决抵制!

发布时间: 2021-10-29 21:40:3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5

西安事变后,老蒋从西安安全返回南京,没有抓紧时间处理政务,收拢权力,却仅在南京逗留了几日,就带着妻子返回老家了。此后,南京方面陆...

党史60 |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要进驻西安,毛主席指示:坚决抵制!

西安事变后,老蒋从西安安全返回南京,没有抓紧时间处理政务,收拢权力,却仅在南京逗留了几日,就带着妻子返回老家了。

此后,南京方面陆续发布了几条政令,而教员明确认为,现在的问题已不止于张学良回不来和南京必欲派中央军进驻陕甘,最直接的问题是顾祝同一旦入驻西安,西北三位一体势将难以继续。

为何如此说?

西安事变的解决并非一帆风顺,其解决实际上存在三个过程:酝酿、发生、解决。

西安事变的解决并不以1936年12月25日释放老蒋而结束,恰恰相反,老蒋返离开西安后,和平解决远远没有到来,反而随时有发生战争的危险。

尽管张学良将全部心神都放在了西安事变的后续解决上,但由于他经验有限,政治尚不成熟,难免把落实各项条件所要面对的困难看得简单了,把结果想的也太过理想化了。

12 月 31 日,张学良被送上军事法庭,判处徒刑十年。

一开始张学良是拒绝接受的,但老蒋告诉他审判过后就会特赦他,宋子文也保证多等几天即可特赦返陕,让他配合委员给国人和南京诸位同仁一个交待,也好让老蒋恢复领袖威信,破除谣言。

这一套说辞,正中张学良心思,故张学良还是对蒋践行承诺抱以期望。

他这时甚至还曾给教员去信称: “弟在此尽力奋斗,虽多困难,尚可顺利,俟二三日把政府做完,几天即回。”

张学良这里指的政府,既督促老蒋落实“改组政府”这一诺言,但改组一个政府牵涉这么多势力的根本利益,岂是什么简单的事?

就算老蒋有心落实,恐怕也会被亲日派等势力劝回。

张学良的书信,也让陕北信心大增,此时的陕北由于形势转变,也对后续战略规划做了适当更改,12月27日,陕北召开重要会议,在会后形成的《关于蒋介石释放后的指示》等文件内中明确提出: 我们的策略,是“推动左派,争取中派,打击亲日派”,目的是“用蒋之力量实行结束内战转到抗日”。

故此,当老蒋返回南京后,陕北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继续督促与逼迫蒋介石实现他自己所许诺的条件”,并要“巩固西安发动的胜利……把陕甘两省首先成为抗日根据地与策源地”。

但老蒋26日回到南京,立马发表了《对张杨训话》,全文未提在西安的允诺,随后教员也发表了一篇文章,帮老蒋回忆了一下,他都做了哪些承诺。

而张学良和西安方面不了解的是,回到南京后,经反复考虑并与众多亲信商讨后,蒋介石在 29 日已下决心不放张回陕了。

蒋在当天的日记中清楚地写道: “若复放其回任,不惟后患无穷而政府之地位立即摇动”,且彼“可借口前所要求者,如有一件不行,彼即可叛变也”。

何况,“彼所要求者为中央在西北部队一律撤退,此为其唯一之要求。如果放弃西北,任其赤化,则不惟国防失一根据, 而且中华民族发祥之地且陷于永劫不复矣。”而“西北动摇则统一之局全堕,经济计划无从实行,十年建设成绩毁于一旦矣”。(老蒋写的日记真是个好东西)

由此可见,老蒋虽然被释放了,但南京方面和西安方面的冲突在所难免,这涉及到各方的根本利益,一方要统一,一方要半独立,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冲突。这就是症结所在。

这也佐证了,一开始教员等人坚持要“审蒋”的正确性,因为不把老蒋拿掉,不让国民政府的抗日派上台,那陕北的利益就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可当时我们太过弱小,无法依靠自己的实力完成这一构想,最后只能无奈释放老蒋。

针对西北“三位一体”的政治格局,老蒋针对性的制定了“政治为主,军事为次”的瓦解西北抗日联军的计划。

1937年1月初,在老蒋的命令下,原本已经要撤退的中央军,调整部署向西安进逼。

1月2日,老蒋和宋美龄携手回奉化老家疗养,走之前还把宋子文弄去了上海,独留何应钦在南京,很明显这是南京内部在大方向上,达成一致意见了,老蒋离开避嫌,好让何应钦这个亲日派报复派放开手脚搞事。

1月4日,南京方面在宣布限制张学良自由的同时,内定在西安设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派顾祝同为主任,“综理陕甘青宁军事及西北国防准备事宜”,以王树常为驻甘绥靖主任,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这个时候是内定,还没有对外宣布)

一场西安事变,无数人的命运为之改变。

老蒋重返南京后,没有派刘峙或者何应钦来当这个行营主任,却将顾祝同提到了这个位置,各中意味不言自明。

老蒋手下的五虎上将都有别称,刘峙号称“福将”,而顾祝同则号称“忠将”,这个“忠”字是恰如其分,不管是不是乱命,只要是老蒋的命令,顾祝同都是闭着眼执行,皖南事变就跟此人有极大关系。(1935年国军搞了新军衔,这五个人都被授予二级上将军衔,所以有人戏称他们是老蒋的五虎上将,另三个是“干将”陈诚,“飞将”蒋鼎文,“虎将”卫立煌)

西事变期间,亲日派何应钦组织“讨逆军”进攻西安,宋美龄和宋子文拦都拦不住,而这个时候宋美龄找到顾祝同,让他帮忙,当时被任命为讨逆军西路军总司令的顾祝同二话不说,当着宋美龄的面就先向委员长表个忠心。

随后不管是讨逆军东路军总司令刘峙催他,还是何应钦号令他,他都不听,随便找个借口,赖在南京不走,帮助孔祥熙他们策划和平救蒋的计划。

故此,老蒋一回来,对顾祝同再无猜忌,马上就任命他为总司令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让他全权处理西北的事。

4日,南京方面内部协商一致,向外宣布对西安和张学良的政策当天,何应钦就通过国军内部专门搞交通和通信徐庭瑶,用电话联系上了杨虎城,让他代表西安方面发表“拥护通电”。

国民党搞政治斗争的手段一向不弱,何应钦这手四两拨千斤的手段,让杨虎城背上了很大的政治压力,意图就是分化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制造矛盾。

但杨虎城背后还站着周恩来、教员等人呢。

周恩来得知消息后,立马传陕北与教员等人分享,通过何应钦这一手,教员等人得出了:蒋实行的是“政治分化、军事压迫”的策略。虽说是军事为辅,但中央军放了几十个师摆在前面,可不是开玩笑的。

老蒋的计谋是上策攻心,中策围困,下策死战,如果不能政治取胜,军事决胜负是肯定的。

此时东北军群龙无首,而十七路军又很弱,张学良一走,“三位一体” 的所有重压都落在了陕北身上。

当晚,周恩来、叶剑英与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董英斌等一起开会讨论了作战准备问题,并拟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随着南京方面达成共识,西安的形势急转直下,压力扑面而来。

另一边,教员、张闻天等人也在紧急商议对策。

5日晚,教员、张闻天联名致电周、博和彭、任:“南京报复派现在没有政治口号,只能偷偷摸摸地干,希望吓一吓,把杨虎城、于学忠、王以哲等吓得就范,然后慢慢宰割,孤立红军。目前只要三方面团结,真正的硬一下,并把红军的声威传出去,使中央军不敢猛进(猛进时消灭其一部),有可能释放张学良,完成西北半独立局面。”

根据陕北中央意见,5日,杨虎城公开通电,以“张副司令留京未返及中央军匪惟未遵令东还,而反大量西进”为词,指出这与蒋介石在陕西时所作的诺言不合,表示要起而周旋,至死无悔。

几乎同一时间,南京方面也以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决定的形式,公开宣布了西北军政组织人事任免及其“陕甘军事善后办法”,决定中央军进驻“由潼关沿铁道至宝鸡再沿渭河至天水秦安之线”,“以巩固豫鄂陕川之国防根据地”;东北军一律恢复西安事变以前原位置,即全部退回甘肃;十七路军主力则须移驻陕北。

这说明国军不是吓唬人,是真准备来硬的。

老蒋被扣押的时候,何应钦就嗷嗷叫要打到西安,此时更是摩拳擦掌,摆开阵势要向西北发起进攻,给了西北很大压力。

拳头有多大,道理就有多大。

弱小的红军再一次被中央军的拳头逼到了墙角,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而最大的人质也在国际势力的干涉下放跑了,此时,我们该如何做,才能破局呢?

何解?

教员明确认为,现在的问题已不止于张学良回不来和南京必欲派中央军进驻陕甘,最直接的问题是顾祝同一旦入驻西安,西北三位一体势将难以继续。

“顾来则张、杨两部全被宰割,红军将被迫登山”。因此,教员的意见是“坚决奋战,拒顾迎张”。

这个有个问题,教员为什么说顾祝同一来西安,那三位一体就要被瓦解?原因倒也不复杂。

问题就出现三位一体的另两位上,杨虎城的胆子大,啥都敢干,但十七路军的实力太弱了,而东北军呢,张学良走的当晚少壮派和元老派就差点干起来了,要不是少帅余威尚在,局势还不明朗,东北军都有可能原地解散。

东北军是典型的军阀部队,部队内部山头林立,一个大军阀统治几个小军阀,就这样一级一级垒成了一个东北军,而且东北军内部还存在保守和激进两派。

中下层的年轻军官基本都是张学良培养起来的少壮激进派,但更加保守,只看利益不看其他的保守派却凭着资历老,霸占着上一层的军一级的高位。

虽然张学良临走时,交待部队都听杨虎城和于学忠的,但实际上杨虎城根本调动不了鼻子朝天的东北军元老派,顶多拿着张学良的手令将他们召集起来开个会,其余就是奢望的。

张学良一走,王以哲就成了事实上的东北军统帅,而以王以哲为代表的元老派,他们对西安事变其实并不怎么感冒,对陕北红军也是小心戒备,当了一辈子的军阀,突然让他们转了性,基本不可能。

除了张学良一个人,任何人来了都统御不了东北军,包括于学忠和王以哲,张学良一走,整个东北军就两个想法:1、保存实力。2、要求释放张学良。

但只要顾祝同一来,都不需要用什么手段,只要往那一坐,王以哲这些人立马就要发挥动摇的军阀本性,纷纷倒戈。

故此,教员直接点出首先要防止十七路军和东北军内部将领的和叛变。教员等人的意思很明白,就不要给老蒋搞分化的计划,绝不让顾祝同来西安,此外还要将张杨的部队调动起来,也不要让这些人有机会多想。“张、杨两军速向阵地,红军担任野战,坚决为保卫西北革命局面奋斗到底”。

可教员他们的举措,以及王以哲等人的犹豫,恰恰说明“三位一体”互相有了戒心。

不得不说,老蒋“政治为先,军事为次”的招数很厉害,不管他明面上还没有得逞,仅是拿出了这一姿态,三位一体内部立马就生出了间隙。

除了不信任东北军的军心之外,教员对东北军的战斗力其实也没有多少信心,虽然东北军有五十多个团十几万人,红军连他们一半都不到,但此前红军与东北军交手时,可是充分了解了东北军到底有多水,战斗力有多拉胯。

如果按这个剧本走下去,“红军将被迫登山”。

对于夹缝中求生存的陕北红军来说,并没有太好的选择,我们只能一边组织防御做最坏的打算,一边让周恩来和潘汉年多做沟通,争取和平,此外还要小心东北军内部的动摇。

对此,教员做出了如下安排:

1、“一般的避免在同一战场作战,红军担任单独的一方面,可免去指挥不合拍,胜则见忌,败则见怪,泄露机密,相形见绌等不利情事”。

2、“在不与联军的战略意图相违背下保持红军的单独指挥系统,此点有重要意义”。

3、“红军的实际的人数武器数目电报密本等概守秘密,此事必须密告团以上干部遵守,以防泄漏于敌人。红军的位置及行动计划联军军委会不应下达与他军,以防泄露”。

内战一簇激发,到了这时,才能明白老蒋的奸猾,他带着老婆回家疗养了,当上了明面上的甩手掌柜,却让何应钦这个激进派在前台放手开干,真是好计策。

但到了此时,我们却只能从老蒋身上寻找突破口,因为何应钦那边是完全走不通的,老蒋到还能试一试。

那老蒋现在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西安事变之前,老蒋铁了心要将红军剿灭,那时的老蒋就剩红军这一块心病了,大西南还有川蜀等地也都借着追击红军而收归了,与苏联方面也达成协议了,大事基本都了了,所以1936年底,老蒋根本不需要与红军多谈什么,已经没有意义和必要了。

而西安事变之后,西北出现了半独立的可能性,让老蒋统一的大计划出现了致命缺漏,此时老蒋是一门心思要收归西北,纳入中央统治,故此又跟陕北红军有谈的必要了。

老蒋原定方针是用政治手段解决西北事端,他要分化红军和十七路军、东北军,将西北三位一体彻底瓦解,并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肢解。

为了使西北善后与解决红军问题分割开来,老蒋花了几天时间考虑“对共党之策略与行动”,最后明确了“予之出路,以相当条件收容之”的具体办法。

我们是想谈判,但又怕周恩来到了南京商谈后,成为“张学良第二”,所以就像让老蒋派个人来陕北谈。

1月6日,陕北中央急电潘汉年,让他赶紧去南京和上海,看能不能把张冲邀请到陕北来商谈。

1月7日,出于自救的心理,张学良拿出了甲、乙两种解决西北问题的方案给老蒋看。张学良深知西北问题发展到如今这种地步,已经没有大的转变了,他一方面急于自救,另一方面急于将东北军摘出来,防止被老蒋瓦解。

1月8日,在潘汉年陪同下,张冲抵达潼关。但到了地方后,张冲也担心自己被扣,所以连西安都没有去,只是请潘去西安代为向周转达意见。

周之后向陕北中央报告:蒋介石让张冲转达的仅三事,一是张学良必须留京;二是西北问题将取政治解决办法;三是同红军的谈判可根据与周所谈基础继续谈下去,希望周到奉化密谈。

老蒋自然不是有什么好心,他第一步是将红军切割出去,便于处理西北问题,第二步是肢解东北军和十七路军,彻底消除张杨的势力和影响,第三步就是肢解红军了。

彼时,人为鱼肉,我为刀俎,

此时,我为鱼肉,人为刀俎。

西安事变前后,形势转变之快、之急、之大,让人莫测。

就在陕北中央进退失据,陷入困境时,共产国际又横叉一杠,发来了一封电报,教员等人看后,气得直拍桌子。

而西北善后事宜,也因共产国际的这封电报发生了极大转变。(未完待续)

部分参考资料来源(阅读部分电子版参考资料,见知乎主页):

1、杨奎松《中共中央西安事变善后方针变动经过及原因的再考察》

2、《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

3、《张学良年谱》

4、《蒋介石日记》

5、《有关西安事变后“陕甘善后问题”政治解决经过的函电》

6、《毛泽东军事文集》

7、张友坤等编著《张学良年谱》

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勃列日涅夫|赫鲁晓夫|斯大林舆论战|核危机|金门炮战赣南会议|张国焘|比特币洪秀全|刘邦|朱元璋明朝移民|张士诚的命运枭雄陈友谅秦始皇

本文标题: 党史60 | 西安事变后,顾祝同要进驻西安,毛主席指示:坚决抵制!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9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隋文帝得天下真的很容易吗古代日本是否经历过奴隶社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