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注解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 2021-10-22 11:02: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怎么理解“道”?我们都说婴儿最接近“道”的本质。想象一下,我们的左边是一个婴儿,右边站着一位老人。下面我要说的,就是一位同修所提...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注解如何理解

怎么理解“道”?

我们都说婴儿最接近“道”的本质。想象一下,我们的左边是一个婴儿,右边站着一位老人。下面我要说的,就是一位同修所提及的“智慧”。在人间,你们都说老人充满智慧,肯定不会有人说婴儿充满智慧。但是婴儿却最接近“道”,没有人说老人最接近“道”吧?n 人间所说的智慧,不过就是经历了一生的酸甜苦辣,所累积下来的社会经验。他们对于发生的任何情况、事件,都有相应的对策。由于年龄上的优势,他们在经验的时间积累上最多。这些经验,人类称之为“智慧”。n 我们可以把婴儿想象成白色,老人则是黑色。因为刚生下来的小孩,还没有接触到人间大染缸的污染,所以是白色的;老人之所以是黑色,是因为他的一生都在大染缸里泡着,经历了摸爬滚打、人间冷暖。n n 那么诸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婴儿最接近“道”,而不是老人呢?nn 真正的“道”,真正的智慧,其实是纯净的、虚无的、光明的、快乐的。婴儿也可以无所不识、无所不会,因为他们就像一张白纸,空、无,只充满爱。你可以在上面书写任何东西,甚至是宇宙从无到无限极的未来,所发生过的所有事情。所以,婴儿的智慧是灵活的。n 而老人呢?他们的系统和思维是固化的。你让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人去接受新的事物,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总守在自己固有的思维上,无法接受任何东西。他们已经看透了人间的阴暗面,装满了人间的负能量。而婴儿呢,知道的只有光明。节选自微博 灵芝师姐
建议自杀。道可道,非长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顾近于道
道,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道dào 形声。字从辵,从首,首亦声。“首”指"头"。“辵”指“行走”。“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本义:从头开始行走。启程。引申义:1.从头走到尾。2.施行。实行。转义:1.出发点。启程地。(围棋术语)格点。(哲学名词)起点。原点。(宗教名词)道教。道家。道士。2.完整的一条(路途)。完整的一段(行程)。(哲学名词)事理。规律。政治主张。思想体系。3.(行政区划名)一条路途两边的居民点。区域。4.入手点。门槛。方法、技术、技艺。说明:1.《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2.汉语常用语“道谢”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宾客在主人家门口上路之前说感谢话。
“道”字见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经》。
不可言说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氏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道”如何理解?
“道”如何理解?
查看全部3个回答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哲学鼎端
LV.4 15 分钟前
在《论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论》一文下的留言评论
耿阁(鸣天士君)著
题记:向天地日月整个人类昭示:““道为何物宇宙名!道为何物自然名!道为何物无极名,道为何物物母名!道为何物有无名!道为何物所物名!道为何物所事名!道为何物所理名!道为何物所情名!道为何物所无名!道为何物所有名!道为何物一切名!道为何物原理名!道为何物法则名!道为何物定律名!道为何物定理名!道为何物规律名!道为何物真理名!道为何物道理名!道德无间本然名!道德整体无间名!道体德用悖律名!道体德用悖理名!宇宙道德道真名!道德宇宙真道名!道为何物皆可名!道为何物均可名!道为何物非常名!道为何物永常名!道为何物唯德名!德为何物唯道名!德者唯道是从名!名为何物唯道名!耿阁破荒论道名!实然道德真道名!耿阁昭天说道名。永恒定义道德名!客观规律通天名!客观真理通天名!客观规律统地名!客观真理统地名!
“倘或把其老子先生的“道”解为:“宇宙的本源论”及“宇宙起源论”并“把道生一及三生万物理解为宇宙生成论的所有的说教都是极其悖律悖理的”。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中的无极观的之其宇宙观之其道德观的天律天规的铁律理论认为:“【宇宙是不存在本源不本源的问题的之其问题的】之其【宇宙也是不存在起源不起源的问题的之其问题的】之其【宇宙更是不存在生成不生成的问题的之其问题的】”。老子先生的那个“道”就是象帝之先的那个有物混成的那个无之无极之宇宙——→她是和宇宙同名同姓同本然同一切的的之其道理的”。把话都所到如此地步了,相信无人不明了”。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现特附文章一篇: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

哲学鼎端:LV.4 2021-03-04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体现了什么哲学思想的答案 又名《老子先生的哲学观的归属问题》
耿阁(鸣天士君)著
简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之文哲学观的归属问题
耿阁之(鸣天士君)著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题记:
把老子先生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理论观点归属为: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这四种观点都是不妥的都是不对的都是有待商榷的。她理应归属为 :“ E.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观点”。
老子提出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至高无上的哲学观点:“既不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不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又不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也不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更不是所谓的那个什么都能让人迷死的彻头彻尾的悖理悖律那种谬到极至那个“宇宙生成论”的观点。耿阁认为:“无论您是什么人,只要您把老子先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同为是“宇宙生成论”的同识的意念,那么就可以毫无疑问断定您对哲学那都是丝毫都不沾边的,那就说明您很本就不懂哲学,稍微懂一点哲学的人都知道:“——————宇宙是不存在起源不起源生成不生成的之其问题的”。我曾看到过有些什么“博导”“硕士”“教授”等之的家类们的学术文章就居然能把其老子先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律天规式的思想理论观点说成是“宇宙生成论”的说教,持此观点的人不知是从那个外星球里学来的知识。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矣!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说法和提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整不全面很低劣有缺陷的唯物主义!倘或用在天人神人圣人至人老子先生身上的话那肯定就是在戏弄亵渎哲圣。把其老子先生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律天规式的思想理论观点 定位归属定论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之范围范畴之内是极为不妥的,也可说是胡来的,不管说轻说重都是对老子先生不恭的,老子先生哲理哲慧是神明神圣的,老子先生是不信神与上帝的,客观唯心主义是信奉神与上帝的”。我们绝对不能将其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这是个原则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学术不学术的问题了。如果把老子先生的思想理论归属为客观唯心主义的范畴的话那么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一种反动”。“世界上似乎顶端级的哲学家思想家宇宙学家如亚里士多德爱因斯坦释迦牟尼耶稣霍金等都不是至圣的哲学家并之都是不能与其老子先生比衡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最终都是信神的信奉上帝的,他们最终都是没有逃脱神的枷锁所束缚着所制约着所局限着的”。敬望尊敬的诸仙诸神诸贤诸圣的先生们都能了解明白这一点”。说穿了道白了,用一言以蔽之的话来说:就是老子先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天律天规式的思想理论观点的哲学观是属于:“——————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哲学观之观点的”。是其“唯物唯质论”标本性的之其哲学观的思想理论的;是其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认识论之科学辩证的唯质法之方法论的”;是其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宇宙观的”。【大注特注】:“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哲学观——→是其“唯物唯质论”——→是其标本性哲学观的思想理论——→是其彻底的唯物唯质主义的认识论——→是其彻底的科学辩证的唯物唯质法之方法论——→是其哲学殿堂中那颗唯一正确的顶端极至的灿烂辉煌的璀璨夺目的宝珠——→是其彻底科学辩证的唯物唯质主义的宇宙观”。这些观点理念的结论虽是我耿阁提出的然其最终都是取决於来源於形成於出自於本然於《周易》之《易经》的我们中国的《大易经》并《道德经》中的所本然就有的所固然就有的哲理之易理之道理的之其易道之理所形成的那种思想理论的”。耿阁:著於2021年3月5日9点35分 上海
附:有关文章三篇
【第一篇】
道生一,生是什么意思的答案
答曰:“道乃无。无是无极宇宙之无极。无极是零.是0·是空·是〇·是圆·是〇.是圈·是〇.是虚无·一切的所有的有实存在都寓于:“空零圆圈”之虚无之中”。所以道生一的那个“生“字的意思是有的意思·是存的意思.是在的意思·是里的意思.是含的意思·是容的意思·是囊是纳是蕴是育是孕是化等之终之是为其“存在”的意思”。
【第二篇】
在《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什么意思?》文下的评论
耿阁:实录纪实
《赋诗论道》
耿阁:著
无名道来名无道,
有名妙母名有妙。
常无常有至无极,
无极为〇道谛叫。
无极零生太极一,
太极一生阴阳教。
阴阳二生三万物,
天下之理全得笑。 2021.3.2.08:05
【第三篇】
天下第一大错特错的思想理论的观念观点和理念的理论是什么?
耿阁(鸣天士君)著
天下第一大错特错的思想理论的观念观点和理念的理论是什么?
答案:“———天下第一大错特错的思想理论的观念观点和理念的理论就是把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那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理论理解为·解释为·结论为是什么宇宙生成论”的说法说教。稍微懂得一点点《易》理之哲理的人都知道:“宇宙是根本就不存在生成不生成的之其问题的”。 这是作为中国人的宇宙观的最起码最起码的孩童般的所应该具备的而且是已经具备了的最简单最简单的常识之问题了”。耿阁在这里需要向全世界全人类昭示并说明的是:“倘或有谁再把“老子先生的《道德经》中的那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理论理解为·解释为·结论为·是“什么宇宙生成论”的这种错的没有边的话题的话,那么此人的宇宙观就没有丝毫的意义可说可言可谓可谈的啦!耿阁:著於2021年1月25日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达的含义非常丰富,很简短的几个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异。所以许多人对老子的道德经也有各种讨论说法,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讲一下个人看法,仅供大家娱乐。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个人认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炼之道。

天道

天道就是世间万物、宇宙空间所遵循的一种统一的自然规律,也可以说成是自然法则,这种法则之大,真正达到了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地步。就好比人类世界,由于某些人的贪婪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这就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行为,从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惩罚。而且“天道”是开天辟地的根本,世界上是先有了天道,然后才会产生宇宙空间、世间万物,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道

人道即为人之道或者圣人之道。老子在道德经中对古人的为人处事作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提醒人们要注意修身重德,最好能够“上善若水”,即像滋润万物的水一样温和对待世人,在与人相处中要注意提高品德修养,做人像水一样清白通达;同时在思想上也应该达到清静无为,也就是在凡尘俗世中保持一颗清静、无所欲求的心,这样才不至于被世间乱象所迷惑。

修炼之道

老子所说的修炼之道,其实就是道教弟子修炼的方法,这种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称为“道”,也叫“修道”;这种修炼之道如果放到佛学里面来表达,就会被称为“法”,有时候也被称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来便有“道法自然”一说,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还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须遵循自然法则才会有所成就。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问自然,“道”为何物?直教贤圣魂牵。从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战国,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纪,两千五百年多年来,老子的“道”牵扯了太多往圣先贤的心灵,版本数百个,注译千万人,真不愧万经之首,人间至奥也。
最初的《道德经》,又称《老子》,分上、下两篇,五千多字,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又说“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所以,《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基础,在“道”,在“德”。而“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和规律,其客观实在性决定了“道”是体(本体),而“德”是道化生天地万物的过程和表现,因此“道”是体,“德”是用。因此,弄清什么是“道”,是彻底理解老子自然主义哲学的根本。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规律,前者称为“道体”,后者称为“道法”。道体作为自然界的本原,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几个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产生最早的客观实在,比天地产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国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经》),是说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说道的产生,无从可考。二是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是说“道”字,是专门为天地之母而创设的。作为地球上生长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间,而“天”则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间。因为“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可以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万物,因而“其大无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道是万物之母。三是道“其小无内”,不可细分。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道之为物,唯恍唯忽”,“绵绵若存”,“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极其微细,不可细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万物的本原。
自然空间,是道体存在于绝对真空中,是道体与绝对空间的结合。道体是绝对空间中的客观实在,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根基和本原;绝对空间是道体存在的场所,是天地万物得以化生的空间基础。道体依赖绝对空间而存留,绝对空间失去道体则一无所有。自然空间就是宇宙,因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三维空间,宙就是时间,人类所生存的空间,就是“3+1”维时空。“3+1”维时空以外的更高维度的时空,人类探索起来极其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探索未知(玄的领域),获得规律(科学的领域,科学≠真理,科学知识人类自然已经掌握的自认为正确的自然规律)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其乐无穷,这边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来源了!老子《道德经》中体现的自然,就是人类生存其中的“3+1”维时空,包括地(地表及以下的自然空间,实际上是天上的一粒微尘)和天(地表及其上的自然空间,或广义来讲就是自然);事实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之外有宇宙,自然之外有自然。
圣人的职责是什么?《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圣人的使命,不过是参悟天地运行之道,然后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去修身治世罢了。“人法地,地法天,天发抖,道法自然”,圣人所做的,不过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绝不可能创造出超越自然的规律出来。因此,人类的所有入世法,不过是感(体道,探索自然的规律)、知(知道,掌握自然的规律)、行(行道,遵循自然规律去做事)、和(和谐,获得和谐地修身治世效果)、同(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也就是体道、知道、行道、和谐、大同。老子《道德经》所体现的自然主义哲学,是“3+1”维时空中的圣人,不可能创造超出自然之道的所谓“大道”来,因此,“观天地之道,执天地之行,尽矣”,便是人类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然之外有自然,宇宙之外有宇宙,是否还有更加深奥的大道呢?应该是有的,值得人类永恒探索,乐在其中,妙在其中矣!“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妙哉!至哉!
您认为呢?欢迎交流分享。
道是最初: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名,道有名,无名的道是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也就是宇宙最初。
道可分天之道人之道。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天之道是天理,人之道是为人处世的理。
阴阳是道: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阴阳之道也就是自然规律。
一是道: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这一是极大的一,这一是对立统一的一,这一是一心一意的一,这一是天人合一的一。
阴柔之道: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将欲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胜刚弱胜强 。”水滴石穿,舌胜过牙,男人管理世界,女人管理男人,柔可胜刚,柔弱可胜刚强,这柔弱胜刚强之法是阴柔致胜之道。
清静是道:老子:“清静为天下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为什么会是天下正呢?因为世上最不好的事是乱,而静可以乱,清静是清纯不杂,清静是有序的动,安然的动。
无为是道: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无为与清静有关系,无为有无不为定义着,无为不是乱为而是道在为是合时合境合规律规则的为。
道:起点。道的甲骨文金文象形是开始挑水掘土修建道路,引申为起点。
德:心行、行为。德的甲骨金文象形有目有心有行。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
「博学的起点,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行为,使人改邪归正,以臻圆满善境。」
《大学》起始的「道」只有一种翻译:「起点、出发点」,即「从头开始行走到尾」。

《道德经》现在可见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该版本最为原始、古朴,也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与现在的通行本差别更大,可以断定现在的通俗通行本是经过了不同朝代不少人的增删修改之后形成的版本。
以通行本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引自百科)为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对其中“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的各家解读可谓是多如牛毛,然而在最早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对应的第一简中根本就不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这几个字,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第一简
从通行本与《郭店楚墓竹简》的诸多对比中可发现,文字内容已被改得面目全非,一字之差即会导致意思全变,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有的甚至完全变成相反含义,可见通行本已发生了很大的流变,与原本的老子思想已没有多少关系,现代人以通俗通行本为基础解读出的老子思想乃是后人以老子之名创造出来的一个伪老子思想,它是建立在幻影基础上的空中楼阁,是以玄解玄、故显高深的自娱自乐;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老子思想,从郭店楚墓竹简中的老子篇章入手是最好的,可惜需要有很好的甲骨文基础才能正确误读,也因此,能真正了解老子思想的永远是少数人,正如一句名言所说:真理往往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道主要有三层意思:
1.道指世界本源,这是延续易经的说法,比较晦涩难懂,可以略过。
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点。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2.道指思想或统治体制,类似于“采用什么方式”的意思。
3.道指规律,自然规律或社会行为规律,如:
春夏秋冬为季节规律,内忧外患容易出现政权更迭为社会规律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原文
昔之得一①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②;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正③。其致之也④,谓⑤天无以清⑥,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⑦;神无以灵,将恐歇⑧;谷无以盈,将恐竭⑨;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⑩,将恐蹶⑾。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⑿孤、寡、不谷⒀。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⒁。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⒂,珞珞如石⒃。

译文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得到道而英灵;河谷得到道而充盈;万物得到道而生长;侯王得到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注释
1、得一:即得道。
2、神得一以灵:神或指人。灵:灵性或灵妙。
3、正:一本作“贞”。意为首领。
4、其致之也:推而言之。
5、谓:假如说。帛书作“胃”。
6、天无以清:天离开道,就得不到清明。
7、废:荒废。
8、歇:消失、绝灭、停止。
9、竭:干涸、枯竭。
10、正:一本作“高贵”,一本作“贞”。
11、蹶:跌倒、失败、挫折。
12、自称:一本作“自谓”。
13、孤、寡、不谷: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谷”。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14、至誉无誉:最高的荣誉是无须称誉赞美的。
15、琭琭:形容玉美的样子。
16、珞珞:形容石坚的样子。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理解:
以前那些能够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个中心就会从混沌变为清澈;地围绕一个中心转就会从震荡变为宁静;
神得到一种能力就可以施展从而变得灵验;山谷得到一条河道就会积水而充盈;
侯王如果能够掌握这一中心法则,国家就会公平公正,进而天下所有人就都会自动归顺。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推导出:
天无法清澈,就会重回混沌,进而爆裂;地无法宁静,人们就会逃跑,进而被废弃;
神无法灵验,没人信,神灵就不得不休息;山谷不能充满水,那剩余的水也会被蒸发而枯竭;
侯王如果无法得到人们的信任,那么人们也就不会再认为侯王是贵重、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所谓的贵是由无数的贱而不断叠加累积而成,所谓高是也是又无数的下叠加积累而成。
因此那些侯王用孤、寡、不榖来称呼自己,这就叫以贱来作为自己统治的根本么?
根本不是!

所以那些有着无数荣誉的人,根本就没有荣誉!

所以不要去羡慕成为那些有光泽文采的美玉,而要做粗糙坚硬的顽石。

注意:
“万物得一以生”“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在帛书版和马王堆版均没有,删除。

注释:
昔,从前。谷,两山间的夹道或流水道。神,神灵、灵验。盈,满器也《说文》。正,不偏斜、平正。
致,送诣也《说文》。废,废弃。歇,休息。贵,地位高,高价,重视。蹶,倒下、跌倒。
本,事物的根基或主体。是以,所以、因此。寡,少、古代王侯的谦称。
数,计数。誉,荣誉、美名。琭琭,(玉)有光泽的样子。珞,形容石头坚硬。

译文:
从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变清澈,地得到一就变宁静;
神得到一就变灵验,谷得到一就变充盈;
侯王得到一就用一来让天下平正。
那推导出:
天无法再清澈恐怕将要裂开;地无法再宁静恐怕将要废弃;
神无法再灵验恐怕将要休息;谷无法再充盈恐怕将要枯竭;
侯王无法再贵重高尚恐怕将要倒下。
所以贵用贱作为根本,高用下作为基础。
因此侯王自己称呼孤、寡、不榖。
这就是用低贱做根本么?根本不是!
所以到达无数荣誉,没有荣誉。不欲望光泽的玉石,坚硬的石头。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正。
  其致之也:
  天毋以清将恐裂;地毋以宁将恐废;
  神毋以灵将恐歇;谷毋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毋无以贵高将恐蹶。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
  此其贱之本欤?非也!
  故致数誉,无誉。不欲碌碌如玉,硌硌如石。

注释:
毋: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蹶:倒下、跌倒。
孤、寡、不榖:古代帝王自称为“孤”、“寡人”、“不榖”。不谷即不善的意思。

非: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
誉:荣誉、美名。
碌碌:平庸的样子。硌硌:奇异的石头。

  译文:
  从前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就变清澈,地得到一就变宁静;
  神得到一就变灵验,谷得到一就变充盈;
  万物得到一就生长,侯王得到一就用一来让天下平正。
  那推导出:
  天无法再清澈恐怕将要裂开;地无法再宁静恐怕将要废弃;
  神无法再灵验恐怕将要休息;谷无法再充盈恐怕将要枯竭;
  侯王无法贵重高尚恐怕将要倒下。
  所以必贵而以贱作为根本,必高而以下作为基础。
  因此侯王自己称呼孤、寡、不榖。
  这违背以贱为本的原则么?违背!
  所以到达无数荣誉,没有荣誉。不欲望平庸的玉石,奇异的石头。

  理解:
一元与多样。
  以前那些能够得到一的:
  天得到一个中心就会从混沌变为清澈;地围绕一个中心转就会从震荡变为宁静;
  神得到一种能力就可以施展从而变得灵验;山谷有一最低洼就会因积水而充盈;
  侯王得到并运用治理天下这一最高的核心法则,天下就会公平公正。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推导出:
  天无法清澈,就会重回混沌,电闪雷裂;地震无宁静,人兽都会离开,进而被废弃;
  神无法灵验,不再被世人信仰信任,神灵就不得不休息;谷不能充满水,那剩余的水也会被蒸发,恐怕将会枯竭;
  侯王如果无法被人们再认为是贵重的、崇高的,恐怕侯王的地位就可能被推翻。

天,是律动的抽象。地,是安、静的抽象。
神,是生发、化用的抽象,是由内向外,由极端向广泛的一种显化。谷,是汇集、归藏的抽象,是由外向内,由广泛向极端的一种归纳。
万物,是集合中个体的分立指所有的东西,它的一个抽象概念,是一个集合。侯王,是集合中个体的归结。
“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这三个抽象辩证关系,代表着不同纬度的二分世界模型,三对二分世界模型。三对辩证关系共同构筑出一个更为宏大的宏观世界模型,用以描述、论述我们的精神世界,进而阐释现实世界中的一切现象。这里的“三维”,不是空间上的三维XYZ轴,是抽象理解的维度、背后关系的维度、统分统合的维度。

  贵是由无数的贱而不断叠加累积而成,所谓高是也是又无数的下叠加积累而成。贵是靠贱来衬托,高是靠下来显赫。
所以必贵一定要以贱作为根本,为支撑自己的贱而做工作;必高则一定要以下为基础,为下谋福祉。
  因此那些侯王自称孤、寡、不榖,这就是以贱为本么?违背!

  所以那些获得数次荣誉的人,只不过是用无数个贱下堆积出来的,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有荣誉!
  所以不要去羡慕成为那些碌碌平庸的玉石,而要做奇异的石头。
一、出处
这段话出于《老子》之《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二、含义解释
【原文】
天得一以清(1);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气(2)

【注释】
(1)天得一以清:一为天地之大道,天得到这个"一"而清明。老子将"道"看成是构成天、地、神、谷以及万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自然界一切都在流动着、变化着,老子认为这些变化的基础是统一而不是矛盾的斗争,故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3)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正,首领的意思,王弼本作"贞",贞通正,河上公、景龙等多种古本作"正"。这句的意思是侯王得到"一"因而做了天下的首领。一说"天下正"为天下安定的意思,今不从。
【译文】
古来凡是得到道这个“一”的一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宁静;神得到“一”而灵妙;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生长;侯王得到“一”而做了天下的首领。
“一”者具有大一统、整齐划一的意思,也就是秩序化的意思。这与孔子推行的礼教达到社会秩序的井然划一是殊途同归的,只是方法不同。这里要说明的是候王不是周天子,只是各方诸侯,各方诸侯得到了井然划一的秩序化岂不是天下安定了吗?其他句自己根据经典翻译自己搞定吧。

道家金句

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
1、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七十三章。

3、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

4、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经法·道法》

5、则灭,木强则折;革固则裂,齿坚于舌而先敝。《淮南子·原道》

6、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

7、而富者,富者未必盗;有廉而贫者,贫者未必廉。《淮南子·说林》

8、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淮南子·泰族》

9、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淮南子·说林》

10、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列子·天瑞》

11、同道者相爱,同艺者相嫉; 同与者相爱,同取者相嫉;同病者相爱,同壮者相嫉。唐。王士元《亢仓子·用道篇》

12、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七十七章

13、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终日.。《老子》二十三章

14、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15、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六十三章

16、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17、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18、则仄,月满则亏。《管子·白心》

19、多言多败,多事多害。前蜀。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九

20、察见渊鱼者不详,智料隐匿者有殃。《列子·说符》

21、凡物不以其道得之,皆邪也。王弼《老子》五章注

22、“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一章

2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

2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老子》十四章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本文标题: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注解如何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604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初学买古琴是买练习琴好还是一步到位好淮、吴方言没有文字,古代江浙人是如何读书认字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