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举真值得那么欣喜若狂吗

发布时间: 2021-09-27 06:02:4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2

范进中举后,居然开心地疯了,在古代中举究竟都有哪些好处?在古代中举究竟都有哪些好处?在古代中举的好处有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获得一些...

古代中举真值得那么欣喜若狂吗

范进中举后,居然开心地疯了,在古代中举究竟都有哪些好处?

在古代中举究竟都有哪些好处?

在古代中举的好处有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获得一些政治权利、免税免刑、当官后容易升迁和国家每个月会发放钱财补贴,在古代中举也就意味着他这辈子基本都不用愁吃愁喝了,最基本都可以保证自己和家人的温饱。

中举后成为秀才,社会地位会提高好几个档次,那些平常老百姓对于中举的人是要非常敬重的,并且秀才遇见官员是不用施跪拜礼的,反过来那些官员还要和秀才打好关系,因为秀才是很容易得到帝王的喜爱的。而且能中举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每年四十多万人参加比赛,只是录取两千人而已,所以秀才的学历换到甚至可以比得上博士。

中举后会得到一定的政治权利,并且非常容易升官,一般来说中举的人都会得到一个官职,虽然一般都是一个小官,但是权利甚至大过一些官职较高的人。因为有秀才这个学历,一般每年都会提升官位,并且想要当上大官的话只有两条路,一条路就是你家族是为帝王服务的,另一路就是成为举人,只有这样才容易当上大官。

而且中举之后就不用服兵役和交税了,在古代赋税对平常家庭的负担是非常重的,中举之后就会省去这笔钱,也就会解缓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并且每个月都可以领到国家给的补贴,学历越高领到的银子越多,有些人甚至一个月有几百银子可以领取,这可以作为几个普通家庭全年的支出了,所以中举之后这个家庭的温饱就有着落了。

古代进举以后能够去朝廷做官,并且还能够得到很多福利,所以中举是那些文人一直的梦想。
中了举人,你就不用交那么多的税了,朝廷会减少你交税的量。
在古代的时候,如果考上举人就有可能去当官,光耀门楣
中了举人很可能可以当官,光宗耀祖,是值得开心的。

秀才、举人、贡士、进士,在古代分别能当多大的官?

现在考公务员或者高考是完全不能和当年的科举考试相提并论的,现在的年轻人考个本科,然后经过疯狂培训,将教材范围参透了,在考场之上融会贯通,基本上能捉到公务员考试的套路了。但是科举不同,首先三年才有一次,虽然不限制年龄,但是要看出身的,就凭借这一点已经刷下了一部分人了。

再说考试吧,首先就是博览群书,融会贯通。有人说八股文死板什么的,其实吧,能把八股文写好的不一定是才子,但是写不好八股文的还称什么全才呢?当然我不是给八股文平反啊,还是有很多名人考不上科举的,感觉可能是偏科严重。而且考生答题的时候还得提着脑袋,注意避讳,稍稍不留意就死翘翘了。

电视剧里经常有古代科举作弊什么的,这里面门门道道潜规则太多。还有一条要让人吐血的,就是三殿试前三甲还要看相貌,反正探花肯定是个帅哥就是了,比如小白脸和珅。所以你看人家嫁探花的姑娘们会那么开心啊,最起码长相已经入了皇帝的眼了。

结论就是一句,考进士比考清华北大难多了。至于探花长得帅这个门槛,咱先照镜子哭一会儿。

现在说说这些考上的人才能做到什么官吧。


秀才吧,是没有入仕的资格的。但是这个身份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有资格再往上考试。因为国家免了徭役,一辈子可以安心读书,年纪大了办个学堂教教学生或者在县衙做个秘书什么的也是好出路。

举人的社会地位就比较高了,所以人范进考上了直接就乐颠了,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光宗耀祖。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已经可以出仕为官,差不多能做到八品、九品的小官吧。

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第一名就是会元。不过贡士不代表可以出任那个档次的官员,只是取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经过了层层选拔,贡士们终于要一睹天颜参加殿试了。殿试是一个排名次的过程,是不会将人刷掉的,所以只要进入到这一环节的选手们都已经放下心来了。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不过进士也是有等级的,除了相貌出众(当然才情也要出众)的三鼎甲,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准进士出身了。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个“同”字一般不要怎么受人待见的,一个字差人一等。曾国藩就是同进士出身,非常讨厌别人说这三个字,一说就撂杯子走人。还有就是左宗棠举人出身,一直非常遗憾,总觉得人生不够完整。

以清朝科举为例吧。

当个秀才有多难?

首先要知道秀才是什么?秀才是参加院试成功之后,摘掉童生帽子的读书人。童生并不是按照年龄来的,它主要是看你有没有取得秀才的资格,如果没有,那你七老八十也还是个童生。

那么考秀才有多难呢?按照清朝的记录,院试每年其实比高考要少的多,三年只考两次,在一个人口大县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录取名额,然后接着递减,最少的县只有十几个人。这就相当于现在的读书人,在全县那么多人面前考进前三十、四十名。

再举个例子吧,从小就不怎么聪明的曾国藩,他有个爸爸叫曾麟书,也是不太聪明的人,并且根据曾国藩后来“积苦力学”的描述,他的父亲一直都是深埋诗书之中,但是一直都考不中,连续考了17次之后,到他43岁那年才中了一个秀才,比他儿子中秀才的还要晚二十多年。

这其中的艰难,应该是可以想见的。

尽管考秀才已经非常难得,但是却也没有入仕的资格,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做官的资格,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的,秀才这个身份也是有它的好处的。比如见到县官不需要下跪,比如我们著名的海瑞先生,就因为不跪被称为“笔架山”,还能去当时的机关学校,比如县学之类的,最大的好处是免了徭役,也就是不需要随便拉去做苦力了。

中了秀才的人一般会继续考试,就像曾国藩的父亲一样,如果实在中不了,也只能去私塾当个教书先生什么什么的,维持生活还是相当容易的。

三年一次的乡试

你考个秀才都已经这么难了,更别说考中举人了,这也很难怪范进考中举人之后的欣喜若狂。举人和秀才已经大不一样了,相当于考中了公务员了,不仅可以出仕为官,尽管要等吏部的分配,但总是还是有机会的,一般可以分配到七八品的小官。

如果说秀才还只是一个普通人,举人已经是可以直接参与国家治理得人物了,左宗棠就是一个举人出生,却也凭着他的才华,在之后收复新疆,打击叛军,乃至做到了封疆大吏的地位。这也可以理解范进本人的中举之后欣喜若狂的表现了。

但是考中举人和考中秀才之间的差距更不是一般的大。

选拔举人的考试叫乡试。这种考试基本上每三年举办一次,在每年的八月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能参加乡试的秀才又不同于秀才,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只有那些在各州各县举办的科考中达到一定合格线的秀才们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乡试的录取率更是低的可怕。根据清朝的规定,各省举人的名额只按照各省的教育水平的高低,还有人口的多少进行分配,有的时候也看纳税的多少。

但是这种也是很有限的,就相当于现在的清北招人,直隶地区,也就是天子脚下是每三年只录取120人,当时的江南省,也就是现在的东南一带,也只有120个名额,这还算是多的,像当时的贵州、陕甘一带,往往只有三四十个名额。

如此难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总是被忽略的贡士

贡士就是参加了中央礼部考试也就是会试之后取得参加殿试资格的考生,贡士的第一名就是熟知的会元。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贡士都是准进士。

但是考过贡士,参加殿试,依旧是最后一道关卡。

会试一般在乡试过后的来年开春举行,所以也被称为“春闱”。会试的录取率往往是最低的,因为会试竞争的是那些各届会试中失败的举人,人家等了三年又三年,战斗力之强可想而知。既有可能是上一届落榜的考生,也有可能是30年前落榜的考生,考的时间往往比你的岁数都要大。

尽管清王朝为了笼络天下读书人,还会在一定的庆典中宣布开恩科,也就是再给一次会试的机会,但是根据查询,在清朝267年的历史里,恩科也只开了5次,基本上是少得可怜。

这也就是科举考试的残酷性,有句俗语叫“五十少进士”,就是说你五十岁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所以根本很少出现电视剧里那些年轻才俊鱼贯而入,风华正茂参加会试的场景,很有可能是一大群老头子陪着考你,作为你的同年。

请问你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信心?清朝在267年中一共只考了112次会试,登记在册的进士人数只有26849人,哪怕是从废除科举制度的1906年开始,平均下来每年也只录取一百多人,你看看现在的本一率,都没有这么低过。

但是这一关过去了,你也就稳了,因为当你考到贡士之后就不会再刷人了,但还是要排个名次,进士的资格你是稳了的,只要你不搞出像唐伯虎那样的幺蛾子,往往是没有大问题的。

此时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便成了所有贡士的追求。如不是一甲,也还有二甲赐进士及第和三甲的同进士出身,但是往往你混到了三甲,也会在同僚里面抬不起头来,就像曾国藩,因为这个三甲出身,一直都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如此例的还有很多人,尽管他们最后官至将相,却也还是深深的以此为憾。

终于成了“老爷”了

你受的读书的苦,在你考上进士之后,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当你走过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后,当你经历了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的身份之后,你已经成为了古代帝国庞大但又占比很小的官僚阶层中的一份子了,你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官场上好好混下去了,但是无论混的多差,哪怕是被罢官,你著书立说,广收学生,比如顾宪成,照样有一大群人的追随。

进士的发展也是旱涝保收的,如果你是举人当的官,哪怕你十年来老天爷眷顾,干得很好,你也很难混到中央那个级别。

而如果你是进士,一般都直接进中央后备人才储存部翰林院报道,哪怕是后来外放,最起码也是个知县,放在现在就是一个县委书记起步,混的好的更不用说,起步就是县局级别,前途更是无可限量,像曾国藩、李鸿章就都是普通的进士干到了正国级,张之洞学历最高,是慈禧亲点的探花郎。

童生要经过县、府、省三堂考试合格,才能取得庠生(秀才)资格,难易度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录取清华、北大,好比过五关斩六将。
取得庠生功名,也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省级公务员考试)资格证书,并有一定特权,见了知县不下跪,递状子知县必须审理,审理不公,秀才可以骂街,还能免除二人徭役。秀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有道是: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庠生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秋闱),考取了就是举人老爷,中了副榜叫副贡生,考取了举人、贡生功名就是国家科级干部了,可以穿官服,进入了士大夫行列,吏部可授八、九品教谕(县教育局长),儒学训导(县中学校长)一类的小官了。但也有不少人杰能超级发挥,名垂青史,像清官于成龙,海瑞,左中棠等都是贡生、举人出身。
庠生考举人、贡生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五不到,难易度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取得举人、贡生功名后,有资格参加第二年的会试(国家县级干部选拔),路费由官府支付,船上或背上插面小旗:“奉旨会试”,强盗见了,也敬而远之。
贡生又分五贡即:拔贡、副贡、优贡、恩贡、岁贡。
会试考取了称贡士,贡士接着参加殿试,题目由皇帝老子钦定。
殿试结束后,主考官会将成绩前约一百名左右的名单,交给皇帝审核,并将前十名的文章交给皇帝钦定第一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授“进士及第”荣誉证书,并能立即授翰林院编修、修撰等七、八品官职。
第二等选出约二、三十人左右,授“进士出身”荣誉证书,第三等选出约五、六十人左右,授“同进士出身”荣誉证书。
文章特别优秀的进士一般会被钦点翰林,进翰林院(中央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继续培养学习,学习期满分配至各地当知县等官职。翰林院翰林是名副其实的“老虎班底”,是皇帝老板的得意门生,起点高,提拔快,总督、巡抚、六部尚书、一品大员(副国级干部)等,几乎都是翰林进士学历。
举人、贡生考取进士功名,好比沙里淘金,非常不易。
取得贡生、举人、进士等功名,朝廷会拔二十两银子,到其家乡祠堂门前做旗杆石夹,竖旗杆,以示对读书人的鼓励与恩宠!
秀才是不能为官的,只能做个师爷,文书 ;举人和贡士可以做八九品的小官,像县一级的副职主薄等;进士分三级,分别是赐进士,同进士和进士及第,进士是可以做到二品大员的,像六部尚书等。
秀才能上当时的机关学校,也就是县、府学校学习,举人相当于省级机关招考的公务员,贡士就是举人参加中央政府礼部考试录取的学生,进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当于通过处级干部遴选考试。

范进中了举人就疯了,古代的举人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呢?

举人到底有多厉害,为何会导致范进发疯呢?

范进中举是出自《儒林外史》,主人公范进,他一生都希望参加应试,他生活在贫困之中,到了54岁才中了一个秀才,本文写的是他参加乡试又钟举人的一件事情。通过他,中了举人后发疯,也表现出了举人在当时的地位。

举人是指的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中相似录取后成为指举人。当考上举人之后,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如果顺利的通过了乡试那么乡试的合格者,就被称为举人,如果你已经考上了举人,那么你已经半条腿跨入了当官的时代,你现在依旧可以选择继续考试成为进士,又或者回去做官。通俗一点来讲,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社会中的公务员,看看我们当今的世界,有多少人想要去往公务员发展,那么就可以想象古代有多少人去为了乡试成为举人。

举人人有什么用呢?范进是一介穷书生,没有一亩地,但他考上了举人,那么它就可以通过挂靠的形式让别人的土地减免,所以说当他成为举人的时候,他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进账一大笔钱,而且一些乡绅土豪即使即使是再有钱,他们也没有任何的政治地位,他们可以拼命的给范静送钱,如果范进成了大官,那么以后自己在官场上也有一个熟人,所以古话说得好,寒窗苦读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度让一些老百姓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古代人总是希望中举。

古代的举人他必须要精通四书五经,你想想看啊,那么一大摞一大摞的书把它背下来,结果考题目的时候只是考其中的一句话,也是要逼疯我们现代人的
我觉得古代中举的话肯定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为很难得,然后也很难,所以就是中举的人会非常的高兴,范进中了举之后疯了也是很正常的。
古代的科举制可以说是普通人一步登天的捷径,中了举人一般就有一份很好的差事,中了状元就可以去朝廷做大官。
我觉得古代的举人是非常厉害的事情了。可能就相当于小县城的现在出了一个省状元一样的原因把,太过于激动了。

古代中举以后,自己会得到什么样的好处呢?

首先,在老丈人胡屠夫眼里,范进的形象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用《儒林外史》原文中的话说就是:“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

最后是通政使。这个职务是京官,掌管全国章奏和臣民的密封申诉之件,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信访局局长。在当时是正三品,现在是副部级干部。

范进中进士后担任的职务,大概情况就是这样了。

中举不仅仅是获得“举人”的文化头衔,更加是一种社会地位和具备做官的机会。

清代铨选官员有“即用”之制。谓遇缺即可补用,清会典记载,凡选官,有即选,奉旨即用之员,不论双单月,遇缺即选。

就题主这事,他是《儒林外史》当中的一个故事。就这事,咱粗一看,范进这货压根就是个笑话,一辈子把自己个给活成了一小丑,丢人啊!

可是,就算再伤人,范进听到这些话再伤心,他也不能反驳,因为他没资格,二十几次的落第,早就让他变得麻木,早就让他抬不起头,早就让他说不上反驳的话。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家徒四壁的那个家还需要自己杀猪的岳父的救济,若没有他,自己一家恐怕得饿死,所以他只能是默默忍受着岳父的辱骂。

即科举,唐时初创,就为李唐输入了大量的庶民之弟,曾经李世民站在城楼下,看着好多年过半百,白发苍苍的士子从城门里走过,参加科举,曾大笑曰:天下英雄尽入我吾彀中矣!”

却能当上无冕之王,李白徐文长柳永唐伯虎都是官宦世家,可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纵使他们有天纵之才,几千年出一个的诗仙,整个明朝都少有的全才,婉约派的创始人,明代的绘画大师,最终又有几个不是潦倒新停浊酒杯的?

第1个好处就是举人名下会有很多的免税田,这些田地从此以后都不用再交税了,可以省下一大笔银子。第二就是举人见到官员可以不用下跪。第三就是举人还可以进京赶考,如果考中进士的话就可以当官,平步青云。
给钱给官位,最重要的是还会有富贵家族的小姐找上你,要嫁给你,这就是为什么古代那么多人要进京赶考的原因。
第一个好处就是你能当官,然后可以领俸禄了。第二个好处就是乡里乡亲的会对你比较尊重。第三个好处就是家里人可以扬眉吐气。
古代中举以后,一个人就有了功名,首先是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改善,同时也有机会进入官场来了。另外,还可以免除赋税。

在古代的时候,为什么考上探花要比考中状元还要高兴?

现在的高考是很难的,最关键的三年也就是高中那三年,就算是平日里成绩再好,最终考试时发挥不出来,那也是没什么用的。考上了才能证明实力,而且考上的人也会欣喜若狂。不过这压力和古时的科举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了,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参加,而那时的科举都是在顶尖之中寻找顶尖。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吧,范进的古故事大家都听过,考了大半辈子也才中了个举人。可是他在欣喜之下,人却疯掉了。这也是一种讽刺了,考了大半辈子都没着落,这突然考上了却还发疯了,足以见得那时的科举是多么难。

科举起源于隋朝之时,是用来挑选人才用的。这也给了平民一个机会,朝中做官的几乎并不是与他们无缘的,只要他们肯努力,那还是有他们一席之地的。奋发读书,真的会有黄金屋从书中走出来。一旦通过了科举的选拔,对于平民阶层来说,就有了质的改变,能够脱离这个阶层步入更高层的阶级。因此,古时的许多读书人,都把这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脱离现在的穷苦阶级,争取脱离苦海,只要考上了状元,那就不用再为自己的前途而发愁了。不过,古时的人们要是考中了探花的话,心情甚至比考上了状元还要开心。也许你会不信,但这就是事实,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在科举中,有些人可能一次就过了,也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只是体验参与的痛苦。在考场上,你甚至会见到两鬓斑白的考生。现在来说这已经算是大新闻了,可是在那时却是很常见的。例如孟郊,高中进士之后非常欣喜,还写下了一首表现心情的诗,快马亲骑,一日之内就将城内之花给看尽了。虽然作词夸张,但这心情却不是吹出来的。毕竟这时候他的年龄已经是四十六岁了。这么大的年纪才考中了进士,很不容易了。不过还好没有放弃,这也是科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好处,让人们不轻易认命。不就是一场考试吗,又没有规定说,年纪大了不能参加科举。皇帝要的是人才,不管你年岁多少,只要有真材实料,那就是来者不拒的。又如曾国藩之父,他四十三岁之时也才中了秀才。可见,高龄考生真的不少。

其实,古时候的读书人并不是很多,有专家曾专门统计过。那个时候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文盲,认不了几个字。剩下的那百分之十,大部分也是没什么文化水准的。不过那些读书人虽少,却是非常勤奋有毅力。古时的科举也是分等级制的,共有四级,先是考中秀才,然后再考上举人,接着考上贡士,最后才是进士。考上了秀才之后,就不用再向朝廷交税了,此外徭役也不用去服。不过工资却是非常微薄的,只有一点点。而考上了举人之后,就相当于有了一张做官通行证,可以为官了,比秀才跨了一大步。到了进士之后,就相当于你完成了最高的学业,你已经是最高水准的人才了。这时你的考官变成为了当今皇上,接受殿试的考验。

如果在殿试中表现优异,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那么恭喜你,状元的称号就是你的了。实力稍逊一点的则抱走榜眼的称号,最后才是探花的席位。这三种称号分别是前三名的荣誉之称。从待遇来看的话,当然是状元最好了,全国第一名啊!这份荣誉可是非常高的,能够得到这份荣誉的人,可以说是祖坟葬得非常好了。当然,这里开了个玩笑。不过,很多人在考上了探花后,心情却是比考中状元还要好。因为这探花不仅是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样貌,换言之就是必须要长得好看的人,才能当探花。这探花也就相当于朝廷的门面了,有才有颜。而这状元却只是有才之人,所以说有颜才是真正的赢家。

这探花可是皇上公认的长得好看,所以朝廷大臣里在为女儿挑选郎君之时,会优先考虑探花。所以,从这方面来看,这探花才是真正的赢家啊,荣耀也有,而且还有这方面的艳福。举个例子吧,这和珅也是探花出身,不仅是因为他有学识,还因他长相好看,才格外的青睐和器重他,让他常常陪伴左右。至于一些剧中和珅的形象,那就比真实的它差得太远了。既然是影视剧大家看看就行了,千万不要当真。真正的和珅是很受皇帝赏识的,又有才又有颜,连皇帝都如此青睐,哪个女子又不爱呢?所以说,这探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安逸,连皇上都给自己的颜值打广告了,这才是最受用的。

所以说,并不是现在的人才看重颜值,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很看重颜值方面了。现在也只是接下了这个习惯而已。不过还好,现在就算你颜值不行,只要你认真努力的话,那也是有自己的一片天的。即便做不了颜值型学霸,也可以做一位聪慧型学霸嘛。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古人考上探花的心情了吧?那心情真的是比考上了状元还要好,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连皇帝都夸你长得好看,这份荣誉实在是很难得了。

本文标题: 古代中举真值得那么欣喜若狂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5763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为什么有古到今水井都是圆形而不选择其他形状假如《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17世纪传入中国,会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怎样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