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名家词选,读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还是因为看了马雁的随笔《是余音绕梁,也是莫名其妙》里的推荐。,这本书选择了自唐...
唐宋名家词选
读龙榆生的《唐宋名家词选》,还是因为看了马雁的随笔《是余音绕梁,也是莫名其妙》里的推荐。
这本书选择了自唐至宋九十四位名家的七百零八首词。有时我常常在想,普通且非专业的人如我,读诗词的乐趣和用处在哪里呢。其实,考虑有没有用就有些无益。庄子就觉得,有用没用都不见得好,最好的就是顺其自然。
因此顺其自然地读完了这本书。300多页的词选算是篇幅精致,从中享受到的乐趣,虽然无非就是读到一个甚至是早已耳熟能详的句子的时候,想到:啊哈!写得真好!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词选以李白的《菩萨蛮》与《忆秦娥》两首开篇,宋代黄升的《唐宋诸贤绝妙词选》里说: “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古人诚不我欺也。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说得好: “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对白居易的词的印象,无非停留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上,诚然是非常好的词。但我小的时候有一只塑料的保温杯,不知为什么上面居然印了这首词,或许工厂老板也是个有些雅趣的人,然而提着这个印着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塑料杯子,仍然让当时小学的一二年级的我感到十分尴尬局促。这次读《唐宋名家词选》,觉得最喜欢白居易的一句,是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多好的情味。
韦庄的知名度也就那样,但我十分喜爱他的腔调。 “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的落拓。
最早知道李煜的父亲李璟,还是小的时候看叶嘉莹在《百家讲坛》上讲诗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只是读一遍都觉得唇齿留香,真是一句顶一万句。
宋祁这人似乎大家都几乎只知道他的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只有一首,但是就这样好。不过,这首词里我最喜欢的是最后一句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也说不上来为什么喜欢。
《人间词话》里对欧阳修的评价十分经典: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欧阳修的词里,我很喜欢的一句是: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苏轼说欧阳修: “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大概二人很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意。
据说龙榆生本人的填词风格比较婉约,所以选了不少温庭筠的、晏殊的、晏几道的、周邦彦的。初中的时候我还很喜欢婉约词,到现在仍然喜欢的婉约词人,似乎只有柳永了。不管旁人说他的词俗也罢,女人气也罢,我都觉得柳永的词实在写得好。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楚峡云归,高阳人散。” 这些词全无市井俚俗,忸怩情态。清劲沉雄,正见笔力家数的。苏东坡说: “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婉约词没那么喜欢了,却也没有豪放起来,似乎更喜欢萧逸开阔的一路。如果一定要我选择最喜欢的诗人词人的话,大约唐代还是李白,宋代是苏轼。苏轼被课本上归于豪放派,似乎偏向粗豪,其实多有潇洒清空、天风海雨之作, “发端从太白仙心之化,顿成奇逸之笔。” 在汲古阁本向子諲《酒边词序》里,胡寅写道: “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元好问更有赞曰: “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苏轼的词,譬如: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推枕惘然不见,但空江、月明千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 哎,不说了,实在喜欢的不得了。
《唐宋名家词选》里还引了不少趣闻轶事,许多出自《历代诗余》和《苕溪渔隐丛话》,也有历朝史书,对于无暇读大部头的人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比如冯延己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南唐元宗李璟问他: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如果元宗会英语,大概会问:吹皱一池春水,so what? ) 冯延己说: “未如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 元宗就高兴了。
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被《历代诗余》赞为“绝唱”: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苏东坡见之,叹曰: “此老乃野狐精也!”
比如《历代诗余》里写,苏东坡问秦观:最近又写了什么啊?秦观说: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 苏东坡说: “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
唐宋名家词人凡百余位,绝妙词句如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贺铸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此处难以一一列举。
读罢《唐宋名家词选》,掩卷会心、酣畅淋漓之感,正可用苏轼的一句来做结尾: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
说文字有生命,那是必然的,从仓颉造字的传说开始,到汉字的六种造字方式,每一个汉字都是有故事的。当一个个汉字由作者组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意志,这是第一层感发,读者阅读文章,结合自己的阅历、情感,由文字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第二层的感发。一流的作者,成就传世佳作,同样需要一流的读者去阅读感悟,而《唐宋词十七讲》作者叶嘉莹先生就选取唐、五代、两宋时期传世词章,通过她的生命的感发,传达给我们,让我们窥见中华词章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叶先生的魅力。
《唐宋词十七讲》分十七讲,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璟、李煜、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十五位作者,选取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成就最高的词进行解读,每一讲都呈现一位或两位作者。本书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个人认为整本书就词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讲至第十讲,主要以柔婉为正宗,多写儿女之情的短调、小词,或借儿女之情有所寄托,这一类词带着一种直接感动人的力量。这其中有两位比较特殊,苏轼“举首高歌,抒写浩气逸怀”,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天才苏轼走得比一般人都快,后面人没有赶上,但对南宋的辛弃疾影响很大;还有一位是周邦彦,不直接抒发感情,用思索安排来进行写作,他对后来的姜夔等影响较大。第二部分是十一、二讲,这两讲是关于辛弃疾,如果其他人是闲暇时,以余力写词,而辛弃疾是专门写词,他把自己的志意抱负写到词里,词是他生活、理想、抱负的真实写照。第三部分是十三至十七讲,主要介绍姜夔、吴文英、王沂孙三位作者,他们发展了周邦彦的写法,“用安排勾勒来写,用时间空间跳接的不连贯方式来写,用语言学、符号学的'语码的暗示来写。”总之,这类词不好懂,只能通过叶先生的解读,才能领会到词中深厚的生命感发的力量。
看似每一讲是彼此孤立的,但完全不是。叶先生每讲一位作者,每讲一首词,都会进行串联、比较,有的还被她自己幽默的称为“跑野马”。有横向的比较,如在第十讲中“像温、韦、冯、李、晏殊、欧阳修,他们的词里边有一种比兴,或有一种寄托,或者表现了作者的修养怀抱。但是,秦观有一些词,就只是表现了他敏锐善感的心灵。”还有纵向的比较,如分析周邦彦对南宋的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人的影响。通过叶先生的讲解,比较中建立联系,一位位作者,一篇篇词作,不再孤立,让沉睡的文字,焕发出熠熠生辉的生命活力。我觉得“比较串联”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读完《唐宋词十七讲》,的确是对这一段时期的词人、词作有了系统的理解,但是,你如果认为本书只是介绍了十五位作者,以及他们代表词作,那就有些一叶障目、坐井观天了。书中对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屈原的《离骚》,“四书”“五经”等,唐代名家的代表诗歌,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有关词的评论,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张惠言的《词选》等;还包括西方的各种的理论,如语言学中语序轴和联想轴,符号学中的语码说等等都信手拈来。叶先生把唐宋诗词放在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背景中,从历史的宏观的角度看这一段时期的作者和作品。尤其是在读到《唐宋词十七讲》第三部分,姜夔等三位作家的词,都是以思力取胜,运用大量的典故、隐语、语码来写词。叶先生指出要想深入的欣赏一个作品,就得从这首诗想到那一首诗,从这一篇作品想到那一篇作品,就是用书篇的联想轴的理论来进行联想。于是,我们跟随叶先生的进行书篇联想,不仅读懂了作品表面的意思,还透过表层,发掘蕴藏在作品中的潜在的力量,看到作品真正感发的生命的本质。我觉得“书篇联想”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十五位作者中,我觉得叶先生最欣赏的一位词人可能是辛弃疾,她认为辛弃疾的词里面表现了他的志意、理念的本质,而且他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他的诗篇,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他的诗篇。而这恰恰是叶先生自己的写照,叶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古典文学大家,2008年被授予首届“中华诗词终生成就奖”,被誉为“具有真挚之情思与敏锐之洞察力,透视世变,深省人生,感物造端,抒怀寄慨,寓理想之追求,标高寒之境远,称心而言,不假雕饰,自与流俗之作异趣。”叶先生历尽苦难,然而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情思,浓厚的家国情怀绵延深厚,这种情感就展现她的作品和对传统诗词的解读中,这种激励感发的力量,也是最能打动读者的。我觉得,阅读《唐宋词十七讲》能够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是本书的第三个特点。
当下,面对蔓延的疫情,唯有静心阅读才能让不安的思绪停止躁动,静静的欣赏,感发文字带来的无穷力量,增强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唐宋名家诗词故事-唐诗篇-王湾
王湾是唐代诗人,洛阳人士,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来做过几年荥阳主簿,在开元5年,也就是公元717年,唐朝决定编修官府所藏的书籍,王湾被推荐参与编书,主持集部的编辑工作。历时9年编成,共200卷,称为《群书四部录》。一共四大部,他编写了其中的一部。这书编成之后,一概有功人士都予以嘉奖,王湾也是功臣之一,所以又把他升迁为洛阳都尉。这也是王湾一生当中做得最大的官。这个都尉是个什么职位呢?就相当于当地的公安局长,只不过级别不同,有县一级的,有省一级的,以此区分。在开元17年的时候,王湾还把自己的诗送给当时的宰相萧嵩和裴光庭。之后很少有人再有人见到王湾,王湾也辞官不做了,游历于山水之间。王湾存下来的诗不多,只有10首,但是王湾在当时诗坛当中名声很大。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经常往来于吴楚之地,经常到江南游历。所以被江南的清丽山水所倾倒,并且受到当时江南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一些歌颂江南山水的作品。比方说在他的众多诗篇当中,有一首最为著名的《次北固山下》。这个“次”不是说“差”的意思,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就是现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一座山叫北固山。这首诗是王湾游楚地到吴地,在沿江东行途中把船停泊在江苏省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的。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东升,诗人面对江南的景色,置身水陆孤舟,感受时光的流逝,油然而生的一种别绪的乡情。但是诗人情感内容完全容纳与当时特定的时空和生动的自然景象当中。因而诗的情调不仅没有哀婉凄惨,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于独特的江南景致和蓬勃的自然生机的一种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了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其中有一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一句被后人所传诵。据说当时的宰相张说还把这句话写在了自己的政事堂前,作为诗的楷模。每每有人来都要让人观摩,让人学习一二,可见这首诗作用之大。同时也表现出当时的宰相对于这首诗所悟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明代的胡应麟认为诗中的这两句是区别于盛唐和中唐、初唐的诗的标志。这首诗全诗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上面已经说了,这是王湾东行去吴地的时候写得一首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是说当时的景色,山青水绿,天气暖和。漂泊在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客的归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上。诗人开端写得很平实,就好比画家作画,先铺上底色。我成乘着船在绿水中前行,驶向北固山之外那遥远的目的地。现在春天来了,春潮涌涨,江面似乎两岸一样平,视野也显得更加开阔了,两岸的青山峻峭挺拔,立石如刀,卧石如虎。船向前行,山往后去。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积雪已经慢慢融化,因为它汇聚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所以长江的水啊一下子多了起来,江面似乎也宽阔了许多,再加之江水中央一支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得宽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似乎和两岸已经齐平了,所以高挂船帆,迎风吹过来二者相配合,“风正一帆悬”,勾勒出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江海相接的地平线冉冉升起,回首西望却见西边天幕的夜色尚且没有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天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然地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残夜还没消退,太阳已经升起来了,旧的一年还没褪去,江南就已经春回大地,一切已经是春意盎然。这“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一种景象,新旧交替的时光荏苒,描绘得传神入化。同时也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人在此昼夜交替,新旧相接之时也萌发出一种思乡归乡的乡情。所以这时候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的。在“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际,我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家里人是否都安好?这慰问的书信要如何送达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只好写一封信给那北归的大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们也了解我此时的心情。也劳烦这些大雁在路过洛阳的时候向我的家人问候。我非常想念他们。这样就使得自然的景物赋予了灵性,向人们诉说着心中美好的感觉和愿望。这是一首触景生情的写景诗,因长江的风景引起旅途的乡愁。
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非常高,因为王湾的诗不多,对于他的事迹也很少,所以诗人王湾我们就讲到这里。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但是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1一个幼童,天资聪颖,受人喜爱;成长为年轻人,以大局为重,谦逊有才;成为稳重大人,为国家四处奔波,提出改革……当受贬时,又琢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那个人,就是王安石。
(一)
王安石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又获得欧阳修前辈的大力举荐,考进士时又名列前茅。欧阳修曾多次推荐给他一些别人梦寐以求的官职,他却多次推脱,什么理由都出来了。最后,为了一家子的生计,当了个小官,在百姓中做事。这让他观察到了许多东西,为他以后的改革之路做了铺垫。
这段时间的差事,让王安石发现宋朝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基层老百姓过着被压榨的生活。
(二)
王安石总结出了百姓的情况,做出一些针对当时形势的解决策略。只是,他还是一个小官员。可那又如何?以前,小官员还向皇上申辩。
王安石认为,有些政策是错的,应当改变。例如,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他搜集资料,与皇上、王公贵族据理力争,这使他得罪了许多人。不久,母亲病逝,王安石辞官回乡。
虽说得罪了不少人,但王安石并不后悔。为国为民,王安石有勇气与大多数人为敌,向胜利前进。
(三)
宋神宗继位,他对王安石钦慕已久。久仰,久仰啊!宋神宗好言好语,任王安石为宰相。终于可以施展平身抱负,他一上位,便雷厉风行,实施改革。有十来个呢: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
就说青苗法:
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秋后偿还,农民由此免受地主豪绅的高利贷盘剥。
这法子救了不少人!
(四)
全力改革的王安石,自然遭到不少反击。
保守派利益被严重损害,激烈地向王安石反击。
“罢免王安石!”民众声音不断响起,连太后也站在保守派一边,积极打击王安石。民众们宁可割腕也不保甲。他的改革再遭到暴风雨一般的打击。可是,王安石,一代名相,岂是这么容易就被打倒?
王安石顽强地对抗着保守派,与众人斗争。他那颗顽强不屈,敢于对抗大势力的爱国之心,永载史册;他那忧国忧民的精神,永驻人心!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2假如给我一个机会,可以生活在古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宋代,因为有你——欧阳修,真想跨越千年的时间与你对饮,与你促膝长谈。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你位居副宰相,权势炙手可热。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打压有可能跃于你之上的有才人。但你不,你勇于推荐和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和提拔了王安石,他成为宰相,位居你上,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提携“三苏”,让他们威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你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滁州太守。按常理,你一定是难以排遣心中的郁结,而你却不计得失,修“醉翁亭”,作《醉翁亭记》,怡然自得,“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非一般的豁达。你自号“六一居士”,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答:“家有藏书一万卷,三世金文注释一千卷,一盘棋,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人曰“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你自小在沙滩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可你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你深夜苦读,手不释卷,即便是意志受挫时,也在书海中寻找快乐。有人曾问,君藏书为万卷,不知读过几本。君曰:“你在我所藏之书中随便挑一本问我,若我没读过的,我就无言面对我的六一居士。”那人专门挑了一本积累许多灰尘的书问你,你对答如流,丝毫不差。
品读你,品出你谦虚谨慎的人生态度。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你在功成名就之后不浮夸自傲,常人恐怕做不到。你和另一史学家修订史书,名字列于他人之下,不居功,难怪“六大家”以你为首,当之无愧。“三苏”,王安石,曾巩,都是你推荐而出名的。你曾力荐苏轼,说此人日后之名显于我欧阳修。智之大者,欧阳文忠公也!
品读你,品出的是黑色天幕上最闪烁的星星,星光闪烁;品读你,品出的是花架上最淡雅的海棠,清香宜人;品读你,品出的是歌唱舞台上的交响曲,催人奋进。站在宋朝时代的巅峰,不是帝王,是你欧阳文忠公。
你是让人望尘莫及的大家,品你千年有滋味。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3纵观中国古代散文的大河流淌,不得不令人感慨一代代文人雅士的前赴后继,上下求索。正是有了他们的沥血歌咏,中华文明方有如今的血脉传承,气韵延绵。先秦和唐宋的两次高潮掀起,更是波澜壮阔,美不胜收。
刘宁在葛晓音先生的《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中作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在众多的评说之中,如何构建框架,梳理脉络以及择取精要,无不需要长期浸润其中方才得其真趣,不入深山岂知林密,观水有术的前提是熟知水性,在这一点上,葛晓音先生是当得起的。
先生对于《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的编选,基于她对八家人与文的整体把握与品评,在此之上又有逐篇文章的细致解说,使得全书脉络清晰,气韵贯通,这也是一家之言的好处所在,不致出现割裂与冲突。
当然,相较于每篇文章的剖析,我更喜欢的是先生对八大家的总体言说,千人千面,胜景无限。
就以对每家的概括而言,开篇即是“唐世文章,首称韩柳”,先生从古文运动的发起娓娓道来,又细数韩愈、柳宗元的生平,引用苏轼对韩愈的称赞:“文起八代之衰”,就韩愈的贡献而言,先生认为他提高了散文的文学价值,尤其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辞”,个性与激情尽显。就散文的文学性而言,韩愈贡献卓著,其丰富多变的表现风格,更是一扫之前的平庸寡淡。相较于韩愈而言,先生对柳宗元的评价是,“思维的精密和论锋的锐利超过韩愈,只是不如韩愈从容浑厚,规模阔大”。仿佛一个是大军作战,一个以出奇制胜,异曲同工,各显神通。
接下来的`“宋启文运,功归欧阳”,谈到欧阳修所写记叙文“委婉流畅,摇曳多姿”,为人心胸开阔,游记也开朗高远。先生是在评述前人美文,而我们读先生的文字,何尝不是美的享受。漫步此间,文字带给人的美感,真是难以言说。文如其人,在先生将王安石与曾巩的比较中,同样能清晰地看到这样的影像,曾巩的“平稳雅洁,心平气和”,王安石的“锋芒犀利,言简意赅”,尽在字里行间。
在这样的基准之上,先生编选的八家之文三十余篇自然有她的取舍,而解说的方式也精简扼要,条块明晰。一是题解,二是字词,三是译文。此间看来,先生做派几近男子一笑。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4在中国十大古文明中,其中就有古中华文明;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就有中国。可见,中国文明多么伟大,对世界有多么大的影响,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为之骄傲。
文明究竟是什么呢?怎么才能解释文明二字呢?这是我们都想弄明白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而中华文明也历史悠久。我国的语言就多种多样,有多种方言,少数民族的语言等,它们都紧密联系,构成这个多语言、丰富的大家庭。当然,文化也是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我国还有十二生肖,每十二年为一轮,多么独特,关于它们,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呢。
我国有四大名著,分别是《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这四大名著并不是徒有虚名,而是应为它们的内容有史实,有意义,有哲理,对我们有启发,有影响,才堪称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它们使我们丰富见识,知道历史,学会深思。中国古代的经典名著也数不胜数。如《诗经》、《孙子兵法》、《论语》、《春秋》、《史记》等,都是永世不朽的的经典。我国还涌现出许许多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如“唐宋八大家”,他们都是杰出的人才,写的诗词更是琅琅上口,意味深长。这些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文法,学习他们的精神,并且将其发扬光大,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诗歌作品。
我国还有歇后语,说一句话,后面引申一句。虽然有时是在讽刺人,但很委婉,也不失礼。还有谜语,也很有趣味。它能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更加聪明。
中国是礼仪之邦,特别懂礼。在古代,礼仪很多,见到长者都要行礼,表示尊敬。吃饭时,长辈要坐上座,并且先动筷子。总之,时时处处都有礼仪。而现在的社会,礼仪规矩似乎少了很多。我们应该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更好地传承我们中华悠久的文明。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它就贯穿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诵读经典,丰富知识,让我们变得更加充实。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文明。让我们通过诵读经典,去传承中华文明,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
我心中的唐宋八大家观后感5我对唐宋八大家是很有感情的,因为我的硕士论文就是研究韩愈散文中词语的,当时研究的时候,我就想,如果没有这些大家们,历史应该会苍白很多吧。然而,我也就是仅仅研究韩愈散文中的词语而已,对其却无力做更多的研究,更不用说对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散文名家进行研究。今日,得以看见自己仰慕已久的葛晓音先生对唐宋八大家的论述,心中甚是高兴,于是就着窗外的雨声沉入了书中。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可以称得上是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小史,葛先生在书中显示对其做了简洁但学术性非常强的概述,然后选取了每个人几篇典范散文,每篇散文均由题解、正文、注文及释文几部分组成,其题解内容详略得当,注文和译文准确精致,能看出来葛先生是在用心解读这些文章。
唐宋八大家的史实是一定的,但其思想与文章的解读却因人而已,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去解读八大家的思想与文章,其内容会影响读者对唐宋八大家史实的评判。所以我一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选择相关的书籍时,还是应该选择大家、名人的著作的,毋庸置疑,葛晓音先生的这本书就属于此列。
《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追根溯源,从先秦写起,逐渐引入唐宋八大家与其散文,在葛先生的笔下,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对唐宋八大家的研究之深之广,他们的生平、著作及历代人对他们的评价,都被其巧妙地串联在了一起,把文如其人的特征论述的充分到位,体现了作为一名著名的学者,葛先生的功力之深。
在当前传统文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时期,在国学兴盛的今天,如何引导一般的读者去学习古文,去了解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更是学者的事,是学者将其科研反馈中小学教育的时代。《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这本书浅显易懂,所选古文经典有内涵,不仅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也适合一般水平的大中院校学生阅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著作。至少,就我而言,很多我读过但是遗忘了的唐宋八大家名篇都聚在了一起,今日再读,配以葛先生的题解等,自然是事半功倍。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唐宋八大家——古文的典范》都是一本值得拥有的书。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