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万历没有私心,直接一开始就立泰昌为太子,明朝会这么快就灭亡吗如题可是,这也不能算是万历的私心啊本身明朝皇帝,各个都比较有个性...
如果万历没有私心,直接一开始就立泰昌为太子,明朝会这么快就灭亡吗
如题本身明朝皇帝 各个都比较有个性
不甘于受群臣摆布
当然啦,他想立郑贵妃的儿子 也是不符合宗法的
我觉得这个事情,还是万历性格的问题
他早年的教育并非不完善
张居正在教育他时,方方面面都想到了
为什么还会造成他的怠政呢
我觉得这是万历性格的问题
幼年性格长期被压抑
确实不利于他的成长
造成他长大以后 性格偏激
但是说明亡于万历 好像又有点说不过去
毕竟万历对外作战保持全胜记录
对内呢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而且在他的任内,党争并不严重
大家所要讨论的 只是一个“争国本”的事情
除此之外
大臣们就别的事情可做了吗?
我觉得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
因为帝国制度已经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阶段 显得不合时宜了
明帝国的灭亡 本来应该由更先进的资本主义来取代
而且明末也出现了启蒙思想家
虽然会有反复 但我相信 要不是吴三桂放清军入关
就不会出现后来中国百年积弱的局面
李自成虽然一时强横 但败坏的军纪注定他们不会长久
关键还是吴三桂大哥 堪称数千年以来 第一汉奸
其实泰昌皇帝的所做来看,只要他能支持3-5年不死,明朝还是不会崩溃的,东北的满清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技术和金钱问题
就算他死了,从天启皇帝的表现来看,仍然能支撑这个庞大帝国的运作,
但是无奈他也很快死了,
崇祯就完蛋了,信赖一个党派,导致东林党绝对把持大权,进而导致绝对腐败,没有宦官制衡,没有其它党派制约,东林党迅速蜕变为国家的蛀虫,国家迅速崩溃
最大的原因是,天启没有后代,所以没有太子,不能像太子一样培养一个忠于皇帝的内阁班底
明朝的灭亡是根本制度问题+持续的自然灾害,与任何皇帝的个人行为无关。
根本制度问题
1,土地兼并。这是中国历代灭亡的最根本原因。明初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就是为了防止后世的土地兼并。但是从明宣宗开始,土地兼并开始登上明朝的历史舞台。到嘉靖时期,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明朝已经从根本上烂掉,中央集权不复存在,导致国家逐渐走向崩溃。虽然张居正改革延缓土地兼并的步伐,但对整个国运来说,无济于事。
2,思想的开放。王守仁心学的发展促成明末人心思变,党争的愈演愈烈,没有人能够控制,造成明末政治上的极端混乱。
3,生产力的发展。明朝的生产力高速发展,科技、文化、经济等等发展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越旧封建制度的约束。旧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的生产关系即将形成。
万历时期,由于上述三点原因,文官已经走到了皇帝的对立面,皇帝的权利已经受到极大的限制。万历迟迟不肯立太子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凭皇帝的个人力量与整个文官集团相对抗,不肯听人摆布。而东厂太监是皇帝唯一能够使用的工具。
1。封建社会王朝更迭制度的必然,当然了每个朝代都要在轮回更迭中度过。开始的时候消灭了一定的地主,随着土地慢慢集中,农民的负担加重,总要有人造反。但是唐宋以后,整个封建社会已经步入暮年了,朝代的腐败更加迅速。
2明朝的官宦制度:宦官多,奸臣多,汪直,严嵩,魏忠贤,刘瑾哪一个不是权倾朝野,有如此大宦官,大奸贼的朝代能昌盛长久吗?
3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他的子孙动不动就在紫禁城鞭打大臣,这样的朝代怎么会得到士人的拥护呢?对比赵宋政权对于笼络士大夫的办法,明朝显得多么的脆弱。难怪明亡时,那样的迅速。
4因为上述第三点,明朝的统治相对脆弱,于是皇帝大搞特务统治,锦衣卫,东西厂,搞得人们道路以目,似的的统治者更加失去群众基础。
随着明朝的腐败,整个政权已经千疮百孔,内有李闯,外有后金,有无岳武穆那样的忠臣宿将,那么它的灭亡是必然迅速的了。崇祯皇帝吊死煤山身边只有一个太监,何等的凄凉。
对于你提出的立昌为太子一事,即便出了1,2个明君,也无法改变明朝本身窘境。想想清末,曾文正,左中棠,李鸿章都是何等厉害的角色,可是他们只延续了满清几十年江山而已。呵呵,天道变换,1,2个人又能做什么呢
主要还是皇帝放权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导致最后崇祯说:诸臣误我。。。
明朝泰昌皇帝是怎死的?
大家怎么看待明朝的泰昌帝?
明朝末期为什么走向了灭亡?
一个出身农民的放牛娃,建立了一个王朝。这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一的大明王朝,经历276年后灭亡。
明朝末期,崇祯虽然想要做一个为农民考虑的好皇帝,奈何自己的家底已经被败得差不多,再加上天灾人祸,最终食不果腹的农民奋起反抗。
当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煤山自缢,宣告明朝灭亡。清兵入关后又先后击败了南明的弘光、隆武等政权,直到永历皇帝被杀,南明覆灭,这才建立起满族统治的大清王朝。
其实明朝灭亡还有一个很现实的自然原因,那就是温度剧降导致的大旱,从而引起饥荒,尤其是关中一带的百姓,受罪颇深。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中国有史以来千年一遇的寒冬是什么情况。
“冰河时期”这个词想必各位都听说过,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距离的事,毕竟距离我们太过遥远,又因这段时期很少有被历史记载,但事实上冰川活动从未停止过。
三百多年前,就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冰川推进活动,全球气候都进入到了一个寒冷时期,在中国,这一现象则被称为"明清小冰期"。
据史料记载,这个小冰期大概开始于13世纪或者14世纪,结束于20世纪初。这个时期的中国,夏季或涝或旱,冬季奇寒无比,百姓们饱受寒冷的折磨不说,还要承受着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减产的后果,这个时期的百姓冻死饿死不在少数。
讲道理,自然灾害一多,国家不仅要减少赋税还要拨款赈灾,但是明朝晚期,国库已经被挥霍差不多了,崇祯自己的能力有限,也只能是有心救国,无力回天了。当积怨达到一定的高度,农民起义便顺势爆发。
当时人们面对寒冷的冬天,应对手段相对匮乏,无非是:添加衣物、适当运动和以烤火取暧。古人们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学会了用火烧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等手段。
到了春秋时期,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一种叫做"燎炉"的工具,是专门用来烧炭取暖的。甚至那个时代的人已经很有了一些"自动化"的思想,在燎炉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着的炭,保火种不灭的同时,也方便取暖时添加新炭。
而明朝也有相比春秋时期更先进的取暖方式,因此当时的严寒天气,对人的影响其实还是有限。
问题出在严寒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在面对这种极寒气候的时候,人类或许还能够借助外物抵御,但农作物却不可避免遭受重创。
当时的朝廷也没有做出相应有效地政策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一方面是因为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朝廷根本就不知道灾情到底有多严重,很多官员害怕皇帝认为是自己治理无方所导致的结果,根本不敢上报朝廷,就算上报之后,也尽可能往轻了说。
所以皇帝们根本不了解自然灾害对百姓带来的苦难。明清两代的史料虽然都有对拨款赈灾有所描述,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历史上,关于自然天灾,其实每朝每代都会有这样的事情,如果生活在政治清明的时期还好,但是如果生活在朝政内忧外患的时期,那就很容易出现朝代更迭。自然灾害是人为无法阻止的,属于不可抗力,但朝廷的无能更容易让朝代走向灭亡。
有些历史研究学者将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分成了三个阶段,其中一段就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期间,发生了朝代更替,朝廷对于这些民间"闹事"者只是镇压,但事实上,只不过是"一口饭"的问题。
可以说,在这三个阶段之中,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清初社会安定时五千多万人口,直接锐减一半左右。
自然现象的异动通过生态链的传导,最终影响了整个人类社会。虽然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避免的,但是如果当时的人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异动有足够充分的认识,从而做出尽可能全面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这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后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