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特务机构的清朝,是怎么控制官员的?在很多电影、电视剧当中,我们都看到明朝有着最先进的特务机构,比如说锦衣卫、东厂、西厂等部门...
没有特务机构的清朝,是怎么控制官员的?
在很多电影、电视剧当中,我们都看到明朝有着最先进的特务机构,比如说锦衣卫、东厂、西厂等部门,对于朝中百官进行各种监控,而清朝却没有类似的机构,可是对朝中的百官控制力度却比明朝更专业?
当我们着重对某个观点,或某个部门进行加强的时候,就说明这一方面出现了问题,或者说已经严重到需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来进行处理了。
明朝锦衣卫、东厂等机构的出现,正好说明明朝的百官已经出现了问题,当朝的天子在没有这一类手段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控制这些朝中的大臣。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朝的天下只靠天子一个人是搞不定的,朝中的大臣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但是由于某些原因,明朝的天子对于这些朝中的大臣们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怀疑。
就好像万历皇帝死活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只是宠爱一个妃子,就受到朝中大臣们的攻击,并且还是不死不休的那种,天天给你各种的上眼药。
哪怕万历皇帝因此将大量的臣子们打杀,依然无法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东厂之类的特务机构就很有必要了。
因为万历皇帝真心想要弄明白,为什么这些大臣们要反对自己,哪怕因此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搭进去也无所谓。
但明朝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即便锦衣卫、东厂这些部门带回来大量的资源,依然无法让万历皇帝搞清楚,大家为什么一定要反对自己。
说白了只是朝中的大臣不想让天子有太大的权力而已,只是身在庐山之中的天子,根本就看不清这一层关系,或者说正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一层道理,所以才会对朝中的大臣各种失望。
原本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万历皇帝就想着他们是为了自己好,哪怕某些事情对于自己过于苛责,但是其出发点还是为了自己。
谁想到之后立太子一事直接让万历皇帝有点捉瞎了,明明是自己的家事,非要跟国事搅和在一起,为了逼自己这个大明的天子低头,朝中的大臣居然这么疯狂,连命也不要了。
于是之后的太监势力开始崛起了,就是因为明朝的天子认为这些朝中的大臣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只是后宫当中这些无根的太监才是自己人。
然后事情就开始越走越偏了,一开始只是为了搞清楚这些大臣为什么要反对自己,后来发现这些太监比大臣们更好使、更听话。
于是明朝的天子跟大臣们之间就成对立的关系,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力不会被这些朝臣们所压制,东厂、西厂等部门一个接一个的出现。
也正是因为类似的特务机构,也让朝中大臣对于当朝的天子更加不信任,于是双方越走越远,哪怕到了最后崇祯一口气把太监势力全部清空,依然没有得到这些臣子们的忠心,因为大家的习惯已经养成,根本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而清朝的却不一样,从一开始人家就没有搞这种所谓的特务机构,当然了这也跟满清的人口太少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团结其实就是外部有压力,大家一起把心思用在了对抗外部压力上,所以就没有太多的心思来进行内斗。
满清以几十万的人口统治上千万的汉人,这其中的压力可想而知。
其实清朝的臣子们也想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些个想法不太现实,只要他们自己有了矛盾,不管这个矛盾大与小,都有可能被汉人捉到机会。
毕竟你就这么点人,还想要搞事情,万一事情没搞好,结果让中原的势力看到了机会,哪怕大清好不容易得到了稳定,直接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想当年满清为了控制整个天下,不知道弄出来多少扬州十日之类的事情,就是不希望汉人出头,毕竟汉人的底蕴实在是太强了,但凡给予一点机会,很有可能让小小的火苗形成燎原大火。
不管这个火势大或者小,都不是满清几十万人口可以承担的,只能说当时的满清捡了明朝的一个便宜而已。
如果没有满清入京,最多就是李自成的大顺王朝登上历史舞台,或者说之后的农民起义重新上位而已,可就在这个关头满清入关了。
直接将李自成的劳动成果给接收了,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弱势力打败强势力的这么一个古怪的局面。
原本自己以瘦弱的躯体来支撑整个大清就已经很艰难了,如果大清的内部再有一些问题,很可能大好的江山直接分崩离析。
为什么要说清朝的内部问题,说白了还是大清担心汉人,所以朝中的臣子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满族人,哪怕有一些汉人也都是一些不上台面的小角色而已,最起码在大清初期是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
也就是汉人根本就进入不了清朝的核心圈子,一直在外围玩耍而已,而上层的核心圈子的这些人都明白自己的处境,只有让当时的大清稳定下来,自己等人才有活路。
毕竟此时的大清就是一个空中楼阁,看似高高在上,但是却没有任何的根基,属于一捅就破的那种。
既然大家都明白自己的处境,他们还会作死吗?还会闹一些大臣与天子争权夺利的事情吗?只要他们敢这么玩,天下的汉人就敢跟他们一起玩,玩到最后是什么样的后果就真心不太好说了。
再加这些大臣们也很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特权,所以从内心当中很拥护自己的大清,所以清朝的皇帝在驾驭百官方面就轻松了很多,毕竟从某一个方面来讲,这些人都是一个大家族的自己人,只要大家不破坏规则,依然可以很开心的凌驾于普通人之上,所以他们会自发的拥护这些规则。
明朝的天子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百官的对立面,大家从来就不是一条心,而清朝的皇帝还有朝中的大臣很清楚,自己这些人的外部压力是什么,他们的心一直不敢放松,可以说清朝的臣子们跟皇帝几乎是一根绳上的蚂蚱,所以清朝的皇帝虽然没有锦衣卫之类的特务机构,但是对于朝中百官的驾驭却是得心应手。
明朝设有东厂、西厂和锦衣卫,为何清朝没有类似的特务组织?
也不能说没有!
把我粘杆儿处放哪儿去了?血滴子的威名那也是闻之色变啊!
粘杆处是雍正创立的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情报机关和特务组织,四爷当年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搞了这么一个组织,据说其之所以能在九子夺嫡中胜出,这粘杆处出力不少。
粘杆,顾名思义就是说将所谓的政敌比作蜻蜓,鱼等小动物,来捕网控制,同时传说中的血滴子也是来自于这个组织。
在雍正还是皇子的时候,当时九龙夺嫡非常的凶险。他表面上虽然装得很镇定,但是内地却暗制纲领,加紧政治布局。
粘竿处的成员并非全部来自大内,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他招募到武林上面的高手,被当作家丁训练。但是主要的内容却是为了在政治上面铲除政敌,同时搜寻情报。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算是登上皇位了之后,这个粘杆处机关也并未被他废除,而是归属于内务府之下。其统领被称为粘杆侍卫,而成员则是训练有素的小特务。
虽然说品阶不高,但是却可以常常面圣,也是在大臣之间非常炙手可热的红人。
同时这个粘杆处在紫禁城内还有一个分部,御景亭就是他们值班的地方了。
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固定的派4个人守在这里,一旦有任何情报的话,这里的人会第一时间将其情报送往雍正的手里并下发办理。
总之他能够将中央集权做到极致就是粘杆处立下很大的功劳,他也是以此控制了京内外很多对他有异心以及政见上有不合的政敌,包括一些外省重臣的活动也全部在粘竿处特务头子的掌握之中。
当然,最出名的就是这些特务的武器了。传说他们有种叫做“血滴子”的恐怖武器,专取人颈上人头。
“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是雍正手中的一件利器,专一为雍正清除政敌及威胁的
不过这个组织的兴亡基本是跟着雍正走的,后来弘历继位,也就是乾隆,觉得这玩意儿太阴暗了,他堂堂圣君,不需要,就把这个部门儿撤掉了。但是,撤得不彻底,乾隆还是时不时得用一用,当年和珅就在粘杆处混过,并当上了头头。
直到嘉庆时期,因为清算和珅,粘杆处也受到牵连,这才被完全扫除。
所以相对于明朝一直存在的厂卫制度,粘杆处存在的时间较短,而且其触手和权力也没有厂卫那般恐怖。
其更多得还只是充当皇帝的耳目,至于判罚涉政这些,倒是没有多加插手。至于血滴子,多是民间传说,可信度不大!
没办法,明朝这个厂卫制度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了,清朝皇帝们可不想再搞出几个九千岁出来。
乾隆时期,这一机构逐渐废止,大概是乾隆觉得有这样一个机构在身边,会抹黑一个圣明君主的形象,而且其存在会暴露朝廷阴暗的一面,其往日的痕迹也慢慢的被清除。
清朝没有特务机关,君王是如何驾驭文武百官的?
明朝特务机关横行,成为帝王制衡群臣的手段,那么,清朝没有特务机关,帝王如何驾驭百官呢?我们都知道明清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鼎盛的两个朝代,在管理方面也是比较严格的,明朝的时候也是有特务机关,不过清朝就没有了,那么清朝没有特务机关的话,是怎样管理文武百官的呢?
其实相对于明朝那些比较严酷的特务机关,清朝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密折制度来管理文武百官,在清朝的时候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密折规章制度。
在康熙时期,密折大多都是皇帝亲自来批阅的,一般不经别人的手,而且能够写密折的人也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般都是一些机密才能写在密折上,还有就是一些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还有皇帝的心腹才有资格写密折,因此就会缩小范围,让皇帝很容易批阅密折,并且知道一些重要的事情,从而好地掌管整个王朝。
接着就是雍正时期,雍正把这个密折制度发扬光大,写密折的权利不但是高官才有,而且对于一般的官员都有,地方的官员也是有,所以,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事情,只要皇帝就通过批阅密折,就可以掌握地方和中央的一些重要事情,从而掌管整个国家,而且密折的功能不单是国家的大事,而且也可以写一些官员的那些优缺点,所以这就是说皇帝不用亲自去了解一个官员,只要通过密折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从而来掌管成千上万的文武百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