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为何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呢?流水的王朝,交替的都城在说西安为啥在唐代之后没有成为过首都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西安之所...
历史上,为何唐朝之后再也没有定都西安呢?
在说西安为啥在唐代之后没有成为过首都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西安之所以成为都城的原因。
而这又不得不提到另一座城市,就是“神都”洛阳。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在唐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王朝的首都都是在长安和洛阳里面选择,西汉定都在长安,东汉就定都在洛阳,唐代皇帝定都在长安,而却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停驻在洛阳。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其实这和长安的所在的关中平原分不开。
关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在《史记》中,刘敬就这样劝说过汉高祖定都长安,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四处都是险要之地,土地也肥沃,再加上秦王朝精心耕耘了这块地很多年,在这里建都,就算是天下都叛乱了,也可以凭借地利坚守,慢慢图谋。
汉高祖听了这段话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应,“高祖是日驾”,刘邦当天就去关中建都了,毕竟他的汉王朝才刚刚建立,而关中就是他的基本盘。
长安地理位置
穷则闭关自守,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在长安建都的哲学。
那为啥长安这么好,为什么在它最得意的时候,总有一个洛阳在后面如影随形呢?而这个问题更是在后面的时间变化中,越来越严重,乃至于成为了长安不能定都的死穴之一——交通不便。
当初劝刘邦定都洛阳的那些人,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定都洛阳也不是全是私心,洛阳交通相对于长安便利许多,能够有力的勾连起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
相对于包裹在重重阻隔里的长安,洛阳更有利于在一个稳定的国家里,承担起国家枢纽和辐射东方的作用,而在分裂的国家里,洛阳则是守无可守,四战之地,这也是刘邦最后放弃了的原因。
毕竟汉帝国当时不是很稳定,再加上当时的人口关中平原是可以承载的,也不是太需要大费周章的外地运粮,定都长安是一个在当时很明智的选择。
汉高祖刘邦
重心的南移,大火中的的长安长安之所以在后来再也无法恢复汉唐的荣光,除了朱温的那一把大火之外,也和整个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外患的来源变换有关系。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朱温的大火,而这场大火之前长安也是饱受劫难。
在唐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地方上更是藩镇割据,谁也不服中央的指挥,与此同时,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黄巢大起义,兵锋直指长安,唐僖宗出逃,并下诏让各地藩镇出兵勤王。
后来在李克用等藩镇的出兵讨伐下,在883年长安收复。但此时的长安城,早已是被农民军破坏的七七八八,十室九空。而这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天子出逃长安,算起来天子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出逃长安六次。
依靠藩镇收复长安后不久,又因为宦官田令孜与李克用等藩镇的矛盾,李克用等出兵交锋。田令孜不敌,只得裹挟皇帝出逃,而在逃跑之时,他又命人将这座刚刚经历了上次战火的都城点燃,而长安城又一次沦为火海。
此后,长安城在不断的被藩镇们劫掠和争夺,李茂贞来过,李克用来过,但是朱温却是从这乱世脱颖而出。
公元904年,朱温在与李茂贞的争夺中胜出,同时更为了能够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下令唐昭宗迁都离他的核心区域更近的洛阳,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终结于此,朱温一把大火和一次集体杀人,把长安贵族清扫而空。
朱温
漫天飞火之下,曾经燃烧了整个盛唐的长安城,李白杜甫们流连过的街道,在历史的风尘中,只剩下了历史,并且再也没有成为过新帝国的中心。
并非是他们不愿意在长安再建一个宫室,赵匡胤也曾多次派人去考察长安,但是在考虑到朝臣们的意见之后,也是作罢了。
帝国的统治者们,看到了日渐贫瘠的关中平原再也无力支撑起一个盛世的人口。最早的关中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的,四川获得“天府之国”还在关中之后。
当时关中沃野千里,加上母亲河黄河的灌溉,使它成为了中国核心区域的不二人选。可是随着人地活动的剧烈,黄河渐渐变黄,结果也成了古籍中的“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的描述。
面临耕地锐减,粮食不足的局面,作为长安城已经难以维系人口与土地、水源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江南和山东的运粮船越来越多,在汉代本来不是很明显的交通问题再一次提上了日程,而下一个受帝国的统治者们青睐的地区,是开封,南京,北京。
隋炀帝当初传闻为了看琼花而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海运时代远没有到来之前,深刻的改变了这个古老帝国的未来方向。广袤的江南地区从此和中原地带有了联系,中原去江南定居的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烟雨炎热之下,这片土地蕴含着极强的生产潜力。
当这种生产潜力完全被激发整合出来,朱元璋也依靠着这种潜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
人们都说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有效的打击了关陇贵族,然而无心插柳之下,京杭大运河则是完成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根绝。
繁华的江南之地
定都有定盘定都这件事,是讲究政治的。
一个新政权定都,一看传承,曹丕代汉,杨坚代北周,都是延续的前代的都城,二则是看自己的基本盘。
毕竟身边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办事情也是很方便,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唐朝和之前的隋朝,自己本来就是关陇贵族,自己的基本盘都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定都自然是最不坏的选择。
而到了宋代,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相当于前代皇帝让位,定都在前代皇帝的都城是理所应当的。元代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对于广袤汉地的统治其实并无任何经验,为了便于及时退入大漠,在交通便利,又有幽燕形胜的北京建都是最不差的选择。
明、清等朝亦是如此,朱元璋和多尔衮等人最终都选择了自己政治地位更加牢固的地区建都,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之所以迁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毕竟自己少年时代就生活在北平,熟悉这里的一切,到了南京,自然是处处掣肘。
我父亲的基本盘不是我的基本盘。
北京紫禁城
另一个原因,则是抵抗外族的需要。经常有人说明代是“天子守国门”,其实这并不是明代一朝独有。基本上在封建时代,天子守国门是常态。唐太宗一世英名,也曾经被异族逼得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宋代更不用说,敌人一过黄河开封便再也无险可守。
原因无他,首都靠近前线罢了。帝王们当然惜命,谁不想离前线远远的,但是在古代落后的信息和资源调动能力下,如果首都不靠近前线,很容易造成作战时机的延误,而赋予边关将领自主处理的权力,又很容易造成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所以,资源和人口集中到天子脚下,天子守国门成为了当时的最优解。
而汉唐的军事压力,来自于西北,匈奴,突厥,困扰了河套平原很久很久,而到了宋代,到了明代末年,外敌则是来自于东北。契丹人,女真人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让中原皇帝不止一次把忧郁的目光注视着祖国的边疆。
在这种时候,在长安建都,早就已经丧失了他本来的意义了。
匈奴入侵
一些余波过去的长安,现在的西安,尽管不作为都城了,却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在兵马俑前,在唐宫殿的遗址前,在唐诗里面,追寻那隽永的长安城。
那时的长安,人口百万,是诗人们穷尽一生的梦想之源,歌坊林立,远方游客云集,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人们纷纷怀想着。
有过李白杜甫和许多伟大诗人驻足过的地方,是无论如何都荒芜不了的。
哪怕直到现在,梦里的长安,依旧让人魂牵梦萦着。
在唐朝之后,为什么长安没有再成为首都了?
长安不是沿黄河,而是沿渭河,黄河最大的支流。这条自东向西穿越关中平原的大河,不仅不断为黄河增添水利援助,也冲刷出关中平原如此巨大的宝地。这片宝地有着和黄河流域一样的特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也孕育着农耕文明。而且,西周文王和武王时期的都城都在关中平原内。然而,随着周成王时代都城的东移以及地处黄河流域之外,关中地区一度被中原诸侯国所忽视。然而,随着秦国的崛起,关中平原的大本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地区之一。长安所在之地,“关中”,绝对是一块易守难攻的宝地。因为关中四面环山,非常陡峭,秦汉时期,进入这一平原地区的唯一途径就是翻越群山。绵延数千里的群山之间,只有四条地形相对平坦的峡谷通道便于行军。
关中平原的优势是易守难攻,似乎关中可以高枕无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地理的进一步探索和认知,通往关中的道路不再局限于四关。从汉中到关中至少发展了四个通道。更可怕的是,从中原到关中平原不再需要经过潼关,而是可以从山西南端穿越黄河直接插入关中。这条路成了关中平原防守上的噩梦。、灭隋,梁太祖灭。关中平原不再是不可逾越的地方。
安史之乱的起因导致晚唐战乱频繁。长安曾经几次沦陷,每次敌人都会大肆烧杀抢掠,给长安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在繁华的城市里也是做不起的。环境恶化,首都周边树木长期砍伐,造成水土流失。长安周边的前九条河流不复存在。在地理和人口方面,东方比西方有很大的优势。东汉以后,东部地区开始在经济上占据绝对优势。杨迪皇帝修建大运河是为了扭转首都的不利局面。一方面保证了西部地区的供给,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其不利的交通条件。但是,经济重心东移是必然的。
为什么唐朝之后,长安再也没有做过首都了?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唐朝大诗人李白用短短的一句诗词道出了无数文人墨客对于长安帝都的向往之情。纵观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唐之前近1000余年中,长安曾被作为11个王朝的古都,强汉盛唐的长安更是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引无数外人心往神怡。然而,唐朝之后的1000多年,为何再也没有一个大统一王朝将朝都定在长安呢?
经济中心南移带来的政治中心南移
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历史,从表面上来看其一种围绕着“封建政治”这一主题而展开。殊不知,任何时候政治的发展都是以经济基础为铺垫的。所以,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王朝的都城位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经济的地域性演变。
秦朝统一之后至唐朝这段时间,北方地区的人口和农业经济都是全国的主力点,尤其是关中和华北一直都是以富饶著称。这也是无数王朝统治的根基所在。然而正是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王朝的命脉所在,所以也是群雄逐鹿的区域所在,王朝更替带来的连年战乱,使得无数人口为躲避战乱,逐渐向南方迁移,这也使得中原经济文化不断向南方移动。经济中心的南移也由此开始。
唐朝至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中原地区生灵涂炭,农业经济也无法正常进行,这便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继永嘉之乱后的第二次人口大迁移,人口向南大量涌入,使得本是蛮荒之地的南方迎来了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也就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北宋末年金人南侵,二帝被虏,史称靖康之乱。这次动乱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三次人口迁移,这一迁移使得南方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达到了高峰,“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长三角地区的苏州、湖州地带更是成为了全国的粮仓。
如此一来,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心来到了南方,而在封建社会,农业经济无疑是一个政权的命脉所在。深居关中的长安城是很难有效的控制这一命脉,粮食向长安的运输也成为了一大难题。所以,政治中心也就随之而移。
长安城屡遭战祸,帝都王气丧尽
战争,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无疑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而作为全国政治中心的长安,在历史上也是屡受其害。其中比较严重的两次也是出现在唐朝,这也为它日后成为废都埋下了伏笔。
唐朝末年,曾经的盛世唐朝已然是江河日下,农民起义如星火燎原之势不断冲击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这当中以黄巢所领导的起义声势最为浩大,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1年)黄巢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带领他的起义军让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史料记载:黄巢起义军在统治长安城三年时间里,大肆屠杀百姓,即便如此但依然“九衢三内,宫室宛然”,长安城的主要建筑并未受到较大的破坏。然而在唐朝的各路藩镇军队攻入长安后,整个城都:“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作为长安城标志的大明宫更是被烧的只剩含元殿一处。
《秦妇吟》:“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棘满。 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苍凉无故物。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黄巢之乱并不是长安城的终结,而是长安城终结的开端。公元885年,唐僖宗刚回到长安城不久,唐朝军队又被军阀李克用、王重荣击败,唐僖宗又被宦官田令孜挟持逃离长安,并且下令放火焚烧整个长安城,如此一来,长安城又受到二次伤害:“宫阙萧条,鞠为茂草”,“唯昭阳、蓬莱三宫仅存”。
公元904年,长安城走向了终结。当时实力最为强劲的军阀朱温,挟持唐昭宗东迁洛阳,为防止唐朝皇室重新回到长安,朱温索性下令将整个长安城拆毁,营建洛阳宫庭。史书记载:“毁长安宫室百司及民间庐舍,取其(木)材,浮渭(水)沿(黄)河而下,长安自此遂丘墟矣。”千年古都王气尽失,就此沦落。
结语:
长安古都虽在唐朝以后未再作为帝都,但它所承载着汉唐盛世的光辉依然照样整个中华历史。他的兴衰也反映着中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唐朝以后为何没有朝代把西安立为首都?
西安地理位置优越,为什么唐以后,没有朝代把西安立为首都?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到了南方,北方的经济不如南方活跃。西安在以前被称之为长安,长安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历史名城,被誉为“十三朝古都”,历史底蕴深厚,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隋唐时期,都城长安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可见长安当时的繁荣程度。但是唐朝之后,再也没有朝代把都城定位长安,一代名都也逐渐没落。唐朝之后的朝代为何不把都城定在长安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在隋唐之前,中国的经济还在北方,北方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而都城长安则是北方经济的支柱,繁荣无比,但是隋唐之后,北方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北方人口逐渐向南方的“蛮夷之地”迁移,南方的经济的发展也逐渐超过北方,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北方经济开始衰退。
第二, 长安地处中国的西北地区,土地相对南方地区比较贫瘠,而且降雨量少,当地的农作物生长有限,无法支撑巨型城市的发展。冬季之前,各地可以通过河道像长安运送粮食,但是等到了冬季,河流结冰之后,河道冰冻,长安就会陷入粮荒。隋文帝就曾因为长安粮荒,带着长安的官员到洛阳寻找吃的东西。
所以唐朝以后,长安已经无法支撑大型城市的发展,其实武则天时期就意识到长安作为都城的短板,武则天等人也是经常居住在洛阳,长安只是一个精神象征。
2、北方国家日益强大,对离北方近的首都威胁太大;
3、以后没有以西安出生的皇帝或太子;
4、西北方环境日益恶化。
北方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能满足作为首都的大量消耗,需要从南方漕运,也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北方的异族实力日渐强大.唐朝之后已经没有天子守国门的思想.
1.秦朝定都咸阳开始,800里关中就逐渐被开发,直到唐朝,关中一直是版图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什么?因为关中可以养活当时的主要部分人口。只要关中不乱,外面乱了也不会灭国。唐朝过后,关中水土流失,树木砍伐严重,很大一部分土地不适合耕种,养不活那么多人。所以宋朝直接定都到运河上,主要是为了方便吸血。
为什么在唐朝以后长安不是首都了?
我觉得西安挺好的啊 说不定现在的西安发达的很呢可惜好景不长,从唐代宗因吐蕃攻占长安开始,长安就开始了它一生困苦的日子。
唐朝后期,爆发农民起义,农民军主帅黄巢攻占长安,后来被唐朝重新收复,这时发生戏剧性变化,唐军进入长安进行洗劫,黄巢乘机又夺回长安,黄巢因为先前失去长安是因为城里的百姓与外面唐军内外夹击才失败,于是黄巢下令血洗长安,长安城被洗劫一空,随后黄巢因为迫与形势退出长安,下令放火烧掉宫殿,长安城损失惨重。
后来黄巢失败,藩镇互相争夺,藩镇中朱温最强大,逐渐夺得中原,占领长安,挟持唐昭宗。朱温因为要巩固权力,将昭宗迁都洛阳,放火焚烧长安城,长安惨不忍睹。
随后又经历了五代十国,长安城已经城不向城,长安居民大多逃离,长安经济十分差。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随后统一全国,据说宋太祖有次择选京师,无奈的西望长安,表情十分悲叹,无奈只好把首都定在汴梁开封,从宋朝开始长安再也不是中国历代王朝希望选择的首都。
隋文帝建立隋朝后,结束分裂局面后都城仍利用汉长安旧址,但汉长安久为战场,残破不堪,宫殿狭小,再加上地下水有盐碱,所以就在开皇二年间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作为新都。这就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隋大兴城,而唐代长安城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再经过唐灭亡五代十国的动乱,长安遭到的破坏是难以想象的,退出历史也就可以理解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