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名人有哪些钟惺,祝枝山,周忱,郑成功,郑晓,郑和,张萱,张经,张士诚,朱翊钧,朱厚熜,朱厚照,朱纨,朱由检,朱国祯,朱元璋...
明朝的名人有哪些
钟惺 祝枝山 周忱 郑成功 郑晓 郑和 张萱 张经 张士诚 朱翊钧 朱厚熜 朱厚照 朱纨 朱由检 朱国祯 朱元璋 张煌言 张居正 张天佑 朱高炽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常洛 朱载后 朱允炆 朱棣 张岱 俺答 英宗 于谦 叶宗留 俺答 俞通海 也先 杨士奇 杨慎 杨嗣昌 杨一清 杨涟 杨荣 杨洪 袁崇焕 袁宏道 夏完淳 夏言 夏原吉 许理 徐霞客 徐光启 徐鸿儒 徐弘祖 徐溥 徐阶 徐祯卿 徐寿辉 徐达 熊廷弼 文征明 吴承恩 汪机 兀良哈 兀良合台 王圻 王磐 王世贞 王守仁 王夫之 魏源 魏忠贤 魏学洢 唐伯虎 唐顺之 汤显祖 汤和 孙承宗 宋应星 宋濂 史可法 三娘子 石亨 钱氏 戚继光 庞尚鹏 潘季驯 欧阳铎 马氏 明安图 明焦 沐英 吕坤 利玛窦 卢象升 陈诚 刘六、刘七 刘福通 刘基 蓝玉 李自成 李之藻 李贽 李三才 李满住 李梦阳 李成梁 李定国 李善长 李贤 李时珍 李文忠 罗贯中 扩廓帖木儿 吉囊 解缙 胡大海 黄道周 洪承畴 何腾蛟 胡廷瑞 胡宗宪 海瑞 顾实汗 顾宪成 顾炎武 高启 高拱 高攀龙 归有光 方孝孺 方以智 费信 傅友德 冯梦龙 冯国用 傅友德 冯胜 邓子龙 邓茂七 达延汗 邓愈 董其昌 查继 陈子龙 陈子壮 察罕帖木儿 陈友谅 常遇春 伯颜 孛罗帖木儿
历代大臣,皇帝都是名人,不说那些繁琐的了,就说那些特别出名的关键人物吧
朱元璋 开国皇帝自不必说,常遇春,徐达,朱元璋的熊虎二将,甚至是他们决定了朱元璋的霸业。刘伯温说不上堪比诸葛亮,朱元璋不是刘备,朱元璋本身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让人小觑
朱棣 五次亲征北元,命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朱瞻基下旨),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选对继承人(儿子孙子都被他看中,以至才有了后来的仁宣之治),开创永乐盛世,无愧于成祖的庙号(嘉靖帝追尊的庙号,原来叫太宗)
朱高炽 朱瞻基(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于谦 在英宗被俘之后坚持主张留守北京城,在所有人都乱了手脚的情况下一人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即位,坚持主张留守北京城,并且在北京城一战力挽狂澜,不是他的话,恐怕历史又要改写了,明朝也不会有接近300年的国祚
武宗 朱厚照,本来没什么好说的,除了应州大捷,那也是出于好玩的本性,其他的所作所为也都太没谱了,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出了不少经典名人,
朱宸濠 宁王,就是四大才子里要造反的宁王,
唐伯虎 所谓的才子,实际上不过是个爱显摆的读书人而已
王守仁 全才大儒,带兵打仗,射箭,儒学样样精通,开创的心学,培养出了徐阶,张居正等一批人才,也是他阻止了宁王造反,是的明朝不至于划江而治
嘉靖 朱厚璁,十五岁斗败三朝元老杨廷和,罢黜夏言,杀严世蕃,废严嵩,明朝最聪明的皇帝,然而晚年迷信道教,虽不宠信太监却又整日与道士为伍不去上朝,虽然有治国之才但太过自私
戚继光 名人而已,嘉靖年间的名将
吴承恩 当时的四大名著(金瓶梅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之前的四大名著之一),最后一个作者总算完成了西游记,
严嵩 严世蕃 这对父子不用说了,只是严嵩不仅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宰相”,而且作为贪臣,即使儿子被杀,自己依然得到善终,不得不说命够硬的
明神宗 有人说明亡,实则亡于万历,其实不然,万历早期任用张居正,后期的万历三大征也是万历自己下旨出兵的,说实话如果万历换做宋高宗宋徽宗的话,当年日本恐怕要早几百年就打下中国了,在此我本人向万历皇帝致敬,即使他后来不上朝,但依然批改奏章,他的功还是大于过的,只是清朝人抹黑了而已
张居正 伟大的政治家,很会治国,没别的了,说他好官吧,你看他钱多的就差跟和珅比了,只是和珅没他会办事而已
努尔哈赤 清太祖,万历时期守边大将李成梁培养出的人才,留下了祸根
魏忠贤 熹宗皇帝最宠爱的宦官,也是历史上混的最好的太监,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崇祯 思宗皇帝,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刚当上皇帝就斗倒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不是急躁就能解决的了事的,清朝所说的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实则是袁崇焕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擅自以京城为战场作战,没经崇祯同意就擅自杀死皇太极的后顾之忧毛文龙,实在是袁崇焕咎由自取
李自成 市井之辈,无远见,崇祯皇帝如果将守在边关的宁远铁骑调过来,李自成的义军恐怕老早就被镇压了
朱元璋 开国皇帝自不必说,常遇春,徐达,朱元璋的熊虎二将,甚至是他们决定了朱元璋的霸业。刘伯温说不上堪比诸葛亮,朱元璋不是刘备,朱元璋本身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让人小觑
朱棣 五次亲征北元,命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是朱瞻基下旨),迁都北京,编纂永乐大典,选对继承人(儿子孙子都被他看中,以至才有了后来的仁宣之治),开创永乐盛世,无愧于成祖的庙号(嘉靖帝追尊的庙号,原来叫太宗)
朱高炽 朱瞻基(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
于谦 在英宗被俘之后坚持主张留守北京城,在所有人都乱了手脚的情况下一人主持大局,扶持朱祁钰即位,坚持主张留守北京城,并且在北京城一战力挽狂澜,不是他的话,恐怕历史又要改写了,明朝也不会有接近300年的国祚
武宗 朱厚照,本来没什么好说的,除了应州大捷,那也是出于好玩的本性,其他的所作所为也都太没谱了,但是在他在位期间出了不少经典名人,
朱宸濠 宁王,就是四大才子里要造反的宁王,
唐伯虎 所谓的才子,实际上不过是个爱显摆的读书人而已
王守仁 全才大儒,带兵打仗,射箭,儒学样样精通,开创的心学,培养出了徐阶,张居正等一批人才,也是他阻止了宁王造反,是的明朝不至于划江而治
嘉靖 朱厚璁,十五岁斗败三朝元老杨廷和,罢黜夏言,杀严世蕃,废严嵩,明朝最聪明的皇帝,然而晚年迷信道教,虽不宠信太监却又整日与道士为伍不去上朝,虽然有治国之才但太过自私
戚继光 名人而已,嘉靖年间的名将
吴承恩 当时的四大名著(金瓶梅在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之前的四大名著之一),最后一个作者总算完成了西游记,
严嵩 严世蕃 这对父子不用说了,只是严嵩不仅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宰相”,而且作为贪臣,即使儿子被杀,自己依然得到善终,不得不说命够硬的
明神宗 有人说明亡,实则亡于万历,其实不然,万历早期任用张居正,后期的万历三大征也是万历自己下旨出兵的,说实话如果万历换做宋高宗宋徽宗的话,当年日本恐怕要早几百年就打下中国了,在此我本人向万历皇帝致敬,即使他后来不上朝,但依然批改奏章,他的功还是大于过的,只是清朝人抹黑了而已
张居正 伟大的政治家,很会治国,没别的了,说他好官吧,你看他钱多的就差跟和珅比了,只是和珅没他会办事而已
努尔哈赤 清太祖,万历时期守边大将李成梁培养出的人才,留下了祸根
魏忠贤 熹宗皇帝最宠爱的宦官,也是历史上混的最好的太监,真正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崇祯 思宗皇帝,其实是个很有本事的人,刚当上皇帝就斗倒了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不是急躁就能解决的了事的,清朝所说的杀袁崇焕自毁长城,实则是袁崇焕自己不知天高地厚,擅自以京城为战场作战,没经崇祯同意就擅自杀死皇太极的后顾之忧毛文龙,实在是袁崇焕咎由自取
李自成 市井之辈,无远见,崇祯皇帝如果将守在边关的宁远铁骑调过来,李自成的义军恐怕老早就被镇压了
钟惺 祝枝山 周忱 郑成功 郑晓 郑和 张萱 张经 张士诚 朱翊钧 朱厚熜 朱厚照 朱纨 朱由检 朱国祯 朱元璋 张煌言 张居正 张天佑 朱高炽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常洛 朱载后 朱允炆 朱棣 张岱 俺答 英宗 于谦 叶宗留 俺答 俞通海 也先 杨士奇 杨慎 杨嗣昌 杨一清 杨涟 杨荣 杨洪 袁崇焕 袁宏道 夏完淳 夏言 夏原吉 许理 徐霞客 徐光启 徐鸿儒 徐弘祖 徐溥 徐阶 徐祯卿 徐寿辉 徐达 熊廷弼 文征明 吴承恩 汪机 兀良哈 兀良合台 王圻 王磐 王世贞 王守仁 王夫之 魏源 魏忠贤 魏学洢 唐伯虎 唐顺之 汤显祖 汤和 孙承宗 宋应星 宋濂 史可法 三娘子 石亨 钱氏 戚继光 庞尚鹏 潘季驯 欧阳铎 马氏 明安图 明焦 沐英 吕坤 利玛窦 卢象升 陈诚 刘六、刘七 刘福通 刘基 蓝玉 李自成 李之藻 李贽 李三才 李满住 李梦阳 李成梁 李定国 李善长 李贤 李时珍 李文忠 罗贯中 扩廓帖木儿 吉囊 解缙 胡大海 黄道周 洪承畴 何腾蛟 胡廷瑞 胡宗宪 海瑞 顾实汗 顾宪成 顾炎武 高启 高拱 高攀龙 归有光 方孝孺 方以智 费信 傅友德 冯梦龙 冯国用 傅友德 冯胜 邓子龙 邓茂七 达延汗 邓愈 董其昌 查继 陈子龙 陈子壮 察罕帖木儿 陈友谅 常遇春 伯颜 孛罗帖木儿
1.太祖朝:
文臣:刘伯温,李善长,宋濂,胡惟庸,朱升,冯胜,陶安;
武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朱文正,胡大海,花云,郭英,廖永忠,汤和,邓愈,常茂,周德兴,蓝玉,康茂才;
2.文朝:
文臣:齐泰,黄子璒,方孝孺,卓敬,高巍,陈迪;
武将:盛庸,铁玄,瞿能,李景隆,平安;
3.祖朝:
文臣:姚广孝,谢缙,夏元吉,蹇义;
太监:马云,郑和;
4.仁宗宣宗朝:
文臣:金幼孜,杨士奇,杨傅,杨荣,况钟;
5.英宗代宗朝:
太监:王振,曹吉祥;
文臣:袁洪,于谦,石亨,徐有贞,吴谨,杨善,石清;
6.宪宗朝:
文臣:万安,杨继宗,商辂;
太监:张敏,汪直,梁芳;
7.孝宗朝:
文臣:刘健,谢迁,邱漕,王恕;
8.武宗朝:
太监:刘瑾,张永;
文臣:钱宁,江彬,王守仁,李东阳,杨一清。
文臣:刘伯温,李善长,宋濂,胡惟庸,朱升,冯胜,陶安;
武将:徐达,常遇春,沐英,李文忠,朱文正,胡大海,花云,郭英,廖永忠,汤和,邓愈,常茂,周德兴,蓝玉,康茂才;
2.文朝:
文臣:齐泰,黄子璒,方孝孺,卓敬,高巍,陈迪;
武将:盛庸,铁玄,瞿能,李景隆,平安;
3.祖朝:
文臣:姚广孝,谢缙,夏元吉,蹇义;
太监:马云,郑和;
4.仁宗宣宗朝:
文臣:金幼孜,杨士奇,杨傅,杨荣,况钟;
5.英宗代宗朝:
太监:王振,曹吉祥;
文臣:袁洪,于谦,石亨,徐有贞,吴谨,杨善,石清;
6.宪宗朝:
文臣:万安,杨继宗,商辂;
太监:张敏,汪直,梁芳;
7.孝宗朝:
文臣:刘健,谢迁,邱漕,王恕;
8.武宗朝:
太监:刘瑾,张永;
文臣:钱宁,江彬,王守仁,李东阳,杨一清。
朱元璋 张煌言 张居正 张天佑 朱高炽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常洛 朱载后 朱允炆 朱棣 张岱 俺答 英宗 于谦 叶宗留 俺答 俞通海 也先 杨士奇 杨慎 杨嗣昌 杨一清 杨涟 杨荣 杨洪 袁崇焕 袁宏道 夏完淳 夏言 夏原吉 许理 徐霞客 徐光启 徐鸿儒 徐弘祖 徐溥 徐阶 徐祯卿 徐寿辉 徐达 熊廷弼 文征明 吴承恩 汪机 兀良哈 兀良合台 王圻 王磐 王世贞 王守仁 王夫之 魏源 魏忠贤 魏学洢 唐伯虎 唐顺之 汤显祖 汤和 孙承宗 宋应星 宋濂 史可法 三娘子 石亨 钱氏 戚继光 庞尚鹏 潘季驯 欧阳铎 马氏 明安图 明焦 沐英 吕坤 利玛窦 卢象升 陈诚 刘六、刘七 刘福通 刘基 蓝玉 李自成 李之藻 李贽 李三才 李满住 李梦阳 李成梁 李定国 李善长 李贤 李时珍 李文忠 罗贯中 扩廓帖木儿 吉囊 解缙 胡大海 黄道周 洪承畴 何腾蛟 胡廷瑞 胡宗宪 海瑞 顾实汗 顾宪成 顾炎武 高启 高拱 高攀龙 归有光 方孝孺 方以智 费信 傅友德 冯梦龙 冯国用 傅友德 冯胜 邓子龙 邓茂七 达延汗 邓愈 董其昌 查继 陈子龙 于谦 李如松 袁崇焕 魏忠贤 朱由检
急!找出唐朝时同朝鲜,日本的交往中与山东有关的事件或人物
稍微多一些,够我抄一张手抄报日本对中国数典忘祖,多次侵略。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此后的400多年里,仅史料记载的日本侵华事件就有376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壬辰倭乱”、“海盐守卫战”、“王江泾大捷”、“嘉兴之战”、“普陀之战”、“碧蹄馆遭遇战”、“文禄之役”、“玉浦海战”、“泗川海战”、“唐浦、固城、栗浦海战”、“闲山岛海战”、“蔚山大战”、“鸣梁海战”、“泗水之战”、“庆长之役”、“丁酉再乱”、白村江战役、“平壤大捷”、“陆径坝战役”、“走马溪大战”、“王京战役”、“望海埚大捷”、“宁波争贡之战”、“双屿之捷”、“烈港之战”、“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日本人为美化侵略,称之为大东亚战争)”等等。
唐代武则天命诸将远征屡次侵略边疆的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把前来偷袭的日本倭军杀得抱头鼠窜,山东籍大将王效杰斩匪首于马下,剁其头、饮其血、食其肉,众倭贼大惊,作鸟兽散,于是边疆无患。
唐代武则天命诸将远征屡次侵略边疆的东西两突厥,灭高昌、收其地为州县,灭高句丽和百济,并在白村江把前来偷袭的日本倭军杀得抱头鼠窜,山东籍大将王效杰斩匪首于马下,剁其头、饮其血、食其肉,众倭贼大惊,作鸟兽散,于是边疆无患。
推荐
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
高凤林《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高凤林
一、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及其在山东的活动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先进文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空前频繁。山东地处沿海,夭然港口较多,在对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朝鲜半岛三国(高丽、新罗、百济)及日本距离最近,因此与外国的交流、往来也主要是与这些国家之间。
隋唐时期,日本把它们派往中国的使者叫做“遣隋使”、“遣唐使”。遣隋使来中国皆由北路。唐使来中国,唐初多由北路,以后多由南路或渤海路。所谓北路,即从日本的紫竹(北九州)出发,朝鲜海峡、黄海、渤海,至中国的登州或莱州登陆,然后西行经青州、齐州、充州、曹州、汁州、洛阳,达长安。所谓南路,也从紫竹出发,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登陆。所谓渤海路,即从日本到达中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后,或西南行由陆路抵达长安,或南行由水路至登州或莱州,再西行经山东腹抵长安。可见上述三条通路中,北路必经山东,渤海路或经山东。
隋朝时期,日本共任命了四次遣隋使,其由北路来中国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隋文帝开皇20年(公元600年)到达长安,回国时文帝派人访问其国风俗。第二次,以小野妹子为大使,于隋场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到达中国。次年回国时,场帝遣文林郎裴世清等13人为答礼使回访日本。第三次,仍以小野妹子为大使,与裴世清同行,于大业4年到达中国。除出使人员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随行。小野妹子等一年后(大业5年)回国。第四次,以犬上御田耙为正使,矢田部造为副使,于大业1。年来中国,次年回国。可以看出,中日间当时经山东地区的使者往来,大多是相互的。
唐朝时期,日本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唐朝初年任命的5次,往返多循北路。他们来中国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唐太宗贞观4年(公元630年)从北路出发,以犬上三田耙为大使,除出使人员外,另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唐使高表仁同行回国。二年后(贞观6年)也由北路回国。第二次,高宗永徽4年(公元653年)从北路出发,分乘两船。第一船以吉士长丹为大使,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一年后仍循北路回国。第二船于大海中遇难。第三次,永徽5年从北路出发,以高向玄理为押使,河边麻吕为大使,也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分乘二船,一年后仍循北路返国。第四次,高宗显庆4年(公元659年)从北路出发,也分乘兰船。第一船人员多于海中遇难,最后于括州(今浙江丽水东南)登陆。第二船于余姚(今浙江余姚)登陆。二船均于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由北路返国。第五次,高宗麟德2年(公元“5年),唐派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使日。此年年底,日本以守大石为正使,以坂合石积为副使,组成“送唐客使”,送刘德高返国,此也即第五次遣唐使。日使循北路送刘德高回长安后,于高宗乾封2年(公元“7年)仍循北路返回日本。可以看出,中日间经山东地区往、文化交流更加明显。
唐高宗以后至唐后期,遣唐使往返多循南路,但有时也经过山东地区。如以高元度为大使的第12次遣唐使,即于唐肃宗乾元2年(公元759年)循渤海路经山东至长安。再如以藤原常嗣为大使的第18次遣唐使,于唐文宗开成3年(公元838年)循南路来中国,回国时则从楚州(今江苏淮安市)租乘新罗船九艘,东行出淮河口后,沿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向东北方向进发,曾在今乳山、文登、荣成海岸停泊三个月之久,然后沿新罗南部海域回日本。
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时,曾深入民间进行各种活动,也曾与地方官员进行接触,开展活动。如以高元度为首的第12次遣唐使自登州登陆后,曾在登州城西南的开元寺进行拜佛活动,在此寺西廊外僧伽和尚堂内北壁上画西方净土及补陀落净土之图,并在其旁书写画此图之缘由。又在佛像左右书写这些日本愿主(还愿的人)的官位及姓名,计有:录事正六位上建必感,录事正六位上羽丰翔,杂使从八位下秦育,杂使从八位下白牛养,诸史从六位下秦海鱼,使下从六位下行散位(缺两字)度,不兼人从七位下建雄贞,兼人从八位下纪朝臣贞(缺字)①。再如第18次遣唐使返国途中在乳山海边停泊时,曾遣水手、射手向当地唐人问路、买粮。他们发现此地粮食粟米最多,粳米最贵。数日后,登州押衙判官王教言来看望他们,向他们赠以酒、鱼、饼等,日本使者则赠绵以报答。登州押衙与邵村勾当(村长)王训也看望他们,他们向押衙报告船上人数,赠予纯、绵等礼品,请求资助过海用粮,又托王训购买过海用粮。又数日后,使船泊于文登县赤山东边海岸,使团成员粟田录事等去岸上活动,在当地新罗寺院法华院歇宿一夜。登州遣使者四人运粮食70石于赤山村(今荣成市斥山镇),供日本使者过海之用,但此时日本使船已经启航,未能交付。也有的日本遣唐使来去时虽未经山东,但到达长安后,曾来山东活动。如第9次遣唐使往返皆循南路,但在长安时向唐朝廷请求,准其去山东拜渴孔子庙堂与寺观。唐朝廷允其请,下令州县整顿秩序,保证其安全。又下令,非违禁之物,准其购买。
二、日僧圆仁在山东的活动
圆仁是日本天台宗的高僧,他于唐文宗开成3年(公元838年)入唐求法,经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到达长安;后又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于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返国,历时9年7个月左右。他初来中国时,在山东境内居住、旅行达一年之久。这一年中,他与其弟子惟正、惟晓及行者丁雄万(也作丁雄满)先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附近的法华院居住8个月,后去登州,经莱州、青州、淄州、齐州、德州,从贝州所属武城县出山东,入河北,赴山西五台山。他们归国时,在山东境内居住二年有余,仅在法华院田庄中即居住一年半之久。
圆仁一行在山东期间,在寺院、民间与僧众、百姓广泛接触,相处极为融洽,充满深厚的友情。各级官吏与百姓对他们多方照顾,为他们的活动积极提供方便条件,并按唐政府的规定对他们进行接待、安排。
开成4年5至6月,圆仁等初来山东时,船只到达乳山、文登海岸后,登州军事押衙、勾当新罗使(驻清宁乡)张咏即多次来看望他们。以后他们便住在法华院,向州、县官署申明来唐巡礼求法之意,报告随身所带之物,请求发给西行公验(通行文书)。他们与张押衙来往不断,圆仁曾宿于张押衙之宅,张押衙多次派人为其西行之事奔走。开成5年2月,张押衙差人护送圆仁等北上至文登县,住惠聚寺,文登县令及胡主簿、郑主簿等数十人都来寺中看望慰问。圆仁等在这里取得公验后又继续北上,经牟平县至登州,住开元寺。3月3日,圆仁等先后参见蓬莱县令(登州治所在蓬莱县)、登州录事、登州判官及登州刺史乌角等。乌刺史邀圆仁等至上厅吃茶,手书字贴,施米两硕,面两硕,油一解,醋一斗,盐一斗,柴30根,以充旅粮。次日,乌刺史至开元寺行香,又请圆仁等吃茶,问其本国风俗。3月6日,登州军事押衙王长宗向圆仁等布施驴一头,充驮旅粮之用。3月10日,圆仁等得到登州给青州节度使(登州受其统辖)的文碟一道,两日后便持此文蝶西行,经莱州,于3月21日到达青州,住龙兴寺。次日,圆仁将登州给青州节度使韦长的文碟呈上,节度副使张员外及幕府判官萧庆中至寺中慰问,后多次请圆仁吃斋,张员外并施给粳米三斗,面三斗,粟米三斗。4月1日,节度使给圆仁等公验,又赐给布3端,茶6斤。此前,已将圆仁等求法之事奏报朝廷。4月3日,圆仁等辞别节度使、副使及幕府判官等继续西行,幕府判官差人送行。4月6日,圆仁等至长山县(今属邹平)长白山酸泉寺,寺僧为其悉心安排食宿,领其巡礼寺院。此后圆仁等继续西行,赴五台山。
会昌5年7月,圆仁一行因回国第二次自楚州入山东境内,经营县、密州(今诸城)、高密、即墨、昌阳(今莱阳)、登州、牟平等地,于8月27日再次到达文登县清宁乡,会见了登州军事押衙、勾当新罗使张咏。二人再次相见后,甚为欢喜,张咏说:“前从此发去以后,至今不得消息,心里将谓早归本国,不谓更到此间,再得相见,大奇大奇!弟子与和尚大有因缘。余管内苦无异事,请安心歇息,不用忧烦。未归国之间,每日斋粮,余情愿自供,但饱食即睡’,②。因此时法华院已在“会昌灭佛”中拆毁,张咏便将圆仁等人安排在法华院田庄中居住,并嘱令田庄中还俗新罗僧人:圆仁等在此居住期间,一切事情皆予照料。张咏除及时供应饭食菜蔬外,还经常亲来或派人探望慰问。9月22日,张咏派家人高山去楚州取圆仁所寄存佛典与随身所用之物。为送圆仁等回国,张咏又为其造船,自会昌6年冬始,至次年2月毕。大中元年8月,圆仁等自赤山起程,渡海回国,张咏向其送信物与告别。
圆仁一行在山东期间,所到之处,百姓也殷勤接待,积极提供食宿,十分友好。如开成5年3月1日,圆仁等自文登法华院赴登州途中,经牟平县时,在孙花茂家断中(中午吃斋),因未通报直入宅中,“主人惊怪,但主心殷勤。”3月14日,自登州西行至黄县时,在藤峰宅中住宿,“主人有道(善)心”。15日,至牟徐村程家断中,“主心殷勤”。18日,至青州北海县界田庄卜家断中,“主心殷勤,斋菜无乏”。19日至王褥村赵家断中,“主有道心,供菜饱足”。21日,至韭味店张家断中,“主人心平(和)”。4月3日,至益都县界石羊村陈家吃斋,“主人心平”。同日晚至金岭释东王家住宿,“主人心性直好,见客殷勤”。4月4日,至淄州淄川县界张赵村赵家吃斋,“主人极贫,无饭可吃,心里无恶”。同日晚,至长山县界古县村郭家住宿,主人为锻工,“心平有道心”。4月5日,至长山县张李断中,“主心殷勤”。4月7日,至章丘县}育口西北王家住宿,“主人心平”。4月8日,至临济县,有商人施米5升。同日至临邑县界双龙村张家住宿,“晚来雨下,主人心平”。4月9日,到禹城县界燕塘村甫家住宿,“主人有道心”。4月12日,至贝州夏津县界形开村赵家断中,“主人有道心,施斋饭、菜蔬饱足”。同晚至夏津县孟家庄孙家住宿,“主人有道心”。4月13日,至王淹村王家断中,“主人足道心,施斋饭’,③。会昌5年再回山东时,于8月2日至高密县,“人心和软”。8月6日,至即墨县,“人心孝顺,能安存客”。8月10日,至昌阳县,“人心好’,④。
三、新罗人在山东的活动
唐朝时期,来山东居住、活动的新罗人之多,不仅空前未有,也为后世所未有。池们来山东后,或经商,或则被雇用,或则从事佛事活动。
经商的例子,如开成续年圆仁等从楚州赴登州途中,在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岸遇到新罗船客10余人,对圆仁等说:“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问楚州去。”葺这10余名新罗船客显然是在密州与楚州之间从事木炭买卖业的商人。又如大中元年圆仁等在文登赤山等候已久.觉得从这里日国无望,便计划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乘日本船回国,因此用布17端雇新罗人郑客之车,运载衣物,傍海去密州。至密州诸城县界大朱山驻马浦后,又遇新罗人陈忠之船,欲载炭去楚州.圆仁等又出脚价绢5匹乘此船继续南行。至楚州后,圆仁等得知在明州之日本船已经回国,而唐人江长及新罗人金子白、饮良晖、金珍的商船从苏州松江口出海去日本,现已至登州峙山,拟载圆仁等归国。于是圆仁等二即乘楚州新罗坊王可昌船赶赴峙山。至唠山后,得知金珍之船已开往赤山,金珍等留书圆仁云:“专在赤山相待。’,‘圆仁等便继续乘王可昌船向东北驶行。至田横岛又在即墨市东海中近岸处),因连日逆风,圆仁一行便登岸由陆路追赶。至乳山,终于追上金珍之船。此后此船便载圆仁等经赤山、新罗等地归国。上述传奇般的故事说明在山东、江苏一带经商的新罗人很多,新罗人的商队十分庞大(金珍的商队为44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极为广阔,他们对江苏、山东、新罗、日本之间的航路非常熟悉。金珍等人因在中国境内长期活动,已被圆仁等日本人视为“唐人”“唐客”了⑦。此外,也有一些居住其国内的新罗人,在新罗与山东之间从事商业活动。如开成元年6月,淄青节度使奏:“新罗、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⑧。再如开成4年6月,新罗清海镇(今韩国莞岛)镇将张宝高派交关(往来与贸易)船二艘来赤山,又以其兵马使崔晕为卖物使来赤山。
被雇用主要是被官府雇用。如开成4年4月26日,当日本第18次遣唐使回国途中在乳山海岸停泊时,有新罗人30余骑马乘驴而来,对遣唐使说:“押衙(登州军事押衙张咏)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⑨这30余人显然是雇佣给地方官府任杂差使的。就在这30余人到来之后不久,张押衙便乘新罗船到来;而在此之前,即4月20日,也曾有新罗人乘小船而来,告以新罗发生内乱之事。此后,至5月25日,又有新罗船一艘悬白帆从乳山海口驶出,不久又驶回;至晚,此船泊于乳山海口,遣唐使派人驰艇追问,此船驰走。这里提到的三艘船也显然是被官府雇用的。后两艘船大概是观察遣唐使船行动的。
新罗人在山东的佛事活动,以赤山法华院为中心。法华院为新罗清海镇镇将张宝高所建公。寺中有僧30余皆为新罗人,可知此寺是为住在附近的新罗人从事佛事活动而建。此寺拥有年得米五百石的田庄,可见此寺有较大的经济势力。寺中常年讲经,冬诵《法华经》,夏讲《金光明经》。每年自10月16日起,至来年正月15日止,寺中举行隆重的“法华会”,其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讲《法华经》。在此期间,十方众僧与有缘施主皆来聚会,白日听讲,晚间礼忏(拜祷忏悔)。“法华会”结束之日,前来聚会之人先行结愿,再授菩萨戒,然后散去。开成5年正月14日,前来聚会之男女达250人,15日达200余人,这些人中当以新罗人居多。寺中诵经、讲经仪式的各个环节,或同中国、或同日本、或为新罗所特有,反映了中、日、新三国文化的交融。寺中僧人也有外出活动者,如圣林和尚曾西去长安及五台山等地游学,因而对五台山圣迹所知甚详。又如谅贤和尚对从法华院去五台山所经州县名称、里程所知甚详,可见他也曾去过五台山。再如季信惠、弘仁二和尚曾去日本住8年。也有的新罗人在寺院外进行佛事活动,如开成5年2月刘村(在赤山附近)新罗人王宪传言说:他曾夜梦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因古佛堂毁坏多年,无人重修,佛菩萨像埋没土中,于其家东南宝塔边掘之便得。刘村附近僧众及百姓闻此传言后至宝塔边进行挖掘,果然掘得佛菩萨像若干尊,其中有文殊师利菩萨像一尊,普贤菩萨像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两尊,大师子菩萨像一尊,罗服罗像一尊,佛骨铁阁20余斤。
正由于来山东居住、活动的新罗人数量众多,在一些地方便形成了他们聚居的街巷——新罗坊,形成了安寓他们的旅店—新罗馆或新罗院,唐政府也相应设置了管理新罗人的机构——勾当新罗所,并以淄青节度使(即青州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如圆仁在开成4年、5年来山东时曾到达过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的新罗馆、勾当新罗所,西去五台山途中在长白山醋泉寺居住新罗院。后来他在回国途中来山东时又到过文登县东界的勾当新罗所。淄青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例证,如唐后期李正己、李师古、李师道、薛平等,都曾兼任此职。
[注」
①③⑨日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
②④⑥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
⑤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
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记载:圆仁等抵达日本后,得太政官符;“唐人金珍等四十四人,仰太宰府量加支给。”又记载说:大政官符中“有优给唐客金珍等事”。
⑨套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互市》。
⑩张宝高,也作张保泉,为新罗人,曾入唐为武宁(徐州)军小将,后回新罗,为清海镇镇将。其事迹详见杜牧《樊川文集》与《新唐书·新罗传》。
陈尚胜著《中韩交流三千年》,中华书局1997年。
高凤林《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载《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隋唐时期山东地区与日本、朝鲜之间的交流与往来
高凤林
一、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及其在山东的活动
隋唐时期的中国是先进文明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对外开放的国家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空前频繁。山东地处沿海,夭然港口较多,在对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与朝鲜半岛三国(高丽、新罗、百济)及日本距离最近,因此与外国的交流、往来也主要是与这些国家之间。
隋唐时期,日本把它们派往中国的使者叫做“遣隋使”、“遣唐使”。遣隋使来中国皆由北路。唐使来中国,唐初多由北路,以后多由南路或渤海路。所谓北路,即从日本的紫竹(北九州)出发,朝鲜海峡、黄海、渤海,至中国的登州或莱州登陆,然后西行经青州、齐州、充州、曹州、汁州、洛阳,达长安。所谓南路,也从紫竹出发,横渡东海,至长江口一带登陆。所谓渤海路,即从日本到达中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后,或西南行由陆路抵达长安,或南行由水路至登州或莱州,再西行经山东腹抵长安。可见上述三条通路中,北路必经山东,渤海路或经山东。
隋朝时期,日本共任命了四次遣隋使,其由北路来中国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隋文帝开皇20年(公元600年)到达长安,回国时文帝派人访问其国风俗。第二次,以小野妹子为大使,于隋场帝大业3年(公元607年)到达中国。次年回国时,场帝遣文林郎裴世清等13人为答礼使回访日本。第三次,仍以小野妹子为大使,与裴世清同行,于大业4年到达中国。除出使人员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随行。小野妹子等一年后(大业5年)回国。第四次,以犬上御田耙为正使,矢田部造为副使,于大业1。年来中国,次年回国。可以看出,中日间当时经山东地区的使者往来,大多是相互的。
唐朝时期,日本共任命了19次遣唐使,其中唐朝初年任命的5次,往返多循北路。他们来中国的大致情况是:第一次,唐太宗贞观4年(公元630年)从北路出发,以犬上三田耙为大使,除出使人员外,另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唐使高表仁同行回国。二年后(贞观6年)也由北路回国。第二次,高宗永徽4年(公元653年)从北路出发,分乘两船。第一船以吉士长丹为大使,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一年后仍循北路回国。第二船于大海中遇难。第三次,永徽5年从北路出发,以高向玄理为押使,河边麻吕为大使,也有留学生、留学僧多人随行,分乘二船,一年后仍循北路返国。第四次,高宗显庆4年(公元659年)从北路出发,也分乘兰船。第一船人员多于海中遇难,最后于括州(今浙江丽水东南)登陆。第二船于余姚(今浙江余姚)登陆。二船均于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由北路返国。第五次,高宗麟德2年(公元“5年),唐派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使日。此年年底,日本以守大石为正使,以坂合石积为副使,组成“送唐客使”,送刘德高返国,此也即第五次遣唐使。日使循北路送刘德高回长安后,于高宗乾封2年(公元“7年)仍循北路返回日本。可以看出,中日间经山东地区往、文化交流更加明显。
唐高宗以后至唐后期,遣唐使往返多循南路,但有时也经过山东地区。如以高元度为大使的第12次遣唐使,即于唐肃宗乾元2年(公元759年)循渤海路经山东至长安。再如以藤原常嗣为大使的第18次遣唐使,于唐文宗开成3年(公元838年)循南路来中国,回国时则从楚州(今江苏淮安市)租乘新罗船九艘,东行出淮河口后,沿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向东北方向进发,曾在今乳山、文登、荣成海岸停泊三个月之久,然后沿新罗南部海域回日本。
遣隋使、遣唐使路经山东时,曾深入民间进行各种活动,也曾与地方官员进行接触,开展活动。如以高元度为首的第12次遣唐使自登州登陆后,曾在登州城西南的开元寺进行拜佛活动,在此寺西廊外僧伽和尚堂内北壁上画西方净土及补陀落净土之图,并在其旁书写画此图之缘由。又在佛像左右书写这些日本愿主(还愿的人)的官位及姓名,计有:录事正六位上建必感,录事正六位上羽丰翔,杂使从八位下秦育,杂使从八位下白牛养,诸史从六位下秦海鱼,使下从六位下行散位(缺两字)度,不兼人从七位下建雄贞,兼人从八位下纪朝臣贞(缺字)①。再如第18次遣唐使返国途中在乳山海边停泊时,曾遣水手、射手向当地唐人问路、买粮。他们发现此地粮食粟米最多,粳米最贵。数日后,登州押衙判官王教言来看望他们,向他们赠以酒、鱼、饼等,日本使者则赠绵以报答。登州押衙与邵村勾当(村长)王训也看望他们,他们向押衙报告船上人数,赠予纯、绵等礼品,请求资助过海用粮,又托王训购买过海用粮。又数日后,使船泊于文登县赤山东边海岸,使团成员粟田录事等去岸上活动,在当地新罗寺院法华院歇宿一夜。登州遣使者四人运粮食70石于赤山村(今荣成市斥山镇),供日本使者过海之用,但此时日本使船已经启航,未能交付。也有的日本遣唐使来去时虽未经山东,但到达长安后,曾来山东活动。如第9次遣唐使往返皆循南路,但在长安时向唐朝廷请求,准其去山东拜渴孔子庙堂与寺观。唐朝廷允其请,下令州县整顿秩序,保证其安全。又下令,非违禁之物,准其购买。
二、日僧圆仁在山东的活动
圆仁是日本天台宗的高僧,他于唐文宗开成3年(公元838年)入唐求法,经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到达长安;后又经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于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返国,历时9年7个月左右。他初来中国时,在山东境内居住、旅行达一年之久。这一年中,他与其弟子惟正、惟晓及行者丁雄万(也作丁雄满)先在文登县清宁乡赤山村附近的法华院居住8个月,后去登州,经莱州、青州、淄州、齐州、德州,从贝州所属武城县出山东,入河北,赴山西五台山。他们归国时,在山东境内居住二年有余,仅在法华院田庄中即居住一年半之久。
圆仁一行在山东期间,在寺院、民间与僧众、百姓广泛接触,相处极为融洽,充满深厚的友情。各级官吏与百姓对他们多方照顾,为他们的活动积极提供方便条件,并按唐政府的规定对他们进行接待、安排。
开成4年5至6月,圆仁等初来山东时,船只到达乳山、文登海岸后,登州军事押衙、勾当新罗使(驻清宁乡)张咏即多次来看望他们。以后他们便住在法华院,向州、县官署申明来唐巡礼求法之意,报告随身所带之物,请求发给西行公验(通行文书)。他们与张押衙来往不断,圆仁曾宿于张押衙之宅,张押衙多次派人为其西行之事奔走。开成5年2月,张押衙差人护送圆仁等北上至文登县,住惠聚寺,文登县令及胡主簿、郑主簿等数十人都来寺中看望慰问。圆仁等在这里取得公验后又继续北上,经牟平县至登州,住开元寺。3月3日,圆仁等先后参见蓬莱县令(登州治所在蓬莱县)、登州录事、登州判官及登州刺史乌角等。乌刺史邀圆仁等至上厅吃茶,手书字贴,施米两硕,面两硕,油一解,醋一斗,盐一斗,柴30根,以充旅粮。次日,乌刺史至开元寺行香,又请圆仁等吃茶,问其本国风俗。3月6日,登州军事押衙王长宗向圆仁等布施驴一头,充驮旅粮之用。3月10日,圆仁等得到登州给青州节度使(登州受其统辖)的文碟一道,两日后便持此文蝶西行,经莱州,于3月21日到达青州,住龙兴寺。次日,圆仁将登州给青州节度使韦长的文碟呈上,节度副使张员外及幕府判官萧庆中至寺中慰问,后多次请圆仁吃斋,张员外并施给粳米三斗,面三斗,粟米三斗。4月1日,节度使给圆仁等公验,又赐给布3端,茶6斤。此前,已将圆仁等求法之事奏报朝廷。4月3日,圆仁等辞别节度使、副使及幕府判官等继续西行,幕府判官差人送行。4月6日,圆仁等至长山县(今属邹平)长白山酸泉寺,寺僧为其悉心安排食宿,领其巡礼寺院。此后圆仁等继续西行,赴五台山。
会昌5年7月,圆仁一行因回国第二次自楚州入山东境内,经营县、密州(今诸城)、高密、即墨、昌阳(今莱阳)、登州、牟平等地,于8月27日再次到达文登县清宁乡,会见了登州军事押衙、勾当新罗使张咏。二人再次相见后,甚为欢喜,张咏说:“前从此发去以后,至今不得消息,心里将谓早归本国,不谓更到此间,再得相见,大奇大奇!弟子与和尚大有因缘。余管内苦无异事,请安心歇息,不用忧烦。未归国之间,每日斋粮,余情愿自供,但饱食即睡’,②。因此时法华院已在“会昌灭佛”中拆毁,张咏便将圆仁等人安排在法华院田庄中居住,并嘱令田庄中还俗新罗僧人:圆仁等在此居住期间,一切事情皆予照料。张咏除及时供应饭食菜蔬外,还经常亲来或派人探望慰问。9月22日,张咏派家人高山去楚州取圆仁所寄存佛典与随身所用之物。为送圆仁等回国,张咏又为其造船,自会昌6年冬始,至次年2月毕。大中元年8月,圆仁等自赤山起程,渡海回国,张咏向其送信物与告别。
圆仁一行在山东期间,所到之处,百姓也殷勤接待,积极提供食宿,十分友好。如开成5年3月1日,圆仁等自文登法华院赴登州途中,经牟平县时,在孙花茂家断中(中午吃斋),因未通报直入宅中,“主人惊怪,但主心殷勤。”3月14日,自登州西行至黄县时,在藤峰宅中住宿,“主人有道(善)心”。15日,至牟徐村程家断中,“主心殷勤”。18日,至青州北海县界田庄卜家断中,“主心殷勤,斋菜无乏”。19日至王褥村赵家断中,“主有道心,供菜饱足”。21日,至韭味店张家断中,“主人心平(和)”。4月3日,至益都县界石羊村陈家吃斋,“主人心平”。同日晚至金岭释东王家住宿,“主人心性直好,见客殷勤”。4月4日,至淄州淄川县界张赵村赵家吃斋,“主人极贫,无饭可吃,心里无恶”。同日晚,至长山县界古县村郭家住宿,主人为锻工,“心平有道心”。4月5日,至长山县张李断中,“主心殷勤”。4月7日,至章丘县}育口西北王家住宿,“主人心平”。4月8日,至临济县,有商人施米5升。同日至临邑县界双龙村张家住宿,“晚来雨下,主人心平”。4月9日,到禹城县界燕塘村甫家住宿,“主人有道心”。4月12日,至贝州夏津县界形开村赵家断中,“主人有道心,施斋饭、菜蔬饱足”。同晚至夏津县孟家庄孙家住宿,“主人有道心”。4月13日,至王淹村王家断中,“主人足道心,施斋饭’,③。会昌5年再回山东时,于8月2日至高密县,“人心和软”。8月6日,至即墨县,“人心孝顺,能安存客”。8月10日,至昌阳县,“人心好’,④。
三、新罗人在山东的活动
唐朝时期,来山东居住、活动的新罗人之多,不仅空前未有,也为后世所未有。池们来山东后,或经商,或则被雇用,或则从事佛事活动。
经商的例子,如开成续年圆仁等从楚州赴登州途中,在海州(治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海岸遇到新罗船客10余人,对圆仁等说:“吾等从密州来.船里载炭问楚州去。”葺这10余名新罗船客显然是在密州与楚州之间从事木炭买卖业的商人。又如大中元年圆仁等在文登赤山等候已久.觉得从这里日国无望,便计划从明州(今浙江宁波市)乘日本船回国,因此用布17端雇新罗人郑客之车,运载衣物,傍海去密州。至密州诸城县界大朱山驻马浦后,又遇新罗人陈忠之船,欲载炭去楚州.圆仁等又出脚价绢5匹乘此船继续南行。至楚州后,圆仁等得知在明州之日本船已经回国,而唐人江长及新罗人金子白、饮良晖、金珍的商船从苏州松江口出海去日本,现已至登州峙山,拟载圆仁等归国。于是圆仁等二即乘楚州新罗坊王可昌船赶赴峙山。至唠山后,得知金珍之船已开往赤山,金珍等留书圆仁云:“专在赤山相待。’,‘圆仁等便继续乘王可昌船向东北驶行。至田横岛又在即墨市东海中近岸处),因连日逆风,圆仁一行便登岸由陆路追赶。至乳山,终于追上金珍之船。此后此船便载圆仁等经赤山、新罗等地归国。上述传奇般的故事说明在山东、江苏一带经商的新罗人很多,新罗人的商队十分庞大(金珍的商队为44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极为广阔,他们对江苏、山东、新罗、日本之间的航路非常熟悉。金珍等人因在中国境内长期活动,已被圆仁等日本人视为“唐人”“唐客”了⑦。此外,也有一些居住其国内的新罗人,在新罗与山东之间从事商业活动。如开成元年6月,淄青节度使奏:“新罗、渤海将到熟铜,请不禁断’,⑧。再如开成4年6月,新罗清海镇(今韩国莞岛)镇将张宝高派交关(往来与贸易)船二艘来赤山,又以其兵马使崔晕为卖物使来赤山。
被雇用主要是被官府雇用。如开成4年4月26日,当日本第18次遣唐使回国途中在乳山海岸停泊时,有新罗人30余骑马乘驴而来,对遣唐使说:“押衙(登州军事押衙张咏)潮落拟来相看,所以先来候迎。”⑨这30余人显然是雇佣给地方官府任杂差使的。就在这30余人到来之后不久,张押衙便乘新罗船到来;而在此之前,即4月20日,也曾有新罗人乘小船而来,告以新罗发生内乱之事。此后,至5月25日,又有新罗船一艘悬白帆从乳山海口驶出,不久又驶回;至晚,此船泊于乳山海口,遣唐使派人驰艇追问,此船驰走。这里提到的三艘船也显然是被官府雇用的。后两艘船大概是观察遣唐使船行动的。
新罗人在山东的佛事活动,以赤山法华院为中心。法华院为新罗清海镇镇将张宝高所建公。寺中有僧30余皆为新罗人,可知此寺是为住在附近的新罗人从事佛事活动而建。此寺拥有年得米五百石的田庄,可见此寺有较大的经济势力。寺中常年讲经,冬诵《法华经》,夏讲《金光明经》。每年自10月16日起,至来年正月15日止,寺中举行隆重的“法华会”,其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为讲《法华经》。在此期间,十方众僧与有缘施主皆来聚会,白日听讲,晚间礼忏(拜祷忏悔)。“法华会”结束之日,前来聚会之人先行结愿,再授菩萨戒,然后散去。开成5年正月14日,前来聚会之男女达250人,15日达200余人,这些人中当以新罗人居多。寺中诵经、讲经仪式的各个环节,或同中国、或同日本、或为新罗所特有,反映了中、日、新三国文化的交融。寺中僧人也有外出活动者,如圣林和尚曾西去长安及五台山等地游学,因而对五台山圣迹所知甚详。又如谅贤和尚对从法华院去五台山所经州县名称、里程所知甚详,可见他也曾去过五台山。再如季信惠、弘仁二和尚曾去日本住8年。也有的新罗人在寺院外进行佛事活动,如开成5年2月刘村(在赤山附近)新罗人王宪传言说:他曾夜梦文殊师利菩萨,告诉他因古佛堂毁坏多年,无人重修,佛菩萨像埋没土中,于其家东南宝塔边掘之便得。刘村附近僧众及百姓闻此传言后至宝塔边进行挖掘,果然掘得佛菩萨像若干尊,其中有文殊师利菩萨像一尊,普贤菩萨像一尊,观世音菩萨像两尊,大师子菩萨像一尊,罗服罗像一尊,佛骨铁阁20余斤。
正由于来山东居住、活动的新罗人数量众多,在一些地方便形成了他们聚居的街巷——新罗坊,形成了安寓他们的旅店—新罗馆或新罗院,唐政府也相应设置了管理新罗人的机构——勾当新罗所,并以淄青节度使(即青州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如圆仁在开成4年、5年来山东时曾到达过登州都督府城南街东的新罗馆、勾当新罗所,西去五台山途中在长白山醋泉寺居住新罗院。后来他在回国途中来山东时又到过文登县东界的勾当新罗所。淄青节度使兼押新罗、渤海两蕃使的例证,如唐后期李正己、李师古、李师道、薛平等,都曾兼任此职。
[注」
①③⑨日僧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2。
②④⑥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
⑤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1。
⑦《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4记载:圆仁等抵达日本后,得太政官符;“唐人金珍等四十四人,仰太宰府量加支给。”又记载说:大政官符中“有优给唐客金珍等事”。
⑨套册府元龟;卷999《外臣部·互市》。
⑩张宝高,也作张保泉,为新罗人,曾入唐为武宁(徐州)军小将,后回新罗,为清海镇镇将。其事迹详见杜牧《樊川文集》与《新唐书·新罗传》。
好多啊
我没空去
求明朝时的几个重大抗倭事件,越详细越好
说好了加分,谢谢-- 作者:She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 发布时间:2006-3-20 22:42:27
-- [转帖]大明的最后辉煌-大明援朝抗日战争
【序言】
时间进入到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自1368年太祖朱元璋创立帝国以来,大明已经历了十四帝二百二十四年的时光,此时的帝国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年代的紧要关头。大明的属国朝鲜突然发生的一场战争,把没有任何准备的大明朝生生的拖入其间,风雨飘摇前夕的大明朝被迫倾全国之力参战,而大明朝的军人们为了信守帝国承诺,为了维护帝国的尊严,匆匆收拾行囊慷慨赴朝,浴血奋战七年,谱写了一曲帝国夕阳中最后的辉煌篇章......
【战争序幕】
大明援朝抗日战争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也是中、日、朝三国首次大规模的冲突。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之为壬辰卫国战争,而日本史书则把这次战争分为两次来说,分别叫作文禄之役(文禄元年)和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了第二次战争)。整个战争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一直到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这场战争,史书记载大明朝是“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共计消耗银近八百万两,出兵数十万,反复与日军拉锯战,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战争的惨烈,局势的复杂和多变,过程的曲折,常常让人唏嘘不已,为之动容!这也是大明朝历史上有名的万历三大征之一。
这场战争按明朝军队大规模出兵朝鲜的次数可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援朝,若按照战争的进程又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日军战略进攻阶段,在短短的时间日军迅速占领朝鲜全境;第二阶段是明军的反攻阶段,明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最终收复了平壤、王京、开城等地;第三阶段是相持和议和阶段;第四阶段是日军再次入侵,明军第二次大规模入朝,展开战略总反攻,最终日本军队被全部赶出了朝鲜。
还在公元四世纪时,日本的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建立了最早的一块殖民地,而到了大和倭五王时期甚至先后向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宋派遣了几批使节,要求南朝的宋封其为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也曾一度攻到平壤附近。日本在地理位置上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只有朝鲜最便捷,所以说历来日本的侵朝包括丰臣秀吉,固有个人野心的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传统的因素。
丰臣秀吉还在日本战国时代征讨毛利时,就曾写信给织田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到了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丰臣秀吉更是说“日本国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 为了备战甚至他还曾委托欧洲传教士购买了两艘欧洲战舰,准备加以仿造。
1590年(明万历十八年),丰臣秀吉致书朝鲜国王李昖,要求假道朝鲜进攻明朝,并要朝鲜国王率兵作为前导,书中说道:“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直入于明。”“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秀吉入明之日,王其率士卒,会军营为我前导。” 其意图建立“三国为一”的大帝国的梦想昭然天下。 视大明为父国的朝鲜国王宣祖李昖断然拒绝。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终于完成了日本统一的关白(宰相)丰臣秀吉,亲自坐镇在肥前新修筑的名护屋城,并将其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不顾黑田如水等人的强烈反对着手备战。他还把关白一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战略上丰臣秀吉采用了德川家康“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提案,九鬼嘉隆的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短时间内一举占领全朝鲜。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近五十万人,其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令官,小西行长率第1军,加藤清正率第2军,黑田长政率第3军,同时还有号称“海贼大名”九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蒲生氏乡、前田利家、伊达正宗、上衫景胜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可都是日本战国混战出来的精英集团,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
【战争过程】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4月12日,丰臣秀吉命宇喜多秀家率小西行长的第1军(1万8千人)、加藤清正第2军(2万2千人)、黑田长政的第3军(1万1千人)以及九鬼嘉隆的战舰七百余艘,入侵朝鲜,攻破釜山,日军后续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相继入朝,日本举国之力意在短时间内控制全朝鲜。日军进展顺利两个月就占领了王京(汉城)、开城、平壤三大城市,“朝鲜八道几尽没,旦暮且渡鸭绿江”,这就是朝鲜称之的“壬辰倭乱”,天皇还特别做诗给丰臣秀吉以表庆祝。
明军进入朝鲜前,朝鲜军队同日军已在乌岭天险、忠州、临津江一线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最激烈一仗是临津江之战,基本都是全军覆灭。临津江之战是朝鲜军队同日军的一次最大的决战,参战兵力为日军主力15万,统率为宇喜多秀家,其他将领有小西行长、加腾清正、黑田长政等,朝鲜军共计集结了王军和临时拼凑的义军近18万,主将为朝鲜都体察使柳成龙和备边使李溢,日军以大军团强攻,结果朝鲜军大败。
朝鲜军连战连败的原因很多,朝鲜在李朝所统治下,一向重文轻武,在东人党和西人党的争斗以及号称南、北、老、少四党激烈的争权夺利中,屡次发生政变。造成国内武备松弛,元末以后“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城防,君臣上下对日本的虎视耽耽和精心战备一无所知,可以说是毫无反应。明朝获悉了日本将要入侵朝鲜的情报,特意派使臣去提醒朝鲜国王李昖,李昖竟然置若罔闻。
日军能够迅速获胜的原因在自身方面主要有三点:
1. 武器装备优于朝鲜军。日军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火器,主火绳枪射程能达到一百米左右,作战时采用三排轮换射击方式,排与排的射击间隔很短(有资料说是7、8秒左右),临阵时给朝鲜军带来很大的杀伤力,同时日军少量配备的火炮的射程虽然也不超过一二百米,但对此时还是以冷兵器为主朝鲜军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
2. 战略战术的运用上远远高于朝鲜军。日军习惯以偷袭、强攻等闪电式战术打的朝鲜军猝不及防、晕头转向;并且日军在与朝鲜军相遇时尽量打歼灭战,可以起到彻底歼灭朝鲜正规军的作用,也达到了迅速瓦解朝鲜军队斗志的目的。
战斗中,朝鲜军队虽然也表现的很英勇,无奈的是无论在装备,阵法和单兵格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远远不如在日本延续百年的战国混战中磨练出来的日军,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水军连连的受挫。日本水军统帅九鬼嘉隆其实也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名将,被誉为“海贼大名”,但是他和他的水军不幸遇上了世界海战史上的一个不世出的天才-李舜臣,此人时任朝鲜全罗道水军节度使。大家如果玩过有关日本战国的游戏,一定知道九鬼嘉隆在海战中的属性一般都是S,那么李舜臣如果出场的话,最少也是S+++的等级,可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能力和指挥艺术上差距太大,在日本威风八面的九鬼嘉隆遇上李舜臣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正是由于李舜臣所率领的被击溃后重新编组的水军的游击战,严重打击了丰臣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日本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李舜臣的龟船舰队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在玉埔海面击沉击伤了日本水军战船近50艘,朝鲜水军仅仅一人轻伤;随后又转战露梁海面连破日军龟井兹矩的补给舰队,击毙龟井兹矩,并将九鬼嘉隆水军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完全催毁。这样的战果令狂妄自大的九鬼嘉隆颜面尽失,更令戎马一生的丰臣秀吉目瞪口呆,制海权又回到了朝鲜手中,但水军的胜利并不能挽回整个大局。
日本陆军在占领王京后兵分两路:加藤清正的第2军攻打咸镜道,直扑中朝交界的会宁;小西行长的第1军经开城向平安道进发。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日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以外的全部朝鲜半岛。正是因为水军的惨败造成的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果,恐怕朝鲜不等明朝出兵就已经灭亡了(其实和亡国也没什么区别了)。
朝鲜国王李昖逃到鸭绿江边的义州,派遣使臣向明朝求援,大明神宗皇帝朱翊钧深知:“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我救朝鲜,非止为属国也。朝鲜固,则东保辽东,京师巩于泰山矣”“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决定立即派兵援朝。大明朝出兵驰援即将亡国的朝鲜,拉开了起于1592年结束于至1598年长达七年的援朝抗日的战幕。
至1598年战争结束,明军联合朝鲜军同日军进行了大大小小许多战役战斗,其中陆战海战都有,大家一般对露梁海战等海战的映象更深,了解的更多一些。但我认为海战的最终胜利是明军在陆战中不断战胜日军的必然结果,陆战才是决定明军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本,因此我想着重简述一下一些著名的陆战,并谈谈我对这些战役以及这场战争的一些看法。
我个人认为明军援朝战争中有八次陆战和一次海战,无论从规模和影响,还是在战术技法上来说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最能真实反映那个年代大明朝军队战斗力的以及朝鲜军、日军的水平。他们分别是: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南原保卫战、稷城和舒川阻击战、蔚山会战、顺天攻防战、露梁海战,我就重点谈谈这九次战役。并不是说譬如闲山岛海战、青山之战、鸣梁海战以及晋州、泗川拉锯战等这些战役就没有什么可谈的,只是根据战役在战争中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代表性而定,还有一点就是明军在战役中是否具有主导地位。
【明军第一次入朝作战(第一次平壤攻防战、第二次平壤攻防战、碧蹄馆遭遇战、王京战役)】
由于日本陆军给养的不足,宇喜多秀家连连向丰臣秀吉告急,被李舜臣打急了的九鬼嘉隆硬着头皮又派出了三支舰队同时增援。李舜臣利用闲山岛海域有利于朝鲜水军的有力环境,制定出了诱敌深入的计策,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增援的一支日本水军进入到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鲜水军主力立即以鹤翼阵迎敌,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展开进攻,一举歼灭日本水军的59艘敌舰、数千日军,这就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闲山岛海战,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灭了这一支增援日军的残余部队,打乱了日军的补给计划。
一开始,明朝廷对敌情的估计过低,1592年6月2日只是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游击将军史儒和戴朝弃率先头部队渡过鸭绿江,6月16日进驻朝鲜国王李昖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关宁铁骑名将祖大寿的父亲)、游击王守官率本部也进入朝鲜。
7月,游击将军史儒率本部亲兵2000人的偏师为先锋首先出征,游击戴朝弃紧随其后,副总兵祖承训率3000骑兵跟进。7月17日拂晓,明军和日军终于开始发生冲突......
【第一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7000余人
主帅:祖承训
副将:史儒、戴朝弃、王守官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明军失利,伤亡近5000余人,日军伤亡不到1000人。
明军阵亡将领:史儒、戴朝弃
战役分析: 明军进到平壤附近,道路不熟又遇见夏季暴雨,史儒部和戴朝弃部先后进入了日军埋伏,史儒和戴朝弃力战牺牲,所率本部全军覆灭,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一路急进乘日军不备,快速急进攻入了平壤城,随即陷入巷战,辽东铁骑很难施展身手,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出来,被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结果3000骑兵大多数阵亡,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余部在祖承训率领下一天之内退过大定江,然后全部撤回国内。
小西行长充分发挥日军火器在巷战中的威力,巧妙避开明军的野战的优势,扬长避短,而明军主帅祖承训战前的自大(祖承训认为日军“蛮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连最起码的侦察都没有就轻率地发动进攻,加之正值夏季,连续降雨道路泥泞,日军获胜明军失利在所难免!
而此时,虽然增援的日军岛津义弘部到达了朝鲜,但日军却并未抓住有利的战机乘胜进军义州。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李舜臣所率领的朝鲜水军对海路补给线的打击;二是散落各地的朝鲜官军和各地蜂拥而起的义军逐渐形成抗日的主力(包括由各寺庙和尚组成的僧兵),不断骚扰日军,截击日军逐渐拉长的补给线,打击小股日军,使得日军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兵力和精力疲于应付。可以说日军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只能怪自己预先估计不足,导致不足的兵力还要分散使用,丧失了绝佳的机会,浪费了近三个月的时间。
战役后续: 初战失利,明廷朝野震动,经过一番朝野辩论后,10月17日,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正在宁夏平叛的陕西讨逆军务总兵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督,调兵4万3千人东征。李如松是名将李成梁的儿子,从小就随父生活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对兵机韬略极为精通,加之又非常熟悉朝鲜情况。让他做东征提督,算是神宗的一个英明决断。于是明朝的大军渡过鸭绿江,开始大举援助朝鲜,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
明军这4万3千人的部队都是从全国范围调集的精锐之师。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是:辽东精骑1万人;宣府精骑8000人;大同精骑8000人;江浙步兵3000人;蓟镇精锐步兵5000人;保定府精锐步兵5000人;后续部队为四川副总兵刘铤率领的川军5000人。辽东、宣府和大同共2万多轻骑兵主要是用来突击,备有轻甲、马刀和长矛,同时也备有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则来自明军的神机营,以火统、鸟枪和火炮为主要武器,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是原戚继光抗倭时训练出来的部队,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刘铤的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少数民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可以说这些部队全是神宗在位前期练兵的精华。
【第二次平壤攻防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4万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杨元
偏将:吴惟忠、查大受、祖承训、张世爵、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钱世桢、李芳春等
日军:主力为第1军 2万5千余人(号称3万,日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主帅:小西行长(军团长)
副将:大村纯忠、远藤有次郎、如藤安等
战役结果: 明军获胜,前后毙伤俘日军1万2千余人,“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根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一万一千三百余名,只余六千六百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其中在平壤城被击毙的有1646人,烧死近5000人,生擒5人;而明军共计伤亡1200余人,其中进攻平壤城伤亡796人。
明军阵亡将领:吴惟忠
日军阵亡将领:后藤加义
战役分析: 此战前,小西行长曾佯装与大明朝廷和谈,狂妄地提出以大同江为界,将平壤以西归还朝鲜为条件同明朝谈判。李如松认为日军的这样的行为必定有诈,况且如此划界,让他们吞并平壤以南的大片领土也是不能容忍的,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提醒下,李如松决定将计就计,出奇兵偷袭。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6日(正月初六),当明军来到平壤城下时,小西行长的部将看出破绽,登城据守,决战在所难免。李如松决定强攻,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
正月初八天刚亮,明军开始进攻。李如松命游击将军吴惟忠的精锐步兵在前,副总兵查大受的辽东铁骑居后进攻牡丹亭;副总兵祖承训、副总兵钱世桢、游击骆尚志、朝鲜备边使李镒、防御使金应瑞攻含毬门和南芦门;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攻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攻普通门;明军主力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李如松率领亲兵百余骑进逼城下,指挥战斗。(其中祖承训率领的明军乔装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日军也一直以为芦门方向的是战斗力很弱的朝鲜军,因而没有重点防范。钱世桢率领的江浙兵也正是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夺取了日军旗帜攻入平壤城的。)
此战是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的一战,战争形势就此逆转。明军上上下下都表现出了天朝军队的风采,主帅李如松亲率敢死队冲锋陷阵,参战明军充分发挥了明军中火器的巨大优势,而明军的火器是明军中的王牌武器虎蹲炮(虎蹲炮是明军将军炮之一,明军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炮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大将军炮和佛郎机炮,其中威力最大的大将军炮就超过了一百门,此炮射程远,威力大,可见明军的火器编制已占到明军中很大的比例。
明军攻城时,日军将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平壤,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倒不战而退。平壤城地势易守难攻,小西行长占有地利,明军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大炮猛轰并辅以火攻,日军防不胜防被烧死在各堡垒中不计其数,日军退缩到平壤城练光亭一带的土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双方均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强攻一天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小西行长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小西行长劝其撤退“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情愿退兵,请不要半路拦截。”日军连夜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并命明军追击,同时大炮猛轰冰封的大同江,大同江冰面被炸开,淹死的日军就有近5000余人。残存日军向开城方向逃窜。
日军在日本战国时代基本上没有见过什么真正意义的大炮,日军的火器还是以火绳枪为主,为什么日本没有装备火炮了?按理说日本很早就从西方引进了火枪,这是因为日本天皇明令禁止所有使用车轮的运输方式,人人步行、骑马、乘轿成为了日本社会的独特现象,同时火炮由于没有装置车轮的合适炮架,几乎不可能(而且很明显不切实际的)在野外移动,日军没有装备火炮就不难理解了。(可笑的日本天皇!!!)所以打了无数战争的日军完全不了解火炮的厉害,日军的将领和士兵由于没有应对火炮的经验,不会躲避炮弹。据守平壤的虽然是日军中最精锐的小西行长第1军的部队,非常强悍,死了一批又冲上一批,呵呵,日军的敢死队精神,但日军战国时代神勇的武士依然成为了明军大炮的活靶子。随军的明朝医生在书中记载:“每落炮一发,倭兵辄死伤数百,然毫不在意,仍蚁聚而突之,直至中炮仆地乃止。”(我大明神武啊!)
火炮在冷兵器时代属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明军由于驻守的边防要塞常年要受到蒙古骑兵的袭扰,所以火炮成了明军据守城池要塞的利器。当然火炮的机动性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在朝鲜多山的环境下,而且一遇到雨天威力就骤减,比如蔚山会战中明军失利的原因中的一条就是火炮的威力未发挥作用,此战后面我还要讲到。
讲到这里就多说说明军中火器状况和编制的情况。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明军就已首创火铳与冷兵器配合作战的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永乐八年,明成祖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是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创造性的制定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逐渐成为军队的一个重要兵种。到了戚继光北疆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 左右,
其中车营编制:官兵3100余名,鸟铳512枝,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8门(火器手共计1320人,占战斗兵的65%),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
步营编制:官兵2700余名,鸟铳1080枝(火器手共1080人,占战斗兵的50%),火箭共6480支(216名党耙手);
到了后期明军一个标准的车营兵力在6600多人(步兵3200人,骑兵2400人),装备有:大将军炮16门,虎蹲炮80门,佛朗机256门,鸟铳256枝,3眼枪1728枝,弓箭1273副,大弩256张,火箭7680枝,腰刀5888口,藤牌256面,长枪、长刀、长斧1280件等;另外在甲胄方面一般只有军官、骑兵、少量步兵和隶属中军的传令兵及亲兵卫队才配备轻型铠甲。
明军的一些精锐火器部队,一名士兵一般配备一把长铳一把短铳外加腰刀,我还曾在一份些资料看到有的骑兵一人就配备6把火铳,没有考证过,不好确定。
所以明军的火器装备、质量和使用水平就大大高于日军。当时明军士兵很多连盔甲都没有同日军和朝鲜军的甲胄齐全形成鲜明对比,朝鲜军和日军一开始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明军强悍,其实这主要是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基本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成为累赘的原因。
战役后续: 李如松就凭此平壤一战,威名大振,成就其名将的称号。明军在平壤修整十天后,乘胜进军,加藤清正第2军不敢迎战,将开城屠掠一空焚城后南逃,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继而收复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明军继续向南迅速开进,直迫王京(汉城)。万历二十一年(1593 年)正月二十四日,明军的先头部队查大受部共3000精骑在王京郊区的碧蹄馆遭遇日军加藤光泰部,双方不期而遇的展开了一场大战......
【碧蹄馆遭遇战】
双方参战兵力:
明军:查大受3000骑兵加援军2000人,一共是5000余人
主帅:李如松
副将: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训、查大受、杨元
日军:第3军、第6军、第9军 共计3万6千余人
主帅: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胜、立花宗茂
副将:加藤光泰、久野重胜、小河信章、后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边永晟、小川成重、安东幸贞等
战役结果: 日军失利,伤亡超过7000人,明军伤亡2500余人
明军阵亡将领:游击将军李有异(杀死日将小川成重后被日军士兵用钩子钩落马下,惨死于几十名日军士兵的乱矛下)(《明史 李成梁传》中则记载,当时有一武艺高强的金甲倭将拍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战不支,裨将李有升急忙拍马上前护主,被打下马来,一拥而上的日军武士将其砍作数段。紧要关头金甲倭将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于马下,此倭将可能就是日本关西悍将十时连久。)
日军阵亡将领:小川成重(被李有升击毙)、十时连久(被李如梅击毙)、久野重胜(被祖承训斩落马下)、池边永晟(被祖承训斩落马下)、安东常久(被查大受斩落马下)、安东幸贞(被查大受斩落马下)
战役分析: 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训和查大受率3000明军骑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军主力的位置,日军第1军在后撤中得到第3军,第6军,第9军的增援后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头部队搜索警戒,与明军不期而遇,明军3000骑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带出的辽东铁骑(和后来的关宁铁骑很有渊源!)迅速消灭了日军的这2000人的先头部队后,与随后赶到的大部队小早川隆景第6军的2万日军遭遇,祖承训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围在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其实是一场遭遇战,明军和日军都没有大战的思想准备。
祖承训和查大受被围后,立即令明军骑兵依托佛郎机火炮战车做为工事死战,训练有素的明军依赖火炮优势,向逼近的日军不断开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军始终无法冲破防线,李如松获悉战况后亲率1000精骑赶来增援,战至当夜,杨元也率领1000精骑连夜前来救援,日军无力攻破明军防线,加之以为明军主力赶到,急忙撤军退回王京。碧蹄馆之战历时一天一夜,明军精骑死伤过半,日军在明军火炮的打击下,也付出了超过7000人伤亡的代价。
明军胜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发挥了辽东铁骑巨大的冲击威力和佛郎机火炮战车和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的杀伤力。明军骑兵装备火器比例达到 50%左右,明军骑兵装备的主要是连发多管型近战火枪-3眼枪,明朝末年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已装备了5眼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明军中的佛郎机炮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炮也可用于水战。佛郎机炮身中略大并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中部的长口内发射。佛郎机的特点是母炮和子铳分离,它是后装炮的一种形式,可算作后膛炮的鼻祖?/cn>
明代倭寇的活动,以嘉靖朝为界可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从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间。元末,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其内战中的败将残兵、海盗商人及破产农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机,屡寇滨海州县。洪武时,海防整饬,尚未酿成大患。经永乐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埚之战,明辽东总兵刘江率师全歼数千来犯之倭后,倭寇稍稍敛迹。正统以后,因明代海防逐渐空虚,倭寇侵扰时能得手,致倭患又起。这一时期的倭寇成员多为日本本土之人,除赤裸裸侵扰外,还利用中日间存在的“勘合贸易”载运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则矫称入贡;乘其无备,则肆行杀掠。总的说来,嘉靖以前,倭寇侵扰只限于个别地区,时间亦短,尚未成为明朝东南地区的严重祸患。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嘉靖以后,是倭寇活动加剧的时期。其原因有四:
①战争造成日本各阶层人士的大量破产和失业,遂多流为寇盗;
②由于日本商业的发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欲望愈益增长,对中国大陆各种物资和货币的需求更加强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实亡,无力控制全国政局,诸侯各自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将掠夺中国大陆视为利薮;
④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中国商人、破产农民和失意知识分子等,由于各种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资本者纠倭贸易,无财力者则“联夷肆劫”,成为嘉靖隆庆年间倭寇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这一时期倭寇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侨居日本的倭寇首领汪直、徐海、毛烈、陈东、叶明(叶麻)、邓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为此类人物。他们伙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袭用倭人服饰旗号,乘坐题有八幡大菩萨旗帜之八幡船,侵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掠夺大量财物。但此时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问政事。严嵩专权,贪贿公行,致吏治腐败,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战船锐减,海防设施久遭破坏,为倭寇活动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机。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内氏使臣宗设、谦导与细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争夺对明贸易,在中国土地上相互厮杀。宗设格杀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为名,大掠宁波、绍兴一带。杀掳明朝指挥刘锦、袁琎等,夺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动朝野的“争贡之役”。此后,明朝政府要求日方惩办宗设及倡首数人,放回被掳中国官民,缴还旧有勘合,遵守两国所订之约,如此方许换给新勘合,继续贸易。日方没有答复这些要求,致使双方贸易实际中断。由是倭寇走私贸易猖獗,并伺机多方掳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二十三年,许栋、汪直等导引倭寇,聚于宁波境内,潜与豪民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沿海大肆烧杀掳劫,江浙一带民众被杀者达数十万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威胁东南沿海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激起中国朝野上下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的愤怒反抗。福建巡抚在谭纶、戚继光、总兵俞大猷等领导下,东南沿海军民浴血奋战,抗击倭寇。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袭普陀山倭寇老营,重创倭寇,又在王江泾歼灭倭寇两千人。四十年,戚继光率戚家军等在台州九战九捷,痛歼入寇台州之敌。此后,戚、俞联合,基本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继光与俞大猷二军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至此,东南沿海的倭寇最后荡平
明初抗倭:指的是元末、洪武、永乐年间的抗击倭寇
之后日本派遣使臣到中国请求永乐皇帝册封,此后很长时间中日之间没有战事。
明中期抗倭:主要是嘉靖时期的抗倭斗争,出现了很多民族英雄,像戚继光、俞大猷、张经等等。
明后期抗倭:明神宗时期的援朝抗倭。
之后日本派遣使臣到中国请求永乐皇帝册封,此后很长时间中日之间没有战事。
明中期抗倭:主要是嘉靖时期的抗倭斗争,出现了很多民族英雄,像戚继光、俞大猷、张经等等。
明后期抗倭:明神宗时期的援朝抗倭。
日本对朝鲜的大举入侵,已经震动了大明朝野。明朝君臣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天朝地位,古语云:“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万历二十年(1592年)七月,明政府派遣了两支偏师前往朝鲜侦察敌情。辽东游击史儒率骑兵2000在平壤附近遭遇日军埋伏,全军覆没。副总兵祖承训率领3000骑兵攻入平壤,随即陷入巷战,被七百名日军火绳枪手连番伏击,骑兵和火统的威力无法发挥,只有祖承训等寥寥几人逃回。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 这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颁旨下令东征御倭援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领军事。
明政府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精锐部队入朝参战,包括:辽东精骑10000;宣府精骑8000;大同精骑8000;蓟镇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保定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 江浙步兵3000; 川军步兵5000 。
辽东、宣府、大同的轻骑兵装备有轻甲、马刀、长矛、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来自明军的神机营,装备了火统、鸟枪和火炮。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军在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公元1593 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18000余人。
次日明军发起总攻,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日军凭借有利地形,用火枪不断射击,明军劲弩、火炮齐发,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战斗非常激烈。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激战至中午,中朝军队从三面攻入平壤城内,日军全线崩溃,纷纷夺路而逃。明军炮轰冰封的大同江面,骑兵分路包抄截杀溃敌,日军火烧、炮击、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平壤之役是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明军巧妙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术,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明军入朝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壬辰战争史诗中的华彩乐章——碧蹄馆大血战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1593 年1月24日——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亚洲战争历史的史册。
公元1593 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
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 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 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三眼火铳、集束火箭的压倒性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明将杨元各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
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四万,哪来的十万铁骑?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不敢出战,而明军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
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加藤清正也交还了所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十九日率军进入京城,5月15日推进至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消息传来,明廷象炸开了锅一样,群情激昂。此时主战派也罢,主和派也罢,纷纷要求明朝出动大军远征朝鲜。 这时又传来丰臣秀吉要求琉球、菲律宾臣服朝贡的消息,丰臣秀吉的狂妄野心彻底激怒了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颁旨下令东征御倭援朝,任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名将李成梁之子)入辽,为东征提督,总领军事。
明政府从全国调集了大批精锐部队入朝参战,包括:辽东精骑10000;宣府精骑8000;大同精骑8000;蓟镇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保定神机营精锐步兵5000; 江浙步兵3000; 川军步兵5000 。
辽东、宣府、大同的轻骑兵装备有轻甲、马刀、长矛、火统。蓟镇、保定的步兵来自明军的神机营,装备了火统、鸟枪和火炮。江浙兵拥有丰富的抗倭经验,熟悉戚继光传下的鸳鸯阵。川军多年来一直与西南夷族作战,山地作战经验丰富。大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12月23日,援朝大军在东征提督李如松、副将李如柏、李如梅的率领下浩浩荡荡的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公元1593 年1月7日,东征大军兵临平壤城下。驻守平壤的是小西行长指挥的侵朝日军第一军团18000余人。
次日明军发起总攻,李如松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日军凭借有利地形,用火枪不断射击,明军劲弩、火炮齐发,火焰蔽空,震天动地,战斗非常激烈。李如松的坐骑被敌火绳枪手击毙,其弟副将李如柏的头盔中弹,兄弟二人皆毫无惧色,指挥若定。
激战至中午,中朝军队从三面攻入平壤城内,日军全线崩溃,纷纷夺路而逃。明军炮轰冰封的大同江面,骑兵分路包抄截杀溃敌,日军火烧、炮击、溺水而死者不计其数。据《日本战史》记载,平壤之役后,小西行长部减员11300余名,仅余6600人,减员近三分之二,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平壤之役是典型的攻坚战,颇具近代化战争的特征。明军巧妙部署兵力,合理运用战术,动用了当时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火炮,给日军以极大的杀伤和震撼。明军攻城时,曾有日将大友义统率领一支部队来增援小西行长,结果被明军震天动地的炮声所吓阻,不战而退。
李如松凭此一战,威名大振,可以说平壤大捷超过其父李成梁在辽东任何一次战役。
明军修整十天后,李如松乘胜进军,继而收复旧都开城和多座城池。明军入朝仅仅一个多月,便收复失地五百余里,朝鲜三都十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境等五道。大军继续向南开进,兵锋直指王京——汉城。
壬辰战争史诗中的华彩乐章——碧蹄馆大血战
碧蹄馆是位于汉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个驿馆,1593 年1月24日——25日在这里所爆发的一系列激战,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小驿馆载入了亚洲战争历史的史册。
公元1593 年1月24日,明军的一支侦察部队约3000骑兵在汉城郊区迎曙驿与日军北上搜索部队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发激战,明军大胜斩首600余级。
加藤光泰败退后,立刻报告了汉城日本军总部。随后,日军第六军团主力、第三、第九军团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赶到战场,将这支明军包围在碧蹄馆,一场前哨战迅速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战场遭遇战——壬辰战争史诗中最惊心动魄的碧蹄馆大战打响了。
日本主将——第六军团指挥官小早川隆景认为,这是明军总攻的前兆,消灭眼前这支孤军是在明军总攻之前消灭其有生力量的绝佳战机,他计划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这支明军,在短时间内迅速结束战斗。此时小早川隆景绝没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烧红了的烙铁。
被包围是由明军副总兵查大受指挥的3000辽东铁骑,曾经在关外与沙漠蛮族较量过的百战雄师,明军精锐中的精锐,配备了佛郎机火炮战车(最大射程 1000米,后填装弹,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和大量三眼火铳、集束火箭(明军常备武器中的一种,手动点火,射程 300米,一次发20枝的称为“火龙箭”,32枝的称为“一窝蜂”,49枝称为“飞廉箭”,100枝的称为“百虎齐奔”)。
碧蹄馆一战,3000明军(到战斗即将结束时增至5000)与十几倍的日军激战一昼夜,以战车为工事,先以佛郎机炮、三眼火铳、集束火箭的压倒性火力优势大量杀伤日军,再以骑兵的短促出击消灭逼近的足轻步兵,击退了日军一次次潮水般的进攻。战斗进行到最惨烈的阶段,明军仅余900余骑,弹丸、火药全部耗尽,但大明军旗始终屹立不倒,高高飘扬在碧蹄馆上空。
残酷的战斗持续到25日,李如松和明将杨元各率领1千明军精骑连夜前来救援,从日军侧翼发起猛攻,日军经过一昼夜激战伤亡惨重,已成强弩之末,误认为明军主力发起总攻,遂仓惶撤回王京。
此战,明军伤亡2500余人,日军伤亡超过8000人。据日本《立花家传》、《武将列传》记载,日军阵亡将领包括:
小野成幸 十时连久 池边永晟 安东幸贞
小川成重 安东常久 久野重胜 横山景义
桂五左卫门 内海鬼之丞 伽罗间弥兵卫 手岛狼之助
汤浅新右卫门 吉田太左卫门 波罗间乡左卫门,一昼夜交战阵亡将领高达十五员之多,可见当日战况之惨烈。
小早川隆景战后向丰臣秀吉汇报时声称打退了十万“明军铁骑”的进攻,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当时明军在朝总兵力不过才四万,哪来的十万铁骑?
碧蹄馆大战是中日壬辰战争中明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明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震慑了日军,使其彻底丧失了与明军野战的信心。12万日军面对仅仅3万多明军竟然不敢出战,而明军兵力有限,无法展开强攻,于是双方在汉城一线展开对峙,一时间战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这种对峙局面很快就被打破。龙山大仓本为朝鲜国仓,积贮了朝鲜数十年的粮食,汉城被日军占领后,龙山大仓就成为汉城日军的军粮库,后来日军运来的粮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这一情报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队深夜奇袭龙山大仓。十三座大仓,数十万石粮食,一夜间被烧的干干净净。
夜袭龙山之战,精彩处堪与官渡之战中曹操的夜袭乌巢相比。李如松真神将也!!!
军粮一失,朝鲜半岛的日军全线被动,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与中朝达成停战协议。4月18日,日军撤出京城,5月2日,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加藤清正也交还了所俘虏的朝鲜二王子。李如松于十九日率军进入京城,5月15日推进至庆州。至此,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为日军所占领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复。明军留下一万人驻守朝鲜,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国。 东征大军在入朝参战的短短四个月的时间里,掠地千里,横扫半岛,收复平壤、开城、王京(汉城)三都,打出了中华天朝的赫赫声威。
1.嘉靖三十四年(I555年),江浙倭患极为严重,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来到浙江后,戚继光马上检阅当地军队,发现军队中恶习泛滥,认为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打败倭寇,于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军。不久,一支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的三千人的军队组建起来,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战舰、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戚继光又根据江南地区地形多沼泽,道路弯曲,兵力不易展开以及倭寇善于设伏、短兵相接等特点,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箸名的“莺鸯阵”。一个莺鸯阵由十二名士兵组成,队长在队伍的最前头,队长身后有两行士兵,每行五人,最后是一名伙夫。队长身后的两名士兵手持藤牌,遮挡箭支、刀砍,掩护其他战友。在他俩背后是“狼筅”兵两个,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新武器,实际是在大毛竹上插上尖刀,可用于横扫挥舞,威力巨大。再后面分别是两行长枪兵和一行短刀兵,协同作战。这样一个小队既可以独立作战,又可以将上百个小队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大阵,还可以变化为“二方阵”、“三方阵”等不同阵法,体现了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才能。
2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入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的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沿海地区,并兵分两路,妄图侵占台州、宁海。戚继光闻讯后,即以一部分兵力守卫台州,亲自率主力前往宁海迎敌。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宁海,切断了正在桃渚烧杀抢掠的倭寇的去路,迫使敌人在龙山地区进行决战。戚继光下令攻击,士兵个个同仇敌忾,怀着满腔怒火冲向敌阵,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军攻势下一触即溃,残敌败退到雁门岭。雁门岭位于温州西面,地势险要,倭寇五年前在此击败过明军。苟延残喘的倭寇仍企图凭借险要地形,顽抗到底,妄想重温五年前的美梦。戚家军乘胜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将雁门岭上的倭寇残余全部剿灭。但在此时,另一支敌军却趁戚继光进攻雁门岭之际,进攻台州。台州兵力不多,且城墙不固,处境甚为紧急。戚继光闻报后,即刻回师救援。戚继光一到台州城下,运用先以火器进攻,接着以大队人马进击的战术攻入敌阵,并身先士卒,亲临火线鼓舞士气。在戚继光的激励下,士兵更加奋勇当先,义无反顾地杀入敌阵。狡诈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将抢夺的金银财宝扔到地上,引诱戚军拣拾,然后回师反扑。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戚家军纪律严明,人人都对倭寇犯下的罪行怀着刻骨仇恨,区区宝物又岂能动摇抗敌决心。戚军愈战愈勇,奋勇杀敌,很快就歼灭了这股倭寇。此战,斩首三百零八个,生擒巨魁两人,其余倭寇淹死江中。戚军伤亡极少,仅三名官兵阵亡。值得一提的是,当戚军出击时,伙军刚开始做饭。全军凯旋时,饭才刚熟。这足见戚继光行动之迅速。
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领六千军队到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福建的活动十分猖獗,倭寇在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的林墩修筑大量倭垒,以此为基地大肆在福建沿海各地进行烧杀掳掠。八月,戚继光到达福建,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倭寇在横屿的基地。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十里,漳湾之东的海中,与大陆一衣带水,离岸约十里,和大陆中间隔着一片浅滩。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滩,人和舟船难以通过。倭寇在岛上约千余人,并筑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为支援,妄图长期据守。要收复横屿,必须解决漳湾上的倭寇党羽,方可进兵。戚继光对倭寇党羽晓以大义,并保证对他们过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终使其全体投诚。八月九日早晨,戚继光利用退潮之机,让士兵用稻草铺路,一鼓作气,登上岸去。继而三面包抄,前后夹攻,焚烧岛上木城,在戚家军凌厉攻势下,倭寇负隅顽抗。经过六小时的鏖战,岛上倭寇全部肃清,此战,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二千六百余,救出被掳百姓三千七百余人,收复了被倭寇据守三年的横屿。
此时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的倭寇数万人,听说戚家军到来,全都到牛田集中,分别在杞店、西林、上薛、木岭、葛塘、闻读等地据守,筑成一道延绵三十里的营垒。九月一日夜,戚继光率领所部,轻装衔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驰。到了倭巢,越墙而入,打开倭巢大门,大军一拥而入,倭寇从梦中惊醒,在懵懵转向之中,命丧黄泉。战斗一结束,戚继光又马不停蹄赶往银屏山设伏,将前来救援的七百倭寇全部消灭。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连破牛田、上薛、闻读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计斩首六百八十人,收降数千,解救被掳男女九百五十四人。盘据在西林、木岭的倭寇见牛田已破,抱头鼠窜地向惠安、晋江一带逃遁。
2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倭寇一万余人大举侵入浙东沿海的台州府属的圻头、桃渚以及温州沿海地区,并兵分两路,妄图侵占台州、宁海。戚继光闻讯后,即以一部分兵力守卫台州,亲自率主力前往宁海迎敌。戚家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宁海,切断了正在桃渚烧杀抢掠的倭寇的去路,迫使敌人在龙山地区进行决战。戚继光下令攻击,士兵个个同仇敌忾,怀着满腔怒火冲向敌阵,曾经不可一世的倭寇在戚家军攻势下一触即溃,残敌败退到雁门岭。雁门岭位于温州西面,地势险要,倭寇五年前在此击败过明军。苟延残喘的倭寇仍企图凭借险要地形,顽抗到底,妄想重温五年前的美梦。戚家军乘胜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将雁门岭上的倭寇残余全部剿灭。但在此时,另一支敌军却趁戚继光进攻雁门岭之际,进攻台州。台州兵力不多,且城墙不固,处境甚为紧急。戚继光闻报后,即刻回师救援。戚继光一到台州城下,运用先以火器进攻,接着以大队人马进击的战术攻入敌阵,并身先士卒,亲临火线鼓舞士气。在戚继光的激励下,士兵更加奋勇当先,义无反顾地杀入敌阵。狡诈的倭寇招架不住,便故意将抢夺的金银财宝扔到地上,引诱戚军拣拾,然后回师反扑。然而倭寇的如意算盘打错了,戚家军纪律严明,人人都对倭寇犯下的罪行怀着刻骨仇恨,区区宝物又岂能动摇抗敌决心。戚军愈战愈勇,奋勇杀敌,很快就歼灭了这股倭寇。此战,斩首三百零八个,生擒巨魁两人,其余倭寇淹死江中。戚军伤亡极少,仅三名官兵阵亡。值得一提的是,当戚军出击时,伙军刚开始做饭。全军凯旋时,饭才刚熟。这足见戚继光行动之迅速。
3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继光被任命为上将军,率领六千军队到福建平定倭患。当时,倭寇在福建的活动十分猖獗,倭寇在宁德的横屿、福清的牛田、兴化的林墩修筑大量倭垒,以此为基地大肆在福建沿海各地进行烧杀掳掠。八月,戚继光到达福建,仔细观察战场形势,决定集中兵力,首先拔除倭寇在横屿的基地。横屿位于宁德县城东北十里,漳湾之东的海中,与大陆一衣带水,离岸约十里,和大陆中间隔着一片浅滩。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全是泥滩,人和舟船难以通过。倭寇在岛上约千余人,并筑木城建基地,和牛田、林墩互为支援,妄图长期据守。要收复横屿,必须解决漳湾上的倭寇党羽,方可进兵。戚继光对倭寇党羽晓以大义,并保证对他们过去的罪行既往不咎,最终使其全体投诚。八月九日早晨,戚继光利用退潮之机,让士兵用稻草铺路,一鼓作气,登上岸去。继而三面包抄,前后夹攻,焚烧岛上木城,在戚家军凌厉攻势下,倭寇负隅顽抗。经过六小时的鏖战,岛上倭寇全部肃清,此战,生擒九十余人,斩首二千六百余,救出被掳百姓三千七百余人,收复了被倭寇据守三年的横屿。
此时分布在福建沿海各地的倭寇数万人,听说戚家军到来,全都到牛田集中,分别在杞店、西林、上薛、木岭、葛塘、闻读等地据守,筑成一道延绵三十里的营垒。九月一日夜,戚继光率领所部,轻装衔枚,悄悄地向杞店急驰。到了倭巢,越墙而入,打开倭巢大门,大军一拥而入,倭寇从梦中惊醒,在懵懵转向之中,命丧黄泉。战斗一结束,戚继光又马不停蹄赶往银屏山设伏,将前来救援的七百倭寇全部消灭。之后,戚继光乘胜追击,连破牛田、上薛、闻读等巢,一路追到新塘,共计斩首六百八十人,收降数千,解救被掳男女九百五十四人。盘据在西林、木岭的倭寇见牛田已破,抱头鼠窜地向惠安、晋江一带逃遁。
日本在明朝和清朝,分别侵略了一次朝鲜,是吗?
在明朝:中朝联合作战,挫败了日本的锐气。rnrn但在清朝:中朝联合作战,结果战败割地。rnrn清朝怎么这般无能?是的,第一次叫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第二次是中日甲午战争
壬辰倭乱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第一次入侵
图谋中国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但朝鲜因久事明而拒绝。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日本出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其余军团编制如下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22800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军团14000人、福岛正则第五军团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军团15700人、毛利辉元第七军团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军团10000人、羽柴秀胜第九军团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师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义军反攻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当中如庆尚道的星州的郭再佑,于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获得“天降红衣将军”的美名,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统治庆尚道。 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也于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 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安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令部份日军吃足苦头,一时妨碍了日军的侵略。
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于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再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地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禄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等于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辽东派兵
6月17日明朝参将戴朝与游击史儒率军进入朝鲜,得知平壤陷落后,随即退回义州。7月间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天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不知善用骑兵之利,反而领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鸟铳伏击的对象,导致军溃将亡,承训仅以身免,朝廷震动。
明朝正式出兵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在1592年12月25日,总兵官李如松从宁夏胜利归辽后,尚不及休息即率军43000余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元月5日进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8000人战于平壤,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卒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
明军兵败碧蹄馆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欲乘胜追击日军,先遣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领骑兵数百侦查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正月24日侦查先锋在碧蹄馆(今首尔/汉城西北)南方的砺石岭遇到日军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的侦察队数百名,一时之间,双方前锋交战互有伤亡,日方败退损失60骑,查大受则退往碧蹄馆。26日提督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京城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2000余骑从开城疾驰引援。孰料日军立花宗茂领3200骑正在砺石岭,从清晨开始以部将十时连久、池边永晟的奋战战死,历经5小时击退了查大受的军势,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展开为鹤翼之阵,于砺石岭北方的望客砚迎来查大受军势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近中午时分,突然20000日军先锋军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出现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日军本队20000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进军,措手不及两军已犬牙交错,无法退兵。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刚开战明军先锋击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3000,但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3000又反包夹明军先锋,但是战况仍是明军优势,一方日将立花宗茂领3000从日军左方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见机突击明军右翼,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将(小野成幸)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而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击,正面则是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如同被包围的态势,此时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各自持刀奋迅作战,其中李有升为护卫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刺杀,日军的立花军中也有安东常久、小串成重两位部将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将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军势欲加包围,然而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日军小早川隆景惊讶明军援军的到来方始退军。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唯明军投入战役人数无法确定,日史记载明军人数为20000人,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形成历史上的争议。因战后日军并未追击,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是胜负各半。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退守平壤,但终达到逼退日军从平壤南下的战略,而碧蹄馆之战则算是日军在战术上的成功。
朝鲜军的奋战
之后日军于2月约2万兵力转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鲜城将权栗以少数兵力大败日军,日将石田三成、吉川广家等负伤。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日军撤退至釜山,此后陆战皆集中在朝鲜南部四道,并以朝鲜勤王军与倭军的战斗为主。日军于6月中旬又攻打朝鲜南部的晋州城,为第二次晋州城攻略战,日军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以部下饭田直景、庄林一心、后藤基次以龟甲车破坏城壁,大部日军涌入晋州城而攻陷,城将金千镒战死。
玉浦海战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则派藤堂高虎率领50艘木制战船迎战。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日军,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26艘战船,剩下的舰船只得仓皇逃跑。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44艘,而日军伤亡则不计其数,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经此战役,日本水师再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
唐浦、固城、栗浦海战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唐浦港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栗浦]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已被震摄得胆颤心惊,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著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无法运送军粮,日本陆军因此无法再行侵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改令日军于朝鲜南端建筑倭城以作防备和储粮之用。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明、日议和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战失利补给无法送至,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虽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暗中对明日议和却排除朝鲜有所不满,此时日军仍然占据朝鲜南部四道,并牢牢握有釜山城。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当时兵部还和小西如安进行了详细的对谈,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语信口答应。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明神宗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其后于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第二次入侵
战事再起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鲜的使者李宗城因为犯了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首尔/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1490人的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总兵麻贵率1万7千人驻守汉城;杨元率辽东骑兵3千人,驻守南原;陈愚忠率骑兵3千人,屯兵全州;吴惟忠率4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茅国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总督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后进攻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明军副总兵杨元率领3千明军和3千余朝鲜军镇守南原,坚守数日后被日军攻破,守城将士绝大部分阵亡。攻破南原后,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的日军屠城一日。这时驻全州的明将陈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加藤清正的右路军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贵命副总兵解生等率军2千,奔赴稷山北部,巩固汉城的前沿阵地。七日,于稷山北与日本战国名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三军团一部发生遭遇战。明军的后续部队杨登山率军赶到,大败黑田长政,黑田长政退守稷山闭门不出。此时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参将彭友德率领的中朝联军重兵包围,死伤惨重。9月,明军逮捕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鸣梁海战
于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著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著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歼灭日舰30余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著,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日军蔚山防卫获胜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长政等日军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王京(今首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补他,但亦遣官查察。同时明军于攻打蔚山期间,明将高策率2万2千偷袭日军本阵釜山,也被日将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袭和火计击退,是为般丹之战。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败的杨镐,新增兵力给于刘铤并调派水陆约15万军力进朝鲜,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铤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明将张榜、蓝芳威、梅伯等于此时参阵。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铤,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进攻之时,各率约五万分三路,以梅伯攻蔚山、邓子龙、刘铤进攻松岛、顺天,日军面对庞大军势无法获得良好战果,仅能防守。5月明将梅伯率约5万进攻蔚山城,结果被来援的日将立花宗茂以千人从5月4日开始至5日利用夜袭和假情报逐次击退,救援了蔚山城中的加藤清正,明军因东路攻势受挫暂时停止进击。6月,杨镐罢职候查。
形势逆转
就在明军作出防御准备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却于7月死于京都伏见。9月,明军与日军于蔚山等处对战,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万余攻打日军新起的城寨,被日将岛津义弘7000兵力打败,是为泗水之战。
露梁海战
主文章:露梁海战。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据某些史书记载李舜臣是遭到明军火器误击,其实这种”友善之火”在战争中常常发生,到也不足为奇),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其子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焚溺的日军则以万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击将其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其于日军成功撤退。
结束
12月,日本残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为崖深而道浅,将士不敢进。结果陈璘在夜里潜入,向其连珠炮发,日军只得逃去,陈璘更领明军追击。朝鲜之役共历七年,明军丧师三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
影响
明朝
明军虽然最后成功击退日本,保住了朝鲜,但其丧兵三万余,糜饷数百万,使得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
壬辰倭乱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现代汉语中称为万历朝鲜战争。这场战争由日本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92年派兵侵略朝鲜引起。朝鲜向明朝求援,明神宗应请求派遣大军救援,明朝和朝鲜陆军及水师多次并肩作战,加之配合上李舜臣设计的龟船,中朝军队最终获胜,朝鲜转危为安;日军主力被迫撤退,日本企图侵占朝鲜并以之为跳板进攻中国的企图破灭,丰臣秀吉也在希望破灭后不久死去。他死后不久,日本军队被迫全部从朝鲜撤退。
第一次入侵
图谋中国
在1591年5月,日本太阁(前关白)丰臣秀吉在1588年基本统一日本后,为了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决定对外发兵,以获取更多的土地,并完成其最终统一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国,称霸东亚的图谋。他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6月,派出使者宗义智通告朝鲜国王宣祖李昖(yán,音言),表示他有意于明年(1592年) 春天假道朝鲜进攻明国,并请多多包涵与协助,秀吉致书朝鲜国王云:“吾欲假道贵国,超越山海而直入于明使四百州溶化我俗,以施王政于亿万斯年。”但朝鲜因久事明而拒绝。当时朝鲜八道武备废弛,李昖重文轻武,以致“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数没有设防,使得丰臣秀吉欲先吞并朝鲜,再吞并中国。
日本出兵
1592年3月丰臣秀吉共调动了军队三十万六千二百五十人,以十五万八千七百人区分为九个军团渡海至朝鲜作战,以宇喜多秀家为总指挥,其余军团编制如下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团18700人、加藤清正率第二军团22800人、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团11000人、毛利秀成第四军团14000人、福岛正则第五军团25000人、小早川隆景第六军团15700人、毛利辉元第七军团30000人、宇喜多秀家第八军团10000人、羽柴秀胜第九军团11500人、再加上九鬼嘉隆率九千二百人水师和七百艘舰船作运输士兵和海战。而为了补充兵源,命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杉景胜、蒲生氏乡、伊达政宗将他们的旗下的军队集结在名护屋作为预备队,共10万5千人。一时间“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在战略上,采用德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后,丰臣秀吉借口朝鲜拒绝攻明,于4月正式开始了攻略朝鲜的战争。四月 12日其第一军团一万八千七百人先渡海至对马岛待命。四月13日九军出发之命到达,4月14日侵朝的日军首先于釜山登陆,19日后的5月2日攻陷朝鲜王京汉城,6月15日攻陷平壤。
义军反攻
面对日军的大举侵略,朝鲜各地的有力乡士自立组织义军,当中如庆尚道的星州的郭再佑,于4月21日组织义兵,屡次令安国寺惠琼败战使其无法顺利进入全罗道,甚至在10月10日的第一次晋州城之战中击退细川忠兴和长谷川秀一的大军,获得“天降红衣将军”的美名,还有郑仁弘、孙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辉元无法顺利统治庆尚道。 全罗道光州的金千镒、全州高敬命也于6月1日组织义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赵宪、僧人灵圭则于7月3日整顿兵力,联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军第六军团,其中经历清洲城之战、梁丹山之战、两次锦山之战。 另外还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安对抗黑田长政,以上皆令部份日军吃足苦头,一时妨碍了日军的侵略。
求助明朝
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于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再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当时朝鲜全国八道已失,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辽东半岛之地义州一带尚未为日军所陷,宣祖李昖知道若没有明朝的帮助,根本没有可能光复朝鲜,因此便派几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鲜的使臣们用尽方法,除了向万历皇帝递交正式的国书外,分别去游说明朝的阁臣、尚书、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愿意内附于明朝,力图促使明朝尽快出兵援朝。而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因此,不久后便答应宣祖李昖渡过鸭禄江,居住在大明领土辽东半岛的宽奠堡,等于正式受到明廷的保护,同时出兵援助朝鲜。
辽东派兵
6月17日明朝参将戴朝与游击史儒率军进入朝鲜,得知平壤陷落后,随即退回义州。7月间朝鲜使节李德馨屡次上书明朝辽东巡抚郝杰,并在巡抚帐下日夜痛哭不走,辽东巡抚受其感动,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骑兵5000人渡鸭绿江救援朝鲜,与日军战于平壤城,但因天雨马蹄纷纷溃烂,加上祖承训不知善用骑兵之利,反而领兵轻率进入平壤城内,城内多狭巷,骑兵不但无法冲锋,更成为日军鸟铳伏击的对象,导致军溃将亡,承训仅以身免,朝廷震动。
明朝正式出兵
同年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并诏天下督抚举将材。于10月16日,明朝命李如松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如柏、如梅为副总兵官,一同开赴朝鲜。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4万精锐。这支军队的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綎率川军5千,做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在1592年12月25日,总兵官李如松从宁夏胜利归辽后,尚不及休息即率军43000余人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元月5日进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与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18000人战于平壤,平壤城易守难攻。东有大同、长庆二门,南有芦门、含毯二门,西有普通、七星二门,北有密台门,有牡丹峰高耸,地形险要。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吴惟忠率领步兵当先,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骑兵居后,攻击北部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李成梁另一子)、参将李芳春领兵进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力攻城南芦门;主帅李如松督阵。明军主力将进攻平壤的南、西、北三个方向,东面给日军留出退军路线。祖承训率领的明军率先突破城南的芦门,接着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也相继被明军攻占。小西行长一看大势已去,率领残兵退守城北一隅风月楼。入夜,日军自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大同江向王京退却。沿途早有李如松部署的李宁和查大受伏兵等候,一阵掩杀,击毙数百日军。当时明军配有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火炮数百门,日军火绳枪虽然略优于明军火统,但日军却没有明军威力强大的火炮。朝鲜纪录如此形容,“在距城5里许,诸炮一时齐发,声如天动,俄而花光烛天”,...“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天崩地裂,犯之无不焦烂...”。李如松卒收复平壤、开城,并且进攻王京(汉城)。
明军兵败碧蹄馆
李如松在平壤大捷后,欲乘胜追击日军,先遣副总兵查大受与朝鲜将领高彦伯领骑兵数百侦查开城至王京之间的道路,正月24日侦查先锋在碧蹄馆(今首尔/汉城西北)南方的砺石岭遇到日军前野长康、加藤光泰的侦察队数百名,一时之间,双方前锋交战互有伤亡,日方败退损失60骑,查大受则退往碧蹄馆。26日提督李如松得报后,以为日军如当地土民所说弃京城撤退,遂率领本部兵马骑兵2000余骑从开城疾驰引援。孰料日军立花宗茂领3200骑正在砺石岭,从清晨开始以部将十时连久、池边永晟的奋战战死,历经5小时击退了查大受的军势,如松得知先锋已经交战迅速展开为鹤翼之阵,于砺石岭北方的望客砚迎来查大受军势后于碧蹄馆重整军阵,此时近中午时分,突然20000日军先锋军如小早川隆景、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吉川广家等出现占领望客砚,后面还有日军本队20000如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进军,措手不及两军已犬牙交错,无法退兵。由于碧蹄馆地形狭隘,又多泥泞水田,不利骑兵行动,于是李如松且战且退,往北方高阳市的出口惠阴岭,急忙传令中军主力急速进兵,虽然刚开战明军先锋击退小早川隆景的左翼先锋粟屋景雄3000,但隆景右翼先锋井上景贞3000又反包夹明军先锋,但是战况仍是明军优势,一方日将立花宗茂领3000从日军左方移动至明军右侧山上,见机突击明军右翼,立花军中其中一位金甲倭将(小野成幸)与李如松单挑时,被李如梅射杀,而明军左翼也遭到毛利元康、小早川秀包的突击,正面则是小早川隆景压制,明军顿时如同被包围的态势,此时李如柏、李宁、查大受、张世爵、方时辉、王问等明将皆各自持刀奋迅作战,其中李有升为护卫如松而遭到隆景部将井上景贞刺杀,日军的立花军中也有安东常久、小串成重两位部将战死,小早川秀包麾下更有八名部将身亡,不久小早川隆景投入吉川广家、宇喜多秀家、黑田长政的军势欲加包围,然而明军终于等到左协大将副总兵杨元率援军到来,杨元奋勇冲破日军包围领军抢占如松右方阵地,并和李宁的炮营发炮轰击日军援护明军撤退,日军小早川隆景惊讶明军援军的到来方始退军。两军从午后交战6个小时至黄昏,据朝鲜史载两军各死伤五、六百人,部分日史记载倭军斩首明军6000人,唯明军投入战役人数无法确定,日史记载明军人数为20000人,远高于朝鲜史的记载,形成历史上的争议。因战后日军并未追击,显示日军并未完全控制战场,此役应该是胜负各半。但是李如松经此役后,因亲兵死伤甚重,加上明军北兵与南兵之争日烈,如松以后就无意进取,退守平壤,但终达到逼退日军从平壤南下的战略,而碧蹄馆之战则算是日军在战术上的成功。
朝鲜军的奋战
之后日军于2月约2万兵力转攻京城西北方的幸州山城,朝鲜城将权栗以少数兵力大败日军,日将石田三成、吉川广家等负伤。2月,李如松改变策略,于3月初焚烧日军于龙山的粮仓粟数十万,逼使其撤退。4月19日,日军因为缺粮,被逼由王京撤退。5月四川参将刘綎率军五千赶赴援朝,并被任命为副总兵。日军撤退至釜山,此后陆战皆集中在朝鲜南部四道,并以朝鲜勤王军与倭军的战斗为主。日军于6月中旬又攻打朝鲜南部的晋州城,为第二次晋州城攻略战,日军加藤清正、黑田长政以部下饭田直景、庄林一心、后藤基次以龟甲车破坏城壁,大部日军涌入晋州城而攻陷,城将金千镒战死。
玉浦海战
在明军驰援的同时,朝鲜水师在海战则占据了主动权。1592年5月4日,当时的朝鲜全罗道左水使李舜臣,统率75艘舰船驶出全罗南道丽水港,准备对日军发动进攻。日军则派藤堂高虎率领50艘木制战船迎战。5月7日,朝鲜水师偷袭日军,日军被杀个措手不及。一轮激战过后,日军损失惨重,被朝鲜水师消灭了26艘战船,剩下的舰船只得仓皇逃跑。李舜臣继而在合浦、赤珍浦海面再歼灭余下的日军。5月9日,这场海战最终结束。从此朝鲜水师掌握了制海权。全场海战朝鲜水师共歼灭日舰44艘,而日军伤亡则不计其数,相对而言,朝鲜水师只是伤亡了很少的兵力,舰船更是丝毫无损。
这场玉浦海战是壬辰战争爆发以来,朝鲜军队的首场大捷,因此大大振奋了朝鲜军民抗敌的决心,并使得日军输送兵力和粮食辎重至朝鲜半岛从此变得困难,因为日军在此战后已丧失大半制海权。
泗川海战
1592年5月27日,日本水师不甘失败,转而向庆尚南道的泗川进攻。李舜臣得知消息后,立即于5月29日率龟甲船队23艘出发,迅速驶至泗川海湾外面。当时海湾内共有12艘日本楼船,但日军对上次海战失利犹有余悸,因此当他们见到朝鲜水师驰援,便迅速逃至陆上,在山上布防。李舜臣于是命朝鲜水师假装撤退,以引诱日军登船追击,结果日军中计。这时正好潮涨,大大有利于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和板屋船这类大型舰船活动,因此当日舰出动时,李舜臣即下令众舰船迎击。很快地,日舰便被打败。而李舜臣虽然在战斗中负伤,但仍继续指挥官兵杀敌,结果12艘日舰全部被击沉。
经此战役,日本水师再不主动进攻,而改为防御和偷袭朝鲜水师。
唐浦、固城、栗浦海战
6月2日,李舜臣统领的朝鲜水师龟甲船队主动出击,进攻在唐浦港内停泊的21艘日舰,日舰被朝鲜水师两面包抄,最后被全歼。唐浦海战获胜后,李舜臣稍事休整。6月4日,与全罗右水使李亿祺会师,并于6月5日清晨齐其一起率领51艘战船,向固城唐项浦的海湾内的26艘日舰进攻,并从两面对其包抄围攻。结果日舰除了一艘被故意放走外,其余全部被歼灭。当晚,该艘故意放走的日舰将岸上日军接载上船,并欲于6月6日凌晨逃走,但这正中了李舜臣的计谋,结果朝鲜水师歼灭了该艘日舰,固城唐项浦海湾的全部日舰均被歼灭。6月7日,朝鲜水师再度出击,向[栗浦]的7艘日舰进攻,日军不敢迎战,掉头便跑,但结果仍被李舜臣全歼。
这三场海战后,日本水师已被震摄得胆颤心惊,但日军主帅仍未心息,决定集结兵力,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结果导致了闲山岛海战。
闲山岛海战
为了与朝鲜水师进行决战,日本水师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兵分三路向朝鲜水师发动进攻。而李舜臣则将其全罗道的舰队和庆尚道的部分舰队组成联合舰队,准备迎战。7月6日,李舜臣进兵出唐浦附近水域,并于7月7日清晨,将集结于巨济岛的日本水师引至闲山岛附近水域决战。李舜臣选择在此地决战是因为这里有著较为宽阔的深水环境,易于设置埋伏,可以向日本舰队进行包围歼灭。
在决战开始不久后,朝鲜水师的战船即将日军包抄起来,而朝鲜水师的龟甲船则向日军舰队直撞过去,很快便撞翻了日军舰队前列的几艘大船,而其余朝鲜战船也奋勇杀敌,与敌作殊死战,结果日军的61艘战舰被全歼。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闲山岛大捷”。
经此一役,日本水师完全丧失制海权,无法运送军粮,日本陆军因此无法再行侵略,结果丰臣秀吉只有与明朝讲和,改令日军于朝鲜南端建筑倭城以作防备和储粮之用。而李舜臣则被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师统制使。
明、日议和
1593年6月,日本因海战失利补给无法送至,加上朝鲜破坏过度,造成瘟疫流行,当地征发粮食不易,以及急于保全占据朝鲜南部四道的战果,遂派使节随同明使沈惟敬由釜山至北京城议和。7月,朝廷宣诏退兵以进行日本封贡事宜,于是李如松大军撤退,只留刘綎及游击吴惟忠共七千六百人分别扼守要口。但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再撤吴惟忠兵,结果只留刘綎兵防守。9月,朝鲜国王李昖虽上表答谢朝廷援救及助其复国,但是暗中对明日议和却排除朝鲜有所不满,此时日军仍然占据朝鲜南部四道,并牢牢握有釜山城。12月,明朝命蓟辽总督顾养谦兼责打理朝鲜事宜,并召回宋应昌、李如松。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5月8日,丰臣秀吉在名护屋会见了到达日本的明朝使团。由于语言不通,双方的会谈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长之间进行。丰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1、迎明帝公主为日本天皇后;2、发展勘合贸易;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沈惟敬一口答应了这丧权辱国的七条建议,但对同行的谢用锌、徐一贯等人却诈称丰臣秀吉已同意向明朝称臣,请求封贡,并退出侵朝日军。而小西行长则对丰臣秀吉汇报说,明朝使者已经同意了丰臣秀吉的七条建议,只需派日使与明使一道去北京请大明皇帝最后批准。就这样,在两位奸商欺上瞒下的斡旋后,双方几乎要达成外交史上最为荒唐的“鸡同鸭讲”协议。1594年10月,日本议和使者小西如安与明朝使团一道去北京,二小西如安也早已与小西行长达成了攻守同盟。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后,与石星进行了谈判,一口答应了石星提出的三项条款:1、日军在受封后迅速撤离朝鲜和对马;2、只册封而不准求贡;3、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当时兵部还和小西如安进行了详细的对谈,小西如安欺明朝人不懂日语信口答应。这时沈惟敬也递交了伪造的日本降表。明朝君臣大为满意。明神宗立即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并按小西提供的名单册封了日本国大臣。其后于1595年1月,明朝遣使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令沈惟敬一同前往。诏书内容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圣仁广运,凡天覆地载,莫不尊亲帝命。溥将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诞育多方 。龟纽龙章,远赐扶桑之域;贞珉大篆,荣施镇国之山。嗣以海波之扬,偶致风占之隔。当兹盛际,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西驰一介之使,欣慕来同。北叩万里之关,肯求内附。情既坚于恭顺,恩可靳于柔怀。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赐之诰命。于戏龙贲芝函,袭冠裳于海表,风行卉服,固藩卫于天朝,尔其念臣职之当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无替款诚,祗服纶言,永尊声教。钦哉!”这封诏书现存于大阪博物馆,为惯用的御笔文体写就,俨然一副中央大国皇帝对蕞尔小邦降恩封赏的口气。丰臣秀吉听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一句时,暴跳如雷,摔诏书于地说:“不是明帝乞和封我为大明皇帝吗?日本国,我欲王则王,何待明虏之封?”接着丰臣秀吉便要将小西行长治罪,并立即把中朝使团驱逐出境。就这样,历时两年的议和闹剧,彻底破裂了。沈惟敬归国途中,滞留朝鲜,不敢回京。他假造了一道丰臣秀吉的谢恩表由另一使臣递交朝廷。这道假冒的谢恩表被明廷识破,再加上朝鲜方面传来日本再度备战的消息,明神宗方知上当受骗,大怒,当即下令把兵部尚书石星下狱问罪,并命驻朝明军捉拿沈惟敬,就地正法。
第二次入侵
战事再起
在战争平息了一年多后,1596年4月,朝鲜的使者李宗城因为犯了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还王京(今首尔/汉城),朝鲜方面随即下诏逮捕其入狱,但已惹来丰臣秀吉的不满。5月,明朝再次提议赐封丰臣秀吉,命都督佥事杨方亨、游击沈惟敬一同前往。9月,明朝赐封的使者杨方亨抵达日本,但丰臣秀吉因朝鲜王子不偕同前来以答谢而发怒。结果丰臣秀吉不肯受封,并决心再次发兵侵略朝鲜。在1597年1月,日军拒不退出釜山,朝鲜得知日军再次入侵,于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这次再侵朝鲜,丰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战失利使得不能大量运兵和运输补给的教训,使用反间计诬陷李舜臣阴谋篡权,使得李昖将李舜臣下狱,其后将其贬为士兵,只能白衣从军。
再援朝鲜
1597年初,日本出动141490人的兵力,水陆并进再度入侵朝鲜。2月,明朝再次议定援朝征日,以麻贵为备倭总兵官,统率南北诸军。在3月,明朝以山东右参政杨镐为佥都御史,经略朝鲜军务,并以兵部侍郎邢玠为尚书,总督蓟、辽、保定军务,经略御倭。5月,邢玠赶至辽东。开赴至朝鲜的第一批明军共约3万余人。总兵麻贵率1万7千人驻守汉城;杨元率辽东骑兵3千人,驻守南原;陈愚忠率骑兵3千人,屯兵全州;吴惟忠率4千人进至忠州,与南原军互相呼应;茅国器率兵3千人屯星州,控制岛岭、秋风岭。明军的战略部署是,上述各军据守本部要塞,待总督邢玠率领的4万大军一到,明军和朝鲜军即转入战略反攻,由南原、忠州发动钳形攻势,直捣釜山之敌。6月,日本兵船数千艘停舶于釜山,逐步向梁山、熊川逼近。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后进攻南原(为全罗道外藩,一旦失守,天津、登、莱皆可扬帆而至)。明军副总兵杨元率领3千明军和3千余朝鲜军镇守南原,坚守数日后被日军攻破,守城将士绝大部分阵亡。攻破南原后,付出很大伤亡代价的日军屠城一日。这时驻全州的明将陈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加藤清正的右路军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的屏障尽失,再一次濒临险境,朝鲜局势再度危若累卵。九月六日,麻贵命副总兵解生等率军2千,奔赴稷山北部,巩固汉城的前沿阵地。七日,于稷山北与日本战国名将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率领的日军第三军团一部发生遭遇战。明军的后续部队杨登山率军赶到,大败黑田长政,黑田长政退守稷山闭门不出。此时攻打青山的日军也被参将彭友德率领的中朝联军重兵包围,死伤惨重。9月,明军逮捕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并与在明军和日军之间两边获取利益的沈惟敬一同俱论罪处死,结果石星于1599年死于狱中,沈惟敬则于市集斩首。12月,援朝明军与日军大战于蔚山。
鸣梁海战
于战事再起之初,朝鲜水师几乎全军覆灭,结果无奈之下,朝鲜政府再次起用本来已遭罢黜的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时,原来苦心经营的水师,只剩下数艘舰只。但他因为身系救国重任,惟有在这个逆境里尽其全力,在全罗道右水营著手重建海军。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挥著这支刚重建的水师,再度与日本水师决战,而决战地就是在鸣梁海峡。
李舜臣守在鸣梁海峡,但因兵力薄弱,所以决定设陷阱,派人乘退潮时在岸边设置了铁索与木桩。9月16日,日军统帅藤堂高虎率领330余艘战船和2万陆军出发,欲趁涨潮时攻进鸣梁海峡,全歼朝鲜水师。李舜臣首先将海峡内的民用船只侨装成战舰,以扰乱日军,使其以为朝鲜水师已恢复过来。他自己则亲率12艘战船引敌深入鸣梁海峡。在成功引诱日军进攻后,李舜臣随即发起集中的攻击,对准日军指挥舰攻去,结果歼灭了日军指挥舰和其他战船2艘,并击毙日军主帅来岛通总。同时间,潮水开始退却,朝鲜舰船趁势进攻,日舰因失去主帅,军心散涣,只得顺潮向东撤退,但却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铁索和木桩,无法退却。结果朝鲜水师全力拚杀,歼灭日舰30余艘,并击毙日军4000余人,再度重创了日本水师,重新掌握了制海权。
鸣梁海战的胜利,使得丰臣秀吉再度面对运兵和运输补给困难的问题,而日军虽然随后在陆战有所得著,但亦已后继无援,其最后败局已定。
日军蔚山防卫获胜
1598年1月,明朝援朝和攻打蔚山的军队因为日本的毛利秀元、黑田长政等日军的援兵突然赶至,大为震惊。杨镐赶不及下令,便策马率先赶奔王京(今首尔/汉城),麻贵亦继而赶之,一时间所有军队皆溃败。只有副将吴惟忠、游击毛国器断后,日军在得胜后暂退以保住胜果,明军的辎重大多丧失。杨镐与邢玠却向明朝朝廷谎报前线大捷。但当时各营欲向明朝朝廷回报,士卒死伤二万,这使杨镐大怒,按而不报,只称死伤百余人。赞画主事丁应泰得知战败,至杨镐处商议应对计略,但杨镐竟出示张位、沈一贯的手书,扬扬自得。这令丁应泰愤而向朝廷回报战败事实,明朝首辅赵志皋欲保杨镐,决定暂时不逮补他,但亦遣官查察。同时明军于攻打蔚山期间,明将高策率2万2千偷袭日军本阵釜山,也被日将立花宗茂以8百人用夜袭和火计击退,是为般丹之战。2月,邢玠招募江西水军,并欲以海路运兵以作持久之计。5月明朝廷叫回攻略蔚山城失败的杨镐,新增兵力给于刘铤并调派水陆约15万军力进朝鲜,于是都督陈璘以两广之兵,刘铤以四川之兵,邓子龙以浙江、南京之兵赶至增援,明将张榜、蓝芳威、梅伯等于此时参阵。邢玠将明军兵力分为水陆四路,每路置一名大将,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铤,水路陈璘,各自负责握守要地,相机而动,进攻之时,各率约五万分三路,以梅伯攻蔚山、邓子龙、刘铤进攻松岛、顺天,日军面对庞大军势无法获得良好战果,仅能防守。5月明将梅伯率约5万进攻蔚山城,结果被来援的日将立花宗茂以千人从5月4日开始至5日利用夜袭和假情报逐次击退,救援了蔚山城中的加藤清正,明军因东路攻势受挫暂时停止进击。6月,杨镐罢职候查。
形势逆转
就在明军作出防御准备时,日本的关白丰臣秀吉却于7月死于京都伏见。9月,明军与日军于蔚山等处对战,互有胜负。10月,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出击进攻日军,并大败之。然而董一元率兵3万余攻打日军新起的城寨,被日将岛津义弘7000兵力打败,是为泗水之战。
露梁海战
主文章:露梁海战。
11月,日军无心恋战,由蔚山出逃,明军分道进击。加藤清正率乘船撤退。明军由陈璘提督水师,副将邓子龙、游击马文焕等皆由其统属。以战舰数百,分布忠清、全罗、庆尚各个海口。就在日军将领撤退之时,陈璘派遣邓子龙偕同朝鲜名将李舜臣联合出击,在露梁海上截击想援救小西行长的日军援军立花宗茂、岛津义弘、小早川秀包、宗义智、寺泽广高等部。邓子龙年逾七十,仍然意气风发,率三巨舰向日军进攻,并自为前锋,与日军决战。战斗时曾携壮士三百人跃入朝鲜战舰以救援,直前奋击,日军死伤无数。但其他战舰却误掷火器于邓子龙的战舰,使战舰起火,结果邓子龙无路可退,壮烈牺牲。而李舜臣领兵来援,率龟甲船冲入敌阵,但却被日军包围,结果不幸身中流弹而亡,(据某些史书记载李舜臣是遭到明军火器误击,其实这种”友善之火”在战争中常常发生,到也不足为奇),他死前叮嘱不许张扬,并把军旗交给其子代为发号施令,以继续战斗。随后副将陈蚕、季金等领军赶至,夹击日军,日军则因为成功让小西行长脱困而且战且退。而得以逃脱登岸的日军又为明朝所歼,而焚溺的日军则以万计。这时刘綎方进攻小西行长,并夺取桥寨,陈璘以舰队一同攻击,再焚烧日军战舰百余艘。小西行长的友军岛津义弘引舰队来援,陈璘亦击将其败,结果来援日军只得扬帆退去,立花宗茂则作为殿后接应小西行长让其于日军成功撤退。
结束
12月,日本残兵再次由乙山偷渡,但因为崖深而道浅,将士不敢进。结果陈璘在夜里潜入,向其连珠炮发,日军只得逃去,陈璘更领明军追击。朝鲜之役共历七年,明军丧师三万有余,糜饷数百万两,才平息战事。
影响
明朝
明军虽然最后成功击退日本,保住了朝鲜,但其丧兵三万余,糜饷数百万,使得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这使得明朝在面对
那是因为在清朝末,如果是在康乾盛世期间,小日本还是会败的!
清朝整天闭关锁国, 把中国能的啥都不是。清军从康熙之后就基本上谁也打不过了,乾隆到死也没弄住白莲教起义。和日本打就更不用说了
不是清朝无能,是但是日本的军事实力和国力已经超过了清朝,在加上当时清朝已经有过多次割地赔款,元气大伤,以及军事上的指挥不力,故而输了!
而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明朝在国力 科技 军事上均超过日本,所以赢了也很正常!
而在明朝的时候,当时明朝在国力 科技 军事上均超过日本,所以赢了也很正常!
是的
明朝时,当时明军才平定西北叛乱,军队精锐,士气高昂,而且当时明军无论陆军装备与水军战舰均优于日军
清朝对抗的是一支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战斗力(军费全拿去修园子了)相差太悬殊
明朝时,当时明军才平定西北叛乱,军队精锐,士气高昂,而且当时明军无论陆军装备与水军战舰均优于日军
清朝对抗的是一支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军队,战斗力(军费全拿去修园子了)相差太悬殊
本文标题: 除了义满受封、争贡之役、壬辰倭乱这种众所皆知的大事件,明朝与日本还有哪些交往的故事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4408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