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怡和洋行(一)《两个鸦片贩子的香港情缘》在老一辈鸦片家威廉和詹姆斯退休之后,他们的侄子或者外甥相继扛起了怡和走私鸦片...
相关阅读:怡和洋行(一)《两个鸦片贩子的香港情缘》
在老一辈鸦片家威廉和詹姆斯退休之后,他们的侄子或者外甥相继扛起了怡和走私鸦片的大旗,成为了伶仃洋上的毒二代。(毒二代:指舅舅或叔叔走私鸦片且非常有钱)
1
战后香港
在威詹二人相继返回英国之后,接替二人的新晋怡和大班(相当于旧时洋行的CEO)是詹姆斯的侄子亚历山大(Alexander Matheson,在其他文献中被译为央·马地臣)。
马地臣家族有着优良的带小号传统,一般都是叔叔带着侄子升级。比如,亚历山大22岁就跟着叔叔詹姆斯出来混了[3],詹姆斯年轻时候也是跟着他的叔叔在印度混。
当然,詹姆斯的运气要差一些,他在印度没混多久就被叔叔赶走了……如今的詹姆斯看着充满稚气的亚历山大,满眼都是自己当年的模样。
上篇里说,詹姆斯在熬死第二个合伙人之后,心已经飞到了威廉那里。不过,叔叔未到,侄子先行,年轻的亚历山大率先被派到了麦尼克行给威廉打下手。
在其后的几年里,亚历山大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学习鸦片和走私知识,终于,在1843年坐上了怡和的头一把交椅。彼时,怡和的一只脚已经踏入香港了。
怡和进军香港的过程充满了猴急色彩,英军刚刚占领香港,怡和就迫不及待地在岸边搭起了大型草棚作为仓库,不久之后,更是改成了石筑。这个石头建筑物,也是香港岛上的第一座坚固建筑物[1],当然,也是第一座违章建筑。
1845年英国海军医的维港水彩画。
来源:香港發展地圖集[5]
大英帝国当然不允许这种挖资本主义墙角的行为,想盖房的可以,不交钱的不行。于是,1841年6月,义律在澳门进行了香港的第一次土地拍卖,卖了39块土地[4][1]。各大鸦片商纷纷举牌,其中怡和洋行拍到了东角的土地,也就是现在的铜锣湾。
不久后,英国政府在东角旁边的地方也改了几座楼,与怡和做了邻居。之后在1842年建了皇后大道,附近渐渐形成一个市镇,叫维多利亚城(Vicotoria City),也叫女王城,就是今天的中环部分。
香港1841年地图
Hong Kong Map made by Edward Belcher in 1841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出,刚刚开埠的香港,如果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山山山海。也难怪当时巴麦尊对香港的描述是:鸟不生蛋之地,一间房屋也建不成[9]。不过这毕竟是陆地,比之前怡和在趸船上的基地要舒服多了。1844年,怡和的总部,正式搬到了香港。
北望九龙,亚历山大怅然泪下,发了条微博:港漂12年,终于买房了!与百年之后的小米的“北漂”9年不同,怡和是真的在伶仃洋的海水上漂了12年……
不过,亚历山大没有想到的是,香港马上用一次衰退浇灭了怡和的乔迁之喜。
香港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得益于鸦片战争。英军在占领香港之后,把香港当成了中转基地,用于补充军需,伤员休养等等。而战时广州的贸易中断,香港也承担了一部分之前广州的功能,成为了外商囤货、转口之地[6][1]。
不过,好景不长:一来英军撤军之后,香港失去了一部分业务;二来五口通商,商人们都转向五口直接进行贸易,香港也就没有什么存在感了。毕竟英国人瞧上的,一直是长三角而非珠三角,现在主菜都上了,谁还会吃瓜子呢?
香港的经济下行,最先坐不住的是英国商人,当然他们也没什么办法,已经在房产上投入了大把金钱,跑路是不可能了,那该怎么办呢?这个时候,英国商人充分发挥了大英帝国的民主抗争精神:跟政府手里买的地,找政府闹啊!
于是,一帮英国商人开始了他们对于殖民地政府的絮絮叨叨,让政府回应他们的诉求。然而香港的衰落是经济运行的结果,殖民地政府也没有办法啊……于是这种絮絮叨叨一直持续到了1847年,美国发现金矿为止。
美国发现金矿之后,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于是大批华人开始了淘金之旅。1851年,南边的澳大利亚也发现了金矿,这个消息也在珠三角地区引发了淘金热,人们纷纷出国打工[1]。
借着淘金热,苦力贸易开始在沿海城市兴起。作为法外之地的香港,凭借着可以“自由”出洋的独特优势以及便利的航运条件,再次脱颖而出,成为了苦力贸易中心,而这也再次托起了香港的经济。
来源:马来西亚华裔博物馆
怡和作为走私界的老牌劲旅,干起“卖猪仔”的营生来当然是轻车熟路。虽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怡和仍然在后来的苦力贸易中获利颇丰[7][1]。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寻求转型(卖猪仔)的同时,怡和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老本行(走私鸦片),并且凭借着自己的敬业以及与殖民地政府的良好关系,和颠地洋行一起,成为了伶仃洋上的鸦片双骄。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认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品质是专注,而这一品质,在怡和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顺境、逆境,富有、贫穷,战争、和平,怡和的鸦片走私船,始终心无旁骛地行驶在伶仃洋上,从来就没有停过。
在当时,英国佬其实是非常希望将鸦片合法化的,在两国交涉过程中不断地以各种方式对负责交涉的官员进行暗示和利诱,宣扬鸦片合法化的好处,仿佛羞涩的少女见到了暗恋对象,想要撩拨对方,但是又碍于面子,只能狂送秋波。
不过道光帝一直没有松口,负责交涉的官员心中想着已经被发配到大西北的林则徐和大东北的琦善,自然也是不敢自作主张的。于是因鸦片而起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反而在战后《南京条约》中对鸦片只字未提,鸦片贸易在中国仍然属于违法行为[8]。
当然,这对于英国鸦片商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之前尚且顶风作案,现在还多了香港这么一个法外之地,根本无惧任何中国法律。
英国殖民地政府在这个时候,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又当又立(又当又立:指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当时的总督亨利·璞鼎查(Henry Pottinger,资料中一般称其姓,璞鼎查)一方面对鸦片走私暗地支持,另一方面为了应付英国国内的反对派和讨好清政府,在香港发布禁烟公告,表明自己的高尚立场。
这个亨利是香港的第一任总督,任命总督的时候,《南京条约》已经将香港割给英国当殖民地了。上篇说的义律,是香港的第一任行政长官,那时候义律只是占领了香港,香港还不算是英国殖民地。
当然,也正是因为义律没能占领舟山,而是占了“鸟不生蛋”的香港,所以在登陆香港5个月后,义律被撤职了……接替他的,正是亨利。亨利作为英方全权代表,负责处理鸦片战争的后续事宜,以及《南京条约》的签订[10]。
亨利·璞鼎查
来源:wiki
以亨利的姓氏命名的砵典乍街(Pottinger Street)如今也成为了中环的一个著名景点,诸多热门电影,包括《色戒》、《十月围城》、《无间道III》等都曾在此取景。
砵典乍街最初是從皇后大道中向荷李活道鋪建。由於該處頗為陡直,故用石塊鋪蓋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1858年,政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但由於整條街均用石塊鋪砌,華人稱之為「石板街」[14]。
来源:wiki,痞客邦
鸦片没有在《南京条约》后合法化,其实是间接地帮助了怡和这种鸦片走私龙头企业。亚历山大自己也认为,虽然合法化对于降低运费有帮助,但是由此带来的潜在竞争对于怡和未必有利[1]。
鸦片贸易最终还是在1860年的《天津条约》中合法化了,不过这仍然给怡和留下了足够多的缓冲时间。
1847年,亚历山大也回国了,之后接替了他叔叔詹姆斯,成为了议员,然后开始买地,最后封爵。怡和此后的多个领导人,走得基本都是这个路数,东方掘金,西方潇洒,有钱人的快乐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从亚历山大开始,怡和进入了群侄争霸阶段,威詹二人的众多侄子或外甥们相继登上舞台,领导怡和。
需要说明的是,詹姆斯还真有两个侄子良心发现,他们因为对鸦片的厌恶,一个拒绝为怡和工作(Hugh Matheson),另一个中途辞职了(Donald Matheson)。两个人最后混得都还不错,一个成为了企业家,另一个继承了詹姆斯的城堡……
2
改邪归正
1843年11月17日,上海依照《南京条约》正式开放通商,英国商人蜂拥而入,在第一批抵沪的轮船中,吨位最大的,便是怡和的斯图亚特号。而最先登记的25个商人中,怡和就占有一席[1]。
怡和洋行大楼
怡和洋行大楼登陆上海之后,怡和很快拍下了租界内靠近英国领事馆的一块土地,并建起了一栋三层楼房,如今坐落在外滩27号(中山东一路27号)的怡和洋行大楼,就是那栋三层楼房经过数次重建而成[11]。1955年,大楼收归国有,作为市外贸局办公楼。
来源:周到上海[12]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英国佬没占到舟山,不过上海开埠,已经可以满足他们的一切幻想了。
欣喜若狂的英国商人蜂拥而至,在上海兜售各种商品,什么西洋乐器啊,刀叉之类的。不过在当时自给自足且均贫的中国,这些个东西根本没什么销路,热情似火的英国商人们马上就被黄浦江的水浇了个透心凉。
当然,优秀的管理层总是可以很快地挖掘、培育市场,比如怡和。本着以鸦片应万变的市场策略,怡和早早就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这一站,就站到了19世纪70年代。之后,身躯肥硕的鸦片巨人开始踉踉跄跄。在身后推了他一把的,是鸦片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沙逊洋行。
如上所述,1860年,《天津条约》签订,鸦片贸易正式被合法化了。事实也的确如亚历山大所料,鸦片的合法化给怡和带来了大量的竞争对手,其中就包括出身于孟买的沙逊洋行。
大卫·沙逊
来源:wiki
沙逊洋行的创始人大卫·沙逊虽然长得像三哥,却来自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与上篇中说到的城中富豪吉吉皮的穷苦出身不同,大卫是个富二代,他爸是个著名的商人,曾经还是巴格达的首席财务官。
大卫信犹太教,吉吉皮信拜火教。不过宗教信仰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对他们来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存在的,白茫茫一片都是鸦片。
和平饭店(沙逊大厦)
沙逊家族最后在上海混得风生水起,一度成为上海滩首富。沙逊洋行是汇丰银行的发起人之一,外滩的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那栋楼就是沙逊大厦)也是他家的。
来源:慢生活宅品味
商品贸易货源、物流、市场缺一不可,鸦片也是如此。威廉当初就是先拜访了吉吉皮,搞定了货源;然后东向广州,开拓市场;最后逐渐完善自己由趸船、飞剪船、沿海航船组成的航运体系,称霸伶仃洋[13]。
不过怡和没有想到的是,最先挖自己墙角的,居然是科技的进步。随着轮船的发明和普及,从19世纪50年代起,怡和便渐渐失去了自己在海上的霸权。毕竟飞剪船再快也是帆船,是无论如何干不过有着持续动力的轮船的,怡和在物流方面先失一城。
接着时间来到了1860年,鸦片贸易的合法化,给怡和带来了众多竞争者,失去了垄断保护的怡和,在市场方面再失一城。
而货源方面,怡和更是受到了重创。沙逊洋行总部就在孟买,离鸦片产地更近,与罂粟商贩关系更加密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逊洋行就开始大量收购鸦片,抬高价格。
到了1871年初,沙逊洋行已经是各类鸦片总数70%的拥有者和控制者[1]。这个时候具备垄断地位的沙逊洋行,可以轻易地控制价格,清除竞争对手。
1872年,怡和在印度多年的合作伙伴吉吉皮行倒闭,怡和在鸦片贸易方面的三大优势全部消耗殆尽,被迫改邪归正,开始逐渐在航运、码头、金融、保险方面探索。
3
逐鹿长江
俗话说得好,上帝关门又开窗。《天津条约》便是如此,在剥夺了怡和鸦片垄断地位的同时,随着更多长江口岸的开放,也给了怡和在长江流域开展航运的机会。
不过率先抓住这个机会的并不是怡和,而是另一家英国洋行,宝顺洋行。《天津条约》的第二年,宝顺洋行就开始了在长江航线上的运营[15][1]。
宝顺洋行就是颠地洋行,也就是上面说的伶仃洋鸦片双骄中的另一骄。颠地是根据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宝顺是它给自己起的中文名,意为“宝贵和顺”。怡和也是一样,渣甸洋行是它根据创始人姓氏命名的,中文名为怡和洋行,意为“快乐融洽”。
恩,反正双骄的中文名起得是都不错,可谓金玉其名,败絮其行。
虽然宝顺洋行最早开张,不过生意做得最红火的,却是美国人开的旗昌洋行——另外一个成立于广州的鸦片商。
为了拉拢生意,旗昌一方面降低运价打价格战,另一方面放下身段拉拢华商(当然那个时候美国自己也刚建国没多久,没什么身段)。到1866年,旗昌已经吃下了长江航运市场的一半以上[1]。
旗昌洋行大楼
旗昌洋行大楼位于外滩中山东一路9号,后背轮船招商局买下并重建,解放后由上海港务监督局等单位使用,又称港监大楼[16]。
来源:wiki
面对不断强大的旗昌洋行,其他洋行也有过联吴抗曹的想法,不过因为怡和当时放不下架子,“宁可独自经营”而流产。然而怡和终究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没过多久就因为接不到单而难以为继。
而此时的宝顺洋行已经饱受伦敦金融危机打击,无力再继续运营无利可图的长江航运业务,联不联的也没什么意义了。
既然打不过,就谈吧。在1867年1月,旗昌、怡和、宝顺三大洋行在香港达成协议,规定未来十年:怡和和宝顺不再踏足长江航线;旗昌不再踏足上海以南的沿海航线(上海宁波航线除外)[1]。
同年,因为巨额债务导致了自身流动性不足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宝顺洋行宣告破产。不过宝顺的孩子一直活到了今天,就是汇丰银行。关于汇丰,以后再说。
宝顺破产之后,旗昌就把怡和当成了潜在对手。虽然双方已经签过互不干涉条约,不过旗昌还是怀疑怡和会通过其他手段与其竞争。
旗昌的这个风格倒是很美国:有对手要怀疑,没有对手创造对手也要怀疑。
而那边厢的怡和,也真是没有辜负旗昌的怀疑,果然干起了暗度陈仓的勾当。通过扶持另外一家与怡和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小轮船公司,怡和试图在长江航线上打一场翻身仗[17][1]。
对于怡和的小动作,旗昌当然有所察觉,并且准备直接收购那家小公司以绝后患,却不想这个时候杀出了一个程咬金——太古洋行。
太古也是一家英资洋行,与其他大洋行不同,太古成立于上海,而且成立时间比较晚。太古一开始的底子还算比较干净,没有卖过鸦片,至少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证明它卖过。不过太古后来曾经深度参与过沿海的苦力贸易[19][18]。
太古目前还健在,并且在港交所上市(00019)。与怡和一样,太古的势力也遍布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比如内地、香港、美国的多处核心地段物业,可口可乐,以及最近出事的国泰航空等等。详情请看以后的太古篇。
看到这已经出现四个洋行了,是不是感觉有点混乱?没关系,下表都为你总结好了:
说回程咬金,哦不,太古洋行,就在旗昌准备收购那家小轮船公司的时候,太古出手了,高价收购了船队和相关设施。宝顺当时也是垂死病中惊坐起:我都揭不开锅破产了,你哪来的这么多钱?
太古的钱,主要来自英国。虽然太古进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不过他在进入中国之前,已经在英国运营了数十年。当时的太古掌门人十分看好长江的航运业,振臂一呼,很快就筹到了36万英镑[1]。
有钱人的筹资,就是这么地轻而易举,且枯燥。
太古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做好了拼杀的准备,与旗昌大打价格战,并且相互挖墙脚。1874年,硬撑了两年的旗昌终于扛不住了,决定与太古进行联营,长江航线上的蛋糕被分走了一半。
搞定太古后的旗昌长吁了一口气,不过它并不知道,等着它的是更大的噩梦。
1873年1月由李鸿章主导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成立了。由航运公司的起家的招商局,现在已经成为香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旗下N多上市公司,包括招商银行,招商蛇口等等。
招商局成立之初并不顺利,管理混乱,半年左右就录得亏损。为此,李鸿章就挖来了怡和的买办(外商的在华经理人)唐廷枢,唐廷枢又叫来了宝顺的买办徐润。两人都是上海滩买办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唐廷枢
来源:招商局历史博物馆
二人凭借自己多年的商业和管理经验对招商局进行了改组,并马上组织招商局在长江航线上对竞争对手进行阻击。凭借着本土作战以及低廉的成本,招商局成功地把旗昌拖垮了……最后在1877年还把它收购了……成就了“千百年来创见之事”。
至此,怡和、太古、招商局成为了中国航运业的新三巨头。三巨头在之后的几年里相互扯皮,为了瓜分地盘,签订了各种齐价条约。不过,三足鼎立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
买办二人组唐廷枢和徐润虽然实力超群,但是贪欲也不小,在职期间时不时地会挪用公款炒股炒房。1883年,上海股市崩盘,遭遇金融危机,徐润公款炒房失利,顺带把招商局拖入苦海[20]。
唐廷枢消息灵通一点,事发时已经离开招商局去了开平煤矿,而徐润则直接被李鸿章免了职。顺带说一句,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是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在金融危机和同年爆发的中法战争的双重打击之下,招商局逐渐势微,怡和也趁此机会扩大了自己在长江航线中的份额。
随着航运业务的发展,码头业务逐渐分离了出来,而这对于怡和来说,简直驾轻就熟(上篇说过,怡和当时被禁烟令逼得四处逃散,迫不得已在伶仃洋上建立趸船基地,储存鸦片,这也是怡和最早的码头雏形)。
当时最著名的码头公司,也正是怡和旗下的公和祥码头公司。后来经过数次收购和改建,至甲午战争前,公和祥码头公司已经拥有了虹口、华顺、顺泰、其昌东西栈5座大型码头以及大量仓库,成为远东最大码头企业[21]。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按下战争不表,说一下第二年签订的《马关条约》。《马》规定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允许开辟内河新航线。
欧美列强一看:呦?还是日本人会玩啊……接着纷纷搬出最惠国待遇条款,要求享受跟日本一样的特权。于是在世纪之交,中国的内河航行权被列强一步步蚕食,而怡和也借着这股妖风,驶向了更广阔的中国腹地。
4
铁路称霸
相比在航运方面投入的犹犹豫豫、后知后觉,在铁路方面,怡和却早早开始布局,并最终拔得头筹。
早在1844年,怡和就设想修一条印度到广州的铁路[22],当然,并不是为了中国的铁路事业,主要是为了运鸦片。
不过清政府当时还没被彻底打服,虽然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也只是开放了沿海的通商口岸,走铁路直插广州这种事情当然不会答应。再加上怡和当时鸦片生意搞得红红火火,这个事情也就没了下文。
时间转眼到了20年后,当时怡和的鸦片生意已经日薄西山,在怡和把目光投向航运的同时,也把脑筋动在了铁路身上。
1863年,怡和牵头建议李鸿章修建上海到苏州的铁路,被拒绝;1864年,怡和再次提出以汉口为中心的中国铁路规划,甚至从印度请来了铁路设计专家,然而有专家也没用,清政府这次选择直接无视。
在这种情况下,老牌列强们保持了最低限度的节操——既然条约里没说我有筑路权,你又不想修铁路,那我也没什么办法,只好等下次有机会再来个关于筑路的不平等条约。
脑子灵光的美国人显然是等不及下次条约了,1872年,以修“车路”(可以通车的道路)为名,悄悄地开始修从吴淞口到上海公共租界的铁路。
不过美国人马上发现修铁路这个事情劳神又费力,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直蹲在旁边抽烟的怡和站了起来,拍了拍美国人的肩膀:小伙子,玩不来了吧?交给我吧。于是怡和牵头成立了吴淞道路公司,顺理成章地接手了铁路工程。
英国人当时的想法是,明着申请铁路肯定是没戏的,又不是没有试过……不过可以采用曲线救国的方法,先把沿线的地买下来,把铁路修好,生米煮成熟饭了,中国政府就没办法了。
当时的上海道台(介于省级和市级之间的官阶)沈秉成其实是知道这件事的,并且表示在自己的任期之内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铁路刚修完,沈道台就离任了[23]……
英国人:卧槽?????
不过自己修的“车路”,跪着也要修完。尽管遭到了新上任道台的各种反对,怡和还是闷声修大路。并于1876年6月30日正式通车上海到江湾段,总长1.6公里。
当时,各国的铁路里程如下图,在1880年,美国的铁路里程已经超过9万英里,约15万公里,是中国的数万倍[25]。
来源: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
三十多年后,孙文先生被袁大忽悠骗了大总统,被委任为全国铁路督办,孙先生豪情万丈地对袁大忽悠说:“自任经营铁路,延长 20 万里(10万公里)[28]。”到2021年,我国铁路里程终于突破了10万公里(10.3万公里),实现了孙文先生的伟大设想[29]。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根据美国CIA(没错,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统计,美国的铁路里程达到了29.3万公里(2021),而中国以13.1万公里(2021)稳居第二[26]。
一方面,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以匪夷所思的发展速度,迅速蹿升至世界第二(1980年底,我国铁路里程仅为4.99万公里[27]);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和美国,还是有相当的差距。
任正非在2021年的内部讲话中说:“至于我们与美国的差距,估计未来20-30年,甚至50-60年还不能消除。”
说回吴淞铁路,这第一条铁路,的确让当时的上海市民开了眼,大家争相去参观这个新鲜玩意。不过新鲜归新鲜,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对新生事物和变革的恐惧在好奇心过后,开始逐渐体现出威力。
官方当然是自始至终都在干涉,民间很快也出现铁路会破坏风水之类的传说,这一切随着两个月后的一次事故达到了顶峰——有个人被轧死了。
李鸿章火速南下交涉,多翻扯皮之后,清政府决定花28.5万两白银买断这条铁路,款项分一年付清,付清款项之前,还由吴淞道路公司运营。
吴淞铁路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31]
英国人脑子里的算盘是:反正你们也不会运营,没准到一年之后,我还可以继续运营。
华商脑子里的算盘是:这么大一块肥肉,不知道到期之后可不可以给我们经营。
清政府脑子里的算盘是:拆了吧……
于是,在最后一笔款项付清之后,清政府把铁路拆了……
英国人和华商们:卧槽???
感到错愕和惋惜的,不仅仅是商人们,还有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不过,他们也一直没有放弃修铁路的努力。
上面说过,从招商局跑路的唐廷枢去了唐山开平煤矿。为了解决运煤问题,1879年,唐廷枢向李鸿章申请修建铁路。本来朝廷都批准了,但是计划再次因为保守派担心火车行驶会“震动东陵,惊扰祖先”而搁置。
1880年,唐廷枢再次申请修建轻便型铁路,在李鸿章的积极运作下,这次清政府终于同意。所谓轻便型铁路,就是铁轨照修,不过铁轨上跑的不再是火车,而是驴车。
驴车拉煤这种开山型创新当然是唐李二人故意糊弄朝廷的,只不过这次的生米成功地煮成了熟饭。
两年之后,开平矿务局的工人们利用废旧锅炉在英国设计师的指导下,制造了一台“龙号”(又称中国火箭号,因其英文名为rocket of China)小机车。
设计时克劳德·威廉·金达与「中国火箭号」蒸汽机车合影
来源:wikiwand
几经周折之后,“龙号”机车终于在铁轨上愉快地跑起来了。而这次清政府的让步,也让怡和洋行看到了突破口。
1887年,中法战争的失败再加上洋务派在期间不断地絮絮叨叨,慈禧同意了津沽铁路(天津到塘沽)的修建。
怡和看准了这次切入中国铁路建设的大好机会,为项目的融资东奔西跑,不仅亲自出资,还说服了其他出资方接受极其低廉的贷款利息(年利率5%)[1]。怡和认为:这次合作“会在即将来临的中国铁路建设高潮中,树立怡和洋行的突出的地位”[32][1]。
为了进一步取得老佛爷对于铁路的认可,李鸿章还在京城内修了一条1.5公里长的西苑铁路,不过据说后来老太太嫌车头声音太小,改为由太监牵引了……继驴车之后,又来了人车……
西苑铁路
来源:皇城根下[33]
京城之内的这1.5公里的小火车似乎也的确讨到了老太太的欢心,李鸿章赶紧趁热打铁让老太太批复了其他的铁路扩展计划,并在其后的几年里舌战群保守派,并最终推动清政府于1889年发布了兴建铁路的中央1号文件。
然而没过几年,甲午战争就爆发了,面对日方要求的巨额赔款,清政府的铁路兴建计划面临严重资金问题。
与一般陷入危机的企业不同,清政府在处理资金问题的时候面临一个幸福的烦恼——钱太多了,不知道借谁的。而各国势力之所以抢着借钱,无非是想借着债权人的身份,在以后进一步控制中国经济、攫取利益。
为了修卢汉铁路铁路和偿还战争赔款,清政府先后进行了三次大借款,不过怡和在其中并没有什么存在感。于是不甘寂寞的怡和找到了汇丰,决定在以后的经济抢劫中互相帮扶,以振大英国威。
1898年,怡和与留着宝顺血液的汇丰联手成立中英公司(British & Chinese Corporation),怡和是包工头,汇丰是大金主,一个揽项目,一个批贷款。半个世纪以后,双娇合体,天下无敌。
两间英国顶尖公司,加上英国政府的暗中帮扶,中英公司很快取得了多条铁路的权益,史称“五路承筑计划”,包括津浦铁路、沪宁铁路、九广铁路(广州到九龙)等。
除此之外,怡和还把势力范围扩张到了长江流域以外,提供了提供了关内外铁路(北京到沈阳)的借款。
与铁轨一起铺开的,有中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当然还有怡和的在华势力。
5
结语
金盆洗手之后,怡和再也没有遇到如鸦片般暴利的生意,不过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怡和已经羽翼丰满,再也不需要起早贪黑,担惊受怕了。
1800年前后,怡和在伶仃洋上被清政府赶得四处逃窜;100年后,怡和已经渗透到了整个中国经济的骨血之中,反而是清政府被赶得无处遁形。
在后鸦片时代,怡和也完成了内部的权力交接。毒二代们渐渐老去或死去,作为毒三代之一的威廉·凯瑟克(又译作克锡,他的姥姥是威廉·渣甸的姐姐)登上了怡和的舞台。
之后的20世纪,凯瑟克家族开始在怡和扮演重要角色,并与1958年买入了渣甸家族在怡和的所有股份,成为怡和的大股东,直至现在。
请保护好眼睛,关注公眾號,且听下回分解。
附: 华泰证券独家开户福利!
感谢阅读,全文完。
本文只供学习使用,不作为任何形式的投资指导。
文中出现的人物、剧情、对话若无出处,则为胡编乱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承担任何责任。
参考资料:
1. 刘诗平:《洋行之王:怡和与它的商业帝国》
2.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
3. Alain Le Pichon: China Trade and Empire: Jardine, Matheson & Co.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58
4. 何佩然:地换山移,商务印书馆,香港,2004,26页
5. 薛鳳旋:香港發展地圖集
6. 郭卫民: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对华侵占地的目标转换,载: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
7. 余绳武、刘存宽:十九世纪的香港,中华书局,北京,1994,264页
8. 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鸦片输华合法化
9. 區慕彰, 羅文華:中國銀行業發展史: 由晚清至當下
10. 唐俊:義律對香港情有獨鍾
11. "洋行之王":怡和洋行大楼(外贸大楼)
12. 外滩又一栋老建筑开放!原怡和洋行大楼变身久事美术馆,长假人气打卡新地标
13. 两个鸦片贩子的香港情缘
14. 香港政府:中西区文物径,上环线
15. 樊百川:中国轮船航运业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2007,93页。
16. 上海档案信息网:旗昌洋行大楼
17. 刘广京著,邱锡荣、曹铁珊译:英美航运势力在华的竞争(1862~1874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83页。
18. 谭显宗: 论香港近代转型
19. 张仲礼, 陈曾年, 姚欣荣: 太古集团在旧中国,第160-165页
20.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百年商海人物》轮船招商局三杰
21. 沈祖炜:上海近代经济史, Volume 1, page318
22. 孙健:中国经济史论文集, page153
23. 宓汝成:中國近代鐵路史資料: 1863-1911, Volume 1,page36
24. 中华书局:中华遗产, Issues 1-6,page36
25.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铁路改变美国经济地理
26. CIA, The world factbook, railways
27. 李润田, 商幸丰, 王皓年, 中国交通运输地理, Volume 51, page45
28. 丁雍年, 董建中:國民革命史,page131
29. 国家铁路局:2021年铁道统计公报
30. "中国铁路建设史" 编委会:中国铁路建设史,2003, page88
31. 中国数字科技馆:中国土地上第一条营业铁路——吴淞铁路
32. 勒费窝著,陈曾年、乐嘉书译:怡和洋行——1842~1895年在华活动概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104页
33. 皇城根下:【京城旧影】昙花一现的慈禧西苑铁路
往期文章
关于正确处理陆港关系的指导意见
读书 - 腾讯传(1998-2021)
腾讯是不是已经跌落王座了?
关于华夏幸福的逻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