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佳的爱情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23 15:45:2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8

《米佳的爱情》是一本由[俄]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一):脆弱的灵魂被情欲折磨时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蒲宁凭借这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摘抄

  《米佳的爱情》是一本由[俄]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一):脆弱的灵魂被情欲折磨时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俄国作家。1933年,蒲宁凭借这篇《米佳的爱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学生时期的蒲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读完大学,在进入社会以后先后在图书馆、报社、政府等地方工作过,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深厚的素材。

  蒲宁的作品以反应社会真实面貌,揭露人的本性为主,因此非常真实具有代表性。 蒲宁身上有一种难得的淳朴感,他对乡村的热爱和对故乡风景的依恋,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文字里。

  本书讲述了米佳和卡佳的悲惨的爱情故事,在文初米佳身上就体现出了足够的悲剧色彩。他敏感、善妒、多疑,而且还体弱多病,心里承受能力太差。而且,他对于爱情的认知有着本质上的误区。

  原文如下: 爱-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更没法回答了,因为无论在米佳听说过的风流轶事中,还是在他读过的艳情小说里,都找不到一个可以准确表达爱情定义的字眼。

  米佳的爱情观都是从风流轶事或者艳情小说中获得,他缺少理解爱情的能力,在面对爱人的离去,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为力。或许他自己都没有发现,自己对于爱情的理解仅仅局限于情欲上,当久久收不到心上人的回复时,他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对爱情坚贞不渝,反而浑浑噩噩的被庄头和阿莲卡诱惑。 米佳在心目中单方面的把卡佳当做心目中完美的女性,随着时间的的推移,卡佳的形象越来越模糊,反而心中的完美女性形象变成了路上偶然遇到的女孩子或家里的女佣。被阿莲卡诱惑后内心彻底堕落,正在此时收到卡佳的分手信,巨大的挫败感和内心的愧疚感交织在一起,让他脆弱的心灵瞬间破碎。被噩梦和幻想破灭折磨的米佳,选择用一把左轮手枪结束了自己可悲的生命。 在这里米佳的出轨和卡佳的不忠都不是本书议论重点,卡佳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这已经成为常态化,不值得讨论亦或谴责。米佳的出轨固然有庄头的挑唆和阿莲卡的诱惑的原因,但是也充分暴露了一个少年幼稚的内心,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被情欲和爱恋折磨,这个少年虽然可悲但又无比真实。 与其说米佳是因为卡佳的分手而自杀,不如说是他脆弱的灵魂承受不住自己的情欲而自杀。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二):情欲旋涡中的米佳——读蒲宁《米佳的爱情》

成就古典作家的,不仅是古典作品的文学传统,也需要社会上的“古典读者”。那种审美阅读习惯,由作品的传承和读者的期待互相交织,也对古典作家的创作产生不经意的影响。

蒲宁是俄国现实主义传统的集大成的小说家,作为俄罗斯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文学院对其评价:“由于他的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续”。即使是现在看来,拨开意识形态迷雾的干扰,也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诗人、小说家蒲宁,和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处于同一时代,读他的作品,既有屠格涅夫的抒情,又有契诃夫的叙事,也有托尔斯泰的反省,字里行间又洋溢着普希金、莱蒙托夫般的诗人气质,在这样的俄罗斯强大文学传统面前,布宁的小说创作汲取众长而又能够独具风格,确是难能可贵。

他的文学生涯长达六十多年,分为俄罗斯时期和巴黎时期。蒲宁曾经自述:“我生长在极端贫困的贵族之家,这种贫困又是毫无一点俄国人的自戕癖好的欧洲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蒲宁是位艺术上的漂泊者,他总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来创作。《米佳的爱情》是其移居法国后的小说佳作。米佳这一人物形象,既有歌德笔下“维特”的影子,又有着俄国贵族少爷的血缘烙印。

米佳与卡佳的爱情悲剧,本身有着宿命论的色彩,我们觉得米佳不仅身体上瘦弱,更伴着心理上脆弱,说他受着恋爱的折磨,毋宁说是受着情欲的煎熬。

他的敏感、多疑、犹豫,甚至不如哈姆雷特,也与奥瑟罗貌合神离。米佳就是米佳,一个俄国贵族青年,虽是大学生,却没有进入社会实际生活,回到乡村,也与农民奴仆们的生活格格不入。

故事发展到中途,作为爱恋对象的卡佳变得不再重要,她的形象更多是出于米佳的想象与“创造”。诗意的理想总是和冰冷的现实发生撞击,正如蒲宁自己所强调的个人体验:“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的矛盾”。直到故事的结局,卡佳的“庸俗”或是“随俗”,已经不是很重要。

《米佳的爱情》是蒲宁用弗洛伊德学说阐释俄国贵族青年情感生活的小说文本。他对于米佳这一贵族青年从幼年到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性的萌动与躁动,情与欲的纠结与梦幻,描摹得真实、细腻,读来让人惊心动魄。

米佳始终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遇到情感上的挫折,就产生一种幻灭之感。他的身上也有着高贵与卑俗的两重性。他的恐怖、梦魇、焦虑与狂想,是一种神经衰弱加上情感抑郁造成的。他受着庄头儿的挑唆和阿莲卡的诱惑,如同在加速度中下坠与沉沦。巨大的人生挫败与精神空虚,让他在最后扣动扳机,既是对书本生活的“戏仿”,也是在情欲旋涡中殒身的真实写照。

蒲宁是一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小说大家,他的小说,虽然植根于俄国现实主义古典传统,但已不满足于纯粹的“讲故事”,我们也看到了诸多关于梦境、心理分析、意识流的描写。他的后期小说所呈现的审美诗学,无疑更富于二十世纪文学的精神。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三):爱情和死亡这俩件事,真没几个人聊得清

  

读《米佳的爱情》真的花了我很久的时间,除了出行、生病、生活的变化诸如此类的借口,更多的可能是自己对俄罗斯文学著作的阅读适应期。

坦白说,即使是保持一个稳定的阅读频率,在拆封的起初几天,我还是会在翻页的时候心不在焉,适应了好几天之后,才享受到流畅的阅读体验。

所以如果有朋友让我推荐书,我从来不敢提起某些外国名著,既怕一上来就浇熄了想要尝试阅读的热乎劲,又怕坚持读完以后糟蹋人家说一个大男人叽叽歪歪情情爱爱的写个没完没了,也是挺冤枉的。

我有个朋友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说陀妥的灵魂干净的没有重量,那种纯粹纯真的气质真的太令人着迷了。

有时候想想也觉得奇怪,俄罗斯这么广袤的土地上,竟然有这么多伟大作家不是磅礴大气地谈论家国情怀、历史巨变,而是细腻入微地谈爱情、谈灵魂、谈生死。蒲宁就是其中一位。

蒲宁十五岁就开始写诗,十七岁就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六十三岁凭借中篇小说《米佳的爱情》拿到诺奖,享年八十三岁,一生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老天爷赏饭吃大概说的就是这样的人了。

在这本新版的《米佳的爱情》中收录了《米佳的爱情》同名小说和《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两部作品。毫无意外,探讨得都是关于“爱情”与“死亡”的话题。

在《米佳的爱情》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米佳和戏剧学校学生卡佳陷入了爱情。从一开始炽热的浪漫到后来的嫉妒、猜忌让米佳烦恼不已,饱尝爱情的百种滋味。

米佳决定回到乡下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分开的日子刚好可以缓解爱情之苦,也让彼此都想想清楚。分开之初的信件往来还让米佳感到甜蜜幸福,后来米佳一直没有收到卡佳的回信,在他心灰意冷万念俱灰之时,得知卡佳背叛了自己的事实,最后在绝望中开枪自杀。

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就能拿诺奖,不用我说大概也能想到,蒲宁的文字功力到底有多强大。对人物情感心理绵软细密的描写,对农村景象质朴生动的完美刻画,读起来就像听着钢琴声欣赏油画一般。

“随着农耕的展开,原本长着麦茬的田地全都变样了,看上去就像是一块块黑丝绒似的,天空显得越来越湛蓝和明亮了,土地之间的分界线变绿了,甚至园子也猛地换上了绿色的新衣,看上去不仅非常鲜亮,而且十分柔和......突然出现了很多大黑苍蝇,它们要么趴在绿的发亮的丁香树叶上,要么趴在太阳在小路上投射出的暖和的亮影上,就好似金属一般,它们的身体上闪动着蓝色的光芒......”

蒲宁的风格真的算是非常接地气了,能用最简朴的语言流淌出动人的篇章,这就是他神秘而又独特的天赋吧。

最后,想再关于阅读本身多说几句。

在这个物质繁盛、速度极快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想快速地汲取更有效率的知识,可是读书是一扇窄门,很多人终其一生也只是抚摸过很多文字印刷品而已,人到中年还是会被那些半吊子零碎心法,唬得一愣一愣的。

窄门之后殿堂里的人密密麻麻的,“道理早都说过了啊,你怎么才来?”。

除了职场、理财、时间管理,你还可以听听他们聊爱情,聊生死,每次都有“太好了总算没错过”的感觉,这才是诺贝尔作品的意义,这也是让人永远无法松懈、停止阅读的原因。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四):负重前行的爱情,本可避免的悲剧,映射的是内心世界的匮乏

  

“他在黑暗中打开床头柜的一个抽屉,从里面拿出一把左轮手枪——它不仅沉甸甸的,而且散发出刺骨的寒意。紧接着,他将嘴巴尽可能地张大,以愉快而舒畅的心态,使劲将那把手枪的扳机扣了下去。”

曾经最喜欢琼瑶式的爱情,海枯石烂的,天涯海角,不离不弃。后来,才明白爱情终究是一场不可捉摸地幻梦,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它是否会突然离去,只能坦然接受,并在患得患失中小心翼翼地维持两人的关系,就像俄罗斯作家蒲宁笔下的这位饮弹自杀的青年米佳。

米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米佳的爱情》中的主人公,性格敏感多疑,并拥有着一位美丽可爱的女朋友。本以为两人的感情会天长地久地延续下去,然而随着3月9日的到来,他们在莫斯科的幸福似乎要画上一个句号了。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北京出版社的这本图书,虽然以《米佳的爱情》为书名,但是它实际上收录了蒲宁的两篇小说作品,即《米佳的爱情》和《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而这两个故事又都与爱情脱不开联系,且都是悲剧式结局,让人感慨颇多。

明明相爱,为何相离

人们都说,爱情是婚姻的坟墓。因此,总是惧怕走入婚姻,可有时候却忘了连爱情也往往很难走到最后。是不爱了吗?不,恰恰是因为爱得太深,以至于成为一种束缚,才让彼此的关系渐行渐远。

对于米佳来说,他与卡佳的爱情一开始固然是甜蜜的,可是随着其与日俱增的占有心和猜疑,他们的爱情早已变成了负重前行。当两个人的相处变得不再轻松愉悦,分开则成为了一种必然。为了弥补爱情的裂痕,他们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没想到这次离别竟然成了永远。

少尉叶拉金和索斯诺夫斯卡娅的爱情则就有些扑朔迷离了。他们的原生家庭都很复杂,就像两个缺爱的孩子,渴望找到相伴一生的爱人,却又害怕中途的背叛和离去。或许正是由于太过相似,反而在爱情中不敢表露心迹。最终,自以为看透人生的他们,主动选择了结束,只为永远地拥有。

相似的爱情,不同的人生

当爱情变成唯一的信仰,身边所看到的一切都会随着个人的情绪而或喜或悲。在《米佳的爱情》中,蒲宁对自然场景描写格外的细腻。不过,再美的风景也唤不醒在痛苦的深渊里进行自我封闭的米佳。虽然他尝试着去改变这一切,但是一时身体欲望的释放却反而让其更加痛苦,并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相比《米佳的爱情》,《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在这个故事中,蒲宁通过叶拉金本人和众多旁观者之口,还原了两个人的爱情。他们的说法看似矛盾,其实更展现人性的复杂本质。

毫无疑问,无论是米佳与卡佳,还是叶拉金与索斯诺夫斯卡娅,他们都渴望爱情的救赎,渴望灵魂的契合,渴望成为真正的自我。然而,偏执却往往令人误入歧途。换而言之,爱情固然重要,但这世界上绝不仅仅只有它存在。

悲剧的发生,映射内心世界的匮乏

在我看来,他们为爱情殉葬的悲剧虽然在文学形式上令人感动,但是却从来不值得效仿。要知道,死亡固然是一种解脱,然而只有活着才能让人生有诸多可能。

既然不怕死,为何不敢生呢?选择死亡,本身就是一种懦弱的逃避行为。当我们因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深感痛苦的时候,就是成长的开始,无论遇到怎样的问题,都应该努力去解决才对。

有句话叫做,有缘千里来相会。爱情这种事情是很奇妙的,就算这段爱情不美好,那么未来也有可能遇到真正相守一生的人,而我相信勇敢面对人生的人最后一定会收获幸福。

《米佳的爱情》算得上是蒲宁作品中的杰作,它讲述爱情故事,但又不止是爱情,那些复杂多变的心理分析和自然风光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也是俄罗斯文学的魅力所在。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五):《米佳的爱情》|一场走投无路的爱情,隐含着殊途同归的悲剧意蕴

  

爱情、内心、身体,这些东西又都意味着些什么呢?

这是蒲宁的《米佳的爱情》中的男主角米佳的一段追问。而米佳最终也没有找到答案,他的爱情在那个料峭的春天就注定了死无葬身之地,最终败给了坚硬冰凉的现实,身心俱疲的他选择了自杀,为他的绝望的爱情落下了最后一个韵脚——那声沉闷的枪声。这样的绝望之举在蒲宁的笔下显得干脆利落,但隐隐中却充满着一种温情的残酷:“紧接着,米佳一脸愉悦地长叹一口气,而后将嘴巴尽可能地张大,以愉快而又舒畅的心态,使劲将那把手枪的扳机扣了下去。”蒲宁在小说结尾所营造的死亡画面,给人以强烈的俄罗斯式的震撼,有一种古典主义的苍凉感和静穆感。

这个故事融合了文学的两大永恒主题——爱情与死亡。

来自俄罗斯乡下的少年米佳,在莫斯科读大学时与一位学艺术的女生卡佳陷入了热恋,而这种年少的爱情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方面,米佳疯狂地沉浸于对卡佳的爱之中,另一方面,卡佳为了出人头地委身于校长。在这样的局面下,米佳为了疗伤,选择了去乡下冷静一段时间,但这并没有使他们之间的爱情绝处逢生,反而一步步走向了不归路,最后米佳在庄园管家的诱惑下,把庄园的女工阿莲卡当做卡佳的替身并与之发生了一场露水关系,灵肉分离的关系发生后,米佳更是陷入了无尽的空虚和绝望之中,最终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故事戛然而止。蒲宁温婉而伤感的笔触和诗一般的语言,赋予了这个故事一种别具一格的韵味。诚然,这个故事本身并不以情节取胜,但读起来却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蒲宁对传统文化下俄罗斯青年男女爱情心理的精准描摹,以极其细腻的感触和深情的凝视,写出了年轻人的爱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恓惶。蒲宁在创作这部小说时,正是远离祖国而蛰居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期间,这个时期孤悬海外的蒲宁的心境无疑是郁闷而脆弱的,故国山高路遥,前朝旧人的身份,使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整体上的格调是消沉而阴郁的,在自我审视中回望来时依稀的路。而米佳这场走投无路的爱情极有可能有着他自己初恋的影子,但蒲宁在塑造米佳的爱情方面更多是吸收并放大了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印记,最后以米佳的自杀来终结了这个令人心碎的故事,隐隐约约中像是献给远去的青春和逝去的时代的一首挽歌。

爱恋不过是一场高烧,思念是紧跟着的好不了的咳。身处乡下的米佳一开始在乡下的田园风光中情绪渐渐走向平和,但这不过是一场短暂的自我麻醉,很快便陷入了对卡佳那掺杂着想象的疯狂思恋之中,但这样的思恋却再次使自己陷入了自我营造的囚笼中而无处挣脱。而卡佳最后的来信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死去活来的梦幻般地纯洁爱情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她不想成为米佳的爱情解药,他们之间的爱情堡垒最终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命中注定的,正如信中写的那样:“我最心爱的米佳!我是个粗俗不堪的人,我不够善良,糟糕至极,我甚至根本就不配和你相恋,然而对于艺术,我却充满了热爱!如今我早已下定决心,我要离你而去,这就是我们之间的最终结局,至于我会追随哪个人,您是清楚的……”。爱情与事业、忠诚与背叛之间,卡佳在取舍之间终于选择了现实的利益,而她以一种看似作践自己贬低自己的方式,狡猾地逃避了自己在道德上的负罪感,从而将自己在道德拷问上置于不败之地。而米佳却与之相反,做不到“我是流氓我怕谁”,在一次混乱不堪的性交易之后,始终解不开心结,最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以此来实现理想化的自我救赎。

从某种意义上说,蒲宁的《米佳的爱情》讲述的是一个双重背叛故事,米佳和卡佳最后都背叛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而结局一生一死两茫茫。

谁是谁非?对此,蒲宁尽管没有高高在上站在道德审判的立场上去亮明自己的观点,但从他字里行间隐藏的草蛇灰线的感情底色来看,答案呼之欲出不言自喻。这是他的创作艺术的高明和严谨之处,摒弃了脸谱化的批判现实主义,而是将爱情置于极具张力的生存与死亡的语境下,着力去挖掘人性中蕴含的矛盾和冲突的因子,从而赋予整个故事沉甸甸的现实感,并以爆发性的悲剧力量去打碎人们日常思维的禁锢,促使人们从生存与爱情的本质方面去探究这种悲剧的多元底蕴,令人记忆深刻。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所说的那样,“蒲宁所拥有的独特而神秘的天赋,不仅让他在文学创作上展示出突出的才能,而且还让人们对其作品产生了深刻而绝美的记忆。”

在蒲宁许多篇幅不长小说中,这样的生与死的尖锐对立引人深思,生有何欢与死有何惧的选择,生之悲歌和死之哀叹的情绪,一体两面地展现出现实中人之生存的困顿和荒谬。比如他的小说《骑兵少尉叶拉金案件》《在巴黎》《寒秋》等莫不如此。而在《米佳的爱情》中,蒲宁直接写出了米佳最后以一种“愉快而又舒畅的心态”自杀身亡,而从卡佳最后写给米佳的信中来看,可以想象卡佳今后的余生,她的内心深处肯定无法得到彻底的释放与排遣,大概也只会在强颜欢笑中自欺欺人的苟活于世。

一场走投无路的爱情,告别即永别,避居乡下的米佳和身处莫斯科的卡佳两人的选择大相径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爱情是米佳的最后信仰,所以他甘愿赴死;而爱情是卡佳最初但不是最后的信仰,所以她情愿苟活。从这个层面说,这个故事的内核中又何尝不隐含着一种殊途同归的悲剧意蕴呢?

本文标题: 米佳的爱情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8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王品 你没有全尝到》读后感锦集《葬礼上的角斗》经典观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