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21 12:10:1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1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是一本由辜朝明(RichardC.Koo)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精选点评:●写的很一般,经济学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1000字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是一本由辜朝明(Richard C.Koo)著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7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精选点评:

  ●写的很一般,经济学民科

  ●解释了几个基础概念的分歧,1货币是否凭空创造;2凯恩斯与弗里德曼分道扬镳;3直升机撒钱的4个类型。宏观经济学令人失望。安倍三支箭重新解释(注意麻生这个人)。美联储加息的动因。有很多亲身经历的重大经济事件的细节。

  ●制造业转移也不光是劳动力一个要素影响。如果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升可以完全覆盖掉劳动力成本差异,甚至劳动力未来不再是一个重要生产要素,这套转移模型也就不存在了

  ●4.8。辜朝明的书语言平实却总有闪光点,经常一语中的。虽然论述逻辑有缺陷,也不能说非常严谨,且重要观点会重复无数次,但瑕不掩瑜!

  ●时间会给出答案。看了第一遍,准备第二遍。

  ●没有了借款人,存在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在本国,他们无法发现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第二,他们的财务健康状况受损到一定的临界点,他们不能借钱,直到修复好他们的资产负债表。 一旦经济跨越了刘易斯拐点,工资水平快速增长,消费者的理念开始变化。随着未来一片光明,他们开始需要高质量的产品和奢侈品,而在刘易斯拐点前的时期,这些是他们做梦才能想到的。 可是,一旦经济进入了刘易斯拐点后的被追赶阶段,不受限制的收入增长预期消失,消费者被迫重新安排其消费的优先次序。 在刘易斯拐点前的阶段,利率稳定在低水平,在黄金时代利率显著升高,而当经济体进入刘易斯拐点后的被追赶阶段,利率再一次下降。

  ●如果经典经济学是牛顿,那这本就是爱因斯坦。诺奖级别的洞察力。

  ●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的是,多数我看到的经济类书都在说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这系列书在讨论的是个体负债最小化。

  ●能用简洁的语言和逻辑来说明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确实了不起。 作者将经济发展中的阶段分为:1.刘易斯拐点之前的资本家致富阶段 2.经过刘易斯拐点的黄金时期(现在的中国)3.只有先进思想致富的被追赶阶段(日本 欧洲 美国)。在现有的发达国家所处于的时期工业化的投资收益率普遍小于黄金时期的国家,导致贸易逆差。 核心观点就是在发生危机时,央行的货币政策会失效,因为私人单位此时为了追求债务最小化(我觉得这里也有看不到投资收益高的前提)而不进行借款,在借款人缺失的情况下,导致虽然利率降低,但是仍然资金不能回补到实体经济。解决办法则是需要财政政策,政府来承担最后借款人。 全球自由贸易下,自由的资本流动助长了贸易不平衡。 83页对于<21资本论>中的不平等分配问题提出批评,我觉得作者理解错了

  ●与“如果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家弄懂了真正发生的事情并提出正确的政策建议,许多人类的悲剧就可以避免”一样,如果在被追赶的发展阶段能真正理解了私人部门的真实行为并能将施策重点从货币政策转向财政政策,许多因陷入衰退中的悲剧亦能避免!由此引发的思考:1.“黄金年代”的记忆与心态已不适用于衰退年代,宏调能力须升级;2.在“刘易斯拐点”后“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而致货币政策失灵的情形下,财政政策的矛盾在于既需要其强力彰显,又因缺少独立机制而必被牵制、弱化,整体效率效果堪忧;3.创新需要自由人文传统,而后者很“昂贵”;4.拐点之后,“柔性”与“开放”是社会重构的真正主题……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一):做不到利益最大化,那就尽量损失最小化

  刚开始看导读,作者将经济学定位成日常生活的科学,并赋予经济学家提供避免人类悲剧的政策建议责任,这个观点还是很接地气的。

作者认为传统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会想方设法加杠杆投资,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倣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二):九阴真经的上半本

  这本书买了很久,一直没打开,说实话,是畏难,怕看不懂。最近偶尔一翻,发现里面的内容竟然能理解,就很高兴地一口气看完了。读此书的时候恰逢美国国债收益率跌破0.5%,对照书中的逻辑,真有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大道至简”。什么是“大道至简”呢?就是有人用玄之又玄的理论才能费力解释一个现象的时候,你发现用常识就可以很简单的论证。常识,加具有洞察力的思考方式,可以触达事物的本质,是为大道至简。

  作者一开篇就有一个洞察:当前流行的经济学只看到了经济生活中有借款人的时候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没有借款人的时候的另一面。如果原来的借款人都忙着还债,就会带来整体的“资产负债表衰退”,也就是没人借钱了。

  而忽视这一面,就会让“经典”经济学没办法解释当前的现状。就像梅超风偷了黄药师的半本《九阴真经》,练了九阴白骨爪,却永远没办法达到最高境界:因为她没有上半本的内功心法秘笈。

  从这么一个深刻的洞察出发,接下来的论证就如抽丝剥茧了。从投资机会和劳动力出发,给出工业化的三阶段:城市化,黄金时代,被追赶时代。城市化阶段工业开始起飞会带来贫富差距加大,黄金时代全民的工资提高,人人享受经济增长的果实,而被追赶阶段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资本流出国外,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起衰退。

  每个阶段的矛盾不同,所以办法也不同。黄金时代投资机会多,借款人多,要用货币政策今天调控,预防通货膨胀。而被追赶阶段,没什么投资机会了,赚钱的机会走跑到追赶中的国家去了,那么财政政策又起了作用,国家要承担最后借款人的角色,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陷入衰退的政府因为只有半本《九阴真经》,所以只能一味偏激,走出了“直升机撒钱”,“负利率”等走火入魔的打法,反而带来了无穷的后遗症。因为货币政策已经失效,所以天天量化宽松带来的效果不大,反而把撒出来的钱收回去的时候各种问题。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觉得这个分析太棒了。终于明白为什么不理解一旦陷入经济危机就要撒钱了,并且撒钱还没啥用了!因为执行政策的人也只有半本真经啊!

  而很多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特朗普会受到那么多人的投票,为什么发起贸易战,为什么日本陷入了几十年的衰退,为什么欧洲持续失血,经济没有起色,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我的一点体会是,在一个经济体里,消费者,企业和国家是不可分割的“吉祥三宝”。消费者追求“福”,努力工作挣钱,花钱和借钱买入提高幸福度的物品和服务。企业追求“富”,在有投资机会的时候冒风险去投资赚取超额收益,亏了有的倒闭跑路,有的默默还债。而国家应该追求“善”,在其他两者面临囚徒困境的时候,国家充当最后的守护者,黄金时代控制通货膨胀,衰退年代充当最后的借款人,让经济持续运行下去。

  西方的经济学理念因为诞生在黄金时代,恪守的是小政府理念,最好政府不掺和,这在黄金时代非常有效,而衰退年代就陷入了没有借款人的困境。中国反而一直有一个强力的政府,在黄金时代可能会与私人部门争利,而衰退年代可能就会带来比较大的作用。

  作者提出了大衰退年代的解决方案:组建一个独立的财政委员会,利用衰退年代的国债利率低的机会,利用赤字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由委员会挑选可能带来资产收益的项目,国家来投资。我想,这不就是中国的发改委么?

  这在西方可能么?我持保留意见。而在中国,本来就有发改委。但是中国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呢?作者说,2019年进入了黄金时代。那其实矛盾又是通货膨胀与投资机会公平了。所以,中国目前来看货币政策会比财政政策更有效一些?

  总之,一本让人醍醐灌顶,回答疑惑的好书,推荐。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三):全球化的逆潮是必然但是归途吗?

  

政治和经济是不分家的,但政治家并不一定是经济学家。全球经济一体化并不能也不可能促成全球政治一体化。当我们运行这个经济体的基本假设就不能成立的时候,所有的政策都不能称之为有效。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读起来也比较费力,启迪也帮助我全面的看待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从视野的补充性上来看,这就是一本满分的书籍。其是否如同凯恩斯一样会左右下一阶段经济政策还有待观测。这一套理论值得诺奖级别的奖项,怕也是几年内就会被证实的事情吧。

我给出了4.8分的评分,是因为其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漠视了贫富差距的鸿沟。但这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作为一个宏观经济学家,其研究的对象便是一国的经济。我这样的要求未免苛刻了一些。贫富差距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就如当前西方近乎停滞的经济,多数人的工资已经近乎10年没有变动,所以即使冒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风险,也又理由推动其收入的增长。贫富差距并不意味着处于弱势的一方经济状态不再增长。其实,当下这种僵局状态下,才出现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局面。这导致了国家力量的割裂,极右势力的抬头和政府信任危机的爆发才被抬到台面上来。

辜朝明是一个有温度的经济学家,相较于国内一帮没有经济思维的做题家,这类学者的观点更具有人性。当我看到国内有通过数学来讽刺曼坤的《经济学原理》的时候,我就知道中国的经济学注定不入流。面对经济学,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果是一个人,那么我们研究对象就不是一个客观的事物。近乎痴迷地企图通过数学模型来将人的行为公式化,再用公式去预测人的行为,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都惊讶何人可以狂妄至此。

我喜欢其在后记中提到“我把经济学看成日常生活的科学”这一观点。如果我们不能不断检视模型期望家庭和企业的行为,不能将模型具像化为一个人的行为进而思考是否符合人性,那么我们终将迷失在符号中去。其迫切的提出了“在这个历史岔路口上,经济学领域最大的关注应该是,支付或支持大学学费的父母、学生和纳税人将最终认识到大学‘经济学’与现实世界毫无关系。”。这个观点有点绝对化,但确实应该考虑其中的意味。

书中关于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的分析令我印象深刻。不得不感慨,2020年的世界确实是人文社科学科最大的实验场,很多我们预见的没有预见的都暴露了出来。中美的贸易战看似是国与国的政策问题,背后确实当下时代的必然选择。内循环也是面对这个时代的不多的选择。书中提到“在被追赶国家已经出现了大规模反自由贸易的社会逆流… 如果要继续享有被追赶国家的市场进入便利,贸易顺差国就必须尽快打开自己的市场,或者接受汇率水平的提高。”这是2019年作者的观点。巧的是,2019-2021,或者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们将看到这句话持续笼罩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资本是一头需要链绳的猛兽,只有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当前困境最大的起因便是资本自由流动导致的货币政策的失效。其实,市场原教旨主义也没有什么过程,只是其基于的大前提经济政治一体化并没有被实现。资本自由流窜不过三十多年,但是却少了一个基于全球的管控机构。其自身的合理性未被充分论证,却任由这只猛兽在没有绳索的情况下肆意掠夺。当民众无法忍受的时候,就是这只猛兽死亡的时刻。我们看到了美国华尔街的繁荣,却没能看到无家可归之人的绝望。而繁荣的华尔街不是美国政府可以管制的,它是世界经济体的产物。被攻陷的国会只是大众对这头野兽不满的第一次全球意义上的宣告,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用这本书中一句话做结尾“迫使一个已经承受衰退痛苦的国家采用不恰当的政策能够真正将一个国家的民主结构置于危险境地,因为其吸引力会逆转。”

————————-写于2021年1月21日 待再读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四):为何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无效?

  有些问题想了很久,但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总觉得词不达意,而一旦看到了某位思考有所得者的书,就会有拨云见日之感,这就是看辜朝明先生这本《大衰退时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的感觉。虽然是本专业的宏观经济学书籍,但也如推理小说一般,可以一口气读完。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现在欧美主要经济体纷纷进入零利率或负利率时代,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教科书上的模型出现了适用问题,货币政策释放的天文数字货币量无法生成有活力的经济,无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水平,在这样的时代,该如何预期未来?辜朝明的这本书,正是为了回答这一问题。作为野村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他长期研究日本经济,也积累了大量对真实世界的经验观察。

  这本书首先是对主流宏观经济学观点的批判。宏观经济学原理建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基于的假设是私人部门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辜朝明认为,“你无法解决问题,直到你能够对问题正确地命名”,在这门年轻的学科中,仅仅重视了实际经济生活两阶段中的一个,完全被忽视的另一个阶段是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这个阶段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经济陷入长期停滞,以及量化宽松、零利率甚至负利率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他用“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个核心概念来回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借款人消失的问题。在资产价格泡沫阶段,众人希望快速致富而加杠杆,当泡沫破灭和资产价格崩溃时,这些人拥有的是巨额债务,可能资不抵债。1990后的日本,2008年后的西方经济体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果就是借款人消失,一旦他们面对清偿能力约束,安全需求就成了最优先需求,这些家庭和企业的最优先选择是债务最小化,即使是零利率,也不会举债投资,去追求利润最大化。

  从经济数据来看,2008年前后,虽然是超低利率,但为了重建受损的资产负债表,人们所做的是大量储蓄,而不是借款。例如,在西班牙和爱尔兰,私人部门从借款到储蓄行为的转变远远超过GDP的10%。从净借款到净储蓄如此巨大而突然地转变使经济陷入衰退。在他们对财务健康状况感到满意之前,家庭和企业将不会再借款。

  为什么借款人会消失?辜朝明给出了两个原因:一是在本国,难以发现可行的投资项目,而是海外资本收益率较高,促使商界投资于国外;二是他们的财务健康状况受损到一定的临界点,不能借钱,或者没有信用借钱,直到修复好他们的资产负债表。辜朝明认为,当今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面临这种情况,造成了借款人数量的下降。

  然而,面对这一情况,经济学家们仍继续假设借款人是充足的,因为他们所有的理论和模型都假设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基于这些假设和模型,他们关于2008年之后的增长和通货膨胀的预测出现了一致性的、不断重复的失误,即继续采用诸如货币宽松和平衡预算的政策。

  辜朝明描述的这一情况主要是针对发达经济体,也即他说的被追赶阶段。他基于“刘易斯拐点”,将工业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拐点前的城市化阶段,拐点后的成熟经济阶段,海外资本收益高于国内的被追赶经济阶段。他给出的政策建议就是,对发达经济体而言,在资产负债表衰退过程中,货币政策已经基本无效,必须使用财政刺激政策(债务的另一面是储蓄,极低的政府债券收益率就是明确信号,说明了市场期待政府作为最后借款人),维持经济体不陷入通货紧缩螺旋并给私人部门偿还债务以及重建其资产负债表所需的收入。

  当然,任何经济模型都是对现实的高度抽象和简化的理论范式,面对复杂的真实世界,很难一套用就灵。反观中国发展现状,2019年已跨过刘易斯拐点,但到底能对应哪个阶段?区域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有的一线城市已出现后工业时代的特征,有些偏远区域还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有的行业多高利率的钱都敢借,资金饥渴,而有的行业坐拥大笔资金却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只能在金融部门内部虚转;有的政策青睐的产业,吸引了大笔投资,风一来,猪都上天,而有的产业又被腾笼换鸟,远迁越南、印尼等国。现实的复杂,也注定了宏观经济政策权衡的多重难题,无论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各有其利弊,毕竟,所有这些经济部门都是“互动的”,并不是孤立的,牵一发动全身。

  另外,经济模型都存在大量的假设,这些假设是否成立,还有待推敲,经济现象的归因并不一定仅仅指向一个方向。但无疑这本书的逻辑是自洽的,提供了大量直观经验和数据的支持,让人深受启发。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五):大衰退年代?——大衰退是不可避免的吗?

  

首发于公众号:轻策书房

——读辜朝明所著的《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不得不推荐的一本好书。

毫不夸张地说,至少对我而言,里面的一些逻辑自洽的观点简直有如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本书的副标题所宣称的“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即传统宏观经济学原理里的必要假设——“私人部门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还有完全被忽视的另一个阶段或者说另一种可能性——“私人部门追求债务最小化”。用作者的另一种描述方式来说,就是“私人部门必须修复资产负债表”。

下图是作者为了阐释自己的观点所绘制的一张图表(该图表在书中反复被用到),非常值得单独列出来。有了这张图表的帮助,即使是只有少许宏观经济学概念的读者,甚至是完全没有宏观经济学的读者,都能概略地领会作者的观点。

在这张图中,作者描绘了经济体的四个状态:分别是1——有出借人和借款人;2——无出借人和有借款人;3——有出借人和无借款人;4——无出借人和借款人。

在传统宏观经济学的假设中,经济体总是处于图表的左侧,即状态1或2中,也就是假设借款人永远存在,条件只在于出借人(贷款人)是否出现及利率是否够低以吸引借款人。

那么问题来了:在相当一部分发达经济体今天的利率已经逼近零利率甚至沦为负利率的情形下,在大手笔的量化宽松刺激(或者说直升机大撒币)的情形下,这些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为何如此乏力,甚至屡屡陷于衰退的边缘?

本书作者用他逻辑自洽的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必须拥有清洁的资产负债表和必须存在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而这两个条件正是目前大部分发达经济体所缺少的。换句话说,这些发达经济体目前正处于上图的右侧,即状态3或4中,也就是不管出借人是否存在,借款人都消失了,因为私人部门正忙于储蓄而不是借款以修复它们的资产负债表。而该经济体内部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的缺乏,更加使得私人部门缺乏借款的动力。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已经远胜绝大部分的经济学家,甚至值得获得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虽然诺贝尔经济学奖本身的存在价值就存疑),如果这些理念是作者原创的话。从书中的描述来看,似乎是作者原创,作者甚至因此被许多原教旨主义经济学家所嘲弄。甚至有中文读者嘲笑本书是“经济学里的民间科学”。

不知道这位中文读者持这种并不公正的立场是否因为辜朝明这个名字在西方经济学界没有什么名气,抑或者这位读者的思维——正如本书作者所批驳的——认为经济学必须建立在“完美的”数学模型上。如果是前者,我们一笑而过;如果是后者,正如本书作者在书中所阐述的,也是我深深认同的:“数学无法解释人类行为的不连续”,“把数学作为主要工具,经济学家常常将人视为像月球或金星那样的行星天体,而不是有思想、有反应的个体”。这也解释了牛X如牛顿这样的天字第一号数学家,为何仍然会在南海公司股票事件中亏损巨额的两万英镑。这也是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贯嗤之以鼻的原因。

基于以上的那个最重要的观点,作者在后续的篇章中进行了扩展并解释了自己理解的“为何大部分发达经济体会增长乏力甚至陷入衰退”。在作者看来,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大部分发达经济体的管理者,受传统的宏观经济学影响太深,在经济衰退的情形下,首先想到或者唯一能想到的工具就是货币政策——即量化宽松(或者说提供了最后的出借人(贷款人)),但总是不敢大胆使用激进的财政政策——即政府扮演最后的借款人,为私人部门修复资产负债表乃至转化为积极的借款人提供动力。

读者只要对那个最重要的观点信服,那么对作者后续的扩展几乎也能大致接受。甚至包括作者寥寥数语的对丑国产业空心化(贸易逆差过大)以致川建国上台以致丑国发动贸易战以致***情愿不情愿地扩大进口的分析,也都显得非常具有说服力。

然而,正如作者自己承认的,也是我非常认同的:作为一门年轻的社会科学,经济学仅能解释有限的经济现象,或者说,仅能有限地解释经济现象。作者提出了问题,也分析了问题,只是作者的回答——在状态3或4时,由政府组建独立的聪明的财政委员会来扮演最后的借款人——真的是问题的最优解甚至是唯一解吗?

作者在此处的分析中用了一个乍看上去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球陷入大萧条,在其它主要经济体都在紧缩预算的情况下,只有极端的纳粹德国政权敢于大胆使用激进的财政政策——在全德国大兴土木修建基础设施——使得德国的经济迅速从崩溃的边缘转为积极增长。

然而,不知道作者是有意,抑或是作者在这方面的知识略有欠缺,作者在此处的描述显然忽略了纳粹政权积极财政政策奏效的其它背景(我前段时间刚读过的理•J•埃文斯的《第三帝国三部曲》对此有详细描述):如掠夺犹太人的资产,如拒绝支付一战的战争赔款,如大力重整军备等等,乃至最后发动了二战。因此,对于作者的例子,偏执的读者要问:如果纳粹政权最后不发动战争,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否软着陆?

对于这一问题,可以针对当下延展开来:对陷于状态3或4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所谓的积极财政政策真的是毫无代价或者说代价很小(当然,作者在书中承认代价昂贵,但是未能深入分析)的吗?所谓的独立的聪明的财政委员会真的可以毫无阻力地被建立起来又顺顺利利地执行政策吗(特别是在党争的情况下)?作为最后借款人的政府就一定能找到具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吗?……

对于以上问题,基于种种原因,作者在本书中都未能给出答案,或者说未能给出具有说服力的答案。尽管如此,并不能掩盖本书睿智的光芒。至少,本书的作者无疑给经济学这幢并不完美的建筑添上了几块使之更为稳固的砖块。

题外话:作者辜朝明是台独大佬辜宽敏的儿子,现在入了丑国籍。辜宽敏为人熟知的是有一半的日本血统(母亲是日本人)。不过辜朝明的母亲似乎是中国(台湾)人。因此,尽管辜朝明似乎是在日本受的教育,但在书中自称“美籍日裔”,对我这个中文读者而言,显得无比怪异。

写于2020年11月18日

本文标题: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307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文森特要看海》影评摘抄《现场铁证》经典观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