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春天》是一本由梁空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地下春天》读后感(一):关于《地下春天》我到现在仍然不知道怎么写小说。我靠的是自己的情绪以及把这种情绪投射出去(寻求共鸣和引导)的冲动。
《地下春天》是一本由梁空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春天》读后感(一):关于《地下春天》
我到现在仍然不知道怎么写小说。我靠的是自己的情绪以及把这种情绪投射出去(寻求共鸣和引导)的冲动。这本书就是冲动的结果。
冲动通常是很短暂的,但那些情绪却很持久,在漫长平庸的日常生活中左突右撞,变得复杂浓郁,并且常常变化,捉摸不透。不过,这些情绪总会在某个节点暴露出本来面目,让人得以找到对抗、驯服、疏通、安抚的办法。每个人的办法都不一样,但情绪是相通的。这本书讲的就是试着理解这些并且找到解决办法的过程。里边的角色不同程度陷入某种境地,被裹挟驱赶,在广阔汹涌的人生之海中翻滚沉浮。有些人说这样的内容不够乐观积极,但阴影也是光明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在我看来,写作、阅读这类内容能让人变得更好,残忍一点来说,别人的苦难能让自身尽可能脱离此类苦难,我所追求的也并不是让个体而是让整体变得更好,但这整体的前提和关键则是不忽视个体。我所描写的不是某类人,而是某个人。这跟我的阅读趣味相似,我总是着迷于个体在庞大冷酷的自然、历史以及在庸常生活中的忍耐和抗争。
关于这本书,我忘了很多情节,能记得的就是故事的大概脉络和主人公某个时间点的内心状态,还有就是查找资料的片段和我想象中故事发生的地点(包括当时的街景、行人、天气等)。有时候在脑海中想到某个角色,马上就能想到他(她)在哪里做些什么。可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创造、完善角色,但直到随着故事慢慢推进,我才真正了解了角色。这也是写作最奇妙的地方,完成一个小说就好像经历了另一种同样完整的人生。
这本书里涵盖的小说大约写于16年冬到18年春,现在看来虽然有一些欠缺的地方,但仍然能牵动我的心,因为那些纷乱的情绪依然在发生冲突。我期望这些小说能带给大家一种真挚的感受,能试着以同类、同胞的姿态去理解生活中遇到的人,当然,理解不了就算了。
在此感谢我的编辑以及新经典文化、花城出版社,还要感谢通过犀牛故事APP认识的一些朋友。
《地下春天》读后感(二):丝瓜视频,丝瓜视频app,丝瓜视频ios下载
十三哥不在乎。5月9日让5月10日回去后,他直接去清宫见他的皇帝阿玛。见康熙也跪了下来,康熙对这个儿子叶灿很是疼爱,见他直接跪了下来也有点惊讶。
丝瓜视频,丝瓜视频app,丝瓜视频ios下载九哥此刻正吵着要福晋。让康熙马上把丝瓜视频,丝瓜视频app,丝瓜视频ios下载福晋给他。让康熙爷头疼的是,你说你一个十二岁的萝卜头有什么急的,你还有几个哥们,还不能缺你的福晋。所以康熙奇怪地问他的九个儿子为什么突然想要福晋。九哥说,他四哥在尚书房读书的时候,经常忘了吃饭睡觉,还得了胃病,所以他不应该饿。他们的兄弟对此非常担心。
后来,他的第四个嫂子结婚了,并很好地照顾了她。说看他四嫂照顾他四哥羡慕。康熙皇帝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首先,他的儿子非常孝顺,他生病时不会让自己知道。其次,他的儿子非常友好。第三,我选择了自己的四个儿媳妇。虽然他第一次结婚时有点无知,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失去了老四,但现在丝瓜视频,丝瓜视频app,丝瓜视频ios下载看来这是安全的。因此,当康熙心情好的时候,他答应在下一稿中给阿九赋金。他也给了阿九很多东西,还顺手给了楚瑜一对刚上来进贡的万文核桃。那天晚上,四爷被专门送到了干清宫。康熙一见四爷进来,就说:“老四,你怎么不早说你得了胃病?你应该好好照顾它。以后,请医生好好看看。”"我儿子很清楚,这让阿玛皇帝很担心."四爷很感动他对阿玛的关心,但他有点惊讶。阿玛皇帝是怎么知道他的胃病的?“要不是你的第九个哥哥,我还会被你蒙在鼓里。认真做事是好事,但我不能不珍惜自己的身体。
”“儿子,我记下来了。阿玛皇帝,你也丝瓜视频,丝瓜视频app,丝瓜视频ios下载应该注意你的健康。儿子,我看你这些天瘦了一些,”四爷说。四爷在干青宫经历了康熙失散多年的照顾,整个人失明了。直到他离开,康熙对他说:“你的胃不好。你应该在吃的时候吃它。别担心。你媳妇这次也很敬业,不要太冷。”四爷才明白怎么回事。这是老九。只有当你想给富锦送食物时,你才能吃到这样的一餐。他想出来,只是为了口吃。
《地下春天》读后感(三):在生活的表层断裂之前,我们往往忽视了真诚的必要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我希望在写下这篇评论之前,我的阅读量能再大一些,知识体系能再完备一些,经验能再丰富一些,好把这本书放入某种坐标系内,从而做出(看似)更加客观的判断,对其文学价值,对其市场定位,对其发展潜力。
但很遗憾却也值得庆幸的是,初读时我只是抱着随手翻阅的心态,自发地对一种无须怎么磨合就能读下去的文字感到亲切而欣喜。而当这些文字与我再次正面相对时,它们以一种更为清晰主动的形态呈现了埋藏其间的重量感,又一次在不知不觉间将我拽了进去,如同一头扎进一段似曾相识的生命体验,阅读这种精神性活动在此时几乎是生理性的,视角、术语、热点、体系,像表情和外衣一样纷纷剥离脱落,突如其来的赤诚让人羞愧,也莫名变得更为勇敢。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想要跳过对本书内容的概述,以较为感性和个人的方式记录下这部作品和我之间产生的撞击与回响。我相信文字被抛于世间,同时亦获得了独立的生命,它们给予读者的一切,或许已经早一步以更为深沉的方式回馈给了作者,因此我想借用他的话来描述我的所得——“我慢慢认清这可以说是身为作者的我羞耻的自我揭示和暴露。我把自己的各种形象投射到他们身上,只为在一败涂地的困境中真正接受自己。” 这让我想起卡佛的一个相似的表述:“你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笔下的人物是你。” 而我想说,我不是你笔下的人物,但你的笔下的人物是我。
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不断分叉的道路,那么20到30岁大概是岔路口最多的一个年龄阶段。看到作者是91年生人,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在书中发出的许多疑问正是我想问的,那种“彷徨于无地”般的心境也是我再熟悉不过的。而如果说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我想就是我们不愿意也不能够被谁所代表,或者去代表谁。但另一方面,更为细腻强烈的个体感受也不断增加着孤独的厚度,我们需要某种东西来真正打破这层包裹。消费欲望的释放没用,社交媒体上的狂欢也不行,投射于外物的种种追求,如学生时代的绩点、工作之后的薪酬,有时反而更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等级与隔阂。这种境况下,年轻人通过小说、音乐、影像等种种艺术形式的发声,创造了原本就是同路人的我们相互关照、一起探索的可能性。
必须承认是,这本书中的人物与作者的相似性必然高于与我的相似性,山西、乡村、煤矿、体力劳动,也都在我的生活经验之外。怀着对更为辽阔现实的想象而开启的阅读之路,没想到却会屡屡与自己狭路相逢。或许因为,在无数普通人看似彼此相隔、各为孤岛的的生活表层之下,有着更为深远的一种相通,这是今日中国社会的脉搏,也是文学天然具备的应有之义。沉浸在现实又虚幻的故事里,我知道我们不过都是困境中的人,我们所苦苦对抗的,也无非都是人的困境。
2020这一年再次提醒我们,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唯一不变的东西只有变化。海浪翻涌下,冰山一角难免碎裂,安稳有序的日常总会在你猝不及防时显露出它的脆弱性。而这并不只存在于意外中,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比如每晚入梦的过程,就如同坠海,海下的世界远比海面上黑暗而宽广,在这里,困惑与恐惧才是常态的情绪。但同时这里的温度也更为恒定——永远不会冻结,永远存在着游弋的可能。在我看来,这种温度就是真诚的温度。人要对自己真诚有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有他人。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小说《走神》里有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将要在海里溺死的人,你不是那根救命稻草,你也不会是。你是从海的远处升起来的光。”虽然就像终篇标题所书,我们最终会在海里分开,继续各自的泅渡,但在此之前,更多人的看见与被看见或许能让这片海域变得更加明亮。
这就是我写下这些的全部理由。
《地下春天》读后感(四):写作者编织万物,众人各行其间又彼此相关
有的写作者,从第一行字就能让人感知到故事的虚构性,他们借助想象或陌生化来展开故事,构筑平行世界。
还有一种写作者,会让你以为他不过是在描述你我身边故事,每个人物,每个情节,似乎都能在现实的框架下说得通,只等你合上书页,一琢磨,这才回味过来故事的虚构性。
当然,这两种风格的写作者并没有高下之分,只是写作者选择问题而已。
而梁空,明显属于后者。
《马》里如游魂般存在的谢知雨、《无声狗》中辞掉工作去远方却只能干些运货工作的大龙、《走神》里神情恍惚无奈回乡的陈列、《荒烟》中怀抱志向的少女陈玉萍……个个人物和日常现实生活中的你我无异,绝无出场自带buff这种事。
《地下春天》里的故事也和都市、中产这些关键词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与这些关键词相比,它们甚至带着点土气。有的只是普通人、普通事。有些故事也远没有《故事会》精彩,那为什么要出版这样一本书?我们又为什么要读它?
首先,这是一本90后写作者对如今乡村生活的书写。
虽然老拿作者出生年代划分写作者派系着实简单粗暴,但这不可否认是一种人类观察的捷径。90后写作者们现在在写些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不言自明。当然这也和90后写作者的成长环境有关,与社会发展变迁相关,人们往城市中聚集,乡村渐渐被人遗忘。
于是,提起乡村文学,我们想起的总是那些屈指可数的头部作品和当今文坛中流砥柱类作家,或者如《红高粱》这类影视作品,抑或是来自别国影视作品中岁月静好型描绘。可这些都与当下的生活有壁,带着年代感和矫饰感。
出生于91年的梁空,在《地下春天》里描绘的就是如今难得一见的乡村图景。说它难得一见,不是夸大内容有多好多好,毕竟有前辈们珠玉在前,而是说,终于有90后写作者关注起这片渐渐被人遗忘的乡村,试图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故事包裹起这片广阔土地和人群。故事里的乡村终于不再和当下生活隔着几十年时差,也不再是异国语境下的田园牧歌式幻想,它们就发生在当下中国大地的角角落落里,触手可及。
其次,故事讲得真诚,不戏谑也不隔靴搔痒。
不是故事会式的好读、有趣,但作者写得真诚,阅读体验绝对保证。
不刻意制造戏剧冲突,故事的起承转合却也毫不含糊。
它真实地描述着当下的乡村:老少两辈不同的姿态、逃离与逃回、旁观与迷失。在这里,你会发现,乡村生活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它与城市生活从来不对立,反而互通有无。人物的命运常有波折却并不自怜自艾,身处底层仿若浮萍般的他们也试图在命运沉浮间寻找和抓住,获得和体悟。
第三,各个故事独立成篇却又交织成网,浮现众生相。
全书一共12篇,单个看来已各有各的风采,但更值得玩味的是有一些人物在不同故事中的交织。
为马落泪的谢知雨转头回乡参加发小婚礼,又为了周晴而质问梁桥揭开周晴发疯之谜,而他其实是久居地下的老谢的儿子。 前一个故事李杰斯还在倾听老奶奶那关乎救赎的尘封往事,转眼别人的话语间却透露了他的死讯。 前一秒还惊讶于赵堂和拉蒂的关系,后一秒又不得不为赵堂的故事感同身受。 ……
这些丝丝缕缕并不连贯的联系,让这些故事除了单独的故事本身,又有了一丝解谜的意味。简短一个提点,上一个故事的人物在下一个故事里拥有了别样的走向。人物与人物,故事与故事,因此交织成网,网中则是众人命运浮沉与生活之谜。
而这生活之谜,不仅亟待故事中人物去寻找解答,也亟待我们每个人去寻找解答。故事背景虽立足乡村,但主旨实与你我相关,还原的是平凡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以及平凡人的默默坚持。
这位90后首次发声交出的答卷都包含在这本《地下春天》中,梁空用这12个故事编织出一幅包含众多人物、故事的底层生活图景,各个片段单独成章,又相互牵扯交织,瑕疵在所难免,但真诚地记录、讲述已够成为闪光点。
鲁迅先生有言:“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相关。”
虽然故事里他们的挣扎,我们只能看着,可经此一“疫”的我们着实应该承认,真实社会中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为什么要记录他们的故事?为什么要读这些故事?因为他们的困惑和挣扎,都与我们相关。
被渐渐遗忘的乡村中暗藏绝佳故事,down到谷底的平凡生活或许某天就能触底反弹,最暗最不可测的海平面远处升起的光才夺目耀眼。
错过一个春天,下个春天迟早会到来。
《地下春天》读后感(五):梁空:小镇人的“次要生活”里有外界感受不到的忍耐与抗争
-转载自《文学报》
-作者 袁欢
《地下春天》是“90后”作者梁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编辑推荐里直白地写着:“不红、没得过啥奖、没被大佬推荐过。”这部作品是策划编辑在逛豆瓣时“瞎撞上”的选题,她说:“闲来无事刷豆瓣,无意中发现这个作者,一下午看完了他连载的一个中篇,大受震撼,第二天就写了梁空的选题报告。”
梁空说《地下春天》是个冲动的结果。“我到现在仍然不知道怎么写小说。我靠的是自己的情绪以及把这种情绪投射出去(寻求共鸣和引导)的冲动。”在书里,他描述了12个故事,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讲述平凡人的次要生活。
“次要”是因为在他看来,就如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呈现的,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际中表现出来的只是水面上的一部分,而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所以显得“次要”是因为人们很少去关注,尤其是在现在充满各种思想、文化、娱乐碎片的时代中。“也可以说,‘次要’生活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活动,那些在不经意间会释放某种信号却很难被人意识到的矛盾。”
而“次要”生活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展现出来的。《地下春天》里的老谢不知为什么久居地下,挖洞、寻找;《马》里生活在城市中,对什么都不为所动,却因一匹马鼻酸落泪的谢知雨;《走神》里神情恍惚无奈回乡的陈列……对此,梁空表示自己描写的不是某类人,而是某个人,进而关乎当下所有人的故事。“我总是着迷于个体在庞大冷酷的自然、历史以及在庸常生活中的忍耐和抗争。”
▲《地下春天》实拍图策划编辑认为梁空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笔下这些乡村青年的真实生活。“市面及一些平台上的乡土文学是不少,但大多写的是父辈的辛苦、传奇故事,或是远距离观察的‘回乡偶书’,很少见到梁空这种深入细部、毫不避讳的叙述。”另一位小编也赞同这一观点,她评价说:“不隔靴搔痒,不悲天悯人,关于十八线小县城、三百六十线小乡镇最真实的描绘,在这个真实的基础上,又巧妙的让人物和故事彼此勾连。”
而实际上,近来“小镇文化”这个话题再次引发大众关注,比如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中的五条人乐队,以独特的广州潮汕小镇文化生活背景进入到大众视野,也有一批青年作家着眼于小镇这一广阔的生命体验之地。
▲五条人乐队巡演海报但《地下春天》里的故事显然与当下时髦的话题没什么关系,它代表着梁空对过去乡村经验发生地的书写,说是“过去”,因为他也已经离开乡村多年,在城市中流离,他所写的是记忆中那些有点遥远却依旧触动他的人与事。
他试图用自己的语言书写这片广阔的土地和人群,呈现当下乡村老少两辈不同的姿态:逃离与逃回。但他并没有像很多作家标记自己的文学地标那般为自己圈定一个小镇归属地,他说:“我所写的是一个宽泛的小镇,是我曾经生活的一大片区域的统称,有时候甚至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生活方式的一种。”在他看来,近来的小镇文化热有点类似于人们对真人秀的热衷,是一种窥视欲望的体现。
“可以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创造、完善角色,但直到随着故事慢慢推进,我才真正了解了角色。这也是写作最奇妙的地方,完成一个小说就好像经历了另一种同样完整的人生。”梁空在讲述写作的感受时说道。
有一些读者注意到小说《无声狗》与加缪的《局外人》的联系:主人公大龙辞了县城帮厨的工作后到处晃荡,却惹上流氓,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事端。这篇小说给人一种荒诞的感觉,主人公并不按常理行事,行为也没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他遵从的是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是一种他自己也不了解的欲望。事实上,梁空在写作《无声狗》前确实专门阅读了一遍《局外人》,将真实的地名与原型加入到虚构的故事中,对于他而言,“是因为我把自己套进去想象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此外,他还让一些人物在不同的故事中交织出现,产生关联。如为一匹马落泪的谢知雨,是久居地下的老谢的儿子;另一个故事的李杰斯在倾听老奶奶关乎救赎的尘封往事,但在别人的话语里传出了他的死讯。而这点跟他之前偏爱写多条线在同一个空间内交错发展的小说有关,这让他有一种切切实实创造的感觉。
“除去《无声狗》《走神》《荒烟》,剩下的几乎是在很紧密的一段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在构思上就会有角色的关联。”他说自己在写作时会先想象画面,因此他喜欢在小说中描写细节,但细节的存在不是为了推进故事,而是完善。
虽然在写作中,梁空加入了自己的真实经验,但他不认为写作一定要依靠经验,所以他对于如何走出狭小的生命体验这一课题,似乎显得并不太焦虑,因为经验的获取途径很多,阅读或观影等方式都可以,重要是感受所写故事“需要”的心境,他说:“经验是需要通过反复思考来夯实的,不论这种经验来自哪里。在交谈、阅读中也同样能拓宽自己的生命经验,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沉浸进去感受,对于作家而言,共情力同样重要。”
他表示大多数时候,他的写作都是在梳理自己生活中了解到的东西以及由此而生的困惑,但也有一些时候,纯粹为了写出个好看的吸引人的故事。“我想人的困惑是无止境的,个体的群体的过去的未来的,文学作品的作用除了娱乐之外最重要的应该就是梳理和解决这些困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