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2-04 18:10:5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99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是一本由戴潍娜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一):【雨楓试读】优美诗歌,沁人心脾看书习惯,先科普“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是一本由戴潍娜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一):【雨楓试读】优美诗歌,沁人心脾

  看书习惯,先科普“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书的前面介绍了几位当代有代表性的人物极其代表作。 简练的词语,跳跃的思维。一幅画面,一场梦境,一段情感,一个难忘,一种对话交谈,与梦幻对话,与实物对话,一场残酷的经历—战争,一个美妙的感受—爱情,在诗人的眼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有思想可以交流的。无论是真实存在还是虚幻的梦境。 尼古拉.马兹洛夫 “我见到的梦 我见到无人忆起的美梦 以及人们在错误的坟头哭泣 我见到坠机中的拥抱 以及血脉偾张的街道 我见过火山沉睡长过 家庭之树眠着的根须 以及一个不害怕雨天的小孩 只有我,无人能看见 只有我,消失在视线” 塞弗尔特 “爱是巨大的 你会发现 即使世界都发生了革命 某块绿草地上 情人们依然有时间手拉手 彼此依偎着头” 爱情的伟大与强大,任何事情都阻挡不了。任你炮声震天,子弹乱飞,我心爱情之火熊熊燃烧,不仅仅是人类,地球生物皆有此共性,狮虎豹身边游荡,草原动物们依旧不停的壮大着自己的队伍。物种繁衍永不停息! 诗歌一个文学的表现形式,用特别的叙述方式,显现着一个梦想,一个场景,一份温情,一声呐喊,对现实不满宣泄,对战争中残忍屠杀表达愤怒!不同国度,不同境遇的诗人风格迥异,让作品内容丰富多彩。 诗歌记录历史,抒写现在,展望未来。 斯维特兰娜.彼得罗娃-安布拉索夫斯卡娅 “初雪 初雪啊,你稚嫩且有着与众不同的忧伤。 你缺乏顽强和吞噬整个世界的意愿。 你的覆盖仿佛薄薄的纱布不事雕琢, 你怀着爱心将这个虚妄和庸俗的世界遮盖, 你赠予世界一刹那非尘世的纯净。 然而清晨一到,我们又重新奔走于无数的小道, 用接续不断的脚步抑制夜间的梦想。”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二):【雨枫试读】一场诗歌的饕餮盛宴

  全世界有近2000个民族,几千种语言,真的可谓纷繁复杂,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肤色、说着什么语言,有些东西却出奇一致,比如绘画、音乐和诗歌!通过绘画来表达审美,通过音乐来表达情绪,通过诗歌来表达情感! 诗歌的创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自从有了自己的语言,就开始了诗歌的创作,有一些口口相传,最后融化在了日常的劳作中,有的集结成书,流传至今!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精选了斯特内斯库、尼古拉·马兹诺夫、杨炼、臧棣、申伟光、切斯瓦夫·米沃什、王家新、唐晓渡、西渡、郑体武、邓月娘、俄罗斯青年诗人等多个国家、多个民族近现代的一批知名诗人的诗歌作品,绘画作品结集出版,为读者奉上了一场诗歌的饕餮盛宴。 诗人的情感总是细腻的 诗人的思维总是发散的 诗人的生命总是灿烂的 诗人的作品总是动人的 至少我这么认为 虽然难免会有些偏颇 一个诗人 有血有肉的人 给人的感觉 或洒脱自由 或空灵飘渺 或放荡不羁 或不可琢磨 这些特征 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因为 诗歌本就是源于生活的 对于现实 诗人们喜欢批判 对于过去 诗人们惯于追忆 对于未来 诗人们擅长畅想 不是娇柔 不是造作 仅仅是思想的宣泄 和 灵魂的放飞 诗人 几乎都是浪漫主义者 无论他属于什么流派 对于爱情 诗人们总是会描绘的 神圣 纯洁 浪漫 执着 轰轰烈烈 他们愿意沉浸其中 享受那份美好 然而 现实生活 不仅仅只有浪漫 更多的是 鸡毛蒜皮 油盐酱醋 于是 现实的巨锤 经常会把理想 击打得粉碎 于是 悲剧 时常发生 爱情 属于诗人的悲剧 ......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不仅仅是一本诗集,书中除了收集了诗人们的优秀作品外,还有对诗人的解读,对作品的赏析,也有诗人的自我解剖!这是一本近现代诗歌,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诗歌文学通识读物来阅读。故此,本书面对的读者群就变得非常宽泛,即便是普罗大众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些许养分。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已经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可想而是,将来,诗歌,依然会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而长久的留存下去,继续扮演着他那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不仅为我们结集了一批诗歌,介绍了一批优秀诗人,更重要的是,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近现代诗歌和窗户,让诗歌如同阳光一般洒进我们的生活!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三):【雨枫试读】诗歌应是飞起的鸟,衔着灵魂的枝条

读完《光年3》花了整整一周,而彻底消化它则用了近三倍的时间。

毫不夸张地说,《光年3》是属于“困难模式”的诗,饶是我这样数年来对诗歌不吝倾爱的人,在它面前,也常有难以窥见入门之法的挫败感。因而,这篇理应完成于一月前的书评愣是拖拖拉拉憋了许久仍未有成果,我曾尝试通过所谓的理论或主义来进行解构,但最终都败于它带给我的那份混沌又纯粹的感受。就如斯特内斯库的那句诗——“她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触碰不及的美终是无法解构的。

《光年3》是诗歌翻译丛书《光年》系列的第三册,该丛书系列聚焦于当代国际诗坛,摘选了大量不为国内所熟知的诗歌作品,邀请诗人翻译诗人,力图构建出有别于其他诗歌译作的阅读视野,以汉语连接多元复杂的世界风貌,探索诗歌的可能性。全书除了囊括了诗歌品析、诗人推介等常规内容外,还包含了影像作品介绍、谈话录等板块。整体而言比较先锋,对读者的审美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主题为“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的第三辑中,尼古拉·马兹洛夫写道:“城市是我们新的本质,是一片不结果实的新森林,一个神话般的童年多边形,一个充满希望和抱负的陵墓。”编者借此延伸出了对诗歌“归属地”的一次探讨,它指向了主题、语言结构与历史脉络上的从属感。就如斯特内斯库的诗作,读时无不感受到他如旋风般席卷而来的情绪,充斥着自由、开拓、无畏的精神,而这一切与他创作诗歌的时代背景有深切的联系。他抓住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宝贵机遇,与教条主义割席,令罗马尼亚诗歌焕发生机,而拨开他诗歌浓厚的抒情外衣,我们亦可看到他努力劈开的那条接近历史真相的捷径,这是超脱于诗歌之外的现实意义。而马兹洛夫的“归属性”又是另一层面的,美国诗人佛雪认为他的诗“似乎都源自其他时代”,马兹洛夫自己也说过“我们穿过空间、穿过新的城市,逃离我们的反复无常所留下的考古学遗址。我们栖居在遗迹与瞬间、旅行与永恒之间的空间之中。”他写别处,写梦境与现实,写流离失所与变动,他有太多的“出生地”以致于他的诗歌非常富于变化,而在这背后,他的思考又几乎是恒定的,他在记录那些离去与归来,见证遗憾与期望的边界如何被替换、更迭,他不改变世界,他通过记录创建世界。所以他的诗既在当下又远离当下,世界在他笔下成了流动的坐标,这便是他诗歌独特的从属感。

除了此二位伟大的诗人,全册还摘录了其他诗人的作品,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后半册的一些选诗过分晦涩了,或是因缺少深度剖析,读来有些不知所云。而在随笔、诗学等板块里,很多对谈、文述也陷于泛泛而谈、缺少核心议点的窠臼之中,甚至有些偏离整册的主题,而显得有些大杂烩。此外,《世界的阴影经过我的心》这篇诗重复出现了两次,不知是为了区分译者的不同而故意为之,还是另有用意?作为一名普通读者,在先锋诗集面前不免露怯,若编者能给予更多的帮助,这场突破舒适区的阅读跋涉想必会收获翻倍的喜悦。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四):【雨枫试读】记忆从何而始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记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启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时算作记忆的开始,还是从能够分辨周围的事物开始,抑或是从能够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开始? 大概在我五六岁,哦不,可能只有三四岁的某一天,突然之间,似乎意识一下子从混沌到清明。那时候,只听到奶奶从我身后叫了我一声,猛然之间,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而更进一步得,感知周边的一切,发现自己正在炕上跑着玩,身后是老奶奶,刚从外边进来的是老爷爷,自己最喜欢的大熊玩具孤零零躺在炕上。 从小到大,新的记忆不断出现,旧的记忆不断遗忘,唯有这个节点,从未在记忆中失却。我永远忘不掉那种感觉:在那之前,不知此身存在于天地间;在那之后,天地为我而存在。就如同条件反射,对周围历历在目的一切认识得一清二楚,一瞬间,自己毫无缘由得成为了一个实体,就如同导演还没给我安排个共度余生的人,我却突然就有了个可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还可以给我空投的一心想当我爸爸的我儿砸大黄。 这本书的标题为“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为什么起这样一个标题呢?在书中,收录了一篇尼古拉•马兹洛夫的文章《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思考了这么个问题: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记忆,那么,我们能不能造出一个没有记忆的城市,哪怕仅仅是一个旅行准备的临时城市?也许,我们出生的城市给了我们沉痛的过往,那我们能不能选择这座没有记忆的城市,作为我们逃离沉痛记忆的新的出生地? 尼古拉•马兹洛夫的祖先曾是巴尔干战争的难民,在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战役的土地上建立了新的家园。而尼古拉•马兹洛夫本人,从巴尔干半岛上的故乡走进了文明的世界,更是在诗与音乐中横贯了东西方的边界。所以,他在《显露》中写道:“历史是我必须跨越的第一道边界。”在他眼里,翻译是一种仪式,把诗译成另一种语言是翻译,把作者内心的想法写成诗也是翻译。在这种穿越中,尼古拉•马兹洛夫的诗被认为是“源自其他时代”,而在本书中,将他本人称为“另一个时代的残余者”。 在本书中尼古拉•马兹洛夫的诗选里,我最喜欢那首《当时间停止》,“另一个时代的残余者”正是它的主题。在这首诗里,充满了“残余者”内心的痛苦,家承载着死亡,自己寒冷的尸骸不见阳光,时间永恒停止,唯有孤寂相伴。诗的最后一段更是凸显出这种绝望之感: 我们是另一个时代的残余者 就像狼,在永恒负罪的视线中 我们后撤 进入被驯服的孤寂的景观 我总有种错觉,自己不属于这个时代。专制,霸道,狂躁,睚眦必报,一心想当个暴君,身上没一点与这个百花齐放的时代有共同之处。也许是我的意识停留在过去某一刻,而我的肉体被时间裹挟着向前? 但,无论如何,时间的长河会一直奔腾下去,无论我们有着怎样的过往,美满也好,不堪也罢,都应该继续走下去。记忆是沉痛的,也是厚重的,拷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时刻清醒,也支持着我们前行。有记忆的城市永远不会入睡,记忆的城市毁灭梦想与渴望,而新的城市则容纳我们,给我们新的世界。

  “不知古道上的风从何处起,可它吹往的是故里。”有朝一日,也许我们会重新回到记忆中的城市,也许不会再回去,在新的城市里渡过余生,让新的城市成为新的记忆之城。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五):光年是正在看光年的你

  光年原本是光在宇宙真空中演直线一年所经过的距离,而这里的《光年》是越界、当代国际诗坛、影像、随笔、长诗、诗学、汉学家、谈话录、诗人志、台湾诗歌动态还有正在看《光年》的你!

  在我们生活中有艺术,艺术又分为很多种,文学、画画以及歌曲等等,而文学中又分为小说和诗歌等等!不过在《光年》里主要还是诗歌!那么诗歌又是什么呢?《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诗又分为古代诗和现代诗,光年里的是现代诗!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与诗意,只不过我们看似平常的东西,在诗人的眼里却千差万别,也许我们仅仅是用普通的词语来描述,而诗人却带着诗意的眼光,写出不同寻常的诗歌。 这本《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在我们生活中,我们认为重要的就是出生之城了吧,因为那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以及在某段时间里长大的地方。等到我们去远方时,别人会问你来自哪里,你会说我来自那里,出生的那里!而记忆之城中,不仅仅是你的记忆,还有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忆。我们是否能找到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或者仅仅只有旅行,只是为了旅行而旅行的城市呢?

  书中,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这一句话“人才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而不是服务于社会!”。曾经我被这样的一个问题困扰我,那就是“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吗。”余华在《活着》里中文版序里说到,人们只是为了本身活着而活着。曾经也听过老师对我们讲过,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以后能做贡献,即使做不了贡献,最起码别添麻烦就行!而渐渐地,我发现,人们活着只是为了追求幸福,而这幸福并不寄予什么,幸福就是自己认为的幸福,为了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而不是说为了服务于社会,我们只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中,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诗人是把现象写成意象,而意象同时又改变着现象,在读诗,在看《光年》的过程中,可以让我们思考关于我们!所以,《光年》就是看光年时思考的你!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六):【雨枫试读】你的城市就是你的世界

  

拿到这本书之前,对它的印象是诗集,本来是准备把这本诗集当作这个月的睡前读物的,但是拆开书之后才发现这本书不止诗集那么简单,简单一本书中包含着很多不同类别的内容,翻看起来第一感觉就是很丰富。 这本书已经是光年系列的第三本了,本集主题是出生之城和记忆之城,听起来就很有趣。现在的我们都住在城市里,生活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进行着我们的奋斗和成长。我们在不断进步不断改变,不断适应着这个社会,这些个城市。回首看来,在大城市的光怪陆离中你是否还记得童年中的小城市,那个溪水边的老家呢?其实,出生之城是我自己的记忆之城,因为在大学毕业之前,我的二十多年的人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我的朋友家人,我的童年记忆。我的点滴成长都和这个城市有关。这也是现在在大城市生活之后我也没有忘掉的一点。有时也会比较家乡和大城市,比较来比较去,我竟然更喜欢那个小城市,那个经常修路,经常堵车,人口很多的城市。有一句话说:一个人童年的快乐可以治愈整个人生。我觉得是的。每当心里难过,撑不下去的时候,总会特别想回家,那个地方就像心里最后的柔软角落,保护着你的所有情绪。 说回这本书,整本书看完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章是友好边境线,作者写到,车窗外的风景一一向后退,一草一木我都记忆犹新。也像歌词中写到的:我不要马车和城堡。大城市的马车和城堡永远不会属于我们,但家乡的小草小花,某个公园却有着我们结结实实的记忆在,那种感觉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吧。 这篇文章还写道逃避,这是每个成年人都会经历的阶段。我们从年少的无忧无虑到成年,到不得不承担责任的过程,痛苦但总要经历。蒋方舟在节目中分享过一位读者的经历:他说他要放弃这个游戏了,和大家说再见,他说他的孩子生病了,需要很多的钱救治,他之前一直在逃避,以为这样就可以掩盖正在发生的一切。但现在他说,他不能再逃避了,他要为了他女儿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了。蒋方舟也说到,我们年轻时,会想逃避,想逃进叛逆,想逃进幼稚,想逃进虚无,但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能再逃避了,那就是你成长的时刻。 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在城市中打拼过后,总会想逃进小城市中,享受那个没有压力,没有痛苦的愉快生活。 当然这本书中的诗篇就是治愈我们的力量,诗篇短小精炼,蕴含着作者对大千世界不同的感受,每篇诗文都是一个故事,每个作者也都在经历着我们没有经历的生活,所以这短小的文字带领着我们遨游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插图中最喜欢的一幅书的封皮很有未来感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七):【雨枫试读】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读《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有感

  

诗,在我印象中更多的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诗,除了课本里学的,真了解的不是很多,至今记得的只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感到万般的飘逸和淡薄,对诗充满了敬仰之情。读过很多经典著作,但是对于诗歌类大神的著作,比如泰戈尔的著作,我基本不碰,因为,除了读不懂其诗所孕育的意境之外,更多的是读不懂诗里人的七情六欲。

每一首名诗都来源于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比如罗马尼亚新生代诗人斯特内斯库,谈了一场接着一场的恋爱,19岁就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在其写诗的同时,也是其恋爱、结婚,离婚、再恋爱,再结婚,不断从一个家搬到了另一个家,从而奠定其抒情诗的志向,更让他写出了忧伤但优美的情诗。比如《忧伤的恋歌》中写道:“唯有草木懂得土地的滋味,唯有血液离开心脏后会真的满怀思恋。”写出了真正的爱情是相互珍惜、休戚与共。忧伤会传染、会导致现在的生活仿佛进入地狱的深底,一切都会变得不再重要,正如诗中所写“马死亡的日子正在来临,车变旧的日子正在来临。”再比如《追忆》:“她美丽地犹如思想的影子。茫茫水域中,她是唯一的陆地。”

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可诉说的时代背景。狄更斯在《双城记》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在社会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经历和思路,比如生于南斯拉夫的马其顿的诗人尼古拉·马兹洛夫在《显露》一诗中写道:“历史是我必须跨越的第一道边界”。俄罗斯诗人舒瓦洛夫在《这个城市像个吸毒者……》里写到“这个城市像个吸毒者,我已经无处可去。我把一个小飞机从桥上丢下,任他漂流到哪里。我们的生活远离噩梦,河面上烟霾弥漫。”吸毒者的典型体征是精神萎靡,这个城市也萎靡不振,反映了经济低谷时期整个社会低潮和人的生活质量全面下降,人们到处充满不安和懈怠,到处都是堕落的放纵。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八):【雨枫试读】被主题吸引

  

虽然很多人说,生活不能缺少诗歌。但是不得不承认,当代诗歌与普通读者是有一定距离的。2019年到2020年,《光年》的出版历经两年之久,足以证明诗歌眼下的式微。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美国诗人路易斯·格丽克,对于大多数关注文学奖的普通读者来说,多少有点意外。可能对于诗歌爱好者和出版社才算是好消息。前者是因为万众瞩目的获奖,让诗歌再度进入普通读者的视野,后者则是经济方面的利益获得,毕竟好几年才数卖千册的书,在得奖之后瞬间就能再版过万。就我个人而言,除了中国传统古诗,并不太了解和关注当代诗歌。因为对于我来说,诗意本身就是很难捕捉的意向,而当代诗歌的结构让我很难理解。之所以阅读这本《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纯粹是因为主题吸引到我。

前南斯拉夫诗人 尼古拉·马兹洛夫说:“城市是我们新的本质,是一片不结果实的新森林,一个神话般的童年多边形,一个充满希望和抱负的陵墓。”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意味着死亡,正是这种向死而生,我们重新发现了出生地,一种建立在语言和意识结构上的出生地。我们有那么多的出生地,也会有那么多的葬身之处。以上都摘录于书的简介, 足以让我对于《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产生了兴趣。

从目录上,可以看到《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分为十个板块。越界、当代国际诗坛、影像、随笔、长诗、诗学、汉学家、谈话录、诗人志以及台湾诗歌动态,国内外诗人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越界的开篇是由罗马尼亚诗人尼基塔·斯特内斯库带来《一滴会说话的血》,虽然在我看来与后面所谓长诗《劳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我想编撰者将之放在开篇,肯定有自己的用意,只是我一时还不能理解。坦白说,由译者撰文的《他“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更加吸引我,对于诗人尼基塔·斯特内斯库个人与作品的介绍,通过这样的介绍之后,我才又重新返回去仔细阅读。虽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多少让我有所收获。让我明白诗人把艺术幻想当作生活现实,虽然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却能创造世界。诗歌乃至文学都是彼此紧密相连的血脉,也正因为这样,诗歌才带给人美感。

随后,在杂志书第60页,看到了标题作《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内容我确实很喜欢,文字也很有美感,有些地方甚至让我感同身受。只是在最后一段的第四行,似乎有病句存在,美中不足。尽管如此,我想以后我还是会抽时间再次阅读这篇文章。至于《尼古拉·马兹洛夫访谈录》以及当代国际诗坛都没有让我产生更多的想法,以致我一度在想还要不要继续阅读下去。影像部分由申伟光的丙烯画及陈家坪撰文《人性的废墟》组成,我想说画如果印大一点,视觉效果可能会更好。陈家坪的文章介绍了申伟光及其作品的意义,类似于推理小说的解读,对于不了解申伟光及其作品的读者来说,相当友好。随笔部分有两篇文章,是我在整本杂志书中理解最快的部分之一,与杂志书的主题相当契合。长诗的部分跳过,真的太长了,接收不到作者的信号。诗学部分则和随笔部分相似,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切斯瓦夫·米沃什写的《友好边境线》,叙述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东逃的艰辛旅程,有被士兵捆绑后吞食纸张,有被盖世太保打耳光,在沼泽地徒步一夜的劳累,看到集中营等等,这段旅程对他影响深远体悟到人生真谛。确实,这篇文章让人感同身受,不仅是那段旅程,还有对于人生的意义。非常好,强烈推荐。汉学家部分简单翻阅,没有特别的感受。谈话录部分也值得一看。最后两个板块也没什么太多感受。

众口难调,不仅是一本杂志书要面对的问题,读者同样如此。在这本杂志书里,我看到和我距离甚远的文字,也看到感同身受的部分。距离甚远的部分可能不会再看,但是不会影响我对当代诗歌或世界诗歌的印象;感同身受的部分我会再次抽时间去看,因为确实很喜欢。编者费心了,谢谢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九):他“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

  

【雨枫试读】诗歌是什么?诗歌是其他一切学术文化活动的起因;诗歌是一种能言的图画;诗歌的目的在于教育和怡情悦性;诗人是艺术的创造者。

文人为诗歌辩护的传统古已有之,当柏拉图说要把诗人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时,亚里士多德写出了著名的《诗学》,替诗歌正名。当中世纪教会试图以基督教神学统一众人思想时,锡德尼愤然写出《诗辩》替诗歌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中保留了一席之地。当启蒙时代人们疯狂推崇理性时,雪莱写出了《诗辩》替人们的感性开了一扇天窗。《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是一本当今社会罕有的诗歌杂志,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内容如此先锋、文章形式如此多样的诗歌杂志,对文艺爱好者来说是一件幸事。这证明诗歌作为当下一种先锋的文体,依旧在创造着一种感性和理性交融的艺术形式。

说到东欧,我首先想到的是一望无际的东欧平原、碧蓝如洗的波罗的海、一个个精巧的小国家、米兰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以及杨史云梅耶氛围诡异的定格动画。对于东欧的诗坛,我的认知是空白的。当我读完了这本《光年3 》之后,对东欧当今诗坛有了一些粗浅的认知。

罗马尼亚的尼基塔·斯特内斯库是个多情的人儿,写出了“她美丽得犹如思想的影子/她的后背散发出的气息/像婴儿的皮肤/像新砸开的石头/像来自死亡语言中的叫喊”这样迷人的诗句。尼古拉·马兹洛夫出生于南斯拉夫的马其顿,他给自己建立了一座记忆之城,让人想起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这本著作。他的诗句梦幻又轻盈,刺痛又充满哲理,比如“在废纸篓,我看见你刷下来的/几缕头发,在鸟与世界醒来的时候。/镜中,我看见一个注视/那注视里有着一些家园和天空”。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是捷克诗人,在塞弗尔特的诗歌中,诗人写出了普通人的苦难、痛苦、死亡和忧郁,很具有社会性和革命性。比如“邪恶依旧/从人类的骨髓中升起/溅满血污,像牙科诊所的楼梯。”

这些东欧诗人作品的译介,对中国现代诗自身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影响。因为诗歌属于对语言很敏感的实验性文体,在翻译诗歌的时候,我们其实也在更新和拓展汉语的边界,不仅仅是词汇,还有文法。就和《光年3》诗人志中对保罗·策兰的儿子艾略克·策兰和策兰研究专家贝特朗·巴迪欧的访谈中说到的那样:艺术家要是想对艺术进行源源不断的更新和再创造,就得抱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广泛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希望我们的诗人和艺术家能从新译介的东欧诗人的作品中汲取养分,吸收他们创作的精髓,同时勇敢地应用到自己最新的作品中去。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读后感(十):因诗歌在此相遇

  

科技的飞速进步一直不断地拉近这个地球国与国、人民与人民之间的距离。很多社会学者认为,它使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更加亲近——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也许就能短暂拉近了两个陌生人的距离。但不可否认,世界还充斥着战争与敌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等,总有一样在疏远着我们。最后总结了许多,我觉得真正从古至今仍然能缩短我们距离的东西,不是翻译,而是一首首优美的诗歌。

对于诗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若是写下书评,大多类似于网络搜索上的定义,而我通过阅读和自己摸索的总结,我认为诗歌是一种非常简单却内涵深奥的艺术问题。它的诞生年月无从追溯,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无非是挂在学校走廊上泰戈尔的诗,大概叫作《飞鸟集》,和语文老师要求背诵的唐宋名家名句。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现代诗歌偶尔有涉猎,但感觉上无论是韵律还是辞藻的优美,它们普遍失去了古人的那份意境,唯一还有印象的,仅存海子的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这次尝试阅读《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可以说有很多的偶然成分。平日工作上忙碌,回到家里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照看孩子,除了仅有的一些创作时间,我很难静下心来。赶上十一长假,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佳节,在朋友聚会和公司应酬闲下来后,正需要一本书去静静品读。

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显然不现实,这时经朋友的推荐,拿到这本封面精美的《光年3》时,心中瞬间豁然开朗,我认为自己终于找到了合适的读物,如在疲惫的旅行中找到一棵可以栖息的树一般,于是走过去放下行囊,只想我和它依偎缠绵。

本书精选了斯特内斯库、尼古拉·马兹诺夫、杨炼、臧棣、申伟光、切斯瓦夫·米沃什、王家新、唐晓渡、西渡、郑体武、邓月娘、俄罗斯青年诗人等多个国家、多个民族近现代的一批知名诗人的诗歌作品,同时配合绘画作品结集出版,让我们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又可以进行一次美的享受,完全融入到其中。

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这里面的中国作者并未听过,或者他们都是近现代诗词界中非常知名的人物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其实诗人也好,作家也罢,名气只是一个方面,优秀的作品方能证明他们的硬实力。而这本书精选的作品,恰恰印证了他们的能力。虽然不知道诗人在创作时环境是怎么样的,可他们的心境却是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再配合书中的赏析,使得本书面向的读者群非常广阔,我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本诗歌文学通识读物来阅读。

所以在阅读后,我想推荐给正在看评论的各位,一起品鉴这本美文吧,总有一首能引起你的共鸣,适合你!

本文标题: 《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92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摘抄《其后 それから》读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