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1-02-04 18:10: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神奈川冲浪外》是一本由【美】南希•K.斯托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方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一):不管友善还是邪恶,它总能吸引我的眼光一本简明日本通史,对日本史小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摘抄

  《神奈川冲浪外》是一本由【美】 南希•K.斯托克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方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4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一):不管友善还是邪恶,它总能吸引我的眼光

  

一本简明日本通史,对日本史小白非常友好。从史前时期一直到21世纪,每个阶段均从“政治与社会发展”开始介绍,抓住每个阶段的特点,或详或略地从宗教、文学艺术、建筑文化等方面呈现出一个立体有层次的日本。 日本的发展和我国还真有很多相似之处,起于十五世纪后半叶的战国时代持续百年,丰臣秀吉将其称为“国家分裂,国体混乱,文明凋敝,统治者无人应”的时代,与孔子所说“礼崩乐坏”何其相似。不过日本天皇乃天照大神之后代,再改朝换代,天皇还得竖在顶端,和我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同。 觉得日本人很善于学习,谁强大就向谁学。初时活动范围小,就向朝鲜学,向中国学;被美国马修·佩里率领的舰队敲开国门后,立刻转向,向西方学,国体政体发生重大变革,迅速发展成亚洲强国,并且膨胀成了军国主义占主流的国家,给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灾难。 作者在最后一章介绍作为文化超级大国的“酷日本”,重点讲了日本的动漫产业。尤记得看的第一部日本动画片《铁臂阿童木》(暴露年龄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二):我的极简日本史入门书籍

  

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零基础导航作品,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划分。值得一提的是,开篇的地图,好评加赞,基本省去百度。

1、随着各章节铺开,可以将现有手上的日本相关题材书目做个大致阅读排序。

2、佛教在日本的发展有相对详细的说明,把之前《中日之间》书中涉及到的佛教各宗派梳理顺了。

3、《民主与爱国》是日本作家从战争经历和回忆描写战后主要学者的观点,本书第十一章,就是另一视角下的战后状态,类似对战双方不同的视角。

轻型纸,随身携带也不太沉。看完后,正在写读后感的此刻,觉得这本书或许也可以叫:我的极简日本史入门书籍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三):日本文化不止“菊”与“刀”

  

提起日本,我们印象中最多的一个是以“菊”为象征的皇室形象,另一个是“刀”象征的武士道精神。读罢《神奈川冲浪外》,感觉真乃一气呵成,从传统文化到“酷”日本,作者南希•K.斯托克做到了。他根据时间线梳理出古代日本到当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条理清晰,包罗万象,呈现出一个多元文化的日本。

一、简约而不简单的讲义

该书是作者以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日本概论”课程讲义为底稿,依照历史进程梳理文化关键点,不同于其他日本史,该讲义关注的不是宏大叙事,而主要是以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角观察日本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不同的时代既有共性,比如随处可见的佛教文化与神道教文化,又有个性,比如结合时代的特征佛教新宗派的衍生与发展,内容丰富,读来非常有趣。

二、面向未来的启示

日本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开放性,其根源在于他们擅长学习。从古代的遣唐使到明治维新的“脱亚入欧”再到战后的反思与文化解放,日本一直在学习、借鉴他国文化中成长,对外来文化本土化改造后形成独特的艺术特质传向世界,形成日本的文化符号。这也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必须坚持文化自信,走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之路。

本书在每章的末尾还有很多彩蛋,作者列出多条延伸阅读材料和推荐的电影片单,如有对该章感兴趣的可以补充阅读。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四):浪里浪外,传统到新潮的转身

  《神奈川冲浪里》是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作品。该画作描绘的是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汹涌澎湃的海浪,浪里有三条奋进的船只,英勇的船工们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表达了人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浪外,富士山清晰可见。富士山除了是一座在地理上著名的火山,也是日本历史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作者说,这是一本“刚刚好”的日本文化史教材。作为一部普及知识的教科书,它全面并通俗的讲述了日本从远古时代到21世纪的历史、文化、宗教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分门别类的将日本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情况介绍给读者。如果你是一名日本史的小白,本书将是你入门的不二之选。

  日本展示给世人最深刻的是它好学的一面。古代时期学习中国,大化改新建立律令体系;鉴真东渡完善佛教宗义。明治维新时期,“文明开化”,全面西化;二战以后,学习美国,以全新的经济文化实力影响全球。当然,日本在学习接受外来文化时,也会把传统文化保留下来,甚至会将传统文化与新潮文化合二为一。比如动漫产业,日本将自己本地文化与科幻世界相结合,创造出众多著名作品。日本对待文化的态度很积极,在学习—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赋予了外来文化全新的本土适用性,同时衍生出来一系列更受欢迎的新文化。日本也从一个传统的古老国度到新潮的流行国家。

  日本对待强者表面上毕恭毕敬,实则暗中蓄力,试图超越。日本在战时的表现极度亢奋,因为这是民族的大转机:东方人即将战胜高高大上的西方人。战后的日本加速前进,赶超西方世界后,又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输出影响着世界。对于弱者,日本则始终白眼待之,如从古代到现在的阿伊努人,甲午战争后对待中国人、朝鲜人,都难以被接受,始终在鄙视中挣扎。

  日本的文化和消费品产业输出着富有创意和生气的商品。本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也在改造着外来文化。日本的历史文化在不断的引进、融合、发展,风格从传统保守到引领时尚潮流,“酷日本”魅力无限!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五):非常友好的日本文化史入门读物

  

想读关于日本的历史书籍特别是文化方面,又害怕书籍晦涩难懂的话,强烈推荐这本。

日本古代与中国交集甚多,近代则与欧美更加接近,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本书没有花费太多笔墨在政治上,更多的是文化,性别,宗教,日常生活这些与大众息息相关的方面,并且可能因为原版是美国人写的,跟我们一样是“看外国”的角度,所以行文流畅,翻译也很好,易读易懂。

每个章节都可以在社科文献的不同出版物中找到更加详细介绍的书籍,完美的串联起社科文献出版的日本相关的图书。比如战后的部分可以拓展阅读社科文献出版的《民主与爱国》, 武家统治幕府阶段则可以阅读《德川幕府与御三家》获取更多信息。根据每章内容,章后均附有相关的“推荐影片”及“扩展阅读书目”,以点覆面,感兴趣的可以扩展观影/阅读。

我个人也读过一些别的日本史的介绍,相比于大火的《东大爸爸写给我的日本史》,个人觉得这本在入门方面更胜一筹。goodread 评分 4.21 /5,另外在下面引用原版封面,体现了副标题‘ 从传统文化到“酷日本” ‘,至于主标题的《神奈川冲浪外》译者/出版社应该是想抖个机灵,” 本书站在全球视角,从大众熟知的文化艺术作品出发,深入《神奈川冲浪》之外的日本。 “,见仁见智,个人觉得还不错。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非常流畅,好读易懂的日本文化史入门读物,推荐。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六):另类日本通史,from classic to cool

  刚看到书名的时候,头脑中马上浮现出葛饰北斋著名的《神奈川冲浪里》,但是本书的封面显然与其毫无关系。粗看就是一些黄色的圆圈,和想象中的富士山,海浪,小船毫无关系。拿到书以后,仔细看,才发现黄色圆圈中嵌着很多贝壳,而每一个贝壳中则带着各种日本的文化符号。

封面

  本书覆盖的范围从日本的史前时期一直到21世纪,在一本400多页的书里,介绍了日本在政治体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对没有系统了解日本的读者来说,是很不错的入门读物。通过这本书,把平时通过电影电视,小说漫画中了解到的那些零散的人物形象,历史事件,放回到了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回到了线性状态。阅读的过程也是梳理的过程。

  从全书的安排来说,明治维新以前,介绍日本历史和宗教源流的内容较多,明治维新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介绍文化发展的内容则占据了更多篇幅。可能也是因为越靠近现代,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更为人熟悉,且文化发展的形式更趋多样。因此,全书给我的感觉,前半部分更像是在随着时间线的一个故事,后半部分则更像在一个时间点上的社会切面,从这个切面中,去展示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本书在每一章的最后,会有一段以“总而言之”开始的文字,来概括这一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可能这也和这本书最初的写作目的(用作日本概述的教材)有关系。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即使只看每一章的最后一段,也能对全书有基本的了解。

  全书的可读性很好,没有艰深的文字,可以很流畅的读完,并且对于书中所提到的作品也附有较多的插图,可以给读者对所讲内容很直观的感受,略有遗憾的是彩插较少,特别是那些事件发生地,或者遗迹等的照片几乎没有。

  由于本书并不是详细的历史考证,也并不是专业书籍,因此,所介绍的内容主要还是相关主题的概述,让读者大致了解背景和事件。但是相关内容总体来说,比较系统完整,特别在明治,大正,昭和,平成时代的文化发展方面,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做了较多的介绍,甚至对当今日本的少子化问题也有触及。如果要去日本旅游,去之前看看这本书,应该会对日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许可以力压不少导游。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了解日本很好的入门读物,很推荐对日本文化有兴趣的人都来读一下。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七):简明日本文化史

  

《神奈川冲浪外》是作者南希.斯托克在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执教期间为“日本概论”这门入门级课程所做的讲义,为学生们概述日本数千年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功绩。全书共分十二章,其中第八至十二章主要讲述了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占到全书内容的一半以上。

这本书的书名源起于日本画家葛饰北斋于19世纪初期创作的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作品《神奈川冲浪里》。 《神奈川冲浪里》正确的断句法是神奈川·冲·浪里,“神奈川”是日本的一个地名,“冲”表示附近的海域,“浪里”就是大浪的意思,画名的意思就是“在神奈川附近海域的大浪之中”。该画作描绘了神奈川附近的海域汹涌澎湃的海浪,浪里有三条奋进的船只,远景是宏伟的富士山。全画表达了人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反映了日本民族的特点。

神奈川冲浪里-葛饰北斋

在当今中国有关日本史的书籍,大多是聚焦于某个时代或事件。比如著名的战国时期,织田信长、明智光秀、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人所构造的有浓浓中国三国演义感的乱世(虽然有评论认为就是村长打架),比如近代的明治维新以来的史实: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侵华战争、日美太平洋战争等等。由于我们所承受的深重灾难,这个时期的历史也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广为人知。

看这本书,从一种新的角度来介绍日本,明显感受到一种通识教材的感觉。从日本的史前时代到现代,首先介绍史实,随后介绍政治、经济和宗教-文化发展,以一种相对平和的语言将那个时期的日本文化娓娓道来。没有过多作者本身的强烈观点,只是介绍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和对文化的影响。全景式展现日本文明进程,讲述各个时期的文化趋势、宗教发展与艺术成就。这种感觉非常好。也很新颖。但是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目前相当一部分更倾向于爽文的读者的需求。

以前对于日本历史,我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战国时期和明治维新以来。通过阅读这本书,使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对日本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而且这本书在每章结尾所列出的10到12条推荐阅读材料,和简短的推荐片单让人耳目一新。片单很有特色,列出了该时期日本国情的影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值得关注并观看。

美中不足的是书中彩图还可以更多一些,至少书名源起《神奈川冲浪里》应该设计为彩图。另外书封底将画名写成了《神奈川冲浪》有些不应该。然而瑕不掩瑜。这本书仍然值得推荐阅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八):从伊邪那岐到绫波丽

  

神奈川冲浪外(注意断句:神奈川冲 浪外),感觉是一本非常好读的日本史入门书,从神话时代一直到我们的世代,包罗了几乎所有日本的重要时间节点。从书本的编排来说对于初涉日本史的小伙伴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按照时间线讲故事,政治、宗教、文化等一应俱全,安排得非常到位,恰似一幅日本史群像长卷。圣德天子是一段,宫崎骏也是一段;织田信长写一写,麦克阿瑟也写一写。没有重点,却能把每个时代的日本展现在读者眼前。每章最后还有推荐影片,配合食用效果更佳。肯定会有小伙伴看了这本书去读更多、更深的日本史,我想这也是作者最想看到的吧。

当然这本书对于了解日本的小伙伴来说信息量就比较少了,毕竟既通且精是做不到的,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选择性购买。

读完这本书有以下几点感想:

1.作者对日本文化的发展、构筑有一句非常准确地形容:“先学习,再拒绝”。不论是一开始师从中国的和魂漢才还是后来一心脱亚入欧的和魂洋才,师从最先进的文明只是方法,核心永远都是和魂。正是这一点帮助后发者日本几次腾飞、后发先至。

汉字好,拿来用,但是还是会发明假名。宪政好,拿来用,但是天皇不可取代。日本人的书法中国人看起来乱七八糟,日本人的政体西方人看起来不伦不类,但是都无法否认日本人通过引入先进文明,让自己的实力得到了飞速提升。

而这与日本人两个优点相匹配:1.身段低。只要何能把真功夫学到手,舔一舔老师傅的脚丫子又如。2.善于从1做到100。虽然从0到1有些费劲,但是死磕细节、精益求精从来都不在话下。

2.日本是一个内核从未曾改变的国家。虽然近现代日本从明治维新看起来风起云涌、变化地覆天翻,但是剥去外皮看内里,这个国家的本质几乎不曾改变。大名变成了知事,财阀变成了企业家,天皇还是那个天皇。封建社会的肉体套了一件民主宪政的外衣,去看看现在真实的日本政坛吧,每个地区议员的选举几乎都还是家族世袭。而不曾改变这件事情不仅仅是在政治上,人们不说出口但是依然歧视部落民,不论你宰杀的是否是A5和牛;社会上女性地位依然和男性差异巨大,每天打开电视都能看到一群油腻的中老年艺人对着女艺人开黄腔,大家还都乐在其中;三个人及以上的团体就会出现霸凌,只因为霸凌了别人自己就可以幸免于难。等等等等,不曾改变。

政治家的孩子依然是政治家,银行家的孩子依然是银行家;神社、寺院都可以继承,爸爸不开医院自己都不好意思去死磕医学院;普通人进东大法学院才有机会在官僚的路上走远一些,安倍学渣上垃圾成蹊照样日本总统。人均收入水平高也无法掩盖日本阶级固化的现实,一个国家就在十来个家族的掌控之间。

百货店还是那几家几百年前卖布的,GHQ来了GHQ走了财阀依然还是那群人。一大堆又大又老的公司占据了日本最好的资源,虽然他们把1到100做到了世界上数一数二,却也是因为这样让整个日本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了弯道倒车的摩登原始人。

3.软文化还需硬实力。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酷日本”,想了半天才想起来这是安倍晋三提出的“cool Japan”文化宣传政策,译成中文后总觉得要是四个字就对了。虽然我个人很喜欢日本的动漫文化、偶像文化,但是只能说没有了硬实力的支撑,这些所谓的酷日本只能成为亚文化的佼佼者,无法改变世界的进程流转。可口可乐和好莱坞是随着美国的钢铁巨舰被运到全世界的,日本,没有这个机会,也不会再有这个机会了。

作为美国的半殖民地,日本今后再无缘站在世界舞台的最中心。妄图买下美国,终究也只是一场镜花水月。20年东京奥运会,22年大阪世博会注定无法再现64年东京奥运会,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辉煌,安倍的赌国运终究只剩下一地鸡毛。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九):《神奈川冲浪外》:年轻人的第一本日本文化史入门

  

笔者七八年来零零散散了解过一些日本文化史,却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对于日本史的认知基本就是散装状态。遇到这本《神奈川冲浪外》,可以说是得到了一个“系统性概览日本从神话年代到现当代文化发展”的良机。

【本来打算读完这本书之后也分享给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朋友,看完之后觉得他们知道得太多可能已经不需要了,只有我是菜鸡,自己钻进垃圾箱】

下面是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稍微私人的感想。

1. 兼收并蓄与坚守传统

了解日本史的读者都知道,日本文明从起源开始就一直在接纳各种外来事物——6世纪从百济引入佛教;从中国隋朝学到中央集权国家的概念,甚至第一部“宪法”也是依照中国儒家律法和制度所写;战国时代从葡萄牙(被日本称为“南蛮”)引入了基督教、火绳枪、辣椒、香料、红薯、南瓜、金平糖【最后这个是我万万没想到的】;18世纪又从荷兰人处学习了西方的科技和医学技术。至于19世纪之后,日本国门大开迎来文明开化,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了。

然而,学习归学习,“西学”注定只能“为用”。男尊女卑,少数民族没有公民权,即便是曾经被日本视为学习对象的朝鲜,在日朝鲜人也只能沦为二等公民。日本坚持将自己视为同质化的单一民族国家,一切拒绝同化者,无一例外都要被当作“他者”加以排斥。

给人的感觉就是,所有日本从外面拿来的东西都只能成为“挂件”,永远不可能成为主体的一部分。外国人来了,弱国来投的是耗材,是二等公民,迟早吃干榨净丢回原地,而即便是惹不起的强国,你来了我没法赶你走,但每天也都在盼着你赶紧回家。要成为我的一部分?不好意思你不配。

对于内部也是一样的。男人就安心当好社畜,女人就在家里好好待着伺候丈夫孩子,平民的小孩当一辈子平民,有钱人世世代代都是有钱人。这就导致无论多少代过去,无论活着的是什么人,日本始终都是那个日本,流水的萝卜铁打的坑。

无论外观看起来是什么样,日本的内核从未改变。究竟日本竭力维持的“本质”是否能让它走得更远?

2. “酷日本”与“蝴蝶夫人”

老实说最开始笔者就是冲着“酷日本”这部分来的,想看一些课本里没写的近当代日本文化,结果到了本书最后一章才出现“酷日本”这三个字,而且篇幅相当感人……

看完酷日本这个章节不知为何感到一阵空虚。日本靠着文化让海外市场产生需求,以此再度振兴经济,但这种需求说到底还是一种“蝴蝶夫人”式的需求。在西方发达国家,或者说把持着主流文化的国家,“日本文化”本质上还是被当作一种“他者”,一种“异世界的存在”来看待的。

有种理论叫做,只有“少数人写给少数人看”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少数人”。而“多数人写少数人”或者“少数人写给多数人看”的,那都不能算数。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尝试输出的文化,就有点类似于“少数人写给多数人看”的刻意感。

不过日本作为一个写作“打死都不放弃自己内核”读作“打死都不打算融入西方主流文化”的民族,唯一的命运可能就是被当作“异世界的猎奇物”来消费。可能他们自己也从来没想过这样有什么不好,文化输出了,钱到手了,经济起来了,是不是再次被当做“蝴蝶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3. 上位者与下位者

本书“战败与重建”一章中提到,“美军进驻神奈川性侵当地女性”这件事惊动日本官员的原因,竟然是“女性失节”。笔者看到这一段只觉得这事实在过于荒唐可笑,本国的女性遭到了侵犯,明明是受害者,官方却把她们当成过错方,并且解决这件事的方案竟然是给美军送去更多的日本女人。

这种事未免太过荒谬,但一个把女性当成物件,当成工具,就是没当成人的民族,做出这种事也不算很奇怪。

不光是女性,只要在日本你是个下位者,某种程度上就不能算是人。明治时代上层男女在交际场享用法国美食和鸡尾酒,同时工厂中的工人却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消耗着健康和生命;美军的炸弹炸毁了工人阶级的居住地,富人社区却大都完好无损;盟军驻日期间,日本平民缺衣少食,很多人为了生存被迫走上犯罪道路,与此同时,美军及其家属却由日本政府出资过着奢侈的生活。上下位者之间可以说是泾渭分明,似乎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平等共处的可能。

在当代人类社会,这种刻板的等级制度显然是极端落后的,但是就如上文所说,日本似乎根本不打算改掉这一点。而论资排辈的等级制也已经肉眼可见地成为了日本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不参与竞争,从社会“隐退”,不再投身职场成为“燃料”。

这可以说是不甘于既定命运的下位者仅有的反抗。

若是等级制一直不变,日本究竟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没有人知道。

作为一本给完全的“萌新”准备的入门书,《神奈川冲浪外》什么都写了一些,但什么都讲得并不是很深。如果读完这本书后确实产生了兴趣,每个章节最后提供的推荐影片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如果和我一样是对日本知之甚少的纯种门外汉,那么拿起这本书将会是一个不会令人后悔的选择。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十):斯托克非常平衡地对古典、现代、当代日本进行了梳理,把看上去摔碎分裂的三段文化焊接在了一起

  

当代中国青年接触日本文化,基本上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对中国而言,是改革开放的浪潮初起,对日本而言,是战败与重建后,努力成为“文化超级大国”的开始,双方都在以全新的姿态呈现。特别是21世纪初因特网得到广泛应用,日本流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呈几何级数传播,这次“走向世界”的核心产品,不再是武力胁迫的军国主义,而是文化与价值观的软实力:漫画与动画,音乐与游戏,时尚用品与精致料理。他们与携带好莱坞电影、摇滚乐、牛仔裤、麦当劳的所谓美国风格,几成分庭抗礼之势。

由此,日本的整个历史文化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几乎是裂为三节。当下眼前的日本,是一个朝着世界卖萌的二次元日本。古典时代的日本,我们是通过日本制造的大河剧、小说、动漫、游戏间接熏染了知,层累的艺术加工让这段历史宛如接受了美容,被我们喜爱。而日本古典和当下之间的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包括盟军驻日)这一历史阶段,我们基本上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来加以认识,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交织着惊愕与仇恨,这个中国昔日的好学生,刚从西方人那里学到些新功夫,转身就跟老师父过起招来,并差点把师父打翻在地。那些在二次元世界中佩戴“菊与刀”的优雅公卿或忠义武士,突然变得血腥暴烈,成为人类罪犯,在彻底失败后,又从废墟中复活成现在一副“卡哇伊”的样子。我们对每一节都很熟悉,心领神会,但好像一直都是这样分裂进行。

在美国学者南希·K.斯托克的《神奈川冲浪外:从传统文化到“酷日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一书中,这三种文化变形得到了学理上的描摹。作者是以在美国校园讲授“日本概论”课程的讲义为底稿,从日本上古时代到21世纪最初十年,作者按照历史进程一步步梳理各时期的文化现象。斯托克用了一个词,“刚刚好”,以形容这部书的通识气质。对中国读者来说,这种“刚刚好”的气质极为微妙,因为大部分文化内容我们知之甚多,如果停留在浮光掠影的罗列介绍,实在无趣,而如果详加分析,又有点类似听一个日本人转述西方文学史或思想史,会有隔靴搔痒之感。

但这本文化概论的书还是吸引我读了下去,因为作者仿佛很懂得叙事技巧,他在组织文化现象并进行评述时,尽管这些材料在一本概论的书里不可能翻出花来,但作者全面罗列文化现象后,几乎是讲故事一样将介绍性语言转化为叙事性语言,不断用叙事感很强的句子往前推进。一般的文化概论书,都好像中了“马太效应”的毒,详者过详,可以独立成章,略者太略,可以一句话带过。这样的书太好写,因为全看文献足不足罢了。字数多的章节,往往不过是加了大段分析总结,套路简单粗暴。但斯托克不同,他没有给《源氏物语》、浮世绘等明星级别的文化现象特别对待,而是全部纳入自己的叙事节奏中。有的人写文化史只是讲故事,但一本文化史无法完全用“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因为每一种文化现象有无故事可讲,是不确定的,如果依赖于故事的精彩,那些没故事可讲的文化现象就会得不到公正对待。但叙事和讲故事不同,叙事是作者创造的一种叙述情境,任何材料,都会因这种叙述情景被重新讲述,就像狗血新闻不妨碍被高明的小说作者写成世界名著。斯托克在内容呈现上求全,求全本来容易流于枯燥,但斯托克又用叙事技巧给了材料新的讲法,在文本中制造陌生化的张力,显现了作者行文的独到之处。

这本书,最难的就是总结出每章的“核心内容”,因为每一章都如百花园,得到精心裁剪并插花般集束成型。你想要知道的各时代历史文化主流,它都有涉及,你也知道在这样一部概论书中不可能详细展开,那么你会发现它已经做到足够好,往往作者一句简短评语,你就可以想象出背后完全可以写一部有趣的论著。例如20世纪80年代后的文化现象,作者在文学领域通过村上春树和吉本芭娜娜切入“高雅文学”和“大众文学”如何开始模糊界限。谈及高水平动画时,选择了《阿基拉》《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等带有废墟重建和未来指向的作品,儿童动画片介绍的是《哆啦A梦》《龙珠》《火影忍者》《海贼王》等在推广和周边经营上有数据优势的代表作,这背后是国际文化市场的走向。对宫崎骏的重点介绍,也是建立在文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日本的性别规范鼓励女孩子表现出可爱、顺从的一面,指出宫崎骏塑造了勇敢、独立、多为孤儿或被父母忽视的女性角色,这些女孩自身足够强大,无须性感变身为美少女战士等体态丰满的魔法少女。在罗列凯蒂猫、皮卡丘、熊本熊等形象IP时,不忘指出卡通形象之所以吸引日本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肩负沉重责任和压力的日本成年人迫于压力不得不循规蹈矩背后不想长大的脆弱,所以这些形象IP也大多展现出无助和脆弱的特性,四肢短小圆润,常缺少嘴巴这一面部特征。斯托克糅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分析,为当代日本文化勾出了大致清晰的轮廓。

当代流行文化现象很少被学者认真对待,所以这些内容破天荒地与“人类精神文明遗产”得了平起平坐的机会,但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在分析古典日本和现代日本时,这种严肃尤其明显。例如论及古典日本的茶道,这门集绘画、书法、陶艺、庭园、建筑为一身的复合型艺术,本来是展示个人鉴赏力和文化修养的途径。而斯托克指出了茶道文化在日本的精神变形,它如何与原产地中国的习俗分裂形成了自己新的仪式,渐渐有人开始抛弃雅致的中国器具而使用本地陶器,形成和式风格,即体现了佛教禅宗无常观的“侘寂”美学。所以茶道艺术的集大成者千利休认为,茶道最重要的是秉持佛法,进德修业,以求悟道,茶道的礼仪,是佛教修行的阶梯。而同时期的政治家如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则将茶道用作政治手段,实现政治功能:例如派茶师作为大名间的使节,茶会作为外交谈判的会面场所,昂贵的茶具作为巩固盟友关系的礼物。这种艺术的仪式化、本土化、宗教化和社会化、权力化、政治化的形成和分裂,背后政治历史演变和文化嬗变的交互关系,在斯托克笔下显得异常清晰。

文化史并不是政治历史的附庸,文化积淀而成的集体无意识往往是历史与政治转折点做出某种选择的起爆剂,这种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有力量的,所以历史命运也就被这种非理性的文化力量裹挟而生。例如章太炎就曾把日本童话故事中的桃太郎作为侵略者的象征,武士道、军国主义的滥觞很可能就是这些耳濡目染的世俗文化观念。20世纪上半期,日本的群众组织、宗教机构、儿童教育都在向战争倾斜,各阶层、各年龄段的日本民众都欣然接受日本世界强国的新角色,认为日本注定要一统亚洲。民众对战争行为的正当性深信不疑,人人皆为战争出力。多数日本人是日本帝国忠诚的支持者,几乎想象不到日本战败将带来的毁灭性后果,这里面有群体文化意识的共业存在。这种冲动,于20世纪下半期又在经济领域再进行了一遍。在经济一度腾飞的时候,日本人开始买艺术品、买好莱坞工作室、买美国房地产,据说还有日本人提出,要把美国地标自由女神像也给买下来。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也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文化观念来解释政治历史现象,而不是用政治历史现象来图解文化观念。这大概也是斯托克的“日本概论”主要聚焦于日本文化流变的初衷。

日本人也许不喜欢过多的思考,所以他们即便面临一次次解体和重建,也没有学会深思熟虑,仍在浪里翻滚沉迷。这使得日本文化在感性领域变得神采飞扬,而且越是摔碎了重来,其精神的决绝就给艺术的极致浇灌了血泪的养分。斯托克非常平衡地对古典、现代、当代日本进行了梳理,把看上去摔碎分裂的三段文化焊接在了一起,像做心理分析一样理性地进行整体人格画像。这大概是只有置身浪外的看客才能做到的旁观者清。我相信有很多中国学者对日本文化的专题研究超过斯托克,但在结构上的全面、心态上的从容、行文上的节制上做到这样均衡的,还未曾读到,这的确是一本“刚刚好”的日本文化史教材,何况它又洗去了作为一本教材通常会有的单调和枯燥。

卜雨

(文章删节刊于《文汇读书周报》,此处为原文)

本文标题: 《神奈川冲浪外》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9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夜成名》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光年3:出生之城与记忆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