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经典影评1000字

发布时间: 2021-02-02 10:55:3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7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是一部由罗伯特·B·维德执导,伍迪·艾伦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马歇尔·布瑞克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一):内容简要笔记复杂的个性面,各个人的评价以个人为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经典影评1000字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是一部由罗伯特·B·维德执导,伍迪·艾伦 /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 / 马歇尔·布瑞克曼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一):内容简要笔记

  复杂的个性面,各个人的评价

  以个人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文化符号

  父亲的职业:复杂,各种琐碎的工作

  单簧管:不做任何一件认为自己做不好的事情。音乐与戏剧的关系:节奏感

  早年脱口秀演员,上电视节目今晚秀的经历:反应很快,很会编故事。

  进入电影界:what's new pussycat?1965剧本被扭曲,发誓除非自己控制,不做导演。

  take the money and run 第一部电影

  戴安,基顿 Diane Keaton

  anana 路易斯 拉瑟 第一任妻子

  学校:坏学生

  leeper 英格玛伯格曼的影响

  鲍勃 霍普 的影响《爱与死》

  annie hall :分界线,牺牲一些笑料,而让观众融入故事。和戈登合作,黑暗王子,教父的摄影师,4项奥斯卡大奖

  我心深处 interior 严肃的悲剧 失败的项目

  曼哈顿 1979 黑白摄影 巨大的成功,但是伍迪 不喜欢

  星尘往事 stardust memory 自己喜欢 但是评价不高。费里尼的影响。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二):不变的小精灵

  看的片子不多,那是对于woody这个名字却是耳熟能详,或许本身这个词,就时分的打趣吧。

  从童年的他到现在70多岁的他,四十多部电影实在是酷。

  最让我惊讶的莫过于午夜巴黎拍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

  这个故事我觉得多么的可爱,多么让人对生活,对巴黎充满了向往。

  宛如一个孩童一般,悄然睁眼看着这个世界。

  从喜剧演员华丽转身到导演,他很幸运是如此自由的。

  我当时其实在想他是什么星座的,那么洒脱有趣,感情生活也十分丰富,尤其是最后 老婆是自己前任的养女,有点乱伦,但是为何觉得还是很美好呢哈哈。

  不要相信赞美,不要看重赞美,这当然不会是观众们的正常反应。

  还有一句话我觉得特好玩:The only thing stands between me and greatness is me.

  多么可爱的人啊 就像一只小精灵一样。

  有人说,长得一张老脸的好处在于永远都不会变老。

  同样,有一个童心的人,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片中说,WA的爸爸100岁妈妈99岁,那么WA必定可以更长,那么到时候我们还要关注他一年一部片呢。

  你害怕死亡吗 其实每个人都心怀恐惧的吧,只是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的选择都不一样。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三):Why do I still feel I got screwed somehow

  纪录片最后总结时woody allen的话。很有他的风格

  When I ve looked back in my life, I ve been very lucky. That I ve lived out all these childhood dreams.

  I wanted to be a movie actor, and I became one;

  I wanted to be a movie director, a comedian, and I became one;

  I wanted to play jazz, I played in street parade, in opera houses and concerts all over the world.

  There s nothing in my life that I dreamed hasn't come through for me. But despite all these lucky breaks, why do I still feel I got screwed somehow.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四):文艺老咖的前世今生

  三个小时的采访实录,以作品的时间顺序为线索,以伍迪自述为主,合作过的影人评论为辅。镜头前,他稍微摒弃了一些片子里经常表现出来的神经质的絮叨劲儿(那些角色基本就是他的本色演出),尽量表现出一个资深老咖的理智和沉稳,但你仍然能感觉到他的不安和抗拒,隐隐流露出一种对成人世界的不耐烦的孩子气,这在一个78岁的大爷身上居然就毫不违和,并且幻化出一种奇特的文艺气质!采访中提到他在面试演员的时候经常冷场到没话说,在片场拍片之余对演员也是客气而疏离,这完全颠覆了我对他文艺老流氓的印象!想想他的这些御用伍迪女郎:斯嘉丽约翰逊!佩内洛普克鲁兹!凯特布兰切特!想想他跟养女的忘年畸恋!好吧,我们的伍迪老爷不是不色,只是比较矜持而挑剔而已。

  采访过程中有个片段是他展示了一堆即时贴,都是平时灵感的积累,还有一个几乎跟他同龄的打字机,机器盖都没了,在电脑还没出现的时代,他老人家就用最原始的胶水和剪刀完成今天电脑可以做的复制粘贴,还当场表演了一下打字,手指上下翻飞指哪打哪极其灵活,这让我又一次感叹人的衰老始于大脑的懈怠,反之就是永葆青春的秘诀。

  回顾他最受好评的几个片子:《安妮霍尔》,《非强力春药》《曼哈顿》《赛末点》《欧洲三部曲之巴塞罗那、巴黎、罗马》《蓝色茉莉》......都是一些情绪小品,虽然没有真正让人惊艳的故事,虽然我认为讲故事的能力应该是一个影人最宝贵的天赋,但我仍会没事就重温一遍,看这些片子就好像听他在旁边絮叨他的人生感悟,我会常常会惊讶于他的细腻和敏感,能说出一些平时在我脑子里转瞬即逝却没抓住的念头;也会惊讶于他的直白和犀利,有种把人皮袍下的小儿给榨出来的即视感。

  老爷子今年已经79岁,据说在《蓝色茉莉》成功热映之后又开始筹划下一部了,不知道还能走多远,总之,真心祝老爷子文成武德、泽被苍生 、千秋万载、一统大美帝!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五):Woody Allen镜头中的美国知识分子

  19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女权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运动、性解放运动等运动一一爆发。动荡与变更的出现迫使美国人重新去认识社会、文化和自身。人们不安地意识到所寄居世界的混乱和荒诞,美国知识分子自然也这个后现代转型期受到冲击。原有价值体系的解构、传统信仰的颠覆、理性所遭遇的质疑等等现象迭出,知识分子徘徊在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踯躅于传统与现代、真实与虚幻,这样的分裂状态自然也引起了种种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焦虑。同时,美国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通俗的大众文化愈发强势,使得精英文化渐渐日趋边缘化,当代美国知识分子的处境也随之日趋窘迫。

  Woody Allen作为一名独具风格的电影艺术家,用不落窠臼的轻快手法和深刻的敏锐,一次次在作品中再现了后现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种种焦虑和困窘。这位多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却几乎从未出席过颁奖现场的怪老头,并非抵触奥斯卡,而是他一直对名利场保持着漠视态度,包括各种影展、颁奖礼或是答谢晚宴。2002年唯一一次出席奥斯卡的原因,只是因为他热爱着纽约,想向这座伤愈中的城市致敬,尽管他在电影常常嘲笑这座大都会的黑暗与冷漠。

  除了早期的个别影片之外,Woody Allen的影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现代都市中的知识分子为主要描画人物的。他善于用黑色幽默的调侃手法表现了现代都市知识分子面对生活的无奈。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美国喜剧电影的悠久传统,也可以看到时兴的电视等传播手段的痕迹。在他的多部电影中,常常会有这样一个角色:通常由Woody Allen本人饰演,焦虑且抑郁、神经敏感又喋喋不休这样的精神气质也在角色间一脉相承。这样带有特殊气质的知识分子形象已经成为Woody Allen电影人物谱系的核心,也成了世界电影中一个独特典型。

  我很喜爱这位美国导演,通过这部Woody Allen的漫谈似的纪录片,依然能或多或少能体会到一些Woody的精神状况,从中看到一些贯穿几乎他的所有作品的主题,包括美国后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欧洲的文化自卑与对生长都会的热爱、压抑、焦虑与渴求认同的迷惘、边缘的选择与傲慢的自我嘲解、对大众媒体的复杂情感以及终极问题的哲学观照与悲观心态。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六):潦草笔记

  1.作为纪录片,抓住伍迪艾伦创作的主线,组合方方面面的素材,以创作时间为序,结合具体的作品,穿插早期伍迪艾伦的影像记录、亲友和合作者的回忆评价、伍迪本人的现身说法,冷静客观地呈现出一个身为艺术创作者的伍迪艾伦。

  就传记片的完成度而言,主线突出鲜明,素材丰富详实,在表现伍迪创作与人生自然融合的同时,又能仔细做到关于伍迪私生活的点到即止。整体上中规中矩不失水准,只是缺少一些动人的闪光点,少一点抓人的力量和深情在里面。这方面可参照纪录片《sugar man》。

  2. 和伍迪作品中中所塑造的絮絮叨叨又带着点忧郁、机警和跳脱的角色不同,呈现在镜头里的真人伍迪艾伦严肃、沉静,带着艺术创作者惯有的认真与严谨。这样现实的反差,并未令人出乎意料,反倒在意料之中。毕竟这个世界多数时候还是遵从能量守恒的定理,如同我们理所当然的接受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

  在旁人和常人眼里,创造力源源不绝的伍迪艾伦,天赋异禀的伍迪艾伦,才华横溢的伍迪艾伦,其实也不过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一路走过来。影片中伍迪艾伦出现的第一幅画面,是他俯身于床尾,着手于一张白纸上写写画画,旁白则是他自述:人生最美好的无外乎心无旁骛的创造。

  在一台颇有时光印记的老式打字机上,伍迪艾伦完成一部又一部的剧本创作。片中有不止一位演员谈及,伍迪艾伦总是拍完一部片,未作停歇便进入下一部片的准备之中。也曾有合作伙伴从保持影片话题热度上建议他放缓拍片节奏,由一年一部改为两年一部,而这却被伍迪断然否决,并给出如此答复:“我相信数量理论,只要你一直拍下去,总会有几个跳出来,特别出色。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

  硬汉派侦探小说家在《八百万中走法》中题词和结尾均引用的一句贝克特的台词:你必须前进。我无法前进。但最终我会前进。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得被不顾一切的向前所吸引。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天才的独到之处,无外乎对生命中真正热爱的事情,专注的坚持与坚韧。一种不为世事和人事所役的坚韧,一种日复一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3.生而为人,能被一种巨大的热爱推动向前,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啊。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七):伍迪艾伦:质疑到底

  看了这部传记电影,最惊讶的是他的谦和,眼神的平和单纯与空无一物。

  看到拍他走路的样子。一肩微斜,步子轻快,戴着一顶小帆布帽,是如此的不起眼。

  伍迪艾伦的话痨式的电影。也是我一向喜欢看的。有的电影用光影说话,让你去感受去沉浸,有的电影只用连绵不绝的台词取胜,比如爱在日出日落前。侯麦的电影在我看来也有这种味道。人们在不停的发问与回答。有人说这不是电影,可这也是电影。虽然他借助的电影手段或许不够多,但是台词的精彩,也让你介入了一段生活,之后当然还有思考。

  在这部传记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或许有几位他的缪斯。戴安基顿与米娅法罗,给人的印象符合1960年代西方思想解放的女性们,独立自主,有点男孩气,无拘无束,很自我,对什么都不在乎。似乎这也是伍迪喜欢的女性。能启发他的思想。

  作为一个写笑话出身的作家,伍迪很懂得拿自己的经历开玩笑,半真半假,似乎是真的,可听起来却足够发笑,也许是因为他使之不合逻辑,也许是把真的事物稍加变化,就揭出了荒谬的本质。

  他一直苦苦寻求。比如信仰,不信上帝,这是一个对灵魂很诚实的人。说信是很容易的,只需随波逐流。而说不信却是因为认真。因为伍迪的骨子里还是一个知识分子,总是在发问,在质疑。

  总有这种质疑的精神,就不会老。他的灵感随手记录在纸上,他拿起来再看的时候,一个触动他的念头就可能成为剧本。所以他一直在拍。他用的打字机甚至还是几十年前的同样一部。

  用光影制造氛围何尝不是一种诱导,而只是对话,没有摇晃的镜头,没有氤氲的场景,又如何暗示他的观众,所以,伍迪并不想引导你去成为他的方向的领受者,而他只是提供对话、故事,其余的由你来完成,因为他自己也不明所以,他只会表达这种不明所以,而不是给出答案,所以他也期望他的观众做同样的事,借由电影思考自己的生活。比如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上帝,诸如此类,或许永远无解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叩问中,伍迪用他的打字机飞快的敲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在看似没有指向,无意义的争论中我们却又似乎得出了一点什么。人生的本质原本荒谬,思考本无解,却还要一直思考,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所有作品都在这个荒谬的底色上不断涂抹,所以出于对这个荒谬本质认知的喜爱,没法不喜欢伍迪艾伦。

  精彩之处在于,对于这些个无解的问题的追问,这些个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在思考的话题,伍迪以四十多部作品,以始终新鲜的视角,像第一次发现一样,保持一种质疑的热情,如面对每一个新鲜的太阳一样去迎接它。这是一个奇迹。伍迪抱歉地说,没有一部作品是他觉得好的。所以他总在追寻下一个。

  可能这就是大众发言人的角色。也是人们始终离不开他的原因。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八):伍迪•艾伦简历(完全剧透)

  伍迪•艾伦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犹太人。父亲是个干啥都一般所以一直在换工作的普通人,母亲对他要求严厉,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药剂师。伍迪艾伦在生命的头几年是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后来突然意识到死亡这个鬼东西的存在,于是变得悲观刻薄,觉得写作业上学这种事情实在没有意义(安妮•霍尔里表现了这一幕。以及那种饭好难吃但又嫌少的矛盾逻辑应该就此产生)。同期一名疯狂的保姆为了吓唬他,让他初尝了濒临死亡的滋味(不过伍迪的爸爸活了100岁,妈妈活了96岁,他应该还能继续絮叨20年)。

  那时的布鲁克林还是个好地方,没有多少车,孩子们可以在路边耍,走两个街区就有一个电影院。伍迪•艾伦经常逃课,成绩并不太好,老师对犹太人又不友好,所以他很快就出道了。一开始他给报社投稿自己写的段子,觉得本名不够搞笑,于是改成了伍迪•艾伦。很快报纸上的专栏作家都在引用他的笑话,大家发现他只是个15、6岁的小孩之后都惊呆了。伍迪•艾伦的笑话创作能力惊人,一天写50个段子毫不费力,于是他有了经纪代理,疯狂创作,并且作为单口相声演员在夜总会里表演,他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的地方——Bitter End。他其实害羞又敏感,上台前有时紧张到吐,发挥时好时坏,但总的来说,才华耀目,找他写段子的人越来越多,他又跑去了一个类似于戏剧村的地方呆了三个夏天,开始把段子变成故事。同期经历了第一次婚姻,这个时候他也就20出头。直到有人拿出2万美元,希望伍迪•艾伦能为他写个剧本。

  伍迪当然写了,他还在里面为自己安插了一个小角色。但电影的拍摄过程让他崩溃,他觉得自己毫无权力,眼瞅着剧本变成了一坨屎。但影片的票房很好,伍迪•艾伦决定以后只参与自己能全权把控的电影。他的经纪人放出话去,如果你想让伍迪为你写东西,那么一切都要听他的。伍迪•艾伦就这样半路出家成为了一个导演,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很棒的剪辑师。头几部片子效果不错,虽然票房称不上大卖,但毕竟成本小,伍迪也不给自己开很好的酬劳,挣到钱他就希望能拍下一部。香蕉,性爱宝典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类型偏向joke comedy,主要用段子来撑场面。因为伍迪从小练习单簧管,音乐方面的特长让他能很好的把握节奏,这对喜剧至关重要。

  这时候伍迪听说了一部片子,能够看到裸女,他跑去电影院观摩,发现伯格曼的这部片子太牛逼了,除了裸女这一幕都很棒。再后来他看了野草莓第七封印,深受伯格曼影响,在爱与死那部片子里还山寨了一把。哦,在爱与死里你已经能看到迷人的戴安•基顿了。当然这依然是他joke comedy时期的作品,但别忘了伍迪已经爱上伯格曼和费里尼了。

  突然安妮•霍尔就横空出世了。影片对爱情关系的描写如此细致精妙,以至于笑话变成了第二位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该片摄影是被称为黑暗王子的戈登•威利斯,代表作是教父。虽然同年奥斯卡有星球大战这样的大片,但安妮霍尔还是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最佳剧本影片导演女主角大满贯),伍迪没有出席,因为当天他的乐队要在夜总会演出。

  伍迪试图在探讨人性这方面走的更远,但接下来的闷片我心深处(Interiors)得到一致差评。伍迪没有止步,次年推出电影曼哈顿,再次变为城中红人。至此,笑话,男女关系,城市三个伍迪电影创作的主要元素全部出现。勤劳的伍迪接着就拍摄了模仿费里尼八部半的影片星尘往事 (Stardust Memories),因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毕竟和费里尼style差好远好么),反响平平。

  (上集完)

  我得到了我渴望的一切,但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九):如果你爱纽约,你一定会爱上伍迪艾伦。

  这部纪录片大体记录了伍迪艾伦身边的人对于他的评价和伍迪艾伦本人自己的创作状态,里面也有跟他合作过的演员对他的评价。

关于电影

  影片开始介绍了伍迪艾伦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普通犹太家庭,他从小厌恶学校,是一个十足的怪人。长大后因为写段子成为了一个专门给当红喜剧人写段子的段子手。然后他就开始自己拍喜剧电影,一部接着一部。

  电影《曼哈顿》是当时评价最好的一部电影,但是伍迪艾伦本人却说:“如果可以销毁它我愿为电影公司免费再拍一部电影。”可见作为创作者最重要的是表达而非反响。伍迪艾伦本人有许多小纸片,每次在他筹备拍电影前都会拿出来看一看,这些小纸片上面记满了伍迪艾伦本人灵光乍现时的点子,可以用的点子他就留下。除此之外,伍迪艾伦本人在拍电影时剧本总是未完成的状态,他边拍边写,并且剧本都是保密的。他让助理带着放着剧本的小箱子给演员看,并且演员只能看几个小时并且归还。有些剧本还是手写的,或者是打字机打的。很少有演员能带着剧本过夜。

  诚然,伍迪艾伦是电影天才。他自己写自己拍,总是有源源不断的灵感。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伍迪艾伦,一年一部电影一直拍到上一部《摩天轮》还能保持一个高水准的创作。他是怪才,是一个活在常规之外的精灵。他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可他却从未长大,依旧保持着那颗对于电影的赤子之心。他不是靠着“坚持”去拍电影的,而是靠着本能,他总是有那么多要去表达的东西。

关于纽约

  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出发都有目的地的话,那么伍迪艾伦就是从纽约出发又回到纽约的。他的电影几乎涵盖了纽约的各个时期以及纽约的各个角落,他好像就是在用他的一生在给纽约写一封未完的情书。

  黑白取景的《曼哈顿》大桥,《安妮·霍尔》中的各个美术馆,《人人都说我爱你》中主角走过的第五大道店铺和最新一部电影中《摩天轮》对于康尼岛的浪漫美化,都展现了纽约是一座孕育了伍迪艾伦电影风格并且伍迪艾伦也影响了纽约人对于电影审美的交互。以至于很多人提起伍迪艾伦就想起纽约,提起纽约想起的第一个电影人一定是伍迪艾伦。

  伍迪艾伦导演本人就很反常规,这也是纽约的性格特点之一。除此之外,从纽约开始伍迪艾伦好像一发不可收拾的拍起了城市系列电影,如《午夜巴塞罗那》,《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

  除了城市元素外,在这里再提及一点的是伍迪艾伦还偏爱魔术元素,这一点在《魔力月光》和《独家新闻》中都可以看到变魔术的桥段,在伍迪艾伦的早期影片中也有不少魔术元素。

关于音乐

  伍迪艾伦本人除了拍电影,还常年在纽约一家店里吹单簧管。他极好的音乐天赋也为他影片增色不少。他也曾今为每周去酒吧吹单簧管而拒绝去领奥斯卡奖。我们不要用常人的眼光去看他,因为他就是活在常规之外的精灵。他活着就是本能的去做他爱的事。

  八卦的说去年在纽约的时候伍迪艾伦还是每周会去一家咖啡店还是酒吧演出,有兴趣去看老爷子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关于生活

  这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朋友的批判,但是既然是聊文学艺术就不要再用三观去评判了,何况人家本身就生活在美帝呢?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结婚了,他说:“我第一段婚姻对我最大的作用就是我离开家,有了自己的生活,但是那时候我们还太年轻,什么都不懂。”所以很快就离婚了。

  后来争议比较大的关于伍迪艾伦跟亚裔继女结婚的事在纪录片中并未提及,所以还是看作品不评人了。对于观众来说他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人,但是绝不是一个好的身边人。

  总之,这部纪录片主要是围绕着以上三个部分展开纪录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这部纪录片。如果你喜欢伍迪艾伦的话,这部纪录片真的一点都不无聊。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影评(十):我們笑,因為人生可笑

  (劇透) 這可以是一齣活地亞倫影迷而設的影像嘉年華,也可以是對活地亞倫電影所知甚少的觀眾的觀影入門。電影院放映的版本剪輯自超過三小時的電視紀錄片,刪去了三分一篇幅。不過就算是三小時的版本,似乎也刪去一些重要的東西-- 對活地亞電影的認真批評-- 致使《活地亞倫:人生編導演》的推廣/表揚性質超過於其紀錄性質。

  電影以活地亞倫作為電影導演的事業發展史為主軸,所以有關他家庭、童年、成為導演前的職業,其他人對他的觀感,以及其複雜的愛情史等方面,皆繞著其電影事業和導演形象來轉動。活地亞倫小時候不是一個乖學生,讀書不是他的興趣。高中時他接受朋友的建議,寫一些極短笑話(one-liner)來賺外快,怎料這就為他敞開了「搞笑事業」的大門。他的笑話極受業內人士歡迎,他很快就成為職業笑話作家,最高峰時一天可創作五十個笑話,收入超過其父母;因著別人賞識,他逐步成為「棟篤笑」演員、電視名嘴、電影編劇-- 最後成為了編、導、演於一身的喜劇之王。

  很多擅長說笑話的人其實都是悲觀者,他們看到世界黑暗的一面,更追問黑暗的源由;他們把所見的黑暗講出來,人們卻認為很可笑。這齣紀錄片的論題是,活地亞倫喜劇的核心一直都是哲學性的,一直都在尋問:人生有意義嗎?為何人世間總有苦難?他在四、五歲的時候,突然醒覺自己終有一天會消失於世,人生觀從此改變。他深受瑞典導演Ingmar Bergman的影響,在電影中探索那些存在主義的課題,但他卻不得不以喜劇的形式表達出來。Bergman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七封印》,武士遇見死神,唯有以棋局拖延著祂,卻終是徒勞-- 若果武士是活地亞倫,以一個又一個的笑話代替棋局,也許他能活久一點。

  好的笑匠和差劣的笑匠其中一個分別是:好笑匠精於自嘲,劣笑匠只懂取笑別人。活地亞倫拍喜劇拍的悶了,自嘲以外,還嘲諷他的擁躉,越來越認真沉重,越來越喋喋不休,觀眾也漸漸離他而去;後來又發生了他跟情人的養女搭上的醜聞,對其名聲更是重大打擊。活地亞倫是無神論者,但他的擁躉當中包括了神父兼學者Robert Lauder引述存在主義作家卡謬的話說:我不想死,我也不想所愛的人死;但我終歸會死,我所愛的人也會死。所以生命是荒謬的。但是-- 神父說-- 活地亞倫把這荒謬的人世變得幽默了。神父的問題是,若世界真的是荒謬,為何人會笑?

  快樂就是答案嗎?其實活地亞倫電影的另一主題是愛情與慾望;世界是荒謬的,所以更應盡情享受。他享受拍電影,差平多一年一部,演員們都受惠於其輕鬆任意的指導方式,速戰速決而非精雕細琢,也許那就是令他仍未成為電影藝術殿堂的大師的原因之一。他的哲理性笑話其實並不太大眾化(突別是當荷里活電影的「大眾」是全球觀眾的時候),但他想只要每齣片都能控制成本、薄利多銷而有一些利潤,他就可以繼續拍下去。經過八、九十年代的「低潮」(事實上仍然多產,仍有拿奧斯卡),千禧過後他以歐洲城市為背景的作品,使他的事業再上高峰;影評人和觀眾皆驚訝於活地亞倫這把年紀,其鏡頭下的愛情仍然那樣火熱浪漫(或混亂)。

  戲裡對活地亞倫形象最負面的描寫,是中段提及他跟情人的養女搭上,關係破裂那一段。預告片段中訪問到多個曾跟活地亞倫合作過的演員和電影工作者,他們那些一連串說活地亞倫的古怪和神經質的內容,其實在戲裡都沒有詳述,反而形成了一種反面烘托,增強了活地亞倫作為喜劇巨匠的形象-- 有甚麼所謂呢?好笑就行了-- 就如他於2009年的作品Whatever Works的香港譯名:《總之得就得》。

  真的嗎?Are you kidding?

本文标题: 《美国大师系列之伍迪·艾伦》经典影评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81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寻谣记》的读后感大全《发掘》影评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