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斯漫游奇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发布时间: 2021-01-25 13:19: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5

《爱丽斯漫游奇境》是一本由刘易斯・卡罗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6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爱丽斯漫游奇境》精选点评:●小学童话故事●最爱●喜欢●六年级看的第一本小说●我记得我看的好像是张宓

爱丽斯漫游奇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爱丽斯漫游奇境》是一本由刘易斯・卡罗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6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丽斯漫游奇境》精选点评:

  ●小学童话故事

  ●最爱

  ●喜欢

  ●六年级看的第一本小说

  ●我记得我看的好像是张宓老师的译作。不过,想不到这个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玩的这么穿越。我小时候都干什么去了,其实是没机会。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总是看不明白

  ●爱丽斯漫游奇境

  ●更喜欢电影。是我想象力不够么

  ●我喜欢

  ●大爱

  《爱丽斯漫游奇境》读后感(一):文字的魅力——思考

  丰富的想象力,完全依靠文字让人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如果与现今的一部部魔幻大片相比,是不是更引人入胜?是不是更加过瘾呢?高科技的音像带来了感官的刺激,却使我们丢掉了自我想象的能力。

  《爱丽斯漫游奇境》读后感(二):坏掉的钟表

  钟表是人类发明用以塑造时间的机器。

  所以那只将爱丽丝领入奇境的兔子,它手持一个坏掉的钟表。疯帽子在三月份跟时间闹翻,茶话会便永远存在于六点。

  柴郡猫说,这里全是疯子。

芒福德总结说:“钟表是一种动力机械,其产品是分和秒。”在制造分秒的时候,钟表把时间从人类的活动中分离开来,并且使人们相信时间是可以以精确而可计量的单位独立存在的。分分秒秒的存在不是上帝的意图,也不是大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运用自己创造出来的机械和自己对话的结果。确实,正如芒福德所指出的,自从钟表被发明以来,人类生活中便没有了永恒。钟表把时间再现为独立而精确的顺序,文字使大脑成为书写经历的石碑......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

  《爱丽斯漫游奇境》读后感(三):我们为什么喜欢爱丽丝

  笔记+书评,絮絮叨叨。

  这部作品搁到现在,那就是个大IP。不说有多少根据爱丽丝改变的影视剧舞台剧,就以爱丽丝为蓝本创作的视觉作品就多到不胜枚举,以爱丽丝为噱头的商品更是数不胜数。这本书我从小到大读了三遍,今天三刷完成,可以说它是我从童年到大龄青年贯穿始终的文学作品。你可以说我幼稚,但是再没有一部作品能像爱丽丝一样,奠定了我的审美观。现在看来,可能有些地方过于浅显了,有些地方过于荒诞了,有些地方过于缺乏逻辑,但是我依然没办法不喜欢这部作品。

  (话说这本1998年出版的书,就外表来看也不算设计得太过时,难道我果然喜欢基佬紫?)

  一、当我是个小孩子

  很多人提到,这本书有别于一般的儿童文学,书里没有任何说教,也没有试图教小孩子任何有用的知识,这是一本完完全全为了娱乐儿童讨好儿童的书。大人们有的时候希望通过寓言和童话故事去教会孩子们一些道理,这无可厚非,但孩子们为什么总要无时无刻地学习呢?为什么大人可以看言情小说、耽美小说、种马小说,可以肆无忌惮地做白日梦,可以单纯地娱乐,而孩子却就算是在娱乐都要学习呢?因为很多儿童文学,不管它们的目标读者是不是儿童,它们的目标市场都是成人。作者们写完这本书,首先是想要给大人看的,大人看完了说“嗯,写的不错,我的小孩看过以后会变得乖乖的。”然后才轮得到小孩子看。而这本书不是。

  作者刘易斯·卡罗尔非常喜欢利德尔家的二女儿爱丽丝,所以他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她。这本书是写给爱丽丝一个人的。他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不需要先通过她父母的审批,他就是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为了讨爱丽丝的开心,给她讲了一个私人订制的可爱童话。这里只有随心所欲的冒险,不需要费尽心思从中感悟任何道理。这是儿童文学里少有的目的纯粹的作品。所以作为儿童的爱丽丝,喜欢它。

  最让孩子喜欢的是爱丽丝。她单纯、善良、勇敢,她有很多优点,但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她不是高贵的公主,不是会魔法的精灵,她是你是我是他,可以是任何人。她普通到都没有一个特别的形象,实际上所有改编的作品里,爱丽丝的形象千奇百怪。所以每一个小孩子听到爱丽丝的故事,都会有一种神奇的代入感。他们也希望如同爱丽丝一样,有一天可以暂时挣脱无聊的生活(儿童和成人不一样,他们只要安静下来就会感到无聊),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通往神奇世界的路口,然后就那样沉浸在奇境之中。

  那么为什么卡罗尔构建的奇境会如此吸引人呢?

  当我们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词是光怪陆离。为什么不是奇幻,不是神奇,不是梦幻,而是光怪陆离呢?其实细看这部作品,基本上没有出现什么完全不熟悉的事物(当然有一些奇怪的兽类,但他们的出场转瞬即逝)。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是爱丽丝听说过的,便于想象的东西。扑克牌、王后、兔子、毛毛虫,这完全不会超脱一个小孩子的认知。但是作者把这些玩意儿随意排列组合一下,竟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总是看着怀表的兔子、抽水烟的毛毛虫、露出一排牙齿的柴郡猫,长得像木马一样的“马蝇”,这些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的东西不知道能勾起孩子多少好奇心,简直不要太有说服力。

  我们看到,小说的剧情推进非常突然并且不合理。小孩子是不喜欢无聊的,他们不喜欢能预测到的事情,他们也不喜欢慢吞吞地进行什么东西。纷至沓来的混乱事物却恰恰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小孩子的大脑需要的永远不是思考和推理,而是不间断的刺激。

  书中的很多人物非常戏剧化。这可能体现在他们独特的外表、特立独行的穿着、和夸张的行为。有些人物比小孩子还蠢还出格。小孩子是喜欢这样的人物的,因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成年人不太一样。他们非常直观,而且非常自我。

  小孩子是不喜欢因果的,他们只能理解自己能感知的事物。比如说前几年有一部非常不成功的儿童动画,在叙述片中神仙的悲惨遭遇时,居然安排那两个人下岗。这其实是非常挑战儿童认知的。小孩子怎么会觉得下岗是悲惨的呢?不用干活不是很开心吗?对于下岗,成人希望小孩子的理解是“下岗→没有工作→没有工资→生活成问题→没钱买零食”,而对于儿童来讲,真正让他们感到棘手的只是“没钱买零食”这一点而已。你怎么能让一个十岁以下没经历过人生波折的孩子省略所有的逻辑,只理解“下岗→没钱买零食”这一点呢?

  所以说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制造冲突麻烦的时间,都不需要推理和逻辑,他们只需要毫无来由的争吵、打架、尖叫即可。尤其是对人物的感受。小孩子的感情很单纯,他们少有报复、算计这类想法,对于一个事物或人物的好恶,态度基本上是亲近和疏离。所以爱丽丝不用知道面对的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她只知道面前的人是不是无礼到让她感到厌恶或者荒唐到令她发笑就可以。多直观呐。

  逻辑也是。书中的那些强词夺理的辩白,听上去像是那么回事儿,但怎么想怎么不对。小孩子是不会跟你讲道理的,他们就是觉得这个逻辑不对,但是听上去好像还似是而非。很多笑点就是这么来的。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书中人物的关系都是对等的。任何一个角色,都和爱丽丝的地位相同,哪怕是红心女王。她虽然傲慢虽然动不动就砍别人的头,但是在心里地位上,爱丽丝不惧怕她。他们所有的针锋相对都是同等的较量,更像是伙伴们在打闹。这就不像写给成人看的那些作品,比如对权利的反抗啊、妥协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故事中几次出现了国王和王后的角色。爱丽丝和他们相处的时候,儿童读者也在和他们相处。和这样地位高的人相处却依然独立、强硬、不为所动,孩子们自然而然会产生出一种力量,一种安全感。这种感觉与其说是成人看完爽文那种自我陶醉,不如说更像是“啊,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把我逼入绝境”的自信。

  二、当我是个成人

  第一个把爱丽丝翻译成中文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在扉页上抄录了孟子的一句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句话应该让每一位中国儿童作品的创作者牢记,包括作家、编剧、电影导演、动画监督、绘本画家,等等。

  我们为什么受不了那些国产儿童片?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的大人不懂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就是智商低下版的成人。他们认为孩子和成人是用同一种方式认知世界的,只是更傻一点,更蠢一点而已。

  不是的。孩子有孩子特殊的思考方式和思维习惯,他们对世界的感知来自于一种奇特的逻辑归纳法,他们的大脑是为了变成优秀成人而设计的独特仪器,切不可把他们当成低配弱智版的成人。

  我们想想,当我们熬到快要30岁高龄的时候,回忆自己做过的最愚蠢最幼稚的事情时,有多少人的回忆是在童年呢?大部分人会觉得自己最不可饶恕的黑历史发生于青春期而不是幼儿期。我们如何觉得幼儿是单纯的呢?有谁会责备一个儿童幼稚呢?难道只是因为小孩子是可以容忍的而青春期的少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真正低配版的成人不是儿童,而是青春期的少年。他们用和成人差不多的方式感知世界,但却缺乏成人的理性和学识。

  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童年,都曾经用赤子之心感知这个世界,只是我们忘了当时的我们是怎样思考的了。所以,当一个成人看到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创作的作品时,绝不应该感到无聊和幼稚。他们会找回曾经面对世界时的那颗赤子之心,像个孩子一样哭过笑过,并站在大人的立场上怜爱自己,像我们怜爱一个孩子一样。

  三、当我是个艺术家(虽然我并不是)

  爱丽丝不知道给多少艺术家带来灵感。有多少插画家曾经画过关于爱丽丝的插画?有多少商家设计出以爱丽丝为噱头的商品?又有多少影视剧舞台剧对爱丽丝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造,呈现出一个又一个风格迥异的奇境?我们有的时候会考虑,为什么爱丽丝会如此刺激视觉艺术家的神经?

  首先,作者对这本书的描写细致到恰到好处。因为没有过于奇幻的事物出现,作家只需要稍事描写,读者就能在自己的心里形成各自的模糊印象,并且不阻碍剧情发展,这给艺术带来了可创造空间。再有,书中无论剧情还是人物都荒诞至极,没有任何顺理成章的逻辑,这就让很多艺术家获取了更为发散性的思维。他们在创作爱丽丝“同人”(暂且这么叫吧)的时候有了更多的切入点,而每一个切入点都是合理的,表达的是这个创作者本人的独特想法。

  这也是爱丽丝“同人”和别的一些作品同人的区别。打个比方,现在也有很多画手创作盗墓笔记的同人。但是作为路人,大家本能地会考虑这个同人是不是符合原著。这也是普通人对于大多数同人作品的看法。也就是说,这些同人的创作是作品本位的。而当你看到一个爱丽丝的同人,你很少会想这个同人有多少还原度,是不是符合原著。你反而会想,这个创意是不是够独特。所以我觉得爱丽丝和其他作品的二次创作有很多本质上的不同。很多作品的二创根源是艺术家对于这个人物的喜爱,而爱丽丝的二创作品往往是艺术家想要表达自我(当然他们也是喜爱爱丽丝的,但情感的走向不太一样。),是创意本位的。

  四、文字的特点

  我自己本身来讲,对文学没有太多的修为,所以也没办法太系统评论这部作品的文学性。看了很多人对于它的书评,有些能理解有些不太明白,而且水平高的人已经说得非常充分了,我就不好细述了,免得看上去一知半解。我是“AV式阅读”,我只考虑我的感受。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种阅读方式过于肤浅,可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讲却极为重要。我是从更高“B格”的阅读方式切换下来的,因为我的目的与其说是评论一本书,或说“读懂”一本书,不如说是感受一本书,学习一本书。我需要知道我对这本书里每一个字的感受以及这原因的思考,以便有利于日后的写作。

  Anyway。

  首先我觉得有意思的一点是这本书的文字处理。大部分书在处理文字的时候,有可能会加粗,有可能会改变字体,但是如若不是框架性的问题,很少有会把字号改变的。但比如27页爱丽丝听老鼠说话时脑子里出现的那首诗,不仅排版是锯齿状的,而且字体还越写越小。我仿佛看到了一张漫画,爱丽丝脑子里的东西闪现在对话框里越来越小直到消失。这是超越文字的直观。还有爱丽丝镜中游那一篇故事里,蚊子在爱丽丝的耳边细声说话,它对话的字体都比别的小。再有爱丽丝镜中游的时候,爱丽丝走入镜子中读了“杰伯沃基”这首诗,书中的印刷是做了镜像的。作者没有描述,而是直接把文字(在这里都不能简单称之为文字了,更像是图像)反过来印。由此可见,他是真的站在小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他觉得孩子不一定能理解他说的话,直接打印出左右相反的字反而让孩子们一下子就看懂了。

  另一点我想说的是柴郡猫。这个角色太经典了,以至于后来形容一个人咧嘴傻笑的时候都说是柴郡猫。其实我觉得柴郡猫的设定挺诡异的。众所周知,猫是不会笑的,它们也没有一排整齐的牙齿。能笑出一排整齐牙齿的恐怕只有人类了。柴郡猫是一只猫,浑身上下都是猫的特征,唯独会像人类一样笑。实际上在不是人的东西上安装上人类特有的特征,这种半拟人是最为诡异的。

  我不知道世界上第一部有“人设”概念的作品是什么,但是显然爱丽丝已经有人设概念了。比如红心王后动不动就要砍人头,公爵夫人说什么话都要总结哲理。

  这本书的英文一定是非常有意思的,那些双关和胡编乱造的词,我看注解都觉得好好玩(这本书的注解写得很详细)。

  五、镜中游

  其实镜中游这个故事并不是太好看,水平上比漫游奇境差不少。首先出场人物缺乏连贯性,经常无缘无故蹦出个人物,而且来得快去得快,除了这个时间点貌似没有在故事的其他地方有所呼应。而且逻辑过于混乱,除了以下棋为线索这一点还算清晰(倒是很有创意),其他的故事都是断线的,导致我阅读这篇故事的时候还是很辛苦的,因为随时都在犯困。还有就是这里面的滑稽冲突都显得过于零碎和刻意。角色也没有漫游奇境有意思。这里面的人物经常动不动就生气、尖叫、打架,招式用多了就觉得烦了。不像漫游奇境,有爱砍头的王后,爱总结哲理的公爵夫人,喜欢胡椒的厨娘,赶时间的兔子,懦弱的壁虎,总之这一篇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漫游奇境。

  六、评分

  当然是五星10分。完成度高、质量上乘、没有硬伤、有值得强烈推荐的地方。接近完美。

  《爱丽斯漫游奇境》读后感(四):275-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Lewis Carroll-Fairy Tale-1865

  

275-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Lewis Carroll-Fairy Tale-1865

Barack

2020/09/24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于1865年首版于英国。小说类书籍。它讲述了一个名叫Alice的小女孩,掉进一个兔子洞,发现了一个奇妙世界的故事。

Lewis Carroll,于1832年出生于英格兰柴郡达勒斯伯里,于1898年去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代表作:《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Through the looking-Glass》等。

Table of Contents

Chapter 1:

Down the Rabbit Hole

Chapter 2:

The Pool of Tears

Chapter 3:

A Caucus Race

Chapter 4:

The Rabbit Sends in a Little Bill

Chapter 5:

Advice from a Caterpillar

Chapter 6:

Pig and Pepper

Chapter 7:

A Mad Tea-Party

Chapter 8:

The Queen's Croquet-Ground

Chapter 9:

Who Stole the Tarts?

Chapter 10:

Alice's Evidence

“There was nothing so very remarkable in that; nor did Alice think it so very much out of the way to hear the Rabbit say to itself, “Oh dear! Oh dear! I shall be late!” (when she thought it over afterwards, it occurred to her that she ought to have wondered at this, but at the time it all seemed quite natural); but when the Rabbit actually took a watch out of its waistcoat-pocket, and looked at it, and then hurried on, Alice started to her feet, for it flashed across her mind that she had never before seen a rabbit with either a waistcoat-pocket, or a watch to take out of it, and burning with curiosity, she ran across the field after it, and fortunately was just in time to see it pop down a large rabbit-hole under the hedge.”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一篇很有名的童话故事,其实我并不太理解为什么它这么出名。它并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也很简单。或许是因为它的创作年代比较早,所以影响这么深远吗?我在上海迪斯尼乐园也看到了与爱丽丝漫游仙境有关的景点。它的迷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Alice was not a bit hurt, and she jumped up on to her feet in a moment: she looked up, but it was all dark overhead; before her was another long passage, and the White Rabbit was still in sight, hurrying down it. There was not a moment to be lost: away went Alice like the wind, and was just in time to hear it say, as it turned a corner, “Oh my ears and whiskers, how late it's getting!” She was close behind it when she turned the corner, but the Rabbit was no longer to be seen: she found herself in a long, low hall, which was lit up by a row of lamps hanging from the roof.”

Lewis其实没有做太多铺垫,故事的开始相当直截了当,而且整个故事也并不太长。这本书是写给孩子们看的童话,它比同时代的其他童话更好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This bottle was not marked “poison”, so Alice ventured to taste it, and finding it very nice, (it had, in fact, a sort of mixed flavour of cherry-tart, custard, pine-apple, roast turkey, toffee, and hot buttered toast,) she very soon finished it off.”

Alice看到一瓶陌生的饮料上没有写着毒药,于是就喝了它。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起来,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既然它是写给孩子看的,它是否会对孩子们造成误导,让孩子们误以为,只要上面没有写着毒药的陌生液体就是可以喝的。 又或者是让孩子担心喝了陌生液体会变小,而不去喝呢?

“she was now only ten inches high, and her face brightened up at the thought that she was now the right size for going through the little door into that lovely garden.”

关于变大变小的设想,不仅在童话故事中出现,在其他很多故事也出现过。有些想法,并非是从来没有人想过。基于同样的幻想起点,不同的作者,能够写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这些作品都有可能赢得读者的喜爱。所以,就算一个作者选择已经有人讲过的故事题材去创作,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讲故事的方式要有新意。

“Everything is so out-of-the-way down here, that I should think very likely it can talk: at any rate, there's no harm in trying.” So she began: “O Mouse, do you know the way out of this pool? I am very tired of swimming about here, O Mouse!””

Alice的尝试,在某种程度上给孩子们做出了一个榜样,她告诉孩子们,要敢于尝试。

“They were indeed a queer-looking party that assembled on the bank—the birds with draggled feathers, the animals with their fur clinging close to them, and all dripping wet, cross, and uncomfortable.”

这篇童话还有一个特点,逻辑性并不是很强,或许是因为它是给孩子看的,所以有些跳跃性。有些情节没有做过多的解释。不过,设想许多不同的动物齐聚一堂,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an old Crab took the opportunity of saying to had to be patted on the back. However, it was over at last, and they sat down again in a ring, and begged the Mouse to tell them something more.”

这篇童话虽然不长,但各个角色的形象刻画比较生动,读者通过这些描述,似乎感受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动物角色。

“She went in without knocking, and hurried upstairs, in great fear lest she should meet the real Mary Ann, and be turned out of the house before she had found the fan and gloves.”

我觉得有些难以找到头绪。尤其是有些情节,令我感觉莫名其妙。或许孩子读起来会觉得有趣,可是一个成年人读起来,或许不那么容易体会到这个童话的乐趣。

““It was much pleasanter at home,” thought poor Alice, “when one wasn't always growing larger and smaller, and being ordered about by mice and rabbits. I almost wish I hadn't gone down that rabbit-hole—and yet—and yet—it's rather curious, you know, this sort of life! I do wonder what Can have happened to me! When I used to read fairy-tales, I fancied that kind of thing never happened, and now here I am in the middle of one! There ought to be a book written about me, that there ought! And when I grow up, I'll write one—but I'm grown up now.” ”

不仅是Alice有这种想法,我想大部分人都有。当我们阅读这个故事时,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或许令我们倍感羡慕,可是真的让我们去经历主人公所经历的那些波跌宕起伏,又有几个人真的愿意违背我们贪图安逸、宁愿舒服坐在家里的本性呢?多少人不是去读别人的故事,而是愿意真正的迎接那些挑战,并把它视之为享受呢?

我们选择做什么,决定了我们人生的道路,也决定了我们到底是会亲自成为那些故事的创造者,成为后人口中那些传奇故事的主角,还是舒服地坐在书房里阅读前人留下的传奇故事。

“An enormous puppy was looking down at her with large round eyes, and feebly stretching out one paw, trying to touch her. “Poor little thing!” said Alice, in a coaxing tone, and she tried hard to whistle to it; but she was terribly frightened all the time at the thought that it might be hungry, in which case it would be very likely to eat her up in spite of all her coaxing.”

其实不论多么奇幻或科幻的故事,故事内核都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夸张或改写。实际上,一个作者,无论他笔下讲述的故事多么荒诞离奇,但其直接素材和灵感一般都脱胎于某种生活经验或个人感受。能够感动读者的作者,应该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细致观察的人。

“Alice remained looking thoughtfully at the mushroom for a minute, trying to make out which were the two sides of it; and as it was perfectly round, she found this a very difficult question. However, at last she stretched her arms round it as far as they would go, and broke off a bit of the edge with each hand.”

Lewis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述Alice怎么变大变小。我因为在儿时并没有看过这本书,所以有点难以想象,一个儿童在看这本书时是什么样的感受。从这个故事现在流传这么广的角度来看,或许儿童是喜欢读它的。可是以我现在一个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本书,却感到相对有些单调。

本文标题: 爱丽斯漫游奇境经典读后感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952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诗经植物图鉴经典读后感有感《到不了的地方》观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