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精选点评:●啰嗦!许多事情,说之何益呢。无非还是要顾及到许多人情上的事情,并非真心只作。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50元,页数: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精选点评:
● 啰嗦!许多事情,说之何益呢。无非还是要顾及到许多人情上的事情,并非真心只作。 同样回忆往昔,鲁迅朝花夕拾便实在多了。
●读之欲潸然而泣矣,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
●当年读此书,一度萌发下乡教书之念。回首往事,无限感慨!
●失之恕
●八十岁的长者还念念不忘养育自己亲人,使自己成长的朋友,读这部书很享受
●传记里讲了许多我感兴趣的人和事
●两日内阅毕,如同过一生之漫长时光……
●此书,我曾购之读之,后与同学好友换书时,换之……今思及当时,真堪宝贵也哉!!
●情致款款,令人慨叹!
●读到钱先生的忆双亲的文字,每每掩卷而泣。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一):《师友杂忆》,应改为《师友赞誉录》,方才名副其实。
《师友杂忆》,应改为《师友赞誉录》,方才名副其实。我辈后生毛头小子如此则可,“大儒”如此则失格。这反映了钱氏一生深入骨髓的学术不自信,缺乏学术安全感。当然,这也是钱氏前行的动力。
和杨树达的日记体回忆录,可并称学人回忆的双壁。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二):整体
1. 须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亦凛然不懂,使得为立正。遇烈日强风或阵雨,即曰: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风。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何时能立。
2. 余偶得其枕下一书,乃谭嗣同《仁学》。取阅大喜,全忘退学事。
3. 《曾文正公家训》
4. 余因此悟及人生最大学问在求能虚此心,心虚始能静。若心中自恃一长处即不虚,则此一长处正是一短处。
5. 大德敦化,小德川流,纵是沟渎之水,只川流不息,亦皆朝宗于海。大海是其回归歇宿处。此既是天命。
6. 苟入党,则成为一党人,尊党魁,述党义,国人认余为一党服务,效力有限。余不入党,则为中国人尊一中国当代大贤,弘扬中国民族精神,一公一私,感动自别。
7. 然进学校则如在客堂,归家如返卧室。
8. 因念凡属流行人间者,亦各其所以然。犹如中医药,启得以己所不知,轻以不科学三字拆之。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三):中国版的《昨日的世界》
很多很多年前,第一次读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看到从罗丹、弗洛伊德到列宁这长长的名单以日常的形象出现。那份感动难以忘怀。
一本好的回忆录,需要什么条件呢?
自己必须是大家,才能有眼光记录有价值的东西,给后人启迪。
要活得足够长,而且能健康地思考的时间足够长,才有时间去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见各种各样的人,才有时间写回忆录。记忆力要足够好,或者和雷锋叔叔一样把好事都记在日记里~~~
而且,最好比较厚道,不要借这种东西吐槽,这种回忆录会有偏差。所以这种事情比较适合老欧洲的绅士们或者中国的“君子”们干。
钱先生庶几近之。
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最早一个显然是忆双亲里就出现的“吾侄伟长”。然后,基博先生和他儿子,胡适傅斯年闻一多冯友兰陈寅恪司徒雷登委员长等等等等。
从早年中学期间住校,抗议,答卷子答一道题也能得75分,到后来从中学老师到小学老师到没上过大学的大学老师。到大学校长。
从江南水乡到南京,到厦门集美,到北平,到五岳,到香港越南,到云南四川,到日本美国。当我偶然翻出老爸本科去鼓浪屿和西湖的门票存根时就已经很感动了,看到先生谈到80年前的集美鼓浪屿,80年前的西湖,80年前的紫禁城边的茶馆,未名湖边的月光一亮就自动熄灭的电灯。心情更是难以言说。
回忆录里写满了人生的无数细节,从小时候跟爸妈一起出去玩,到中学同学纵论天下事。一个八十岁老人的记忆力实在让人惊叹。细细体味这些大事小事本身就构成了阅读这本书的乐趣所在。
对我自己而言,或许和年纪有关,读书的过程中更多的在对照于自己缺乏的事业心。
同样是读书,钱先生即使主业是中学老师,也能发挥阅读心得而成多部巨著,但是我即使刷了一本又一本的书成果也最多只是一篇又一篇被打上一个又一个“没用”的书评。怎么能读出点成绩来呢?
同样,旅游也是这样。全书唯一折角标注的一页上,钱先生说: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又说,读书当一意在书,游山水当一意在山水。乘兴所至,心无旁及。
不管读书、旅游、做人,都要上轨道才行啊。
是为记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四):钱穆从学时的老师
书中写到在常州时所遇的几位老师,记得那么精确,写得栩栩如生,印象里最深的是吕思勉,写他上地理课:
必带一上海商务印书馆所印中国大地图.先将各页拆开,讲一省,择取一图.先在附带一小黑板上画一十字形,然后绘此一省之四至界线,说明此一省之位置.再在界内绘山脉,次及河流湖泽.说明山水自然地理后,再加注都市城镇关卡及交通道路等.一省讲完,小黑板上所绘地图,五色粉笔缤纷皆是.
听者如身历其境,永不忘怀.
另记吕思勉批卷子时的情景也感慨万分.
钱穆答题时,因下笔不能休,四题仅答其中一题,竟获七十五分.而更让人玄想的是吕批卷时的评语一纸加一纸,也无休止,是否有"得英才而教育之"的不亦乐乎?
尊师的庄重也让人肃然起敬,那就是在朱学勤文中也曾提到的四十年前一对老师生重返学校时的演讲,钱穆当时的名气已大于吕思勉,而其在演讲中句句以学生自居.
这样的情景在书中也屡提到.说章太炎在北平做讲演时,一人在旁作翻译(因章太炎语音微,又皆土音),翻译者似为钱玄同,一人在后写黑板,写黑板者是刘半农.当时北平新文化运动盛极风行之际,钱玄同早已改采今文家言,半农也在尽力提倡白话文.而两人持弟子礼仍谨严有加.
老师写了很多,有一代课的徐先生,平日似乎高瞻远瞩,双目在云汉间,俗情世事,全不在眼,而在其最后一堂课时,居然能准确的辩认荡口镇的八位同学,且各知其位,将其所著书籍相赠,而相赠的理由是为纪念曾从学于荡口镇的两老师.其为人风格,真真特具.
还有国文老师讲解<史记.刺客列传>之<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一词时的形象化.先挟一大图上讲台,讲到这一词语时,在讲台上翻开地图,逐页翻下,图穷,赫然果有一小刀,师取掷之,远达课堂对面一端之墙上,刀锋直入,不落地.师遂绕讲台速走,效追秦王状.
这样的老师真真是可遇不可求也.
看钱穆怎样描述他的舍监老师.新来的舍监与从前的老师判然两型,教修身课时,堂上屡言,士尚行,不尚言.众同学碰到月考,集议,每答一题,不得超过二十字,且三十分钟内皆须缴卷.钱穆说自己坐第一排,老师在黑板上才写完四题,他就随之缴卷了.诸同学均如此陆续缴卷出教室,群聚哄笑.老师发现有异常,然亦无法斥责,悻悻然而去.笑之.
钱穆此书买来很久,几次翻看都未得味,可能是前文忆双亲的部分过于无趣,导致未识真颜.这书后来屡翻屡有心得,很值一读.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读后感(五):《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勤奋者说
《八十忆双亲》和《师友杂忆》是两本书,印成了一本,小32开。前者只是一“文”,篇幅不大,且忆亲之文,常恭谨有余,趣味略逊。《师友》一书则有作者80余年之人生经历打底,厚实之至,读来颇有可观处。
钱穆的学问,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钱穆的为人,有颂扬的,也有讥嘲的。读此书时,这些都可存而不论,因我们从此书看到的,是近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异数:十八岁中学毕业后,全靠个人读书自学,孜孜不倦七十余年,终在时代潮流之外,自立一家之门户。唐德刚划分中国史学研究为三大主流,其一便是“从往古的左丘明、司马迁到今日在台湾的钱穆教授,这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史学”,然也。钱实一旧学者,以传统道德为依归,不曾经科学(如数学、物理、逻辑)之洗礼,而能卓然独立,大是不易。我们必须抓住钱穆作学问的“进向”,来研判其理论的意义,而不能以其它流行元素的阙如,作批评的依据。
《师友》一书,常有记读书、写作之事,读之颇羡。我读书太少,又不系统,眼过心不到,无法于自身求得此境而入。读此书时,常以其经历“意淫”之,竟成一乐,思之发笑。钱记读英文事,有“不识之字渐成熟识,口虽不能言,心中已领略”,我读英文,亦偶有此感,唯不能如此明晰。又言“读书游山,用功皆在一心”、“人读书是吃苦,游山是享乐,则两失之矣。”诚然,诚然。其中有一篇记宜良上下寺的,真是绝佳散文。想钱穆当年寂静一载,成《国史大纲》,领略山中佳况,心中回忆当是极美,乃有此作。
钱氏一生,两桩事业,首曰治学,次曰教学。他从教小学开始,到教中学,教大学,最后手创香港新亚书院(后并入香港中文大学),余英时从师于钱穆,便是在新亚了。高等教育且不论,钱曾在作文课上教学生观景、听松风、辨黄梅雨、写道听图文,使学生有所得以写,其文皆进。即今日亦不失为良法。忆小学时写作文,懵懵懂懂,不知何处入手。钱穆此法,给一起点,指以方向,是教学生知晓如何构思,甚好。但亦有让我腹诽的做法,他治小学,令学生私做检举。这岂不是教该生日后以密告求生存?把强大的恶势力揭发给公众,这叫勇敢;把弱势的异端置之于强权,这叫卑劣。
而钱氏常为人诟病的,是其对蒋介石的谄媚。书中一笔带过与蒋介石两次见面,以我度之,似以简略显学者之淡薄,然心有所喜,终不能不提。学者偶作溢美之词,本也算不得什么大过,就如你我小民,偶尔记记朋友,也难免有点“夸大其词”。唯独对权势者,此事万万不可,否则便是自钉于耻辱柱了。惜哉。
虽钱穆与国民党亲善,但文中仍出现了“审查处”这种机构。实亦无足怪,即所谓国情者也。
人生八十年,如梦幻泡影。“乱世人生,生命则限于个人,生活则限于夫妇。”思之惨然,然犹得夫妇相扶持。
忆之为物,当在点滴中求趣味。若成了洪水滔滔,却是在树碑立传了。我早年不喜读人传记,近年却颇留意回忆录,是渐觉生也有涯,感应难求,而“窥”之欲日盛。此执念一起,终不得不假手外求。书中云“回首前尘岂胜怅惘”,读之低回。
2004.12.29初稿
2005.09.18二稿
【我的blog:http://go.6to23.com/nftx/blog/2005/09/3_1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