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元,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精选点评:●上课读的,言简意赅●引人入胜的小册子,但其实并没怎么介绍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朴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元,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精选点评:
●上课读的,言简意赅
●引人入胜的小册子,但其实并没怎么介绍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朴素的中世纪社会主义,也并没有多少论证,主要给恩格斯所理解的马克思思想提供一个概述,读来颇有温习中学政治历史课本的感觉。这本书也并不像列宁的一样有行动的纲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恩格斯在写书的时候就认为生产力已经发展到足够使国家自然消失的程度,并且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病一定会让它自取灭亡,认为资本主义带来的痛苦是人们已经认识到它的问题的标志。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家该痛苦还是痛苦,生产力也继续发展着,这个“足够”是多少,临界点又在哪里呢?
●非常好读的小册子,以后谁想入门就推荐他这个了。
●英文版导言先承认了不可知论,然后说在行动有效的范围内,知识是可以确证的,从而自在之物就无关紧要了或者说是虚假的;特别是,我们还能制造物体甚至生命。雇佣本来在生产方式中只是附带的,在大工业中成了主要的,占有生产资料者凭占有生产资料取得了奴役别人的权力……
●很薄,但是当年度了三遍才略懂。。
●恩格斯的笔触大概是这样子的
●很经典,“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其实我更喜欢序言,恩格斯提纲挈领地梳理了一下哲学的发展,具体到意识与世界关系的这个范畴。培根霍布斯很有意思。非常有趣的是他们总是说黑格尔本末倒置,但是他们自己也没好到哪去。他们自以为找到了刹车并重启的科学方法,但是我总想问问他们:我们人类又是怎么疾驰了这么远的?再重启又凭什么可以不按这路数开了?其实当马克思提出所谓的历程,包括恩格斯在此文中提出的国家自然消解,它们本身就灭绝了他们哲学的完备性。而所谓的“每个人的自由是所有人自由的条件”,在此文中恩格斯更为具体地论述了,(就他的论述而言)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如果认为自由是和价值成正比的,那人类的自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均等的。斯宾诺莎言:在不平等中找平等,是自取其辱。
●其实是一篇综述。我觉得对当下来说这个文本的要点之一是强调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家的本质
●but how do we transcend the realm of necessity?
●科学社会主义也是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建立起来的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一):很难不爱恩格斯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清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对马恩思想的一个简单梳理。表达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望。很鲜明的体现了辩证法、唯物史官。从资产阶级萌芽、崛起、与封建势利斗争讲起,资本主义从夹缝中生存,从不断稳固经济地位到一步步争取更多的政治权益,这种不断奋进的精神是很可贵的,马克思也对资本主义促进的生产力的极大发展表示肯定的。但是也带来了很多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也是论证资本主义为什么灭亡的关键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关系的矛盾重重的,生产力要求不断突破和创新,但是这也无疑在进一步摧毁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定会造成过度积累、浪费。 在马恩的革命斗争史史一点也容不得妥协的。
空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验是具有开创意义的,傅里叶看到了妇女地位的提高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这种启蒙思想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也不可湮灭它曾经的光芒。 马克思认为现在我们的历史应该成为是史前史,人类还没有真正进入人类历史。这主要因为现在的人还不自由,异化依旧没有被消灭,阶级也没有被消灭。只有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历史才真正开始。现在是一些人的发展以另一些人不发展为基础,到那时一切人自由的发展是个人自由发展的基础,不得不说这样的眼界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马恩很少从假设、人性出发,更多的诉诸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存在的基础。等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时候,也许会有这么一天吧,这期间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很好读!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三):科学社会主义之路
这本小册子的第三部分论述极其精彩,大部分内容直至今日还有很强的解释力,包括时下的金融危机。恩格斯得出正确结论:
“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在这个阶段上,某一特殊的社会阶段对生产资源和产品的占有,从而对政治统治、教育垄断和精神领导的占有,不仅成为多余的,而且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障碍。”
可惜的是,恩格斯在得出这一结论后又过于乐观了:
“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达到了。”
历史和恩格斯开了个笑话。
那些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不断创新体制(对外的经济殖民和对内的举债消费),不断调和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间的固有矛盾,消化剩余生产力,顶到了今天(这次的金融危机其实是资本主义体制创新遭遇瓶颈后固有矛盾的集中爆发)。
反倒是那些生产力不发达的落后国家,为了满足国内绝大多数穷人共同富裕的理想,发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希望一种制度能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却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落后与个人自我发展的缺陷(内因),以及外部国际环境的压力(外因),走上了集权政治的道路(权威主义可以为逃避自由的人们提供安全感),于是革命成果被新兴的权贵阶级所窃取,人民或是不自由,或是不富裕,或是同时不自由和不富裕。
如今,它们殊途同归,都在努力转型,运用计划与市场的手段,大力发展生产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在无意识间,实践着恩格斯的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铺垫着基础。
我们等待着,“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四):“两个必然”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我们一向将其简称为“两个必然”。在恩格斯撰写于1880年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两个必然的论断主要是在第三章论述的,但是这一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完善却不是只在这一部分体现的,要想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两个必然”就必须以一种历史的、发展的视角审视这一著名论断的发展脉络。“两个必然”这一论断本身的出现和成熟也具备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而准确把握这一必然性正是我们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两个必然”这一核心观点的要义所在。
一、 研究对象:从个人到群体——合理性的实现载体
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一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看做是马恩科学理论在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上与过去的一切旧哲学的一次彻底决裂。在《意识形态》一 书中,包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那种朦胧的、模糊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第一次变得明晰起来,这种变化最突出地就体现在马恩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上,他们明确地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个前提最后演变成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的著名论断: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其他的一切文明都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是唯物史观的最简明扼要的经典表述。而隐含在《意识形态》一文中的唯物史观对于“两个必然”的意义就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现实意义上的“人”作为了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一研究对象的转变是历史性的和颠覆性的。正因为有了具体的、每一单一个体的“人”的生存,才有了一切文明和历史的起点,因而人生存的最直接因素——即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就自然成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最根本的动力所在。因为倘若现实的人连活下去都成问题,那么根本就没有立场去谈文明和历史的发展。
一旦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动力,那么沿着这个规律的发展一展望就可以知道,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不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终点,随着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灭亡。这就是第一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逻辑依据,它不是马克思仅仅基于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批判而做出的一种“发泄式”的情绪宣泄,而是经过了缜密的科学考察和严谨的学术研究之后得到的结论,这正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合理内核。但必然灭亡之后是什么?这一点在《意识形态》一文中表达的并不突出和明晰,完成这第二个必然的,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实际上是将《意识形态》一文中毫无阶级立场的现实的、具体的单一的“人”,抽象为了按照一定标准分化和聚拢起来的占据了一定阶级地位的群体的“人”。因此较之《意识形态》而言,到了《宣言》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对实现了从个人到群体的转变,所以在宣言的第一章第一句,马克思才会开宗明义地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接下来,马克思列举了各种人类社会历史形态中的各类对立阶级,并将历史的发展概况为“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很明显,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类社会中几乎是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和“公正”的,生产力的发展固然在宏观上推动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当它作用于具体的单个人时,就生存这一最终极的目的来说,生产力在每一个人身上作用的效果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它保障了每个人的生存;但就生存的状态和质量来说,却有显著差异——它尤其突出地反映在不同人具有的不同物质条件上,并且最主要地是因为这种物质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了阶级,因为物质水平就其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对于生产资料的占有情况以及对于产品的分配情况,而这恰恰是划分阶级的最重要指标。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阶级本身——按照黑格尔的辩证法来看——一旦出现,就必然有其对立面,也就是被压迫阶级的产生,二者的互动、制衡、斗争构成了最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活发展轨迹。一旦明确了这一点,那么当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什么呢?自然就是资产阶级的对立面——无产阶级所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社会,而这个社会不是别的,恰恰是共产主义社会。到此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基于研究对象的变迁从一个不太严密但已基本明确的维度上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断揭示了出来,但这种揭示还不足够具有说服力。
二、 研究方法:从定量到定性——合理性的实现路径
《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代表作,它通过最为严密和科学的经济学量化研究方法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秘密所在——就是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简而言之,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就是说一个工人为资本家工作,如果按照公平的原则,应当是工人付出多少劳动资本家就支付给工人多少报酬。但这样一来资本家就会变得毫无利润可言,因此实际上工人不管付出多少劳动,资本家永远都只付给工人仅仅能够勉强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报酬,工人创造的超出这部分生存必须报酬之外的劳动价值就白白地被资本家占有,并最终按照一定的经济规律在整个资本家阶级中进行分配,构成地租、利润、资本以及非劳动阶级所消费或积累的一切财富的基础。这个过程最大的矛盾在于,同样是人,资本家既有钱又有闲,得以过上体面的、符合人的目的性存在的生活,而工人却始终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除了自己的劳动这一唯一可以用来交换的商品外一无所有,并且不断地被自己的劳动所异化、被自己所管控的机器物化,越来越脱离人的本质而更趋向于动物性的存在,这不是最大的不公平吗?没有人生来就应该并且可以毫无怨言地忍受这样的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却恰恰构成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核心特征,所以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内在的这种矛盾性和对抗性就决定了它在发展生产力和壮大自己的同时,也制造和壮大着自己的掘墓人——也就是终将在压迫下奋起反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无产阶级。因此,通过精密的、严谨的定量分析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这一论断变成了具备充分科学性和规律性的理论成果。
而恩格斯所撰写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则毫无疑问是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论断最终推向科学化的研究成果,它是上述所有研究成果的一个集合与升华。恩格斯在书中进一步从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冲突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包括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这无疑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空前巨大进步,为了实现这种全面的、彻底的“社会化”,在根本上,生产资料的占有也必须社会化。但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社会框架内,资本家本人是不可能自发地让生产资料的占有实现社会化,而这个基本矛盾就“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具备消除这一基本矛盾的能力,因此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公有制社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和消除这一社会矛盾。这正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理论依据所在。
三、 研究结果: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合理性与现实性的内在统一
“两个必然”只是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未回答社会主义何时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鉴于19世纪资本主义还有很大潜力,还在发展,马克思在1859年所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另一个著名的论断,即“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表述,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辩证解读,也是我们理解现当代很多社会问题的一个基础性原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始终在论证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了,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灭亡呢?这是否意味着“两个必然”的论断是错误的呢?当然不是。
“两个必然”是以“两个决不会”为前提的,正是因为有了“两个决不会”,“两个必然”不仅具备了合理性,并且具有了现实性。因为“两个决不会”解决了“两个必然”在时间维度上何时能够成为现实的问题。它解释了为何至今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仍十分有限这一历史事实,并且因为“两个决不会”的论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才更加深刻,更加具有科学性。因为要彻底地批判一个事物,并不仅仅是指出它的缺陷与矛盾就够了,还要能够客观地看到它自身所具有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质,在承认其生命力的前提下深刻地剖析其自身不能克服和避免的根本矛盾与灭亡规律,才是最有力的批判。因此,“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论证,只不过“两个必然”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更为根本的结论,因为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因而可以说“两个必然”是“两个决不会”的最终归宿,是我们进行一切生产发展和革命斗争的最终目的,这也正是“两个必然”的现实价值所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后感(五):是悄悄蜕变,抑或浴火重生?这是个问题
看到序言才知道,这本书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内部不同的学术党派的倾扎,而恩格斯要为马克思主义“正名”,故而从原先的著作中摘取三章集结成此册,在欧洲发行。恩格斯在序言中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对当时读者——德国工人阶级——的信心,认为这本三篇文章集成的小册子多科普性,而非是枯燥的学术论文,所以即使是工人阶级,也不会觉得艰涩难懂。但是我对此表示怀疑,因为其中涉及不少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信息,在不熟悉它们的情况之下很难做到畅通无阻地阅读下去。
但不得不说,本书的核心思想又是很好理解的。第一篇文章,细说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渊源。第二篇讲述了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如何让科学社会主义得以确立。第三篇文章阐述了著名的“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描绘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未来画面。在本篇读后感里,我会以这三篇文章的排列顺序简述其内容,写出自己的分析和感悟,并且就我自己尚存疑惑的地方给出自己思考的答案。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空想社会主义
在开篇首先给出现代社会主义的定义。它是指资产者与无产者、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认识的结果,也是受支配于生产中的无政府的状态的认识的结果。
如果细细追溯起因,现代社会主义的诞生有着一段坎坷的历史。人类从蒙昧走向野蛮,再从野蛮走向封建,漫漫千年让我们一笔带过。但是在封建末期,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传统的宗教和贵族制度牢牢把控制着资源和权力,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于是理所当然,资本主义就要想办法朝着更加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社会层面的改革。于是乎,宗教上有马丁路德等人的改革,解放了时人的思想,加尔文创建的宗教由于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宿命论),甚至在资产阶级的第二次起义时被看作是现成的战斗理论。后来思想界又有以法国为中心的启蒙运动。这些思想家认为:认为思维的理性是检测现存事物的一切尺度,进一步解放了时人的思想,并给予封建神权以重创。后来这种思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并获取了极大的成功,但是问题也由此而来。即是说,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针对贵族特权的革命,拿起武器的既有资产阶级,也有无产阶级。现在王权和宗教被踩在脚下了,两个阶级却开始分道扬镳,前者成了新的压迫者,而后者却在革命胜利之后依旧困苦,甚至还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而使得困苦的程度加重。其实俄国的二月革命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当时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共同把沙皇赶下台,但是胜利之后,二者的矛盾也立刻凸显出来,最终不得不以再来一场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取得完全胜利结束。“资产阶级本身就就孕育着自己的对立物。”也许是说资产阶级因为夺取剩余价值,最终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重,最终不得不与之交恶。
空想社会主义就诞生在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之下:法国大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取得政治层面的胜利,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更加强大。但时间还处于在王权神权被打倒而资本主义社会还在建设的过程中,在两者的矛盾出于浮出水面却不严重的时候。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应该彻底解放全人类而不是先解放某一个社会阶级(即资产阶级)。他们试图设计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完完全全没有压迫、剥削,人人都是自己的主人,而社会秩序良好,当然这之中有是否保留私有制等细节的差别。圣西门、傅立业、欧文三位被视为空想社会主义学家的人,都用实际行动尝试建立这样一种全新的社会,比如在担任厂长期间努力改善个人生活,或是为贫穷的爱尔兰人民设计出一种新的住处和其内部特有的政治经济运转机制,或是在美洲买下一片地方进行共产主义的实验。但是这些实验无一例外都失败了。
中学时刚刚接触空想社会主义,只见“空想”二字,就以为他们三位是不切实际的、堂吉诃德般的幻想家,又认为他们所做的社会主义实验之所以一一失败,源于人性中一直有恶的一面,绝对无法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环境下做到自觉自律。但最常听到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那么这个缺陷到底是什么呢?倘若按人性本恶的观点来看,那么不光是空想社会主义,即使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也需要积极漫长的过程,除非每一个人真的可以进化成完全自律的圣人——而这是我所不敢想象的,正如我不能想象物理学意义上的11维度的空间是什么样子。如果真的是空想社会主义本身的缺陷,那么假若我和科学社会主义作比较,也许能猜出这个固有缺陷应该是无法看清资产阶级产生的机制和它内部的固有矛盾,仅仅把目光锁定在无产阶级如何被压榨的现象上,却不能说出这种压榨产生的根源。倘若这样的理解正确,那么确实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具有进步性了。
简言之,空想社会主义强烈地抨击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恶行,并且粗糙地规划了一个理想社会的蓝图。在它之中,将孕育出一个更加理性也更加实际的科学社会主义。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现实
第二篇是讲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过程以及他们如何使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在开篇先是阐释了形而上学的发展和形而上学者的观点。形而上学者认为,“事物及其思想的反应即概念,实质上是个别的、不变的、固定的、永久的如此的对象,它们应当一个个地、彼此独立地加以研究。”在他们看来,是就是,否就是否,一个事物不可能既是自己又是其他事物。而恩格斯认为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虽然符合日常生活的习惯,但是不利于科学领域的研究。为何不利于科学研究,我不敢妄加推断,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历史来推断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在中世纪,教会控制欧洲大陆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的发展。但是资产阶级的诞生、成长,需要科学的发展来发展自身,于是与不允许科学跨出宗教信仰所限定的界限之外的教会发生冲突。当政治领域资产阶级取得胜利时,在科学领域也发生了众多革命性的发展。也就是在那一时期,唯物主义渐成风气,与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分庭抗礼。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能说是没有联系的。所以唯物主义应该是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的。
在科学界如此,在人文的历史方面是否也是如此?
在吸收借鉴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之后,马克思提出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生产及生产之后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历史中的每个社会中,生产的分配和与之相关的阶级的划分,是由这个社会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换句话说,如果社会要变革,那就是因为生产和产品的交换方式先发生了变革,即经济领域发生了变格,而不是因为社会上的思想道德发生了变革。于是在马克思笔下,历史上纷乱的战争、分裂和交汇,都不再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暴乱和和平的交替画面,而变成了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画卷。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像是珍珠,串起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又像一个强大的工具,可以用它来推测未来的发展。也就是借助这样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会不断发展,产品交换的方式会不断更新,既然一次更新能够使得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代替、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社会代替,那么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资本主义也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更深刻的研究之后,马克思发现了资产阶级“发家致富”的原因:他们雇佣无产阶级当生产的工具,无产阶级的劳动创造出很大的利润,而大老板们会给工人们固定的工资——也就是牺牲一小部分利润,而将剩下的利润据为己有。此之谓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随着生意的扩张、机器的改良,资产阶级获得的剩余价值越来越大,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矛盾愈演愈烈。
总而言之,辩证的唯物历史观和唯物主义的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便成了现实。
三.讨论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预言社会主义终将胜利
在这一篇里,恩格斯讨论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指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必然性,并且预言了无产阶级终将胜利的结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冲突,一是社会生产与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所有的资源集中在资本家的手中,另一方面无产者除了劳终身雇佣力之外一无所有,所以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矛盾由此产生。二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化与全社会中生产的彻底无状态之间的对立。所以生产常常无限扩张,导致间歇性经济危机。三是以竞争为因,机器需要不断改良,使得工人失业,矛盾就此显露。
那么对应这三个矛盾,社会主义又会做出什么改变呢?
首先,阶级被取缔,所有人同属一个阶级,而生产资料归所有人。其次,经济靠计划而不是靠市场,这样就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了。第三,人人都会继续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不再是因为生存需要被迫做的事情,而是一种自由行动。这样以来,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老实说,我对这看似完美的设计依旧保留意见:我不认为人可以仅仅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驱使下、在毫无责任和义务等压制下劳动,其次我总是无法可想,在分配的时候如何做到完完全全的公平公正、按需分配?最后还是很疑惑,如果真如书中预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国家会衰落,那么谁来制定经济计划呢?如果真的有一部分人来制定,他们会不会演变成新的统治者?
我想这些问题,也许恰恰说明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广义上的理论,它的使命在于唤醒无产阶级,而不是事无巨细地提供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至于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怎么面对新的社会问题,也许就要靠无产阶级领导者的智慧了。
对于本篇最后的预言,我也选择保留自己的意见。在第二部分已经提到,资本主义社会是资产阶级建立的。也就是说,资产阶级在贵族创造的封建制度下觉得受了压迫,所以推翻它们创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基于这样的观点做出推断,无产阶级在现有的制度下同样受到了压迫,加之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大,所以无产阶级也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种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我仍觉得这其中有说不清的地方。
一个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新特点很明确,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王国,可以自由的来往,商品所有者平权”的制度。但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却是没有压迫剥削,每个人都是完完全全的自由人,这难道不是任何一个时代的所有底层人民都希望拥有的吗?难道这仅仅是社会主义才有的理想吗?再加上我依旧相信人性本恶论,觉得人人劳动为人人的想法太过渺远而且不可能实现。所以一副蓝图于我而言,不是太模糊就是太虚幻。
二是因为,如今的资本主义早已不是马克思时代的那个年轻、气血旺盛、随随便便就欺负无产阶级的模样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欧洲)中那些无产阶级的福利之健全、保障之完善、待遇之优厚,是中国、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无法匹敌的。政治学者刘瑜曾说过,如今资本主义没有被社会主义消灭,而是反过来 “消化”了社会主义。如果资本主义制度真的能一步步改掉自身的种种弊端,那么社会主义还会像马克思所说的以暴动的形式实现吗?
我更相信,假设社会主义会实现,也是从资本主义的躯壳中蜕变而实现,而不是在暴动、流血和牺牲中浴火重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