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一本由老聃著作,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151图书,本书定价:5.80,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老子》精选点评:●智慧伊始●古代人不容易了,现在还有些人在说看不懂呢●印刷多出错误,但不影响阅读●我的是1997武汉出版
《老子》是一本由老聃著作,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151图书,本书定价:5.80,页数:19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子》精选点评:
●智慧伊始
●古代人不容易了,现在还有些人在说看不懂呢
●印刷多出错误,但不影响阅读
●我的是1997 武汉出版社 可能是盗版
●花了一下午时间将原文读了一遍。往后还要细细品之。
●注释各种将信将疑。。
●中国辩证法
●是哲学,也是艺术
●阅
●唯一的缺点就是,即使觉得看懂了,也不敢确定。
《老子》读后感(一):《老子》书评
有天性的人,读一次便可知道何为阴阳,何为道。天资不足,勤读,勤悟亦可知道,御阴阳。老子书中都道,德。
关于道和德是所有中国文人志士思辨一生的问题。在孔子的心中,道是礼;在墨子心中,道是侠;在商鞅,韩非子心中,道是法;在秦始皇心中,道是天下;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中国人在用心思考什么是道。
老子在开篇中就写到“道可道,非常道”;我相信老子是说明,自己来叙述道也显得很乏力,但是他还尝试着论述;甚至他本身这种揭露道的行为本身就违背了道的原则,但是他还是留下千字文;后世,道家把老子化做开山之祖;佛教亦把老子化作本教人物,中国的皇帝中亦有不少追寻黄老治国之理;总之,老子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很特别的一个位置,大家可以思考下“挑剔的中国人为什么对老子如此情有独钟,这其中是否反映了我们中国人的某种追求或者是某种心理?”去思考吧,去思考吧;
思考道的同时,切不要忘记思考“德”;关于德,何为德者;关于德,和道有什么区别;德是否在国人心中有着某种定义;德的范围是否和道一样“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德是否存在;天下间,彰显德是启示着世人什么?
最后,还是以古老的哲学命题作结——“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去向何处?”,“宇宙从何而来,可有始,可有终?”,“何为道?何为德?何为阴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关系?”
.读完《老子》之后,读《庄子》有大化之感!
《老子》读后感(二):“大国者下流”
文:金庸
国家不论大小,主权一律平等,这个概念是近代国际法的基础。然而在国际关系中,还是承认大国与小国之间是有区别的,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五大国一致的原则,就是在法理上承认大国权利的一个例子。近几个月来,这问题又讨论得热烈起来,我们最近见到一篇份量很重的长文,其中特别提到了反对大国沙文主义与小国民族主义的偏向。文中说,我国在汉唐明清四代时是大帝国,常去欺侮国境四周的外族,虽然近一百年来我国经常受外国侵略,经济文化又极落后,然而条件改变之后,我国又强大了,那就得特别提防大国主义。
我想,这种胸怀和想法,那才真是所谓泱泱大国之风。《老子》中有几句话,现在想来还是很有意义。我国这位古代的哲学家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牝,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如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这样:最低下的地方,才是众川汇归的地方。大国谦下,天下自然归附。谦逊和平的经常以安静战胜嚣张黩武的。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赖;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大国不过是要领导小国,小国不过要大国不来侵犯它,只要大家谦下,就会各得所欲。但小国素在人下,不患不谦,所以大国要特别注意谦下。
老子的哲学向来受到极大的注意,据任继愈先生说,我国从古到今关于老子的著作不下几百种。关于老子的译文和论述,单是最近五十年来,用英、德、法各种文字发表的共一百多种,日本的还不在内。苏联哲学家们对老子的哲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我国古代唯物论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国近代学者如郭沫若、范文澜、侯外庐、吕振羽、马叙伦等对老子都作过相当深的研究,大家的结论还不一致。侯外庐和吕振羽认为老子是唯心论者,但目前的趋势,认为他是唯物论者的人较多。至于他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这是古今外没有人有任何怀疑的。
《老子》全书不过几千字,它的字数大慨只相当于几篇《三剑楼随笔》,然而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却令后人钻研不尽。他认为国家要谦下,个人也要谦下:“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尽了力而不自以为了不起,做成了而不自以为有功劳。正由于不居功,他的功绩也就不会失去)。”老托尔斯泰有一个巧妙的比喻,意思也有点相若。他说,一个人如同一个分数,分子是他的实际价值,分母是他自以为的价值。他越是自以为自己大,他的真正价值越小;他如自以为无穷大,他的真正价值就等于零。
历史上自以为无穷大的人并不少,尤以帝皇为多。公元四○一年时,我国历史上却发生了一件难得的趣事:南燕的君主慕容德与群臣一起饮酒,酒酣,问群臣道:“我可和古代什么样的帝王相比?”青州刺史鞠仲道:“陛下是中兴圣主,可比得上中兴夏的少康和中兴汉的光武。”慕容德命左右赏一千匹绢给他。鞠仲听说赏赐这么多,吓了一跳,连忙辞谢。慕容德道:“你会开我玩笑,难道我不会开你的玩笑么?你的话不实在,所以我也骗骗你,你以为真的赏你么?”韩范道:“天子无戏言,今天的话,君臣两个都错了。”慕容德大喜,赏了韩范五十匹绢。
鞠仲乱拍马屁,那知慕容德颇有自知之明,而且十分幽默,不接受他这顶高帽。慕容德是少数民族的鲜卑人,他们向来住在我国的北方(据近人考据,西伯利亚的意思就是“鲜卑之地”,“西伯”是“鲜卑”的音转)。后来鲜卑人虽然入据中原,建立了繁盛的元魏,但在慕容德那时,所受的文化陶冶还很浅,他竟然有此识度,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老子》读后感(三):从地震到老子 谁说<老子>无用?
平安,中国...
自从年初覆盖整个南方的大雪就开始了中国的不安,再接着奥运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还有美国次级贷带给本来就岌岌可危的中国经济的影响,意外爆发的肠道疾病和近期的手足口病,最后还来了一个汶川大地震......中国享受奥运,真是好事多磨......
汶川大地震,主震3次,余震近1000多次,波及了大半个中国.真是地球吓了一跳,死了几万个细胞...在网上电视上看到震后惨状,让人痛心疾首,却又因为灾害把中国人的心再一次地紧紧凑在一起而欣慰.我们的温总理再一次地奔赴前线,安抚民心,不知道这位65岁的老人还要为中国多操多少心. 仰天长叹一下...
其实当我看到视频里的遇害者的尸体,看到那些受伤的居民,看到人们一次又一次为挽救出生命激动得落泪时,不禁感到惊讶:为什么人会因为看到遇害的人而痛心呢?毕竟死亡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条件反射...在我们不知道针刺在手上是疼痛的时候,看到正在向手上飞速而来的针是不会躲避的.当我们知道针刺在手上是疼痛的时候,在针还没有到达手之前,手就会本能地退缩.而下一次看到针刺在别人身上时,我们的反射弧中的大脑会向人发出疼痛的信号.
其实我们看到四川受伤的民众时,看到他们头破血流的惨状,听到他们的哭喊和呻吟时,于是神经把这些信号传送给大脑,基于我们认为受伤就会疼痛的条件反射,我们的大脑同理发出相应的信号,让受众体会到疼痛.感受过伤痛的人,条件反射越加明显,于是全世界受过伤害的人都会难受,安抚他们难受的方法就是让刺激条件反射的根源消失.如何消失呢?就是把灾民恢复原样----全中国的支援,世界范围内的相应.
从这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感受到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减缓自我痛苦的过程呢?记得有个人对我说,人的本性是自私与贪婪.这些不全是人的劣根性,而正是这些自私与贪婪推动了人的发展与和谐.比如说这次是人处于自私而帮助了受灾的人群.
可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这个世界由于各种原因给我们的条件反射是错误的情况下,可想会带来多么大的灾难...比如说,假设我们所处的社会告诉我们,死亡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人旅程的延续,死亡是入住天堂的大门...并且人们都深信不疑,那我们再次看到人们死亡的时候,还会因此而痛苦而怜悯吗?或许,我们想到这些因地震死去的民众,还会为他们高兴吧,因为他们相应了上天的感召,开始了一段更好的旅程了啊....当然这是一个荒诞的例子.但是这种类似荒诞的例子已经发生了,还记得那些人体炸弹,还记得911事件么?穆斯林激进分子并没有因为人的死亡而感到任何的悲哀,相反认为是回归真主的最好方法......这样在其他国家认为是邪恶的行为却在本族里视为神圣的行为,然而这些行为都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带来的,正常的生理反应而已啊...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既然灾难会由条件反射而引发,既然无法控制生理反应,那么就要控制造成错误条件反射的原因.我们定义什么是引起错误条件反射原因的时候,用的是我们所处社会所处环境的真理.可是我们凭什么说我们长此以往信赖着的真理就是绝对正确的呢?老子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者,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貌似我的推理不过还是柏拉图式的,绕着绕着,还是回归到了人对真理认知的起点...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现在理解为一句自嘲的话了,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还是老子~~有道理~
《老子》读后感(四):老庄之道
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相信宇宙为不可思议之物。老子将道的观念依托于水,不仅是水道的样式,更是依托于水的各种特性。水有很多较万物而言特殊的特性,水是强大的,也是柔弱的,水可摧毁万物,也可滋养万物。老子用与水有关的意象描述“道”,比如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利万物,正如水滋养生命一般,“道”与生命之源的水一样,都有养育生命之功。在“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功成而不有”“万物归焉而不为主”中,老子劝告统治者要像水那样行事,利民而又不宣称拥有他们,循“道”而行的君王如水一般,是生命之源,但是又不试图为其主宰。在老子看来,道经常是无为的,但它却能创造一切,统治者只要听其自然,无所作为,实行较为温和的政策,人民群众就会无条件的服从统治。老子“无为之治”的实质,就是要维护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老子不愿看到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道德经》中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的理论根据是“道”,现实则依据变“乱”为“治”,使统治者少干涉,使民众无知无欲。因而老子也崇尚“愚民政策”,老子并不把百姓当作民众,他只是把民众当作可以劳动的工具。因为老子认为一旦民众有了智慧,便会威胁到国君的治理,于是便会有战争,小国寡民的和平也许就会遭到破坏。这样的政策在当时老子将其视为理想的治国政策,然而在现在看来,这样的政策是荒谬的。就像今天政局上的朝鲜,虽然为全球国家百姓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但在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国家中,这样的幸福是愚昧的,虽然确实达到了老子所追求的小国寡民的安宁与和平,但放眼全球来说,朝鲜未免是与其他国家格格不入的。
另外,老子的哲学中包含着辩证的思想,和谐的平衡,是老子哲学的一个理想。天人合一,海纳百川,和谐有它的包容性,也有差异性,尊重各种自由的选择,自由的活动才会达到和谐的最高层次,动态的平衡。老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看到客观世界的变化无穷,认识到天地万物都存在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相互对立而生,既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如“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老子所提出的辩证思想中充分体现着二元对立思想,同时也强调着将旧有的元素创新。因此,虽然老子强调的治国之策是“无为之治”,然而实际上却起到了“有为之治”的效果。然而这种对立始终是依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上的,如果打破了这种平衡,那么事物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就如同老子认为天下最弱的是水,最强大的也是水,然而水的强大也是源于柔弱的水有不变的意向,总是不断地流动,达到一个平衡的点,使之看起来是一种动态的静止,因而最柔弱的水就变成了最强大的水。同样,对于人类也是如此,老子所追求的社会和平,同样需要每个人去有着相同的意向,每个人就如同一股细流,汇聚到一起时便能变得强大。柔弱与强大这两个对立面双方相互依存,也相互转换。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继老子之后,庄子更加在老子唯心主义思想与辩证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发展。庄子同老子一样,赞成顺应天理,顺其自然,反对人为,他认为天地宇宙之大,人应该追求人生的高层次和大境界,尽可能创造出绝对自我主动的自由。但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体系和独到的见解,就如同他在《逍遥游》中所提到的,人之所以在这天地万物之间活得不自由,是因为人必须要有所依赖,如果这些依赖可以得到满足,那么人们才真正的逍遥。同时,庄子将老子的二元对立的辩证思想更加有所发展,他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而“道”又体现为二元对立的形式,他认为按照“道”的天理而言,其实这世间万物并无对立,这些所谓的二元对立都是人为的,人们看万物的眼光会因自己的存在而变得偏颇,片面。有些看似好的事情实际上不一定是好的,有些坏事从某种角度来说有不一定就完全是坏的。是福是祸其实都是人为片面的猜想,如若放在广阔的天地万物之间,顺应天理的话,那么也就没有是非曲折福祸,乃至生死这样的观念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