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12-28 13:19: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0

《一个时代的侧影》是一本由陈晓卿李继锋朱乐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一个时代的侧影》精选点评:●终于读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影像志很赞●模糊的遗忘的●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100字

  《一个时代的侧影》是一本由陈晓卿 / 李继锋 / 朱乐贤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时代的侧影》精选点评:

  ●终于读完了 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影像志很赞

  ●模糊的遗忘的

  ●零碎的细节,是历史的真实。

  ●陈晓卿是个有心人。

  ●今天再来看,就比较失望了。

  ●那个时代的真实和教科书上的不一样

  ●胜利来之不易。

  ●一个陌生时代的画面,把一些激烈的情绪牵出来。。

  ●作者深得威廉·曼彻斯特写作之风格。。。

  ●这哪是什么侧影,这是活生生的“正面”影像,各种伟光正。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一):一个时代的侧影,能帮我们看清那个时代吗?

  央视15号推出了“一个时代的侧影”,BT上马上就能下载了,同时广西师大也出了这本书(www.bbtbook.com),最近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历史的图文书真是越来越多了,以广西师大、山东画报、文汇为首,似乎和那个宣称“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的秦风都有些关系,只是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我们没见过的历史照片?据说有大量的图片、资料被封存、损坏,然后就消失掉了... 还据说南京纪念馆很多馆藏一直被封存,原因不光是“相关领导”不放,也因为找不到“相关领导”去管,所以下面不敢放!

  如果这些传言都是真实的,或者哪怕有一些是真实的,那么,我们何时才能看清那个时代的整个面容?

  那些身居高位,手握权力的官老爷们,请你们坐在沙发上看“一个时代的侧影”时,也想想自己能为这个时代留下点什么!哪怕也只是留下一个侧影...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二):读《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意外的收获

  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它的名字,《一个时代的侧影》总让人想起类似于《大国崛起》之类的饱满而气势宏大的纪录片,而中国的1931~1945年则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年代,这个时代离我很久远,而又因此充满神秘。

  读完这本书我却有了完全不同的感觉:其中记录的那个年代并不同于我看过的所有书籍和电影中提到的抗战史,虽然也有烈士的悲壮、红军的坚忍不拔和百姓的流离失所,但这本书呈现在我眼前的,却更多的是来自那个时代各个角落颇为细节的画面,许多真实的、犹如电影胶片纪录的细节串成的15年。

  正如原纪录片的主创之一陈晓卿在书的后记中写道的一样:“对中国的历史,鲁迅以为‘从来不缺真话,而是缺少一张西方式样的,摆放真话的圆桌’。《一个时代的侧影》尝试着寻找先生首肯的这张‘圆桌’。”

  这本书其实是中央电视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拍摄的一部30集纪录片的文案。这部纪录片以年份为线索,把人们印象中揉在一起的抗战历史分成15个段落,通过查阅大量的史料,再现真实的历史影像,把那个动荡的年代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而在书中则是以文字的形式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也许,“一刀切”地用“动荡”这个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并不准确,在书中,我读到,即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中国社会的某些局部还是在平静地发展着:人们崇拜着蝴蝶、金焰等明星,像现在的人们迷网络作家一样迷恋着张恨水的小说,杨秀琼因为代表中国参加了远东运动会并包揽了除200米蛙泳在内的所有冠军而受到了国内fans疯狂地追捧,被誉为“美人鱼”。

  而季羡林、巴金、费孝通——这些后来对中国文化事业影响深远的人物也出现在书中,那时的他们,大多不过刚刚大学毕业、初出茅庐,通过整理他们的回忆录以及各种文章,作者将那个时代对于这些“未来大家”的影响真实地摆放在了读者面前。

  同时出现的还有东史郎等这些后来才被与中国的那段历史扯上关联的人物,1937年“9月5日,东史郎随同部队,第一次被派往中国,他记录下出征时的情形,‘晚七时,我们出发了。队伍为了呼应充满爱国热情的欢送的民众,特地绕远路走向福知山车站。 ’福知山车站上,东史郎的乡亲们挥动着国旗,欢送乡土部队第20联队出征,东史郎就在这支部队中。”读者第一次看到了年轻的东史郎,而不是那个携着回忆录到中国来忏悔的老人。

  而历史的重要角色也是不能被忘记的,包括毛泽东、包括蒋介石、包括溥仪。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从未了解过的历史的另一面。这些细节曾经被淹没在电影电视和书籍气势宏大的战争中,但它们也是真实存在于那个年代中的。一位被俘的日本军官本来觉得愧对家人,决定剖腹自杀,然而无意中看到了毛泽东的著作《论持久战》,令他敬佩不已,于是决定到延安革命根据地做一名战俘的教师;日军大举压进前夕,蒋介石还不忘推行他的“新生活运动”,力图从国民的日常生活入手,改变社会风气,甚至统一组织“集体婚礼”。

  而关于长征,我也从书中了解到了以前一些不曾知晓的细节故事。来到中国的斯诺目睹了红军长征的艰苦,然而又感慨于他们的乐观。他在《红色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我问一个青年战士,‘吃不到馒头和土豆,净吃小米,苦不苦啊?’ ‘不,这算不上吃苦,’他回答。‘如果没有米,我们就吃馒头,没有馒头,我们就吃小米;没有小米,我们就吃玉米,没有玉米,我们就吃土豆;没有土豆,我们就吃卷心菜;没有卷心菜,我们就喝热水;没有热水,我们就喝冷水。如果一点水也没有,那就怎么样呢?是的,这才叫苦哪!’”

  这些人、这些事,以前在我看来,应该出现在不同的书中、电影中,说历史地说历史、说文化的说文化、说主旋律的说主旋律,然而,我忽略了其实他们存在于同一个时代。他们的行为、表达方式以及生活的变数,都是来自于那个时代的影响。于是,在《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中,我看到一个球面体——分布在这15年时间里的各个角落。

  当然这各个角落应该包括整个世界——创作者们并没有忽略这一点。在欧洲、美国、苏联发生的一切都影响着东方这个偌大的国家。

  “在地球的另一端,西方世界正笼罩在失望之中。这一年,欧洲失业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记录。英国有250万失业人口,德国有将近 500万人没有工作。 ……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票市场突然崩溃,经济危机威胁着美国人的生计。在意大利,墨索里尼开始得势。在德国,希特勒组织纳粹党,并很快成为德国第二大政党。依赖出口的日本,遭遇重创。被削减了四成工资的纺织工人走上街头。……”

  20世纪中国的一切行为,已经与整个世界的局势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读完《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已是深夜。但我情绪动荡,不能入眠。我不得不承认我获得了意外的收获,对于那个时代,有了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这又诱使我想去看看那部纪录片,看看影像中记录着的那15年。

  http://blog.sina.com.cn/u/4a736f51010006ex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三):触摸悠远年代

  其实上世纪的事情,根本算不上什么悠远,只是教科书上都写得模糊,对于1931-1945这段历史,只知道“抗日战争、民族危亡”,抽象得不含半点感情。怎样算作危亡?什么才是真正的全民战争状态?成长在和平年代的人仅凭几句话很难感受得到。

  于是开始有意识的接触一些历史方面的书,散文也好、传记也好,希望从个人的命运看到当时的社会,从零散的回忆拼贴一个时代的图像。

  甚至,《一个时代的侧影》只是纪录片的脚本。去年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央视在《见证·影像志》栏目播出了这个长达三十集的纪录片,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1931-1945的中国历史。

  电视脚本的形式很多人不爱看,我却很喜欢。语言干练,通常都是白描手法,没有多余的形容词和副词来渲染——现在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文字,干净、形象、有力,比之花团锦簇的文章更加亲切——也许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呵呵;而且电视脚本带着强烈的镜头感,文章节奏很好,段落小,跳动大,读起来毫不费力。

  最喜欢的是此书的视角,没有像以前种种历史纪录一样将重点放在经营人物、重大事件上,而是更多的关注平民,关注千千万万普通人在风云跌宕的时代的命运。不知道这么繁杂的资料是怎样收集来,又怎样有条不紊的编织在一起,总之比较佩服编辑们可以找到那么多平凡人的故事,读来素洁,又饱含打动人心的力量。

  常常看到一些让我觉得吃惊的细节,才慢慢触摸到脑中模糊的年代。中学的时候自以为把历史背得滚瓜烂熟,慢慢才发觉所谓历史也不过是掌握话语权的人的构建。所谓真实,也是相对罢了。

  那些风云变幻的历史又是不是确如史书记载呢?或许本没有一群人曾经那样的生活过?自从读《一九八四》之后总对历史充满着怀疑,却又一直在找各种书了解历史,似乎也很矛盾呢。

  摘一些我印象较深的细节吧,有些让我觉得震惊,不看到翔实的描写压根无法想象曾经有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这块土地上,有些又让我觉得十分有趣,或许大历史就是这么多小人物鲜活的一言一行演绎出来的。

  1931年:

  9月的沈阳,寒风袭人,车站上挤满了拖家带口的逃难者。以前内战时,东北军在关内留下的口碑不佳,东北难民入关还怕挨白眼。《北洋画报》的文章描述说,当时在皇姑屯的难民看见记者后,有人说,想不到关内还有人来看我们,难民们见车就上,有空便挤,上自车顶,下到车梯,都挤满了人。

  难民之在皇姑屯者,曰:“想不到关里人还来看我们”;其言之惨如此。西来者则遇车即上,有空便挤,上自车蓬,下至车梯,扶老携幼,饮泣露宿。

  1932年: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率部在东北江桥抵抗日军,成为人人敬仰的抗日英雄。黄楚九便从民众仇恨日本、崇敬英雄的心理中发现了商机,立即生产出一种“马占山将军”牌香烟,包装上印有马占山的头像,还请来上海大亨黄金荣题写“人人都学马将军”。谁料香烟一上市,就传来马占山被日军收买的消息,“抗日英雄”的形象顿时在人们心目中倒塌下来。而“马占山”香烟已生产出几万箱,只好堆在仓库内。

  不久,马占山再次举起了抗日大旗,而此时,香烟已经霉变,不能销售。

  1933年:

  1933年的元旦,上海《东方杂志》的新年特辑上登出244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中国人的新年梦想。

  《中学生》杂志编辑叶圣陶的梦是: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作做;所吃的饭绝不是什么人的膏血,所做的工作绝不为充塞一两个人的大肚皮。

  作家巴金希望能:自由地说我想说的话,写我愿意写的文章,不受人的干涉,不做人的奴隶。

  暨南大学教授周谷城梦想:“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清华大学教授俞平伯说:我没有梦想。

  在画家丰子恺的漫画中,士兵的梦想是拥有刀枪不入的身体;黄包车夫希望多长几条腿,多拉一些客;靠写作为生者则希望拥有多个脑袋同时工作;。

  但是,对更多的中国人来说,新年的梦想在山海关的枪声中破灭。

  1934年:

  在南昌街头执勤队拿着旗子在街上一边指挥人们要靠左行走,一边处罚随地吐痰的人。新生活童子军们开始纠正歪戴帽子的路人;正在饭店用饭的食客也受到监视,不能超过四菜一汤的标准;女子的散发和烫发被禁止,要求每日每人要洗手三次,每周要洗澡一次。

  1935年:

  6月18日,瞿秋白被带出监房,神态自若,缓步走向刑场。

  让瞿秋白割舍不下的是妻子女儿。瞿秋白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杨之华在相识前各自都有一段婚姻。瞿秋白的第一个妻子婚后仅七个月就不幸病逝,杨之华就读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初识系主任瞿秋白。单身的瞿秋白和已婚的杨之华夫妇坐到一起,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最终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新人结婚启事;二是旧人离婚启事;三是两个男人结为好友的启事。婚后,瞿秋白对杨之华的女儿“独伊”视为己出。

  1936年:

  5月,上海的报纸上登出这样一则征文启事:《中国的一日》“恳请全国各界人士留心自己在5·21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记录下来,作为全中国在1936年5月21日这天的横断面。”

  稿件从各地如雪片飞来,超过3000篇。撰稿者既有鼎鼎大名的陈独秀、黄炎培,也有从没动过笔的店员、小商人、公务员、士兵、警察等中下层人物。《中国的一日》为我们留下了1936年真实的一面。 (摘录太多,省去)

  1937年:

  1937年8月12日,在上午九点的钟声中,上海各大学在闸北、江湾、吴淞等地举行新生考试,9点半,校方突然派人宣布停止考试,劝考生立即离开闸北等地,不能片刻停留。《大公报》描述这一天说:沪市紧张情形,宛如一二八前夕……虹口闸北一带断绝交通,仅见日军架设机枪的机车来来往往;公共租界之万国商团全体出动,在边界一带布防……”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发表《英勇的中国空军万岁》的文章。为了纪念首次空战的胜利,两年后,国民党政府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国内的“空军热”持续升温 。每有空军的新闻,报童不用满街跑,只要在街头一喊,报纸很快就被抢光;小伙子能当上空军,姑娘能嫁给飞行员,是人们公认的荣耀。

  1938年:

  4月29日,是日本天皇的生日,为了能在这一天一举消灭中国空军驻武汉的主力,并以此向天皇献礼,日军出动36架战斗机和18架轰炸机袭击武汉。

  1940年:

  刚开春,延安就举办了延安妇女生活展览会,会上展览了很多有关妇女生活的图片和实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接生法的展览。讲解员一边讲解,一边示范剪婴儿脐带的方法。一位妇女伤感的说“你们有这么好的方法怎么不早说?”一年前,这个妇女的儿子死于接生时的感染。

  1940年的最后一天,《申报》发表社评《别矣,1940》,社评写道:“时间的计程,到今日又成一年,纷扰而凄凉的除夕,结束了艰涩而残酷的1940年。”

  1941年:

  先后有四百多名日军战俘在日本工农学校洗心革面,他们积极投入了反战运动。有不少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学习的学员,又返回前线与八路军一起做日本士兵的工作。主要的工作方法,一个是散发传单和送慰问袋,另一个是使用电话和扩音器直接喊话。传单内容是能引起日军同感的东西如“不要打我们嘴巴!”“让我们吃饱饭”。

  慰问袋是用白粗布做成的袋子,画上显著的大字,印上日本士兵喜欢的图案。袋内放入核桃、枣、柿饼等土特产以及毛巾、肥皂等日用品。开始日军总警惕慰问袋里的食物是不是有毒,后来慢慢的双方就通过慰问袋互相传递信件了。香川孝志和学员们收到过这样一封信:别的碉堡都给了慰问袋,我们的碉堡里却没有,请你们送来吧!

  经历了1939年的53、54大轰炸,经历了日本飞机的燃烧弹和毒气弹,重庆人渐渐习惯了防空洞里的生活,紧张慌乱的情绪也开始平静下来,防空洞里开起了茶馆,偶尔还有人哼几句川剧,或者在轰炸的间隙到防空洞外拣几张日本飞机丢下的传单。《中央日报》上对大轰炸有过一句幽默的描述:某教育家语记者:重庆市恐有大哲人出现,因长时间的防空洞的静坐已具备了产生大哲人的条件……

  1943年:

  2月1日,《大公报》记者张高峰从河南叶县寄来一篇六千字的通讯,向大后方首次披露河南灾民的惨状。一天后,主编王芸生发表题为《看重庆,念中原》的社论。在社论中提到:当重庆的阔人们竞相斗侈、花天酒地的时候,河南“那三千万同胞,大都已经深陷在饥馑死亡的地狱。饿死的暴骨失肉,逃亡的扶老携幼,妻离子散”,“吃杂草的毒发而死,吃干树皮的忍不住刺喉绞肠之苦,把妻女驮运到遥远的人肉市场,未必能够换到几斗粮食”,“看重庆,念中原,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就在社论发表当晚,国民党新闻检查所派人送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通知,勒令《大公报》停刊3天,以示对其发表河南灾荒的惩戒。《大公报》资深记者曹世瑛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写道:“当时,《大公报》的发行数是每天6万份,战时后方只有手工制造、供应紧张的土报纸。停刊三天,节省18万张纸,全体职工还捞到三天休息。平日难得进城,这时正可去买点年货。重庆市民听说《大公报》因发表社评被罚,都想看看这篇文章,到处去买报纸。恐怕下次买不到,赶快到营业部去订阅,结果销路大涨。重庆的同业见到《大公报》的人都说“恭喜发财。”

  1944年:

  这一年,边区政府的每个人都制定出一年的劳动计划。福尔曼的《北行漫记》一书中描述说:毛泽东打算在他的一小块地种洋葱。朱德则打算种莴苣和白菜。

  春节刚过,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一封信,信中写道:

  亲爱的毛主席,我计划为你代耕两石细粮。你的工作很忙,我希望你能集中你的精力去筹划全国的工作。我能为你代耕,是我今生最高兴,最痛快的事。

  写信的吴满有是边区的第一个劳动英雄,因此成为毛泽东的座上客。

  1945年:

  重庆的卫生情况很差。城市的下水道也经常堵塞,因为重庆周边的农村没有能力处理城市居民的排泄物。相比战前,重庆的人口增加了五倍,农民对肥料的需要量却只增加了三分之一。不得已,重庆每天都有五百吨排泄物或注入长江——而这正是人们饮水的来源。

  美国《时代周刊》驻华记者白修德则记录了当时一场奇怪的“灭虱运动”:对监狱里的肮脏环境,警察规定,每个囚犯每天要交出二十只虱子,否则就要打手掌。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囚犯们私下发起了一场“养虱运动”。于是,每个囚犯每天都能顺利交出二十只虱子。犯人们不会再被打手掌了,然而,监狱里,虱子比以前更多。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四):看了《一个时代的侧影》

  看了《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

  作者这样介绍这本书:

  这里结集的是我们正在制作的三十集纪录片《一个时代的侧影:中国1931-1945》的文案,也就是电视节目的初稿。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因此,国内各种媒体都把抗战作为今年的报道重点,我所在的电视台也是这样。在年初的选题会上,许多栏目根据自身特点申报了有关抗战的选题,我们《见证·影像志》也不例外。

  这个片子的想法是几年前就有了。这之前,我已经做过《百年中国》等一批历史题材纪录片,对历史资料的熟稔程度已经足以向我的同行炫耀。但是在制作过去那些片子的时候,每次总有遗憾——大量的编余资料静静地躺在边上——并不是说这些资料不够珍贵,而是由于主题和节目长度的原因,许多观众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历史镜头无法在屏幕上显现。那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些资料作为节目的主干来呈现给观众,而不强加于它我们主观的解释和评说,这对于中国观众更加真实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先辈曾经走过的路程的确善莫大焉。

  有人这样来总结这书的特色:

  2005年8月15日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关于抗战的记忆已经很多,但我们的民族,我们百姓在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中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一幕幕真实的场景却鲜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本书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活史,从社会学和民间史的角度,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代的社会图景,展示了一个民族在特殊年代中爆发的惊人力量。

  本书是感性的民生史式样(这是……的一年),在此观点下,再由比较小的事情去切入,核心的东西是希望复原“那个时候”的生活,帮助人们回到“当年”。

  CCTV网站里有它节目的介绍:http://www.cctv.com.cn/program/witness/topic/geography/C14531/02/

  但是,我看这本书时,觉得写得不怎么样。时常觉得浪费时间。但也看到很多很有意思的小故事,把它们集中下来:

  1. 1931年10月10日,蒋介石在接见学生代表时说:“三天之内,不出兵收复失地,杀我蒋某的头,以谢国人”。

  2. 1932年美国,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很多人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差事了。

  3. 1932年8月,松花江决堤,洪水进入哈尔滨市,死二万多人。

  4. 1932年,血盟团暗杀了11位政界和财界领袖,有藏相、三井总裁等。从此,日本国内政局主战派掌控了政坛。

  5. 1932年,大灾之后必是丰年。外国棉花、面粉和大米从上海登陆,比国内便宜近一半。谷贱伤农。

  6. 1932年,日本空袭烧毁东方图书馆,几十万册孤本善本毁于一旦,以“我辈当斯世唯存吾国文明之责”的张元济哭道:“廿年心血万铢寸,一霎书林换劫灰。”

  7. 在西北,人们在每天最暖和的中午出门,每年只要过了耕种的季节,便整天无事可做,慵懒晒太阳,抓虱子打发时间,战争好像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

  8. 1933年,华北形势危险,何应钦要求傅作义消灭一切“抗日”的标志,尤其是前段对日作战中阵亡将士的公墓。

  9. 1933年,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在职期间账面上亏漏达90余万元,并有盗买文物之嫌,案发后逃匿。

  10. 1933年,据传捐给义勇军的钱款被贪污,引起社会极大反响,矛头直指朱庆澜。经过长时间查账,并未发现问题。估计是某些主持捐款者无意夸大了数目。

  11. 巴金大哥不堪生活与精神的双重负担,服毒自杀。

  12. 南京政府将1933定为国货年,可这一年12月1日《申报》,540条广告里面国外商品有246条。

  13. 1933年,迁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有一半要求退团撤回日本。

  14. 1933年,海军每月军费预算为250万元,不及美国一艘战斗舰经常费的一半。

  15. 1933年,福建事变失败,淞沪之战的英雄部队再也没有驰骋在以后的抗日战场上。

  16. 1934年,22层的上海国际饭店落成,第一高楼的美誉延续了半个世纪。

  17. 1934年,日本驻南京副领事藏本英明因仕途不顺,离家准备轻身。此时,长江上挤满蜂拥而至的日本军舰,形势紧张。后军警找到仍未下定决心自杀的藏本,战争阴云才消散。

  18. 1934年,英国《每日邮报》用照片证实尼斯湖存在水怪。人们蜂至湖边,据统计,二战前,湖边地区获得近10亿英镑的收入。60年后,照片的作者承认造假。

  19. 1934年,刘湘的21军防区已将粮税收到1962年,刘文辉的24军也征到1959年。

  20. 1935年南京有300家茶社,“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描述了市民早上去茶社,晚期上去浴室的悠闲生活。

  21. 1935年5月,中日两国同时宣布鞋将两国使馆由公使升格为大使级,中日亲善的空气浓厚。

  22. 1935年6月,就华北问题,土肥原和秦德纯谈判,土肥原无计无施时说:“你知道外交的后盾是什么吗?”秦德纯气得脸色发青,当场吐血。当晚,南京同意日方要求。

  23. 何廉回忆说:“总司令走到哪儿,政府的真正权力就到了哪儿。”比起圈内集团来,我们虽位居高职毕竟还是外人,不过是“装饰品”。我们从未能搞清楚幕后究竟在搞些什么。

  24. 1936年,南京中央商场开业。这是张静江、曾养甫、李石曾、茅以升筹建的国货精品商场。

  25. 费孝通说:“当饥饿超过枪杀的恐惧时,农民起义就发生了,长征动力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

  26. 1937年7月11日,在北平至沈阳的北宁铁路线上,一列列车皮正加紧运送日本兵。记者范长江写到:“中国的头二等客车,中国的司机,开着中国人民血汗钱买来的火车头,载着日本的军队,经过中国的领土,开到卢沟桥打中国人”。

  27. 1937年8月20日,《申报》大字标题“我军昨夜占领汇山码头,陆上残敌日内可告驱净”。一时认为日军“不堪一击”的舆论纷起。

  28. 冯玉祥描绘淞沪会战说:“我们的部队,每天一个师又一个师投入战场,有的不到三个小时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五个小时就死了三分之二,这个战场就像大熔炉一般,填进去就熔化了”。

  29. 1938年,花园口决堤之后,三省1200万人受灾,391万人流离失所,89万人死亡。

  30. 1938年日军尚在200公里之外,长沙大火,烧毁房屋5万余,死2万余。

  31. 1938年蒋百里故去,说:“要屈服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意志,古今中外都不可能”“千言万语,只是不要和它讲和”。

  32. 伪满州国,农民年产粮2000万吨,60%以上必须向日本提供,而日本移民无需交纳公粮。

  33. 延安的惯例是夫妻分居的,实行“星期六制”。

  34. 1939日机轰炸重庆,要进防空洞,每人要交10块钱办“防空证”,80%以上的人买不起。

  35. 1939年,苏联是唯一支持中国抗战的大国。

  36. 1939年孔祥熙说,战事开始后已偿还国内外债务5.3亿元以上。支付关税担保债款1.75亿元。

  37. 1939年中国的军费是18亿美元,而华侨的捐献就有11亿美元之多。

  38. 1939年宜昌失守,重庆已暴露在日军的攻击范围之内,大后方民众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消沉和迷茫。

  39. 1940年彭德怀说:“3月到7月,华北根据地大片变为游击区,只剩下两个县城。”

  40. 1940年马寅初在陆军大学对百余将官讲座时说,“现在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不出钱也不出力,上上等人依靠权势大发超级国难财。这种猪狗不如的上上等人就是孔祥熙和宋之文之流”。不久,被逮捕。

  41. 1940年11月,《申报》“街头冻饿而毙之贫民,据普善山庄报告,日近百起。”

  42. 1941年中条山之战,据日方统计,被俘3.5万,战死4.2万,日军死670,负伤2292。被俘中国军人很多人被运往日本做苦力。

  43. 1942年5月至1945年的3年间,驼峰航线上共坠毁飞机600多架,飞行员损失1500名。

  44. 全面抗战以前,国内生产的铁矿石有99%卖给日本。汉阳铁厂厂长吴健找到交通部部长说能自铸铁轨,部长却因回佣订了外国货,而且不只一国。让吴健想不通的是到了抗战了,许多事情依然没有变。他说“怕的是自己不相信自己,有私心,想拿回佣,这种人害了国家也害了工业。”

  45. 1944年,黄泛区中日军队对峙6年,守在最前线的中国战士与日军相隔只有几百米,双方步哨的距离最近的只有几十米,没有战事时,彼此对着工事相望。

  46. 1944年,日军一号作战启动,38天丢了近十几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第一战区司令指出:“失败原因是将帅不和、军政不和、军民不和、官兵不和”。八路军随后快速恢复了大批根据地。

  47. 1944年,诺曼底登陆,盟军伤亡9000多人,死3000多人。

  48. 从1943年到1944年,美国每天生产一艘轮船,每5分钟生产一架飞机。拥有航母96艘,日本仅有5艘。

  49. 1944年,衡阳失守,中国守军战死约4000余人,而日军公布的数字,日军死伤19380人。

  50. 1944年,2万多盟军官兵进入中国,一个美国士兵在中国的费用抵上500个中国士兵。而一位美国专家对1200名中国士兵检查,57%的中国士兵营养不良。

  51. 前往日本的38935名华工中,死亡高达6830人。

  52. 1945年,9月5日,8万新六军被空运到南京,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空运。

  53. 1945年9月9日出席投降仪式的冈村宁次写到“一进入会场,就试用白隐禅师“会禅如在桥上,把往来行人当作深山树林”使自己镇定下来。”

  54. 1945年,日军少尉岩里正男退伍,他就是李登辉。从日本占领台湾开始,李家就因顺从日本颇受照顾,李登辉的父亲则当了16年的日本刑警。

  55. 二战期间,约20万台湾人被日本强征为军人或军夫,战死和病死3万余人。

  56. 1945年月日,大后方的法币和沦陷区的伪币实值相差不大,但国民政府将兑换率定为1:200。在重庆买一些油条的钱在上海可以摆上两桌酒席。沦陷区的民众顿成赤贫。《白杨传》说,一些乞丐正爬进善堂门口停放的空棺材里,了此残生。不暴尸街头已是最大的满足。

  57. 抗战迁厂英雄胡厥文说“我不明白,是鸡生蛋呢还是蛋生鸡。这也就是说,这样的政府产生这样的人民,还是这样的人民产生这样的政府呢?”

  58. 大公报记者徐盈说:“我在中南和西南走了九省,最大的收获就是从广大人民的面孔上,发现了我们韧性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会笑的民族。就是再有多少愁苦,我们的民族也能够用笑将它冲淡了。”

本文标题: 《一个时代的侧影》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81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谋杀 第四季》的观后感大全《爸爸的晚餐》观后感1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