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邀请》是一本由卡萝尔·韦德卡萝尔·塔佛瑞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心理学的邀请》精选点评:●真正的寓教于乐。终于读完,读完后发现很难读国内同等的教科书.....
《心理学的邀请》是一本由卡萝尔·韦德 / 卡萝尔·塔佛瑞斯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的邀请》精选点评:
●真正的寓教于乐。 终于读完,读完后发现很难读国内同等的教科书............
●好书,前面对批判性思考讲得非常好。本院总强调批判性思维,但总不得要领,读完此书豁然开朗。
●深刻生动,深入浅出,令人印象深刻!
●现在看这本就是机械工业出版社那本书的简化版,确实很适合初学者阅读,也与本系列中的各个《xx的邀请》定位一致,深入浅出结构合理。相较之下,机械工业的更为教科书形式。 PS:这两本都看过了,如果要是买一本的话,还是推荐购买机械工业的,常读常新。这本看过一遍就行了。
●刚进大学一遍,前几天又一遍。科普做得很好的。
●由浅入深,生动幽默,实用。
●果真是在这方面没天分…学到的方法论还不及畅销书里的多T_T
●在上图看的~很有意思~心理学入门必看~
●:B84-49/5021
●绝对是本好书,暂时搁浅以后有机会再读
《心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一):印象深刻
“距离”是爱情中很重要的因素—这点印象深刻。
其他还好,最初的批判性思维其实没什么
————————————————————————————————————————————————————————————————————
《心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二):推开一扇门,有风景
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却在人生道途中与之不期而遇,从此推开了一扇门,风景无限。此书正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心理学入门书籍,象一位学识丰厚却平易近人师长,生怕用生硬、高深的专业门槛吓跑寻知的初来人,只是坚定地牵着求知者的手,耐心而不失严谨地为你向导,开启你的心智、诱发你的知欲。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位引导我入门的师长从头至尾地告诉我要学会批判性思维和学习,哪怕日后我忘了这本书中所有心理学基本知识,也不会磨灭他教授给我的批判性思维的影响。
优秀的书籍很多,遇到了就是缘分;出入的门很多,推开了就有风景。
《心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三):女性作者VS女性读者
我以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女性作者。
因为女性作者的缘故,对于我这个女性读者而言,很多内容非常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和消化。
男性与女性注意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问题的方式不同。
这就是为何在看男性作者的心理学书籍时,会有一种隔阂感。也许很多人认为这是自己和心理学的隔阂感,但也许,这是男性作者和女性读者的隔阂感。
我以为,女性对于抽象名词的吸收比较难,若是一本专业书有太多的专业名词,会让人感到很头痛。对于男性读者而言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女性读者看来很成问题。
而这本书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每一个你认为会很头晕的专业名词旁边,都贴心的有注释。所以不感到难以阅读,而有了一种亲近感。
两位女性作者对于心理学的态度是坦诚的、热情的。通过本书的文字,让我们读者感受到了她们的坦诚和热情。
这是一个真正的“邀请”!
《心理学的邀请》读后感(四):迫不及待的感受
作为心理学入门人员,本来以为拿到的又是一本难啃的“巨著”,没想到是如此的平易近人,惊喜和感受如下:
1、贯穿始终的批判性思维训练
作者真的做到了,这是大多数教科书的编写者都会忽略的地方,想想大学毕业后,除了随着时间淡忘的众多学科知识以外,我们最终获得的其实就是专业的那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但是,作为教科书,编写者却往往忘记了它的这一同大学讲师相似的训练功能,写出的往往是一份又一份知识的堆栈。我总会感觉在书店选择教科书时,面对满满一书架各大学出版社的同一主题教材,却茫然于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区别,而无从下手,你是否也有类似的感觉呢?
2、插图、联系实际,甚至是一些轻松的评论语
这些都是教材变得轻松的基本要素。教科书无法像课堂那样主打互动牌(虽然现在大部分国内学校教育仍旧在互动问题上存在着操作性的困难),但是联系实际生活,和读书的人讨论新闻中的事件,对现有理论进行批判性评论,时不时跳出的轻松话语和恰到好处的漫画插图,都是在阅读这一表面单向活动中体现互动的绝好方式。这一点,我们国内的教材确实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3、惊喜点是以各种缘由邀请读者进行小测验,幽默又紧扣主题
比如:
生物节律主题,在针对季节性情绪障碍、月经前综合症和睾丸酮周期变化进行批判性介绍和讨论后,小测验的标题是“没有任何激素方面的借口可以使你逃避这次测验”;
催眠主题:这里将对你的心理施加一个暗示——你很聪明,现在来参加测试吧!
焦虑障碍主题:我们希望你在匹配下面左列的名词和右列的描述性定义时不会感到忧虑
在阅读过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之后,看到这样的小提示,是不是会感觉比较好呢。
读这样的教科书,感觉更像是在读一位教师,不,是在和这位教师聊聊这世界上发生的那些事。《心理学的邀请》是一本两位卡萝尔向你介绍心理学的书,因为她们也会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她们鼓励你用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包括她们的看法在内的一切现有成果,而不只是某本某大学出版社的冰冷的考试指定教材。
《心理学的邀请》读后感(五):相当不错的心理学书籍,阅读之后你会收获很多!
这本书我经常读,非常喜欢,特别是前面3章,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愿意和大家分享此书。
我的评论较长,请读者耐心阅读,你会收获很多。不信?那你就坚持读下去!
1
能教会你识别科学和伪科学,比如常见的风水、算命、星座、血型性格决定论、字迹性格导致论,还有什么书店里面的心理辅助、心理自助书籍很多都是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宣传不具有科学实验后的结果,这些都是伪科学的东西,这本书也教会了读者识别“伪心理学”书籍的方法。
2
比如文中的“巴娜姆效应”就向你揭示了星座和算命为什么是不科学的,骗人的。
巴娜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例如下面这段话就是“巴娜姆”效应的概括表述的体现: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看了以上的话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可以描述任何一个人?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