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普贤菩萨行愿品》精选点评:●阿弥陀佛●中国书店《历代佛教忏仪文献集成》版~●普贤菩萨摩诃萨●无量寿佛寺●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记得有一
《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贤菩萨行愿品》精选点评:
●阿弥陀佛
●中国书店《历代佛教忏仪文献集成》版~
●普贤菩萨摩诃萨
●无量寿佛寺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记得有一次在苍山上跟小新哥哥一起念诵《普贤行愿品》好开心
●佛家进修标准读物
●犹如莲花不著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记录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
《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后感(一):普贤菩萨的愿力真是伟大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这是最喜欢的一句。之前有偶然结缘了一本普贤行愿品,还没读懂就开始抄,抄完就放一边了…只怪自己不求甚解,觉得看不懂就算了。今日再读,感觉不可思议。非凡夫的心量可以想象,再一次感到佛菩萨的恩难报,自己造了那么多恶业,如果没有听闻佛法这辈子死后绝对是下地狱了。再不努力就是对不起佛菩萨,唯有此心奉佛刹,实则名为报佛恩啊!
顶礼普贤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后感(二):发发愿,总能走近些
《普贤行愿品》貌似是基础读物了,其实“品”只是经的一个章节而已,但这品特别有愿景,以至于普贤十愿也是很多佛学院的常修之课。本着此生穷尽闻思之业的目的,这一品定是要诵读一遍。不知此生有没有缘分把几部主要的经书看完。
普贤十愿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的情况,希望都能达到彼岸,“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投射,虽没有说什么具体方法,但为大家建立了美好的愿景。也许不必去说法,只要你心里有了明确清晰的愿景,自然会渐渐向其靠近。
不过看佛经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是语言中夹渣了许多音译词和特殊含义的词语,而且并非现代文。或者说佛经有自己的语言乃至于逻辑。就像“转法轮”并不是要去做“转”这个动作,“不可说不可说”也许只是一个量词。记得外婆没读过书,只是认得经书上的文字,都能读出来,但真的不知道她是怎么理解的。如果我们只是一味的去念,真不知道大家的想法都会如何的发散,而且非常容易断章取义。难道都要呼唤阿纳耶识的记忆吗?千人千佛,只能说不管走再大的弯路,至少到最后一刹那大家都会回归到同一个地方。也许这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魅力,或者说这才是个性的精彩。
顺便八卦一下,“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这是在说普贤菩萨就是罗睺罗吗?哈哈,学佛也许就是发之一颗好奇的心。
2019-3-7
《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后感(三):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摘录)
萨埵重白佛言。妙法莲华后十四品普贤菩萨为其本尊。有何意耶。
遮那告言。劝发品曰。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
萨埵重白。妙法莲华本尊普贤有浅深耶。
遮那重言。汝自普贤何问自耶。普贤浅深有五重异。一者等觉普贤。二者妙觉普贤。三者本觉普贤。四者文字普贤。五者实相普贤。第一等觉变化普贤者。妙法莲华八叶东南叶普贤。又劝发品从东方来普贤是也。第二妙觉普贤者。妙法莲华八叶南叶宝生如来。第三本觉普贤者。妙法莲华中台本觉大日如来。第四文字普贤者。妙法莲华根本一字◇字不生周遍法界普贤是也。第五实相普贤者。妙法莲华诸法实相普贤是也。
亦复金刚萨埵白佛言。有自性身普贤自受用普贤他受用普贤变化身普贤耶。
遮那告言。第一自性身普贤者。华严经示普贤唯依如如不依国土。是自性身普贤尊也。第二自受用普贤者。又曰普贤一毛孔中有不可说微尘佛刹。是自受用普贤尊也。第三他受用普贤者。于色究竟。成自受用身。为伏九十五种外道。下南阎浮。 八相成道。是他受用普贤尊也。第四变化身普贤者。法华经言。普贤菩萨从东方来。普贤经云。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杂华经中已广分别。是变化身普贤尊也。
亦复大日如来告言。有九重普贤。一者等流普贤。二者妙法莲华等觉普贤。三者妙法莲华妙觉普贤。四者妙法莲华中台本觉大日普贤。五者妙法莲华平等本觉毗卢遮那如来普贤。六者妙法莲华诸法本觉毗卢遮那如来普贤。七者妙法莲华一轮普贤。八者妙法莲华第一普贤。九者妙法莲华顶上普贤。
《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后感(四):普贤行愿显微(摘录) — 潘雨廷
夫究此十愿,其义无穷,皆已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象之微妙,何可以言语喻,无思无为而成终成始,其境神矣!
礼敬诸佛者,佛者觉也,礼敬之所以破我执。凡不觉而迷,我执所由生,人各执其我,碍之谓也。如能化我执而礼敬诸佛,则有碍之我执成无碍之礼敬,执虽异而同归于觉,是为事无碍。以易言,六十四卦三八四爻,莫不自有其象(亦如我执类同),“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然卦爻之象皆由乾元生,故觉此乾元而礼敬之。其理同。
称赞如来者,所以破法执。凡觉而执之,法执所由生,人各执其法,仍为碍。如去法执而称赞如来,则有碍之法执成无碍之称赞,执虽异而同归于如来,是为理无碍。以易言,卦爻之变理非一端,莫不自有其法,往来进退发挥旁通,象各不同,然终始天行,皆乾道四德之变化,故知此太极而称赞之,其理同。
广修供养者,施外物以破我执,法供养则并法执而破之。法供养者,云行雨施,品物流行。事理之碍可泯无余。
忏悔业障者,……能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方可臻于事事无碍之境。震大象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随喜功德者,……以易言之,卦各有德,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幽赞于神明而生蓍”,一卦遍及六十四卦,与随喜之意密合。
请转法轮者,……佛之说法,辗转传入,不停滞于一人一处,是为转法轮。以易言,“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消息错而相通,太极妙觉在焉,转法轮尤天行义。
请佛住世者,所以为世立师表也。以易言,乾首出庶物,时之则也,既济刚柔正而位当,位之定也,六位时成以利乐众生,品物咸亨,万国咸宁。
常随佛学者,菩萨之自觉也。唯自学也深,其觉他也有力,十地渐证,随学之象也。以易言,进德修业无已,自强不息以精进之……
恒顺众生者,菩萨之觉他也。此明普度众生至诚至慈,至敬至悲,以易言,“出入无疾”,出以复性,入以申命,各正性命而保合太和,众生皆具佛性者也。于彼随顺而转,转者,转识成智,去其障蔽而已。
普皆回向者,谓以上九愿功德皆悉回向,回向者,不执也,其义尤不可忽(愚按:无首龙群,无亢无悔,谨记!!!)。
莲花戒:僅由顯示一切相智二十二發心之一,上根菩薩眷屬即可通達五道所詮之般若波羅蜜多。(《心经释》)
二十二發心經文:詳見《大般若經》卷三:初分學觀品第二之一(大正藏T05/No.0220)及《 《大般若經》卷四0二:第二分歡喜品第二(大正藏T07/No.0220)。
《普贤菩萨行愿品》读后感(五):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 — 法藏
依华严经普贤观行法,初明普贤观,次明普贤行。
初,中有十门。
第一、会相归性门。谓观一切法,自性皆空,分别解了,一念行心,称理而观,摄散入静名止。
第二、依理起行门。谓以所观真理,非断空故,不碍事法,宛然显现,是故令止不滞寂,寂不碍事,于事无念,起照名观。
第三、理事无碍门。谓由性实之理,必彻事表,而自现不坏于事,相虚之事,必该真性而自立,不翳于理,理事混融,二而不二,是故菩萨于一念中,止观双运,无碍同观。
第四、理事俱泯门。谓由理事交彻,形夺两亡,则非事非理,超然迥绝,行心顺此,非观非止,迥绝无寄,经云“法离一切观行”。
第五、心境融通门。谓彼绝理事之无碍境,与泯止观之无碍心,二而不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心境宛然。
第六、事融相在门。谓以多事全依于一理,一理带多事而全遍于一事,是故,菩萨以即止之观,于一事中见一切事,而心无散动如一事,一切亦尔。
第七、诸法相是门。谓由诸法,皆不异于真理,真理复不异于事,是故,菩萨以不异止之观,见一法即一切法,而全不动如一,一切亦尔。
第八、即入无碍门。谓由以一多相入而非一,一多相即而非异,此二俱由融通一法界,是故,菩萨以无念之智,顿见于此无障碍之法。
第九、帝网重现门。谓于一事中所现一切,彼一切内复各现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穷尽,如帝释网于一珠中现一切珠影,一切珠影中复现珠影重重无尽,是故,菩萨以普贤眼,顿见如此法界圆融自在,无有限量。
第十、主伴圆备门。谓菩萨以普贤之智,顿见于此普贤法界,是故,凡举一门为主,必摄一切为伴,如是无尽无尽不可称说,思之可见此。
略说显华严经中菩萨止观,广如别记说。
第二,明普贤行法,初学菩萨行法亦有十门。
第一、先起信心。然有三种:一、自信己身有如来藏性,修行可得成佛;二、信三宝功德殊胜难量,离此更无可归依处;三、信因果决定业报必然,是故舍恶修善,不离自心。
第二、归依三宝。亦有三种:一、归依遍法界三宝,二、归依殷重至极不惜身命,三、远归依尽未来际誓不断绝。
第三、忏悔宿罪。亦有三种:一、启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贤圣;二、对现尊像及众僧等前;三、殷重心,惭愧心,自述无始罪障。
第四、发菩提心,立大誓愿。亦有三种:一、发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大悲心救拔一切苦众生故。
第五、受菩萨三聚净戒。亦有三种:一、摄律仪戒,誓愿断一切恶;二、摄善法戒,誓愿修一切善;三、摄众生戒,救度一切众生。故尽未来际而无休息。
第六、修离过行。亦有三种:一、调伏烦恼,离贪瞋邪见;二、止诸不善,离杀等十恶道故;三、于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一一护持,不令有犯,犯者即当忏悔,还使清净。
第七、修善行。亦有三种:一、日日供养三宝,身口礼赞,意业观察;二、于万行六度乃至诸波罗蜜,一一修学无有厌足;三、以此善根誓愿回向,普共众生趣大菩提。
第八、修忍辱行。亦有三种:一、内生慈心,若为愚痴众生背恩侵恼,终不瞋之;二、见瞋过患,经云“瞋如猛火,烧灭一切诸善根”故,又起一瞋心成百种障碍,一切恶中无过此恶;三、见忍利益,经云“若能忍者,即得名为有力大人”,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第九、救摄众生行。亦有三种:一、救其现苦,乃至于死先当救护;二、更以佛法,饶益令当来免三恶道苦;三、化令修菩萨行,要当于我先成最正觉。
第十、修平等行。亦有三种:一、于所救众生平等,不拣怨亲,不求恩报;二、不见自他无人无能无所,毕竟平等;三、兴无缘大悲,无念大智,摄化众生,广修万行,尽未来际而无休息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