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绝花》是一本由杨典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孤绝花》精选点评:●不是特别喜欢作者评论的文字●频频略显迂腐,哪见指点永恒●随便翻翻。●爱书人的书●重读●这里选
《孤绝花》是一本由杨典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绝花》精选点评:
●不是特别喜欢作者评论的文字
●频频略显迂腐,哪见指点永恒
●随便翻翻。
●爱书人的书
●重读
●这里选的只是其中关于读旧书的那些随笔。其中东拉西扯的感想、颠倒乱谈的宣泄与零落飞花的引证,有时略显迂腐,偶尔指点永恒…
●很喜欢,带着一些好奇窥探有着灵魂的书
● #养病阅读# 2019.3.17理由:售出前赶快读完。喜欢写薛涛和傅雷的那两篇,可惜每篇都比较短。怀古旧梦影,寸心花间坠。书海泛舟,惊鸿频现。
●会找这本书来读,首先是因为书名很美。那些绝版的古书,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也“唯有香如故”。这本书里既有对书的痴爱,也有对传统的思索,让我回到了那个手中有一本书就仿佛掌握了大千世界的时代。童年时对书的敬畏之心,在我体内重燃了。
●很多句子都不通的,比如“中国古人实在是一个极端浪漫感性的民族”,“所谓的笑……从来没有上升为一种抵抗世界苦难、反叛世俗或宗教压迫的艺术”……大词太多了,不知道他读了什么假书
《孤绝花》读后感(一):一本异类的书
偶然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发现该书,爱不释手.
文字异类,思想异类,作者其人也是个异类.正像他的书名一样,孤绝.
现今少有如此有才华,有思想,有思考深度,有沉潜的人了.
致敬!
《孤绝花》读后感(二):孤绝花 至少开一场
不知道是不是从古典文学启蒙开始的原因,我很爱《孤绝花》。好像书一上市我就买下了,看完就推荐给敬重的师长。
杨典是个很有古意的名字,好似三国中的俊杰,亦文亦武。他弹古琴,读古书,并且画画摄影,能靠自己的兴趣生活——教古琴,自由撰稿,出书。这个明显带有古代知识分子气息的生活方式令人羡慕,好似《菜根谭》里的那一句“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有兴趣的可以到他个人博客一看http://blog.sina.com.cn/u/1423141483
《孤绝花》读后感(三):一意孤行
其实这本书我只是顺手买的,只是名字与封面透出些许意境,并不以为会怎么吸引人
到手之后,却是这样吸引人,虽然是我历来深恶痛绝的异形开本,787*1230mm,但看起来确很精美,整个封面浑然一体。
顺手翻开,不知不觉间跟随作者的脚步,在古代与外国的奇书中徜徉。作者一意孤行,少有寻常路,少见常见书,插入的陈旧书影引人入胜,古意盎然
书的排版采用了很少见的形式,每篇先书影一页,背面是文字居中的一页,只有简短的一段话,第三页是题目 书况 正文。在正文部分充分考虑页面,没有采用常见的文末留白形式,而是采用末页上部留白的形式,个别时候考虑每篇奇数页开篇的需要,整篇提前每页上部留白。如此细致周到,足见作者与编辑的精心
看完全书,至少个人未发现明显的错字,这在当下,的确不是简单的事
杨典从“清狂与境界”一路走到“大复仇对话录”,带领我们穿行在少有人迹的幽暗之路上,干净明澈的语言叙说着自己的所思所爱。其实,他自己不是也象昔日的知识分子一样“清狂”吗?
他说:
“自1980年之后,此书(《十日谈》)的全译本就没有再版过,只出了一些节译本,究其原因,居然和14世纪在天主教下与鼠疫肆虐的欧洲出奇的相识----即对其中那些有关'犯色戒'的篇章进行彻底的删除。”
最终,他说:
“还记得宋代词人汪元量吗?他作为南宋末代皇帝宋度宗的琴师,曾随从“三宫”(太皇太后、谢太后、度宗)流亡燕都多年,对于亡国之痛,帝国没落与做亡国奴的感受非常深。太后死后,他曾写道:“事去千年速,愁来一死迟!”的确是这样----文明的绵延前年是很容易的,只要没有外族干扰,一眨眼的工夫就过去了,似乎看来很伟大。但如果不懂得学习,不接受新的事物,到了危机关头才为自己的文明突然要灭绝,因突然发现它原来还有那么多弊病而忧愁、而痛苦,那就已经太晚了。”
可惜书中这些版本的书几乎对大部分人来说只能是传说了。。。
除“怀古与麻醉”的《温飞卿诗集笺注》需要500大元左右外,其他书几乎没有踪迹了
《孤绝花》读后感(四):绿杨深处有莺啼 ——读杨典《孤绝花》有感
人的命名多半能够显露自身的意志,或追慕先祖沿用谱系,或点选文字指陈胸臆。杨典这名字就透着古意,偏偏又教习古琴,自然流露一段古韵。初读杨典缘于《孤绝花》,友人荐之再三,想来必有可观之处。便殷殷地买了来,秋夜读之,孤愤之情油然而生。窗外的蛩鸣似乎都掩不住,吐纳间,都是愁与怨。平日,这些可爱的小虫们,往往给我带来自然的静气。然而,读此书,一切的平静都悄然隐退,有一种力量透过纸背扑面而来。
《孤绝花》是一本谈论绝版书的杂评合辑,涉及48本古书,分了五个标题:残卷、闲笔、香艳、异数、孤史。
少年时喜读鲁迅,鲜有人可以讲没有受到先生的影响。他的犀利、冷静、对现世浓重的失望,都随着文脉绵延而下。就是杨典本人自称读书颇多,大约也不能免。《孤绝花》开篇,便是线装鲁迅手抄影印版《嵇康传》,他起的篇名是《轻狂与境界》,这大概也是他的自况。
且看他的恣意文章:鲁迅就是一个“狂生”,而嵇康则是“狂生”的老祖宗之一。但鲁迅为什么还要抄古书?嵇康为什么还要弹古琴?因为物质的“旧传统”可毁灭,而精神的“旧传统”却无法毁灭。
杨典读诗、读史,读东方意韵、亦读西方文明。涨潮的《幽梦影》让他心醉,但丁的《神曲》一样让他沉迷。他读《大宋宣和遗事》,大谈水浒的暴力与英雄异形;他也读纪德的《藐视道德的人》,细论男色的美感与自恋渊源。他读充满魔性的《大唐西域记》,慨叹宗教虔敬的式微;他也读壮烈的《亚历山大远征记》,重现一个征服世界并试图混一所有民族的俊美统帅。他写道:亚历山大发动的战争,据说并没有让别的民族“仇恨”他。因为他将古希腊文明与科学带到了整个东方。
这样一本书,轻易地便叩开了锁闭的心扉。我们恍然,这世间不乏清醒之人,有很多同道都在读书间,获得了力量、激情、愤怒、勇气甚至难得的安宁。
我喜欢他谈论里尔克的属性思想时的坚定,那种对真理与艺术力的信任,对以往精神的反省,对思考的重视,让我们毫不怀疑地迈向深奥的忧伤与心灵的净化。
以上种种,都不足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虔敬之情。不仅仅在于书写的文字细节,还在于作者表达的旷达、放逸之情,还有难得的入世与清醒并具。这无疑是一种典范,读书人的典范。仿佛一丛绿杨深处,透出阵阵莺啼。再深杳的林子,也都有他的歌声遍布。
《孤绝花》读后感(五):空谷幽昙,月圆始现
一直以来认为读书并非宁静心灵的好方法,却是我行我素的催生剂,因为在读书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不需要深思也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各取所需各行其是,使得宽宏的人更宽宏而狭隘的人更狭隘,偏激的人更偏激而孤僻的人更孤僻,所以读书是件私人的事情,他人的书单你无法复制
但是我羡慕和欣赏,孤绝花,这样的书单,这样的文字
作者作评的四十八本书,一多半是比较冷门的书籍,例如间书,说园,八大山人诗抄,一小半是想读都无处寻觅的孤本绝本,例如无冤录校注,战国纵横家书,而神曲,南唐二主词这类比较常见的书极少极少,作者其实根本没有与我们交流心得的心情,也没有希望这些文字可以与我们心有戚戚,他只是觉得需要书写,需要倾诉,于是就那样做了而已,他单纯的记录了触动自己的书,记录了头脑中如火花一爆而后瞬间灭去的思维碎片,结成了这些短文,放在我们面前
文章越长越好写,闪转腾挪余地既多,展现本领和弥补错失的机会也就更多,而最难写的是短文,九万余字的篇幅四十八篇文章,长则三千余字短则千许,作者的文字功力丝毫不见馁色,表现力极强,总是概括精当论述不温不火,而结尾,往往有暮鼓晨钟般惊人之笔,譬如评价鲁迅教育青年不读古书一段,这本是个被无数人讨论烂的话题,作者不动声色,百字之内翻出新意
【物质的旧传统可毁灭而精神的旧传统却无法毁灭,因为传统一词有时并不是指历史文化,而是指血统文化,只要你是这个民族的人,有些东西你生来如此,是改变不了的,在一切血统的审美倾向里,其实没有古代,也没有西方和未来,只有一个自由的态度,那也就是所有中国文人永远无法叛逆的艺术定理,境界】
这是第一篇,鲁迅手抄《嵇康传》的结段,而在这之前我漫不经心的阅读着,当这是本文字隽永而已的小书,读到此处,肃然起敬,坐姿不由端正了
然后的四十七篇,我阅读的时候都是微屏呼吸,做好心理准备,,以防被不经意的惊喜或是奇峰突出的思维亮点逼乱思想
他的文章都不长,表达的思想却充盈,并非吝惜笔墨而是单纯的功力到了深处不必多说,文字的表现力极为劲道,要传达思想总是可以完整的到达你脑中,而余味悠长,引人思考
文章最佳便是八九分意,不至词不达意也不至将话说的满溢,让读者只能接招,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太阴有缺,日中则亏
写这篇评论只是为了表达对杨先生的景仰,他的书单中没有易读的书,有些书硬读不是不可以,但是一无所获的可能性极大,他的阅读等级在我之上,而从书中提炼精华的能力更是令我难望其项背
“咽绝风前思,昏濛眼上花,空王应念我,穷子正迷家“
南唐二主词里,能表现李煜非帝王气象,而是绝佳词人的短句,舍此句其谁
这本书是本冷僻书书评的合集,却又是一部经络集,每本书的书评中,都发散引用或是涉及了其他书籍的内容或思想,屈指算来,横贯中西,不下数百本,按图索骥而读之,一门学问自成
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 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而有癖未必能精,我羡慕杨公,有其所好能赏之,能精之,能以笔墨描摹心得,俨然纸上
愿吾笔可如斯人,愿吾思想,亦如斯深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