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半季情暖三生》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花开半季情暖三生》精选点评:●哪有那么多的安稳,哪有那么多的静好?!中学生写作文作为参考之一倒是可以,读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是一本由白落梅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019-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精选点评:
●哪有那么多的安稳,哪有那么多的静好?!中学生写作文作为参考之一倒是可以,读多了,犹如高级心灵鸡汤和过分甜腻粉饰的饮料,败兴倒胃。
●不喜欢这种华而不实的文字
●以此祭奠我12岁的贪读夜晚。
●可恨文人多轻贱,今朝三生,他日永恒。 应笑墨客少廉耻,这厢离骚,那院逍遥。 ——读《花开半季情暖三生》有感
●曾经是如何也受不了这种小清新式的感怀生活过往,现在却也能品出点滋味了,我是怎么了?
●辞藻华美,其实泛浮
●是我不懂欣赏。从安意如到白落梅,我看到的所谓中国古典派完全是毫无韵味,缺乏思想,空洞矫情,消费古人。古人幽远精湛的笔法完全没有继承,甚至连含蓄内敛都没有继承,晒安稳晒女子情节晒读过的诗词多(多少还有待考证 ),小资心态随处可见。读者会被古典打动,却不会被伪古典打动。
●看了几篇就不想再看了。blm的文风这么多年没一点变化,缠绵中做作得很。就觉得她的一篇文章,抒情和卖弄古风的文字要占一大半,总之不对我的胃口。
●读得多了 渐趋审美疲劳 一味夸赞 越到后面笔力难免流露疲态和冗长无趣
●高中同学送我的一本书,当时还挺喜欢看白落梅的书,而现在,,,可能是年纪大了,真的看不进去~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读后感(一):白落梅,诗一样的女子。
唐诗一首,低吟出谁人的梦呓,素纸留香,浸了何处的芳香。零落在诗歌中的点滴情怀,均由白落梅悉数拾起,编织到《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一书中。每一行,每一个字,都透着清丽之美,是值得细细品读的书。
读白落梅的文字,很惊诧她语言的精妙,往往几个字,就描绘出至纯至美的世外桃源。让你不由自主的去喜欢她那份淡雅和从容,静谧和沉静,更喜欢她飘逸的情韵和赋有禅心的韵味。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读后感(二):人生旅途中的美丽邂逅
曾经看过一本白落梅的书,书名叫做《花开半季,情满三生》,当初看时就不忍释手,再看依然感到华美。因为此书与众不同,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如同落红飘零在美酒之上,美而又香气绵长。后来才知道不仅仅是我,还有很多人喜欢她。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喜欢她?因为她写的书太优美了,她用诗一般的语言把你带到一个梦幻般的意境,让你流连忘返,回味悠长。整本书的语言都是那么艳丽华美,清新高雅,一尘不染。尽管本书意为淡品唐诗,但其实,它的内容却并不是唐诗的现代文的翻版,而是对诗的内涵若即若离,只是捕捉诗的光和影,让你感觉到离诗不远,但却不是诗的本身,只是撩拨你的情怀,给你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你自己细细的品味。她的文字如同一个个闪烁着火光的精灵,将我们带到那遥远而又神秘的唐宋年代,我们必须跟随着她穿越到那个时光,才能细细体味她那充满情感的喃喃细语。才能和李白齐杯赏月把酒言欢;与杜镨白居易面对面的彻夜长谈,才能和崔颢一起登上黄鹤楼,感悟千年的乡愁。
要想把距今千年的诗情画意的情景能够真切动情的还原,不能不用淡雅华美的语言,因为我们穿越过去发现,那些诗人正在用鄙视的眼神盯住我们!
“临着江岸感受黄鹤楼苍茫的气韵”,用短暂的光阴度量过去与未来的距离,没有人知道,这期间将会造就多少春华秋实的美好故事,又会演绎多少悲欢离合的风雨人生”这是一段多么优美的语言。神游黄鹤楼,写出了它的气氛和内涵,给人以感概万端的感觉。
有人说她的作品是华丽辞藻的堆积,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这种书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她的文字追求的是一种还原感,把你还原到那个时代,还原到那个场景,还原到当时的体验和感悟。这和当下流行的文字所追求的代入感是截然不同的。对于追求代入感的群体来讲,这些文字确实难以融入他们的内心。尽管如此,她依然给很多的人带来帮助。曾经有不少人说,自己在中学时代作文语言不够生动,不受老师待见,读了白落梅的书,语言变得有声有色,每每令老师刮目相看,自然作文考试也是如虎添翼,收获满满。就如同可口可乐,大家都说它不好,除了有点甜味,对人体健康没有一点益处,然而说归说,喝可口可乐的人照样是人山人海,数不胜数。事实胜于雄辩,白落梅的书长久处于销售榜首,说明了一切。
有人说白落梅的书看了一本不想再看第二本,看了一遍不想再看第二遍。有人说白落梅的书自己曾经感觉很美好,如今这种美好已经保存在记忆中,再看就感到很腻歪了。其实好多事情都是你人生旅途的一道风景,他不会从你出生就会终生不离不弃的伴随着你,只要记住曾经的美好也就足矣!如同我们在长途列车上呆的寂寞无聊,邂逅到一个可爱清纯的美女,是你感到眼前一亮,心灵冒出一片火花,余下的时间顿时不再枯燥乏味。或许这女孩会给你留下一直美好的印象;或许这女孩给你的最初印象很美,接下来的印象大大的打了折扣。但是无论怎样,她毕竟给你的旅途平添过一种乐趣,使你在那一段的旅途变得心情愉快。白落梅的文字也是如此,曾经给你带来过帮助带来过美好就好!
再好的美食天天吃也会不鲜,再好的美景如果天天看也会审美疲劳,美文也是如此,阅读的遍数多了,自然也就失去了初读时的感觉。如同自己的初恋,无论多么富有魅力,成为老夫老妻后,也再难有原来的激情,激情消失并不等于美文变质,变质的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已。
梅香依然芬芳,走过路过,任时光匆匆,它却竟然这般难以忘记。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读后感(三):唐诗·禅意
白落梅的文字总是在架构上就给人美的愉悦,本书将唐诗按照不同的意象分门别类,并且在每首唐诗下面配上作者自己的感悟。白落梅用她独特的视角,把恢宏潇洒的唐诗篇章以极其细腻的方式娓娓道来。平心静气地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唐诗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本书分为几个篇章,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拈花笑佛自逍遥”这一节。印象里的唐诗总是高亢的,王勃大手一挥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秋水长天,李白不可一世地吐出半个盛唐,岑参磅礴的“平沙莽莽黄入天”,杜甫心怀天下的愤懑之作……关于唐诗中的禅意,我的印象也只停留在诗佛王维的身上。然而本章节中白落梅笔下的禅意却缠绕了整个唐朝。
从这些充满禅意的诗句中,明明不信神佛的我在一遍一遍的品读中,居然有一种全身颤栗的震撼感。那种朝圣的感觉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直直冲上我的脑海。读完“和合二仙”的诗篇,又去反复品味白落梅的文字。她用最温柔的笔触,似乎在穿越纸张与我进行一次深沉的对话。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三毛曾经说过,有些事情不能说,一说就错。禅和佛大抵如是。在白落梅的文字中,我感觉自己跟随拾得的脚步,朝圣一般逼近那无法言说,只能用心感受的禅意。遥想唐朝盛世百年,竟也有人摒弃尘嚣,摒弃诱惑,一心向着传说中虚无的境地靠近。“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阅历尚浅的我无法说出这是怎样的境界,我只是由衷的崇敬。白落梅是一个崇佛的人,而我被她感染,一味感慨自己的渺小。寒山身处那样恢弘的朝代,却能有如此心境,他逍遥,他淡泊。而我,即使身处逼仄的小小社会仍然不能处处豁达,仍然控制不住自己这样那样的阴暗或是负面情绪。其实浮生不过一梦,沧海不过桑田,这一辈子不论过得多平凡或是复杂,每个人终究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我反复咀嚼寒山的诗句,脑海里却没来由地闪出张继的那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学时代背诵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寂寞,而如今了解了寒山再度品读,竟然也从中感受到了莫名的深意。那样的寂寞背后是否也有对宿命的认同?漂泊的客船在深夜与寒山寺静默相对,张继是否在那一刻也跨越时光,领会到寒山胸怀中的大彻大悟?历史总是带着那么一丝丝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了解,却永远也无法完全得知。但这样的神秘,却总是让我饱含期待,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和心。
没人会忘记唐诗中出镜率保持高频的灵隐寺。读诗的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会不会因为太多诗人争先恐后去抒写它,会让它少了那么一些灵气。当我读到关于灵隐寺的这一章节的时候,白落梅将四位唐朝不同时期诗人对灵隐寺的感慨串联起来,我这才发现——有灵性的一切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发生质变。灵隐寺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慕名而来的游人墨客越是多,它越是幽深安逸,越是让人看不完全猜不透彻。从宋之问到贾岛,都曾在灵隐寺下扪心自问,天地之大,与我何存。我觉得这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低姿态。他们或许是深谙禅意,或许也只是像我一样,仅仅震撼于那样的气氛,但他们对禅是充满敬意的。在我看来,他们畏惧。他们的骨子里或许有狂妄的分子存在,但面对浩浩天地时,仍旧能心甘情愿地低下头。我在文字里闻到灵隐寺的香火,它们渺渺升腾,带着让人肃然起敬的气味。在读这些涉及禅意的诗句的时候,我常常也是畏惧的,像是写下这些句子的诗人们一样。不敢念出了声,只能在心里一字一字的重复着。每读一个字就是一个颤栗。我希望被洗礼,享受这被震撼得无法言语的过程。我喜欢在诗中看到、领悟到更广阔的天地。现在的我是狭隘的,我所到过的地方也用十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而我知道自己志在远方,志在行走天下。我渴望有一天,行万里路,灵隐寺只是我路途中的一站地——当我站在天王殿脚下的时候,也许“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我不知道那一刻自己会不会热泪盈眶,不知道那一刻会不会真真正正领悟到宋之问的“畏惧”,但我至少能知道,那一刻能让我变得完整一些。不论是梦想还是生活。
这一章节中有一个短小的篇章。之所以吸引我大概是因为它的标题——“红尘隐”。它的意味像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心思想也大抵是“心远地自偏”。这一篇章是白落梅写自己在寺庙中对僧人生活的观察,只引用了贾岛的一首诗《宿山寺》。尾联“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我的性格里其实更多的是洒脱,但读书的时候却常常因为某句突然切中心扉的话浑身过电般地颤抖。有时候是由于过分的感同身受,有时候则是因为难以名状的宿命感。
贾岛的诗最著名的应该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寻隐者不遇》。而这首《宿山寺》却更能让我由衷地敬佩。其实风景和人相比,更能够轻易让人震撼的,仍旧是天地之间的主宰——人。这世间所有最深沉的禅意,都是由人顿悟的。我突然很想知道,那一生之中都与寺庙为伴的老僧人,他眼里有怎样的世界?
是否一花,一叶,都包含了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参透的哲理。
是否我们很多人穷尽一生,在名利海中挣扎浮沉,都无法领悟那老僧人八十年中静坐,对花,对月,对风,对雨,对井口的观想?
……
唐诗中的禅意让我不敢深读,却又忍不住一品再品。我每每多领悟一些道理,就多体会一分自己的渺小。而我对这份渺小,竟然不能自已的喜爱。这样的感觉甚至无法用字句描述,全部都是“一说就错”的境地。
但对于白落梅的这本书整体而言,我还是有一些不满的。虽然我资历尚浅,没什么资格对大作家评头论足,但书中有些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的辞藻却是也是一大弊病。从知识面来看,无疑,白落梅对诗人的了解是透彻的,她对唐诗的诠释也完全符合知人论世的特点,但我更喜欢的是深刻的见地以及有灵魂的对诗文内容的探讨。而白落梅在这两点上是有些许欠缺的。
《花开半季 情暖三生》读后感(四):唐诗·禅意
白落梅的文字总是在架构上就给人美的愉悦,本书将唐诗按照不同的意象分门别类,并且在每首唐诗下面配上作者自己的感悟。白落梅用她独特的视角,把恢宏潇洒的唐诗篇章以极其细腻的方式娓娓道来。平心静气地读这本书,也让我对唐诗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本书分为几个篇章,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拈花笑佛自逍遥”这一节。印象里的唐诗总是高亢的,王勃大手一挥写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秋水长天,李白不可一世地吐出半个盛唐,岑参磅礴的“平沙莽莽黄入天”,杜甫心怀天下的愤懑之作……关于唐诗中的禅意,我的印象也只停留在诗佛王维的身上。然而本章节中白落梅笔下的禅意却缠绕了整个唐朝。
从这些充满禅意的诗句中,明明不信神佛的我在一遍一遍的品读中,居然有一种全身颤栗的震撼感。那种朝圣的感觉穿越了几千年的时间直直冲上我的脑海。读完“和合二仙”的诗篇,又去反复品味白落梅的文字。她用最温柔的笔触,似乎在穿越纸张与我进行一次深沉的对话。
“见时不可见,觅时何处觅。”三毛曾经说过,有些事情不能说,一说就错。禅和佛大抵如是。在白落梅的文字中,我感觉自己跟随拾得的脚步,朝圣一般逼近那无法言说,只能用心感受的禅意。遥想唐朝盛世百年,竟也有人摒弃尘嚣,摒弃诱惑,一心向着传说中虚无的境地靠近。“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阅历尚浅的我无法说出这是怎样的境界,我只是由衷的崇敬。白落梅是一个崇佛的人,而我被她感染,一味感慨自己的渺小。寒山身处那样恢弘的朝代,却能有如此心境,他逍遥,他淡泊。而我,即使身处逼仄的小小社会仍然不能处处豁达,仍然控制不住自己这样那样的阴暗或是负面情绪。其实浮生不过一梦,沧海不过桑田,这一辈子不论过得多平凡或是复杂,每个人终究是要尘归尘,土归土的。我反复咀嚼寒山的诗句,脑海里却没来由地闪出张继的那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学时代背诵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是诗人的寂寞,而如今了解了寒山再度品读,竟然也从中感受到了莫名的深意。那样的寂寞背后是否也有对宿命的认同?漂泊的客船在深夜与寒山寺静默相对,张继是否在那一刻也跨越时光,领会到寒山胸怀中的大彻大悟?历史总是带着那么一丝丝神秘的面纱,我们可以了解,却永远也无法完全得知。但这样的神秘,却总是让我饱含期待,用一双好奇的眼睛和心。
没人会忘记唐诗中出镜率保持高频的灵隐寺。读诗的很多时候我都会想,会不会因为太多诗人争先恐后去抒写它,会让它少了那么一些灵气。当我读到关于灵隐寺的这一章节的时候,白落梅将四位唐朝不同时期诗人对灵隐寺的感慨串联起来,我这才发现——有灵性的一切不会因为任何因素而发生质变。灵隐寺像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存在,慕名而来的游人墨客越是多,它越是幽深安逸,越是让人看不完全猜不透彻。从宋之问到贾岛,都曾在灵隐寺下扪心自问,天地之大,与我何存。我觉得这是唐代诗人的一种低姿态。他们或许是深谙禅意,或许也只是像我一样,仅仅震撼于那样的气氛,但他们对禅是充满敬意的。在我看来,他们畏惧。他们的骨子里或许有狂妄的分子存在,但面对浩浩天地时,仍旧能心甘情愿地低下头。我在文字里闻到灵隐寺的香火,它们渺渺升腾,带着让人肃然起敬的气味。在读这些涉及禅意的诗句的时候,我常常也是畏惧的,像是写下这些句子的诗人们一样。不敢念出了声,只能在心里一字一字的重复着。每读一个字就是一个颤栗。我希望被洗礼,享受这被震撼得无法言语的过程。我喜欢在诗中看到、领悟到更广阔的天地。现在的我是狭隘的,我所到过的地方也用十只手指就能数得过来,而我知道自己志在远方,志在行走天下。我渴望有一天,行万里路,灵隐寺只是我路途中的一站地——当我站在天王殿脚下的时候,也许“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这样的诗句就会脱口而出。我不知道那一刻自己会不会热泪盈眶,不知道那一刻会不会真真正正领悟到宋之问的“畏惧”,但我至少能知道,那一刻能让我变得完整一些。不论是梦想还是生活。
这一章节中有一个短小的篇章。之所以吸引我大概是因为它的标题——“红尘隐”。它的意味像是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中心思想也大抵是“心远地自偏”。这一篇章是白落梅写自己在寺庙中对僧人生活的观察,只引用了贾岛的一首诗《宿山寺》。尾联“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我的性格里其实更多的是洒脱,但读书的时候却常常因为某句突然切中心扉的话浑身过电般地颤抖。有时候是由于过分的感同身受,有时候则是因为难以名状的宿命感。
贾岛的诗最著名的应该是那首脍炙人口的《寻隐者不遇》。而这首《宿山寺》却更能让我由衷地敬佩。其实风景和人相比,更能够轻易让人震撼的,仍旧是天地之间的主宰——人。这世间所有最深沉的禅意,都是由人顿悟的。我突然很想知道,那一生之中都与寺庙为伴的老僧人,他眼里有怎样的世界?
是否一花,一叶,都包含了我们终其一生都无法参透的哲理。
是否我们很多人穷尽一生,在名利海中挣扎浮沉,都无法领悟那老僧人八十年中静坐,对花,对月,对风,对雨,对井口的观想?
……
唐诗中的禅意让我不敢深读,却又忍不住一品再品。我每每多领悟一些道理,就多体会一分自己的渺小。而我对这份渺小,竟然不能自已的喜爱。这样的感觉甚至无法用字句描述,全部都是“一说就错”的境地。
但对于白落梅的这本书整体而言,我还是有一些不满的。虽然我资历尚浅,没什么资格对大作家评头论足,但书中有些无病呻吟和矫揉造作的辞藻却是也是一大弊病。从知识面来看,无疑,白落梅对诗人的了解是透彻的,她对唐诗的诠释也完全符合知人论世的特点,但我更喜欢的是深刻的见地以及有灵魂的对诗文内容的探讨。而白落梅在这两点上是有些许欠缺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