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借纸遁》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10-30 13:21: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8

《且借纸遁》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且借纸遁》精选点评:●廉价的普世价值观,知识结构的不完整。适合某些不读书的人拿来速成。●由于绝大部分文章本身在写就的时候就

《且借纸遁》读后感精选

  《且借纸遁》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且借纸遁》精选点评:

  ●廉价的普世价值观,知识结构的不完整。适合某些不读书的人拿来速成。

  ●由于绝大部分文章本身在写就的时候就没考虑要与读者见面,所以就可读性来说还是差了一些。葛先生最初就是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做一些即兴的记录,所以要求系统、要求全面,要求深度,恐怕也不应该。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的无知,有这么多做了这么细致入微的学问和功课,而自己全然不知。另外一个发现就是书中提到的了一百多本书,绝大部分都是台湾出版、日本出版、香港出版,不知道这是刻意为之,还是真的这些书在大陆就见不到。

  ●关于《盛世》的那篇读后感,大家一定不能错过。。

  ●1.葛读的几本都是在大陆的禁书或者大陆不敢出的书。 2.在大陆读不到,所以看看他的介绍和笔记以资自慰。 3.学习他的读书方法,有的放矢,围绕着自己的关心和兴趣选择所读书。

  ●作者十七年所读书的笔记和短评,书尽高大上的历史、思想、宗教、社会学、人类学之类,本书的意义就在于给有这方面阅读志趣的读者些许的指南性质,至于从各书极为简单的摘录而引发阅读兴趣倒在其次。另外本书有几处涉及八九之事,也颇奇特。

  ●敏感内容不少啊

  ●书名取得真不错。

  ●这也能出书啊。。。。。。。。。

  ●何为好学问之正途,读此书可见一斑。反思自己三年以来急功近利,中断了旅蓉时期很多思考的火种,不知道以后能否接续得上了。

  ●养成好的读书习惯真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工程

  《且借纸遁》读后感(一):读书生活

  读了葛先生这本书,很有感觉。我也有记日记和写摘要的习惯,但两者差不多是截然分开的,一为生活记注,一为学术拾零,我并且乐意保持两者的泾渭分明,而且只愿它们在个人修养的意义上同流并达;虽然我是认同生活学术体用不二的。葛兆光是文史名家,他的读书书目对每个有志文史的后学都有足够的吸引力(好玩的是周作人的那个说法,大概是说旧时的文人一般不许他人进书房,怕被人看了藏书,露了底了),封面上的内容简介很到位,此书是他在1994年到2019年间泛览“杂书”所作的笔记和摘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思想史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敏锐地从其他学术领域发现问题线索的能力。只从这些书目来看(因为根据小引,葛先生用力最勤的是未收录在此的中日韩的古文献……虽然那句话的“化”字似应作“花”字),他关注的主要是欧美以及日本学者的政治、社会、宗教和文化方面的著作,偶涉学人日记和哲学论述,持论甚平,用心良苦,以观点摘录评议为主,很少有臧丕人物议论前贤的时候。这本书提到的书大概有一百五十本,我读过的只有九本(可惜的是,这九本书葛先生记得比较简略,遇故人感则有,印证发明却少),所以绝大多数时候只能看他的转述,觉得精彩的就记下来(比如他评史华慈的《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一篇,对我很有启发)。最为好看的是他与作者的意见不同的时候,在日记里与之商榷,如擂台上面目恭敬而横拳不让,最能见出一个学者的思维的敏锐和学力的深厚。除了这些,我也学到了一些做读书短评的规范,要把一本书揣摩于中心之后再措下笔,是能一纠我疏忽不实之缪的。

  《且借纸遁》读后感(二):摘抄

  1-2【中国宗教信仰的大众阶层与知识阶层】 (陈荣捷《近代中国的宗教趋势》)如第四章说“三教”,就说“把中国人所信仰的宗教区分为儒、道、佛三教,不如改为大众阶层和知识阶层两个层面的信仰为好。W.E.Hocking教授曾把东方宗教性心中分为僧侣、在家的神秘论者、学者、一般平民四类,但是在中国,第二类不存在,其余三类则可分为大众阶层与知识阶层。这里所说的大众,即中国占了百分之八十五的有迷信而无教养的人,而知识阶层则包括文化人以及有一定学识的农民渔民或者虽然不多用语言,同样地位卑贱却常常发挥伟大智慧的人。”(144页)

  5 【士大夫日常生活】士大夫官员则除了官场公务之外,依然是沉湎在三件雅人逸事之中,一是游山玩水访僧问道,二是吟诗作画校书读帖,三十搜集字画古书兼及会客应酬,偶尔把头伸出窗外,才吃了一惊,但是不久又缩头回去,照旧心安理得地过着旧时生活。

  8【创作性或歪曲性的再理解】新知识进入异域,常常首先是好奇的道听途说,然后是在自家仓库里找东西解释,郢书燕说导致对传统知识的瓦解,接着则是原教旨式的追根究底,最后仍然回到所谓“创作性或歪曲性的再理解”,这是不是一种规律?

  10【潘光旦《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一是传统中国中,血缘网络往往是人才产生的渊薮,二是望族兴衰的原因之一在于遗传和教育,而原因之二在于移徙、婚姻和寿夭等因素。(避开了门第和阶级决定论)

  16【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其论波兰尼之思想影响在台湾不大,分析原因甚公正,且暗合近日大陆状况:一是其思想去大众文化甚远,与工业社会形态不合;二是其要求与焦虑的人群之情绪背道而驰,而时代需要廉价的安慰;三是著作浓度太大而不够清晰,实用之时代,焦虑的人们无心阅读(132页)。

  25【傅柯《规训与惩罚》】【儒法之别】儒家的思想与发家的思想在维护秩序上的差异,就在于此,后者通过严刑酷法向公众表现国家机器的暴力,而前者则通过规训、示范、暗示、象征的方式,使人们记忆中加深对这种惩罚的印象。后世儒家士绅一方面用道德严厉主义规训,一方面用礼制与家法族规惩罚,其实已经对自己建立合理的秩序失去了信心。

  42【那波利贞《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从贵族到庶民】这种精英(贵族)社会的改变,与知识(文化)的世俗化,是否也带来一种水准的普遍下降与实用风气的上升?当知识已经成为一些记忆的内容和背诵的教条时,普及带来了知识的程式化和教条化,纯精神无功利的知识追求逐渐消失,而由知识建立的教养也渐渐贬值。

  【书仪、礼仪】中唐晚唐这一类书的流行,恰恰证实了士、庶之间的变化。

  【唐宋变革】那波利贞的总结是“贵族性倾向到庶民性倾向,保守传统的倾向到创辟蜕脱的倾向,庄重典雅的倾向到轻燥卑俗的倾向,这一时代转变就是中国中世史时期向近世史时期的转化”(196页)。这样,社会文化与思想的变化就纳入“唐宋变革”的框架中了。

  52【阿伦特《极权主义》】【中国古代王权】依照林毓生、史华兹之“unverse kingship”之说法,中国古代王权则政统(政权)、道统(真理)和神统(宗教)三者兼而有之,故其结构稳固。自汉唐之间,即中古贵族社会渐渐瓦解,唐宋以后中国政体之发展即渐趋此方向。唐之科举,宋之释兵权、天授神书,民族对抗(辽、金、元、清),均刺激了一个“中心”或“极权”之形成,其合法性和合理性来源于传统历史之制造,来源于“天(理)”之象征性暗示,武力之拥有,以及道德精神的独占,此均为此极权结构形成之缘由。麻烦的事情在于,一旦这一结构整体崩溃坍塌,则一切无所底止而人心不可收拾。晚清以来各种思潮与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但是,均如走马灯般无法稳定与深入,而马列主义与中国共产党之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社会组织恰在此时填充了“中心”的空间,故其能够成一统。

  59【《哲学与人生:以赛亚·伯林访谈录》】【思想史研究】“在思想史中,我们试图追踪各种思想的发展,思想史是人们得观念与感受的历史,思想史中的人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塑像,也不是群体特征。编写思想史不可避免地要运用想象去探究思想家的世界观与内心世界。”(228页)这是做思想史研究的人要记取的。

  【普世答案】“寻求单一的、最终的、普遍的解决人类矛盾的答案,是一种海市蜃楼,世界上有很多理想都值得追求,而这些理想是冲突的,但是,如果这种以寻求万能式解决人类问题的观点一旦遇到过多的阻力,人们可能以武力去实现它,结果只会导致流血,并加剧人类的痛苦。”(246页)

  86【芭芭拉·塔克曼《从史著论史学》】【历史学究竟有什么用】历史学最重要的意义就是通过同一个历史的溯源来“建构文化上的认同”。

  不要幻想历史犹如科学,“如果历史是一种科学,我们应当能够掌握它,认识他的情况,制定它的模式,知道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为什么我们不能?答案在于我称之为不可知的变数(unknowable variable),也就是人。”(307页)

  99【舒衡哲《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救亡压倒启蒙。启蒙的解释。

  101【鲍默《西方近代思想史》】【思想史】在《尾声》中,作者提到思想史,首先,他指出“历史领域关乎人之所作所为,但也广及人的知识与想象生活,广及他所思所虑,人的许多思想都用在为行动拟定计划上——这些计划也许实现,也许不能实现。但有一点,到现在也许还没有充分领悟,那就是人的许许多多得思想都没有什么实际的动机,而只是用在认知与了解,用在发现自己与宇宙,用在从‘大混乱’中找出意义。”(621页)。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所有的思想都有明确的动机和意味,不要以为思想史上研究的思想都是充分实现的或已经明确意识到要实现的,人类有很多思想是超越了实用性质的,这些恰恰是“永恒”的问题。

  109【宋代思想的意义】【胡适《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

  【宋代小报】【宋代度牒】

  118【西坞定生】【东亚文化圈、汉字共同体】汉字、儒教、佛教、律令制。

  “宋代出现了统一国家,但是,燕云十六州被契丹所有,西北方的西夏建国与宋对抗,契丹与西夏都对等地于宋自称皇帝,宋王朝对辽每岁纳币,与西夏保持战争状态,这样,东亚的国际关系,就与唐代只有唐称君主、册封周边诸国,成为藩国的时代大不一样了,从这一状况来看,不承认中国王朝为中心的东亚的国际秩序便开始了”(616页)。

  183【时弊】其实,现在我最担心的:一是中国学者因为追逐潮流哗众取宠而乱跟时尚,完全不考虑具体的历史语境;二是在对话中失去立场,而被对手方同质化,从而成为应声虫甚至跟屁虫;三是因为“影响的焦虑”和“权力的声音”而结成朋党,更党同伐异、互相乱捧,变成小圈子主义。

  189【桑原骘藏评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191【建构文化认同】建构文化认同需要有三方面,即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层面:一是过去,需要证明我们是一群用那个有共同历史的人···二是现在,需要证明我们是同一类人···三是未来,即”我们“这一群人,会一道朝什么地方,向什么目标走,这是共同的希望和理想。

  205 让人想到的是,现代也罢,后现代也罢,都是以快速为追求的,新鲜、进步、发达、变化,一切在无休止的喧哗和跳荡之中,眼花缭乱的世界把欲望、冲突刺激到最大值,宗教所提倡的那种静默、深思和内敛,大概是不被欣赏的。

  234【韩明士】南宋新儒学与地方精英提倡的地方制度,包括书院、乡约、社仓、先贤祠四种,这正是介于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地方社会秩序赖以支撑的东西。

  243【宫崎市定自跋集】【反对”宋代文化封建论“】”如果真的宋代文化是封建性的、落后的,那么,它如何能成为给予欧洲复兴以影响的原动力?“

  244【世界各区域历史四期划分】

  300【近代中国知识人的矛盾】近代中国知识人始终处在矛盾之中。(国家意识、现代途径、文化定位)

  (1)国家意识。一方面在观念上接受了西方现代以”民族“为”国家“基础的论述,觉得建设现代型的民族国家就是像西方一样追寻”文明“,一方面又在感情上倾向于中国历史上以”文化“为”国家“基础的现实,觉得捍卫清代以来光被四表的文化大国是保卫中国的”文化“。

  (2)现代途径。一方面把西方现代国家的法律、民主、科学看成是导致”富强“的必然的和理想的途径,觉得中国也应该从此走向未来,一方面又把西方列强看成是弱肉强食的野蛮行径,是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觉得中国应当另辟蹊径走出一个新路。

  (3)文化定位。一方面中国倾向于把自己作为东方文化之大成,与西方相提并论,故中西或东西的说法成为习惯,一方面它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文化是东方的代表,与日本(东方之西方)相竞争——这是一些相当复杂的冲突,而这些冲突都来源于中国人相信自己是一个历史与文化传统光辉而悠久,又没有经历过殖民历史从而丧失文化主体性的大国。因此,至今学者总是需要在历史论述和理论表达上,调和这两者。

  《且借纸遁》读后感(三):一本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我在字里行间书店先阅读了许倬云的《说中国》。之后再慢慢读这本《且借纸遁》。

  《All Eyes East: Lessons from the Front Lines of Marketing to China's Youth》是一本由美国人写的,关于中国年轻消费者的书。里面有很多很准确的对于中国人的偏好的描写。如果想得知中国人的偏好的更多规则,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对于市场的经验(比如2019年,兔子和狐狸的服饰特别畅销);一个是根据社会学理论,发掘更多的中国人的特性传统(比如中国人的共同知识和历史记忆)。这本书符合后一种途径。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一个事物,是缺乏理论和观点。

  作为小白,对于学术的很多方法论毫无头绪(而且很多内容根本看不懂)。但希望能从智慧的语言中获得新的启示。我想在此对于我最近习得的一些道理进行总结——并非都从本书获得,但与本书中的知识相得益彰。其他的来源包括《罗辑思维》、《The Case for God》 by Karen Armstrong、从Youtube上看的Post-modernism和Post-structuralism、关于黑塞、关于大脑科学、关于心理学等等。

  -人类是故事动物。大家共同的故事会决定集体行为。

  -宗教中,仪式先于文本。文本为仪式带来解释和合法性,而仪式决定了传承、传播,并最终决定人们的决策和行为。宗教是对于仪式的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说,祭祖是中国人集体行为的基石。

  -利奥塔的元叙述和荣格的无意识是类似的东西。了解一个群体的元叙述有助于“见人说人话”。

  -儒教、启蒙的理性、启蒙的科学在中国现代人观念中的斗争,将人们分成了保守派和自由派。

  -加缪的荒谬、克尔凯郭尔的焦虑和马克思的异化在现代人的日常中仍然存在,而且影响巨大。

  -有些思想并不会产生行动,而是为了在“大混乱”中找寻意义,比如说哲学和宗教。(罗素认为这样的空想不会带来幸福,人类之所以会这样空想是因为童年缺爱;真正干活才会幸福。虽然他自己是哲学家)

  以下是这本读书笔记的一些摘抄和笔记:

  《近代中国宗教趋势》 wing-tsit chan对于宗教的认知比胡适又深一层。儒道释的分类方法不及直接分为大众和知识阶层。

  《忘山庐日记》的评论:新知识进入异域,先是好奇的道听途说,然后是在自家仓库里找东西,导致对传统知识的瓦解,接着是原教旨式的追根问底,最后是“创造性或歪曲性的再理解。

  《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历史上的二十六代繁盛是因为远离战争,但现代化的变更没能逃掉。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降神仪式对于松散结构下的普及的作用:神灵、功夫、巫术(想起红花会陈道南的出场,还有黄飞鸿里面的红莲教)

  《文化、权力雨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特征:政府的官僚化与合理化;韦军事和民政扩大财源;乡村社会为反抗政府入侵雨政府压榨不断斗争,国家为巩固权力与精英结为联盟。国家政权建设过程:主线是国家与乡村的矛盾,表现为知识乡绅的入仕和在野,法律和习惯的磨合,最终民族形成。权力的定义:暴力、强制、说服、继承。

  《历史的终结》看似合理的冲突是“历史的虚构”和“意识形态的需要”,来自对于“自强”和“自尊”的需要。黑格尔:历史是从寻求承认出发的,人类文明内部力量所致,非物质主义或者理性,人类独有的精神。

  《规训与惩罚》权力和知识相互干涉。学校成为一种不断考试的机构。考试不是学生与学生的智力较量,而是个人与全体的相互角力。学生通过考试,进入权力所允许的知识范围,该知识控制学生。

  《现代性的追求》引用Edward Shils Center adn Periphery的话:本质上,中心价值系统的存在,基于一种人类的需求,这一需求混合着某种可以超越并改变人类具体生存的东西,人们往往有一种与秩序相联系的要求,这一只需的意义在于维度上比他们身体更伟大,比他们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更为中心地处于终极的现实结构中。(中国的传宗接代的需求值得思索)

  高延《中国宗教系统》,《原始思维》很值得学习。

  《中国女性道教史》人类通过仪式,运用空间移动的方式或者象征性的行为,表示对于某一个关键时刻的顺利通过,实现从“俗“到“圣”。冠礼、割礼。也躲避身份变化带来的种种不安定的意味(对于装逼的探究,先有仪式后有宗教,宗教是对于仪式的延伸,仪式改变带动神学改变)

  《唐代社会文化史研究》士人阶级“有教养,有人伦,拥有社会思想指导力“,庶人阶层“自在自存的蒙昧者”。贵族庶民化之后,中国进入了近代。(这个基本上超出我的理解范围)

  孔飞力《盗魂者:1768年的中国妖术恐怖》罗辑思维有一集说的是这个事情。

  利奥塔我在看。英文看不懂,中文更看不懂。

  《哈维尔选集》后极权主义,秩序凌驾一切之上。意识形态的花言巧语,成了一座无穷的搭讪,当权者不断希望借此影响人们的思想。而由于这些花言巧语全无内容,公众通常不打察觉在其中深处流露一个明确和有意义的讯息,一项现实的忠告,‘如果有可能的话,别碰政治……你就平安大吉’

  《自然宗教的力》池田秀三说,宗教在于区别圣、俗。儒家是宗教理由有三:祭孔子、国家教团(天子是教宗,臣民是信仰者)、祭祀仪式。

  《新疆地理宝藏记》摩门教的一些基本知识。摩门教吸纳了一些诺斯替教的的学说。随着射精和生育,人的神性被稀释了。

  《从史驻论史学》历史不是科学。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朱子学具有形而上学、人性论和实践伦理的完整性。荻生徂徕对于朱子学的冲击:“道”只是人类规范,不是自然法则,政治和社会不再受“天理“的控制;公和私各得其所,公不意味着合理,私收到鄙夷和摒弃。

  《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启蒙的核心包括:理性(reason用逻辑严密的追因来检验合理性)、经验主义(empiricism的含义是,过去的知识和传统都是从感官上得来的,另外,还需要实验来作证一个假设)、科学(science数理化)、普遍主义(universalism指对于全人类普适)、进步观(progress世界是进步的,不是循环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公和私的分开,私是好的)、宗教宽容(toleration这个是不是全球化初期带来的困惑?)、自由(freedom这样大的概念反而很难理解)、人性一致(uniformity of human nature还分性本善和性本恶么?)、世俗主义(secularism追求现世快乐,金钱很重要)。祛魅:以理性怀疑的精神和科学实证的精神,来反对宗教信仰和崇拜,核心特征是批判,主要角色是精英知识分子。

  梅奎尔《傅柯》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是在由字词和事物统一在类似性的无缝之网中呈现的,这个时代的人,通过四种类似性的方式来思考世界:临近convenientia、对照aemulatio、类比analogy、同感sympathy。傅柯十分重要,但是他写的东西看不懂。

  《西方近代思想史》里面的内容已经被拍照了。摘要:三个A作为二十世纪人类的失落感(在21世纪有没有改变?):荒谬、焦虑和异化。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被劳动力解放的显贵的罪恶感、缺乏信仰又渴望信仰、悲观世界的乐观福音、家的感觉、科学的面貌。思想史发现,人类要从"大混乱"中寻找意义。

  《明清社会文化生态》"村夫子绝迹,乃真正儒学命尽运绝之时……"。风水分龙、穴、砂、水。已做拍照笔记。

  《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明清出现日用类书,其作用为:文化基础传承、实用智能学习、社交活动历练、休闲兴趣培养。葛:是否可以重分为: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维护道德与伦理秩序、建立常识世界、进入日常生活、构造不同生活空间以缓解伦理紧张。此书指出:儒学世俗化、阴阳五行流行、士庶文化交流等。商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转变为生活常识的普及化。

  《帝制中国的儒家与家礼》Patricia Buckley Ebrey 伊佩霞 Confucianism and Family Rituals in Imperial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Jersey, 1991 宋代家族重建的清明祭祖对于一族人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向同一祖先祭祀,增加了家族认同感。同样是在宋代,唐代佛教确立了祖先的灵魂在墓地,才有宋代的家族建设。结论:被哲学家责难的没有致力于德行教育的人,往往符合社会文化实际情况、正当而且谨慎;转化性思想的一群人拥有创见,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出乎其中。

  卜正民的Timothy Brook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的张涛(安徽一个知县):每个家庭都自给自足,有一所房子住,立足于耕作,傍晚砍柴,园有菜蔬,税无过重,盗不出现,婚嫁适时,村寨安宁,男耕女织,仆人顺从而努力,邻居热情而又好。明代衰亡的时期,让士人消除儒家对于商业的鄙视,致使清朝出现了士绅与商人的融合。中国现在还会对于商业有所摒弃,认为人心不古。

  《宋代中国进学的荆棘之门》通过科举讲述宋代连续发展。

  《中国思想史》武内义雄:前期诸子:百家争鸣;中期三国到唐玄:支配性之前是老庄,随后佛教进入,刺激了道教的形成;后期是宋学。据我理解,哲学指知识分子构建社会的形而上学,而思想指他们的集体记忆和文化传统。

  许烺光 《驱逐捣蛋者——魔法、科学与文化》美国人信,并不敢公开。中国算个命拜个佛很光明正大。“向上帝祷告,保持你的火药干燥”。

  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思想史的定义:“人类经验共有一个世界,这个共同的思想世界,在世界上最明显表现在”轴心时代“,他以世界历史的尺度观察一个很普遍的场景,发现人类思考的问题、人类普遍的价值、人类共同的焦虑,都在这个时代出现并被思索。中国思想没有断开过,所以经典文本一直规定着后世。

  《蒙古袭来研究史论》蒙古第二次动用大军出征日本,被“神风”消灭。之后,日本认为自己是神的民族。

  aul Connerton《社会如何记忆》对现在的体验取决于对于过去的知识。任何社会秩序下,往往是一种共同的知识。

  埃里亚德《世界宗教理念史》空间中心:天如苍穹,有柱支撑,天洞让烟散去。后来感觉天使一个盖。还是有柱子。世界的五行是四方和中央。王都是世界的中心。首都的神社是历法的象征。生命、超级生命和宇宙更新:世界如果再生,必先毁灭——末世论的原型。山无棱,天地合。苦行和纵欲在宗教中的实践。有颇长的一章讲西藏宗教。

本文标题: 《且借纸遁》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531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且借纸遁的读后感大全《朝花夕拾(经典译林)》读后感摘抄
    Top